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對待中華民族傳統節日
1、你認為我們該如何對待傳統節日?
就個體來說,作為一個中國人,對傳統節日也應該保持足夠的尊重。因為這不僅對中華民族歷史傳統的一種遵從,也是對自身民族身份的一種確認。利用傳統節日,密切與家人的關系,增進與親友之間的感情,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和學習過程中,能夠不忘自己在整個家族中應盡的義務,增強所屬家族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在一個開放的社會,我們固然不應排斥外來的節日,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因為引進了西方節日就忽略了自己的傳統節日。崇洋可以理解,但媚外卻並非正確的態度。我們在嘗過西方節日的新鮮感之後,是時候反思該如何對待傳統節日了。
那種以輕視傳統節日來標榜自己是時代新人的做法是極為幼稚與可笑的。實際上,越是開放的社會,人們越應該重視自己的民族性。只有各民族都注意保持自己的民族性,這個世界才會顯得多元;人類文明才會變得豐富多彩。這是身處新時代的人們面對人類不同文明應該持有的正確姿態。
傳統節日的式微原因
1、傳統節日與農耕文化有關,隨著人類社會向城市文明和工業文明不斷轉型,人與自然的關系慢慢疏遠了,傳統節日所依附的文化背景趨於暗淡。
2、在互聯網時代,受各種文化信息和生活方式的影響與沖擊,人們更多的是展望未來、向前看,回望歷史的興趣越來越小、機會越來越少,與此相適應,人們對歷史傳統的意識和情感也就越來越淡薄。
3、傳統節日皆為農歷,而現在社會人們普遍使用的是公歷,時間一長,以農歷為刻度的傳統節日也就容易被人所忽視。
4、傳統節日起源並發展於熟人社會,在這種社會環境里,人與人之間存在著非常濃烈的親情、友情或鄉情,相互容易形成互動與交融,而現代社會則是一個人員高度流動的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疏離而鬆散,傳統節日所需要的社會環境出現了質的變化,支撐其存在的力量越來越弱。
5、現代社會人們的思想空間和生活空間都得到了極大的擴展,互聯網的存在,更為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帶來了極高的便利性,人們享受娛樂和狂歡的機會越來越多,受此影響,傳統節日的吸引力顯著下降。
2、如何正確地對待中國的傳統節日?
1、首先,要經全社會,特別是年輕人,深入了解傳統文化,藉以認識民族的根本,認識文化的意義,自覺地關心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不是復古。
2、是發揚傳統文化傳統節日首先,要經全社會,特別是年輕人,深入了解傳統文化,藉以認識民族的根本,認識文化的意義,自覺地關心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不是復古,不是排外。
而是認真對待古代的外國的一切先進的東西,善於利用那些有積極意義的東西,很多人似乎只是學一些皮毛,甚至學了糟粕,要經過比較和鑒別,抓住精髓,把對傳統文化的愛與自身的行動統一起來。
3、傳播媒介要擔負起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向公眾推介優秀的文化成果,有意識地制低劣,腐朽的東西,在這個商業化的時代,我們需要深刻的多層次的有厚度的文化,不能只滿足於速食文化,不能讓公眾疏遠傳統文化。
4、國家和民間力盯遲量要齊心協力鼓勵,贊助傳統文化、文明,把優秀文化一代傳承下來。傳統文化的衰微是世界性的,是不是一致歐美文化太強大了?它們有那麼優秀嗎?各民族的傳統文化過去一百年裡急劇察談消失,不能只怪侵略和商業文化,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沒有保持使自己固有文化,應該反省。
5、正確地對待我國中華的傳統文化,凱沒李使我們的傳統文化更博大精神。
3、三年級應如何對待中國傳統節日
對傳統節日應該保持足夠的尊重。
1、要充分汲取中華傳統節日中的思想營帶姿碼養,繼承中蠢哪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傳統節日的優秀部分得以繼承和發揚;
2、取其精華,棄冊蠢其糟粕,充分挖掘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做到古為今用;
3、要堅持與時俱進,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不斷進行文化創新,努力繁榮我國的民族傳統節日;
4、堅持古為中用,洋為中用的方針,把批判與繼承有機結合,弘揚中華傳統節日。
4、我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與理解
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中國的傳統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正月拜年、元宵燈火、清明祭祖、端午龍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節日活動千姿百態,豐富多彩。
中國的傳統節日,展示了中華民族和諧為美的道德思想,體現了中華兒女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社會進步的渴望,表達了華夏子孫對美好理想、智慧與道德的追求和嚮往。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凝聚中華民族向心力的紐帶,是中華民族舉國歡慶的聚會。
中國的傳統節日,從遠古走向現代,從民族走向世界。它代表著過去,也代表了未來,它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徵。
魯迅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民魂是什麼?傳統文化無疑是其核心之一,而中國的傳統節日正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個忽視自己傳統節日的民族,是一個淺薄無知的民族;一個拋棄自己傳統節日的民族,是一個走向墮落的民族。
