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什麼節日該吃什麼
1、中國節日都吃什麼?
1、中秋節
中秋節是傳統節日,這個節日必不可少的就是月餅,柿子,桂花,芋頭。在江浙地區還有吃螃蟹的習世銀俗。
2、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迅滾,吃粽子是特色,還有就是吃蒜頭的習俗。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
3、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在這一天會吃湯圓,現在湯圓的種類也有很多,各種水果餡的。
4、春節
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志農歷舊的一年結束和新的一年的開始 。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畝返余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會吃餃子,年糕(諧音「年高」),春卷,花生,雞鴨魚肉。
5、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清明節會吃雞蛋、驢打滾、麵茶、青團子、暖菇包、饊(sǎn)子、朴籽_(guǒ)、芥菜飯。
2、中國的傳統節日吃什麼干什麼?
中國的傳統的節日吃什麼呢?作為一個餐飲業人士,為大家捋一捋看看都吃什麼
開啟分步閱讀模式
方法/步驟1
01
春節:中國人的第一大節,一家人在一起過,春節主要是吃餃子,年糕,春卷,花生,雞鴨魚肉。。。。
方法/步驟2
01
元宵:湯圓,餃子,面團子,生菜
方法/步驟3
01
清明: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一起所以吃冷食比較多的(北方比較多),南方祭祖吃餃子等熱食
方法/步驟4
01
端午:吃粽子是特色,還有就是吃蒜頭的習俗。還有值得一提的就是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
方法/步驟5
01
七夕:一般農村上了年紀的來人都會看夜天,觀星星,以吃水果為主。現在年輕人當然是作為一個約會的好時間了。
方法/步驟6
01
中秋:這個節日比不可少的就是月餅,柿子,桂花,芋頭。在江浙地區還有吃螃蟹的習俗。
方法/步驟7
01
重陽:又叫登高節,喝桂花酒,吃重陽糕,品菊花茶。不過現在過這個的不多了
方法/步驟8
01
臘八:冬天的感覺,吃臘八粥,最習慣老家土灶燒的味道了。古代這個是祈禱來年五穀豐登的節日
3、二十四節氣要吃的傳統食物
二十四節氣要吃的傳統食物
二十四節氣要吃的傳統食物,二十四節氣是指時節和氣候,是我們生活中挺常用的一種計時方式了,不同時令養生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氣候。當然也有對應的傳統食物。下面分享二十四節氣要吃的傳統食物。
二十四節氣要吃的傳統食物11、立春:牛肉、香菜、菠菜、雞肝。
民間習俗:打春即「打牛」,即表示勸農春耕和祈求豐收。相傳是周公始制立春土牛。除了打春,這一天還有咬春的習俗,即吃春餅、春盤、咬蘿卜等。
2、雨水:南瓜、小米、豆苗、玫瑰花。
這一天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3、驚蟄:豌豆、黑米、海蜇、荸薺。
民間習俗:在驚蟄時,一些地區流行著祭白虎、吃梨、打小人、吃烙餅、祭雷神的習俗。
4、春分:紅棗、淮山、銀耳。
民間習俗:這一天民間會有豎蛋、送春牛圖、粘雀嘴、春祭等活動。
5、清明:薺菜、燕麥、茼蒿。
民間習俗:民間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6、穀雨:土茯苓、豆芽。
民間習俗:禁殺五毒農民一邊進田滅蟲,一邊張貼穀雨貼,進行驅凶納吉的祈禱
7、立夏:木瓜、鴨肉、山楂。
民間習俗: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立夏日,江南水鄉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
8、小滿:櫻桃、苦菜。
民間習俗:對於小滿來說,最主要的飲食習俗是吃「苦菜」,《周書》上曾有記載:「小滿之日,苦菜秀」,這個時節遍布全國都是苦菜上市的季節,所以苦菜秀成為了小滿節氣三候的第一候的侯應。
9、芒種:茄子、冬瓜。
民間習俗:送花神農歷二月二花朝節上迎花神。皖南地區會有安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於明初,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10、夏至:綠豆、苦瓜。
民間習俗: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廣東地區,人們喜好在夏天滋補涼食避暑。
11、小暑:絲瓜、黃鱔。
民間習俗:有民諺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從這一天開始進入伏天。因此,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
12、大暑:生薑、萵筍、獼猴桃。
民間習俗:廣東諺語: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即「涼粉草」,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來「過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傳統的進補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雞。湘東南還有大暑吃薑的風俗,「冬吃蘿卜夏吃薑,不需醫生開葯方」。
13、立秋:檸檬、芝麻。
