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在什麼節日吃什麼美食
1、英國是怎麼過聖誕節的?
英國聖誕節是英國乃至整個西方國家最盛大的節日,和中國傳統的春節一樣,在英國聖誕節期間,中國留學生能體驗到的不僅僅是節日的氛圍,更有英國聖誕節美食和英國傳統文化在等著大家。那麼英國聖誕節都怎麼過呢?
赴英國留學,不但要學好本專業的知識,體驗西方別具一格的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現在已經臨近西方的聖誕節,你知道英國人怎麼度過聖誕節(Chrismas Day)嗎?我就來向大家介紹下英國人在聖誕節期間都幹些什麼事情。
聖誕節是西方傳統的宗教節日,就像中國的春節一樣重要。在英國,聖誕當天是公共假期,地鐵、火車等全部的公共交通都停,街上少有人煙。 英國人在聖誕節是最注重吃的,食品中包括燒豬、火雞、聖誕布丁、聖誕碎肉餅等。
聖誕節英國人除了吃,其次是送禮物。在聖誕節期間,每一個家人都有禮物,僕人也有份,所有的禮物是在聖誕節的早晨派送。有的唱聖誕歌者沿門逐戶唱歌報佳音,他們會被主人請進屋內,用茶點招待,或者贈小禮物。
2、聖誕節時,美國吃什麼,英國吃什麼?
聖誕晚宴極為豐盛.種種美食,色香味形俱備,令人大快朵頤,所以聖誕晚宴又叫聖誕大餐。
在餐桌上,黃色圈狀的鮮橙片預示著美好的祝願。玫瑰、核桃、桂皮和顏色鮮艷的水果,是聖誕節傳統的桌上飾品。
聖誕晚宴最主要的一道菜是必不可少的傳統佳餚——烤火雞。在西方人眼裡,沒有烤火雞就算不上是聖誕晚宴。有些西方人還習慣在聖誕晚宴的餐桌上擺一整頭烤乳豬,英美等國的人們還喜歡在豬嘴裡放上一隻蘋果。這個習慣可能源於一些較大的家庭,因為只有大家庭才有可能吃得了一頭豬。後來一些講究排場的人在聖誕請客時也紛紛效仿。
晚餐後的甜食,通常有李子、布丁和碎肉餡餅等——英美等國人認為,吃過這幾種食物後就會福星高照、大吉大利。
在美國,聖誕大餐中還有一樣特別的食品——烤熟的玉米粥,上面有一層奶油,並放上一些果料,香甜可口,別有滋味。
聖誕布丁+聖誕蛋糕
英國人對一日三餐都有不同要求:早餐要飽、午餐要簡單、晚餐要食得好,所以,他們的晚餐通常預備得最為豐富,絕不會敷衍了事。到了每年最大的節慶——聖誕節,一頓極其豐盛、度身定做的聖誕大餐是標準的過節儀式,一家人會圍在餐桌旁邊,一邊享用美酒佳餚,一邊互相祝賀聊天,氣氛令人暖到入心。
聖誕布丁Christmas-Pudding,源於傳統的聖誕食物牛奶麥粥及乾果布丁。傳統習俗是在聖誕前一個月就開始製作布丁,而製作過程中每位家庭成員都要參與,象徵著團結和諧之意,而且每人都要負責攪拌一下面團,在攪拌時會默默許下一個願望,最後就在面團中藏入一枚硬幣,如果幸運地吃到這枚硬幣,就會有一整年的好運氣。
聖誕蛋糕ChristmasCake是一種餐後點心,是用乾果、杏仁蛋白等做成,表面裹有一層雪白的糖粉,味道帶甜,口感較實,有些人會在聖誕蛋糕上塗上奶油或果醬,甚至寫成「聖誕快樂」的字樣,食用時有人會喜歡在蛋糕四周插上特製的聖誕蠟燭,蠟燭的形狀細小精緻,只有兩三四寸長,色彩繽紛,點燃之後由主人吹熄,然後切成一片片與家人享用,並作為聖誕大餐的完滿結束。
3、外國人過萬聖節都吃什麼食物?
