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縣城過什麼節日
1、三江侗族自治縣有什麼傳統節日?
三江侗族自治縣傳統節日有:
一、年節
除夕之夜,他們講究每人喝一碗稀飯,表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有一個「舀水」習俗:姑娘們搶著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為最吉利。
新年裡,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當「打同年」的隊伍到達一處時,那裡的婦女就排成隊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對方提出各種問題,對方則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電影《劉三姐》中的對歌一樣,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節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葯鐵炮為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俗傳,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人財兩旺,幸福安康。因此搶花炮時個個奮勇,人人爭先,志在必得花炮,為本村爭光。搶花炮的時間不限,誰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揮台,就算優勝。搶花炮比賽結束,便開始了各種游藝活動。蘆笙隊在蘆笙場上賽蘆笙;老人在樹下斗畫眉,拉家常;年輕姑娘和小夥子則趁此良機,對歌談情。侗家山寨,到處洋溢歡樂的節日氣氛。
三、趕社
侗家有趕社的習慣。趕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壩里,作為社場。每年到社日這一天,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趕赴社場。小孩看熱鬧,大人買東西,交換農副產品。姑娘和後生們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種銀飾,繫上綉花圍腰和編帶,手提刺綉荷包,包里裝著酸魚酸肉和糯米飯,三五成群,滿面春風,在社場上請後生共進午餐。後生則買糖果送給姑娘。初次相識的對歌結情,早有交往的則重敘舊情,約定下次相會的時間。晚上,後生還請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飯。飯後男女青年走進歌堂對歌。如今,趕社變成青年男女交往的節日,而社場就成為定情的場所。
四、鬥牛節
每年農歷二月與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樓附近,干凈通風,稱為「牛宮」。牛王有專人割草擔水拌料伺候,還要經常供給蜂蜜、豬油、米酒等食物。「牛王」體格碩大而健壯,渾身滾瓜流油,犄角粗壯尖利,象張開的鋼杈。
節前青年人吹著蘆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約」邀請對手。「送約」之後,便到「牛宮」前吹奏蘆笙,敬祭3日,替牛「養心」。節期一到,群眾集匯於鬥牛場周圍,參賽「牛王」在蘆笙伴奏下開始「踩場」:青年手舉寫有「牛王」的「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氣十足。「馬牌」後緊隨舉著木製「兵器」的衛隊和鼓樂隊。「牛王」犄角上鑲戴著錚亮的鐵套,頭披紅緞,背馱「雙龍搶寶」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兩根長長的野雞翎,象古代的將軍一樣。牛脖上掛有一串銅鈴,懸在胸前,朗朗有聲。「踩場」結束後,牛王退場。三聲鐵炮轟鳴,正式鬥牛開始。牛倌把點燃的兩把火分別拋到自己的「牛王」前邊,同時放開手中韁繩,兩牛沖向對方,群眾敲鑼吶喊助威。敗方彩旗要允許勝方的姑娘們「搶走」。獲勝的「牛王」披紅掛彩,再度入場接受歡呼。若打得難解難分,就要用棕繩套住牛後腿拉開,握手言和。幾天後,勝方姑娘去送還敗方彩旗,敗方小夥子設宴款待,陪唱「大歌」,並贈禮品「贖旗」。哪個寨子的「牛王」能獲勝,是全寨的榮耀,所以鬥牛後有群眾性歌舞飲宴慶祝。近年貴州省的侗族「牛王」,還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這種特殊的娛樂文化更加聲名遠揚。
五、播種節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邊境的侗族人民,每在農歷三月初三這天,都要舉行傳統的播種節盛會。
