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里三十號有什麼節日活動
1、6月30號是什麼節日
世界青年聯歡節
每年的6月30日是「世界青年聯歡節」(World Festival of Youth and Students),又叫「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是一項不定期舉辦的左派國際綜合性青年活動。由總部設在匈牙利布達佩斯的世界民主青年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Democratic Youth,簡稱WFDY)主辦,協辦單位是國際學生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世界青年聯歡節是以蘇聯為首的國家舉辦的大型國際活動,主題是反對侵略判明和戰爭,歌頌和平與友誼。
(1)龍里三十號有什麼節日活動擴展資料:
世界青年聯歡節是以蘇聯為首的國家舉辦的大型國際活動,主題是反對侵略和戰爭,歌頌和平與友誼。世界青年聯歡節上不僅有文藝演出,還有聯歡、座談、報告、參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因此也吸引了各國青年的參與,有時甚至同時有來自100多個國家的青年參加這一活動。這個活動的開展,象徵著世界民主青年的大團結,同時也是青年藝術展示的盛會。
國際青年與學生聯歡節誕生於1947年,被認為是東方集團為了與世界大畢吵學生運動會互別苗頭而創立的活動。但除了運動項目外,聯歡節還包括許多文藝、政治活動,且活動進行時間約僅一周,和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相較之下略短,參加者也多限於左派青年團體。
冷戰時期大部分時候,聯歡節都在東方集團各國舉辦並由其提供經費贊助,因而此聯歡節常被認為是共產主義的宣傳工具。手沖侍
2、藏族有什麼節日
1、雪頓節,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節日之一,每年藏慶七月一日舉行,為期四、五天。雪頓是藏語譯者,意思是「酸奶宴」,於是雪頓節便被解釋為喝酸奶的節日。按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規定,每年藏歷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為禁期,大小寺廟的喇嘛不許外出,以免踩死小蟲,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後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時,農牧民拿出酸奶敬獻,形成雪頓節。
2、大佛瞻仰節,是西藏的日喀則僧俗民眾每年藏歷五月間在扎什倫布寺舉行大佛瞻仰節。扎什倫布(藏語音譯「吉祥須彌山」)寺,喇嘛教格魯派(黃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則尼色日山下,為歷世班禪的駐錫地 。
3、祈禱節是藏族地區最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動,也是民間性的節日活動,藏語叫「莫郎切波」。在州內藏區,有兩類這種盛會,一是格魯派的祈禱節;一是藏族原有的宗教,本波教的祈禱節,這兩個祈禱節相同,每年舉行兩次,一次是在農歷六月十五,一次是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禱節比夏季的祈禱節要隆重。
(2)龍里三十號有什麼節日活動擴展資料:
到藏民家做客,主人必先敬客人青稞酒,客人應先用無名指蘸一點酒彈向天空,連續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而後輕呷一口,主人會及時添滿,喝三次,第四次添滿時需喝乾一杯。否則主人會不高興,認為客人不懂禮貌或瞧不起他。
客人進屋坐定,主人必倒酥油茶敬客,客人需待主人雙手捧至面前時,才能接過去喝,切不可自行端喝。落座時,要盤腿端坐;接受禮品時,要雙手去接;贈送禮品,要躬腰雙手高舉過頭;敬茶、酒時,要雙手奉上,手指不能放進碗口。
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
3、雲南有哪些民族的節日
問題一:雲南有哪些節日? 民族 節日名稱 主要活動內容 時間(農歷)
彝
族 火把節 耍火把、摔交、鬥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插花節 插花、對歌 二月初八
彝族賽衣節 歌舞、鮮艷服飾 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節 跳虎笙、虎舞 農歷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族密枝節 祭神儀式
牟定「三月會」 物資交流、民間歌舞表演 三月二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
白
