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什麼樣的節日有鞭炮
1、舞龍,鬧花燈,放鞭炮是什麼節日
是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
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
2、舞龍,鬧花燈,放鞭炮是什麼節日?
舞龍、鬧花燈、放鞭炮是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舞龍、鬧花燈、放鞭炮是元宵節幾項重要的民間習俗。
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跟隨在領舞者之後,整條龍在音樂聲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噴跑。鬧花燈的習俗始於東漢,南北朝時已經成為民眾的元宵習俗,唐代燈會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為期三天,至今,每逢正月十五全國各地仍有不少的燈會燈展,較為著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園元宵燈會、四川自貢燈會、哈爾濱冰燈節等。
元宵節的其他習俗介紹
吃湯圓:吃湯圓的風俗始於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 乳糖圓子」、「湯丸」、「湯團」,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元宵依餡論,分有餡和無餡兩種,有餡元宵又有咸、甜、葷、素之分;按製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機制和竹匾水滾等諸種;按粉制區別,則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