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為什麼傳統節日要放假議論文

為什麼傳統節日要放假議論文

發布時間: 2023-03-26 04:30:02

1、《我們為什麼要過節》為題作文800字

個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大家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節日。節日是大家共同的日子。
節日是一種紀念日,內涵卻多種多樣。有民族的、國家的、宗教的,比如國慶節、聖誕節等等;有某一類人如婦女、兒童、勞動者的,這便是婦女節兒童節母親節、勞動節等等;也有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這類節日都很悠久,很早就有了一整套人們喜聞樂見、代代相傳的節日習俗。這是一種傳統的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傳統的節日為中華民族所共用和共享。
傳統節日是在漫長的農耕時代形成的。農耕時代生產與生活、人與自然的關系十分密切。人們或為了感恩於大自然的恩賜,或為了慶祝辛苦的勞作換來的收獲,或為了激發生命的活力,或為了加強人際的親情,經過長期相互認同,最終約定俗成,漸漸把一年中某一天確定為節日,並創造了十分完整又嚴格的節俗,如儀式、慶典、規制、禁忌,乃至特定的游藝、裝飾與食品,來把節日這天演化成一個獨具內涵與情氛的迷人的日子。更重要的是,人們在每一個傳統的節日里,還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間願望與審美追求融入節日的內涵與種種儀式中。因此,它是中華民族世間理想與生活願望極致的表現。可以說我們的傳統——精神文化傳統,往往就是依靠這代代相傳的一年一度的節日繼承下來。
然而,自從20世紀整個人類進入了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農耕時代形成的文化傳統開始瓦解。尤其是我國,在近百年由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中,節日文化——特別是城市的節日文化受到現代文明與外來文化的沖擊。當下人們已經鮮明地感受到傳統節日漸行漸遠,日趨淡薄,並為此產生憂慮。傳統節日的淡化必然使其中蘊含的傳統精神隨之渙散。然而,人們並沒有坐等傳統的消失,主動和積極地與之應對。這充分顯示了當代中國人在文化上的自覺。
近五年,隨著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全面展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工作一浪高過一浪地推行;2006年國家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周六確定為「文化遺產日」;2007年國務院又決定將春節假期前調一天,把除夕列為法定放假日,同時三個中華民族的重要節日——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也法定放假。這一重大決定,表現了國家對公眾的傳統文化生活及其傳承的重視與尊重,同時這也是保護節日文化遺產十分必要的措施。
節日不放假必然直接消解了節日文化,放假則是恢復節日傳統的首要條件。但放假不等於遠去的節日立即就會回到身邊。節日與假日的不同是因為節日有特定的文化內容和文化形式。那麼重溫與恢復已經變得陌生的傳統節日習俗則是必不可少的了。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從生活的願望出發,為每一個節日都創造出許許多多美麗又動人的習俗。這種願望是理想主義的,所以節日習俗是理想的;願望是情感化的,所以節日習俗也是情感的;願望是美好的,所以節日習俗是美的。人們用煙花爆竹,驚駭邪惡,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為手中甜甜的月餅,來象徵人間的團圓;在嚴寒剛剛消退、萬物復甦的早春,趕到野外去打掃墓地,告慰亡靈,表達心中的緬懷,同時戴花插柳,踏青春遊,親切地擁抱大地山川……這些詩意化的節日習俗,使我們一代代人的心靈獲得了多麼美好的安慰與寧靜?
誰說傳統的習俗全過時了?如果我們不曾知道這些習俗,就不妨去重溫一下傳統。重溫不是模仿古人的形式,而是用心去體驗傳統的精神與情感。
當然,習俗是在不斷變化的,但我們民族的傳統精神是不變的。這傳統就是對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對大自然的感恩與敬畏,對家庭團圓與世間和諧永恆的企望。
這便是我們節日的主題。我們為此而過節。

2、中國傳統節日放假的意義是什麼?(急!!)

為了加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國民對家國情懷的理解。

傳統節日本身是一種精神傳統。由於當下時代的發展和西方國家節日的沖擊,政治家們為了加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國民對家國情懷的理解,以一種「法定+節假日"的特殊形式,通俗本質的說,「威逼+利誘」的方式讓公司老闆和員工代表的普羅大眾勞動人民在心裡營造了一種節日重要性。

歷史淵源: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和傳承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

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產生於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產生了各種崇拜祭祀活動。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源於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信念。

古老節日是人們基於原始信仰以及為了適應生活需要而創造的民俗文化,古時代一些流傳的節俗活動,清晰地記錄著古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內涵。

古代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餘擇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種定期節日,拜神祭祖豐盛祭貢品發展出節日宴飲活動,也漸漸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即所謂節慶民俗。

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是構成文明國家的基本框架。

3、以節日為話題的議論文怎麼寫?

以節日為話題的議論文寫作有共同的特點,在議論文中有不可或缺的三要素。根據題目寫出一個觀點,再加以闡述說明,重要的是要有說服能力,三要素缺一不可,仔細看看下面的具體介紹,以後就可以多試著寫作,這樣作文才可以有長進。此外,還要多記一些名言警句和名人事例,以便在作文中更好的應用。

4、中秋節為什麼要放假?

中秋節的意義是:團圓慶賀。挖掘和弘揚中秋節中的團圓文化,發揚敬老孝親、感恩父母的美德,也應該是中秋文化的范疇。中秋節俗有久遠源頭,中秋節俗貼近了民眾生活的需要,民眾將秋季的節俗都集中到中秋,使中秋成為四季慶賞的大節之一。

國家放假中秋的意義有哪些
中秋節成為法定節假日的意義
當一個節日對國家或民族具有重大的歷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政府和民間安排有重要慶典活動時,才能成為國家法定假日。國家法定節假日首先是節日,然後才是假日,是以國家法令的形式確定的全民公共假日。
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長期的歷史積淀已經形成了一批世代相傳、富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但之前我國的法定節假日中只有春節一個傳統節日,中秋等傳統節日都沒有列入法定假日。這些傳統節日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紀念意義,即使不能法定休假,民間也會自發組織一系列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居民生活與工作的矛盾。
中秋節成為法定節假日,可以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的休息時間。同時,有利於方便廣大群眾安排出行活動、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
中秋節的寓意是什麼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寓意也有團圓的意思。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來歷
中秋節來歷一
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古代歷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農歷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中秋」。最初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就演變成為中秋節。
中秋節來歷二
中秋節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這個我們最熟悉了,先是後羿射掉了多餘的九個太陽,然後上天賞賜他一種成仙的葯,他捨不得離開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葯交給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葯,然後奔月亮去了。
後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會在園子里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盼望嫦娥回來

5、端午節為什麼要放假?

端午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俗活動,又是全民性節日,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國家要將端午節納入法定節假日。

在文化逐漸多元、信息日益豐富的今天,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面臨著不少挑戰。這迫切需要人們與時俱進,既要保持傳統,又要適應當今人們需要。

端午節是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民俗活動並為廣大人民群眾普遍重視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既有迎接炎夏,預防疾病的意義和插艾草、熏香等習俗,又有祭祀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意義和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有利於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