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定有什麼春節節日習俗
1、請教廣東雲浮羅定風俗 過年第一次去男友家過年公婆該不該給我紅包
羅定的風俗是這樣的,一二十也是紅包,不一定要大的,有心就得了,信我啦!
2、羅定的傳統習俗
從節日民俗看,凡是漢民族的重要節日,如元旦、元霄、清明、端午、七夕、盂蘭、中秋、重陽、冬至、小年晚、除夕等,也是羅定的重要大節日,其節日的內容、意義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只是由形式、地域、民情、生活習慣等而形成的表現方式和生活內容而已。當然,在傳承中也有不少變異。
孟蘭節,又稱中元節,嶺南各地叫「鬼節」,羅定叫「鬼仔節」。中元節以七月十五為正節,佛教《大藏經》中說,目連因母墮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火炭,目連求教於佛,佛令作盂蘭盆,用奇果素食放在盤中供佛,然後目連的母親才能得食。北方中元節一連幾天,佛寺均作盂蘭盛會,民間掛冥錢衣紙,備素食以供奉祖先。嶺南地方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據說,宋代末年,人們准備過節時,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從那以後,人們就習慣於七月十四這一天過節了。在羅定還有另一種說法:人們原本在七月十五過節,這天,瑤人都從山上下來,搶走祭祀田頭土地社公的祭祀食品,於是,將過節提前了一天,好讓瑤人撲個空,從此將中元節改在七月十四日。這一天,家家除祭祖外,還要在田頭屋角燒香燒紙衣擺路祭讓孤魂野鬼飽食一頓,求得人鬼安寧,俗稱為「施幽」。
北方祭祀用牛羊,羅定祭祀用雞,一般人家祭祀都用雞、豬肉。雞要整隻,要煮熟,祭祀後斬成小塊,配以調料,味既美爽滑,又保持雞的原味,俗稱「白切雞」。由於雞賦以一種隆重的意義,除祭祀外,待客也用雞,因此有「無雞不成宴」之說。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羅定大部分地方以八月十五過中秋,但也有不少地方以八月十六日或八月十四日過中秋節的。據說,因為祖先以抬橋為生(有的避諱說祖先抬橋,於是說祖先當官坐橋),因為歸家很晚,家家都開台祭神了。而自己什麼東西(祭品)也沒准備好,因此決定改在十六日過中秋節,後世沿襲流傳至今。至於八月十四日過中秋節,則不知甚麼原因。中秋節家家拜月光,村中習俗還時興請月光神,村中大小老幼,夜深人靜時圍坐「地堂」上,由一人作法請神,據說,月光神可附體,當中被附體的便扮演起月光神角色,一般多為女性,有點像西方的催眠術。除此之外,鄉村中還放火明燈(孔明燈),並以村中青壯年組成隊伍,爭搶降落的孔明燈。搶孔明燈時不受地形限制,因此比搶花炮的場面更為壯觀。
元霄節,北方十分隆重。元霄節又名燈節,上元節,俗興上元上燈。羅定習俗,如家中添一男丁,來年正月初二上燈,花燈掛於村中社壇大樹上,十六日落燈,落燈時親戚都來祝賀,並觀看「搶春燈」,誰搶到「春燈」則會行好運。
與過年有密切關連的節日是冬至日。冬至是夏歷24個節氣之一,在農業生產上具有重要意義,由於冬至日太陽射向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後,白天時間便逐漸加長,天氣也一天天回曖,所謂「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周歷以冬至為正月,是一年之始的歲首某一天。在羅定人心目中,冬至卻具有過年的份量,甚至有「冬大於年」的俗諺。農村中對冬至十分重視,家家均舉行祭祀祖先活動,而且十分鄭重其事,避諱亦與過年一樣,喜歡討大吉利。
