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什麼是寒食節日

什麼是寒食節日

發布時間: 2023-03-26 13:43:26

1、寒食節是清明節嗎_寒食節是什麼節日

臨近 清明 節我們也會聽到寒食節這個名字,但是寒食節是什麼節日,很多人都說不清楚。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寒食節是 清明節 嗎,歡迎閱讀,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更多寒食節相關內容推薦↓↓↓

寒食節有哪些習俗

寒食節的來歷和風俗

關於寒食節的簡介

寒食節的傳統食物介紹

寒食節是什麼節日

寒食節是 中國傳統節日 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節日。寒食節在農歷 冬至 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

寒食節 傳說 故事

故事一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春迅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故事二

秦朝末年,劉邦終於打敗霸王贏得天下。

劉邦衣錦還鄉時,想去雙親的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他無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墳墓。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紙,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父母在天有靈,我將把這些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父母墳墓。」

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故事三

寒食節源於周代的禁火舊制。當時有逢季改火的習慣。春末出火,在這之前告戒人們禁止生火,要吃冷食。舊時寒食節主要吃粥。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答枝造餳大麥粥。」

另外還有「桃花粥」,這是唐代漢族寒食節的食物,流行於河南洛陽地區。《廣群芳譜》中說:當地民間在寒食節,扒舉此採摘鮮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鮮美,富於營養。這個風俗一直流行到明末。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一出就有這樣的唱詞:「三月三劉郎到了,攜手兒下妝樓,桃花粥吃個飽。」

寒食節的習俗

1、禁火: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蘇軾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就是寒食之後詩人煮茶的行為。

2、拜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

3、飲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

4、插柳: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5、踏青:踏青也叫踏春,盛興於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後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游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遊人以萬計」。

6、鞦韆:鞦韆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項目,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文彥博《寒食日過龍門》描寫為「橋邊楊柳垂青線,林 立秋 千掛彩繩。」

7、蹴球:蹴球盛行於唐,宋《文獻通考》載「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史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圖》。

8、詠詩: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餘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餘首,成為中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


寒食節是清明節嗎相關 文章 :

★ 清明節為什麼被稱為寒食節

★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區別

★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區別有哪些

★ 寒食節又叫什麼節

★ 清明節和寒食節區別

★ 寒食節和清明節有什麼區別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網路.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2、寒食節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分類: 社會民生
問題描述:

是」寒食」還是」寒十」我拿不準.

解析:

寒食節

【寒食節的由來】每年四月四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傳說,這個節日,是紀念春秋的介子推的。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物弊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清螞冊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 *** 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 *** 帶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寒食節的習俗】寒食節的主要特點有兩個:一是禁火、吃冷食,二是附會性地紀念介子推。當該節日增添了掃墓和游樂的習俗時,說明該節日的屬性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也就是在向後來的清明節轉化。我們從現存的歷史記載和詩文等文字資料中可以大略看到這種轉化的過程。

寒食節增加掃墓、游樂活動的准確時間,目前尚未見到明確的記載。但從北宋王溥所撰《唐會要》的記載,可以得知唐朝初年民間在寒食節掃墓並郊遊的習俗已經蔚成風氣並引起朝廷的注意。唐高宗李治龍朔二年(622年),朝廷發布了一道詔令,禁止民間「臨喪嫁娶」和「送葬之時,共為歡飲」,也禁止寒食節上墳,更不許在悲傷地掃墓之後又答宏歡快地郊遊:「或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檟,曾無戚容。既玷風猷,並宜禁斷。」(《唐會要》卷二三)顯然朝廷認為民間這些做法是矛盾、不可思議的行為,是對亡靈、鬼神的不恭,是不嚴肅的、傷風敗俗的。但是,民間習俗並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衰減,反而越來越興盛。所以,過了一百多年,到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年(732年),朝廷又頒布敕令,准許寒食上墓行拜掃之禮,並定為常式:

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用拜埽禮。於塋南門外奠祭,撤饌訖,泣辭。食余於他所,不得作樂。仍編入禮典,永為常式。(《唐會要》卷二三)

但同時也規定掃墓之後不得就地飲食作樂「食餘饌任於他處,不得作樂」。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又下敕令:「凡庶人之中,情理多闕,寒食上墓便為燕樂者,見任官典不考前資,殿三年,白身人決一頓。」(《唐會要》卷二十三)而在墳前享用祭品本是民間自古以來的習慣,雖有朝廷嚴令也難以禁除。

從此以後,寒食掃墓之俗更為盛行。後來,因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朝廷又頒布幾個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歷十二年(777年)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 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見,當時寒食節已經成為唐朝一個很隆重的全國性節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說:「秋貴重陽冬貴蠟,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節的重要程度超過了重陽節和年終蠟祭。宋代的寒食節也放假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間以一百四日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塋,經月不絕,俗有寒食一月節之諺。」