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要靠每一個中國人,而傳承中國傳統節日的重任,落在了我們新一代的身上。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我們有義務、有責任讓我們的傳統節日源遠流長,發揚光大。
作為年少的我們,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高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責無旁貸。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讓我學到了中華民族崇尚勞動、尊親敬祖、敬老敬賢的傳統文化。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讓我學到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的傳統美德。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有著美麗的故事、動人的傳說。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讓我時刻感受著濃厚的親情,帶給我無盡的歡樂與嚮往。
我是中國傳統節日的堅定支持者。希望對你有幫助
5、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節日?
我們應理性。正確的看待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1、傳統節日的命名
中國的節日多數都是以季節來命名的。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由於天氣和季節在農業里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最初為農業豐收慶祝而創立的那些傳統節日都和季節有關。
以季節,節氣來命名也很容易讓農民們記住這些節日,通過節日的名字,農民們就可以適時打理莊稼。例如,春節是適宜播種的時節,還有中秋節、夏至、冬至等。
2、中國傳統節日最重要的文化特徵是具有極強的世俗性及泛神性,其實也就是非宗教性,以及綜合性。人們尊重集體並把個人投入集體當中,人們重視集體而不是個人價值或個人的自由發展。所以在傳統文化中,中國人繼承了儒家的集體主義,因此表現出對整體情況的考慮。
(5)怎麼對待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擴展資料:
1、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我們的每一個傳統節日背後都有可歌可泣的文化故事,我們的文化主管部門應該深入挖掘和整理這些文化元素,並用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形式向社會大眾推廣和宣傳,使我們的傳統節日過得有文化,有新意,而不再是單純的吃飯喝酒和傳統的聚會團圓。
2、中國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一項重要文化現象,也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傳統節日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著稱,它不僅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同時,還體現出傳統文化的美學精髓。
6、怎麼看待傳統節日?
問題一: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包括各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所在,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賦予科學的的內涵與活力,發揚光大。
堅決 *** 洋垃圾文化:聖誕節、平安夜、愚人節、萬聖節、星座邪說,等等。
歷史的教訓值得注意:洪秀全拿了一本 聖經 ,就創立 「拜上帝會」 的邪教,危害中國十幾年,死了一億多人!
還有馬-克-思,不說了。
問題二: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我們的傳統節日 1、我們要充分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營養,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得以繼承和發揚,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充分挖掘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做到古為今用。 2、我們要堅持與時俱進,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不斷進行文化創新,努力繁榮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
問題三:如何看待傳統節日的作文 拿著報紙,一字又一字地讀了一遍又一遍,我不相信這竟然是真的: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已被韓國申報為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驚訝,我憤怒,我感到莫大的恥辱.怎麼可能?怎麼可能?這怎麼可能?兩千多年的攜手相伴,兩千多年的榮辱與共,兩千多年的悲喜交織,難道一瞬間,就這樣被強行撕裂、一筆抹殺了嗎?難道華夏神州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兩千多年的歲月積淀所形成的文化大廈,就這樣不堪一擊、一觸即潰嗎?
