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什麼節日
1、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是什麼時間什麼風俗?
一、除夕
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是我國一個傳統節日。
二、春節
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我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春節以拜祭神靈、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歡樂祥和為主要內容,是我國最熱鬧的傳統節日。
三、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傳統習俗包括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
四、寒食節
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二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寒食節的主要習俗有禁煙火、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
五、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和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清明節的傳統習俗包括踏青、掃墓之外,還有禁火、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活動。
六、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紀念中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一個節日。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包括包粽子、掛艾草與菖蒲、扒龍船、九獅拜象、游旱龍、端午浴等。
七、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等,時在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四大節日之一。中秋節在我國始於唐朝,興盛於宋朝,同時也是東南亞和東亞各國當地華僑的傳統節日,中秋季的傳統習俗主要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等。
八、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傳統節日。是為了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的傳統習俗包括賞秋、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等。
九、臘八節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是農歷十二月初八,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節日,主要的習俗包括祭祀先祖、喝臘八粥等。
2、中國傳統節日時間。
中國傳統節日順序排列: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寒食節(冬至後的105或106天)、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傳統節日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的同時也傳承了厚重的歷史與人文情懷,它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傳統節日的舉辦儀式,人們可以領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麗,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對生命的虔誠和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儀式感同時能喚醒人們內心對於節日的尊重。
3、中國傳統節日時間和風俗是什麼?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風俗:可大體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奉祀神靈,以應天時;崇宗敬祖,維護親情;驅邪祛惡,以求平安;休閑娛樂,放鬆心情。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風俗: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3、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
風俗:人們在龍抬頭時節,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並將龍抬頭時節作為一個納祥轉運的日子。北方一些地區二月二有圍糧囤、引田龍、敲房梁、理發、煎燜子、吃豬頭肉、吃面條、吃水餃、吃糖豆、吃煎餅、忌動針線的習俗。
4、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
風俗: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
5、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風俗:端午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葯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術、佩香囊等等。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