族 大理三月街 物資交流、賽馬、歌舞表演 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
白族青姑娘節 歌舞 正月十五日
白族繞三靈 祭祀、栽秧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白族栽秧會 祭祀、栽秧、對歌 芒種節令
白族火把節 樹火把、賽龍舟、唱大本曲 六月二十五日
白族族沒余石寶山歌會 廟會、對歌 七月底
白族梨花會 梨園里野餐 每年梨花盛開時節
白族本主會 祭祀、歌舞、洞經音樂 各村寨不同
傣
族 傣族潑水節 賽龍舟、潑水、歌舞 陽歷四月中旬
傣族送龍節 祭祀、歌舞 公歷一月
傣族關門節 琰佛塔、歌舞 陽歷七月中旬
傣族開門節 串寨、放高升、歌舞 陽歷10月中旬
哈
尼
族 哈尼族阿瑪突 祭祀、歌舞、擺街宴 農歷二月屬龍日
「苦扎扎」(六月年節) 打鞦韆、摔交、歌舞 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里瑪主」節 歌舞、摔交 陽春三月
哈尼族捉螞蚱節 捉螞蚱來食用 農歷六月 二十四日
哈尼族姑娘節 鞦韆、歌舞 農歷二月初四
哈尼族祭龍日/新米節 鑼、牛皮鼓,巴烏、四弦琴 農歷二月二日
哈尼族米索扎節 鞦韆、歌舞
哈尼族苗愛拿節 篝火、歌舞 五月上旬
苗
族 苗族花山節 爬花桿、蘆笙、歌舞 正月
傈
僳
族 傈僳族澡堂會 溫泉沐浴、賽歌 正月初二
傈僳族「盍什」節 吃團圓飯、射弩比賽 正月初一至十五
傈僳族刀桿節 爬刀桿、下火海、丟包、歌舞 二月初八
納
西
族 納西族米拉會/棒棒會 野炊、賽馬、歌舞、農具交易 二月初八
納西族三多節 祭祀、對歌、鬥牛 六月二十五日
納西族騾馬大會 物質交流、文體察鉛表演 農歷三月中旬/七月中下旬
納西族祭天 祭祀 春祭在正月/秋祭在七月
納西族七兆滾月會 物質交流、文體表演 夏歷七月中旬
納西族祭龍節 物資交流、文體表演 正月十五
拉
祜
族 拉祜族庫扎節(年節) 象腳鼓舞、對歌 傣歷三月底或四月初
拉祜族葫蘆節 篝火、歌舞 農歷的十月初十
拉祜族祭太陽神 祭祀、歌舞 立夏日
佤
族 佤族拉木鼓節 祭祀、歌舞 佤歷「格瑞月」/公歷12月
布
朗
族 布朗族岡永節 祭祀、歌舞 四月和九月
獨
龍
族 獨龍族卡雀哇(年節) 祭祀、剽牛、歌舞 冬月或正月
景
頗
族 景頗族目腦縱歌 祭祀、歌舞 農歷正月
怒
族 怒族年節 敬祖、祭土、歌舞 十二月至次年正月十日
怒族鮮花節 採集鮮花、歌舞 農歷三月十五日
阿
昌
族 阿昌族會街 耍白象、跳象腳鼓舞 農歷九月中旬
普
米
族 普米族「大年」節 盪鞦韆、賽馬、歌舞 臘月初六
普米族轉山會 游山、歌舞 五月五日
藏
族 藏族草地 *** 節/藏歷年 賽馬、野餐、跳鍋庄 農歷正月
藏族「花兒」會 對歌 農歷六月 十四
藏族跳神法會 祭祀、歌舞 藏歷除夕
藏族賽馬會 賽馬 農歷五月初五
回
族 *** 古爾幫節 團拜、宰牲 回歷十月
*** 開齋節 禮拜、頌經、歌舞 六月
*** 肉孜節 減食 五月二十三日
*** 宰牲節 宰殺一些牛羊、祭祀 回歷的十月十二月
*** 聖紀節
*** 教歷的3月12日
基
諾
族 基諾族特懋......>>
問題二:雲南省少數名族的節日是什麼 1.苗族: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⒈農事活動節慶;⒉物質交流節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⒋祭祀性節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漢籍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苗族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羋姓),亦稱屈原節、歌師節。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漢籍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夏至日,陰旦? 冢???個午日為七巧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制甜酒、米酒)。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9月(狗月或戌 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2.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 3.傣族: (1)「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潑水、丟沙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節日。 (2)「關門節」傣語叫「進窪」,意為佛祖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9月15日(農歷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 (3)「開門節」,亦稱「出窪」,傣語為「豪瓦薩」,我國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地區,源於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類似於中原佛教的解復。時間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 4.壯族: 壯族是多節日的民族,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其中,春節、「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壯族最重要的節日。 5.納西族主要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火把節、「正月農具會」(棒棒會)、「三月龍王廟會」、「七月騾馬會」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 6.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7.土族人民的重要節日有,農歷正月十四日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威遠鎮擂台會,三月三、四月八廟會,六月十一丹麻戲會,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會,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區的「納頓」(慶豐收會)等等。其中擂台會、丹麻戲會和「納頓」最具民族特色。屆時,除舉行賽馬、摔跤、武術和唱「花兒」等傳統娛樂活動外,還舉行物資交流會。此外,與漢民族一樣,也過春節、端午節等。 8.怒族: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五日,貢山怒族群眾都要歡度盛大的傳統節日――鮮花節(又稱「仙女節」)。節......>>
問題三:雲南有那些特別的節日 雲南是我國擁有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彝、白、傣、哈尼、壯、苗、傈僳、佤、回、納西、拉祜、景頗、瑤、藏、布朗、阿昌、蒙古、崩龍、獨龍、普米等族。
傣族的潑水節,四月中旬;
苗族的花山節,農歷一月三日,活動內容有: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桿;
彝族的火把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人們在石林、楚雄、大理舉行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和插花的節日活動;
打歌節在農歷二月初八,大家到大姚、雙江採集杜鵑花插於各處,青年男女盛裝跳起「左腳舞」。
白族農歷三月十四至十六的三月節;
傈僳族農歷二月八日的刀桿節;
納西族的米拉會、棒棒會;
普米族轉山會,五月五日;
*** 開齋節,六月;
*** 古爾邦節等等,簡直不勝枚舉。
花山節
花山節也稱「踩花山」、「跳花」等。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南部和中西部以及四川南部、雲南東南部。各地節期不一,通常在農歷正月初一到十五間舉行。節日期間,苗族人民盛裝匯集到傳統的跳場坪,青年男女跳場中央的花桿跳舞,男青年還進行爬桿、賽馬、鬥牛、射箭等比賽。人數多時達幾萬人。
三月街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街期。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四川、 *** 、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它不僅是個交換場所,還是表演各種舞蹈和賽馬、競技的園地。解放後,三月街已發展成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繁榮的物資交流和民族體育文藝大會,對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積極的作用。
刀桿節
「刀桿節」,是雲南邊陲輪馬山一帶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時間是農歷二月初八。刀桿節的來由有這樣一個傳說:明朝時候,朝廷派兵部尚書王驥來邊疆安邊設卡。工尚書到職後,體察邊民的疾苦,積極幫助傈僳族人民發展生產,使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受到傈傈族人民的愛戴。後來,王尚書遭奸臣的誣告,被調回朝廷。在二月初八的洗塵宴上,王尚書被奸臣用毒酒害死。當這個不幸的消息傳到傈僳山寨時,氣得人們摩拳擦掌,為了給王尚書報仇。傈僳族人民決定將五尚書遇害的二月初八定為操練武功的日子。
打歌節