民間習俗:立秋的主要習俗有:立秋節、摸秋、秋忙會、貼秋膘等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
14、處暑:海蜇、銀耳、百合。
民間習俗: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往往人們會聚在河湖邊放河燈,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南方民間會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15、白露:核桃、木耳、蜂蜜。
開始收獲高粱和早玉米。
16、秋分:銀耳、芝麻、核桃、糯米。
民間習俗:煮湯圓吃的習俗吃一種叫做「野莧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稱之為「秋碧蒿」。
17、寒露:豆類、海帶、紫菜。
民間習俗:因此時包括重陽節,故有登高活動。同時,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故應節糕點謂之「重陽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18、霜降:柿子、栗子、花生。
民間習俗:吃柿子。俗話說:「霜降吃柿子,不會流鼻子(鼻涕)。」山東農諺: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卜。
24節氣吃什麼傳統食物
19、立冬:豆漿、蛋類、核桃、杏仁。
民間習俗:在古代社會,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民間會有吃餃子的習俗,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20、小雪:牛肉、白菜、栗子。
民間習俗:腌臘肉;吃糍粑(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
21、大雪:鯽魚、海參、核桃。
民間習俗:魯北民間有「碌碡頂了門,光喝紅黏粥」的說法;而老南京則有句俗語叫「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忙著腌制「咸貨」。
22、冬至:獼猴桃、甘蔗、柚子。
民間習俗:餛飩面,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吃狗肉、羊肉;吃餃子。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南方在這一天人們講究吃紅豆糯米飯。
23、小寒: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棗、桂圓。
民間習俗:南京講究吃菜飯;廣東吃糯米飯。
24、大寒: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棗、桂圓。
民間習俗:廣東嶺南地區有大寒聯合捉田鼠的習俗。其間,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
二十四節氣要吃的傳統食物2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裡就開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著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大暑:是在梅雨季節剛過後不久的月份,此時天氣雖熱,但暑主陰,人體容易為暑、濕、邪所侵,甚至發病,荔枝能增強機體抗病的能力,以驅除暑、濕。同時,荔枝含有多量的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富有營養價值,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
小暑:民間素有小暑吃藕的習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等和多種維生素,Vc鉀和膳食纖維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後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夏至:「冬至餃子夏至面」,好吃的北方人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面。在民俗回歸的當下,凡是跟夏至節令沾邊兒的吃食都賣得不錯。每年一到夏至節氣就可以大啖生菜、涼面了,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芒種:氣溫升高降水多,空氣濕度增加後,體內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濕熱之下,人難免感到四肢睏倦、萎靡不振。 最好吃桑椹。桑椹,又名桑果,早在兩千多年前,桑椹就已是皇帝御用的補品。成熟的桑椹味甜汁多,酸甜適口,有改善皮膚的血液供應,營養肌膚,使皮膚白嫩及烏發等作用,並能延緩衰老。
小滿:前後也是吃苦菜的`時節,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小滿是濕性皮膚病的易發期,所以飲食調養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綠豆、冬瓜、黃瓜、黃花菜、水芹、黑木耳、胡蘿卜、西紅柿等。
穀雨:時節吃香椿正當時。穀雨前後的一段時間正是香椿上市的時節,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香椿營養及葯用價值十分可觀,其葉、芽、根、皮和果實均可入葯,香椿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健胃、理氣、止瀉、潤膚、抗菌、消炎、殺蟲之功效。
