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傳統節日為什麼傳承至今

傳統節日為什麼傳承至今

發布時間: 2023-03-26 19:32:28

1、中國人過春節的習俗已經延續了四千多年為什麼春節能夠延續這么長時間?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又俗稱「過年」,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對於中國人來說,春節不僅僅只是一個節日,更多的是合家團圓的日子,是億萬中國人的情感的聚合。最初,年是與農作物生長的周期性和人類生產勞動的周期性相關聯的,莊稼獲得好收成,百姓們都會慶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節日。經過千百年思想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才演變成我們現在的春節。正所謂,「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對於在外漂泊奮斗的人來說,春節是他們一年最嚮往的日子。春節將至,提前買好車票,拎著大包小包的禮物,滿載著對家人的期盼,跋山涉水回到那個自己出生的家,見到許久未見的父母或兒女,享受親情的滋潤,路上的辛勞與煩惱也就煙消雲散。
人們回家不僅僅是一次親情的聚會,一次禮物的饋贈,更重要的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春節到來,不論是離家多遠的人,都會盡可能地趕回家裡和親人團聚,眾人齊聚一堂,共度佳節,展現出對未來一年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春節文化的重要特徵,在於團圓與和諧。
春節是中華民族團圓的節日,幾千年來已經融入了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脈中。古語有雲,百善孝為先,一年忙到頭的人們,離家再遠,事務再忙,也得回家。幾代人在鞭炮聲中、在歡笑聲中享受著人間溫暖,骨肉情深體現得淋漓盡致。
每年春節,祭祀祖先的活動更是傳統孝道的一種延伸,寄託著人們對祖先的尊敬與思念。年幼的兒孫們在春節的各種儀式中耳濡目染,不自覺的就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中了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宣揚了孝道文化。春節文化內涵中的和諧,不僅僅代表著祝福,更是中華民族集體人格的體現,希望每個人都能快快樂樂、和諧相處,與家人、親友、鄰居、同事保持和諧,這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時代在變化,不斷賦予春節新的內容,也不斷給予春節佳節新的挑戰,雖然內容上不斷增新,但基本的形式和主題卻始終保持不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正是因為春節具有如此強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
無論怎麼變,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層含義沒有改變,它祈求事事順心的美好願望不會改變,始終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必定會一代一代的傳承。

2、傳統節日為什麼經歷了千百年還一直延續,並為廣大人民所喜愛?

簡單說來,傳統節日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已經是一種歷史的積淀,形成了一種節日的文化,這種文化包含著團聚、祝願、和諧等人民群眾樸素和美好的願望,同時也是人們對不完美的現實社會在思想意識上的改革,而且,種種節日給平日里忙碌的人們以心靈上的回歸和休息,在節日里,不必憂慮平時憂慮的種種事情。人們因此而願意過傳統節日,在這種節日中,所有善良的人都願意寬恕、包容、諒解、同情他人,這是中國人的本質決定的!

3、古代的節日為什麼能延續到現在

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我國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里,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4、端午節為什麼會流傳至今

 這樣一個古老的節日,被銘記並流傳至今的秘密到底是什麼?

一位詩人,

延續千載的愛國情懷

第一次成為法定節日的端午,遭遇了5·12汶川地震後的中國。

忠貞、愛國。這兩個詞在今年的端午前夕被一再提及。汶川大地震後所彰顯的民族凝聚力,所激起的愛國情懷,讓我們重新審視端午節被商業社會淡化的深刻內涵。

任何一個節日都有其獨特的精神意義,都不是無緣無故被創立、被記住的,尤其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其主要功能在於倫理道德的傳承而不是僅僅給人們以歡娛休閑的機會。

從這個層面上,回答「端午節是怎樣被記住的」這個問題,有一個人是無法迴避的:屈原。這位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拒絕在黑暗的政局中同流合污,眼見國破之難卻無法救民於水火,在五月初五懷石自投汨羅江,以死明志。當地百姓聞訊劃船撈救,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於是,百姓投下粽子喂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端午吃粽子、劃龍舟的來歷。

其實,端午並非始於對屈原的紀念,上海民俗文化學會會長、華東師大教授仲富蘭告訴記者,「最早,端午是"避邪"之日。農歷5月,先秦時代被稱為惡月,初五稱「毒日」,5月初五就是禳毒驅邪的日子。」關於端午紀念的人物,也有幾種說法,有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吳國宰相伍子胥,或是紀念東漢時上虞孝女曹娥,但出於對屈原高潔品性的尊崇、愛國之心的敬意,紀念屈原之說最廣為人接受。也正是如此,才成就了端午節的歷史地位,湖南省文聯副主席張勁松認為,如果沒有屈原的人格精神注入端午習俗,端午很可能在歷史的傳承選擇中成為一般性的地方節日。

現在可以理解了,端午節是怎樣被記住至今的?因為被記住的首先是一種愛國激情和精神。這種激情和精神在屈原之後歷代相傳,在這次地震中,中國人就用熱血和生命作出了印證:人民教師張開臂膀護佑學生,用生命詮釋了「太陽底下最神聖職業」的榮譽;解放軍官兵在餘震中爬進廢墟,從死神的魔爪下拉出傷員;美麗的女警官放下襁褓中的嬰兒,把乳汁留給了災後降臨的新生命……

