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今天什麼節日放鞭炮
1、春節放鞭炮的順序是什麼?
先點門外。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以放鞭炮來慶祝。甚至在很多地方老人去世也會放鞭炮,但不是為了慶祝。各地的習俗不同,鞭炮的用途也不同,但大多都是為了慶祝。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習俗
每到春節,華燈敬伏璀璨,鑼鼓齊鳴。鞭炮聲此起彼伏,為沸騰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異彩,百花爭艷,為佳節譜寫了快樂的篇章。
春節放鞭炮,作為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這種活動,雖然可以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但放鞭炮釋放的煙尺旁塵,濺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引起火災,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會造成一些人員傷亡。隨著社會和人們的文明進步,對春節放鞭炮這種習俗的亮困攜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視。以前我國許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煙花爆竹的規定。現未解除。
2、什麼是立春放鞭炮習俗?
答:迎接春天的到來。
立春被視作一年的開始,人們會放鞭炮慶祝,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都求個好彩頭,意味晌殲開個好頭。另宴岩沖外中國人講求圓滿、正好,都想在最圓滿的時候舉行儀式應該也有這個原因。立春打鞭炮一定要找准時間,不遲不早來年會有好運氣。中國人講求圓滿、正好,大家都想在最圓滿的時候舉行儀式應該也有這個原因。時間的准時是中國歷來的傳統,寓意也就不一樣,人們的重視,使得立春放鞭炮的時間成為一種習俗,融入人們的心中,源遠棗伍流長,恆古不變。
3、正月初五是什麼節日
破五的風俗有哪些
破五的風俗有哪些,破五節指每年農歷正月初五,是中華傳統節日之一。破五節是一個不太被現代年輕人所知的一個節日,但它是是古老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下面來看看破五的風俗有哪些?
破五的風俗有哪些1吃餃子
破五這天,最傳統的事物就是吃餃子。破五節時吃的餃子外形酷似元寶,破五節吃餃子有聚財之意,破五的傳統習俗中有接財神一項,吃餃子也是體現了這一傳統,餃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餚。在正月初五吃餃子還有防小人的說法。
吃攪團
除了吃餃子,有的地方還要吃別的東西。放完大炮以後,所吃食物,不盡相同。西府的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據說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過年也吃攪團,但不是破五,而是臘月三十,如三原縣和武功縣。這和隴縣也一樣。隴縣是過年期間吃三頓攪團,臘月三十,正月初五,還有正月初七。彬縣在正月初五這一天也吃攪團,說是「吃窮飯,除窮根」,又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彬縣人說,反正不能吃酒肉。地處渭北高原的淳化縣,這一天也吃攪團,也說是用來填窮坑。正月初五這天具體要怎麼度過,要根據地方風俗決定。
吃煮角
在鳳翔縣,也就是秦人的發祥地,把正月初五這天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掃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講究大不相同,他們是吃餃子。不叫餃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間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餡。妙在包餃子時,須點一支香,在那盛餃子餡的盆上邊繞去又繞來,然後才包那餃子。這是為什麼?鳳翔人說:這是將「五窮」之類趕攏了來,包起來,煮熟了,吃掉。秦人豪邁,辦事徹底,這樣做,竟不只是趕走「五窮」,有徹底消除五窮的意味。
北方「破五節」習俗
在「破五」這一天,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譬如,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人們要吃「老鼠餃子」,並且要連續吃五天,一直吃到正月初十。所謂的「老鼠餃子」,就是把餃子做成老鼠的.形狀,在吃的時候,要首先咬破「老鼠嘴」,意思是「破壞掉老鼠的反擊能力」,然後再吃掉正個餃子。另外,在剁餃子餡的時候,必須「剁響」,而且,族吵銷越響越好,寓意為「剁小人」。
當然,北方地域遼闊,各地的風俗習慣還存在各種差異。譬如,甘肅以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在「破五」這一碰隱天要吃麵疙瘩一般的「攪團」,意思是「這一天要將所有不如意的事情統統粘住」,然後吃進肚子中「填窮坑」。而在山西翼城地區,「破五」這一天一定要吃刀切面,並把刀切面稱為「切五鬼」。但在山東臨沂、鄒城等地區,「破五」這一天流行吃面,並有「初五吃頓面,一畝打一石(dan)」的俗語在民間流傳。
南方「破五節」習俗
南方地區的風俗習慣與北方會略有不同。在南方的部分地區,在「破五」這一天一定要祭財神。在「破五」這天,人們會早早起床,鳴鑼擊鼓、焚香禮拜敬財神。敬過財神後,人們會吃素餡做的、元寶狀的大包子,俗稱吃「大角子」,用以「填窮坑」。而在南方的有些地區,「破五」這一天還要「拆小人」,方法是:家裡的婦女找出幾件舊衣服,然後用剪刀拆掉。據說,這樣做可以避免家庭「走霉運」。
正月初五「破五節」禁忌習俗眾多。民間還有諺語「初一不出門,破五不回家。」雖說正月初五的這些習俗禁忌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但卻和春節習俗一樣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就算不遵守,了解一下還是很有必要的。
破五的風俗有哪些2破五節是什麼節?