誰能告訴我?誰能告訴我,這不是真的,不是,絕對不是……
身為一個中國人,讓我們能時刻牢記自己身份的,除了我們的母語外,恐怕也就只有我們的傳統節日了.在無數稍有良知的中國人心裡,歷史悠久的傳統哪歲廳節日是我們五千年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文化標記.傳統節日承載著歷史的滄桑,承載著文化的寶藏,承載著我們對先人的追念與景仰,亦承載著我們對未來的祝福與期李隱望.透過它,我們隱約聽到了春節時,那遼闊夜空上五千多年來不變的爆竹聲響;透過它,我們似乎看到了中秋佳節時,那小小的庭院中,全家人圍坐賞月、把酒歡談的溫馨夜場……
然而,透過它,我們也看到了傳統節日所面臨的危機.
問題四:如何看待傳統節日與西方節日 同學們,又一個端午節悄悄從我們身邊掠過,你是否只沉浸在假日的閑適中呢?你有沒有忽略這三天假期的意義呢?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端午是一個洋溢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的節日,是一個紀念戰國時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懸艾葉、寫符念咒、飲雄黃酒、賽龍舟等傳統習俗也已流傳了千年之久。然而,為什麼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於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重要無形遺產著作」?為什麼如今的端午被片面割裂,並淡化成支離破碎的節日,失去了原貌?
是因為,我們忽略了它。其實,並不只是端午節,還有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都被我們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愚人節、聖誕節、感恩節……當看到許多人精心地裝點著華而不實的聖誕樹,當看到許多人津津有味地談論著西方的話題,當看到許多人一味地追求西方節日的「前衛」……你是否聯想到被遺忘在角落裡的傳統文化?
然而,當我們重拾這些傳統節日的文化記憶時,卻發現傳統節日的「味道」往往被「商品狂潮」淹沒。長久以來,很多人認為過節不過就是吃得好些,穿得好些,很多人把其中的文化內涵擯棄了。由於忽視了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和精神價值,節日被人為地淡化。尤其是近年來,人們將一些傳統節日推向了市場,民俗變成了賣點。很多時候人們過節時常常感到很失落,不知道節該怎麼過了,這種失落不是一種「肚子失落」,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失落。
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當代西方思潮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西方文化中的消極因素會敗壞社會空氣,腐蝕人們的思想。當代西方思潮中的消極因素,在我國主要表現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給人們尤其是我們當代青年的精神雀旦和道德帶來負面影響。西方文化中的這種消極因素和腐敗現象,即使在西方也已受到越來越多的抨擊。
我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曾說: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保護傳統節日,就是保護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令人欣慰的是,我們已經認識到了傳統節日的重要性,認識到了這些節日所蘊涵的精神價值。此次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體現了國家的文化發展戰略和對人們傳統習慣的尊重,合民心,順民意,大得人心,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就應盡自己的一份力,讓這「凝聚力」和「親和力」更加美好!八(4)班金憲
問題五:怎樣看待洋節和傳統節日 如今年輕人之所以熱衷於過洋節,同我們近年來對外較為廣泛的文化開放與交流及媒體的自由、開放是分不開的。一些西方洋節的「乘虛而入」也是符合年輕人求變、求新的心理和思維的,於是「洋節」受寵就在所難免了。過洋節的人是自得其樂,不以為然者則視之為「崇洋」,然而用「崇洋」二字概括未免膚淺簡單。年輕人喜過洋節既是時尚,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它體現著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文化選擇和價值追求。
造成西方節日「入侵」的緣故,一方面與西方較強的經濟與文化大背景有關,這種甜頭在盛唐時代我們中國也嘗到過。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市場把這些外來的充滿新鮮感的節日,當做商機,大力炒作,捧為時尚。另一方面是由於過去幾十年過分地強調生活的政治內容,而片面地強化政治性節日,淡化了民風民俗的節日。如今社會生活歸返正常,人們的口袋和時間都富裕起來了,此時就需要一個個節日帶來生活的情趣與 *** ,結果發現我們的節日早已變得貧乏、有限,難以應付人們的需求,於是出現了空白。
中國的節日遵循的是自然節氣,以家庭為准形成閉合空間;西方節日則屬於大社會的東西,超出家庭范圍。兩種節日相比,前者是家庭團聚所必需的,它適應中國社會。現在所保留的大規模節日都有家庭團聚的濃厚意義,而「二月二龍抬頭」等少有團圓氣氛的節日則逐漸淡化;後者是人際交流的產物,它更注重與非血緣者的接觸,中國人日益喜歡洋節就是中國社會結構轉變的必然。隨著中國社會的城市化,這種以「洋節」作為人際聚合方式的交際應越來越流行。
各國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融合與碰撞是當今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中華民族從古至今有納百川之胸懷,中華傳統文化中也不乏外來的東西。但是,洋節蜂擁而至,大有越俎代庖之勢,經歷數千年風雨的傳統節日傳承至今,為何反而走了下坡路?