由於人們的愛好不同各個村寨的活動內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這天放花炮;有的踩蘆笙,坐歌堂;有的走親邀客。而最風趣的是「舞春牛」。接著農耕隊還要表演谷種農事活動。整個表演場地被當成一塊田,扮演農民的幾個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鋤頭,還有的背竹簍。他們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動作逼真、優美,用歌舞表現了侗家田間耕作的歡樂氣氛。
六、姑娘節
在湘黔桂邊境的少數民族,要過農歷四月八日的「姑娘節」。相傳這個習俗來自侗族楊姓。每年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須要回到娘家來,與自己家的親姊妹和姑嫂們歡度佳節。屆時,姊妹們唱歌說笑,共同製作一種節日食品——烏飯糍粑。在她們回婆家去的時候,還要帶著許多烏飯糍粑,分贈給親友吃,也好補償「姑娘節」這一天小夥子們的寂寞。四月八吃烏飯(又叫黑飯)是一個古很老的風俗,據說是為了紀念侗家女英雄楊八美。烏飯是用一種帶黑色漿汁的葉子漬水,把侗區特產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七、嘗新節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區把這一天作為嘗新節,有的地方擇吉日嘗新。
湖南通道嘗新節這天,狗是上賓,新米飯煮出來,讓狗嘗過以後人才嘗。因為傳說遠古時期,洪水滔天,絕了谷種,是一條白色的神犬飄洋過海,在西王母的曬谷坪里打了一個滾,滿身粘穀粒,在回來時身上的穀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翹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帶著幾顆穀粒。人類靠這幾粒谷種才發展到今天。為了不忘狗的功勞,因此新谷登場要請狗先嘗。嘗新節是侗族地區共同的節日,各地嘗新節內容大同小異。
黎平縣稱「嘗新節」為「天貺節」,俗稱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這天包粽粑,又稱粽粑節。特別是肇興、岑岜、龍額、水口、東郎、新平等鄉的侗族過得特別隆重,僅次於過年。
八、趕歌會
農歷七月二十日,是貴州省劍河縣高壩地區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趕歌會。這一天,姑娘、小夥子們打整得利利落落,約上夥伴,三三兩兩趕赴高唄歌場。在這之前,青年們一般會把農活提前幹完,同時積極收集、改寫或新編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屆時同歌中強手匹敵。中午,趕歌會的中心——高壩寨頭的綠草坡變成了人山歌海。曲調別致的盤歌、情歌、山歌聲此起彼伏。男女青年們借歌會尋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談天論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過歌會成為幸福伴侶的。傳說,高壩趕歌會是為了紀念一個忠於愛情的侗族女歌手而興起的。
九、過冬節
也就是「冬至」,這天所有侗族地區地人們都過侗年,相當於過春節,各地區活動熱鬧非凡,有賽蘆笙、多耶、侗戲、對歌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在廣西南寧沒能回家過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這天在南寧的很多侗族同胞們都會聚集在一起歡歌、交流。
2、農村過節有哪些習俗?
在大年三十上午,家家戶戶都在忙著貼春聯。貼了對聯,要賬的就不可以再登門了。除了各個門口的對聯外,要寫各式各樣的福字和春字,貼到所有能貼的角落:糧囤上要貼「五穀豐登」;羊圈豬圈等地方要貼「牛羊滿圈,六畜興旺」;牛圈等要貼「槽頭興旺」;自行車要貼「日行萬里,夜行八千」;機動車要貼「出入平安」等吉祥的對聯。對聯一貼完,過年的喜慶氣氛馬上就出來了。每年,貼春聯的任務都包在我身上,因為家裡的院子多,所以天還蒙蒙亮,我便開始忙碌起來,把父親買好的春聯拿出來,裁剪、歸類、做漿糊,一忙就是一上午。
2、包餃子 吃到幣餃代表有福氣
到了大年三十下午,一家人就開始忙起來了,有的壓餃子皮,有的包餃子,分工很是明確。在我們這里,餃子餡料一般都有肉餡、糖餡和硬幣餡。在這里,就說說這個硬幣餡的餃子。由於家人很多,所以每年每家每戶都包一個硬幣餃子,誰能吃到就說明他有福氣。有的人肯定會問,硬幣的餃子肯定與一般的餃子的外形不一樣,是的,如果仔細看是不一樣的。但大家還應該知道,我們這頓餃子是放在初一凌晨四點多鍾吃的,父母都在大鍋裡面用勺子隨便盛的,所以如果想挑著硬幣餃子吃是很困難的。
3、請家堂 讓列祖列宗回家過年
