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唯吾爾族8月是什麼節日

唯吾爾族8月是什麼節日

發布時間: 2023-03-18 21:03:16

1、潑水節 火把節 賽馬節 雪頓節 葡萄節分別是那些民族的節日

http://www.9wh.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710

火把節

每年的農歷6月24日,在著名的航天城、「月城」西昌,聚居在那裡的彝檔升族同胞要穿上節日的盛裝,載歌載舞,舉辦聲勢浩大的選美活動和服飾、賽馬、摔交、射箭的比賽,並在夜晚點燃火把在曠野中遊行,紀念他們心中的英雄。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特有的傳統佳節,自漢唐起,已沿襲一千多年。火把節一般於每年農歷二十四日舉行,歷時三天。有關火把節起源的記載和傳說有數十種,內容豐富,優美動人。其中較為普遍的幾種說法是:
一、相傳天上的恩梯古茲(彝族神話中的天神)派嘍羅到凡間危害眾生和莊稼,人們在支格阿魯(彝族神話中的英雄)率領下毫不畏懼,在農歷6月24日這天用火把焚燒了害蟲,戰勝了天神,於是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代代相傳。
二、書倫撰修《西昌縣志》載:……唐開元間,有鄧耿詔者,六詔之一也。南詔欲並五詔,因星回節召五詔令飲於松明樓。鄧耿妻慈善,懼難止夫勿行,不聽,乃以鐵釧約夫,背而別。比至南詔,火其樓,諸詔尋夫骸不可識,獨慈善以釧故將其骸以歸。南詔異其惠,以幣聘之,善以夫未葬為辭,既葬乃於櫻城自守。南詔以兵圍之,三月食盡,善盛服端坐餓以死,南詔尋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比戶所松焉。燎長丈余,入夜爭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豐歉。戚友會聚,剁牲飲酒,夷漢同之……。正如《西昌縣志.文藝志》(建昌竹枝詞)所載: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樓煙冷尚余哀,而今火樹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難回,贈到金杯隱自哀。千古人猶照亮節,吞來六詔已成灰。
三、遠古的時候,天上行舉老的一個大力士和地上的一個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戰勝,狼狽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開弄是非,於是天神不分青紅皂白,遷怒於人間,遣派大量的害蟲到地上糟踏莊稼,危害人民,人們點燃火把到田間驅除蟲害,戰勝了天神,這天正好是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屆時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游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
本文關鍵字:彝族,火把節
--------------------------------------------------------------------------------------------------
http://www.060s.com/news/359.php

火把節的典故

摘自--上外網
Torch Festival is a special festival of Yi people. It lasts three days. 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stories about the Torch Festival. People eat meat and drink wine. And there are many funny games.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特有的傳統佳節,自漢唐起,已沿襲一千多年。火把節一般於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歷時三天。有關火把節起源的記載和傳說有數十種,內容豐富,優美動人。其中較為普遍的說法是:遠古的時候,天上的一個大力士和地上的一個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戰勝,狼狽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弄是非,於是天神不分青紅皂白,遷怒於人間,遣派大答稿量的害蟲到地上糟踏莊稼,危害人民,人們點燃火把到田間驅除蟲害,戰勝了天神,這天正好是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火把節對彝族來講就相當於我們漢族的春節,是所有節日中最熱鬧,最重要的節日。在整個的節日過程中所有的彝族家庭都不做飯,只吃肉、喝酒。肉叫"砣砣肉"是剁成一塊塊的豬肉或羊肉煮熟了沾上鹽和辣椒粉吃的。酒叫"桿桿酒"用細竹子掏空的的桿子插在釀好的米酒壇里吸著和的(現在已經很少有了)。再有的主食就是烤熟的土豆。