清明: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春分:專家建議,在這個季節,可以多吃一些紅棗等養脾的甜食,還有蜂蜜、韭菜、菠菜等,少食酸和辛辣食品。此外,每周應至少補充3次堅果類食品,如核桃、花生、杏仁、桃仁等,有助於提神去燥,除瘙癢等。而在每日的午餐,也適宜補充燉湯食品,如胡蘿卜排骨湯、白果烏雞湯等。
驚蟄:前後要多吃甘甜的鹼性食物,像大棗、山葯、馬鈴薯等甘甜食物及富含鈉、鈣、鎂、鉀等鹼性蔬菜和水果,如冬瓜、番茄、黃瓜、蘿卜、茄子、菠菜、蘋果、香蕉、草莓、柿子、葡萄以及豆類、奶製品等,堅持春季「省酸增甘」的飲食原則,以健脾益胃,增進健康。
雨水:節氣中,地濕之氣漸升,且早晨時有露、霜出現。所以針對這樣的氣候特點,飲食調養應側重於調養脾胃和祛風除濕。又由於此時氣候較陰冷,可以適當地進補,如蜂蜜、大棗、山葯、銀耳等都是適合這一節氣的補品。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人們習慣地稱立春為"打春"。 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立春時節的農諺和俗語,如"春打六九頭","打春陽氣轉","春捂秋凍"等等。人們在立春這一天要吃蘿卜,俗稱啃春,要吃卷裹豆芽的春餅,還要用纏上各色花紙的笤帚輕輕地抽打孩子,謂之去晦氣。
二十四節氣要吃的傳統食物3立春吃春卷:「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過去立春的早上人們都要吃一根春卷。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吃春卷又叫「咬春」,據說可以咬住「春天」,民間在立春這一天還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雨水吃龍須餅:公歷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後為雨水節氣。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氣中的最後幾天就是民間所說的「二月二,龍抬頭」,人們吃龍須餅懷念大旱中因憫農降雨而被罰壓在山下的天龍。
驚蟄吃驢打滾:驚蟄過後,大地復甦,陽氣上升。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青龍節里,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人們吃驢打滾寓意「害蟲死,人翻身」。
清明吃青團: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
穀雨採茶食香椿:南方穀雨摘茶習俗,傳說穀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穀雨這天不管是什麼天氣,人們都會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來喝;北方穀雨食香椿習俗,穀雨前後是香椿上市的時節,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
立夏吃鴨蛋: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農歷的立夏。立夏吃鴨蛋,叫做「補夏」,使人在夏天不會消瘦,不減輕體重,勁頭足,幹活有力。中醫說咸鴨蛋在夏天吃了人有勁,是夏日補充鈣、鐵的首選。
冬至吃餛飩或湯圓:餃子餛飩這類象徵團圓的食物可謂冬至餐桌上的首選;南方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小寒吃糯米飯: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並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鹹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薑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甚至可與臘八粥相媲美。
4、24節氣各要吃什麼
24節氣都吃的食物如下:
1、立春:牛肉團正返、香菜、菠菜、雞肝。
2、雨水:南瓜、小米、豆苗、玫瑰花。
3、驚蟄:豌豆、黑米、海蜇、荸薺。
4、春分:紅棗、淮山、銀耳。
5、清明:薺菜、燕塌飢麥、茼蒿。
6、穀雨:土茯苓、豆芽。
7、立夏:木瓜、鴨肉、山楂。
8、小滿:櫻桃、苦菜。
9、芒種:茄子、冬瓜。
1、夏至:綠豆、苦瓜。
11、小暑:絲瓜、黃鱔。
12、大暑:生薑、萵筍、獼猴桃。
13、立秋:檸檬、芝麻。
14、處暑:海蜇、銀耳、百合。
15、白露:核桃、木耳、蜂蜜。
16、秋分:銀耳、芝麻、核桃、糯米。
17、寒露:豆類、海帶、紫菜。
18、霜降:柿子、栗子、花生。
19、立冬:豆漿、清穗蛋類、核桃、杏仁。
2、小雪:牛肉、白菜、栗子。
21、大雪:鯽魚、海參、核桃。
22、冬至:獼猴桃、甘蔗、柚子。
23、小寒: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棗、桂圓。
24、大寒: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棗、桂圓。
5、中國節日都吃什麼?
中秋節:中秋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我們應該吃月餅。月餅有很多種,比如廣式月餅,冰皮月餅。
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我們會吃粽子。粽子也有各種各樣的,比如肉粽,豆沙粽。
元宵節:元宵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我們會吃湯圓。現在湯圓的種類也有很多,各種水果餡的。
春節:春節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我們的過新年,在這一天我們會吃餃子。
6、什麼節日要吃哪些東西?