農歷二月八日,海拔3600米的大姚縣華山開滿了山花。當地彝族摘來各色鮮花,編紮成花團錦簇的牌坊、花棚,象徵吉祥如意;在房前田間和牛羊上插花,祈願五穀豐收,六畜興旺;人們也互相插花,寄託和順安康,情長意遠的祝福。林下花間,男女老少和著蘆笙圍成圓圈「打歌」,青年情侶則相偎而歌,歡聲笑語。插花節的來歷說法很多,流傳最廣的是咪依魯傳說。相傳咪依魯是位聰明美麗的彝族姑娘,為使眾姐妹免遭惡霸 *** ,假意身許,在婚禮上與惡霸共飲放有馬纓花的毒酒,犧牲自己,為民除害。為此,每年馬纓花開花之時,曇華山彝族就要舉行盛大的插花節,紀念美麗善良的咪依魯。
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問題四:雲南都有那些特別的節日? (火把節)
主要是白族和彝族都盛行的節日,是一種預祝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的節慶活動。火把節歷史悠久,早見記載:白族火把節是農歷六月二十五日,彝族火把節是農歷六月二十四。節慶期間,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儀式和游樂方式。白族和彝族,家家門前要豎起一個火把,村口要豎一個高15米左右的大火把,插花掛果,晚上,男女老幼匯集廣場,點燃火把,圍著火堆唱歌,還用燭光粉撲撒火把,氣氛歡快、活潑,姑娘們要把五彩手鐲線放在火堆上烘烤,藉以消除邪氣;剛結婚的小伙們,當火把燃燒「開斗」撣下時,便一擁而上,搶其「開斗」上的模擬刀、戈,以求早得貴子;火把節之夜,各家還備一小火把,,人手一柱,人們舉著火把,同行田間,有的還騎馬舉火把賓士,遠遠望去形成一條彎曲的火龍,場面極為壯觀。這一夜,往往通宵不寐。
(白族本主節)
「本主」意為「本境、本家族的福主」,是白族人民特有的宗教信仰。村民不論陞官發財、疾苦病痛、生兒育女都要去本主廟祈求保佑。各村白族信奉的本主有神、烈女貞婦、孝子忠臣等都建有本主廟。廟宇宏偉,本主像雕塑精湛,造型美觀。每逢本主誕辰,都要殺豬宰羊,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稱之為「本主節」。本主節十分隆重,有一套完整的祭祀禮儀,伴之悅耳動聽的洞經音樂和各民間歌舞表演,形成了白族地區特有的本主文化。
(三月街民族節)
「三月街」又叫「觀音市」。傳說唐永徽年間,觀音菩薩前來大理,用白語講經說法,聽眾越集越多,形成集市。由於大理是南方絲綢之路一博南古道的重要通商口岸,因此三月街商品經濟日漸發達,逐漸演變為具有濃厚民族特點的 *** 。
每年農歷3月15日至21日,是大理三月街的會期,1991年起又定為大理州民族節,故稱「三月街民族節」。屆時,在大理古城西蒼山中和峰麓舉行盛大 *** ,滇西各少數民族,乃至全國各地商賈雲集,中外遊客紛沓而至,在這里進行牲畜、葯材、茶葉、銅器等名特產品物質交易會和文藝體育盛會,規模空前,人潮如流。騎手逐角竟技,歌聲如海,真是好戲連台。「一年一度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來。各族人民齊歡唱,賽馬唱歌做買賣」,這是對「三月街」熱鬧、歡快場面的真實寫照。
(蝴蝶會)
蝴蝶會地點在蝴蝶泉,時間為農歷四月十五日。相傳是為白族人民紀念為反抗封建婚姻而投泉殉情的霞郎、雯姑而舉行的傳統盛會。
(普米族朝山節)
普米族人的朝山節在正月初一到十五之間進行。人們身著盛裝,騎馬或步行到附近的山上歡度佳節。除祭祀山神外,還有賽馬、摔跤、射箭等娛樂活動。野餐後另選道路下山,不返原路,以示辭舊迎新,來年好運。
(傈僳族闊時節)
闊時節傈僳族的傳統節日,又名「迎新節」,在每年的農歷11月20日舉行,節日期間,各家都喜歡用松枝裝飾堂前屋後,全村老少都喜歡圍在一起吹葫蘆笙,跳迎新舞,唱迎新歌,並舉行隆重的送魂儀式,把過去一年不好的魂趕走。節日熱鬧非凡,打跳對歌,射箭比賽等豐富多彩,風情濃郁。
(納西族棒棒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納西族傳統節日「棒棒節」,最有特點的是節日期間進行竹木農具的交流,附近農村的群眾和小商販在農貿市場上擺攤售貨。這是一個竹、木、鐵農具交流盛會,品種繁多,熱鬧異常。鄰近各縣的農民,乃至大理、保山、 *** 一帶的農民和商人,都攜帶本地特產到 *** 上出售,然後購買所需物品,而麗江一帶的農民也為備春耕購買農具和所需用品。
(納西族騾馬會)
騾馬會是麗江納西族傳統民俗節日,於每年農歷七月中旬舉行,會期為一周,以交易騾、馬、牛、羊等牲畜為主,還......>>