火把節上有很多有意思的競技比賽,斗羊最好看。所有的羊都高大、健壯,最好玩的是這些羊的前半身都被剪去了羊毛,後半身和尾巴則還留著。長長的捲曲的毛發在羊的跑動中很象是在跳草裙舞。引得很多人大笑不止。鬥牛也很刺激,但好象有些危險,摔交和賽馬也是挺激烈的比賽項目。最後贏得賽馬比賽的第一名多為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實在是出人意料。這可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了。
--------------------------------------------------------------------------------------------------
http://www.ftrip.com/msfq/shisuiP/psj.htm

潑水節

傣、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新年為「京比邁」,潑水節為「厚南」。所以潑水節是傣歷年新舊交替的標志。

潑水節的來歷,傳說不一,西雙版納傣族傳說:遠古的時候,有個魔王作惡多端,人們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辦法都沒有把他殺死。後來,魔王搶來七個姑娘做他的妻子。聰明的七姑娘從魔王口裡打聽到他的致命弱點,即用魔王的頭發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將他置於死地。七姑娘趁魔王熟睡時,拔下他的頭發一勒脖子,魔王的頭就滾了下來。可是頭一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頭,大火也就熄滅。為了避免大火燃燒,她和六個姐姐輪流抱住魔王的頭,一年一換。每年換人的時候,人們都給抱頭的姑娘潑水,沖去她身上的血污,洗去她一年的疲勞,為新的一年能消災除難而祈禱。從此形成了送舊迎新的潑水節。

潑水節一般在公歷四月中旬,傣歷六月,為期三至五天。第一天叫「腕多桑利」,意為除夕,最後一天叫「腕叭腕瑪」,意為「日子之王到來之日」,為新年元旦。中間叫「腕腦」,意為「空日」。每逢節日,都要進行潑水、丟包、劃龍舟、放高升、拜佛、趕擺等活動。

節日第一天清晨,人們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眾生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然後又將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婦女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潑水為戲,於是群眾性的潑水活動就開始了。人們用銅缽、臉盆以至水桶盛水,擁出大街小巷,嬪戲追逐,逢人便潑。民間認為,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災除病,所以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澆,不論潑者還是被潑者,雖然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還是高興異常。只見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開,在陽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

除了潑水,還有群眾性的歌舞活動。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娃娃,穿上節日盛裝,來到村中廣場,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合著芒鑼象腳鼓點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臘呵」,有的即興而作,邊唱邊跳,動作優美,節奏鮮明,歌聲動人。跳到興高采烈時,或爆發「水、水、水」的歡呼,或以「玉臘呵、玉臘呵」的歌聲結尾。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狂,通宵達旦,甚至醉倒在舞場上。

節日期間,在寬闊的瀾滄江上,舉行劃龍船比賽。木船扎以彩花,裝扮成龍、孔雀、大魚等形象,由數十男女青年奮力劃槳前進,兩岸觀眾如雲,鑼鼓聲、喝采聲響徹雲霄。比賽結束後,優勝者來到主席台前領獎並喝慶功酒。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這是傣族人民自製的煙火,用一根數丈長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葯等配料,置於竹予搭成的高架上。點燃引線,火葯燃燒,竹子即如火箭一般射入雲天,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群星閃耀,光彩奪目,把節日的夜空裝點得特別美麗。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們的贊賞,並獲得獎勵。
潑水節期間,還舉行丟包等活動。青年男女通過丟包尋求伴侶,表達愛慕之情。
--------------------------------------------------------------------------------------------------
http://www.ezhongguo.cn/erjy/etgs/mjcs/200508/231.html

潑水節的來歷

相傳在很古很古的時候,有一個兇狠殘暴的火魔統治著大地。人們對他恨之入骨,都想把他除掉,可是誰也想不出好辦法。因此,他就更加為所欲為,氣焰越來越囂張。

火魔有七個女兒,個個都長得很美麗,性格也都很善良,而且還很聰明、勇敢。她們非常同情和關心受苦受壓迫的人們,和勞苦人一樣對她們的父親恨之入骨。她們也想為民除害,殺死她們的父親,但是不知怎樣下手。後來彌勒佛告訴她們,要殺死火魔,必須首先從他的頭上拔下一根頭發,可以用這根頭發,把他勒死。

