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香港澳門人是什麼節日
1、香港澳門還沒回歸之前,當地人過春節嗎?他們是怎麼過的
香港回歸明辯前跟現在沒有多大分別,香港不準燒炮祝已經四十年了,大年初一,人人穿新衣出外拜年,見沒結婚的熟人,親人就送紅包.聚在一起就打麻雀,你門就好像叫期牌,一般初三就不去拜年,因那天叫拆激漏缺口搜銀,意思見面會吵架,所以很多都會去外游,澳門已前也差不多,不過就多了可燒炮祝,
2、香港的節日慶典
樓主, 在我們香港里, 真真正正屬於香港的節日, 就只有17個, 當中不包括什麼聖誕節, 復活節, 婦女節, 父親節, 母親節, 兒童節, 情人節或萬聖節
1) 中國新年(正月初一 )
農歷新年是最隆重、熱鬧的中國傳統節日,尤其是在香港,除了代代相傳的過年習俗外,還有喜氣洋洋的賀歲活動,打造全球其中一個最盛大的新春慶典!熱鬧喧天的年宵花市、璀璨華麗的夜間花車巡遊、氣勢磅礴的煙花匯演、緊張刺激的體育賽事和一連串精采盛事,於農歷新年期間逐一登場,讓您全情體驗香港的節日特色和生活文化!
2) 車公誕(正月初一)
車公據說是古代一位解救沙田瘟疫的宋朝大將軍。善信每逢農歷新年年初二及三,都會到車公廟拜祭,祈福許願。
3) 元宵節(正月初十五)
參加元宵彩燈會,您在欣賞花燈之餘,可同時感受中國情人節的浪漫氣氛。
元宵節是中國的情人節,到處可見五彩繽紛的傳統花燈。到了晚上,一家人或成雙成對的小情侶,更會到燈會猜猜燈謎,慶祝一番。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每年都會在不同地方舉行元宵彩燈晚會,為不少熱戀男女締造良辰美景。
4) 清明節(農歷三月)
在數千年前,拜祭祖先已是中國的傳統習俗。
清明節那天,孝子賢孫會前往先人的墓前拜祭,清除雜草及供奉水果香酒,以表示對先人的尊敬。大部分公共交通都可到達各區墳地,港鐵更有特別的加班服務安排,以疏導前往新界掃墓的人潮。若您當天的行程途經掃墓路線,請預留多點交通時間。
5) 天後誕(三月二十三日)
天後是香港漁民的守護神,每年的天後誕辰日,香港各區的天後廟均有慶祝活動。漁民為了祈求平安、風調雨順和滿載而歸,會將漁船粉飾得鮮豔多彩,浩浩盪盪地駛至西貢大廟灣,酬神上香;在元朗大球場,還有巡遊和舞獅表演等。
6) 長洲太平清醮(四月初八)
太平清醮乃一個別具道地色彩的傳統節日,每年在長洲島上,居民都大肆慶祝。
盛典的焦點是北帝廟前三個用竹棚搭成、掛滿平安包的包山。會景巡遊是節慶的高潮,飄色、醒獅及麒麟隊在島上巡遊,小孩裝扮成古今人物或傳說中的角色,站在支架上,穿梭大小街道。因為包山的緣故,故太平清醮又名「包山節」。
關於這個每年吸引眾多旅客參觀的節日,究其起源,有說是幾百年前,島上曾有瘟疫,所以居民就扮成神祇在長洲的大街上遊行,驅趕瘟神;另一個說法,則指太平清醮是一年一度的齋醮活動。
慶典長達一星期,當所有祭祀都完成後,最後一個項目就是「搶包山」活動。一聲號令後,參賽弊茄者就會爬上包山,盡他們的所能搶奪包子,而搶到的包子會分派給其他居民。「搶包山」活動自1978年停辦後
,在2005年起恢復舉行,現在旅客便有
機會再次親睹這項特色盛事。
7) 佛誕(四月初八)
佛誕,又稱「浴佛節」,當天,香港主要的佛教寺廟都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擁有全世界最高戶外青銅坐佛的大嶼山寶蓮禪寺,是頂禮膜拜的重地之一,善信可參與浴佛儀式,及享用美味齋菜。而在部份其他寺廟,亦有類似的盛大慶祝典禮。
旅客如於佛誕期間訪港,可親臨寶蓮禪寺,一睹庄嚴的浴佛儀式等慶祝活動,並順道游覽島上的主要景點。
8) 譚公誕(四月初八)
譚公是另一位海上的守手卜芹護神,為漁民帶來平安與喜樂。慶典儀式與天後誕相似,漁民多向譚公祈求未來一年平安、豐收。
9) 端午節(五月初五)
端午節不單是一個畢畢傳統的中國節慶,還可說是一個熱鬧的體育盛會!