大年三十天黑之前,是請家堂的時候了。請家堂,主要就是到墳頭旁,燒香燒紙,放點鞭炮,磕頭,把死去的親人請回家一起過個新年。請家堂的時候一般都拿著香,在老輩墓前說一些「老爺爺、老奶奶,過年了,現在一起回家過年吧」等之類的話。誰家請家堂,就會專門在堂屋的正中央擺張桌子,上面擺著供品(雞鴨魚肉等),旁邊放兩張椅子給祖先們坐。
初一清晨,給長輩們拜年
大年初一,父母在凌晨四點左右就會把全家人喊起來,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爺爺,還有門神,放鞭炮,下餃子吃早飯。吃完餃子後,一家人會出門拜年,一般先到近門近族家拜年,給長輩磕頭,然後近門近族聚在一起到別人家中拜年。從村西拜到村東,不管姓什麼,只要家中有老人,都拜一遍。這些活動均在天亮之前完成。東方發紅的時候,早已經拜完年了。
磕頭,是拜年不可少的禮節。
也許很多地方沒有這個風俗,但在我們那邊卻一直保留著。走家串戶地給輩分高的人磕頭拜年,有的時候輩分高的人的院子里會跪一地人,場面甚是壯觀。
磕頭也有規律,大都遵循從近到遠的規律,把家門口附近的磕完後,再去村的另一頭去磕頭。磕頭都是統一標準的,男人們一般都在長者家中的主前磕四個,給老人都是磕一個,把整個村子磕完一遍。由於當時天還沒有亮,所以在大街上能遇見很多人,但大都是看不到對方,只是聽著聲音耳熟,就互拜新年。在街上只聽到「大叔,在這就磕(頭)了啊。大爺,新年好」等問候語。
初二,去姥姥家走親戚
大年初二,女婿必須到岳父、母家,並且必須帶禮物,倘若你是新婚的女婿的話,這個禮物可是有很大的講究,等下的伴手禮選擇可一定要認真看哦。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婿走娘家,這個風俗在民間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節'之說。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初五以後,走親訪友,喝酒必不可少
從初一到十五(一般都是初五之前把親戚走完,因為一些打工的人都在初六就走了),人們會互相走親訪友,加強感情交流。「要想感情深,就得一口悶」,這期間的酒宴是必不可少的。親戚、朋友一年就能見這一次,談談自己一年中的得與失,暢想一下新一年的工作。這大都是在酒桌上完成的,父母為來客准備好了酒菜,一年只能在一起吃一次飯,也不免會多喝幾杯。
總之,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過年風俗,我也沒有在外面過過新年。但我覺得在農村過年真的能夠體會到過年的樂趣。有的人感覺年味越來越淡,如果一些城裡人能夠到農村感受那裡的過年氛圍,感受農村的過年傳統,貼對聯、包餃子、拜年磕頭,感受農村人朴實的言語,也許他們對過年會有另一種體會。
3、你的家鄉過清明節有什麼習俗?
我的家鄉甘肅一個很小的縣城。三面被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包圍著。
在老家,清明,只有純粹的上墳、燒紙,沒有其他的活動。
應該是北方,正值耕種的季節,沒有更多的空餘時間的原因吧!
不過,清明的上墳,還是有很多講究的。
首先是上墳的時間。必須是清明前3-5天。所以清明是我們這兒耕種、上墳比較忙亂的時令季節了!
而對於出嫁了的女兒要給父母上墳,時間就進學倉促了,特別是距離比較遠的!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老媽帶我去給外爺燒紙,早上天沒亮就把我從熱被窩抽出來,我不想穿衣服,她胡亂抱個被子,就把我塞到驢車上,還一路不停地喊打,讓驢跑快一點!
直到現在,我才明白,那是清明前的第三天,是最後燒紙的日子。我們那兒的習俗是清明燒紙必須在真正升起以前,一般是11點以前。其實,燒紙的時候,太陽才才升起來不久,可是老媽一直不停的嘮叨:我懶死了,喊半天賴在炕上不起來……
為什麼要講究太陽升起就燒紙,傳說過了這個點,再去燒紙,後人很很懶,日子過的不如別人家!
哎,寶貝女兒一直愛賴床,是不是折騰她半夜晚息起來去上墳呢?!
另一個比較傳統、特別的習俗就燒紙的祭品必須是豆(就是大家超高或食品店能買到的青豆子)包子。所以,在生產技術比較落後的年代,種豆子就是一件大事,搞不好豆子收成不好,先人們就要「挨餓」了!這還是小事,被大家笑話成「餓死先人」的,就更丟先人、羞先人了!
(包子大小和饅頭差不多,瓤一般體積要佔包子的一半以上)
蒸包子的個數也很有講究,都必須是十六個。十五個,要用來燒紙,另一個至今我沒搞懂是干什麼的。
那時候嘴饞,其他十五個要等燒紙後才能吃,所以我一直挖空心思想找到那一個放哪兒了,但是任我怎麼找都還是長不到,問老媽,她一直就沒告訴過我,其初我還以為是老媽或者哥姐吃了!
後來才知道,被老媽扔到屋頂上去了!所以一直就恨老媽,為什麼不給我吃,要扔到屋頂上去!直到有一年,查縣志才知道,扔到屋頂上去,是鷹雀老鴰(我們這里讀wa)吃的,意思是感謝他們吃了蟲子、老鼠等等害蟲,保護了莊家的好收成,希望他們以後繼續多吃蟲子等等!