這個任務首先由七姑娘來完成。別看她年齡最小,但她是最勇敢的,而且手腳也最利索。在一天夜裡,火魔剛剛睡熟,一陣陣發出雷一樣的鼾聲。暗暗地盯著火魔的七姑娘一看時機已到,立即從火魔頭上拔下了一根根長的頭發。接著用頭發狠狠地勒住了火魔的脖子。這個辦法真靈,沒容火魔掙扎,他的頭便掉下來了。可是又出現了新問題,火魔的頭到處亂滾,滾到那裡,那裡就燃起大火。這怎麼得了,這照樣會使人們受到禍害。因此,這又慌了七位姐妹。她們輪流著把火魔的頭抱著,決不讓它落在地上,以免使人遭禍。火魔的頭這樣長期地被抱著,累得七姐妹面容憔悴,全身是污垢。七姐妹只好輪流著用水沖洗身體。不知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火魔的頭變得干癟了,漸漸失去發散火的性能,進而逐漸破裂,變成了塵末。七姐妹才解脫了那繁重的負擔。 為了紀念這大義滅親的七姐妹,每年的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傣族人就互相往對方的頭上潑水。久而久之,這就成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表示祈福的儀式——潑水節。
--------------------------------------------------------------------------------------------------
http://www.rchchope.e.hk/student/star/star0405/stara/start.htm 藏歷新年,達馬節,賽馬節,雪頓節,

2、火把節、賽馬節、雪頓節、葡萄節各是什麼民族的節日?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納西族、基諾族敗敏蠢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拿李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察陪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賽馬節是蒙古族的節日;雪頓節是藏族的節日;葡萄節是維吾爾族的節日。

3、葡萄節是什麼族的節日

葡萄節是維吾爾族的節日。

4、維吾爾族的節日有哪些

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節日都來源於伊斯蘭教,日期是按伊斯蘭教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

1.肉孜節又叫「開齋節」,時間在伊斯蘭教歷10月1日。穆斯林在萊麥丹(第9月)全月齋戒,齋月最後一日尋看新月,見月次日開齋,即為開齋節;如未見新月,則繼續封齋,節期順延,一般不超過3天。

當代,此節在歷書上有標志。此日穆斯林們穿上節日盛裝,到清真寺參加「會禮」和慶祝活動,恭賀「齋功」勝利完成,互道節日快樂,並饋贈禮品

禮拜儀式規模和氣氛均盛於「聚禮」,阿訇應講經佈道。「會禮」後,分頭游祖墳,念經文,追悼亡靈。節日中,家家戶戶炸散子、油香之類食品,贈送他人。每個家庭應在節日開始前向窮人發放開齋布施。

2.宰牲節

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在肉孜節過後70天舉行,家境好的,都要宰一隻羊。

古爾邦節是我國穆斯林的盛大節日。「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或「宰牲節」。也譯作「庫爾班」。

2015年中國古爾邦節為公歷9月24日,聯合國公布的日期為9月23日。

3.諾魯孜節

諾魯孜節是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茲別克族、塔吉克族等的傳統節日,該節日每年自3月21日起,延續3天至15天不等。

(4)唯吾爾族8月是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維吾爾族的其他習俗:

婚姻

維吾爾族過去曾盛行包辦婚姻,現在自由戀愛較為普遍。婚前,男方必須向女方交財禮。

維吾爾族婚禮由阿訇主持。首先要念「尼卡」確立夫妻關系。「尼卡」儀式結束後,要舉行婚宴,招待各自的親戚、好友與同事。婚禮有迎新娘儀式、「要力托素西」(意為擋道、攔路)、揭面紗儀式、新郎與新娘為自己的婚禮所舉行的慶賀儀式等。

