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清明節是什麼節日
1、寒食節是什麼節日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
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後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為君後,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藏山裡。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
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於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准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的習俗
1、禁煙火
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在寒食節這天家家禁止生活,都得吃冷食。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鑽木取火。唐代詩人韋庄的詩:「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
2、拜祖
祭祖,意沾先祖德澤,不忘先人為子孫後代留下的恩澤,也讓子孫後代謹記孝道。在古代時候寒食節這天被作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活動日。
3、插柳
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於墳」、「折柳枝標於戶」、「插於檐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於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2、寒食節是什麼節
寒食節是每年的4月4日。寒食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後105天,清明節前一兩天舉行。寒食節當天禁止吸煙,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祭掃、登高、盪鞦韆、蹴鞠、勾搭、斗雞等習俗。逐漸被添加進去。寒食節前後延續了2000多年,一度被稱為中國人最大的節日。
自春秋時期以來,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的中國山西,把寒食節定為清明節的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郊遊的習俗一直流傳下來,為全國所接受。隨著時間的推移,寒食節悄然融入清明節,以寒食節為代表的人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贊美千百年如一日。
3、寒食節即我國傳統的什麼節日
寒食節即是清明節。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