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什麼節日廟會上都會請道士
1、關於春節的民風民俗有那些?
春節作為中國隆重的傳統節日自然有它獨特的民風民俗了,下面為您介紹:
1.祭拜灶神
拜灶神講究在小年也就是臘月廿三或廿四根據地方不同略有出入,在那天將貼了一年的灶神像私下,如果是23就別撕,24供的話才可以撕,因為有傳說灶神在24日晚上六點才離開你的家,所以提前撕有趕灶神的意味,就趕走了福氣,祭拜時經典的年糕,東瓜條,上香,上酒等封灶神的嘴,祭拜時注意只能有男子祭拜。
2.掃塵
也是在小年時完成,將自己家裡外仔細的清潔一遍,全家人共同動手,有全家齊心協力為新的一年某求嶄新而有福氣的開始的寓意,掃塵,掃的是舊的一年陳留下來的污穢,不潔,以防新的一年的好運不樂意登門,是人們乾乾凈凈的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3.貼春聯
小年,除夕,臘月二十八這幾個日子貼春聯都可,春聯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發展為春聯,表達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美好願望。春聯,又稱「春貼」、「桃符」,過年時所貼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個種類。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年重要習俗。春聯以紅為底色,驅邪避災,招福的作用,用黑色的字提上對於來年事業,家庭,愛情等等期盼,寓意美好順遂。
4.倒貼福字
在中國,福之一字的地位非常高,人們非常看中福,春節的種種活動都是為了家中有福,福運旺盛,倒貼福字便是取了這個諧音梗「福倒了」即「福到了」寓意有福運到自己家裡來了,為新的一年有美好的祝願。
5.除夕夜守歲放鞭炮
這個來源想必都很熟悉了為了驅趕名為年的怪獸,大人們守歲,並放鞭炮恐嚇它,他十分害怕鞭炮,只要一聽到鞭炮的聲音就逃走了,現在這兩樣主要是家人了一年來久違團圓相互聊天到天明的美好氛圍和充斥著鞭炮聲的熱鬧年味。
6.發壓歲錢
歲與「祟」同音,壓歲即壓祟,古時,是對小孩子的一種保護和祝福,鎮壓他們周圍的邪祟保佑孩子們能平安長大,也祝福他們歲歲平安,現在壓歲錢則更多的是過年時圖個喜慶,對孩子的一種關心和愛護。
2、中國都有哪些廟會之類的活動,什麼時間?
廟會
開放分類: 宗教、民俗、節日、習俗、春節習俗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它們互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都各自站穩了腳跟。而在唐宋時,則又都達到了自己的全盛時期,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戎、水陸道場等等。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群眾。為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眾的娛樂內容,
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且許多凡夫俗子亦多願意隨喜添趣。為了爭取群眾,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影響。北魏時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所謂「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餘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並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後,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於記載。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們還在寺、觀中舉辦道場,定期進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動,坐等信徒俗眾前往齋戒聽講,頂禮膜拜。