在多數地區,新娘進入新屋後,新郎方面要為男女賓客准備豐盛的宴席。

宴席完了之後,要舉行「麥西來甫」。在這期間,人們會歡歌雀躍,氣氛非常熱烈。在跳舞的過程中,有一對男女會有目的地上來跳舞,男的故意揭開新娘的面紗,女的再蓋上,直到重復三遍時,新娘站起來,向賓客們深深地鞠一躬,而賓客們用掌聲表示這一儀式的結束。

2.喪葬

維吾爾族遵照伊斯蘭教規,實行土葬,主張速葬。在超渡亡靈的伊斯蘭教儀式「納瑪孜」結束後,用抬屍床將屍體送至墓地,挖穴安葬,不用棺材,不用任何陪葬品。墓丘多長方形,也有圓形的。墳地周圍砌圍牆,不許牲畜進入,不許取土挖土。

維吾爾族在死者當日、3日、7日、40日和周年時進行祭奠活動,維吾爾語稱作「乃孜爾」。在所有的祭奠活動中,7日、40日與周年都比較隆重,要宴請親屬、朋友、鄉親與同事做「杜瓦」(祈禱),請阿訇誦經。祭奠中的飯食主要是抓飯等。

按照傳統習俗,凡來參加「乃孜爾」的男子必須頭戴帽子,女子頭戴圍巾。

參考資料

網路-維吾爾族

網路-開齋節

網路-宰牲節

網路-諾魯孜節

5、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 維吾爾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 維吾爾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1、肉孜節

肉孜節,也叫開齋節,它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伊斯蘭教法規定伊斯蘭教第9月是頌降天啟「古蘭經」經文之月,是一年12個月中最吉祥的月份,每一個成年穆斯林每年都要封齋一個月,在封齋期間每日兩餐,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吃喝、房事等。齋月的開始和結束均以見月為准。封齋的天數為二十九天或三十天。齋期滿後,節日的凌晨,人們淋浴盛裝,聚集在禮拜寺舉行規模盛大的禮拜。隨節日禮拜的結束,從高高的喚禮塔上「納各拉」鼓和哨納聲驟然而起,人們走出禮拜大殿自發的踏著歡快的樂曲聲,跳起「薩瑪」舞,彼此握手道賀。一般維吾爾族婦女不參加聚禮。在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備有豐盛的節日食品,如饊子、民族式點心、糖果、乾果、水果等。人們橡漏身著節日新裝走親訪友,路途相逢要相互拜年祝賀。在肉孜節期間民間有各種游藝活動,「巴扎」即市場非常熱鬧。關於肉孜節的起源,維吾爾民間有這樣一個宗教傳說:相傳古時候,有一次鬧災荒,孩子們由於飢餓啼哭不止。母親們無奈,把拳頭大小的卵石放進鍋里煮,哄孩子們說:「媽媽給你們做『兄古提麻克』(一種飯食,用玉米面做成,形狀像窩窩頭,水煮,吃時帶湯)吃」並不時地用木棍戳一戳給孩子們看,讓孩子們相信還沒有熟,還太硬不能吃,需要耐心等待。一次又一次,孩子們再也沒有耐心等待了,鬧著非要吃不可。母親們沒辦法,只好揭開鍋蓋還想用木棍戳給孩子們看。不料,木棍竟然戳了進去。母親們很驚奇,仔細一瞧,原來鍋里煮的卵石都變成了可以用來充飢的「恰瑪古」(即蔓菁)。人們相信這是神靈為了拯救他們而顯示的奇跡。人們奔走相告,彼此祝賀得救,載歌載舞,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以各種娛樂的方式歡慶,感謝真主的恩典。從此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以同樣的方式紀念,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2、冒路德節

冒路德節,又叫聖紀節。每年回歷三月二十日為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日而舉 行的節日。伊斯蘭教徒為了紀念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的功德,在他誕生的那天舉行集會,以後逐漸演變為伊斯蘭教的節日。這個節日多由清真寺毛拉主持。節日當 天,虔誠的穆斯林紛紛到清真寺禮拜,聽阿訇們念經,贊頌聖祖穆罕默德的功績。還有些人把阿訇和周圍的鄰居請到家裡舉行小形的聚會,並准備油餅,糖果和水果 等食物,正中間放一個盤子,盤子里放一些灑了香水的棉花,阿訇邊念經邊對著棉花吹氣,最後參加儀式的每一個人拿起一小團棉花聞一聞,便放進口袋裡。臨走時 還拿上一點糖果,回家後分給家裡人吃。