萬聖節的食物有:南瓜派、蘋果、糖果、牛羊肉等等。
1、糖
「不給糖果就搗亂」,萬聖節的糖果最經典的是橘色、棕色和黑色的包裝,造型以鬼怪居多,不過,這個傳統本來面目和糖果沒有關系。
2、南瓜
南瓜派在美國南方本來就是初冬最常見的食物,在萬聖節只是更應景而已。除了南瓜派,南瓜子也是節日常見的零食。
3、蘋果
11月1日除了萬聖節之外,還是古羅馬一個重要的節日,叫波摩娜節。波摩娜是「果樹之神」,掌管所有果樹的生與死、豐收與歉收。羅馬佔領凱爾特之後,也把波摩娜節和新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萬聖節吃蘋果的習俗。
(3)英國在什麼節日吃什麼美食擴展資料:
各個國家的萬聖節:
1、英國:
英國是萬聖節的起源地,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特色的活動。每年10月中下旬,在倫敦的大街小巷中就能感受到「靈異」的氣氛。
萬聖節期間,倫敦塔附近會還原很多過去的施刑現場,人們在參觀的同時彷彿能感受到「鬼影重重」。
2、美國:
萬聖節傳入美國是在1840年。由於當時的愛爾蘭飢荒,造成大批愛爾蘭人移民美國,他們把慶祝萬聖節的習俗也帶到了美國這片土地。
每逢此日,幾乎美國所有商店都會出售鬼怪形的食品、糖果、服裝和面具等。由於南瓜燈是節日的標志,所以家家戶戶都要買南瓜製作南瓜燈、進行南瓜燈比賽。
3、加拿大:
萬聖節在加拿大也稱「鬼節」。當天晚上,加拿大民眾化裝成很可怕的樣子,希望以此嚇走「鬼魂」。化裝成「鬼」的人們,無論大人還是小孩,紛紛提著兜挨家挨戶去要糖。
4、法國:
法國人在萬聖節這天,一般都去巴黎蒙馬特高地公墓和拉茲神父公墓獻菊花,在巴黎到這兩個公墓的沿途有成千上萬的花店,擺滿了清香高雅的菊花,去墓地的人絡繹不絕。
4、西方國家過聖誕節吃什麼?
聖誕節吃火雞或燒鵝。
聖誕大餐吃火雞的核裂世習俗始於1620年,火雞烤制工藝復雜,味道鮮美持久。這種風俗盛於美國。英國人的聖誕大餐是烤鵝,而非火雞。
澳大利亞人愛在平安夜裡,全家老小約上親友成群結隊地到餐館去吃一頓聖誕大餐,其中,火雞、臘雞、燒牛仔肉和豬腿必不可少,同時伴以名酒,吃得大家歡天喜地。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各國過聖誕節的飲食習俗也不盡相同。在傍晚時改肢分,一家老小或攜親伴友成群結隊的一起到餐館去吃聖誕晚餐。因為每家飯店酒店都不會放過這個掙錢的好機會,提前多少天都已經把店內裝點源知一新,准備了豐盛的食物,有臘雞、火雞、豬腿、美酒、點心等。
5、英國傳統節日是什麼?飲食習慣又是什麼?
New Years Day
新年,元旦,1月1日
St.Valentine's Day
聖瓦倫丁節(情人節)2月14日
St. Patrick's Day
聖帕特里克節,每年3月17日—是悼念愛爾蘭的守護神聖帕特里克的節日
All Fools's Day or April Fools's Day
愚人節4月1日
Good Friday
耶穌受難日(復活節前的星期五)
Holy Saturday
聖星期六(是Easter的前一天)
Easter
復活節(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4月)
Easter Monday
復活節後的星期一
Holy Thursday
耶穌升天節(復活節後的40天的星期四)
Pentecost也稱為White Sunday
聖靈降臨日(是Easter後的第7個星期天)
May Day or Labour Day
五一勞動節
the Spring Bank Holiday
春假(英國5月最後一個星期一)
Mother's Day
母親節(5月第二個星期日)
Memorial Day
陣亡將士紀念日(美國,5月26日)
Independence Day
美國獨立紀念日(7月4日)算和豎叢英國有關的
the Summer Bank Holiday
夏季公假(英國,8月最後一個星期一)
Columbus Day
哥倫布日(10月12日)
Halloween
萬聖節前夕(10月31日)
Hallowmas
萬聖節(11月1日)
Armistice day or Veterans Day
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停戰櫻談紀念日(11月11日)
Thanksgiving Day
感恩節(在美國是11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Christmas Eve
聖誕節前夜(12月24日)
Christmas Day
聖誕節(12月25日)
Boxing Day
節禮日(聖誕節次日,如遇星期日,推遲一天)
其他還有:
國慶日:英國的國慶日期並不固定,而是以國王的正式生日為國慶日
銀行節:5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及最後脊纖碰一個星期一,8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全國性的假日,並不僅限於銀行)
閱兵日:6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六
節禮日:12月26日
6、美國、印度、日本、英國各國的傳統節日和飲食習慣?
