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節是什麼節日
1、4月20日是什麼節日
4月20日是中文語言日。聯合國「語言日」由聯合國新聞部於2010年2月21日「國際母語日」發起並主辦,旨在推動聯汪李合國系統內的文化多樣性和六種正式語言的平等使用。其中「中文語言日」定於4月20日,以紀念漢字始祖倉頡。
舉辦中文困賣遲語言日的目的
舉辦「國際中文日」的目的是營造學中文、愛中文、用中文的氛圍,內容充實、形式新穎,活動才有吸引力。目的是為了慶祝多種語言以及文化的多樣性,也提倡在聯合配薯國的工作語言中平等地使用包括中文在內的幾種官方語言。
2、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春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喜慶氣氛濃郁,內容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農歷的十二月為「臘月」,臘月里的民俗十分豐富,自農歷十二月初八喝臘八粥往後,農歷十二月二十三過小年,然後是掃房、寫春聯、辦年貨等,直到除夕夜。這些傳統年俗你知道多少?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由虞舜時期興起。春節指華夏傳統歷法夏歷的元旦(與中國現行的公歷元旦不同),農歷正月初一,又稱農歷新年、大年、歲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度歲、慶新歲。①春聯和年畫:春聯、年畫都起源於上古時代的驅鬼習俗。漢魏六朝時代,每至春節,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立桃人,畫神荼、郁壘驅鬼。後來發展為門神年畫。宋代木版年畫開始流行,檔悉年畫的內容也擴大了,至今仍保存下來的《四美圖》就是當時的年畫。 春聯出現在唐代。宋代寫春聯更加流行。明代貼春聯已經普及全國。春聯是我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和書法藝術形式,並流傳到韓國等地。春聯既表達人們的心願,又增添了節日喜慶氣氛。②生旺火:新年來到時,在院子里點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稱為「庭燎」「燒火盆」「旺相」,現代民間稱為「生旺火」或「點發寶柴」。古代的庭燎是為了驅邪,或者祭神祭祖。後來的生旺火已經發展為象徵全家興旺發達,表達美好希望。 1738年,郎世寧畫了一幅《弘歷雪景行樂圖》,表現的正是乾隆皇帝與子女一起過年的情景。乾隆帝面前就放著一個火盆,一個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鬆柏類的小枝當時稱為「燒松盆」。 現代民間生旺火常常是點燃柴堆或炭堆,火勢越旺越好,象徵新年全家興旺。也有用火盆燒松柏桃杏樹枝,合家跨火而過,象徵燎去舊災晦,迎來新氣象。③爆竹: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驅逐鬼彎蠢飢怪,或迎神。後來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成為最能代表新年到來時刻的民俗標志。 關於爆竹的最早可靠記埋返載見於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當時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產生爆裂聲。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現了火葯爆竹,即現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葯爆竹,沒有竹子的地區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於是成為全國性的風俗。 後來,爆竹本身的喜慶色彩使得人們對於爆竹的象徵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用喜慶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辭舊迎新」的文化象徵符號。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體驗到舊與新的差別,使生活更加富於藝術美感。④年糕和餃子:年糕,又名粘粘糕,諧音「年年高」,包含著人們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黏性穀物製作。北方有黃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數民族則有糯米粑粑。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餃子,又名水餃、角子、扁食。5世紀的時候,「形如彎月」的餃子已經成為民間普遍的春節食品。宋朝以前把餃子稱為「角子」,或「水角兒」。元代開始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來,普遍使用「餃子」一詞。 對於餃子的文化象徵意義,一般的解釋是:「角子」「餃子」諧音「交子」,即交子時的意思。就是象徵春節的到來。所以,子時一過人們立刻開始煮水餃,使之成為新年第一頓飯。更深一層的解釋,餃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餡的餃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間諺語「好吃不過餃子」表達的正是這個意思。春節時吃上餃子,當然是希望來年有更多的好食物。⑤朝正和拜年:古代國家禮儀中的朝正、團拜和民間百姓之間的團拜、拜年是新年期間強化社會關系、親情關系的重要活動。 