端午節是紀念中國古代賢臣屈原的節日。在2,000多年前,他為了力諫君主而自溺於汨羅江。傳說鄉民為了拯救屈原的身體,不斷敲鑼擊鼓嚇走魚群,並且把糭子投進江中,以免魚蝦啄食屈原的身體。自此以後,賽龍舟成為了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前後,香港多個沿海地區都會奉行傳統習俗,舉行龍舟競渡活動。這項充滿民間色彩的節慶,近年已發展為國際化的體育運動,令賽事更具觀賞趣味。由漁民、體育會或私人機構組成的龍舟隊伍,事前均積極備戰,鬥志高昂,加上賽事本身熱鬧喧囂,充滿節日氣氛,例必吸引大批市民和旅客前往湊熱鬧。
一艘龍舟的長度可達10米,能乘載20至22名健兒,舟上刻有精巧的圖案,並有栩栩如生的龍頭和龍尾。
端午節期間,本地市民都喜歡品嘗應節糭子。不少市民亦會趁此機會暢泳於碧波之中,泡泡寓意吉祥的「龍舟水」,藉此感受節日的氣氛。
10) 關帝誕(六月二十四日)
關帝是三國時代(公元220-280年)的歷史人物,是正義和忠烈的象徵。
位於香港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是19世紀的建築物,主要供奉文昌帝(文帝)和關帝(武帝),其神像有長亮不熄的燈籠高照。
11) 乞巧節(七月初七)
女孩子及年輕愛侶,都十分重視寓意愛情的七姐誕(又稱「乞巧節」)。
七夕的故事眾說紛紜,其中一個傳說,源自1,500年前的中國神話,據說擁有六位姊姊的織女,年年月月躲在織布房內獨自織布,楚楚可憐。她的父親玉皇大帝不忍女兒孤苦一人,故允許她橫渡銀河下嫁牛郎。
由於織女婚後忽略了自己的織布工作,玉帝龍顏大怒,下令要她回家工作,並只能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探望丈夫一次,二人在銀河相會。
在膜拜儀式中,年輕的女士會准備祭品,拜祭天上兩顆代表著織女與牛郎的星星;而七姐誕的祭品,一般都以水果為主,線香及檀香亦不可少。如您適值於這段時間到香港旅遊,不妨到灣仔寶雲道的姻緣石參拜,祈求天賜良緣。
12) 盂蘭節(七月十五日)
在香港俗稱為「鬼節」,傳說農歷七月鬼魂可以來到人間,部份地區市民會在路邊焚燒冥紙香燭超渡遊魂,以超渡這些鬼魂。
13) 中秋節(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是人月兩團圓的好日子。一家人開開心心地共進晚餐後,便會帶備月餅和水果出外賞月,提著燈籠的小孩子顯得格外興奮!燈籠的款式繁多,除了傳統的動物造型外,還有卡通人物、飛機、火箭等,而使用燈泡的現代化燈籠更備受小朋友歡迎。銅鑼灣的維多利亞公園每年都會舉辦大型的中秋彩燈晚會,熱鬧非常!
根據傳統習俗,每年中秋節前後,即農歷八月十四至十六日,一連三晚,銅鑼灣大坑居民會在區內多條大街小巷,舞動一條蜿蜒曲折、長達67米的火龍。景象奪目,蔚為奇觀。
這條由百多人舞動的火龍,將遊走於蓮花宮、浣紗街、安庶庇街、新村街、布朗街和華倫街一帶。舞畢,居民會拔下火龍身上的線香,然後分派予圍觀者,據說取得線香的人士可因此沾上好運。
相傳舞火龍的習俗,約100年前源自大坑區的一場瘟疫。當時居民飽受疫症、台風及其他災禍之苦,為了驅趕這些災害,中秋節期間,村民以珍珠草織成長龍,在龍身插滿線香,一邊燒鞭炮,一邊舞動火龍,三天三夜後,災禍真的絕跡;從此以後,這項一年一度的活動奉行至今,成為了本地的一項風俗,名聲更流傳海外。
14) 猴王誕(八月十六日)
猴王誕以《西遊記》的孫悟空為主角。香港猴王廟位於九龍的秀茂坪,昔日每逢猴王誕便會有盛大的活動,聲稱被猴王附身的乩童會作出赤足走火炭和攀刀梯等表演,代表猴王降乩接收信眾的祝賀。
15) 孔聖誕(八月二十七日)
香港的儒家信眾,視孔聖誕為重要節日。
孔子是最具影響力的儒家始創人,他以五德︰仁、義、禮、智、信,作為修身自省的信條。
16) 重陽節(九月初九)
重陽節是中國人憑吊先人、敬老尊賢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名秋祭,當日,舉家上下都會攜同香燭果品和糕點登山掃墓,「糕」是取其諧音,有步步高升的意思。