五千年的歷史留給了中國人許多東西,傳統習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習俗除了是一種習慣之外,更代表著文明的痕跡與民族的認同。但可惜的是現代中國人在越來越熟悉西方節日的同時也以更驚人的速度遺忘著自己的歷史。有人認為這是洋文化入侵的結果,也有人認為這是全球化所帶來的必然,但卻少有人想過,我們中國人自己對保護這些傳統習俗做出過什麼貢獻?回顧新中國成立之後的歷史,我們從來沒有在正式制度層面上承認過中秋、端午、重陽是國家法定假日,可以說除了農歷春節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整個中國人被來自我們自己 *** 的強大力量與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隔離開了。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猛烈沖擊和強有力的挑戰,在這場中西方文化的正面交鋒和對陣當中,我們如何才能把握好吸收西方文化精華與繼承中國特有傳統的「度」?在這次碰撞中,我們如何站穩腳跟,堅守住自己的經典,昭顯出中華民族深沉厚重的文化「底子」?
實際上,中國的文化有著極強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其文化價值更加開放,更易被人接受。我們要考慮的是充分提升這種潛在的文化內驅力。妥善處理傳統文化的延伸與豐富,並以此為基點,找到一個新方案打開出路,合理地構建良性的、嶄新的民族文化心態與內涵,從而為民族素質的提升提供健康的土壤,做一些有意義的探索和嘗試都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
節日作為各民族特定文化傳統的集中表現,其盛衰總有古今內外多種社會原因。隨著社會發展,中國的節日也必將「在變化中生存」,有的淡化,有的更濃郁,而有的則被賦予新的意義和內涵。當然,這種變化是老百姓選擇的結果,是社會生活一點點繼續積累的結果。...>>
問題六:如何正確看待傳統節日與西方節日 你好: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春節有很多習俗,例如貼春聯、放鞭炮、貼門神、掃塵等等。可是,過年的時候我們有多少人是真正繼承這些習俗了呢?相反的,聖誕節、情人節等洋節卻開始在學生中盛行起來。
每年的12月25日是西方的聖誕節,近年來在中國,年輕人過聖誕節也成為一大熱潮,其中大學生群體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商場的大幅促銷活動更是助長了這個洋節的盛行。根據中國地質大學的一份調查表明,僅有15%的人不跟風過節。大多數的人對聖誕節也並不了解,46.4%的學生還認為聖誕吃蘋果是西方的習俗,實際上這只是我們中國人取平安夜吃蘋果保平安之諧音。在問到大家為什麼去過聖誕時, 43.3%的學生表示只是找個理由玩而已,28.9%的學生表示是湊熱鬧。問卷中也特別對學生是否了解聖誕做了調查,數據顯示了解聖誕兩項及兩項以上習俗的人僅佔45.4%。19.6%的學生直言過聖誕就是沖著商場的打折促銷活動去的。
誠然,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一方面我們開始接觸外來文化,大學生在過節的選擇上也變多了。曾經風靡一時的「韓流」和「日流」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無論是在服飾、飲食上,還是在音樂影視上,很多大學生都選擇了國外的東西。
另一方面,多樣化的娛樂方式也讓大學生對春節等傳統不感興趣。春節期間,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孩子們放鞭炮的場景,但是對大學生來說,那已經成為了過去的事情。許多大學生表示,他們平時玩是手機、電腦、PSP等,放鞭炮已經很多年沒有做過。李同學告訴記者:「過年也就小孩子比較期待,他們可以買新衣服,有壓歲錢。但是對於我們大學生就沒什麼吸引力了,平時想要什麼父母都很支持。」
再則,周圍日漸衰減的傳統文化的氛圍也影響到了大學生在過節上的選擇。在我們身邊,也明顯感覺到了「年味不足」。在鄉下,大多還保留著貼對聯、掃塵的習俗,走街串巷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但是在城市裡,大家都住進了公寓房,大多隻是在防盜門上貼個「福」字而已。大學生過年時在家一般沒什麼事可做,春節感受不到傳統文化,大學生自然就覺得過年無聊了。
不可否認,在民間,春節那張燈結綵的熱鬧場面已經變少了。但是,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當在聖誕節、情人節這些西方節日面前,我們的選擇變多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考慮選擇傳統節日來過呢?我們不能因為過西方節日而忽視了我們的傳統。現在一些大學生可能會認為過西方節日是時尚潮流的表現,可是並不明西方習俗,只是隨波逐流地過西方節日,這樣恐怕就不合適了。如果我們在熱熱鬧鬧過春節的同時也感受感受聖誕的氣氛,那麼過節的意義就大不一樣了。
問題七:怎麼對待建國之後傳統節日的興衰 現在,我們越來越漠視傳統節日里的精神內容,它殘存的外殼――慶祝形式也屢屢成為一些人指責的對象:「除了吃,我們還有沒有別的事可以做?」
錯誤也許並不在傳統節日,而在於我們自己。當代人把極具文化氣韻的中秋節簡單歸納為吃,這說明當代人已泯滅了追求精神享受的心情與興趣。我們當代大學生熱衷於過洋節,因為它比傳統節日往往更多地存在著娛樂性。喜歡聖誕節的我們並非出於宗教信仰,我們的理由往往是「因為羅曼蒂克」,「是一個HAppY的借口」,等等。