原來屬於民間信仰的報賽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神靈相結合。其活動也由鄉間里社逐漸轉移到了佛寺和道觀中進行。在佛、道二教舉行各種節日慶典時,民間的各種社、會組織也主動前往集會助興。這樣,寺廟、道觀場所便逐漸成了以宗教活動為依託的群眾聚會的場所了。
而這些宗教活動逐漸世俗化,也就是說更多的是由民間俗眾出面協商舉辦。這種變化,不僅大大增加了這些活動自身的吸引力和熱鬧程度,也使這些活動中的商貿氣息隨著群眾性、娛樂性的加強而相應增加。在宗教界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協助下,使廟會活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雖然這一時期的廟會不論從其數量還是規模,在全國都已形成蔚為大觀的局面,但就廟會的活動內容來說,仍偏重於祭神賽會,而在民間商業貿易方面相對薄弱。廟會的真正定型、完善則是在明清以至於近代。
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但各地區廟會的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北京廟會
[編輯本段]
春節,俗稱過年。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東岳廟」(初一至十五)、「白雲觀」(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五顯財神廟」的正式活動從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財神廟進香者,除巨富顯貴外,絕大多數是騎自行車。他們多身著各種綢緞的棉袍,外罩馬褂或坎肩,頭戴細氈禮帽。香客們從城裡出發出廣安門向南,當然基本順風,(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廣安門就須逆風而行了。
紙魚,用一根竹劈兒綴上白線拴好,以便手提;還有成串的、泥胎、外糊金銀箔的金銀元寶,也拴在竹劈兒上。另外還有一種卜碌碌帶響的風車。這種風車系用細篾兒和彩紙條兒糊成風輪,安裝在秫秸架子上,每個風輪帶有白線拴好的一對小鼓腿兒,敲打著一個泥塑蒙紙面的小鼓,大風一刮, 卜碌碌直響。
這種風車有單一的,有四個以至十幾個連在一起的。傍晚,太陽平西的時候,你只要仁立街頭,就能見到一輛接一輛的自行車形成了湍急的車流。
香客們求財心虔,哪還管你撲面而來的五、六級大風呢!臨近財神廟一里余,路旁遍設香燭表紙的攤子。入廟首要就是參拜財神。只見殿內香煙絛繞,燈燭通明,也能聽到鍾磐悠揚之聲。這時殿里殿外,熙熙攘攘,擁擠不堪。敬神已畢,除可以在廟內品嘗一些北京的風味小吃外,最重要的則是「請」上一些別具特色新福商品。這里有大小不等的「福」、「壽』』字的紅絨花和剪金紙花;還有長尺半、闊半尺的印有金鱗圖案和「吉慶有餘」、「吉祥如意」等吉利話的大紅香客們在車前的燈叉上插著一隻或大或小的風車,車把掛滿了成串兒的金銀元寶和紅紙金鱗魚;頭戴氈帽緞帶的隙縫中滿插紅絨花、金「福」「壽」字和孔雀翎——他們神采飛揚地「勝利」返航了。一路行來,只聽風車卜碌碌亂響,紙魚撲楞楞隨風招展;又見凱旋的香客滿頭金碧輝煌,滿面春風,真好像從趙公元帥那裡得來了無盡財源似的。各自抵家,絨花金宇分贈家人,元寶、孔雀翎插在神桌的撣瓶里,大風車就高掛在北京住家院中特有的棗樹上。這時滿眼的財喜氣,充耳的風車聲,年意盎然,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出朝陽門約五里之遙的東岳廟,也是春節時重點廟會之一。東岳廟建築雄偉高大,氣勢非凡。尤其山門對面的「琉璃牌坊」堪稱一絕。這牌坊系由黃綠兩色帶有浮雕的琉璃磚瓦所築成,高約六、七米,闊約十數米,兀立在東岳廟前。
東岳廟內所供奉的神祗可分三類:一為東岳大帝,這是人所共知的;二為地獄陰司之神;三曰喜神,即所謂「月下老人」,並建有「喜神祠」。其中尤以執掌地獄陰司之「七十二司」和喜神祠最能吸引香客。「七十二司」,即傳說中陰曹地府里執掌對來自陽世的善惡鬼魂給以獎懲的「執法官」。以前廟內還設有「閻羅寶殿」。殿中塑有牛頭馬面、勾魂使者、小鬼、夜叉之類的陰司「皂隸」。
