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和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1、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三月三是:上巳節。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
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一詞最早收錄在漢初的文獻里,《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後,上巳節的節期改為農歷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節日起源
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正李櫻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漢族為上巳節。
三月初三在我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擾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在我國北方舉叢中原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
2、陰歷一月一 二月二 三月三。。以此類推
一月初一的春節、二月初二的龍抬頭、三月三上巳節、四月四是文殊菩薩誕辰、五月五是端午節、七月七是七夕節、九月九是重陽節。
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就是古時的「上巳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因為三月上旬的巳日每年不同,所以到魏晉時就以襖初三』來代替「上旬的巳日」作為上巳節了。
上巳節的起源
上巳節起源於周代。起初它是、種巫教活動,即通過水濱祭祀、沐浴活動,除災祛邪謹橘拆、析求生育。可以說上巳節厚本是上古先民的祥棗嚴求育節。
漢代以後,上巳節雖然仍有祛邪求育的活動,但增添了貴族炫報財富和游春娛樂的內容。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日,娛樂活動成為節日的主要內容,如踏青、游春、劃龍舟、打鞦韆等,齋戒沐浴、除災祛邪已退居其次,求育儀式近乎消失。
唐朝把上巳節規定為全年三大節日之一,十分盛行。宋代上巳節也是人們水邊實飲、郊外游春的節日。直至近代,有很多地方還過這個節伍顫日。
3、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農歷三月三,亦稱「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漢族、壯族、苗族、瑤族為典型。時至今日,三月初三在我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
相關說明
在我國北方中原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每年這一天,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都會來到黃帝故里新鄭市尋根拜祖。《論語》中所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與《蘭亭序》中「曲水流觴」都與上巳節相關。
「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每到三月三時節,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同時,「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壯族重要的傳統習慣節日,也是廣西漢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
壯族過三月三大多是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黎族人稱三月三為談愛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畲族群眾雲集宗祠,自晨至暮,對歌盤歌,懷念始祖,並采擷烏稔樹葉,取其嫩葉汁浸糯米炊制烏飯,款待賓客,以驅邪祈福。
4、我想知道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古稱上巳節。在壯族,三月三是歌圩節;在畲族,三瞎源月三是穀米節。
三月三,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
在漢族是上巳節,在壯族則是是始祖布洛陀的生辰,每到三月三這日,壯族同胞會舉行對歌大會、搶花炮、拋綉球、吃五色糯米紛等傳統活動。
三磨數態月三是個多民族節日,除了漢族外,同時也是壯族、侗族、布依族、瑤族、黎族、畲族、土族畢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個多民族傳統節日,每到三月三時,全國各地都有盛大的慶賀活動。
5、農歷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九月九各是什麼節
春節、龍抬頭、上巳節、文殊菩薩聖誕、端午節、重陽節。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起源傳說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6、二月二是龍抬頭,三月三是什麼呢?
三月三,軒轅黃帝誕辰日 。
黃帝,公元前滑辯2717-前2599年。黃帝誕辰是農歷三月初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
黃帝初期形式地圖。少典與附寶之子,以姬為姓,有土德之瑞,尊稱黃帝。《史記·五帝本紀》載:「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兄讓鄭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羨頌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7、三月三是什麼節?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sì)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農歷三月三日。不少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三月三日、上巳節設立「中華聖誕節」,以增強民族凝聚力。x0dx0a 三月三也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橡衡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x0dx0ax0dx0a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tuán]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x0dx0a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里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後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x0dx0a 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如: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梁歲做或在家裡頌經祈禱。「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對真武大帝的來歷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地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x0dx0ax0dx0a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_(潔雀宴)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_(病),為大_」(《後漢書·禮儀志上》)。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裡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x0dx0a 農歷三月三也是通靈人士,如女巫、神漢等宴請鬼神的日子。在這一天通靈人士常聚在一起歡慶,並擺宴席宴請鬼神,以感謝他們賦予自己的神通能力。
8、三月三是什麼節日有什麼風俗三月三這天人們要干什麼
三月三是什麼節日有什麼風俗
1、上巳節;2、壯族三月三歌節;3、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王母娘娘也叫西王母、瑤池金母,在神話傳說中,每逢三月三就天宮就會大擺蟠桃盛宴款待眾仙。4、農歷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因為以前就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這一說法。
節日發展:
農歷三月初三,又稱「上巳節」。春秋時期就已在流行。
《論語》有雲:「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大約寫的就是當時的情形。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晉以後,上巳節定為三月三,後代沿襲。「上巳」在漢代定為節日。
《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_(ji,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_(chn,病),為大_」。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邊沐浴。「上巳節」正處於季節交換,陰氣還沒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邊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災禍,並祈求福祉降臨。
魏晉時代,「上巳節」除了要祓禊之外,還演變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的日子,這成為「上巳節」另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
唐以後,「上巳節」的習俗逐漸淡出。
三月三上巳節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從宋元時代開始,漸漸不顯,筆記史料和文學作品中都表現了一種追古慕古的情懷。與此同時,寒食、清明、上巳三節呈現合並混同的趨向,最終寒食「並」入清明,上巳「躲」進清明。
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但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這個節日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據記載,三月三歌節已有上千年歷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頭或江邊飲宴歡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
三月三這天人們要干什麼?
1、包五色糯米飯
節前家家戶戶准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
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2、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台,將花炮放入算得分。
規則類似於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3、綉球傳情
歌圩的綉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綉有當月的花卉。
有些綉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綉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著純潔的愛情。
4、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託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
5、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夥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
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夥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綉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後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9、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農歷三月三也被稱為「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尤其以漢族、壯族、苗族、瑤族最為典型。 在我國,每逢農歷三月三的時候,部分地區的民眾,都會載歌載舞、歡度節日,可是有不少人仍然不知道,三月三是什麼節日,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詳細內容 01 每年這一天,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都會來到黃帝故里新鄭市尋根拜祖;這一天,也是古上巳節,是古人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洞扮鉛《論語》中所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與《蘭亭序》中「曲水流觴」都與上巳節相關。 02 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黃帝的誕辰,自古皆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三月三日起源於中華民族原始社會的原始制度。 03 三月三上巳節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從宋元時代開始,漸漸不顯,筆記史料和文學作品中都表現了一種追古慕古的情懷。納好與此同時,寒食、清明、上巳三節呈現合並混同的趨向,最終寒食「並」入清明,上巳「躲」進清明。漢族民眾會在河南黃帝故里舉行黃帝故里拜祖缺梁大典。 04 每到三月三時節,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農歷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05 侗族「三月三」又名「播種節」、「討蔥節」、「花炮節」。侗家傳說,古時他們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並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了。侗族多於三月三這天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故亦稱「花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