「破」是打破、突破的意思。正月初五,又稱「破五節」,其宗旨均意在"破除"。
舊時,正月初一到初五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能做新飯、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動針線、不能打掃衛生、不能打碎東西等。在過了初五之後,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稱「破五」。
這天又俗稱"潑污",即從大年除夕夜開始存留的污水、垃圾可以全部倒掉清除。
破除各種禁忌的「破五節」其實也是在宣告:「年」走了,不用再忌諱了。
正月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兆游放鞭炮,避邪免災的同時,把「晦氣」「窮氣」「霉氣」從家中趕走。同時也是店鋪開張、祭祀財神的日子,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明天的期盼。
破五的由來
在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之中,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有一種叫做「趕五窮」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的風俗。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破五」是「送年」的意思,過了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復到大年除夕以前的狀態。
舊時,正月初五是一個具有多重習俗含義的重要日子。其一,此日為「送窮土」日,人們要將「窮娘娘」掃地出門。其二,為禁忌解除日,因傳統概念的過年是單指正月初一至初五,故之前一些過年的禁忌至此可以消除或有所放鬆,如不能做新飯、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婦女不能動針線、不能打掃衛生、不能打碎東西等。其三,俗稱「潑污」,即從大年除夕夜開始存留的污水、垃圾可以全部倒掉清除,所以叫做破五,也是希望這一天之後不論做神惡魔事情都是順利順心的。
正月初五破五的做法
在破五那天,一般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尤其放「二踢腳」(兩響)稱「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從初一至初四四天沒幹活了,日出之前放炮崩窮後,要努力干一天活,稱「恨窮」。「破五」意味著只要在新的一年裡,不辭勞苦勤勤懇懇便可過上好日子。「破五」早晨勞苦大眾祈求吉利、幸福的日子。這一天有一些事情是比較忌諱的,這天忌串親訪友,也不準串門,說是走親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家。
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裡把垃圾掃出門外。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也掃掃地,但只能在屋裡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特別是大年初一,不能動掃帚。可到破五這一天,就要徹底大掃除。等到垃圾掃出大門,掃到一個角落,便也將鞭炮從屋裡放到了屋外,於是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儀式完畢。人們說:這下子,一切窮氣窮鬼都給趕跑了,那麼新一年的運勢就是很好的。
破五的風俗有哪些3破五節各地特點
這風俗,在關中,東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後,所吃食物,不盡相同。西府的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據說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過年也吃攪團,但不是破五,而是臘月三十,如三原縣和武功縣。這和隴縣也一樣。隴縣是過年期間吃三頓攪團,臘月三十,正月初五,還有正月初七。彬縣在正月初五這一天也吃攪團,說是「吃窮飯,除窮根」,又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彬縣人說,反正不能吃酒肉。地處渭北高原的淳化縣,這一天也吃攪團,也說是用來填窮坑,並且這一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著了窮氣。
最有意思的是鳳翔縣,這是秦人的發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掃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講究大不相同,他們是吃煮角(類似餃子)。先一天夜間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餡。妙在包餃子時,須點一支香,在那盛餃子餡的盆上邊繞去又繞來,然後才包那餃子。這是為什麼?鳳翔人說:這是將「五窮」之類趕攏了來,包將起來,煮熟了,吃掉。秦人豪邁,辦事徹底,這樣做,竟不只是趕走「五窮」,而是要趕盡殺絕,有點」食其肉寢其皮」的味道。「五窮」也叫「五鬼」。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曾見於韓愈的《送窮文》。這位詩文大家說,「凡此五鬼,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無論內心如何思謀,行文總是比較平和,雖屬我的大患,還是客客氣氣送走了吧。到了老百姓便實話實說,「趕五窮」,」填窮坑」,而且動用了爆竹掃帚,不能客氣。這畢竟不是請客送禮。趕盡殺絕,當是其中最為慷慨激昂淋漓盡致者。