現代化的步伐邁得再堅定、再迅速,也不會有人願意去接受一個失去祖先和傳說的民族。在傳統節日日益被遺忘的今天,人們應該從源頭上深刻反思:為什麼自近代以來,我們缺乏文化內在的驅動力?我們要考慮,如何妥善處理傳統文化的延伸與豐富,並以此為基點,找到一個新方案打開出路,合理地構建良性的、嶄新的民族文化心態與內涵,為民族素質的提升提供健康的土壤。
節日是各民族特定文化傳統的集中表現,我認為其盛衰有內外古今多種社會原因。
觀念與意識。中國傳統節日活動中至少半數以上帶有祭祀、祈禱、求福、辟邪色彩:臘月送灶;正月迎喜神,祭祖;二月百花生日,觀音誕;三月清明掃墓;四月浴佛,立夏享先;五月端午采百葯、飲雄黃酒、除病消災;六月謝灶曝經;七夕乞巧,中元祭鬼;八月初三灶君生日,中秋拜月;重陽佩茱英登高;十月祭祖燒化寒衣;十一月冬至,祭祖迎喜神。很長一段時間里,上述節日和習俗被貼上迷信和封建標簽,在「反封建主義」的旗幟下,中國歷史上的各種傳統節日屢屢遭到破壞,逐步出現了斷裂和冷寂,特別是在「文革」時期成長起來的父輩們,有許多人已經對中國傳統節日極端冷漠了。
缺少深入人心的立法與教化。傳承民俗文化並不是一時一刻的事情,如果沒有一種深入結合的信念進行引導,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建立一種較為剛性的機制來保證這種熱情的持續。日本、韓國分別於1950年和1960年就通過了專門的《文化財產保護法》,而直到目前我國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法(建議稿)》才進人到立法計劃。在日本和韓國,在對青少年進行教育時,他們會將民俗文化內容寫進課本,甚至連課外活動都穿插民俗內容,我們在這方面卻做得很少。
當 代的社會生活習慣。許多傳統節日與農事和社群娛樂有關,如端午龍舟競渡、元宵鬧花燈等,在農業文明的社會,大家手中的農活兒再忙,都會騰出過「節」的時間。以前,我國的三大傳統節日除春節外,端午和中秋都沒有列人國家法定假日,人們依然是「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過節沒有時間,也是個實際情況。但隨著新的放假制度的出台,這一現象有望得到改觀,新的假期制度將清明、端午、中秋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且各放假1天,這對傳統節日的再次興盛會不會起到一定作用,還需我們在以後的實踐中進行調查和研究,僅對於剛過去的清明節來說,就表層上面講,我們欣喜的看到了傳統節日的回暖現象。
此外,傳統節日所組織的娛樂活動太少,由 *** 或單位舉辦文娛演出,又普遍缺乏群眾的認同感和參與感。從前的春節游藝、端午競渡、中秋拜月都是娛樂性強、參與者眾的民間民俗活動;而現在春節看「電視晚會」,中秋購買月餅,端午節吃粽子―這一家一戶的閉門過節,能好玩兒到哪去?
與往年不同,國人在經歷了「端午節申遺風波」以後,一些人從「傳統節日集體失憶症」中警醒過來,多多少少地意識到該為傳統文化做些什麼了。
復興中國的傳統節日,更應該從文化內涵人手,而不能僅僅停留在吃喝玩樂等商品消費層次和一些表面花哨的過節形式。重新倡導「內在的立法」,無論對保護民族文化傳統,還是開拓民族文化......>>
問題八: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節日作文 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著的使命。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麼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特色。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系,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託了遊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悅;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嚮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願望。這些節日背後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了解和重視程度。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沖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於西方萬聖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聖誕節的白鬍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於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身處於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 *** 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於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說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裡長期積淀和凝聚之後又經後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里,後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