在婚俗方面,羅定普遍有哭嫁的習俗,一般在迎新日子定下之後,或半月半,或三、五日前,待嫁姑娘便不再在戶外露面,整天待在家裡,邀集平時友好的姐妹們一起,學唱哭嫁歌,哭嫁大多在出嫁前三天前正式開始,哭嫁時,不僅僅是哭泣,而是以歌曲的形式來哭。哭嫁也有不同的哭法。一種是有韻無詞,用哭聲的強弱、長短、快慢來造成一種節奏、韻律,間中也有幾句唱詞,表明一種待嫁在即的難舍難離之情,稱為「唱嫁」,可以表現感情強烈,跌岩多變,這種哭嫁喜多於憂,往往會出現哭中帶笑的場面。另一種是名符其實的哭嫁。哭嫁本來是一種相傳成俗的形式,如不哭不唱,反而不合乎「禮」的反常。一般農村婦女,習慣於這種婚嫁的專制性而視為人之常例,對於出嫁既不高興,也不反感,認為哭嫁是出嫁前必須做的一件事,因此就按部就班,依照母親所教代代相傳的唱法、哭法及固定的歌詞,必須連唱三天才唱完,俗稱為「唱字眼」。字眼歌有唱本,但新娘子對於未來命運一無所知,內心充滿著悲苦、恐懼和彷徨的矛盾心境,因而每當唱哭嫁歌時禁不住真情流露,哭父母、哭兄嫂、哭姐妹、哭鄰里,甚至一發而不可收,哭嫁妝,哭上橋,唱到感情難以遏制時,便長哭短嘆,令聽者同情,與之共鳴而同哭,使得本來是人生喜慶大事的熱鬧場面,往往被一片哭聲弄及凄凄切切。第三種是罵嫁。由於對包辦婚姻不滿而無法擺脫內心積聚的哀怒、憤懣、痛苦的表情,無處申訴,無處發泄,於是便借哭嫁而盡情宣洩。罵嫁的方式,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風俗,一個待嫁的姑娘可以有選擇罵嫁方式的權利,無論是罵父母、罵哥嫂抑或罵媒人都無可非議,被罵者都絕對不能表示不滿,更不能還口,越是罵的惡毒,便越是吉利。哭嫁的習俗,隨著婚姻自主、開明而逐漸消亡。
婚喪嫁娶被稱作紅白喜事,婚事本來是歡歡喜喜的卻被搞得悲悲戚戚,而喪禮本來是慘慘戚戚以表示哀痛之情的,卻被搞得熱熱烈烈,羅定的喪俗喜歡鼓樂開道,吹吹打打,送葬隊伍鞭炮齊鳴,鞭炮燒得越多,越表示風光大葬,因此,喪事中都可以見滿地鋪紅。
「三歲定親」是不同於童養媳的習俗,一般是孩子三歲時由父母雙方換帖,便成婚約,此後若女方未到結婚時先喪,男方必須將其牌位領回祠堂供奉,她的墳也由男家後人祭掃。此後男方再娶,亦只能算作繼室。
羅定風俗雖受漢文化主導,但鄉村各地,受少數民族影響而異化的風俗仍十分突出。漢族一般婦女地位低下,男尊女卑現象十分普遍。在羅定農村,舅權的地位和權威卻受到極大的尊重,鄉村流行有「天上雷公,地下舅公「的俗諺。凡是外甥的事,無論大小,舅舅都有權過問,如外甥的婚事、分家、離婚、父母喪葬等,舅舅都要過問參予,如兄弟分家,村中族長都無權過問,但舅父則可以主持公斷,這種舅權特重的現象顯然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母權的殘留和曲折反映,源自於古代百粵民俗,至今廣西壯族仍保留著這種舅權特重的母系氏族公社殘余。
「契大樹」和「契石頭」是原始宗教色彩濃郁的多神崇拜習俗。民間保留著信巫尚鬼,盲目信仰多神和雞卜的原始宗教遺俗。人們除了崇拜祖先以外,還崇拜各式各樣自創的神靈,諸如山上的巨石、路邊的大樹,甚至爬行的蟲蛇、飛禽走獸、險峻的山峰,都可以隨心所欲地被封為不同威力或作用的靈神,誠心頂禮扣拜。在日常生活中也諸多禁忌。在農村中,生了孩子便要找一大樹或巨石「上契」,所有與孩子有關的大小事情,都要給「契爺」或「契娘」燒香還神。這種「契大樹」 或「契石頭」是古百粵民族遺留下來的多神崇拜習俗,是一種世代相傳的原始宗教觀念。
3、羅定市各鎮區過春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現在都差不中喚多的了,好多規舉和避忌的都沒有了,我想統一的就是行大運,祠堂燒宴肆香拜神,一早嗚炮,幾乎一晌培轎樣了
4、羅定習俗?