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原來,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臟神給忘了。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臟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有關破五的一些有趣的舊民俗。
由於地域不同,節日習俗也有差異。在北京一帶,婦女不許於此日串門,串門則不祥。在河南一些地區,人們於此日不勞作,否則本 年內遇事破敗。
正月初五,也就是俗稱的「破五」,吃餃子,放鞭炮,原是不少家兒今兒個一定要做的倆事兒。民俗有一說,「破五」前諸多的禁忌,過了今兒個就能破了,人們便往來祝賀新年,各家邀請賀客,飲食嬉戲,新媳婦也該回娘家拜賀長親了。按清代《燕京歲時記破五》所記:「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則王妃貴主以及各官室等,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春。新嫁女子亦於是日歸寧。」
不同的地兒,「破五」這天的過法兒不一樣,就是同一地方,過法兒也不完全一樣。就拿山西來說吧,在晉西北,傳統上這天太陽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掃一些炕土送到野外,外加鳴炮、燒香、敬紙;晉北民間習慣則是用彩色紙剪成人的圖像,小孩子拿到街頭,互相交換。把自己的紙人送給別人,稱為「送走窮媳婦」;把別人的紙人換回來,稱為「得到有福人」;到了晉東南,民間習慣將爛衣服扔到牆外。
「破五」這天,還有個頂重要的事兒,按照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就關張了,而到了正月初五這天,家家又都重新開張了。所以,求財也是這一天的重要主題。據說放鞭炮也與求財相關,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到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山東初五是個重要的民俗節日,既為「馬日」,又為「破五」,還為「財神日」,商家愛選在這一天開業;南方不少地兒則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清代顧祿《清嘉錄》上記著:「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在上海,舊俗中正月初四子夜,就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還得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
4、中國各個節日有什麼風俗習慣?
一、春節
《元日》王安石 〔宋代〕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翻譯: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迎著和暖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都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習俗:貼對聯,放鞭炮,守歲。
二、元宵節
《正月十五夜燈》張祜 〔唐代〕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翻譯:元宵佳節,千家萬戶走出家門,街上亮起無數花燈,好像整個京都都震動了。無數宮女盡情的歡跳連袖舞,人間的歌舞樂聲直沖雲霄,傳到天上。
習俗:吃湯圓、賞花燈
三、清明節
《清明》王禹偁 〔宋代〕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翻譯:無花無酒的度過清明節,那蕭索的興致枯鋒銷猶如居於山野廟宇的和尚一樣。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破曉時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習俗:祭祖、踏青
四、端午節
《己酉端午》貝瓊 〔元代〕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翻譯:端午突遇風雨天氣昏沉陰暗,汨羅江上無人憑吊逝去的屈原。盛開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話我,陶淵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樣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習俗:吃粽子、劃龍舟
五、中秋節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唐代〕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翻譯:庭院地面雪白樹上基滲棲息著鵲鴉,秋露無聲無息打濕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們都仰望當空明月,不知道這秋思之情落在了誰家?
習俗:吃沒游月餅,賞月亮。
5、過年應該禁止放鞭炮嗎?