問題九: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我們的傳統節日 1、我們要充分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營養,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得以繼承和發揚,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充分挖掘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做到古為今用。 2、我們要堅持與時俱進,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不斷進行文化創新,努力繁榮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
問題十: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包括各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所在,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賦予科學的的內涵與活力,發揚光大。
堅決 *** 洋垃圾文化:聖誕節、平安夜、愚人節、萬聖節、星座邪說,等等。
歷史的教訓值得注意:洪秀全拿了一本 聖經 ,就創立 「拜上帝會」 的邪教,危害中國十幾年,死了一億多人!
還有馬-克-思,不說了。
7、你認為我們之該如何對待傳統節日呢
作為一個中國人,對傳統節日應該保持足夠的尊重。因為這不僅對中華民族歷史傳統的一種遵從,也是對自身民族身份的一種確認。通過中國傳統節日,學會尊敬老人,學會孝敬父母,讓祖國的傳統美德在我們歡度傳統節日中在我們身上得到發揚。
對於西方節日,同學們更多的是要學習關於西方節日的傳說和故事,讓自己變得有愛心,擁有一顆美好的心靈。同時,要清楚的認識到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所以更要了解我們偉大祖國文明,中國人要學習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過我們自己的節日。
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民俗節日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沉澱凝聚的過程。《春秋命歷序》:「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決條件。在歷史發展演變中,朝代更迭,古代歷法變動極大,前後共出現過102個歷,有些「傳統節日」的古今具體日期其實並不相同。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曾誕生過許多節日,有的留存至今,有的半路「走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傳統節日
8、如何看待傳統節日
一、注重傳統節日應從當局做起:當局在傳統文明的傳承和維護上應該起到要害性的效果。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宣傳、立法問題,當局和立法機關以及宣傳部分的確該當立刻接納緊要辦法予以重現。傳統節日都應列入國度法定假期。而關於傳統節日,立法者懷有敬畏之心才是最基本的。
二、發掘文明內在,增強傳統文明宣傳與教育 :我國傳統節日中冊橡包含著豐厚的人文精力,要鼎力發掘和弘揚。要想讓民族文明資本鮮活永久,還必需在外活著俗力氣的根底上,尋覓孕育內涵驅動力的平台——教化——國度層面的國民教育和微觀層面的小我修行。
三、傳媒應該有系統地宣傳和普及民俗文化:傳媒首先要重視民手悔俗文化,也要很好地研究它。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字的東西,非文字的東西怎麼樣通過傳媒把它系統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紹成為系列的、體系化的東西,這都是文化上的積累。通過傳媒對即將消失的東西進行搶救、拍攝,對還在傳承的東西要細心報道、加以引導,這些都是傳媒應該做的事情。
特別是在網路化的時代。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有體系化的進行宣傳。首先要介紹傳統民俗文化,然後請嘉賓來講,有研究的人來講,另外就是到基層去采風,去了解普通民眾的生活和感情,這樣才能從點到面鮮活地把傳統知識宣傳給年輕人。
四、年輕人應重新去認識傳統文化,增強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年輕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通過各種方式重新去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增強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我們民間還保存了很多東西,不要盲目地拋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回過頭往後看一看,看看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至少通過傳統文化應該知道我們的前輩、祖先是怎麼思考的,在每一階段是過著什麼樣的生州薯旁活,這種社會正是發展到我們今天的社會,它又有一些什麼新的變化和發展。