重陽節秋高氣爽,亦是登高遠足的好日子。據說此習俗起源可追溯至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當時有一位相士對桓景說,在農歷的九月九日,他必須攜同家眷到鄉郊的最高處暫避災禍。桓景言聽計從,舉家登山避難,結果在回家的途中,他發現整條鄉村經歷了一場浩劫,家禽家畜無一倖免。自此,人們效法登高之舉,成為習俗。
17) 冬至(農歷十一月)
對中國人來說,除了農歷新年外,冬至可說是最受注重的傳統節日。冬至是指一年之中,晚間時間最長的一天。根據中國傳統,農民及漁夫在秋收後,都會將食物儲存以度過嚴寒的冬天。在這個重要節日,家家戶戶都會提早歸家,共聚天倫,好好吃一頓豐富晚飯應節。
這個節日起源於中國人的陰、陽觀念。陰、陽象徵生命的平衡與協調,中國人相信「冬至」來臨之時,正是「陰」的黑暗力量與陰寒本性最強烈的時候,與此同時,亦是極為重要的關鍵時刻,只因「陽」的光明與溫暖將會逐漸取締「陰」的極寒本性。因此,冬至是一個協調及和諧的歡樂時刻。冬至當日,我們將稍為改變生活方式,作為慶祝冬至的來臨。市民會穿上漂亮的衣裳及探訪親友並送上禮物,然後大家一起在漫漫長夜細嘗佳餚,故此,我們可窺探中國人對倫理重視的一面。
3、港澳同胞是怎麼過年的,和我們內地有什麼不同?
眾所周知,港台和大陸無論是文化還是習俗都是有差異的,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在香港和台灣過農歷年與大陸是有所不同的。下面就來給大家普及一下港台春節「姿勢」。
香港春節過年習俗
年廿八要大掃除和「洗白白」(洗澡),香港稱作「洗邋遢」。把之前一年不好的東西洗去,以煥然一新姿態迎接新一年。傳說春節前洗澡理發,有消災去病之效,因此各家各戶認真地清掃,做到窗明幾凈,不見灰塵。
大年夜的前夕,是一年最繁忙的一天,為除夕做准備。中國人一向把紅包視為吉祥的象徵,所以愛用紅色製成各種點綴品,像聯、畫、燈、彩花等等,幾乎朱紅一色。
大年三十晚是重頭戲, 中國人會全家團圓一起吃年夜飯,又稱圍爐,起源於古人皆圍著爐子吃飯。在香港過年,團圓飯既能品嘗代表香港地道年味的盆菜、年糕,也能選擇中西混搭的創意美掘裂蠢饌。「盆菜」是地道華南料理,最上層通常置放如鮑魚、大蝦、牡蠣、蚝豉等高檔食材,接著放入冬菇、發菜等,中層放「炆豬肉」,最底層則是魷魚、枝竹等容易吸收湯汁的食材。
正月初一是雞日,(「雞」諧音「吉」),俗稱「過年」,守歲的人盼望子時(十二點)來臨,宣布新一年的開始。這時候鞭炮齊鳴,非常熱鬧。全家都會早起,一家大小穿上新衣到親友家中拜年。主人會端出各種甜食招待賓客,客人也要即興說些吉祥話,如「吃甜甜,大賺錢」等。大年初一,香港民眾會扶老攜幼「搶頭香」,舉家前往參拜香港著名廟宇——黃大仙祠,甚至有不少香港人在除夕午夜前,就已前來爭相排隊搶「頭炷香」,以求來年平安如意。
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夫婿也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已成為中國人過年的習俗。傳說如果大年初一回娘家,會使娘判陪家變窮,所以大家都在初二回娘家。而回娘家也不能空手,必須要准備一些禮物,稱為「帶手」或「伴手」。
年初三又稱「赤口」,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習俗上今天不拜年,因為聽說這天容易跟人吵架。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則有凶事,所以香港老一輩的居民,在這天足不出戶,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年初四是「接神」日,家中的神靈,自臘月二十四日上天述職,到年初四便返回各家各戶。
年初五要開祭財神,元旦的熱鬧氣氛到此為止,俗稱「初五隔開」。神前所有貢品可以移開,但柑桔塔,要等到元宵佳節才拆下。 屋內積存垃圾,今天可以清除。這樣,原來生活步伐恢復過來。
台灣春節過年習俗
