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什麼節日的風俗
1、冬至是什麼節日?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我國漢族一個傳統節日。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
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傳說
一、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二、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三、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四、冬至為何吃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葯,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葯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葯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習俗
清代,有的旗人為了消災祈福。於冬至日五更時分,邀請本家嫡親姑表及型塵摯友齊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碼兒」或牌位,殺豬祭天。順便祭「祖宗桿子」(系兩、三丈高的旗桿,頂端為葫蘆形,稍下為「刁斗」,斗下懸旗,代表祖先)。
祭罷,親朋圍坐吃「白肉」,這種白肉謂之「神余」。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遊的,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同時也邀請同僚或摯友在一起聚餐、餐飲。燕俗則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無此舉。
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
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錕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備則濕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
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九九消寒圖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應節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子,江浙一帶則吃湯圓和麻糍。蘇州人過冬至節所吃的湯圓,又稱「冬至團」,分為粉團和粉仿租棚圓兩種,《清嘉錄》曰:「有餡而大者為粉團,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為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
2、冬至是什麼時候 冬至的習俗有哪些
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氣,並且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在冬至日的時候民間還有很多習俗來歡迎冬至的到來,那麼大家知道什麼時候是冬至?冬至除了吃餃子還有哪些習俗嗎?三頂養生網馬上來為大家介紹吧!
什麼時候是冬至?

每年陽歷的12月22日都是冬至日;
冬至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並且冬至在我國有著很多的傳統習俗,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吧,而且在冬至後氣溫扒枝帆會大幅度的降低,冬天最冷的時候也即將來臨,並且因為冬至後日照時間開始逐漸變長,陽氣也逐漸回升,所以很多人認為冬至代表著下一個循環的開始。
冬至除了吃餃子還有哪些習俗?

1、祭祖:冬至不僅有吃餃子的習俗,還是一個祭祖的節日,很多人在冬至日的時候都會去掃墓祭祖,有著追思祖先的意義。
2、喝酒消寒:大家都知道夏季有三伏,冬天有三九,而冬至日之後就開始入九了,所以很多地方還有喝酒消寒的習俗,約九人飲酒,並且桌席用九碟九碗,有九九消寒的意義。
冬至養生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1、冬至養生需要注意防寒保暖,因為冬至日之後,就即將迎來冬天最寒冷的時候,所以冬至日養生需要以禦寒保暖為主,外出多穿衣,並且加強春雹人體脆弱部位的保暖,這樣可以預防受寒生病。
2、冬至養生滋補身體需要注意,要搭渣以滋養肝臟為主,但是不宜過度進補,大量進補容易導致人們滋補過盛、上火便秘、甚至生病,不利於身體健康。
3、冬至是什麼風俗?
冬至,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在我國,冬至意味著一年之中寒冬的真正來臨,古有「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所以冬至這天也是傳統數九天的開始。
古時候的冬至也被成為冬節,而作為一個節日,不同的節日習俗也氏畢為冬至帶來了更多的趣味。
北方人的冬至要在一個個圓溜溜的餃子里度過,而民間更是有「冬至不端餃子碗,耳朵凍掉沒人管」的諺語,因為相傳古時醫聖張仲景在冬天用羊肉等做出一種類似耳朵的餃子樣食物來幫助人們驅寒,所以在冬至這天大家就有了吃餃子不凍耳朵的習俗。
我國地大物博,除了北方的吃餃子,南方地區的人文風俗多種多樣。
一、祭祖
很多南方地區都有在冬至時節祭祖的習慣,甚至一些地區在祭祖的時候還要同時祭祀天地,祭祖及祭祀天地的貢品也是多種多樣,除了傳統的三牲以外,還有三茶五酒等等。
二、加菜
廣東地方的人們有在冬至這一天吃肉的習慣,稱為加菜,主要有燒臘姜飯等。
三、吃湯圓
我國台灣人民在冬至這一天祭祀完祖先之後,有全家人坐在一起搓湯圓、吃湯圓的習慣孫核扒,所以這天湯圓也叫冬節圓。
四、吃年糕
杭州地區的冬至有吃年糕的習慣,寓意年年長高,以圖吉利。
五、釀酒
客家人在冬至這天有釀酒的習慣,因為他們認為這天水味最醇,最適合釀酒。
冬至兼具人文和自然則昌兩大意義,它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時節,同時也寄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嚮往。
4、冬至節氣有哪些傳統習俗?