保護傳統節日的意義: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節日,有助於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於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中國的傳統節日,不但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充分發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重視傳統節日應從政府做起,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加強傳統文化宣傳與教育,年輕人應重新去認識傳統文化,增強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
9、怎樣看待中國的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traditionalChinese festivals)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大多數與原始信仰、天象物候、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中華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是「法制化的文明社會」的法律體制,是構成區域文明國家的基本框架。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由猿到人類,文明進化發展得產物。
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著神話、傳說、天文、地理、術數、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
文獻記錄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得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完成,後來得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每個中華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來源之處與形成的必要條件。在中國流傳了上千年的傳統節日,以及節日所具有的倫理道德和審美內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社會與人生意義。為什麼在中國「現代」起來之後,更需要強調這些傳統節日並認為應當將它們修訂為國家法定節日?當前,與傳統社會人們有著大量閑暇時間不同,在現代市場經濟生活方式和科層制管理方式日益普及、社會生活實現規范化和理智化之後,傳統節日如沒有相應的國家立法形式予以保護,它不可避免就會因為時間保證的短缺而受到沖擊。因此,以立法的形式,將中國一些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全部或大部,從單純的民間節日形式上升為假期保護的國家節日,使人們有時間在這樣的節日里,從各種節日儀式中感受中國自身的歷史傳統,享受節日所帶來的心靈愉悅,在今天就顯得非常必要。
10、中國節日都是形式多樣的,人們對傳統節日的看法是怎樣
在中國,節日都是形式多樣的,而且也是中國民族的歷史部分的一部分哦,而對於傳統節日的形成,也是一個國家在歷史文化上長期而凝聚的過程,而現代的年輕人在看待傳統的節日,都會往往有著怎樣的態度的呢,一起來看看人們對傳統節日的腔雹看法是怎樣的吧。一是政府應對傳統節日的保護給予高度重視,對傳統節日的發展給予積極引導。2007年,國家將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和春節一樣列為法定假日,從國家層面為傳統節日文化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如何繼續調整節慶放假制度,值得政府有關部門考察。政府也要積極加強對節慶非物質文化遺悄圓陵產的保護,避免一些傳統習俗、手工技藝因被邊緣化而失傳。另外,政府要積極創設濃厚的節日氛圍,讓人們在不自覺的文化啟戚氛圍中受到傳統節日的浸染。二是通過學校教育活動加強節日內涵的傳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開設相應選修課程,通過課堂講解、討論,使學生從認知和情感層面認識和體驗傳統節日的深層內涵。學校還可以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習俗開發相應的校本課程。第二,通過各種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創造性地將傳統節日的精神文化要素融於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