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大陸民間大同小異,但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每到農歷臘月二十三「祭灶」日這天,台灣同胞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豬、羊、雞、鴨、魚之類禽畜海鮮,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燒香放鞭炮,為灶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而從這天起,「過年」也就開始了。
除夕之前,台灣同胞也都要進行全面大掃除和整理庭院居室,紛紛備辦年貨,忙得不亦樂乎。
到了除夕這天每家每戶往往先將象徵新春祥瑞、萬事如意、招財進寶等內容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窗處,爾後在堂屋供桌上擺設供品、香燭,以祭拜祖先並迎接他們「回家過年」。從這時開始,燃放煙花、爆竹之聲此伏彼起,熱鬧非凡,而且一直延續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除夕之夜,島內全家人都要歡聚在一起「圍爐」,即一家男女老少團團圍坐在火爐或火鍋旁吃年夜飯。這一餐當然要格外豐盛,除要吃象徵全家團圓的魚丸、肉丸和寓有「食雞起家」之意的雞肉,以及表示「年壽長久」的韭菜,還有各種極富地方風味的油炸食源孫品、湯圓、年糕,特別是吃「烏龜豆沙年糕」(一種用刻有烏龜形狀的木模壓制而成、內包豆沙餡子的年糕),則有益壽延年之意。
年夜飯吃過之後,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壓歲錢」的給法也頗具特色:年齡大的孩子,其「壓歲錢」是用紅紙預先包好遞到他們手裡的;而年幼孩子的「壓歲錢」,則是大人們事先用紅線繩纏好並系成一個小套環,套在他們頸項上的。正月初一這天,人們都會早早起床,梳妝打扮和洗漱停當之後,便開始了極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請安、祝福,以及走親訪友或游覽公園等等,迎來送往,熱鬧而愜意。
大年初二,是新女婿帶著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女婿登門,女兒回到娘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初三這天,被台灣同胞視為不吉利之日。人們多不出門,晚上也早吃早睡,這也是鬧中取靜的休息良機。
4、澳門有什麼傳統風俗嗎?
澳門居民非常重視時節,特別是農歷新年。
元旦
每年的一月一日,在澳門各大酒店、的士高(迪斯可)及酒吧都擠滿人,大家相聚一起,歡度這個重要的日子。到了晚上,南灣湖上會燃放出璀璨奪目的煙花來慶賀新一年的來臨。在廣場上還會舉行除夕晚會。在接近零時零分的時候大家會聚在一起倒數著攜渣晌剩餘的時間,當鍾聲敲響時,大家在一片歡呼聲中踏入新年。
農歷新年
每年的一月底或二月初時分開始,就進入我們中國獨有的傳統佳節——春節。從大年三十開始,澳門的主要街道和廣場都會張燈結綵、擺滿鮮花,到處都是喜氣洋洋的新春氣息。除夕晚的零時以後,人們都會到媽閣廟或觀音堂參拜,直至天亮。
大年初一,人們都興致勃勃地到親友家中拜年和互贈「利是」(紅包)。從這天開始市中心的街道和廣場上便會有各式各樣的賀年節目,如舞龍、舞獅、音樂及舞蹈表演等等。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
元宵節是新春期間的另一個高潮,被稱為中國人的情人節。元宵夜,大家觀賞各式花燈、猜燈謎還吃湯圓,因為湯圓寓意家庭團聚、生活美滿。
苦難耶穌聖像巡遊
聖像巡遊本是南歐的宗教儀式,澳門自16世紀設立澳門教區以來,便一直繼承者這個傳統。一般在每年的二月或三月,巡遊要舉行兩天。第一天,背負十字架的苦難耶穌聖像庄嚴地從崗頂的聖奧斯定教堂出發,被迎到主教座堂,留在主教座堂接受祝禱。第二天,由教士門抬著苦難耶穌聖像出遊,然後送回聖奧斯定教堂。巡遊按耶穌基督的苦路公拜進行,行程設七個站,在每一站都會有紀念苦路的儀式,對伍中除了信徒外,還會有多好奇者。
復活節
復活節是紀念耶穌基督為人類獻上生命並在稍後復活的事跡。這個節日對本地天主教社群十分重要。一般是在三月或四月舉行。
有關的紀念和慶祝盛典分三天進行,耶穌苦難(星期五)、聖周(星期六)以及耶穌復活主日(星期日)。在這三日內,澳門各堂區的教堂都會舉行慶典彌撒。其中一些傳統儀式在鄰近地區已不多見,所以現在有不少教徒專程從香港來澳參加有關的紀念活動。