3、努吾若孜節

努吾若孜節也叫「撒拉哈特曼節」。「努吾若孜」一詞是波斯語借詞,表示「春雨日」,「春天的第一天」,即波斯古太陰歷每年3月21日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等突厥語系各民族的共同節日。它從古代流傳至今,它的內容是辭舊迎新,希望春天能帶來吉祥幸福。在過節這天人們身著節日盛裝,每一個村落的所有人集體做「庫節」即「努吾若孜飯」(幾家人一起做的也有)共同享受新年的喜態枯悅。做「庫節」一般用往年剩餘的糧食加大米、小麥等7種穀物在大鍋里熬成粥,以表示年年富足有餘。此外,節日里,還舉行各種傳統的民間活動,比如,把一個男人打扮成「努吾若孜老人」,等表演一番之後,便脫掉棉衣,給他穿上單衣迎接春天的到來,同時還舉行麥西熱甫、賽馬、叼羊、拔河、摔跤、野遊、唱歌、賽歌、猜謎語、盪鞦韆、作游戲等各種娛樂活動。到了晚上,年青人帶著火把,唱著「努吾藝孜歌」挨家挨戶的祝福,節日一般持續三天,過節後開始春耕播種。至今很多地方的維吾爾族仍在過此節日,尤其最近5、6年以來無論是政府方面還是民間越來越重視這古老的節日,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舉辦規模宏大的努吾若孜節文藝晚會,使節日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4、巴拉提節

巴拉提節是維吾爾族源於伊斯蘭教的節日。民間也叫「油葫蘆節」,多在「肉孜節」前45天舉行。在伊斯蘭教歷8月15日帆如洞,在巴拉提之夜誦經、禮拜、祈求安拉恩賜、赦免。節日期間不舉行會禮,不互相拜年,最大特徵是通宵念經,炸油餅,到墓地祭祀祖先。晚上,各家都將油葫蘆拴在一根桿上,聚在一起高唱「巴拉提歌」,並點燃後任其落地,大家群起用腳踏碎此油葫蘆,表示消災滅禍。現在大城市裡已見不到過此節日的維吾爾人,在農村可以見到。

5、白雪節

白雪節是一個富有詩意和情趣的娛樂節日,在每年第一次降雪時舉行。當下過初雪之後,幾個朋友經過商 量,聯名寫封雪禮信,信中首先以初雪的降臨祝賀收信人全家平安,然後要求收信者以白雪節的習慣舉行一次娛樂晚會,並提出晚會活動的內容,請其中一個人直接 送至收信人家中。送信人要悄悄把信放在主人不易發現的地方。在送信人離開之前,如主人沒有發現,就要按信上要求舉行初雪晚會。如果送信人當場被抓住,初雪 晚會就要在送信人家中舉行。晚會內容包括朗誦詩、唱歌、跳舞、音樂演奏等。

6、都瓦節

都瓦節,也叫「超度孽鬼節」,一般在各自的家裡請一些宗教人士和親朋友好一起念經祈禱,最後到墓地為死去的親人禱告。此節日規模不大,在喀什、和田等地過此節日,類似漢族的清明節。

7、古爾邦節

在肉孜節以後的第70天舉行。「古爾邦」是「宰牲」的意思,古爾邦節的那天早晨,幾乎每家都要宰羊,因此也叫宰牲節。宰殺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規定的部分送交寺院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招待客人和贈送親友。