問題五:雲南有哪些特色節日 雲南元陽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彝族,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陽歷,一年中要過兩次年。 彝族太陽歷將一年分為10個月。每月以鼠日為一個月起頭,12屬相循環3次,在豬日終結為月末,每月36天。一年360天,剩下五或六天為過年日,不計算在10個月之內。大年在每年夏至日,過三天。第一天為接祖日,第二天為祭祖日,第三天是送祖日。小年在冬至日,只過兩天,一天接祖,一天送祖,閏年加祭祖日過三天。 元陽縣彝族與漢族交往多起來後,也與漢族一起過春節,但仍然保留著濃郁的民族特點。春節前三天內,家家殺年豬。屋裡屋外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門前栽松樹,大小門頭、灶前廄旁都插上松枝,祝願來年生活美滿幸福。年三十晚上不在別人家過夜,借了別人的東西要全部還清。 除夕之夜,嚴禁說不吉利的話,不準惡言穢語,不準打妻子小孩。父親或長子率領全家老小,用托盤托著酒、肉、飯、水等祭品,依次向祖宗、天地、土、水、日、月、龍、灶獻祭,然後又向門、柱、水缸、畜廄、大農具一一獻祭。全家入席後,將飯菜每樣取一點放到門外給無家可歸的野鬼。然後盛一碗飯給狗,傳說第一次洪水年裡莊稼全被淹死了,是狗從天神那裡討回了五穀種子,所以年節首先慰勞狗。等狗吃飽了,然後全家才吃年夜飯。 正月初一早上,雞剛打鳴,天還未亮,各家男子就鳴槍放炮,到水井祭祀水神,爭取第一個取回新水。天剛剛放亮,全家已經起床,穿上節日盛裝迎接財神,然後做湯圓獻祭各路諸神。再做一個湯圓貼在小孩子腦門上,表示孩子又長了一歲。元陽彝族把正月初一稱作「女皇日」,婦女不作或少作家務,做菜做飯全由男人操辦。飯甄子無論有多大,飯都要蒸得滿滿的,表示糧食全年有餘。初一全天都不動刀斧,不出寨門,不出門作客,不到菜園取菜。初二、初三才開始走親訪友,女人帶著孩子回娘家。 木刻「請柬」邀親友 在每年的冬月或臘月,獨龍族要過唯一的傳統節日,獨龍族語叫「卡雀哇」,是獨龍族的年節。節日的長短主要看食物的准備情況而定,一般是兩三天或四五天。節日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固定日期,各家各族自由選擇好吉日,就開始過年。 獨龍族居住在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雪山之間的獨龍江流域,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選定過年的吉日後,各家都邀請親友一起來過年。他們在特製的木條上刻上缺口,這就是「請柬」,派人送往邀請的村寨。木條上刻了幾個缺口,就表示再過幾天後要舉行儀式,慶祝年節。接到木刻「請柬」的人,要帶上各種食物,前往致意祝賀。賓主相見,要共同飲一筒水酒,相互對歌。晚上,全村的人都陪著客人歡聚一處,圍著篝火,一面品嘗食物,一面看青年男女跳「鍋庄舞」,共同慶賀一年一度的豐收。男子一邊祝詞,一邊喝酒,喝完酒就把酒碗拋入懸掛在火塘上空的竹架以卜禍福,碗口朝上為吉兆。
問題六:雲南特色的民族節日什麼最特別?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潞西等縣。有自已的語言但沒有文字。由於長期和漢、傣族雜居,大多數阿昌人兼通漢語和傣語,使用漢文。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聞名。水稻品種多、質量好,梁河地區的「毫安公」品種,過去曾號稱「水稻之王」。阿昌族製造的鐵器也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於世。 習俗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 阿昌族男女青年結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請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並擺上一盤用豬腦拌制的冷盤,酒宴後舅舅要送新娘一條約4.5千克的帶豬尾巴的後腿,稱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遠不忘娘家的養育之恩。 阿昌族以米飯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製成餌絲、米線作為主食。餌絲食用方便,食用時只需在沸水中稍燙一下,撈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頭,傳說古代慶豐收時,殺狗和吃芋頭必不可少。阿昌族婦女大都會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涼粉供食。 肉食主要來源於飼養的豬和黃牛。豬肉喜歡用來作火燒生豬肉米線,即將豬宰殺後用麥稈或稻草將豬皮燒黃,刮洗干凈,然後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與米線一起食用。 稻田養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多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谷熟後取魚,稱谷花魚)最具特色。腌制的鹹菜、鹵腐、豆豉常年必備,每餐不少。 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斷的飲料,婦女常飲用糯米製作的甜酒,有濃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飲白酒。現在大多數阿昌族都已會用蒸餾法製作燒酒。 