他們有的勾鎖亡魂,有的押著所謂陽世間的「惡人」在濫施非刑。什麼上刀山,下油鍋,大鋸鋸,上磨研以及敲牙割舌、過奈何橋等,真是陰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當初有個別小鬼行刑場面的塑像前還設有「機括」。只見小鬼們雙手高擎鐵鏈,正欲拘拿亡魂。其青臉紅發,鋸齒猿牙的凶惡相令人望而生畏。但因殿內光線陰暗,香客們好奇心勝,必欲走近以窺端倪,誰料剛一上前,恰好踩中消息,只聽嘩啦啦一響,小鬼猛抖手中鎖鏈,不偏不倚,端端地套在了那倒霉香客的脖子上。事出不防,香客們心中早已是恐懼不安的了,陡然經此一嚇,竟有當場斃命者。以後,事出多起,在輿論的壓力下,也就將這種滅絕人性的玩藝兒拆掉了。而「喜神祠」卻是與它截然相反的一種情況了。男女青年,或單獨,或成雙地到月下老人的塑像前虔心祝禱,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當然也有父母來為子女祈福的。
西便門外的白雲觀是春節期間開放時間最長、香火最盛、最具特色的廟會之一。 且設有各種新奇別致的玩藝兒,其中包括初八的「順星」和十八的「會神仙」,雖屬宗教儀式,但也新鮮有趣。
上午八時左右,這里早巳人頭攢動了。門口遍布賣小吃的攤販,所賣小吃也與其它廟會大同小異。但是終究太早,生意還比較清淡。而最熱鬧的一幕卻是進山門時的「摸石猴兒」。觀門呈拱形(共三門,中間大,兩翼小),門的內圈系以一弧形石雕為飾。石雕的左下方有一石猴浮雕,傳說人們摸了它可以清心明目不患眼病,』即使患病亦可痊癒。當然這純系無稽之談,但遊人則必欲摸之而後慰。久而久之,「摸石猴兒」也就成為新正逛白雲觀的傳統節目了。長期經人們的撫摸,山門上彎窿般的石雕,別處依然呈青砂石的深灰色,唯獨這個小猴兒被摸得鋥光瓦亮,特別逗人喜愛。
進得門來,第一進院落中有三座石橋,但橋下無水。三座橋只開中間一個橋洞,洞中朝東西方向平分開,兩側各設一方桌,桌上有兩位道士分東西盤腿打坐——從早開山門起,一直坐到傍晚遊客散盡他們才能如釋重負地回堂休息。「溜溜」一天,也真夠辛苦的了。他們是白雲觀的主要節目,也是過年廟會的主要財源之一「打金錢眼」的一對「活道具」。他們所坐的橋洞上端,東西各高懸一直徑約為兩尺、厚為三寸余的紙胎,上麵糊以金紙的大金錢。金錢是用紅絨繩從南北兩端綳緊的,中孔內系一小銅鈴。在東西兩側橋畔,設有許多以現鈔兌換已不流通的制錢攤子(多為本觀道士經營),以一角錢兌換十個制錢。遊客們即於兩側橋面上瞄準相距五米開外的金錢孔上的小銅鈴投擲。誰能打得准,把銅鈴打中打響,這一年他就會順順當當兒,事事如意。這就是著名的「打金錢眼」。因距離較遠,銅鈴又小,能打中者,純系偶然。不過人總是要試試「運氣」,即使花多少錢去兌換制錢也在所不惜。
繞橋後,再進一院落,即為「順星殿」。這里是廟會中求簽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日,香客來自雲觀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星祝告,祈求一年平安,並買一張讖圖,以查今年究竟主吉主凶,以便做好趨吉避凶的准備。
北京的廟會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個月內就有數天,會期除固定的,還有不定天數的。比如清末民初的會期: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廟,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護國寺。再加上正月初一開廟的東岳廟和大鍾寺(一般開廟10天到半月),初二的財神廟,十七、十八的白雲觀,三月初三的蟠桃宮等等。各類廟會幾乎天天有,有時一天還不只一處,所以說北京又是廟會的天下.想把所有的廟會詳盡地統計起來實在是不太容易。
北京的廟會之所以得以流傳,是因為它的存在適應了社會的需求。廟會的形成發展最初與寺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廟會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附設一些商業活動。久而久之,廟會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購貨市場,以滿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宗教活動倒是次要的了。