8、庫爾邦節

庫爾邦節,在「肉孜節」後七十天舉行。「庫爾邦」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獻物」或「血祭」,學術 界意譯「宰牲節」。庫爾邦節像肉孜節一樣對維吾爾族來說是一個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節日前人們准備各種年貨的同時預先買好作為「獻牲」的牲畜。家境稍好一 點的家庭都要宰一隻羊(宰牛、宰駝均可),節日當天早晨,人們首先進行沐浴「大凈」,然後潔衣盛裝到較大的清真寺,參加聚禮。節日禮拜結束後,人們直接上 麻扎爾(墓地)為亡故的先人祈禱,並把墳頭上的枯木拔去,栽根新枝,這叫作「換哈達」。人們回家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宰羊。宰殺的牲畜肉不能出賣,但可以 給窮苦人「施捨」一部分,剩餘的用來招待客人。節日期間首先要給長輩拜年,然後和親朋好友相互登門賀節拜年,每家餐布單上擺滿各種節日食品,共餐同飲,吹 拉彈唱,大家一起娛樂。這個節日一般要歡度三天。關於庫爾拜節的起源,民間流傳著根據古代阿拉伯地區的宗教傳說演變而來的傳說:據說先知易卜拉欣夜裡夢見 安拉(即真主),「啟示」他宰自己的兒子伊斯瑪儀作祭禮,以試他的虔誠。先知易卜拉欣醒來後將夢境告訴了兒子,伊斯瑪儀欣然同意受宰,以此表示對真主安拉 的忠誠和順從。當先知易卜拉欣遵循安拉之命把兒子帶至米納小正要舉刀宰殺時,安拉又命天神送來一隻公羊代替,這一天正是阿拉伯太陰歷12月10日,此後, 阿拉伯人為了紀念安拉的顯靈和先知易卜拉欣父子的虔誠,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每年此日殺牲血祭,相沿成習。公元七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後,繼承了這一風俗,並將伊斯蘭 教歷(即回歷)的12月10日定為「庫爾邦節」。

9、拜拉特節

又稱「油葫蘆」節, 在封齋前約半個月舉行。節日夜晚,居民多燒油葫蘆,因而形成滿村燈火的節日盛景;宗教人士則通宵念經。

維吾爾族介紹

維吾爾族總人口為10069346人(2010年),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區維吾爾族人口8345622人,佔全國維吾爾族總人口的99.4%。新疆的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圍的綠洲是維吾爾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爾綠洲、和田綠洲以及阿克蘇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為集中。天山東端的吐魯番盆地,也是維吾爾族較為集中的區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薩爾、奇台一帶,有為數不多的維吾爾族定居。此外,在我國湖南省桃源縣和河南省繩池縣,也有少量維吾爾族分布。

6、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

肉孜節櫻掘喚、古爾邦節、諾魯孜節、巴拉特節、白雪節、冒路德節等。肉孜節也叫開齋節,肉孜節過後的第70天是古爾邦節,維吾爾族一般分布在新疆地區,是我散春國的56民族裡比較具有民族色彩的族群之一。

肉孜節,也叫開齋節,齋月的開始和結束均以見月為准。封齋的天數為二十九天或三十天。齋期滿後,節日的凌晨,人們淋浴盛裝,聚集在禮拜寺舉行規模盛大的禮拜。隨節日禮拜的結束,從高高的喚禮塔上「納各拉」鼓和哨納聲驟然而起,人們走出禮拜大殿自發的踏著歡快的樂曲聲,跳起「薩瑪」舞,彼此握手道賀。一般維吾爾族婦女不參加聚禮。

諾魯孜節是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的歷史,內容與漢民族的春節相似。該節日形成初期,包括維吾爾族在內的突厥部落的先輩過著游牧生活,他們在晚冬初春把晝夜時差持平之日稱之為「脊凱舊生」、「年頭」,並把此日開頭的月稱之為「羊羔月」。

「白拉提」,為阿拉伯語,意為赦免。因為節日那天,居民多燒油葫蘆,形成滿村燈火,因此又稱「油葫蘆」節。節日時間是在封齋前約半個月舉行,即公歷時間8月1日至15日間。

