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是什麼民族的節日
1、五月節的由來
端午節即農歷五月初五,又叫五月節,是一個流傳較廣的民俗性節日。
在這一天里,全國各地會熱熱鬧鬧地舉辦各種類型的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類型的節目來紀念這個傳統的節日。而世界上很多國家也會在這一天一起來慶祝這個有著深邃文化內涵的節日。
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又被稱為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
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它是由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後來相傳這一天,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江殞身。
於是,這個節日便漸漸有了豐富的強烈愛國主義色彩,成為了一個蘊含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弘揚和傳承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節日。
目光所及 · 皆是祝福---大樂上師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已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高草,艾葉,白芷,喝雄黃酒等。
而據說,其中的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大家都知道屈原是戰國末期楚國人,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他出生貴族,明於治亂,嫻於辭令。魯迅評價他是「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他一生創作了《離騷》《九江》《天問》《九章》等耳熟能詳的作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樣霸氣的詩句是屈原心中遠大抱負思想的最直接的表露和體現。
我們從詩句里可以看出在屈原的心裡,他擔心的不是日月春秋的更替,草木的零落,而是希望「明君賢臣」能夠在壯盛之年「兩美相合」。
目光所及 · 皆是祝福---大樂上師
只是,這樣的想法有時候卻很難唯美。
就這樣,屈原投江了,那個鮮明的以「自我」為本的人投江了,這一切可以說是他對自我的遭饞離棄,也可以說是他對自我民族未來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內心的情感渴望得不到而又放不下的社會離棄。
有人會問,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和存在如何去定位?是死偉大,還是生偉大?
其實,在很多人的心裡都會有這樣的疑惑,因為生命總會有很多溝溝坎坎,歪歪扭扭,想要如一條直線一樣筆直到頭是根本不可能的。
有很多人他們在生與死之間徘徊,不知道是生還是死。他們活著,卻像是死了,而很多人在生與死之間徘徊,不知道是甜是苦,他們死了,卻猶如活了。
目光所及 · 皆是祝福---大樂上師
那些以死來鄙薄自己,出賣自己,否定自己的人,死,對他們來說是世間最大的刑罰,最大的罪過。
屈原投江,他的整個人的生命之美,在於內美,他的生命的最高價值在於以「義為命」,義是民族大義,義是不屈不撓,義是凌然正氣,這就是人的內美。
有人說,貌雖美,但如果沒有純潔的靈魂,就好比是晶亮的玻璃眼睛不辨事實。選擇是生是死,絕不是在於形式,而是在於那一份對生命的滲透和警悟。
有人說,人生本未沒有價值,但人必須有價值。人的價值由自己決定。而判斷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是取得什麼。
人自己活著,就是為了別人過得更好,這是雷鋒的價值。
目光所及 · 皆是祝福---大樂上師
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意義,這是愛因斯坦的價值。
服務大眾,讓世界變得更美,這是清潔環衛工人的價值。
療愈心靈,借簡單的策略,喚醒你未知的靈魂,是我一個禪修人的價值。
不論你看見了什麼,我都有一束光,照見你的心。
內不欺己,外不欺人這是一種智慧,心不在生活的地方,而是在有愛的地方,在看見愛的地方。
每一處都是我的祝福。端午安康!
2、端午節是什麼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因為著名詩人屈原,由於所處的當時政府的腐敗無能,然後屈原含恨跳入黃埔江;所以為了紀念屈原每年5月初5,然後吃粽子、門上插艾葉,就是這樣的事情!!!
3、各民族的傳統節日都是什麼?
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如下:
1、阿昌族: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五日、會街節農歷九月初十、潑水節農歷二月二十九日、撒神農歷七月初一、嘗新節農歷八月十五日。
2、布依族:六月六農歷六月初六、三月三農歷三月初三、四月八農歷四月初八。
3、布朗族:開門節傣歷十二月十五日、關門節傣歷九月十五日、潑火節農歷二月十九日。
4、白族:三月街農歷三月十五日、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漁潭會農歷八月十五日、保安族、聖紀節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開齋節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古爾邦節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5、朝鮮族:元日農歷正月初一、上元節農歷正月初五、寒食節農歷四月初五、端午農歷五月初五。
6、赫哲族:赫哲年農歷正月初一。
7、回族:聖紀節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開齋節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古爾邦節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8、基諾族:打鐵節農歷一月、火把節農歷六月。
9、京族:哈節農歷六月初十。
10、德昂族:潑水節農歷四月十五日。
節日簡介:
這些與自然界季節更迭、祈求豐收、崇敬英雄、談情說愛、傳統習俗、宗教信仰等有密切關系的節日,是民族歷史的活化石,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動展示。
盡管各民族的節日在日期、內容、意義、過節方式等方面千差萬別,但它們都有穩定性、群眾性、民族性和傳承性的共同特點。不少民族節日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有的甚至經歷了上千年的歲月,成為深深植根大地上的一種文化現象,也是需要進一步挖掘的文化寶庫。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民族節日
4、端午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哪個民族過端午節
<
5、五月節、洛薩節、達努節、潑水節、火把節、五穀祭各是什麼少數民族的節日?
五月節——滿族
洛薩節——藏族
達努節——瑤族
潑水節——阿昌族
火把節——傈僳族
五穀祭——朝鮮族
6、端午節是哪個民族的?
當然是漢族的,但現在以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了,希望你以後能多多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下面是端午節的介紹: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