1、春節:吃年糕。年糕屬於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2、元宵節:吃元宵、湯圓。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帶湯、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的美味可口。元宵已成了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吃,隨時都可以來一碗解解饞。
3、端午節: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4、中秋節:吃月餅。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月餅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中秋節這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
5、重陽節: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代替茱萸),並點蠟燭燈。
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7、中國傳統節日和相應食物
正月初一:春節
1、飲食:餃子
春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對於春節我們自然都不陌生,餃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2、正月十五:元宵節
飲食:元宵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吃元宵賞花燈早已經成為必行傳統活動,元宵也叫湯圓、湯團。
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3、二月初二:春耕節
飲食:豬頭肉
春耕節也稱龍抬頭、農事節、春龍節、青龍節、龍頭節等等,人們慶祝「春耕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雖然各地對這個節日習慣不同,飲食上也分門別類,如餃子、春餅、油糕、龍須面等等,但大部分還是以吃豬頭肉為主,歷來有「龍抬頭,吃豬頭」的俗話相傳,以此來希望新年有個好兆頭。
4、清明前一日:寒食節
飲食: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
5、冬至後的第108天:清明節
飲食:雞蛋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清明這一天各地的飲食習俗各不相同,不同的省份、地域使得清明這一天吃什麼的都有。
比如清明_、薺菜團子、清明團子等等,但清明吃雞蛋就如同端午吃粽子一樣重要,其中還寄寓著人們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
8、中國有哪些節日吃的傳統的美食?
元宵、餃子、月餅、八寶粥、粽子等。
1、元宵
元宵是中國傳統小吃之一,屬於元宵節節日食俗。元宵的做法是以餡為基礎,先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曬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里,倒上江米粉,「篩」起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江米沾到餡料表面變成球狀,就成了元宵。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均為不同的食品。
2、餃子
餃子,是中國傳統食物。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
3、月餅
月餅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傳統糕點之一,中秋節節日食俗。月餅圓又圓,又是合家分吃,象徵著團圓和睦。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後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月餅與各地飲食習俗相融合,又發展出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
4、八寶粥
八寶又名臘八粥,佛粥,中國傳統節日食品。每年的臘月初八,按照我國的傳統,很多地方都有吃「臘八粥」的習慣。所謂的「八寶粥」,其實就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臘八粥」。中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八寶粥具有健脾養胃,消滯減肥,益氣安神的功效。可作肥胖及神經衰弱者食療之用,也可作為日常養生健美之食品。
5、粽子
粽子,即粽_,是_的一種,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中戚鬧段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高譽。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彎敏食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9、傳統節日吃什麼
<
10、中國的節日飲食習慣有哪些
1、春節 正月初一(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大餅炒雞旦):
餃子、年糕、春卷、花生、雞鴨魚肉。
2、元宵節 正月十五:
湯圓、餃子、面團子、生菜。
3、春龍節 二月初二:
吃燜子、面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
4、寒食節 清明前一天:
春酒、新茶、清泉甘水、棗餅、寒食粥、寒食麵。
5、清明節 四月四日:
煮雞旦、驢打滾、麵茶、青團子、饊子。
6、端午節 五月初五:
粽子
7、入伏 五月二十六:
吃餃子。
8、天貺節 (中伏)六月六:
面條、曬蛋、干食、包子、焦屑。
9、立秋 六月十六:
吃餃子、吃瓜。
10、火把節 六月二十四日:
酸菜土豆湯、坨坨肉、苦養餅、洋芋湯。
11、未伏 六月二十六:
大蔥炒雞旦。
12、七夕 七月初七:
巧果
13、孟蘭盆節 七月十五日:
包子、餃餅、蒸面、粗茶淡飯。
14、中秋節 八月十五:
月餅、柿子、桂花、芋頭。
15、重陽節 九月初九:
喝桂花酒、吃重陽糕、品菊花茶。
16、立冬 九月二十二:
湯圓、餛飩、餃子、赤豆粥、黍米糕。
17、冬至 十一月初七:
吃餃子。
18、臘八節 臘月初八:
吃臘八粥。
19、小年 臘月二十三:
灶糖、餃子、火燒、關東糖、炒玉米、粘糕。
20、除夕 臘月三十:
餃子、雞、豬脷、魚、肉、蚝豉、蝦、年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