節慶 阿昌族過去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在梁河、潞西一帶的阿昌族主要奉行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出窪(開門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其中以火把節和窩羅節的規模較大,活動內容較多。 1、窩羅節每年農歷正月初四舉行,以紀念傳說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麻為民除害、造福後人的功績,屆時人們要祭獻最好的菜餚,然後殺狗吃狗肉和芋頭,如果在祭祀的當天能捕到蟒蛇,則認為更吉利。 2、火把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為祈求五穀豐收,驅蟲灃災,要殺豬、宰牛祭祀,屆時要熟制火燒生豬肉拌米線給大家分食。入夜後點火把在村寨周圍游動。 3、潑水節和當地的傣族一樣,阿昌族也過潑水節,潑水節期間是年輕人擇偶的好機會,屆時常常由姑娘家備好八大碗菜餚招待來串親的小夥子。參加聚餐的人數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小夥子要在別人不察覺的情況下把姑娘家的雞頭偷走,如雞頭被姑娘查出來,要罰偷雞頭者一碗酒,否則就要罰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當場抓住,不僅要受罰,還要被姑娘取笑。酒後小夥子要根據菜價,將錢在不讓姑娘察覺的情況下交給姑娘。 名聞遐邇的「戶撒刀」 阿昌刀,又稱「戶撒刀」,因多產於阿昌族聚居的隴川縣戶撒、臘撒這個地區而得名。這種刀「制煉極精純,柔可繞指,剁鐵如泥」,用木、皮、銀等原料配製的刀鞘也極為精美。 阿昌刀的長短、形狀多種多樣,有生產用刀、生活用刀、狩獵者護身用的長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數十個品種。由於工藝精湛,阿昌刀不僅本民族人視若珍寶,而且還深受附近漢、傣、景頗、傈僳、藏、白等民族的喜愛。如今,阿昌刀還走出了雲南,遠銷到北京、 *** 、青海、新疆、黑龍江等地,甚至為外國友人收藏。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明代屯駐戶撒、臘撒的軍隊中,有一部分是專門製作兵器的,他們具有較高的鍛造技術。後來,這些匠人與當地人通婚,逐......>>
問題七:雲南蒙自有些什麼民族節日 蒙自嘛。石榴節和米線節。蒙自石榴節是每年的9月20-22日。米線節每年9月30日.7.8月沒有哦。
問題八:有哪些少數民族的節日,是怎樣過的 壯族的節日:
銅鼓節
東蘭縣隘洞、長樂鄉一帶壯族傳統節日。分別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舉行。屆時,各村的小夥子組成銅鼓隊,把銅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頂上,懸於木架,首先擊鼓祭祖,然後進行擊銅鼓比賽。其方法是大鼓對大鼓,小鼓對小鼓,以四面為1組,每鼓3人,輪換著打,不能中斷。以打得響亮動聽、節奏明快、耐力持久為勝。比賽往往通宵達旦。同時,男女青年結伴縱聲對歌。比賽結束,人們以從家裡帶來的粽粑等食物進行野餐,歡歌笑語響徹山谷。
蛙婆節
東蘭、南丹、天峨等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俗稱螞拐節。節期從農歷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為單位或幾個村寨聯合舉行,有「請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儀式。整個節日活動以贊頌蛙神給人間帶來雨水、保佑豐收的功績貫穿始終,為樂神娛伯歌舞盛會。人們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隻青蛙奉為神聖,抓獲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擁戴,並成為當年主持祭蛙儀式的首領。現代蛙婆節已演變成群眾娛樂節慶活動和歌會,故又有「螞歌會」之稱。
苗族
苗年
黔東南方言區苗族傳統節慶活動。苗語稱努倫。始於都柳江流域,由北而南經融水的大年、拱洞、桿洞、洞頭、紅水、白雲到安太、安陲、香粉、四榮而止,以農歷九月卯日到十二月半,歷時3個多月。年前,大家清掃房屋,修整村道,殺豬、做糍粑,做好迎賓的准備。除夕夜老少守年,四更後姑娘們搶新水、挑金銀,小夥子們上山趕牛羊入欄,預祝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初一安龍神,趕鬼邪。初二給已出嫁的女兒送年飯。初三以後上蘆笙坡,以村為單位「打蘆笙同年」,全村老少一起到他村作客3天。節慶期間,大苗山共有十三坡、十六坡、十七坡三大坡節,村級、鄉級坡節無數,坡節除吹笙踩堂,進行蘆笙比賽外,還舉行斗馬、斗鳥、鬥牛及對歌、摔跤、鳥槍射擊等活動。男女青年自由往來,以歌會友,以笛傳情,尋找自己理想的伴侶。直到大年二十方告結束。
彝族
開年節