1、長卷祈福
長卷祈福是廣東省羅定市特色春節文化活動,是廣東省"一城一特"21個特色春節文化活動之一,是一項公益性活動,群眾發起,群眾組織,全民參與的春節文化活動。長卷祈福活動相比其他春節活動更顯文雅,也可彰顯地方文化魅力,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羅定其中一張文化名片。
2、北帝誕廟會
北帝全稱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俗稱上帝公、上帝爺或帝爺公。是漢族民間信仰的神仙扮滾之一。其為統理北方、統領所有水族(故兼水神)之道教民間神_,又稱黑帝。
而北帝不僅僅統率所有水域的安全,還是北極星的化身,可指引船隻航行於正確方向,不會迷失於海上。道教重視斗星崇拜,稱「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從投胎之日起,就從南斗過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壽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延生長壽,都要奉祀真武大帝。
3、瀧州歌墟
瀧州歌墟自清代同治年間開始,每逢正月十五、五月初五、廳數餘八月十五、九月初九等民間節日,各地著名的瀧州歌手雲集羊塘頭(現素龍街道鳳陽村)古榕周圍,吟詠唱和,羊塘頭及鄰近村莊萬人空巷,而榕樹周圍還有擺賣土特產和美味小吃數十檔,生意興隆,形成歌墟,前來觀賞有詩為證:「荷塘古榕鳳陽鄉,瀧州歌妹齊登場,那管身前身後事,滿村聽唱稻花香。
4、炮會
炮會在羅定市西部大多數鎮都有,炮會的儀式內容豐富畢薯,由奏樂、祭祖、舞獅、燃炮、放炮、搶彩頭等項目組成。炮會的重頭戲就是搶彩頭,搶到彩頭者被人們稱為「炮首」,他們將成為下一年炮會的組織者。
5、醮會
醮會是廣東羅定地區的漢族民俗及民間宗教活動。醮會很多以廟命名,也有以社壇命名,一般五年一大醮,三年一小醮,每年秋收後的小醮叫禾穀醮。分為搭壇、開壇、行香、行徑、祭神等。
5、求求求求求求進!!!】雲浮羅定 習俗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六日,羅定素龍人稱這天叫"落燈",有好幾條村都自發搞很有民俗特色的活動----放炮
民俗活動別具特色,許多民俗至今保留中原地區風貌,被稱為「中原文化的活化石」。每年的春節後「正月十六」是素龍的好幾條村村民展現民俗文化的高潮期。這天村裡家家親朋滿坐,把酒慶元宵。
短短幾天,全村多種民俗活動,以其古樸、粗獷、壯觀熱烈吸引著數以萬計的民眾參與, 如反映鄉村改革的唱大戲、抬炮遊行、燒炮、醒獅賀慶、晚上古燈繞村遊行、煙花匯演等民俗活動,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大甲村民俗鬧元宵場景。也是過大年的最後一個喜慶日了,所以辦得隆重熱烈。
新塘村從清朝就已經開始有搶炮的習俗,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由於歷史的原因被停止了十多年.改革開放後重新繼承了這個活動,還發揚廣大了,出於安全考慮,從原來的搶炮頭改成現在的公開投標,誰投的價錢多,就由誰來點這個頭炮,放完炮後留下的炮頭由投中者拿回家,標到頭炮的人都是出門做生意的大老闆,雖然迷信講法頭跑可以令中標者添丁發財,家庭幸福,其實多做善事也是有福的.因為標凱亮金都是用來做公益事業用的,比如修路,建學校等.