清明節
在澳門俗稱「踏青」、「拜山」。很多澳門居民都在清明這天去掃墓。大家按照傳統,帶了烤乳豬、鮮花、水果和其他食品到先人的墓前拜祭。掃墓活動包括踏青、修墓、插柳、擺祭品、燒紙錢、拜祖先等儀式。這些儀式在很多城市現在已經難得一見。在澳門,繁忙的都市生活並沒有淡化人們慎終追遠的優良傳統,大家藉著這個節日來表達對先人們的孝思。
花地瑪聖母像巡遊
為紀念葡萄牙人最崇拜的花地瑪聖母,澳門會在每年的五月十三日舉行隆重的巡遊典禮。據說,聖母曾在1917年於葡萄牙的花地碼頭顯靈數次。
活動那天,會有一隊身著素白禮服的婦女抬著聖母像走在隊伍的前列,在隊伍中有三名兒童,他們的衣著打扮就像當年在花地碼頭看見聖母顯靈的孩子一樣。後面有上百名的信徒沿途唱聖詩、念禱文跟隨。巡遊活動每年都是從聖母玫瑰堂出發到主教山上的聖母小教堂,並在此舉行露天彌撒,然後再游回出發地。
端午節
農歷的五月初五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的日子。在這天全澳門人都會吃粽子以紀念。現在,龍舟競渡賽也成為這裏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各地好手都會匯聚到南灣湖,他們在這裏手持船槳,奮勇前進,還有觀眾的吶喊、喧天的鑼鼓聲和飄揚的彩旗使平時靜靜的南灣湖變得十分熱鬧。
七姐誕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澳門會舉行七姐誕,主要是未婚女子的節日。傳說,織女每年都會在這一天與牛郎辯鋒相會一次,相會時是由喜鵲在銀河上給他門搭起一座橋。現在每到這一天,街上到處都掛滿了喜鵲等與牛郎和織女有關的物事,而澳門境內的年輕男女門也都會打扮一新,到街上遊玩,參加他們的盛大節日。
孟蘭節
孟蘭節又稱鬼節。澳門是中國保留此習俗的少數地區之一。一般在農歷七月十四的前後幾天,不少人家會在自家門口或者行人道上擺放米飯、肉食等祭品,並且燃燒香燭冥錢,人門相信無論是自己的祖先或遊魂野鬼都能「享受」這些祭品。這幾天澳門各處火光閃閃,煙霧彌漫,氣氛很是詭秘。
中秋節
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前,澳門的大街小巷都會掛上別具特色的燈籠,向人們預示中秋節即將來臨。澳門人很重視中秋節,在這一天,親朋好友之間會互送月餅,晚上家人們在一起吃團圓飯。夜晚,很多人會提著色彩繽紛的燈籠到戶外賞月,聊天。尤其在南灣湖、公園、黑沙海灘等地方會聚集很多人,他們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和合時佳果,梁喚共用天倫之樂。
重陽節
每年的九月初九,澳門人有登高、掃墓、吃重陽餅的習俗。在這一天很多人會攜男帶女登上螺絲山、松山、主教山等高處,一邊飽覽秋色,一邊度過一個愉快的家庭日。
華光誕
九月二十八日為華光誕。蓮溪廟一般會舉行酬神演戲活動。蓮溪廟歷史悠久,廟中供奉華光神像,就是被稱為戲神的「三眼華光」,一直為梨園子弟所尊崇,所以歷百餘年來,都有神功戲演出,甚至香港淪陷期間,蓮溪廟在華光誕時一樣會有演戲活動。
耶誕節
在澳門,耶誕節的節日氣氛非常濃厚,加上她獨有的歐陸風情,使人有身處歐洲的感覺。
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澳門很多餅店和酒店都會出售傳統的葡式聖誕蛋糕;全城的大街小巷也會掛滿各式各樣的燈飾,大大小小的教堂內會傳出歡樂的鍾聲和唱聖詩的歌聲,充滿了聖誕的氣氛。
5、港澳風俗與禁忌
港澳風俗與禁忌
港澳風俗與禁忌,每個地方都有當地的風俗和禁忌,香港和澳門大部分都是廣東人,北方人很少甚至沒有,所以有些人北方人不了解,當然也不是全部廣東人都了解,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港澳風俗與禁忌。
港澳風俗與禁忌1一、會見親朋好友忌伸「香蕉手」
香港民間對空手上門的客人稱為「香蕉手」,意為兩手空空,讓人看不伍做起。不過,香港幾乎全世界各國的產品都有,禮品亦不好送。一般來說,內地居民去香港帶一些當地的土特產就好了。
二、忌多帶衣物