那坡縣彝族傳統節日。彝語稱「嘈堂創」,意為節日的開頭。每年正月初八、初九舉行。活動內容為:聚眾祭祖;占定當年重大節日歌舞和族祭頭面人物;為當年各種節日活動集資籌糧。
***
*** 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 *** 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 *** 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 *** 赴麥加(麥加: *** 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凈身 ,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 *** 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聖紀節,是紀念先知 *** 誕生的日子,這天是 *** 教歷3月12日,也是 *** 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 *** 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問題九:雲南有些什麼少數名族特色節日 白族:三月街
彝族:火把節
傣族:潑水節
景頗族:木腦縱歌
傈僳族:刀桿節
苗族:鬥牛會
基諾族:成人禮
這些是雲南最重要的節日
4、關於龍的節日有什麼?
關於龍的節日有:
1、春龍節。舊時山東惠民一帶的傳統節日,是在農歷二月初一。是日,鄉人取灶灰作青龍關,以圖吉祥。
2、龍抬頭節。漢族傳統節日,是在二月初二,該日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今陝北地區家家炒豆,蒸饅頭;甘肅一帶吃炒雜豆與大麻子;山東泰安一帶吃油炒黃豆加鹽。
3、端午節。漢族傳統節日,該節雖不名龍節,但在此節卻有龍舟競渡的習俗,據說是為紀念中國偉大的詩人屈原。
4、看龍場。湘西一帶功族傳納攔統節日。每年從農歷三月穀雨那天算起,頭次逢辰日即為看龍日,習慣稱「看頭龍」;過十二天又輪到辰日,再看一次,秒「看二龍」;挨次算去,看到三龍為止,每逢看龍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踴躍參加看龍,若這天干農活,屬犯忌。
5、龍船節。貴州黔東南和湘西一帶苗族傳統節日。是在農歷五月間,具體節期各地略有不同。一嶴從農歷五月十六日開始,本寨龍船下水,歷時三天左右,節日間乘龍船串寨子,走親訪友,歌唱吉祥歌。龍船過寨,各寨均鳴炮接龍,敬酒、獻禮品。
6、龍頭節。雲南河口大青山地區瑤族傳統節日。是在農歷正月初五。是日,當地群眾備供品祭祀龍王。
7、龍母上天節。雲南河口大青山地區瑤族傳統節日。是在農歷七月二十日。是日,當地群眾祭龍,並送龍母升天。
8、龍公上天節。雲南河口大青山地區瑤族傳統節日。脊老是在農歷八月二十日。是日,當地群眾祭龍,並送龍公升天。
9、祭龍節,哈尼族,壯族、瑤族傳統節日。哈尼族從農歷二月二日起,聚居在紅河南岸哀牢山中的哈尼人,陸續開始過節。節日這天,選出兩位英俊的小夥子扮成姑娘,在「龍頭」帶領下,由眾人簇擁,周遊寨子。壯族在農歷二月間過此節。
祭時,由村中兩戶或數戶人家輪流負擔祭日所需的雞、豬等祭物。祭日,外寨人騎馬或載斗笠者均不得通過寨心。習慣認為每年殺豬「祭龍」可使人畜平安。
瑤族節里農歷三月三日。祭龍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祭盤古、祭玉皇、祭神農等。祭時,要殺豬獻供,豬由全寨出錢購買,祭畢由全寨人分食。婦女不參加祭祀儀式。
10、龍王廟會。雲南麗江地區枘西族傳統節日。是在農歷三月十五日。屆時,當地群眾赴會交流各種物資進行賽馬、演戲、展覽、廣播宣傳等活動。
11、玩龍燈。雖非節日,但漢族人每逢佳節,盛會,人們或在廣場,或在村頭灣邊,舞起龍燈,以增添歡樂氣氛。「龍」的形象各有特色,多用竹、木、布、紙等紮成。
節數多則一、二百,少則二、三十,但均為單數。身體能燃燒者為「龍燈」,不能燃燒者稱「布龍」、「紗龍」;還有荷花、蝴蝶組成的「百葉龍」,有用刨花紮成的「木花龍」。
(4)龍里三十號有什麼節日活動擴展資料:
龍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洞野胡龍而言更加復雜。
《張果星經》雲:「又有輔翼,則為真龍」,認為有翼方是真龍。如西周有大量身負羽翼龍紋器皿,乃至青龍在先秦紋飾中也有羽翼,一說青龍為祖龍。封建時代,龍是皇權的象徵,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 而西方神話中的 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
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在現實中無法找到實體,但其形象的組成物源於現實,起到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
5、2021年2月11日農歷是多少 臘月三十是什麼節日?