雲浮風俗習慣 :
1、春節有的不能出外,過年大掃除、粘揮春、對聯,吃團年飯、放鞭炮、拜神、派利是、不能說不吉利的話、行大運、放鞭炮、拍照、買風車、喝早茶、拜年、放煙 花。。。等等。 2、端午吃粽子。
3、搬家搬屋時將下述五類日常用品於擇定的吉時先搬進新居的廚房,然後其它物品才可搬進
新宅。一、如恐遷移後水土不服,另可攜帶一塊舊居的泥土及姜入新宅。二、而要遠行(出國)之
人帶點米及泥土隨行,對克制水土不服聽說頗為靈驗的。三、喬遷離開舊宅之前,應在房間
盯沖寬 留下一個「舊的錢包」,內放五枚硬幣。四、在廚房留下「兩個雞蛋」及「一封紅包袋(利是)
」(「紅包袋」(利是)內放「柏葉」及雙數幣值的「紙幣」一張)。五判舉、「最後一件物品」或
「最後一個人」要離開舊宅時,記得在舊宅之門前先灑一些米,然後才鎖門離去。
(二)祭拜新宅「地基主」搬入新宅後,當天下午黃昏時分,依習俗通常要祭拜「地基
主」(第琪子)。聽說「地基主」為「土神」或「宅神」,每棟房子都有,祭拜「地基主」
能保家宅平安。或說:「地基主」為宅地的先住者,俗稱「開基祖」。因後來宅第被別人
侵佔或淪落別人居住,俗信應祀拜之,始免於禍害。傳說中的「地基主」,身材不高,祭
拜時要在廚房門口或新宅之「後門」處,且擺放供品的桌子不宜太高。
6、羅定大年初一串門叫什麼
羅定大年初一串門叫鉛伍拜年。
大年初一,穿上新衣,出門去走親訪友即拜年,這是春節的傳統習俗,是辭舊迎新,迎接新年。
羅定,廣東省轄縣級市,由雲浮市代管。古稱瀧州,又名龍鄉。羅兄激雀定位於廣東省西部,西江以南,是西江走廊的交通要沖,自古被視為門庭巨防,撫綏羨早重地。
7、羅定春節習俗 作文
在羅定,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六為過年時間。這段時間,可以分為年前、過年、年後三個階段。今天,還大致保留這樣的習俗。 年前階段是從臘月二十三至過年前一天。這個階段是做好過年的一切准備工作。有這么一個順口溜「二十三掃屋,二十四磨谷,二十五 洗頭,二十六搽油,二十七趁墟,二十八到殺豬,二十九年三十晚。」二十三掃屋。家家戶戶打掃房子,洗刷被帳與傢具雜物。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夜」,是年前小節日。過去,家家戶戶灶台立有「灶王爺」(俗稱「灶頭君」),人們習慣於當天砌新灶,殺雞、買豬肉、燒香拜祭灶頭君上天「述職」,祈望磨扮孫它「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是羅定過年習俗的開始。二十四磨谷。過去,家家戶戶置有一盤谷磨將谷磨成米。然後用碓將米舂臼,儲足整個春節期間(至正月十六)的食用。 二十五洗頭。過去,婦女習慣於這一天用茶子麩洗干凈頭發,以迎接新年的到來。二十六搽油。O婦女都用茶子油染發打扮,使頭發烏黑發亮。 二十七趁墟。過去墟期統一,臘月二十七是年前最後一個墟期,家家戶戶都去墟上選購過年所需的食品、用品。 二十八殺豬。農家都在這一天宰大豬,精製成扣肉、肉丸、鹵肉,待過年時食用;餘下的製成粉肉、臘肉,在正月期間食用。過年前階段,除了上述各項准備之外,家家戶戶還精心製作糯米糍、油糍、米粉餅、魚丸等傳統食品。同時,為孩子做新衣服納新鞋子並寫好春聯。 過年階段——自年三十起至正月初二止。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徵是喜慶、歡樂、祥和。過年階段分為過年、春節、開年三個段落。 過年時家家戶戶張貼春聯,掛利市錢,殺雞拜祭太公與社壇公,製作豐盛菜餚,放鞭炮,以驅鬼避邪、除舊迎新。之後,合家圍聚在八仙桌旁吃團年晚飯。飯後,大多吃上一些水果、瓜子、甜品之類小食。 晚上,家家戶戶親人聚在一起敘談,廳堂、灶間,每個房子均點上油燈,徹夜通明。過年這天,不少家庭為孩子掛燈,祈求神靈保佑孩子身體健康、聰明伶俐。燈為走馬彩燈,掛在社壇公旁大樹上,掛後要拜祭一番,油燈要日夜添油,點至正月十六。 