冬至節氣的傳統習俗有畫九、釀米酒、吃湯圓、吃燒臘與姜飯、吃餃子。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的節氣之一,古稱「日短」或「日短至數局」。
1、畫九
所謂的畫九,實則是冬至後計算春暖日期的圖。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粗畢臘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九九消寒圖」有三種圖式,分別為文字、圓圈、梅花三種。
2、釀米酒
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用糯米或者黃米,加入桂花釀造。
3、吃湯圓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圓」。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4、吃燒臘與姜飯
南方一些地方在冬至日要吃燒臘,冬至這天,曬制好的燒臘就成為兩廣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寓意加菜添歲。冬至日,吳川人素有冬至「吃薑飯」的習岩滑俗。
5、吃餃子
在中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中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冬至
5、冬至是什麼節日?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既激世唯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為「冬節」,所以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
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講法,也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開始回升。
(5)冬至是什麼節日的風俗擴展資料
斗指子,太陽黃經270°,為冬至。正月明培建寅,十一月為子月,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兩日。例如:2020年冬至具體時間:12月21日18時02分。
註:平均時間法(1645年以前使用)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與定氣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的推算方法不同,各節氣的具體交節時刻不一樣。
在天文上,返世「冬至」是太陽南行的轉折點。由於冬至前後,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間比直射北半球的時間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6、冬至是什麼日子,有什麼習俗?
冬至是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或22日,是北半球夜晚最長、白天最短的日子,也是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中國文化中,冬至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有著許多習俗和傳統。
以下是一些冬至的習俗和傳統:
吃冬至餃子。在中國北方,人們通常會在冬至這一天吃餃子,象徵著團圓和圓滿。餃子的形狀也象徵著古人對太陽運行的認識。
吃湯圓。在中國南方迅祥塌,人們則喜歡吃湯圓,這是一種用糯米粉做成的小球狀甜點,有著寓意團圓的象徵。
長者賜福。有些地方的傳統是在冬至這一天,長輩會給晚輩賜福,希望他們健康平安,學業有成。
祭祖。一些家庭也會在冬至這一天舉行祭祖儀式,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
運動鍛煉。冬至也是一個健身鍛煉的好時機,人們會在這一天參加戶外活動,如爬山、慢跑等。
總之,冬至是一個寓意深遠的節日,象徵著陽光逐漸回升、天氣漸暖、萬物復宴迅蘇。
在這一天,畝圓人們通常會與家人團聚,感恩生活,祈求健康、幸福和平安。
7、冬至節日風俗
冬至節日風俗
冬至節日風俗,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冬至是很多人都會過的節日,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冬至節日風俗的相關資料。
冬至節日風俗1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但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我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不過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也會過節慶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南方地區有在冬至酬神祭祖的傳統。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酬神祭祖後通常還有宴飲活動。
(7)冬至是什麼節日的風俗擴展資料
冬至的各地氣溫
在天文意義的氣候特點上,冬至日的白晝雖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並不是最低;冬至前不會很冷,因地表尚有"積熱",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後;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
冬至這天我國北方大部地區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而南方大部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東北大地千里冰返老祥封,瓊裝玉琢;黃淮地區常常是銀裝素裹;江南地區冬作物仍繼續生長;而冬至這天華南沿海的平均氣溫通常在10℃以上。
冬至節日風俗2祭天
歷代統治者都要於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禮,是歷代帝王禳災祈福,在冬至日必須舉行的一種儀式。
北宋時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舉行,明清時則在北京天壇的'圓丘。圓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圓土丘,它像征著天圓,故用來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齋戒沐浴,住在齋宮,冬至日舉行祭天大典。
祭祖
在民間,有於冬至日祭祖的習俗。冬至祭祖之禮與 元旦 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時,人們還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古時流傳有向老人敬獻鞋襪的習俗,此習俗現代仍然十分流行。閩台有俗諺「冬至大過年,唔(「不」的意思)返無祖宗」,所有外出謀生的人都要在冬至節時趕回家鄉過年,表示年終有歸宿。
數九九
民間把冬至義稱為作「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這—·大起,每隔九天作為一個「九」,共分成9個「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l天之後便進入春天。冬至之後數九九在全國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們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物特徵、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各種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這些諺語和順L:I溜在許多古籍:卜部多有記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這首順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不僅僅是人們多年來對氣候的經驗總結,也是人們在嚴冬時節對春天的一種企盼。
冬至節日風俗3冬至是傳統節日嗎
冬至是傳統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
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歷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陽歷12月21~23日)、歲除(年尾最後一天)等。
另:二十四節漏搏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節氣也是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冬至祝福語
1、冬至,你有沒有聽懂,我心跳為你而動,冬至,你有沒有感動,我生命為你而懂,冬至,讓愛情喚醒冬眠的世界,讓真心喚醒冬眠的你,愛你。
2、12.22,年年此節遇。冬至大如年,濃重好歡聚。情暖數九天,二十四節氣。冬至陽氣起,吉日慶賀喜。祝快樂冬至!
