漢族有什麼文化和節日
1、漢族有哪些傳統節日呢
1、中國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有臘轎源改祭、祭灶、春節、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等。在諸節日中,以春節最隆重。春節」又稱為過年,是中國漢族人千百年來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
2、中國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裂輪、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拜年、給壓歲錢、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等眾多活動閉判,極盡天倫之樂。
2、漢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1、春節
中國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
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拜年、給壓歲錢、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2、立春
立春是漢歷(農歷)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也是春季的第一天,預示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歷來為中國漢族人民所重視,早在宋代,立春習俗就已十分豐富了。
3、元宵節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漢歷(農歷)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4、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傳說是日地府洞開,鬼魂四齣,民間有諺曰「七月半,鬼亂竄」。有祀者回家受子孫祭拜,無祀者,大家請佛道做法事,勿使其流浪為害。可以說中元節為古代中國的亡靈節。
中元節起源於亡靈信仰和祖先崇拜。「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天祀祖成為古代宗教生活的兩大要務。對於庶民百姓來說,祖先與自己血肉相連,情感相通,祀祖尤為有意義。中元節就是在上古秋祭習俗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5、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仲秋節、秋節、八月節、追月節、拜月節、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在傳統歷法中,將每一季節分為「孟、仲、季」三個月,漢歷(農歷)八月十五,恰值秋季之半,故得名。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就是源自古代的祭月。月圓人團圓,表達了中國人在那輪圓月中寄託的無數美好願望。
3、漢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漢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臘八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漢族是上古傳說中炎帝與黃帝兩個部落的後裔,是在中國及海外華人佔多數優勢的民族。漢族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的精神著稱,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和藝術,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擁有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春秋戰國時期更是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4、漢族的習俗和節日
漢族節日:漢族的主要節日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1)春節:春節是漢族傳統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舊俗春節臨近,一般人家均買活魚養在缸內,等到春節時食用,寓意「年年有餘(魚)」或「吉慶有餘(魚)」。除此之外,家家還要剪窗花,貼年畫,掛春聯,貼「福」字。貼「福」字講究倒著貼,寓意「福到了」。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喜氣洋洋,過大年的氣氛非常濃。
除夕晚,民間又叫「三十」,除夕的「除」字,原意是「辭別」,也就是辭舊歲迎新年。
除夕之夜,外出的家人要趕回家,與全家人團聚共吃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家家都備有豐富的菜品,用雞、鴨、魚、肉、海鮮及各種新鮮蔬菜烹制出各種美味佳餚,這頓飯必有魚(余),預祝「年年有餘」。除夕夜一般要守歲,半夜零點,鍾聲一響,鞭炮齊鳴,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北方人通常吃餃子,南方人則吃湯圓,不少地區有吃年糕的飲食習俗,寓意一年的好運更比一年高(好)。
春節期間,有相互拜年、饋贈禮物的習俗,人們見面要相互道「過年好」。許多地方還有逛廟會、耍龍燈、舞獅子、扭秧歌等民間活動。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叫上元節、燈節。這天要吃江米(糯米)面元宵或水磨面湯圓。餡芯大致有白糖玫瑰、黑芝麻、豆沙、什錦、椰奶等。民間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元宵節之夜,還有猜謎語、觀燈等民間活動,更增添了節日熱鬧的氣氛。
(3)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由於五為陽數,所以又叫端陽節,是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粽子多為三角形,品種很多,有小棗粽、豆沙粽、火腿粽、鹹肉粽等。一些地區除了吃粽子外,還有喝雄黃酒,櫻桃的習俗。此外,還有賽龍舟的民間活動。
(4)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人們普遍都很重視這個節日,合家團聚,賞月,品嘗各式月餅,吃應季的水果,如葡萄、石榴、柿子、各種瓜類等。各地區都有傳統月餅,如北京的自來紅等。每至中秋佳節,人們爭相購買月餅,饋贈親友,互祝團圓。
(5)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
重陽節要吃重陽糕,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為重陽糕。另外,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飲菊花酒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6)冬至:冬至,又稱「冬節」、「長至節」、「亞歲」。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做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這一天,北方地區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還有一些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冬至這個節氣經過數千年的延續發展,也形成了它自己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面蔽等。曰
