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寫了什麼節日
1、登高是什麼節日
重陽節登高
古時候,在民間重陽節有著登高的習俗,因此重陽節也被稱為「登高節」。相傳重陽節登高風俗始於東漢。
重陽之所以要登高,據魏文帝《與鍾繇書》說是:「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這是以重陽含有長久的意思,因此值得「享宴高會」的說法。
2、無邊落日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登高中的名詞登高是我國哪一傳統節慶中的習俗
重陽節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沒腔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登高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晚年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上高台。
歷盡了苦難後雙鬢已長滿了白發,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枯虧衫的酒杯。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待了幾個月後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裡,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空帆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3、重陽節登高是什麼意思
「重陽節登高」就是要登高望遠,在古代,每逢九月初九,都要舉家登高望遠。登高傳說是為了避災,因為有民間故事講到,古時曾有一家人在九月九佩戴茱萸登山,回來後發現家中牲畜皆亡,唯有登高遠走的家人無恙,—— 雖然這是個遙遠的故事,但是流傳到風俗習慣里,上至帝後、下至民間,都會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望遠。
(3)登高寫了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重陽節在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廣東,重陽節又稱「重陽登高」、「重九」、「登高節」、「女兒節」、「茱萸節」、「菊花節」等。從前,民間有登高野遊、把酒賞菊、放風箏、蒸花糕、吟詩懷念遠游之人及迎接嫁女歸家等活動。這一天,人們上墳拜祭先人,表示追思。
《燕京歲時記》敘述清代北京在重陽節立「九花山子」。九花即菊花,至今重陽節的某些習俗仍在流行。近年,又將重陽節確立為老年節。是日,舉行各類活動,以表示對老人的尊敬。
4、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什麼節日?
重陽節。因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兩句詩出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農歷九月九日即重陽節。
希望對你有幫助啦。
5、登高是哪個節日的風俗
登高是重陽節的風俗。
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九節、菊花節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長壽。
登高望遠是纖運老這個傳統節日的重要習俗。程鵬表示,重悄褲陽登高的習俗主要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
清代,北京過重陽節的一個習毀升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在四川達州民間,則把正月初九當日視為元九登高節。人們從攀登中尋找快樂,從自然中尋找健康與和諧。
重陽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重陽節的源頭,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由此可見,在當時,就已經有了以慶祝豐收為名的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活動,用來感謝天地、祖先的饋贈。
到了漢朝,《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在重陽節這天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習俗。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大型的宴會,這都是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演變發展而來的,這便是早期的重陽節的雛形。
6、登高是什麼節日
登高的節日是重陽節。
自古重陽就有登高的習俗。重陽節登高實則是古人寄託信仰和期望的方式,即希望通過在重陽節登高這一具有儀式感的方式祈福、躲避災難。
古人所說的登高並不單純地指攀登高山,還包括登高台、高樓、寺廟中的寶塔等,寺廟本就是祈福之地,登寺廟中的寶塔更加強化了古人寄託信仰、祈福、避枯絕粗災的意義。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登高的注意事項
1、提前做好功課要選擇自己比較熟悉、且無危險的高山去爬玩,並要了解好山上氣候特點、登山遊玩路線和選擇在天氣晴朗的時候進行(最好在爬山前得到可靠當地沒鎮天氣預報)。
2、結伴而行爬山時一定要結伴而行,決不可憑個人意氣單獨行動,以利消除途中的孤單、乏味感覺,同時使途中有個互相照應,避免意外發生。
3、穿衣適宜爬山以穿輕便、防滑、有彈性的平底旅遊鞋為宜,既護足又安全。穿衣要適中,不宜過多,能穿運動衫、運動褲等輕便服裝則更好,以免出大汗又利於行走自如。但要注意山裡早晚溫差大,尤其是遇氣候反復時,應及時增減衣服。
以上內容參考百宏芹度百科-重陽節
7、登高的古詩是不是關於重陽節的
1. 關於重陽節登高的古詩的詩句
2. 關於重陽節的登高的詩句古詩