汨羅江的江水滔滔而去,但中華文明賴以傳承的道德情操依舊,包容天下的仁愛和良知未泯,捨生取義的勇士猶在……歷史將像銘記屈原一樣銘記!愛國情操不滅,國之魂長存,不僅端午,所有承載了中國人民共同記憶的重要日子,都將被永遠記住。

一樣食物,

屬於中國的溫暖之味

「上海的粽子真好吃!」

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治療的災區兒童倩倩告訴記者。端午將至,幾乎每天都有志願者給小朋友們送來不同口味的粽子。大寧社區的居民則乾脆把箬葉、糯米搬到了第十人民醫院愛心病房,和部分來滬治療的四川傷員及其家屬一邊聊天,一邊包粽子。

小小的粽子,在這節日里,成為人與人之間愛的橋梁。身處異鄉的災區人民,一定能在粽子里品嘗出家鄉的味道,品嘗出上海人民的深情厚誼,品嘗出同屬於中國人的溫暖記憶。

小小的粽子,不僅是食物,也是傳播歷史與文化的工具。「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在汨羅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時,大家拿出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就是粽子的雛形。後來,端午節吃粽子就成為一種習俗。」仲富蘭告訴記者。

端午是怎樣被記住的?不要小看了粽子的作用。節日是共同記憶得以延續的載體。但在訴說古老故事,表達共同情緒時,人們還需要一致的行動方式。吃粽子就是這樣一種行動,它與端午節的關系,說到底,就是儀式與節日的關系。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華東師大教授陳勤建這樣告訴記者:「作為群體所有成員都參與的活動,儀式是紀念與傳承最原始的語言和載體,儀式是內心思想的外化,是真摯情感的表達;有了儀式,才有鄭重其事的神聖感,才具可重復性地一代代往下傳承。」

仲富蘭則認為,節日的儀式,往往是在生活實踐中自然產生和形成的生存習慣。端午節很多儀式都是此類,像賽龍舟、佩香囊和插艾葉菖蒲、飲雄黃酒……不過,粽子的地位尤其特殊,或是因為民以食為天,「吃」在先民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的緣故。其實不光端午,很多重要節日,都有特定食物。比如中秋節的月餅、重陽節的重陽糕、春節的餃子……

食物的味道,某種程度上,就是節日的味道。在這節日里,一隻只「愛心粽」正直送災區:浙江嘉興的10萬只粽子被送到廣元;四川丹棱的1萬只粽子送往彭州;杭州人人集團將10年慶典的錢省下,采購6萬只粽子送往災區……

端午是怎樣被記住的?我們相信,吃過這些愛心粽子的人,都將記住這粽子的味道,記住今年這個不一樣的端午節。

一種文化,

堅守傳遞的永恆紀念

聽過這樣的龍舟賽號子嗎?

「萬眾一心,重建家園!」6月2日上午的汨羅江畔,所有參賽選手,都是喊著這個號子完成比賽的。

而原本,他們訓練時的號子是「一、二、三,加油!」此外,這場由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單位聯合主辦的「我們的節日·端午節」系列文化活動的開幕式之前,所有人員全體肅立,默哀1分鍾。

這些,都是為了紀念這次汶川地震中的死難者。

「端午也有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一面,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像懸白艾、掛菖蒲、佩香囊等傳統習俗,可以宣傳防病抗疫的健康知識。在抗震救災的當下,過好一個健康的端午節,也是很有意義的。」仲富蘭說。

端午是怎樣被記住的?從驅邪避疫,到紀念屈原,到今天對汶川大地震死難者的悼念,這個節日被不斷附加新的意義、新的功能,也在不斷增強新的感染力,得以更好地傳承。

這種不斷的發展,使端午節成為一個非常龐大的文化體系,甚至傳到了海外,各地都有不同習俗。在南京,各家老小會以清水一盆,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再用此水洗眼,可避眼疾;福州舊俗,在端午節,媳婦要以團粽、扇子等進獻公婆;四川石柱,要四人抬一個竹篾編的騎虎道士,敲鑼打鼓,上街遊行;在韓國,端午要祭酒神、祭山神、奉安祭、迎神祭,以及摔跤、投壺游戲等……「倒是中國城市生活中的端午稍顯單薄,但只要整個龐大的文化系統的一小塊邊角被留下,更完整、更系統的文化內涵就有望被吸收。」陳勤建說。

端午是怎樣被記住的?本質在於其體現和傳承了民族文化,展示了民族性格,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標志。今年的端午,將更深刻,因為在對傳統文化精神的堅守中,還彰顯出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性光輝的不曾遺忘。

端午是怎樣被記住的?對我們今天的紀念而言,也是個值得借鑒的好命題。在陳勤建看來,端午節以儀式表達對愛國詩人屈原的追思與緬懷,就同剛剛過去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為普通民眾設立的國家哀悼儀式相類似。

「彷彿只有經過這些儀式,我們才能處理好生者與死者的關系,才能讓死亡產生意義,不至於一片虛空。然後死者才算真真正正地死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安息"。」資深媒體人梁文道寫了一篇《有哀悼,才有真正的死亡》。

這個月初,地震博物館已開始選址。恐怕無人能否認,其使命就在於紀念,在於銘記。

紀念,需要在後人中傳遞和延續。而只有當紀念成了一種文化,永恆方可實現。

艾,又名家艾、艾蒿,是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葯用植物。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蠅、蟲蟻。

菖蒲是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因此,端午節時家家戶戶懸掛艾葉與菖蒲在門前,成為代代相傳的一大習俗。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