年初一(春節)——是過年的缺梁高潮。凌晨,家家戶戶齊放鞭炮迎接灶王爺上天歸來,歡慶他帶回吉祥萬福,使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平平安安。因為灶王爺五更才回,所以鞭炮要一直鳴放至五更。人們一早起床,首先要再燃放鞭炮,二度迎新,然後洗刷碗碟,製作湯丸,拿出糯米糍、米粉餅等甜品擺在桌上(意為一家甜蜜) ,長輩給孩子發利市並共進早餐。 早餐後,長輩帶孩子趁墟買些玩具、鞭炮,或拿出自己製作的風箏、陀螺讓孩子在曬場玩耍,或帶他們走家串戶互相拜年,互給孩子利市, 嘗嘗主家製作的美點,直至中午才回家吃飯。 午飯後,有的村寨專門請舞獅隊前來"采青",有的請八音班(民間樂隊)來家中賀新年助興,以增喜慶、歡樂的氣氛。
晚飯後,大多合家敘談,也有走家串戶拜年的。晚上,家家戶戶的屋內仍燈火通明,以示喜慶。年初二——開年日,俗稱「小開年」,這天一早放鞭炮,合家吃過湯丸(湯圓)等甜品早餐之後,算是開年了。跟著,打掃廳堂,按習俗是從門口往裡掃,忌從里往外掃,意思是大吉大利從門外掃進來,而不要往外掃出去。隨後,家人帶上豬肉、銀面(紮成團狀的面條)、糯米糍、油糍、米粉餅等禮品去探望親戚、朋友。小開年後,禁忌少了,家家戶戶的夜明燈也摘了。年後階段——正月初三至十六為止。這個階段主要是年後余慶,年後階段有忌日,亦有幾個喜慶日子。 年初三這天,戶主不喜歡親友、客人到來。如若來了,主家是不喜歡的,客人走時,大多也不給利市,以示不高興。年後的喜慶日子:人日——正月初七。家家放鞭炮,合家吃喜慶飯,家家戶戶均歡迎親友來探望,以助人丁興旺。但親友又都不願瞎鏈在這一天到別人家去,傳說會只助別人,而不發自己。所以,各家只好分頭行動,既有人出門探望,又有人在家中待客,你來我往,十分熱鬧。 做醮(又叫「打醮」、「醮期」)。初九這天,村民聚集於有神靈的山坡或草坪或田野上。該處有事前用竹排柵搭起幾丈高的塔形「大炮架」,其四面與中央掛上五長串鞭炮直垂地面。還立有紮上幾十把鋒利的、刀口向上的、幾丈高的「刀山架」。 儀典:一是祭神。由醮會長帶頭燒香、即席宰殺公雞,用雞血拜祭菩薩,殺雞、豬祭神,祈求菩薩、鬼神保佑村民人畜興旺,五穀豐登。二是「上刀山」。由有膽量、有雜技本領的男子,光著上身、腳板上刀山。每上一個刀級都要做一個驚險動作,上到頂端時,還要做一個令人驚心動魄的絕技。之後,又一級一級地踏著刀鋒下來。有時兩三個人同時上刀山。傳說這是顯示村民不怕鬼神,個個刀山敢上。三是過火海。地上燒著一堆堆熊熊大火,成年男子(也有個別女子)光著腳板踩著火堆走過去(不能跨過)。傳說能上刀山、過火海的人就會大吉大利,逢凶化吉,平安無事。四是搶炮。搶炮是做醮高潮,最為熱鬧。此時,五長串鞭炮齊鳴,驚天動地。鞭炮一完,立即有一個炮圈(鋼或鐵做的)飛起,男子漢即爭搶炮圈。醮會規定:誰搶到炮圈,要回到廟堂跪拜菩薩,燒了鞭炮後才算勝利者。勝者能獲得醮會幾十擔稻穀獎賞,並被委以醮會長的職務,籌辦下一期(3~5年為一期)醮會。五是菩薩遊行。菩薩遊行是醮會尾聲。 村民把廟堂所有菩薩(事先已移置醮會聚集點)抬著遊行,聲勢浩大,少則五六百人,多則近千人參加。前面是醮會會長、成員,跟著是八音隊、 鑼鼓隊、舞獅隊、羅傘隊、彩旗隊,中間是菩薩隊依次排先後,伴有穿上長衫馬褂道服的喃嘸(道士、道公)隊列,後面又是一隊隊羅傘、彩旗以及醮會的部分村民。待游完菩薩,醮會所屬的各村寨最後又回到廟堂里,把菩薩放回原處。這時醮會長、成員要燒香磕頭,隆重祭拜一番,向菩薩謝恩,嗚炮,做醮就算結束了。元宵節——正月十五。元宵,過年圓滿之夜。傳統鬧元宵的習俗,至今還在繼承發揚。這天家家戶戶吃湯丸、油糍等元宵品,晚上舉辦舞獅、舞龍、八音吹奏等活動,充滿熱鬧、歡樂氣氛。 落燈——正月十六。落燈節也叫「大開年」,是過年結束日。不管是過年時或正月十五,各家為孩子所掛的花燈均在這天取下,吃過團圓飯後,鳴放鞭炮,過年活動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