關於重陽節登高的古詩的詩句 1.關於重陽節登高的詩句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2、九日齊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3、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4九月九日玄武兆歷物山旅眺(唐)盧照鄰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5、蜀中九日(唐)王勃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2.關於重陽節登高的詩句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3、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4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5、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3.重陽節登高望遠的詩句
重陽節登高望遠的詩句 :
1、《九日登高》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這首詩寫的是,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回望故鄉,身處異地他鄉,設席送朋友離開,舉杯之際,分外愁。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我想北歸不得,鴻雁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可以看出,王勃這首詩里滿含傷感,把思鄉之情推向了頂點,爆發著客居在異鄉的孤獨感。
2、《秋登蘭山寄張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這首詩是作於鹿門山。是一首臨秋登高遠望,懷念舊友的詩。 重陽佳節來臨,看著北山嶺上,那片片的白雲起伏霏霏,我這個隱居者自己只能自娛自樂,自己取悅自己。我試著登上高山遙望,而當我登上高山,心情早就隨著鴻雁遠去高飛。
每每薄暮,憂愁的情緒便引發出來,內心的興致便隨著這清秋而衰落。 在山上時時望見回村的人們,他們走過沙灘,坐在渡口憩息歇累,十分愜意。遠看天邊的樹林,儼如碧綠色的薺菜,俯視江畔的沙洲,猶如彎彎的明月。什麼時候你能載酒到這里來,重陽佳節咱們開懷暢飲共醉。
4.有關重陽登高的詩句
九日登高
[唐] 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
[唐] 張說
家居洛陽下,舉目見嵩山。
刻作茱萸節,情生造化間。
黃花宜泛酒,青岳好族液登高。
稽首明廷內,心為天下勞。
菊酒攜山客,萸囊系牧童。
路疑隨大隗,心似問鴻蒙。
九日重陽數,三秋萬實成。
時來謁軒後,罷去坐蓬瀛。
晚節歡重九,高山上五千。
醉中知遇聖,夢里見尋仙。
九月九日李蘇州東樓宴
[唐] 獨孤及
是菊花開日,當君乘興秋。
風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樓。
酒解留征客,歌能破別愁。
醉歸無以贈,只奉萬年酬。
九日雨中
[唐] 徐鉉
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國逢秋此恨稀。
目極暫登台上望,心遙長向夢中歸。
荃蘪路遠愁霜早,兄弟鄉遙羨雁飛。
唯有多情一枝菊,滿杯顏色自依依。
奉和聖制重陽日即事
[唐] 武元衡
玉燭降寒露,我皇歌古風。
重陽德澤展,萬國歡娛同。
綺陌擁行騎,香塵凝曉空。
神都自藹藹,佳氣助蔥蔥。
律呂陰陽暢,景光天地通。
徒然被鴻霈,無以報玄功。
重陽
[唐] 司空圖
菊開猶阻雨,蝶意切於人。
亦應知暮節,不比惜殘春。
奉陪裴相爛橡公重陽日
游安樂池亭
[唐] 李郢
絳霄輕靄翊三台,稽阮襟懷管樂才。
蓮沼昔為王儉府,菊籬今作孟嘉杯。
寧知北闕元勛在,卻引東山舊客來。
自笑吐茵還酩酊,日斜空從絳衣回。
婺州水館重陽日作
[唐]韋庄
異國逢佳節,憑高獨若吟。
一杯今日醉,萬里故園心。
水館紅蘭合,山城紫菊深。
白衣雖不至,鷗鳥自相尋。
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
[唐] 王績
野人迷節候,端坐隔塵埃。
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
映岩千段發,臨浦萬株開。
香氣徒盈把,無人送酒來。
重陽
[宋] 文天祥
萬里飄零兩鬢蓬,故鄉秋色老梧桐。
雁棲新月江湖滿,燕別斜陽巷陌空。
落葉何心定流水,黃花無主更西風。
乾坤遺恨知多少,前日龍山如夢中。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5.重陽節登高的詩句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 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重九日宴江陰 [唐] 杜審言 蟋蟀期歸晚,茱萸節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興要長壽,卑棲隔近臣。
龍沙即此地,舊俗坐為鄰。 九日登高 [唐] 劉禹錫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
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 岑參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
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九日登高 [唐] 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 [唐] 張說 家居洛陽下,舉目見嵩山。
刻作茱萸節,情生造化間。 黃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稽首明廷內,心為天下勞。 菊酒攜山客,萸囊系牧童。
路疑隨大隗,心似問鴻蒙。 九日重陽數,三秋萬實成。
時來謁軒後,罷去坐蓬瀛。 晚節歡重九,高山上五千。
醉中知遇聖,夢里見尋仙。
6.關於重陽登高的詩句