還有一個習俗講究,就是清明上墳不能哭!
我聽別人的說法,還有縣志記一些載,推測的原因是:那時代生活苦,吃的少,到清明基本上是沒什麼吃的的時候了!如果在先人面前哭,是在訴苦,沒吃的了!是沒本事,不會過日子的表現!或者清清靜靜讓先人享用一次大餐,好度過少吃的,難熬的、後面的青黃不接的日子!(清明後上墳要到七月半,好漫長的日子呢!)
豆包子還有一種做法是,在上面點四個點的紅點,或者用手指點一個圓點。在老家,四和一,基本是祭祀用的數字了,但是兩個有什麼具體的區別,可能永遠沒人能知道了。這種包子不是用來上墳的,是在家裡祭祀用的,也就是真正的供品了!
家裡祭祀,一般是在上房,就是街門正對的屋子,這個屋子所有的人家都會在正門擺有一張桌子,是專門用來祭祀的。
把十五個包子擺在桌子上,是一種藝術,也是技術,更是一門數學了!
一層層包子擺起來,要好看,還要層數、每層的數字固定!反正我是研究了擺不來的!
不過,小時候,每次擺好,對我最大的誘惑當然是什麼時候能吃!
在老家供品上面的紅點點是很講究的,而且可以吃紅點的人只有長輩,所以顯得有些珍貴了!(不過,好像大部分情況是掐下來,祭祀了)。哎,我偷嘗過,苦苦的,根本不好吃!原因是,那些顏色是植物的花做的,聞起來有淡淡的香味,吃起來就不是那麼會事了!
____猜猜看這個俗語的含義_________
關於供品上的紅點,家長還有一句民間俗語:你以為老娘供品上的紅點點是白吃的!
啊嗚!能猜出來的就是老司機了!
4、聊城春節有啥習俗?
1、蒸花糕
每當進入臘月二十日以後,人們就開始忙碌著蒸過年的花糕了。蒸花糕所用原料主要是麵粉和干棗,麵粉必須用當年收獲的新鮮小麥磨成的麵粉。這花糕的糕與「高」同音,而且一層比一層高,寓意日子紅紅火火,甜甜蜜蜜,生活年年高、步步高,花糕越高越吉利。
2、祭灶
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
3、春聯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4)農村小縣城過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在農村或者小縣城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別顏色紙張寫的春聯:原先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但廟宇用黃紙,家裡老人去世了,晚輩家一般從當年起三年不貼紅春聯,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服喪期滿才恢復用紅紙,故白綠黃三色的對聯俗稱「孝聯」「孝春聯」或「丁憂聯」。
也有的地方頭年貼黃對聯,次年貼藍對聯,第三年貼綠對聯。也有的地方乾脆三年都不貼對聯以寄託哀思,故春節貼對聯是有必要的。
5、農村還分大端午和小端午節,小端午指的是哪天?
在有些地區,農村會過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指的是五月初一,大端午也就是我們平日說的五月初五。
端午節距今已經有很長時間的歷史,是我國非常傳統的一個節日,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會懸掛艾草、包粽子、賽龍舟等。
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其實在有些農村地區,還有大端午和小端午之分,我們常常把農歷的五月稱為“毒五月”,因為這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一個月,人們常說“物極必反”,所以這一個月也被稱為“毒月”,在這一個月中,各種毒蟲的活動也比較頻繁。
農歷五月的第一天,也被稱為小端午,很多家裡的老人會在小端午的前一天晚上,把用五色絲線搓成的“五束”綁在小孩子的手腕、腳腕和脖子上,而且在小端午的這一天還會用艾葉掃一掃孩子的手腳之處,並把艾葉裝在五束香囊里讓孩子佩戴,目的就是防止孩子被蚊蟲叮咬,保佑孩子平安健康。
據說要等端午後第一場大雨的時候,才能把五束摘下,並讓它順著雨水流走,越遠越好,據說可以把孩子的疾病帶走。
大端午,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端午節,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棕葉飄香的季節,據說,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就是在這一天跳江自盡,楚國人為了不讓魚兒吃掉他的身體,所以把粽子投進了江中,後來人們在包粽子的時候總會想起詩人屈原。
不過關於端午節,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傳說,有的說是紀念屈原,有的說是紀念伍子胥,還有的地方是紀念曹娥,也有一些地方會舉行龍圖騰的祭拜活動。
在很多地方,端午是個很熱鬧的節日,這天往往會有很多活動內容,例如劃龍舟,喝雄黃酒,佩戴香囊懸掛艾草,人們的目的大多也是祈求全家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