香港一年四季幾乎無凍日,氣候溫和,而香港是世界著名的成衣出口地,大量時裝充盈市場,無論男女老幼,也無論高矮胖瘦,都能挑選到合適的衣服。所以去時輕裝十分重要。
三、娛樂忌無形
香港是個大千世界,娛樂活動極答橘伍多,形式無奇不有。內地遊客去香港本來就是去玩的,大部分娛樂活動不妨都試一試。但是,一定要有清晰的.頭腦和活動范圍,使娛樂真正有益於身心健康,有利於增長知識。
四、忌帶大量外幣出境
按規定內地居民,在旅遊簽證批准之後,可用人民幣在各地中國旅行社兌換少量港幣以作零用。千萬不要私自大量兌換外幣出關,海關一旦查獲,將悉數沒收。
五、澳門風俗禁忌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共享清或天倫之樂;大概受西方聖誕節和情人節的影響,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現今已成了一個澳門年俗。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開富貴,祝報平安,鮮花瑞木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門的花市辦三天,這三天給奔波一年的澳門人無窮的慰藉。
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純脆是以示吉利。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賭博)。「開年」過後,澳門又完全回到中國傳統春節習俗中,直至元宵佳節,也是煙節爆竹,玩龍舞獅,歡天喜地。
港澳風俗與禁忌2習俗禁忌
節日多,可以說是澳門的一個特點。澳門人既過中國傳統的節日,也過西方的一些節日,其中最熱鬧的要數中國的傳統節日農歷春節。
距春節半個月的農歷臘月十六,澳門人稱為「小過年」,從這天起,人們便開始為過年作準備,要「祭灶」、「掃年」、辦年貨、做節日食品等,各家各戶忙得不亦樂乎。
「祭灶」,即祭撛釕駭,送灶王爺上天奏事。在祭灶供品中,甘蔗是一定要有的,據說是為了「甜嘴」,讓灶王爺上天為自己家說好話;還要供奉被切成一段一段的稻草,這是馬的飼料,因為據說灶王爺是騎馬的,騎馬就一定要喂馬,喂馬就一定要馬料--澳門百姓想得真周到。
「掃年」是過年之前的大掃除,象徵「除舊迎新」。在「掃年」當中,把家裡一些陳舊無用之物扔掉,象徵把「晦氣」趕跑了,來年大吉大利。
農歷除夕之夜,各家都要吃「團圓飯」,出門在外的家人都要盡量趕回家團聚。如果有人在外確實難以回家,在吃團圓飯時,家人也要給其留出一個位置,擺放一付碗筷,猶如其在座一般。
大年初一,待新年的鍾聲一響,人們就紛紛趕往媽祖閣等寺廟,以爭燒「頭柱香」。之後,還不忘順便點上一支「長壽香」帶回家,象徵神氣到家,萬事如意。早晨,各家吃湯圓、年糕,象徵家事圓滿,家人步步高升。午飯後,全家外出兜風、拜年。
澳門居民過年期間,還有一些禁忌,如大年初一不能掃地,不然會掃走"財氣";如果非掃地不可的話,也要由外向內掃,以象徵聚財--這一點與中國內地許多地方的民俗是一樣的。
近年來,每逢農歷春節,澳門還舉行一連串賀歲活動,有粵曲演唱、戲劇表演、音樂會、展覽會、武術表演、花車巡遊、舞獅子、玩龍燈等,以烘托新年氣氛。
農歷四月五日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祭拜祖先、悼念已故親人的節日,澳門華人極重視這一天。為在這一天在祖先靈位或故人墳前獻上一柱香以表懷念,不少澳門華人不惜遠行,趕回中國內地老家。因此每年清明期間往返於中國內地與澳門的航線,總是客源如潮。
6、新會 香港 澳門 的放假節日的時間有哪些,按順序將這三個各列出來 下午3點完,提交第一另外有100分
中國內地2010年法定放期時間表:
一、元旦:1月1日至3日放假公休,共3天。
二、春節:2月13日至19日放假調休,共7天。2月20日(星期六)、21日(星期日)上班。
三、清明節:4月3日至5日放假公休,共3天。
四、勞動節:5月1日至3日放假公休,共3天。
五、端午節:6月14日至16日放假調休,共3天。6月12日(星期六)、13日(星期日)上班。
六、中秋節:9月22日至24日放假調休,共3天。9月19日(星期日)、25日(星期六)上班。
七、國慶節:10月1日至7日放假調休,共7天。9月26日(星期日)、10月9日(星期六)上班。
