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冬至什麼時候也成節日

冬至什麼時候也成節日

發布時間: 2023-04-02 18:12:27

1、冬至什麼朝代正式成為一個節日

周朝。
冬至起源於周朝,在唐宋時期盛行,並一直沿用至今。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遲首雀宋,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芹啟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歷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碼早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2、每年冬至是幾月幾日

每年冬至是幾月幾日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每年冬至是幾月幾日相關內容,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每年冬至是幾月幾日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二日。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

冬至的由來

知返襪冬至(WinterSolstice),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歷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介紹作文

今天是冬至,媽媽說要吃餃子。我當時並沒有在意,以為媽媽想吃水餃了。這不,今天中午我們就從東昌府水餃超市買了我們愛吃的韭菜餡水餃,不過我覺得沒有媽媽做的好吃。

冬至這天為什麼要吃水餃呢?我還是有些納悶。於是我上網查了一下資料,終於得到了答案。

這冬至是華夏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之一,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22日這一天,(個別年份在12月21日或23日)。冬至,顧名思義是寒冬的開始,交九的第一天。冬至這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這個節氣後來演變成節日。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國人在這天也要祭奠祖先,跪拜父母。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葯,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搭激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葯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葯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葯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原來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看了張仲景「舍醫救民」的故事,我很感動,我長大了也要做一個濟危扶困世滲的人。

節日習俗

南方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冬至是傳統的.祭天祀祖節日,是時年八節之一,民間在這天要酬神祭祖。有句俗話叫「冬節大如年,不返沒祖先」,外出的人,到冬至節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先。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酬神祭祖祭典完畢之後,通常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許多地方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北方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我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節日飲食

我國南北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經過歷史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我國南方一些地方有冬至宴飲的習俗。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成為多數北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古人喜賀冬至,冬節是「時年八節」之一,各種冬至節日食物甚多。

羊肉湯

每到冬至各地吃羊肉,俗語說「三九補一,冬」,溫補羊肉被視為冬天進補佳,選。對於老百姓來說,吃羊肉是冬季進補禦寒的主要方法之一。中、醫上講究「四季五補」,其中冬季「滋補」是時宜進補方法。冬至吃羊肉是為禦寒滋補。

湯圓

湯圓,別稱「湯團」「浮元子」,是漢族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29]冬至湯圓,又稱冬節丸、冬至團等。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潮汕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之說,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了。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人們就起來生火煲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徵。在江南水鄉除了吃湯圓還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

年糕

年糕是中國漢族的傳統食物,屬於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30]。是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30]

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小孩身高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番薯湯果

在寧波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湯果,跟湯團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裡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20]

糯糕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擂圓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節氣,在這天要做些特色菜餚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後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台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擂圓是冬至的重頭戲,「圓」意味著「團圓」「圓滿」,與平日里吃的湯圓相比,臨海人的冬至圓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各異,而且意味深長。

水餃

每年冬至這天,在我國北方地區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冬至吃的餃子與春節吃的餃子含意不同,春節吃的餃子在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而冬至吃的餃子含有消寒之意。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

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雲:「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糍陰干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冬至面、冬至肉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後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冬至這天,不少數廣東人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此外還有冬至有吃薑飯等。

桂圓燒蛋

冬至古代為大節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21]

南瓜餅

冬至過了眼看年,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餅,大街小巷彌漫著南瓜餅的香味,並且還有一句諺語叫做「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就是說過了冬至,就會夜短日長了。

炸點心

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要吃炸點心,炸糍粑、炸南瓜餅是這天的主食。從冬至開始,需要進食一些富含油脂的食物來補充熱量,抵禦嚴寒。

;

3、冬至過節是源於哪個朝代

冬至始於漢代,漢代是第一個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

冬至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周歷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仿襲睜,因此,周代備歲正月等於如今公歷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朝漢武帝採用夏歷後,把正月和冬至分開。也可以說單純的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禪搜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4、冬至是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斗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歷12月21、22或23日交節。冬至是太陽南行的極致,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同時也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位於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范圍最廣的一天。

冬至這天,太陽雖低、白晝雖短,但是在氣象上,冬至的溫度並不是最低。實際上,由於地表尚有「積熱」,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的嚴寒在冬至之後。由於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種氣候意義的冬季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時至冬至,標志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民諺:「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4)冬至什麼時候也成節日擴展資料

古代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餘擇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種定期節日,拜神祭祖豐盛祭貢品發展出節日宴飲活動,也漸漸形成一些約配祥差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即所謂節慶民俗。

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培皮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的祭祖節日。「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冬至祭祖、宴飲活動,相沿成習,遂成冬至風俗。

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宴鉛,先民們自古以來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

在我國南方部分地區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又被稱為「亞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新年。很多地方至今仍保持著冬至祭天祭祖的傳統習俗。

5、冬至是中國古代一個重要的節日,冬至是在什麼時候?

節氣的創設,源於古人對太陽影子的觀察。我們知道,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每個物體都有影子,影子的長短和方向都會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發生變化。古人觀察到了這種現象,並且記錄了這種變化,這樣才形成了我們現在知道的晝夜、四季和節氣。

最早古人就是在平地上豎一根棍子,觀察這根棍子的日影的變化。古人通過觀察發現,一年中,這根木棍的日影的長度每天都在發生變化,其中,夏季的一天正午的日影最短,這一天太陽的位置最靠南,所以把這一天叫作「日南至」,也叫夏至;而冬季的一天正午日影最長,這一天太陽的位置最靠北,所以把這一天叫作「日北至」,也叫冬至。古人就是這樣算出了「冬至」。


那根豎著的棍子叫「表」,橫在地上的做記號的,叫「圭」,合起來就叫「圭表」。我們現在已經有的資料證明,最遲在我國的春秋時代,我們的古人就已經確定了夏至和冬至這兩個節氣。

古人怎樣計算冬至的時間呢?

