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死後有什麼節日
1、每年祭奠已故親人的日期
清明節,農歷十月初一寒衣節,大年三十的下午或初一的早上。
親人去世的周年紀念日。
2、對已故的人有那些祭奠日,有什麼意義?
關於祭奠故人的傳統節日,有「四節說」和「五節說」兩種。
「四節說」,筆者老家當地的沿襲習俗,即一年當中祭奠亡靈的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山神節和寒衣節。
「五節說」,在「四節說」的基礎上又多了一個「中元節」。
「四節說」中的春節、清明節、山神節和寒衣節,一般分布在溫度不同的公歷四個季度中。也就是說,每個季度即有一個祭奠亡靈的傳統節日。
(一)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生者團圓的同時,不忘對逝者的思念。每逢農歷大年三十下午或傍晚,家族裡一起到墓田去給祖輩等上墳,以表達對先輩等過世親人的追思。
春節上墳,有三大特點:一是祭者家族性,不能單門獨戶行動。二是貢品豐富性,雞魚肉豆腐等菜品、酒和燒紙,樣樣俱全,尤其主食中水餃和饅頭必備。三是喜慶性,上墳祭祖多為男性爺們,集體叩拜,鞭炮齊鳴。雖值隆冬時節,但祭祖充滿歡快的節日情調,只叩首,不哭泣。
但閨女不不能回家上墳,因為自臘月二十三後閨女不回娘家門。這一封建習俗,意味著傳遞香火的只是男子。因此,人們的重男輕女傳統觀念,計劃生育國策的執行障礙,與此有著很大的關系。因為在諸多祭奠亡靈的傳統節日中,春節是最重要的。春節、清明節已經成為我國法定的傳統節假日。因此,兩節在民間傳統節日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二)清明節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
關於寒食,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太子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餓得暈了過去。忠心耿耿的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建議放火燒山,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出來。孰料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原來是片衣襟,有一首血詩,其中最後一句為:「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晉文公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行至其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他珍愛地掐下枝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春光明媚的「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 「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寒食節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為一了!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起源甚早。到了唐玄宗時,下韶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給逝去的親人掃墓,是「清明節」祭奠活動的一大特點。
(三)山神節
農歷六月六,俗稱「山神節」。農歷六月間,因莊稼、草木生長茂密,狼、蟲虎豹容易藏身出沒,傷害人畜。為求山神保護,這一天人們炒新麥子面拌紅糖,將炒麵撒在山上。進山燒紙香,擺供桌,磕頭跪拜乞求平安無事。供品必須有瓜品。農歷六月六,在筆者的家鄉是為逝去的親人上墳祭奠的傳統節日。
(四)寒衣節
農歷十月初一,又叫寒衣節,是個祭祀祖先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並稱中國三大「鬼節」。因《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故又俗稱 授衣節。
寒衣節祭祀祖先的儀式與古時大致相同。十月初一前後,長輩帶領兒孫上墳,為死者供上果品、食物、紙錢、紙扎的寒衣、樓台等。出嫁的閨女,也於這段時間回娘家,為去世的父母送寒衣。「十月一」上墳,為逝者送寒衣,是其特點。
(五)中元節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里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里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裡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看來,多燒紙錢是「中元節」的特點。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在祭奠亡靈的傳統節日里,不僅需要正確處理封建迷信與民族信仰的關系,而且需要正確處理封建迷信與感恩的關系,尤其做到在表達追思已故親人的時候,既不造成經濟上的浪費,又不能因此過度悲傷。生者只有用自己的美好生活,才能最大限度地告慰逝者的在天之靈。
3、關於祭拜死人的日子有哪些
一、 與先人相關的日子
1、 先人每年的生日(重要祭祀日)
2、 先人每年的忌日(重要祭祀日)
3、 先人去世後的第七天(頭七,相對重要)
4、 先人去世後的第十四天(二七)
5、 先人去世後的第二十一天(三七,相對重要)
6、 先人去世後的第二十八天(四七)
7、 先人去世後的第一個月
8、 先人去世後的第三十五天(五七)
9、 先人去世後的第四十二天(六七)
10、 先人去世後的第四十九天(七七,相對重要)
11、 先人去世後的第一百天(百日祭)
二、 傳統祭拜日子
1、 農歷年三十,除夕(除夕祭祖,重要祭祀日)
2、 農歷年初二(開年祭祖)
3、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上元節祭祖)
4、 公歷4月5日,清明節(清明掃墓、最重要祭祀日)
5、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祭祖)
6、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祖先)
7、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祭祖、掃墓,重要祭祀日)
8、 農歷十月初一,祭祖節(上墳、祭祖)
9、 農歷十月初一,寒衣節(祭奠先人)
10、 公歷12月22日或23日,冬至(祭祖,重要祭祀日)
11、 農歷十二月初八,臘八節(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