香港政府發布的香港法定假放期時間表:
一、所有星期日: 星期日
二、元旦節:1月1日 星期五
三、春節:農歷年初一的前一日 2月13日 星期六(盯老連續4天,加上星期天)
農歷年初二 2月15日 星期一
農歷年初三 2月16日 星期二
四、耶穌受難節: 4月2日星期五 (連續3天,加上星期天)
4月3日星期六
五、復活節: 4月5日 星期一
4月6日星期二
六、勞動節 : 5月1日星期六 (連續2天,加上星期天)
七、佛誕: 5月21日星期五
八、端午節: 6月16日 星期三
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7月1日 星期四
十段則簡、中秋節: 9月23日 星期四
十一、國慶節: 10月1日星期五
十二、重陽節: 10月16日星期六
十三、聖誕節: 12月25日星期六 (連續3天,加上星期天)
12月27日星期一
政府發言人說:「由於2010年的農歷年初一適逢在星期日,因而將農歷年初一的前一日訂為增補公從假期。另外,由於2010年的清明節及復活節星期一適逢在同一日,因而將該日之後第一個並非公眾假期的日子訂為增補公眾假期
澳門法定假期:
1 月 1 日 元旦
2 月 7-9 日 農歷新年
2 月 9-10 日 苦難耶穌聖像出遊
3 月 21-22 日 復活節
4 月 4 日 清明節
5 月 1 日 勞動節
5 月 12 日 佛誕節
5 月 13 日 花地瑪聖像巡遊
6 月 8 日 端午節
9 月 14 日 中秋節
10 月 1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10 月 7 日 重陽節握褲
11 月 2 日 追思節
12 月 8 日 聖母無原罪瞻禮
12 月 20 日 澳門特區成立紀念日
12 月 24-25 日 聖誕節
7、澳門人過什麼節日
澳門的節假日多,這可以說是澳門的一大特色。節日多的
原因是因為不管是中國傳統的節日,還是一些西方的節日,澳
門人都過。
在澳門,雖說要過的節日多,但最熱鬧的還是要數中國的
傳統節日農歷春節。
澳門居民過春節從臘月16「小過年」就開始了。從臘月16
到春節這段時間里,人們要「祭灶」、「掃年」、辦年貨、做
節日食品等,各家各戶均忙得不亦樂乎。
「祭灶」除一般的食品外,還一定有甘蔗,據說是為了「
甜嘴」,為了使灶王爺上天說好話;有被切成一段一段的稻草(
這是馬料,喂馬用的,因為灶王爺是官,官是一定要騎馬的,
騎馬就一定要喂馬,喂馬就一定要馬料———澳門同胞想得真
周到)。
「掃年」是過年之前的大掃除,象徵「除舊迎新」。在「
掃年」當中,把一些陳舊無用之物扔掉,象徵把「晦氣」趕跑
了。在貼春聯時,也不忘將「福」字斗方倒貼,以寓意「福」
到。
大年三十晚,各家都要吃「團圓飯」,出外旅行的家人都
要趕回家過團圓年。如果有人在外確實難以回家,在吃團圓飯
時,家人也要給其留出一個位置,擺放一付碗筷,猶如其在坐
一般。
大年初一,待新年的鍾聲一響,人們就紛紛趕往媽祖閣,
以爭燒「頭柱香」。上香之後,還不忘順便點上一支「長壽香」
帶回家,象徵神氣到家,萬事如意。早晨,各家吃湯圓、年糕,
象徵家事圓滿,家人步步高升。午飯後,全家外出兜風、拜年。
澳門居民過年,除求得一些「好意頭」之外,還有一些禁
忌,如初一不能掃地,不然會掃走「財氣」。如果非掃地不可
的話,也要由外向內掃,以象徵聚財———這一點與內地許多
地方的民俗也是一樣的。
清明節是澳門華人極重視的一個節日,屆時,人們不惜遠
行,祭拜祖先,體現了作為中國人歸鄉認祖的觀念。端午節期
間全澳門粽子飄香,許多酒樓都各展風采,特製粽子出售。此
外,澳門的龍舟競賽也搞得如火如荼,享譽東南亞。
中秋節是體現家人團聚的節日,這與中國人最重親情的傳
統十分吻合。中秋時分,澳門家家戶戶團聚賞月,許多家庭還
自製湯圓,象徵一家人團團圓圓。
在澳門,還有一些更深入體現中華文化內涵的節日,如慶
祝包公寶誕、龍母寶誕、關帝誕、魯班師傅誕和孔聖誕等,充
分顯示了中華文化在澳門根深蒂固的延續和留存。
除中國傳統的節日外,西方的一些節日,如情人節、母親
節、復活節、聖誕節等也同樣可以在澳門落地生根,並被澳門
人過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若之
8、香港有什麼傳統節日?