問:2021年02月11日的農歷是多少?臘月三十是什麼節日?這一天的星座是哪個?
答:根據2021年02月11日的老黃歷中提到的內容,很容易可以知道,2021年02月11日的農歷日期是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大)三十號,2020年的臘月三十,這一天是除夕,也是陰歷辛丑年,庚寅月,庚寅日,2021年02月11日,星期四。這一日的星座是水瓶座。
速知2021年02月11日(周四)老黃歷
【農歷】農歷二零二零年臘月(大)三十,除夕
【歲次】辛丑年,庚寅月,庚寅日
【沖煞】沖猴(甲申)煞北
【屬相】屬牛
【星宿】室宿(室火豬)
【星座】水瓶座
【五行】松柏木 建執位
【胎神占方】碓磨爐外正北
世數【值神】天刑(黑道日)
【24節氣】立春(2月3日),雨水(2月18日)
【本日所宜】搬家 開業 結婚 入宅 領證 安床 出行 安葬 開張 破土 祈福 祭祀 嫁娶 移徙
【本日所忌】訂婚 修造 納采 裝修 動土
【吉神宜趨】歲德 天德 月德 不將 吉期 金匱 鳴吠對 脊返櫻時德 天財 相日 玉宇
【櫻叢凶神宜忌】地賊 劫煞 五虛
【彭祖百忌】庚不經絡織機虛張 寅不祭祀神鬼不嘗
6、1月30號是什麼節日?
1月30日並無節日,但如果1月最後一個星期日是1月30日的話,是「國際麻風節」。
「國際麻風節」(International leprosy Festival),又稱「世界防治麻風病日」。
於1953由法國律師佛勒豪(Raoul Follerean)發起,並經由世界衛生組織確立雹純,時間為每年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世界上許多國正肆首舉數家都在這一天舉行各種形式的活動,目的是調動社會各種力量來幫助麻風病人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難,獲得更多的權利。
7、有舞龍節傳統的中國民族傳統節日是什麼
春節。
春節舞龍又稱舞龍、龍燈舞,是中國獨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民俗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燈節,中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
「舞龍」的習俗,是承繼殷周時期「祭天」的遺風。龍通常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舞龍」則包含古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意願,同時也有著「祈年」的意思。
舞龍的「龍身」是使用竹篾紮成龍頭、龍身和龍尾,3~10多節不等,節數多為單數。節與節之間以100~170厘米綢布相連,再用色彩繪成龍的形象。每節中都燃有燈燭,節下裝有木柄,供舞時握持。
(7)龍里三十號有什麼節日活動擴展資料:
舞龍節的起源與發展:
舞龍節始於漢初,盛於唐宋,是一種中國民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之一。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舞龍時,龍跟著綉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傳統的一種民俗文化。
經過近2000年的衍化,舞龍運動如今已成為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鼓樂伴奏,通過人體的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游戲,穿,騰,躍,翻,滾,戲,纏,組圖造型等動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龍的精,氣,神,韻等內容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
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現在的舞龍文化,已經遍及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東南亞,以至歐美、澳大利亞、紐西蘭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都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標志。
8、1月30號是什麼節日?
不是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