1、採桑子 重陽毛澤東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3、九日齊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4、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5、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盧照鄰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7.重陽登山詩句大全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關於重陽節的登高的詩句古詩 1. 關於重陽節登高的詩句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2、九日齊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3、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4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盧照鄰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5、蜀中九日(唐)王勃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2. 關於重陽登高的詩句
1、採桑子 重陽毛澤東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3、九日齊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4、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5、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盧照鄰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3. 有關重陽登高的詩句
九日登高 [唐] 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 [唐] 張說 家居洛陽下,舉目見嵩山。
刻作茱萸節,情生造化間。 黃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稽首明廷內,心為天下勞。 菊酒攜山客,萸囊系牧童。
路疑隨大隗,心似問鴻蒙。 九日重陽數,三秋萬實成。
時來謁軒後,罷去坐蓬瀛。 晚節歡重九,高山上五千。
醉中知遇聖,夢里見尋仙。 九月九日李蘇州東樓宴 [唐] 獨孤及 是菊花開日,當君乘興秋。
風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樓。 酒解留征客,歌能破別愁。
醉歸無以贈,只奉萬年酬。 九日雨中 [唐] 徐鉉 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國逢秋此恨稀。
目極暫登台上望,心遙長向夢中歸。 荃蘪路遠愁霜早,兄弟鄉遙羨雁飛。
唯有多情一枝菊,滿杯顏色自依依。 奉和聖制重陽日即事 [唐] 武元衡 玉燭降寒露,我皇歌古風。
重陽德澤展,萬國歡娛同。 綺陌擁行騎,香塵凝曉空。
神都自藹藹,佳氣助蔥蔥。 律呂陰陽暢,景光天地通。
徒然被鴻霈,無以報玄功。 重陽 [唐] 司空圖 菊開猶阻雨,蝶意切於人。
亦應知暮節,不比惜殘春。 奉陪裴相公重陽日 游安樂池亭 [唐] 李郢 絳霄輕靄翊三台,稽阮襟懷管樂才。
蓮沼昔為王儉府,菊籬今作孟嘉杯。 寧知北闕元勛在,卻引東山舊客來。
自笑吐茵還酩酊,日斜空從絳衣回。 婺州水館重陽日作 [唐]韋庄 異國逢佳節,憑高獨若吟。
一杯今日醉,萬里故園心。 水館紅蘭合,山城紫菊深。
白衣雖不至,鷗鳥自相尋。 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 [唐] 王績 野人迷節候,端坐隔塵埃。
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 映岩千段發,臨浦萬株開。
香氣徒盈把,無人送酒來。 重陽 [宋] 文天祥 萬里飄零兩鬢蓬,故鄉秋色老梧桐。
雁棲新月江湖滿,燕別斜陽巷陌空。 落葉何心定流水,黃花無主更西風。
乾坤遺恨知多少,前日龍山如夢中。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4. 關於重陽登高的詩句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 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重九日宴江陰
[唐] 杜審言
蟋蟀期歸晚,茱萸節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興要長壽,卑棲隔近臣。
龍沙即此地,舊俗坐為鄰。
九日登高
[唐] 劉禹錫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
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 岑參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
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九日登高
[唐] 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
[唐] 張說
家居洛陽下,舉目見嵩山。
刻作茱萸節,情生造化間。
黃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稽首明廷內,心為天下勞。
菊酒攜山客,萸囊系牧童。
路疑隨大隗,心似問鴻蒙。
九日重陽數,三秋萬實成。
時來謁軒後,罷去坐蓬瀛。
晚節歡重九,高山上五千。
醉中知遇聖,夢里見尋仙。
5. 有關重陽登高的詩句
九日登高
[唐] 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
[唐] 張說
家居洛陽下,舉目見嵩山。
刻作茱萸節,情生造化間。
黃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稽首明廷內,心為天下勞。
菊酒攜山客,萸囊系牧童。
路疑隨大隗,心似問鴻蒙。
九日重陽數,三秋萬實成。
時來謁軒後,罷去坐蓬瀛。
晚節歡重九,高山上五千。
醉中知遇聖,夢里見尋仙。
九月九日李蘇州東樓宴
[唐] 獨孤及
是菊花開日,當君乘興秋。
風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樓。
酒解留征客,歌能破別愁。
醉歸無以贈,只奉萬年酬。
九日雨中
[唐] 徐鉉
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國逢秋此恨稀。
目極暫登台上望,心遙長向夢中歸。
荃蘪路遠愁霜早,兄弟鄉遙羨雁飛。
唯有多情一枝菊,滿杯顏色自依依。
奉和聖制重陽日即事
[唐] 武元衡
玉燭降寒露,我皇歌古風。
重陽德澤展,萬國歡娛同。
綺陌擁行騎,香塵凝曉空。
神都自藹藹,佳氣助蔥蔥。
律呂陰陽暢,景光天地通。
徒然被鴻霈,無以報玄功。
重陽
[唐] 司空圖
菊開猶阻雨,蝶意切於人。