老北京"過日子"的家庭主婦們大都不願光顧大街上林立著的大商場和百貨公司,就像現在買菜到農貿市場一樣,她們到廟市上去買東西,挑選方便,價錢又便宜,廟會的商販們盡量地滿足她們的需求。首先貨物種類齊全,鍋盆碗箸,日用百貨,衣帽鞋襪等應有盡有。貨物質量不要求多麼精緻,只要結實、便宜。主婦們選購了必需品之後,一般能滿足幾天的需求,所以,同一個地區不必天天有廟會。廟會的商販們,也在一個廟會結束前,又把全部家當搬到另一個廟會。因此北京的廟會雖然地方不同,內容卻又大同小異,經常逛廟會者都知道,走到哪裡全都是這些人。
北京的廟宇中,有幾處的宗教活動是極富特色的。 如正月初八的弘仁寺、十五日的黃寺、二十三的黑寺、三十日的雍和宮等,這是喇嘛廟宗教儀式:由喇嘛們扮演鬼怪;長教喇嘛手執法器,游轉之後,將"鬼"除之。再如城隍廟的"城隍出巡"也是單純的宗教活動,每年五月初一,東城的大興縣城隍廟和四月二十二城西的宛平縣城隍廟都有"城隍出巡"。屆時,將廟內城隍的塑像抬出,不但前呼後擁的儀仗執事,還有若干"馬童"和裝扮成各式模樣的善男信女們,一直走到都城隍廟,出巡之時,大街上觀看者如潮似海。每年十月二十五的白塔燃燈、七月十五中元日的燒法船、正月初八的星燈等,宗教氣氛極為濃烈,有些活動只屬宗教範疇,而且沒有廟會市場伴隨。其他的廟會期間,雖然也都是該廟舉行宗教活動的時間,但由於特色不濃,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
神話色彩濃郁的古盤廟會
[編輯本段]
在豫南巍峨的桐柏山系中,有一座老年山,名曰盤古山,或叫九龍山。以山頂為界,北屬 泌陽縣,南歸桐柏縣。傳說,早在天地混沌未開的時候,是盤古神砍開了一個飄來飄去的大氣包,氣包變成大山,盤古就在這山上休息。三仙女下凡和盤古結為兄妹,開始了人間的生活,兄妹倆穿樹葉,采野果,捕魚打獵,構木為巢,生活得十分快樂。後來,天地間忽然洪水泛濫,天塌地陷,人類毀滅,盤古兄妹被石獅子搭救,得以生存。事後,兄妹倆補好了天上的漏洞,又滾石磨驗婚結為夫妻,天底下才有了人煙。盤古兄妹成了人類始祖,他們居住的山也叫盤古山了。 每年春天,盤古山一帶的人們都要祭祀盤古,祭祀盤古的時間是農歷的三月三日,俗稱盤古會,一般持續5天。大會期間,各路善男信女以響器為前導,抬著貢獻給盤古爺的整豬整羊等供品,一路焚香燃表,吹吹打打爬到山頂盤古寺。 祭祖的時候,先要燃放鞭炮,意思是告訴盤古,他的後代子孫沒有忘記他的功德,今年又來祭拜他了。緊接著,人們手執香炷,躬身向盤古塑像祈禱,把自己內心深處的夙願傾訴給盤古。而後,他們又恭恭敬敬地跪倒在地,虔誠地叩頭祝福。有的人不惜重金捐贈香火錢,以表示自己對盤古的崇敬之情。 廟會期間,盤古大殿前人們用磚砌了一座大約有一間房大小的「香爐」,專供善男信女焚燒香表。香爐根部,留有數十個方孔。方孔有兩個作用,一是為了通風,使香火更旺;二是可以從孔中扒出香灰,供人們燒雞蛋和烤饃用。當地風俗:吃了盤古爺殿前香灰燒熟的雞蛋,可以治百病,辟邪惡,去災禍。上山祭祖的人,除帶香表、鞭炮、供品外,還要用布兜或提籃帶上一些雞蛋。雞蛋燒熟後,有的當時剝皮食之,有的小心翼翼地拾入籃子,帶回家去。據說盤古爺把靈氣附在雞蛋上,有病可以治病,無病可以健身,在人們看來,既然盤古爺能夠開天闢地、繁衍人類,那麼驅除疾病、保佑福祿等區區小事更不在話下。 盤古廟會祭祖活動一般是有組織進行的。盤古山周圍分為四大域,各有域長。每年三月的朝祖會由四域長輪流主持,擔任會首。會首負責會期的治安秩序,香火收入的使用、戲班安排等重大事情。 盤古山周圍群眾之所以將盤古奉為至高無上的神靈,除了盤古有開天闢地、創造人類的偉大功業以外,還因為盤古是庇護他們安居樂業的保護神。他們祭奉盤古的主要目的不外乎是祈雨、求子、保平安。傳說中盤古爺有行三場私雨的權利。所以,百姓需要雨水的時候,只要向盤古乞求,盤古就能滿足人們的心願。當地山民中還有一種說法,盤古爺愛干凈,三月三廟會以後下一場洗山雨,沖沖人們留在山上的污穢。廟會期間人們之所以向盤古求子,也是因為盤古爺盤古奶捏泥人繁衍了人類。 河南桐柏縣的盤古廟會,自始至終都籠罩著濃郁的神話色彩。廟會上的每一種祭祀活動,都有相關的神話傳說在當地流傳。
老北京幾個典型廟會
[編輯本段]
(一)都城隍廟