香港是一個中西薈萃的都市,昔日在英國殖民統治的薰陶下,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思想觀也日漸西化,對於中國傳統的種種,在香港這個大都會又能找到多少呢?其實這個外表洋化而散發著國際都市魅力的城市, 在骨子裏是不折不扣的中國人地方,在城裏城外,街頭巷尾不難找到中國傳統痕跡。當中最能表達香港人對中國傳統的重視,是每年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其中包括:農歷新年,端午節及中秋節。 農歷新年 農歷新年是中國史悠久的傳統節日,自堯舜時代開始,人們就有在新年慶祝豐收,迎接新歲的民間風俗,後來逐漸成為一個既定的傳統節日。農歷新年的起源始於一個年獸故事, 話說遠古時,有一隻頭如獅子身如黃牛的獨角獸,名為「年獸」,它被天神鎖於深山,而每年只有年卅晚一天的自由,每年這晚,「年獸」走到民間四處搗。有一次人們發現「年獸」走到一戶門前掛著大紅布的人家時,即跋足狂奔,另又發現它害怕熊熊火光及放鞭炮的巨響於是興起過年貼紅紙,掛大燈及燒炮仗等習俗。而大年初一拜年的習俗,亦代表著避過「年獸」或是「惡運」而互相祝賀一番。與西方的新年一樣,農歷新年是由農歷(即陰歷)的一月開始,而慶祝活動則一般由農歷十二月底開始持續幾天。在香港,年初一至年初三是公眾假期,市民慶祝農歷新年的活動則大致如下:廿八日—進行家居大掃除,迎接新一年的開始。卅晚十二月最後一天—在農歷大除夕,一家人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這習俗叫團圓,是全年節日中最重要的。吃過團圓飯後,人們會往花市逛逛。以前的花市只賣花,而現今的花市則包羅萬相,而最受歡迎的是桃花,桔及水仙等。另外,年輕人則喜歡買或賣一些新玩意如汽球,吹氣公仔等,花市內增添歡樂。在除夕夜亦有一些善男信女往黃大仙廟,希望能於清晨(即踏入年初一)燒頭炷香,為親人祈福。一般人都認為新年的第一炷香功德最大,可以獲福最多。年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在這一天人們都會穿上新衣到長輩家拜年,長輩亦會向後輩派紅封包,以代表好運。年初二這天是開年,出嫁的女兒會帶同丈夫兒女回娘家。新年第二天,每年初二晚上,在香港維多利亞港都有煙花匯演,吸引十萬市民於旁欣賞,非常熱鬧。年初三新年第三天,這天是赤口,人們都相信如果親友碰面會爭吵,所以許多人都會選擇在這天往郊外撞大運或參予當日的賽馬活動,發新年財。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屈原是公元前四世紀楚國的三大夫,眼看奸臣當道,曾寫進諌,但卻遭放逐,在憂懷國恨之下,屈原投汨江而死。當時人們為保護屈原的屍體不被魚蝦咬噬,於江中劃龍舟,一面找尋屈原的屍體,一面將以粽包著糯米飯製成粽子,投到江中餵飼魚蝦。自此之後劃龍舟及吃粽子成了民間風俗。在香港的今天,仍然維持著劃龍舟和吃粽子的習俗,而龍舟競賽被香港人推廣成國際賽事,所以端午節是香港最受世界注目的節日之一。最初的龍舟競賽主要是本港漁民及運動員參予,後於五十年代中期卻有兩位外國人發起參加加龍舟競,雖然最終他們仍是失敗,但卻打開了外國人參加龍舟競賽的先河。於1976,香港旅遊協會有感於這種比賽的潛力, 舉辦第一屆的國際龍舟邀請賽。現在每年參賽的國際隊伍超過一百隊,而世界多個地方也有舉辦自己的龍舟競賽。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是古時人們慶祝秋收,舉辦豐祭及祭祀月神,亦是家庭團圓的日子,在元朝未年,因朝庭腐敗,愛國之士紛紛抗元他們將一張寫有「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紙條蔵於月餅,當大家吃月餅時看到這紙條,大家一起把韃子殺,元朝就推播。加上這個吃月餅殺韃子的傳統,中秋節成為有民族意義的節日。從古到今,中秋節的主要活動賞月及吃月餅,人們相信在農歷八月十五,月亮是最皎潔,在香港,人們通常會一家人吃晚飯,晚飯後會到室外或高處賞月遊玩,小朋友會提著心愛的花燈遊玩,真是不亦樂乎!近年有一些香港人將慶祝活增加至中秋節的前後,稱為迎月」及「追月」。另有稍具特色的地方活動,當選銅鑼灣大坑的舞火龍表演,而這習俗已有過百歷史。相傳於1880中秋節的前幾天,香港發生了一場嚴重風災,災後大坑村發現了一條蠎蛇,於是村民們合力將它殺死。然翌日卻發現大蠎不知所蹤,幾天後,村內發生霍亂疫症。有人謂巨蠎是海王之子,海王因村民殺死其子以疫症懲罸村民,而村中一位父親宣稱獲得神仙報夢,授予消災解厄辦法。因海王最怕火。只要村民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前後,舞三晚火龍,則海王必受鎮懾,瘟疫也會停止。於是,村民依指示以稻草等材料困成一條大火龍,由父親點睛,再插滿香線,第一條火龍終告誕生。隨即找壯丁舞起火,村民亦大放爆竹,好不熱鬧。於舞三天火龍後不久,霍亂果然逐漸消失。村民為保平安,也就繼續每年中秋舞三天火龍,這個傳統習俗一直相沿至今。 除以上介紹的節日外,香港還有很多大大少少的傳統節日,如大節日清明節,重陽節等,和各個不同的地方節日如天後誔,公誔,黃大仙誔,譚公誕,盂蘭節等,它們都各具特色,而人們舉辦的慶祝活動也是多姿多采呢!雖然香港人深受西方文化影響,但卻不忘保留中國文化傳統及將其發揚光大。香港對西方遊客也可算是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和獨一無二呢!
9、港澳台的過年風俗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