7、新疆人有什麼重要的節日

新疆人重要的節日有古爾邦節、開齋節、「那吾魯孜」節、「那達慕」大會、抹黑節、巴羅提節。具體介紹如下:

1、古爾邦節(拉丁文 Eid Adha),又稱宰牲節,爾德節。古爾邦節與開齋節(肉孜節)、聖紀並列為伊斯蘭三大宗教節日。

古爾邦節是穆斯林的盛大節日。「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或「宰牲節」。也譯作「庫爾班」。

2、開齋節,阿拉伯文『Id al-Fitr的意譯,音譯「爾德·費圖爾」。亦稱「肉孜節」或「小節」。與「宰牲節」同為伊斯蘭教兩大節日。時間在伊斯蘭教歷10月1日。

穆斯林在萊麥丹(第9月)全月齋戒,齋月最後一日尋看新月,見月次日開齋,即為開齋節;如未見新月,則繼續封齋,節期順延,一般不超過3天。

3、「那吾魯孜」節,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哈薩克族人民的重要節日之一,每年農歷正月舉行。「那吾魯孜」是...姑娘追,哈薩克語叫「克孜庫瓦爾」,是哈薩克族姑娘和小夥子喜愛的一種傳統的民間游戲,也是他們表達愛情的一種方式。

4、那達慕大會,是內蒙、甘肅、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在每年七、八月這一水草豐茂、牲畜肥壯、秋高氣爽的黃金季節舉行。

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游戲」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適應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那達慕大會有著悠久的歷史。過去時那達慕大會期間要進行大規模祭祀活動,喇嘛們要焚香點燈,念經頌佛,祈求神靈保佑,消災消難。

5、抹黑節,是新疆錫伯族的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六的清晨,這種有趣的節日便開始了。據傳說,這天「五穀之神」要下凡巡視,人們互相往臉上抹黑,是為了祈求五穀之神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以確保小麥的豐收,保佑百姓平安。

6、巴羅提節是塔吉克民族節日,又叫燈節,是塔吉克族傳統節日,其隆重僅次於塔吉克春節(含春節、引水節和播種節)。流行於新疆塔什庫爾乾地區色勒庫爾人中。伊斯蘭教歷八月舉巴羅提節行。

巴羅提節(燈節)是塔吉克民族的節日,每年齋月前的一個月舉行,共過兩天。節日從第一天的晚上拉開帷幕。 由於節日之夜家家都點一種特製燈燭,故稱之為燈節。

8、8.24新疆是什麼節日,為什麼銀行不上班

2018年8月22日(星答胡期三)是古爾邦節,按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一屆人民政府第174號政府令的規定,放假3天。
2018年古爾邦節具體放假時間為:8月22日(星期三)至8月24日(星期五鬧激)清彎攔,放假3天。
8月25日(星期六)、8月26日(星期日)為正常休息日。

9、葡萄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葡萄節是我國新疆吐魯番地區的包括維吾爾民族在內的所有民族的節日。不是特指哪一個民族的節日。
1990年1月和3月,西北五省區對外宣傳工作會議先後在甘肅蘭州如開。會議提出舉辦中國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報中央批准後,於4月在北京向國隱旁內外發布了辦節消息,。6月9日,吐魯番葡萄節組委會在自治區人民會堂吐魯番廳舉行首次新聞發布會:從1990年起,每年8月20日在吐魯番舉辦中國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
中國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是為紀念絲綢之路開通2100年而舉辦的。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長達4000多公里,僅在新疆境內就2000公里長,南、北、中三線橫貫新疆型芹全境。吐魯番位居絲綢中路要沖,是名聞遐邇的歷史重鎮,自兩漢以來,長期是我國西域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之一。
葡萄節集旅遊、經貿、文化為一體,以團結、卜攜畢友好、合作、發展為主題,廣交國內外經貿工商、旅遊文化等各界朋友,擴大對外交流,進一步宣傳新疆,宣傳吐魯番,提高吐魯番的知名度。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