都城隍廟中供奉著守護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爺。在今西城區成方街一帶。清末一場大火,將廟燒毀。然而這座古廟於老北京的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北京廟會的誕生地。
在明代都城隍廟的廟會規模相當可觀。明代的《燕都游覽志》說:"廟市者,以市於城西之都城隍廟而名也,西至廟,東至刑部街,約三里許,大略與燈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開市,較多燈市一日耳。"明代一年一度的燈市,可轟動九城,能與燈市相比的都城隍廟廟會,其盛況可想而知了。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廟會外,每年農歷五月十一日還由太常寺官員在此舉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動。屆時,香客遊人絡繹不絕,小商小販雲集此地,高聲叫賣,熱鬧非凡。"鬧市口"即是記載當時廟會盛況的地名。由於廟會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竊剪綹之事",少不了打架斗毆事件的發生,因而留下"鬧市口常鬧事,太平橋不太平"的諺語。
隨著社會的發達,都城隍廟的廟會逐漸衰落,被廣安門里的報國寺廟會取代。不久琉璃廠市場又取代了報國寺廟會。
(二)土地廟
土地廟也叫"都土地廟",在宣武門外下斜街路西,廟的規模不大,但廟會的規模不小。每月逢三有廟會,以商業活動為主。《光緒順天府志》說:"每旬之三有廟市,遊人雜沓,與護國、隆福兩寺並稱勝。"能與號稱"東西二廟"的廟會"並稱勝",可見盛況不一般。商販貨攤和文藝演出場地多在廟的四周,春秋旺季攤位可以一直擺到廣安門大街上。
土地廟周圍多是普通城市勞動階層和菜農、花農,因此土地廟的廟會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鍋碗瓢盆,中小農具,種籽秧苗,而很少看到珍寶翠鑽、古玩字畫等有錢人喜歡的東西。廟會上的鮮花買賣,是土地廟廟會的一項主要特色,因其於花鄉--豐台十八村毗鄰,所以這里的鮮花遠勝其他廟會。鮮花的品種又多又鮮,而且還不乏奇花異草。土地廟的廟會上還有一種商品特別多,這就是雞毛撣子。舊北京老百姓用它們打掃衛生,還是室內不可缺少的擺設。尤其是春節前,雞毛撣子是各家各戶不可缺少的工具。
建國初期北京的土地廟會還興旺過一個時期,現在廟會已不存在,但是廟的建築還在,只是早已作為民居,面目全非了。
(三)白塔寺
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門內大街路北。正名妙應寺,是北京名剎,因寺內有座"以鎮都邑"的藏式佛塔,通體皆白,故俗稱白塔寺,而正名妙應卻不大提及了。 白塔寺的廟會在農歷每月五、六兩日舉行,也是北京主要廟會之一。《舊京瑣記》里有記載:「…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廟,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護國寺,九、十之隆福寺,謂之四大廟市,皆以期集。」 白塔寺的廟會與護國寺廟會基本相同,因白塔寺與護國寺不但位置相鄰,而且廟會的日期也相近。 廟會期間,除與其他廟會類似的山貨、百貨、食品、玩具和農副產品等貨攤外,木碗貨攤是其特色。《舊都文物略》中說:「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廟木器竹器,皆屬特有。」賣蛐蛐罐、蟈蟈葫蘆、鳥籠子市場也是白塔寺廟會的特有市場。這些東西不但有它的實用性,而且由於製作講究,工藝復雜,很多都已成為精美的藝術品。白塔寺廟會止於公私合營之後。
(四)護國寺
護國寺位於北京西城西四牌樓之北,護國寺街西口內路北。廟會定在農歷每月七、八兩日。
護國寺廟會上貨攤多,貨物齊,在這里不僅買貨,還可以聽聽相聲,看看雜耍,是吃、穿、用、玩應有盡有。《京都竹枝詞》中雲:「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消百萬錢,多少貴人間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