----------------------------------------------------

寒食節,是山西民間春季一個重要節日。

寒食節的具體日期,古俗講究在冬至節後的一百零五天。現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後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誰曾經割股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為君後,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於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藏山裡。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上,於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漢時,山西民間要禁火一個月表示紀念。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這個習俗。《陰罰令》中有這樣的話,「聞太原、上黨、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雲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三國歸晉以後,由於與春秋時晉國的「晉」同音同字,因而對晉地掌故特別垂青,紀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習俗又恢復起來。不過時間縮短為三天。同時,把寒食節紀念介子推的說法推而廣之,擴展到了全國各地。寒食節成了全國性的節日,寒食節禁火寒食成了漢民族的共同風俗習慣。

今天,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面、涼糕等等。晉北地區習慣以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面蒸熟後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干後用土炒黃)作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區這一天全家吃炒麵(即將五穀雜糧炒熟,拌以各類乾果脯,磨成面)。

寒食節,民俗要蒸寒燕慶祝,用麵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鳴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後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3、什麼是寒食節

很多人對於寒食節的了解還不夠全面,下面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寒食節是什麼,歡迎大家閱讀。

寒食節的簡介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後來因為寒食和清明離的較近,所以人們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過清明節。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民間傳說「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相傳春秋之時,晉國貴族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爾逃亡十餘年,曾在晉公子重爾飢餓時割下自已大腿上的肉給重爾吃。晉文公還國為君後,介子推攜母親到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尋找,為逼迫介子推出山,採取放火燒山的辦法,卻把介子推和他母親燒死了。文公得知,悲憤交加,命將綿山改為介山,把陽縣改為介休縣。又將「環綿山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以示懷念。並於清明節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許燒火,家家戶戶只能吃冷飯,謂之「寒食節」。

什麼是寒食節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禁火與改火之間有間隔的時間,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說法,而在太原等地較為特別要禁火一個月。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准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

4、寒食節是什麼時候

寒食節是每年的4月4日。寒食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後105天,清明節前一兩嘩咐天舉行。寒食節當天禁止吸煙,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祭掃、登高、盪鞦韆、蹴鞠、勾搭、斗雞等習俗。逐漸被添加進去。寒食節前後延續了2000多年,一度被稱為中國人最大的節日。

自春秋時期以來,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游此故事發生的中國山西,把寒食亂磨純節定為清明節的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郊遊的習俗一直流傳下來,為全國所接受。隨著時間的推移,寒食節悄然融入清明節,以寒食節為代表的人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贊美千百年如一日。

5、我國古代傳統節日中,「寒食」指的是什麼時候?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大臣介子推先生。




晉文公重耳公子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卓爾不凡,名垂千古。

然而這位晉文公在榮登帝位之前,過了一十九年顛沛流離的日子,而始終追隨左右,忠心耿耿的人物當屬介子推。





前657—前651年,晉國逢「驪姬之亂」。

權力的爭奪,宮闈的傾軋,使得敏感人物重耳公子不得不踏上逃亡之旅。前路渺茫,後至追兵,風餐露宿,夜不得安,公子重耳和一眾隨從的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在衛國的時候,他們的糧資消耗殆盡,數日未進米食的重耳體力不支,搖搖欲墜。想起昔日宮中的錦衣玉食,黯然神傷。

介子推看後十分不忍,思來想去,苦無他法,竟揮刀割下股肉一塊,烹成湯食,奉與重耳。




後來,重耳公子歷經萬難,終成君主。按說介子推也是苦盡甘來,柳暗花明。這樣一個厥功至偉的人物本該高冠陪輦,驅轂振纓,享受厚祿榮華。

然而介子推卻無意仕途,攜其母歸隱綿山,淡薄度日。

晉文公心懷愧疚,與屬下追至綿山,請介子推出山。介子推得聞,又向山林深處前進,堅守不出。

綿山蜿蜒曲折,茂林密竹,尋人不至,晉文公棋行險招,命人以火攻山,三面圍燃,只留一處出口放行,讓介子推自己出來。

火光肆虐,漫山塗炭,晉文公左等右等,未見昔日故人,卻等來了焦黑的屍體和一首絕筆: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怎麼也沒想到會是此番結果,驚心駭神,萬分悲痛。感念忠臣之志,將介子推葬於綿山,為他修祠立廟。

因為介之推死於烈火,死狀凄慘,痛苦不堪,晉文公遂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因無法生火烹制食物,人們只能吃涼的寒食,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除此之外,後世又發展出許多風俗:掃墓祭祖、插柳、踏青、蹴鞠等。



今人雖不太注重寒食節的習俗,但對於這位忠君奉主,不慕虛名,功不言祿的臣子卻是念念不忘。

6、什麼是寒食節

寒食節是清明節的前一天,也是我國唯一一個晌沒以飲食命名的傳悄謹沖統節日。寒食節又稱為「禁煙節」、「冷節」啟殲、「百五節」,在農歷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日。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