每個國家的傳統節日和活動都有很多 ,我簡單給你總結吧!請看
美國 聖誕節 要吃火雞卜碧鉛
印度 印度佛浴節 要到恆河裡洗澡 祈禱
日本 櫻花祭 和家慧仔人去賞櫻花
英國 復活節 孩型好子們都會收到彩蛋
百度在線家教 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了
7、西方國家過聖誕節吃什麼?
西方國家過聖誕節吃火雞、樹干蛋糕、杏仁布丁、姜餅等食物。
1、火雞
一般英國家庭都喜愛自行烹調火雞,將大量的蔬果如甘筍、西芹、洋蔥、栗子等,塞進十來磅的火雞肚子里,再在表層抹上多種香料,然後才放入焗爐烤。
2、樹干蛋糕
樹干似的蛋糕(Buchedenoel)是著名的法國聖誕美食。
還未發明電力以前,法國人以一棵好柴作為聖誕禮物。
法國人天性浪漫,連美食的起緣也浪漫過人:從前有一個買不起聖誕禮物的年青人,在森林撿了一段木頭送給情人,不但贏得芳心,而且從此平步青雲。
因此,樹干蛋糕也成為祝願來年好運的象徵。
3、杏仁布丁
西方當聖誕晚餐開始時,必須先吃一份杏仁布丁,然後才能開始吃別的東西。如果誰能吃到那枚唯一完整的杏仁,誰將是來年運氣最好的一個人,通常大人們會將這枚杏仁放在最小的孩子的碗里讓他們高興。
4、姜餅
德國最著名的聖誕食品是姜餅(Lebkuchen),是一種介乎於蛋糕與餅干之間的小點。
傳統的姜餅,以蜂蜜、胡椒粒為材料,又甜又辣,口感刺激。姜餅經過改良,外面灑上一層糖霜,不但口感豐富,外型也相當討好。
聖誕節(Christmas)又稱耶誕節,譯名為「基督彌撒」,它源自古羅馬人迎接新年的農神節,與基督教本無關系。在基督教盛行羅馬帝國後,教廷隨波逐流地將這種民俗節日納入基督教體系,同時以慶祝耶穌的降生。
但在聖誕節這天不是耶穌的生辰,因為《聖經》未有記載耶穌具體生於哪天,同樣沒提到過有此種節日,是基督教吸收了古羅馬神話的結果。
據《聖經》記載,來自東方三博士在耶穌降生的時候贈送禮物——黃金,乳香,沒葯,朝拜耶穌,表示對這位人類救主的尊榮。
這就是聖誕老人為兒童贈送禮品習俗的由來。英國孩子在聖誕前夕把長筒襪子放在壁爐旁,相信聖誕老人晚上會騎著麋鹿從大煙囪爬下來,給他們帶來滿襪子的禮物。法國的孩子把鞋放在門口,讓聖嬰來時把禮物放在鞋裡面。
公歷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稱為聖誕節。從12月24日於翌年1月6日為聖誕節節期。
聖誕節節日期間,各國基督教徒都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聖誕節本來是基督教徒的節日,由於人們格外重視,它便成為一個全民性的節日,國家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可以和新年相提並論,類似中國過春節。
8、有趣的飲食節日:英國煎餅節?