春節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過春節期間的各種民俗為春節增添了喜慶的氣氛。但是有些人認為諸如放鞭炮和給壓歲錢這樣的民俗屬於糟粕,不應該保留。個人認為這樣的說法是不合適的。……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過年放鞭炮最能體現春節的的氛圍、給壓歲錢體現了長輩對晚輩的關懷,以及民俗本身並不存在糟粕的問題,關鍵要合理適度這三方面原因。1,過年放鞭炮最能體現春節的氛圍,因此不屬於糟粕。如果說什麼是春節期間最具特色的民俗,那麼莫過於放鞭炮了。正所謂「爆竹聲中一歲除」,燃放煙花爆竹是最能體現春節氛圍的民俗,是最具特色的存在,我們不能簡單將這種民俗認為是糟粕。因此春節放鞭炮的民俗應該保留。2,給壓歲錢體現的是長輩對晚輩的關懷,同樣不是糟粕。過年的時候,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這樣的民俗由來已久,充分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懷,是非常有利於親人之間溝通感情的好方法。……正因為如此,過年給壓歲錢也不屬於糟粕,同樣應該予以保留。3,民俗本身並不存在糟粕的問題,關鍵是實施的時候要合理適度。事實上,民俗是長期以來大家所形成的傳統習慣,本身並不存在糟粕的問題。這其中的關鍵點,是具體實施的時候要掌握合理適度的原則。……具體來說,如果過年時放鞭炮的行為不加以合理控制,就可能帶來很多問題。再比如給壓歲錢的問題,如果壓歲錢的數額太大,同樣會出現很多問題。正是因為這些問題,冊鉛才會使得有些人認為這兩種民俗是糟粕。……但是如果我們合理適度地放鞭炮,合理適度地給壓歲錢,就可以州晌好避免問題的發生,這兩種民俗就不但不是糟粕,反而可以發揮積極作用,讓我們過春節的時候更加開心謹哪快樂。因此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進行全面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論。
6、元旦放鞭炮嗎
元旦節一般不放煙花放鞭炮。
新中國成立後,國務院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由於消防安全問題,一般城市在元旦都是禁放煙花爆竹的,只有春節幾天才會解禁。
現在元旦比較普遍的就是咐核由團體組織的活動,衡衫掘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就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塌拆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麼的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並沒有太多的傳統。
7、北京春節習俗
北京地區春節習俗很多。
從臘月初八家鎮廳納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伏蘆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御沒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8、過年有什麼習俗?要注意些什麼?
年前習俗:
臘月廿三/廿四
掃塵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節除舊布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年尾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掃屋」。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祭灶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
灶糖
江蘇地方習俗:蘇州鄉賢宋朝詩人范成大有《祭灶詞》傳世,生動描寫了宋時蘇州人家送灶的習俗,其詩曰:「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少留戀,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爭斗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據老蘇州人回憶,送灶最重要的除了「糖元寶」外,還有另外一些供品,如灶神紙馬、灶簾、灶錠等。
臘月廿五
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民間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其實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但有時人們也會買一大筐豆腐以吃其來充飢等)。
接玉皇
民間有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照田蠶
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梁純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閑暇娛樂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
臘月廿六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臘月廿七
貼福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臘月廿八
貼窗花
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春節張貼之物。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旅大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春節習俗:
除夕
歲橡鎮咐除,在年的最後一天,通常在農歷二十九或三十日。「年」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意為「歲除之夜」,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布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自古就有貼年紅、祭祖、團年飯、守歲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祭祖
除夕祭祖是過年重要習俗之一,中華民族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報祭祖先的恩德。除夕,人們會擺上菜餚、倒上美酒,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以此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並祈求祖先的庇佑。
貼年紅
貼年紅,即是貼春聯、門神、年畫、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都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稱為「貼年紅」。
壓歲錢
春節習俗之一,是由長輩派發給晚輩的,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
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守歲謂之「燃燈照歲」,即大年夜遍燃燈燭,據說如此照歲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春節節期習俗:
1、正月初一
從正月初一開始便進入迎接新禧、祭祀神靈、祈求豐年主題。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照天、辭舊歲、迎新年等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活動達於高潮。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拜歲
歲首拜祭天地神靈(祖先)是中華民族流傳至今最悠久的傳統風俗。其主旨是酬謝天地神靈、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表達了人們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祈願。其信仰根基源於「敬天法祖」,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所以人們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求祖先保佑。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開門爆竹」一說古已有之。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齋日