亦應知暮節,不比惜殘春。
奉陪裴相公重陽日
游安樂池亭
[唐] 李郢
絳霄輕靄翊三台,稽阮襟懷管樂才。
蓮沼昔為王儉府,菊籬今作孟嘉杯。
寧知北闕元勛在,卻引東山舊客來。
自笑吐茵還酩酊,日斜空從絳衣回。
婺州水館重陽日作
[唐]韋庄
異國逢佳節,憑高獨若吟。
一杯今日醉,萬里故園心。
水館紅蘭合,山城紫菊深。
白衣雖不至,鷗鳥自相尋。
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
[唐] 王績
野人迷節候,端坐隔塵埃。
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
映岩千段發,臨浦萬株開。
香氣徒盈把,無人送酒來。
重陽
[宋] 文天祥
萬里飄零兩鬢蓬,故鄉秋色老梧桐。
雁棲新月江湖滿,燕別斜陽巷陌空。
落葉何心定流水,黃花無主更西風。
乾坤遺恨知多少,前日龍山如夢中。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6. 關於重陽節登高的詩句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3、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4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5、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7. 關於重陽節登高、飲酒的詩詞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重陽登高的詩句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
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 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重九日宴江陰
唐 杜審言
蟋蟀期歸晚,茱萸節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興要長壽,卑棲隔近臣。
龍沙即此地,舊俗坐為鄰。
九日登高
唐 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8、九日齊安登高描寫的是哪個節日習俗?
重陽節的習俗。
作品原文
九日齊安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白話譯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 約朋友攜酒壺共登峰巒翠微。
塵世煩擾平生難逢開口一笑, 菊花盛開之時要插滿頭而歸。
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 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余暉。
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 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
(8)登高寫了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整體賞析
首聯用白描的手法寫雁過江上南飛,與客提壺上青山的一副美景。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寫的淋漓盡致。詩人用「涵」來形容江水彷彿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懷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傳達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廣,不獨指雁影。「與客攜壺」是置酒會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樂事,「翠微」來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對於眼前景物的愉悅感受。
頷聯為唐詩名句,夾敘夾議,寫出了詩人矛盾的心情。「難逢」、「須插」的言外之意是應把握當前及時行樂,不要無益地痛惜流光,表現了一種通達的生活態度。「菊花」是扣合重陽節的習俗。
9、登高是什麼節日
登高是重九登高的習俗。
登高,指重九登高的習俗,這一活動具有陶冶情操、鍛煉體魄的特點,故屬節令性的一種民俗體育活動。古人登高,一般在每年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之日進行,但也不限於九月九日,也有農歷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風俗。登高活動由來已久,《楚辭·九懷》中有記載暮秋登高的篇章。
重陽節登高,人們還會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其中緣由,南朝梁吳均在《續齊諧記》中有過這樣的記述東漢時期汝南人士桓景,隨道士費長房游學數年。九月九日如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飲菊酒婦人帶茱萸囊是也。
登高節日形成
漢代,重陽登高已形成一種民間習俗,《荊楚歲時記》說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並引杜公瞻說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節,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西漢初年,這一風俗曾在宮中流行。據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回憶,每臨九月九日的漢宮中,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菊花舒時,並揪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謹基雹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登高這一節俗,體現了人們希望驅邪避災、祈求健康長壽、生活幸福的美好願望。南北朝時,登高避災變成了郊外休閑,人們對於重陽節驅災避邪的節日意義已逐漸淡漠,而在節日中追求快樂愉悅的娛樂習鋒雀俗則逐步成為主流。祥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