說到煎餅,我們第一反應可能都是上學時常吃的煎餅果子,用綠豆面兒,攤上雞蛋,包上油條、撒上面醬、蔥花等,加上火腿、香腸、肉鬆也別有一番滋味。而在英國的煎餅就不一樣了,是一種用白麵粉、牛奶、檸檬等原料製作的食品,英國人甚至還過一個與煎餅有關的節日,那麼今天的英國節日就為你介紹有趣的英國煎餅節。
煎餅節即松餅節,又被稱為懺悔星期二,它是基督教的傳統節日之一,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會慶祝這個節日,不過當屬在英國最為盛行。煎餅節的日期,每年都不固定,但通常是二月的第二個星期二。
基督徒將復活節前40天稱為四旬齋,是用來緬懷當年耶穌在荒野沙漠中禁食、禱告40天後遇難、升天的事跡的,而懺悔星期二便是四旬齋的漏燃開端,也是基督徒坦白罪過、凈化靈魂和祈求上帝寬恕的日子槐畢。在這一天之後,基督徒便開始齋戒,不準食用雞蛋、黃油等食物,因此人們會在封齋前把家裡剩下的雞蛋、牛奶、黃油和麵粉等混在一起烙成薄餅吃,久而久之成為了煎餅節。
在英國,煎餅節衍生出了其它的活動,比如煎餅賽跑,傳統上只准女性參加,參賽者需要一邊跑步,一邊手持放有煎餅的煎鍋,同時在比賽中還要反復拋起薄餅,進行翻面。據說這一傳統起源於當年家庭主婦為了趕去教堂參加懺悔活動,一邊跑步一邊烙餅的故事。
當然,現代社會物資大大豐富,雞蛋和牛奶都不在四旬齋的齋戒范圍之內了,但虔誠的信徒們仍會立志在此期間戒食某種特定食物,比如巧克力或是酒等,宗旨是必須放棄自己的最愛之一。於是人們仍會在這天吃松餅,而且花樣翻新,你可以在餅上加糖漿或是果醬,也可以鋪上喜歡的水果等等,既能做正餐又可以當甜點。
英國煎餅怎麼做1、製作麵糊:將麵粉倒入大碗中,加少許鹽,打入一顆雞蛋,倒入50ml牛奶和一茶匙油。從中間開始慢慢攪拌,直至麵糊順滑,過程中可以稍微加入一些牛奶。2、加入黃油:可以加入一些牛奶然後放在微波爐里使黃油熱融,再混入麵糊中攪拌均勻。3、烙餅:平底鍋預熱,在鍋內刷上一層黃油,然後倒入適量(不要多)麵糊,30秒後翻面,另一面也是煎30秒即可出鍋。4、添加食材:出鍋後可以在煎餅上加任何你喜歡的東西,無論是冰激凌還是水果,趁熱食用味道更好。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鉛搜芹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擊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9、英國最重要的節日是什麼
常言道,入鄉隨俗。離開家鄉到其他地方去生活行橘,就要按照當地的生活習俗來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那麼,英國最重要的節日有哪些呢?
1、聖誕節
聖誕節是英國最重要的節日,同時也是信仰基督教的的人民共有的節日,也是他們新年。聖誕節的節日時間為每年的公歷12月25日,主要是用來紀念耶穌出生。在節日當天,英國人要吃燒豬、火雞、聖誕布丁、聖誕碎肉餅等等,而且家庭成員都有自己的禮物。
2、復活節
復活節通常與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到來,據說這一天是耶穌基督死後復活的日子,象徵著重生與希望。
3、狂歡節
實際上,狂歡節並鎮哪不是英國本土的節日,但盛行於歐美地區,一般在每年的2月或者三月舉行。英國的諾丁山狂歡節是歐洲規模最大的街頭文化藝術節,卻具有濃厚的加勒比海情調而聞名。
總而言之,英國的重要節日是非常多的,我們就不一一為您介紹了。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節御帶碼日都是英國的法定節假日,所以不是所有的節日都有法定假期的哦!
10、美國、英國、印度及日本的傳統節日和飲食習慣
美國:節日:國旗日,林肯紀念日,愚人節。飲食習慣:美國人不吃動物內臟,吃生東西多,牛肉通常是6分熟的。他們吃蘑菇不吃木耳。宴請老外,青菜,雞肉牛肉土豆水果,外加點心和冰淇淋則可。
印度:節日:甘地紀念日,灑紅節,豐收節。飲食習慣:比歐洲人更加喜歡吃大米、蔬菜和調味品。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每個餐館都飄著咖喱味。
日本:節日:建國紀念日,憲法紀念日,海之日。飲食習慣: 日本料理以魚、蝦、貝等海鮮品為烹飪主料,並有冷、熱、生、熟各種食用方法。日本人很講茶道,餐前餐後都喜歡喝茶,特別喜歡喝清茶。
英國:節日:聖星期六,聖帕特里克節,復活節。飲食習慣:在英國人的食物中馬鈴薯替代米飯作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午餐在下午1~2點之間,以炸薯片、漢堡包、熱狗、三明治、可樂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