早晨拜神,放炮仗。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名曰「賀新歲」。初一的上午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發菜、冬菇等煮成一鍋「羅漢齋」,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早吃完,往後便可以大魚大肉。
拜年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出現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2、正月初二
開年(開齋日)
春節習俗活動(18張)
照傳統說法,除夕辭舊,大年初一迎新,初一迎新要吃齋,初二解除齋解等禁忌,是嶄新的開始,俗稱開年。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一般備發菜、生菜、魚等,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之意。現代人也有將開年飯擺到酒樓吃。一些郊區農村還保留著「放生」的習俗,買活鯉魚,用紅紙蓋上魚眼,拜神之後到河塘放生。姑爺節
正月初二是傳統的姑爺節,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岳父家 、岳母拜年。潮汕人將初二姑爺回岳父母家吃飯稱為「食日晝」,就是吃午飯的意思,姑爺和女兒必須在晚飯之前回到自己的家(某些地區由於路途的原因可能會住下並吃晚飯)。
3、正月初三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穀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4、正月初四
羊日
《占書》中說: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在老皇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徵,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大年初四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羅,所謂折羅,獨特的地方風俗,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5、正月初五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春節美食
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正月初四24點後),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路頭神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並進。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6、正月初六
送窮鬼
農歷正月初六又稱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是漢族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中國各地還有自己的送窮辦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於送走窮鬼。
挹肥
而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於是這一天做一大掃除,並祭拜廁所神明,將平日污穢的廁所清掃干凈。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設備,故已無此俗)。這一天也表示舊時農民於此日開始下田,准備春耕。
正月初六,百無禁忌,出門活動筋骨。
開市大吉
大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正月初六,在舊時是大小商家「開市」的日子,門板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營業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7、正月初七
人日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
撈魚生
南方一些地區,人們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里,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8、正月初八
穀日
年初八是開工日,派發開工利是,是廣東老闆過年後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利是,寓意著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陰則年歉,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年稻穀豐收。古時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動,就是把家裡養的一些魚、鳥拿到外面,放歸野外。
順星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祭祀用兩張神碼,第一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後撂在一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後方正中受祀。黃昏後,以北斗為目標祭祀。祭祀後,待殘燈將滅,將神碼、香根與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9、正月初九
天日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10、正月初十
石不動
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夥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石頭生日:在這天是石頭的生日,所有石製品都不可使用。
賀老鼠嫁女
舊時民間俗信。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前一天晚上,兒童將糖果、花生等放置陰暗處,並將鍋蓋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為老鼠催妝,第二天早晨,將鼠穴閉塞,認為從此以後老鼠可以永遠絕跡。還有的地區於老鼠娶婦日很早就上床睡覺,也不為驚擾老鼠,俗謂你擾它一天,它擾你一年。
11、正月十一
子婿日
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12、正月十二
十二搭燈棚
正月十二,搭燈棚,做醮,十二晚標炮。從即日起人們開始准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13、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十四,舞獅、飄色、游神、逛廟會。也有傳說正月十三是「燈頭生日」, 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 [36]
14、正月十四
這一天的中國民俗活動有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等。農歷正月十四,四川蓬溪縣有「送蠐蟆」傳統民俗活動,參與活動的人員不僅能吃到正宗農家「壩壩宴」,還能手持竹製燈籠登山,燃放煙花並「送蠐蟆」,迎接農歷新年的好運和良好祝願。
15、正月十五
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習俗活動主要有賞燈、押舟、燒煙花、鬧元宵等。
燈會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演社火
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還要幾個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蹺、跳鍾馗、花車等等。
9、大年初四是什麼節日?為什麼這么多的人放鞭炮?
大年初四放喚宴鞭炮是為了迎財神;
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汪知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困鏈消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
10、河間市今天放鞭炮是什麼節日?
今天是農歷的閏二月初一日。。有的地方有講究,需要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