護國寺廟會上玉器攤很盛。北京是數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為玉器產地,廟會期間,達官顯貴多愛逛玉器攤。餑餑鋪和扇子鋪在廟會上也是個大行業。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檔的羽毛扇,高檔的摺扇和團扇。有的摺扇和團扇上不僅雕花刻紋,還鑲嵌珠寶玉石,扇面上有畫師作畫,大家題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五)隆福寺
隆福寺位於北京東城東四牌樓之西,是北京名剎之一,當初廟里的香火十分興旺,是"東西兩廟"之東廟。每旬九、十有廟會。因此地繁華,遊人眾多,有的攤販為多賺錢,九、十兩天之後不走,繼續營業一兩天,這樣隆福寺的廟會就由每旬兩天變為逢九、十、一、二這4天了。
隆福寺廟會的規模居京城廟會之首位。《日下舊聞考》中�說「……�每月之九、十有廟市,百貨駢闐,為廟市之冠。」《燕京歲時記》雲:「九、十開東廟,開廟之日,百貨雲集,凡珠玉、綾羅、衣服、飲食、古玩、字畫、花鳥、魚蟲以及尋常日用之物,星卜、雜技之流,無所不有。乃都城內一大市會也。」該廟會上珠寶玉器、文玩古董很多。雕漆買賣在這里也很興旺。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種多樣,隨季變換,至今這里的小吃店還頗有名氣,保留著一些傳統品種,受到老北京人的歡迎。廟會上洋煙畫攤前也常常是擠滿了人,過去有搜集洋畫片的,和現在集郵相似,因此產生了交換洋煙畫的"自由市場"。
解放後政府將各種攤販集中在廟前的大棚內,固定攤位,獨自經營。名曰"東四人民市場",後改為國營百貨商場。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層的營業大棚拆掉,換了一座高八層的商業大廈,改名為"隆福大廈",原隆福寺廟的建築已盪然無存。
(六)廠甸
廠甸位於北京和平門外琉璃廠一帶。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廟會,是老北京春節期間遊人最多,最熱鬧的地方,當時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廠甸的。
明嘉靖間為了皇宮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東華門、燈市口一帶的燈市部分移到琉璃廠附近。上元節時這時搭棚懸燈,熱鬧非凡。宣武門外是各省會館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於此,暇時多願到琉璃廠逛逛,對促進琉璃廠書肆和文物、南紙店鋪的發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代中晚期,社會上一些暴發戶附庸風雅,不讀書也大量購買書籍,放在家裡擺樣子。不懂文物的人,也買名人字畫,名瓷和青銅器,也促進了琉璃廠的古籍、文物行業的興盛。
廠甸廟會是由看燈逐漸形成廟會的,從乾隆年間就規模相當可觀了。廟會上幾乎無所不有、無所不包,各色貨物五花八門,逛廟會的人是工農兵學商,各行各業的人都有。無論男女老少到廠甸都能各有所獲。 今天的廠甸廟會是北京城內唯一的開放式廟會,琉璃廠也被恢復成為名符其實的文化街。
(七)白雲觀
白雲觀位於北京西便門外,復興門外白雲路之東。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廟會。以宗教活動為主。
白雲觀是北京最大的道觀,號稱"全真第一叢林"。白雲觀正月開廟的主要活動有山門"摸石猴",窩風橋上"打金錢眼",元辰殿十二生肖二十四孝圖前「尋找命星」等等。
其中"摸石猴",除山門上這只石猴外,還有兩只石猴隱藏在其他石刻的花紋中,名曰「三猴不見面」,後二猴知道的人不多,所以白雲觀還有「鐵打白雲觀,三猴不見面,」的說法。窩風橋據傳是佛道相爭的產物,原橋在「文革」期間被拆毀改為防空洞。現在的橋是一九八八年又依舊樣重建的。道教文化中,天乾地支配合,每六十年重復一次,叫一個花甲子,每年都有一位對應星宿當值。元辰殿中塑有以六十年花甲子為順序的六十位星宿像,順星就是遊客到元辰殿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宿,在塑像前跪拜,燒香、布施之後,即可保佑自己一年順遂。
上述廟會現在僅存廠甸和白雲觀兩處,這里給個提示,白雲觀的另兩只石猴,一直在山門外,一隻躲在窩風橋旁,明年春節,如果有時間你不妨按照我說的,到白雲觀走走,爭取把這三隻石猴都摸全了。