3、冬至要吃營養快餐:吃餃子,混沌初開,伴你開辟新天地。吃湯圓,團團圓圓,陽氣升騰。都說冬至大如年,多吃餃子和湯圓,吃出喜慶樂無邊!
4、又到冬至,快樂至大,願你綻放笑顏;好運至多,願你廣開財源;健康至老,願你百病不沾;幸福至長,願你吉祥平安;祝福至真,含告願你心情燦爛!
5、選一塊凈土,向著故人離世遠去的方向,擺放供祭品,焚燒冥幣潑灑祭品,念叨著故去親人的稱呼。「冬至」到了,為長睡無醒的親人祈福。兒孫給你們送錢來了,收好冥幣回地府享用吧?
6、冬至到,陰陽轉折陽變強,白晝最短夜最長,靜養怡情神莫傷,煩事莫要心中藏;鍛煉運動別淡忘,勞逸結合人舒暢;食宜溫良重調養,願君保重體健康!
7、寒意蕭蕭,我願牽來一縷春風,吹拂你的衣裳。雪花飄飄,我願采來一朵丁香,熏陶你快樂心房。冬至到來,我願截取一片彩雲,包裹幸福送上:冬至快樂久長!
8、冬至的餃子,溫暖的投資,多吃一點會發財,冬至的湯圓,幸福的團圓,多吃一點會夢圓,冬至的問候,快樂的等候,希望甜蜜圍繞你,直到永久。
9、冬至最冷,湯味最濃,笑容最美,收獲最豐。天冷多加衣,湯美多進補,幸福多微笑,豐收多存儲!又是一年最冷時,絕美佳餚醉相思!祝君:冬天快樂!
10、冬至到,送一碗快樂羊肉湯,願溫暖直抵你心房;送一個好運旺火鍋,願你煩惱不往心上擱;送一場風花雪,願成功陪你永不絕;送一句真心話,願你幸福手中抓!
8、冬至是什麼節日?有什麼風俗?
冬至也稱冬節、亞歲。冬至是來自於二十四節氣之一。
一般來講,我們在講冬至的時候會講到傳統節日,其實冬至是包含傳統文化和自然科學兩個方面。冬至首先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它是我們的一個傳統佳節。同時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上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這一天也是有著自然科學意義的。
一、冬至的來歷是什麼?
冬至是來自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古代的時候甚至可以把冬至當成新的一年來計算,比如在周朝的時候,冬至之後,便是新的一年。古人常說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就是從冬至這天開始,下一個循環就要開始了,所以把這一天定為冬至,很多朝代都會把冬至定為元旦的形式來度過。我經常說的日短至和日南至都和冬至有著直接的關系,春明古人是充滿智慧雹判的,雖然那個時候並沒有現代科學的出現,但是古源森改人們依然通過細心的觀察留意到了冬至的特殊性。在冬至這一天,太陽正好直射南回歸線,所以也是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
二、冬至的時候我們一般都做什麼?
在冬至的時候,我們一般都喜歡吃餃子。吃餃子的習俗相傳是來自於漢朝的張仲景,冬至的時候馬上就要過冬了,所以張仲景把一些葯材包在餃子里,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保護窮人們的安全,這個習俗慢慢就延續下來了。
冬至的時候也會有一些其他習俗,比如在唐朝的時候,冬至這一天都會是祭天和祭祖的日子,這個時候作為一個普通人一般都要回家孝敬長輩。而到了明朝和清朝的時候,這個傳統得以延續下來,很多人都會在這一天去祭祀祖先。因為這一天我們講冬至一陽生,天地陽氣回升,這一天就是我們常說的陰氣最盛的時候。
最後到了現代社會,很多人似乎都已經忘記了我們的傳統節日。冬至的時候不一定要求我們過得多隆重,但至少可以和家人相聚一起吃一頓餃子,講求一個團團圓圓、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