相信很多人都好奇,古人怎麼知道冬至就在12月22日左右呢?其實古人根本不知道冬至在這一天在這個日子。古人只知道冬至日,就是影子最長的那一天,而一年中,也只有那麼一天。我們現在所用的日歷,是引進西方的公元歷法,所以這個說法,這樣表達才更准確:冬至一般對應在公歷的12月22日左右。


二十四節氣中,為什麼「冬至」演化出了重要的節日?

大家都知道「冬至大如年」這句俗語,為什麼在所有的節氣中,古人這么重視冬至呢?科學家們推測,可能是因為在測量影子定節氣的時候,由於冬至的影子比較長,測量的時候相對誤差能夠小一些,而且測定和記錄冬至的「圭」也比較長,可以把其他節氣的影子長度全部包括在裡面,所以冬至這個日子就有了特殊的含義,最後演化成了重要的節日。

因為古代歷史上,有一段世界,把冬至所在的那個月叫「正月」,也就是第一月的意思,才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古人最先利用影子測出了夏至和冬至,在這個基礎上,把一年劃分成多個區間。古人先是在冬至和夏至這兩個區間,加進了春分和秋分,這樣一年就變成了「四時」,也就是把一年平分成了四段。後來在四時的基礎上,又平分一次,這樣又加進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變為八段,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四時八節」。

6、冬至過節起源於

冬至過節的習俗其實是源於漢代。

冬至過節的習俗其實是源於漢代,因為漢武帝棄用了周歷,重新採用夏歷(農歷)為國家的法定歷法,這樣才讓冬至與正月分開,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節日,正式成為影響後世兩千多年的節日之一。

冬至過節的習俗源於漢代,興盛於唐宋。直到現在,我國民間差判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可見人們對冬至這個節日的重視。

冬至的時間:

因為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所以這天是北半球一年之中黑夜最長的一天,因此古代就有「日短」或「日短至」之稱。冬至的時間通常在每年公歷12月21日到23日之間。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自古以來就得到了中國人的重視,於是便形成了如今這樣豐富多彩的傳統習俗。

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我國民間最早在周代就有在冬至日進行祭祀活動的習俗。不過當時使用的歷法和現在使用的夏歷(行啟農歷)不同,冬至的時候正好是周歷正月,因此人們過的是拜年、賀歲的習檔慶如俗。

7、冬至節在什麼時候

2021年冬至節氣時間是 公歷2021年12月21日23點48分,農歷辛丑年十一月十八號冬至做為節氣與節日在人們的心目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一到冬至節家家戶戶都會過冬至,而冬至最明顯的習俗就在於吃,家家戶戶都會准備當地的冬至美食,如北方准備餃子,南方准備湯圓,都有著團圓的期盼,那麼冬至還有哪些特點呢?
冬至做為節氣與節日在人們的心目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一到冬至節家家戶戶都會過冬至,而冬至最明顯的習俗就在於吃,家家戶戶都會准備當地的冬至美食,如北方准備餃子,南方准備湯圓,都有著團圓的期盼,那麼冬至還有哪些特點呢?

二十四節氣冬至簡介介紹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就排在了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傳統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或一氣,一年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月令七十二侯集解》關於冬至說: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這天,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
天文學上也以冬至日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冬至日標志著陰氣到了極點,陽氣開始到來,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上的熱量比豎大地面向空間發散的少,短期內氣溫還會繼續下降。所以,冬至也是寒冷的開始。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所以冬至又被稱為"亞歲",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
古人認為,冬至陽氣生而君道長,是亂而復治之機。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也表明古人對冬至的重視程度。漢武帝採用夏歷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的。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也有稱做"添歲"、"亞歲"。而冬至這一天,被稱為長至或大冬。冬至後一天叫作至後。
節日習俗
1、祭祖
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如粵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2、吃燒臘與姜飯
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臘迅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3、吃年糕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輪纖此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4、吃冬至團(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萊、果、蘿卜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5、吃餃子,喝羊肉湯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8、冬至的節日時間

冬至這個節氣在我國的民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僅是節氣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每年冬至吃餃子還是湯圓都會引起大家的討論,每個地區有每個地區的冬至習俗,這個互不幹擾,各有千秋。冬至是幾月幾日 冬至在仔埋每年12月22日左右,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虧做的一個傳統節銷戚衡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開始回升。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至23日。

9、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什麼時候

冬至作為節日來源於什麼時候:周代。
冬至的起源,約在3000多年以前,而把冬至作為節日納橋型的來過源,則起始於周代,盛於唐宋,並相沿至今。而且洞猜,當時的「冬至」是被看作「新年」之始的,因為按大周的「周歷」,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的,它盛於唐、宋,並相沿至今。
當時,大周的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他老人家,曾用「土圭法測影「,並在「洛陽」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之後便定此為「土中」,但是他沒有想到這個舉動卻造就了一個影響了我國幾千年的消拿節日。

10、冬至過節習俗來源於哪個朝代

冬至過節源於桐悉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漢代之前,因為周歷的正月在十一月孫笑,所以冬至和拜年往往連在一起,沒有分別進行。漢武帝改用夏歷後,冬至和正月正式分開,冬至成為單獨局凱乎的節日,不僅舉國歡慶,還有5天假期。現在冬至對於我們而言也是一個重要節日,有吃餃子等傳統習俗。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