廟會又稱莊稼會,其形成的物質條件是集市,其次是宗教文化背景
廟宇與廟會
焦守正
「廟」字本身有三種含義:第一,奉祀神佛、祖先或聖人先賢的處所;第二,指朝堂,也叫廟堂,是朝廷的代稱;第三,廟號,即已死皇帝的代稱。廟宇是奉祀的場所,隨宗教及其奉祀的偶像不同,廟宇的布局和風格也就不同。
北京地區是各種宗教薈萃之地,除了儒、道、佛三大宗教之外,還有喇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薩滿教等等。「儒術」雖然是封建社會統治中國的重要依據,但它畢竟不能算是宗教,所以,主要宗教就是佛、道兩家,兩家之中又派生出不少流派。
各種宗教傳入北京後,都在京城修建了自己的廟宇,盡管形式、格局五花八門,但從信仰和奉祀內容來看,其名稱不外乎庵、觀、寺、院、宮、廟、堂、祠等幾類。據1936年編的《北平廟宇通檢》中所收集的廟宇,內城303座、外城258座,東南郊區33座,西北郊區348座,共計有942座。據說這僅是當年北京廟宇總數的一半。
北京地區諸多廟宇名稱有一特點,除皇家賜名外,還有俗名,往往俗名有口皆碑,名傳遐邇,朝廷所賜之名反而鮮為人知,如岫雲寺、慧聚寺、十方普覺寺、覺生寺等。這些寺名多覺生疏,如果說其俗名潭柘寺、戒台寺、卧佛寺、大鍾寺,則老幼皆知了。
舊時北京許多寺廟內藏有著名珍品,如智化寺藻井,雍和宮照佛樓內佛冠、金傘、毫光珠等,不過只是有些規模較大的藝術品,能保存至今,如碧雲寺內五百羅漢,法海寺內明代壁畫等,其中的明代壁畫尤為珍貴,堪稱稀世珍寶。
法海寺坐落在京西翠薇山南麓,是明英宗的近侍太監捐資建造的,寺里大雄寶殿內的壁畫,聞名於世。殿內三世佛兩側畫的是「諸天三十六眾禮佛圖」,畫中人物豐滿,皓齒明眸,金剛力士赤膊剛勁,甲胄鮮明,形形色色,活靈活現。東西牆上畫的重要人物,是紅蓮托體的如來和衣帶飄拂的飛天,周圍襯以牡丹、月季等名貴花卉,窮工極態,妙筆生輝,令人嘆絕。三世佛的背面的是三大士像,其中尤以水月觀音最為傳神,無論是面龐、神態、衣紋等都不同於一般。全部畫面中,除了神怪、花草等之外,共出現了七十七個人物,個個形態逼真、生態盎然。
舊時,廟會是極典型的宗教活動和貿易市場,北京曾是廟會的天下。北京的廟會不僅是春節正月廟會,其他廟會也很多。每座廟宇的宗教活動,除平時的拈香膜拜外,只有廟會期間才是最典型的。廟會期間,在廟宇所在地,大部都伴有貿易市場,其商品豐富多樣,五花八門,應有盡有。久而久之,廟會成為北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的廟會是一年一度,有的一個月就有數天,廟會期除固定的,還有不定天數的等等。
清末民初時會期間,廟會是每月逢三(初三、十三、廿三)是土地廟;逢五、六(初五、六,十五、六,廿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初七、八,十七、八、廿七、八)是護國寺;每月逢九、十、一、二(初九、十九、廿九,初十、廿,初一、十一、廿一,初二、十二、廿二)。再加上正月初一開廟的東岳廟和大鍾寺(一般開廟10天到半月),初二的財神廟,十七、十八的白雲觀,三月初三的蟠桃宮(崇文門外東便門一帶)等等,幾乎天天有廟會,甚至於一天還不只一處,可以說,老北京是廟會的天下。
3、春節的習俗和來歷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
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
「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的習俗
1、臘月二十三 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臘月二十四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臘月二十五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5、臘月三十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給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祭祖,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7、逛廟會
