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節又稱什麼節日
1、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農歷三月三也被稱為「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尤其以漢族、壯族、苗族、瑤族最為典型。 在我國,每逢農歷三月三的時候,部分地區的民眾,都會載歌載舞、歡度節日,可是有不少人仍然不知道,三月三是什麼節日,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詳細內容 01 每年這一天,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都會來到黃帝故里新鄭市尋根拜祖;這一天,也是古上巳節,是古人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洞扮鉛《論語》中所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與《蘭亭序》中「曲水流觴」都與上巳節相關。 02 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黃帝的誕辰,自古皆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三月三日起源於中華民族原始社會的原始制度。 03 三月三上巳節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從宋元時代開始,漸漸不顯,筆記史料和文學作品中都表現了一種追古慕古的情懷。納好與此同時,寒食、清明、上巳三節呈現合並混同的趨向,最終寒食「並」入清明,上巳「躲」進清明。漢族民眾會在河南黃帝故里舉行黃帝故里拜祖缺梁大典。 04 每到三月三時節,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農歷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05 侗族「三月三」又名「播種節」、「討蔥節」、「花炮節」。侗家傳說,古時他們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並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了。侗族多於三月三這天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故亦稱「花炮節」。
2、女生節的由來?
女生節,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末,由山東大學在國內首先發起,後擴散到中國各高校,是一個關愛女生、展現高校女生風採的節日,通過開展高品位、高格調的人文活動,引導女生關注自身思想素質、道德修養、文化內涵、業務能力、心理健康的活動,是高校校園趣味文化的代表之一。
而將女生節定於三八婦女節的前一天,首先是因為很多高校女生並不願意稱自己為「婦女」,可又不想放棄這項女性特有的節日特權。加上廣為流傳的「女生和婦女只差一日」,於是有了現在3月7日的女生節。
女生節是由三八婦女節衍生而來,所以女生節的意義也婦女節有關。3.8婦女節是屬於婦女的節日,而女生不願意稱自己為婦女,又不想放棄這一種特權,所以有了女生節。另外,女生節其實也是情人節的一大衍生品,高校最不能缺少的是愛情,無論是西方情人節還是七夕節,在女生節這一天,很多男生都會向深愛已久的女生表白,因此女生節的衍生可謂水到渠成。
女生節意義
女生節為女大學生們提供了學習和鍛煉的平台。許多大學生認為舉行女生節意義深遠。不僅可以豐富校園生活,體現學校尊重女生、關愛女生的風尚,促進男女同學間真摯地交流,和展現學生的青春風采。又能從中獲取有益的知識。20世紀90年代,中國婦聯號召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全國部分高校響應婦聯號召,舉辦「女生節」為大學生提供了展示自身形象的舞台。通過一系列女生節的活動,發掘了女生的不少才幹,活動辦得既生動有趣,又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受到女生們一致歡迎。
而女生節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引導廣大女生更多地關注自身的道德修養、文化內涵,心理健康,從容自信等綜合素質的提高,幫助女生正確看待和審視自己,幫助女生們走成長、成才、成功之路,在未來的路中洋溢自信與熱情、希望此次活動帶給她們一些創新的,有價值的收獲,讓校園里因為有女生的存在變得格外絢麗。
在國外,除了三八婦女節以外,一些國家也有女生的節日,如:日本女孩節。
1、日本女孩節
在日本,每年的三月三日是女孩子們最高興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日本傳統的「女孩節」。 女孩節又叫「桃花節」。因為過去女孩節是在舊歷三月三日(比公歷三月三日約遲一個月),正值桃花盛開之時,故此得名。
2、瑞典女孩節
歐洲國家瑞典也把兒童節分得比較細,每年的12月13日則是瑞典的「女孩節」,又叫「露西婭女神節」。露西婭是瑞典傳說中專門保護女孩的女神,每到這個節日,女孩子都要打扮成女神的模樣,為其他孩子做好事。
每年的8月7日則是「男孩節」,又稱為「龍蝦節」,意思是鼓勵全國的小男孩學習龍蝦的勇敢精神。這一天,孩子們要打扮成龍蝦的樣子,表演一些非常活潑可愛的節目。
3、德國女孩節
每年的4月22日是德國「女孩節。德國「女孩節」設立的主旨在於呼喚社會及企業負責人關注青年女工的學習、就業及生存狀況,盡可能地為她們提供適合的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