(7)臘八節:臘八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臘八粥作為我國的節令小吃,主要由糯米、花生仁、蓮子、黃豆、赤豆、綠豆、百果、紅棗等乾果熬煮而成。臘八粥其味多樣、清香可口、營養豐富,除含有人體正常飲食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外,還含有B族維生素和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蛋白質及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因此在有的地方,臘八粥又稱為福德粥,意思是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除臘八粥外,還有臘八面、臘八蒜等風味食品。它們即可滋補身體,又能增添喜慶。
5、漢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漢族的傳統節日有什麼
漢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上元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在這么多的節日當中,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
一、春節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液行)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也象徵團圓、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華民族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表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除舊布新、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2006年,「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
2007年,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將春節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二、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大旅埋碰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中國漢族、壯族、朝鮮族、苗族等少數民族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的前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這一天便叫做「寒食」清明節當天為先人掃墓,給祖先的墳墓除草添土。宋代以後,寒食禁火的習俗逐漸消失,清明掃墓仍普遍流行民間。
此外,人們在清明節還有踏青游春,放風箏,盪鞦韆等習俗。
2006年,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端午節
每年的農歷初五,我們都有吃粽子和劃龍舟的習俗。這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屈原胸懷愛國激情,卻報國無門,在楚國遭受秦國大舉進犯之後,於農歷五月初五投汩羅河而死。民間為悼念屈原,在每年的這一天包粽子投入河中,讓魚蟹吃飽以免傷害屈原的遺體,並且舉行龍舟競渡表達哀思。
2006年,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四、中秋節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拆談
舊時,一些地區的婦女或姑娘們要在晚間祭月,祭月用的供品是各種月餅和切成花籃狀的西瓜等,形狀都是圓形,象徵著合家團圓。祭拜後,全家圍坐在院中,一起吃月餅,飲桂花酒,賞月。中秋節還有給小孩子送兔兒爺的習俗。如今祭月儀式已逐漸消失,中秋節成為了人們團聚和娛樂的節日。
2006年,中秋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漢族有哪些民俗活動
1、清明節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漏仔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2、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3、春節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舉指新春的習俗。
4、祭灶
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民間傳統上的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5、臘祭
臘祭,歷史悠久的民正搜配間傳統祭祀文化。古人逢臘月就要圍獵,以捕獲的禽獸作「犧牲」祭祖宗及五位家神。
7、漢族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
漢族節日一:春節
中國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
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拜年、給壓歲錢、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漢族節日二:立春
立春是漢歷(農歷)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也是春季的第一天,預示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歷來為中國漢族人民所重視,早在宋代,立春習俗就已十分豐富了。
漢族節日三:元宵節
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漢歷(農歷)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漢族節日四:社日
社日是古人祭祀社神的節日。從天子到百姓都要封土立社加以祭祀。據《禮記。祭義》記載,天子為天下百姓總立的社稱「太社」,為自己立的社稱「王社」;諸侯為封國內百姓總立的社稱「國社」,為自己立的社稱「侯社」;大夫以下不為自己立社,而是聯合其邑里的群眾共立一社,稱「置社」。這樣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社供官員百姓祭祀。
漢族節日五:中和節
中和節:又名龍抬頭。《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今人呼為龍抬頭。」節期以觀測東方蒼龍七宿在天空中的位置而定。從天象上看,每當春分時刻,黃昏時角宿出現於東方地平線,而其它六宿尚隱於地平線下。
夏至日,蒼龍七宿位於正南,秋分後潛於地平線下直至來年春分。故《說文解字》釋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由於一年中陰陽平衡、天地同和的日子只有春分、秋分,都稱之為中和節,秋分之中和節稱中秋節,春分之中和節即為中春節。
8、漢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漢族的傳統節日:
1、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
2、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3、龍抬頭:
龍抬頭,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
4、社日節:
社日節又稱土地誕,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干支歷法來定,後來因歷法變動改用陰歷定節期。
5、花朝節:
花朝節是紀念百花的生日,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節,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
一般於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舉行。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
6、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