逛廟會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春節情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節廟會最早是民間的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也要進香朝拜、許願、還願、求福。廟會期間,也少不了商販叫賣、民間藝術表演。廟會上有許多歷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傳統項目,比如,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8、觀社火
除了廟會,民間自演自娛的社火也是歷史悠久的年節娛樂活動。社火源於古老的土地神與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的立足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並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於是形成了尚火觀念。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成為規模盛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娛樂活動。
9、舞龍
舞龍,又名「耍龍燈」、「龍燈舞」,是漢民族傳統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慶節日,各地都有舞龍的習俗。舞龍起源於漢代,經歷代而不衰。舞龍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到了唐宋時代,舞龍已是逢年過節時常見的表現形式。
關於舞龍的來歷,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中的所有葯物都吃了,仍不見效。只好變成老頭來到人間求醫。大夫摸脈後甚覺奇異,問道:「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於是大夫讓他變回原形,從腰間的鱗甲中捉出一條蜈蚣。經過撥毒、敷葯,龍王完全康復了。為了答謝治療之恩,龍王向大夫說:「只要照我的樣子扎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件事傳出後,人們便以為龍能興雲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龍祈雨,並有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
10、舞獅
舞獅,也叫「耍獅子」、「獅子舞」,它與舞龍一樣,是我國的傳統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體育活動。又會在春節或慶典活動舞獅。舞獅開始於南北朝。在我國,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
南方舞獅主要流行在廣東。這種舞獅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獅子的造型、式樣、顏色多與北方獅不同。舞獅者穿各種燈籠褲,上穿密妞扣的唐裝燈籠袖衫或背心,可見舞獅者全身。舞獅要使出渾身解
人們為什麼特別喜歡在春節時舞獅呢?相傳明代初年,廣東佛山出現一頭怪獸,每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莊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後來,有人建議用獅舞來嚇唬怪獸,果然奏效,那怪獸逃之夭夭。當地百姓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節便敲鑼打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消災除害,預報吉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