朝正,也稱「賀正」、「元會」,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拜賀。周代每逢新年,諸侯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賀新年。古代士大夫也有用名帖代替親自上門拜年的習俗,一般視為中國賀年卡的起源,現代賀年卡的使用遍及各個階層。 在家庭內,晚輩清晨起床首先向長輩叩頭,並祝願長輩健康長壽。然後,依次到各個親戚朋友家向長輩拜年。而長輩則給拜年者壓歲錢,祝願他健康成長。朋友之間也互相上門拜年。如果親戚朋友多,則拜年活動一直持續很多天。 春節的各項活動是從家庭內部,逐步擴大到親戚之間,和整個社會的。除夕守歲,初一向父母拜年,然後出門給親戚拜年。再次,向朋友拜年。再後,人們開始逛廟會。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則男女老少一同上街,賞燈、看狂歡遊行——高蹺、旱船、舞龍、舞獅、秧歌等。所以,春節是一個滲透到社會每一個方面、每一個層次的民族節日。⑥壓歲錢(這「錢」不是錢):舊時,祭祀完祖先,舉行完迎接諸神下凡典儀後,闔家要一起「辭年」,小輩要給長輩叩頭拜年祝長輩長壽、大福、大順,長輩要給小輩紅包,即「壓歲錢」,壓歲錢寓意「壓歲祈福」。 壓歲錢古時稱「壓祟錢」、「壓勝錢」,其最早出現在漢代。壓祟錢並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錢幣,而是一種鑄成錢幣形狀的玩賞物,有避邪壓魔的寓意,壓祟錢原為以紅絨繩編起四枚方孔制錢成「方勝」(八寶吉祥圖案之一),下垂流蘇。那時的一些壓歲錢上,正面多鑄有「長命百歲」、「去秧除凶」、「萬歲千秋」等吉祥語,其背面多是龍鳳、龜蛇、雙魚等祥瑞圖案。 壓歲錢是過大年時的風俗,是一種美好的祝願,如今雖然貨幣更迭,但長輩給小輩壓歲錢之民俗依舊在過年之時傳承著,其寄予了長輩對少兒們成長的美好祝福,祝福孩子們健康成長。⑦祭祖:祈望祖先保佑來年的平安:過年祭祖,既是對祖先的一個悼懷,也祈望祖先保佑來年的平安。祭祖是春節習俗中最古老的內容之一。《尚書?舜典》記載:「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意為:舜帝在正月初一到祖廟里祭祀祖先。 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百姓人家在掃房子、凈庭院、易門神、換桃符、貼春聯之後,或舉家去給祖先上墳祭拜,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牆上,擺上祭品,點上香燭,讓後輩祭拜。各地祭祖形式雖不盡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義大致一樣。⑧拜年:抱拳要「左抱右」:「拜年」泛指春節期間親朋好友間的相互拜訪,而早年間過春節的拜年之禮有「拜年」和「賀年」之分。 「拜年」是晚輩向長輩叩頭施禮,而「賀年」則是平輩之間相互道新年之禧。無論是「拜年」還是「賀年」,所表達的均是祝賀新年快樂,吉祥如意。 從傳統拜年的禮儀上說,有幾種固定「程式」。 一是叩拜,即晚輩給長輩跪拜磕頭,尤其是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都要行叩首大禮。 二是躬身作揖,先雙手抱拳前舉,然後用左手握右手,俗稱「吉拜」。行禮時,不分尊卑,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後鞠躬。這種禮儀一般是晚輩向長輩拜年時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緊適度,拱手,自然於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這種禮儀多是平輩間的拜年。⑨鞭打春牛:打的是泥牛:「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穀豐登……」鞭牛過後,小牛童還將泥牛肚子里的五穀雜糧分發給現場居民,寓意豐收、和諧。 牛是春耕的主力,民俗專家介紹,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每到這時,民間就有迎春、鞭春、咬春的習俗,鞭牛是為了「提醒」牛,春天來了,該開始耕田了。牛和人類是朋友,人們捨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紙造個假牛,用柳條鞭打,把真牛牽過來看。 在過去,泥牛肚子里會放著五穀雜糧,鞭牛過後,居民就撿拾地上的五穀,泥牛則被居民「瓜分」,拿回家埋在土地里,象徵五穀豐登。
3、漢族有什麼節日
漢族傳統節日
春 節 舊時稱為元旦,俗稱過年,時間從初一至十五日。初一零時起各家各戶燃放鞭炮,辭舊迎新。天剛破曉,鄉間婦女到井(河)邊「搶新水」。這一天,一般不走親訪友,不殺生,有的人吃齋。城鄉都有貼春聯、貼門神的習慣。人們出門相遇,互道「新年好」、「恭喜發財」。從年初一開始,城內就開展舞龍舞獅活動。舞龍的標名「祥龍」;舞獅的叫「瑞獅」。龍獅出發前就給各商號、大店送帖,通知有龍獅隊來拜年。龍獅隊一到門前,店主先在旁邊放一串鞭炮,待大獅靠後,小獅子上前時,便燃放鞭炮向小獅子擲去,俗稱「燒獅」。燒完獅後,武術隊上前表演武術,接著戶主在高樓窗口伸出一條竹桿,掛著一個大「利是」連同一棵生菜,讓舞獅的人邊舞邊爬著自帶的大竹篙,或疊成人梯,到頂上由獅子銜取,俗稱「搶青」。取下「利是」,又燃放一串鞭炮,以示送行。也有入屋舞獅的,名曰「掃盪」,意為把污晦邪氣掃掉。每年舞獅舞龍活動持續到元宵節。鄉村中的青年男女多結伴到外遊玩,觀看舞春牛和其他娛樂活動。年初二,各家各戶清早起來殺雞熱粽供神,叫做接財神,鄉間稱為祭,即「開年」。親戚朋友互相來往拜年。一般是晚輩攜帶禮品到長輩家裡拜年。出嫁的女子也在這天偕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娘家賀年,所攜帶的禮品須有大閹雞。外家也備粽子、年糕、米花糖、油糍粑等食品回送,名曰「送年茶」。初七是人日,老人說這是眾人的生日。這天早上,各家各戶煎年糕、炒粉利、熱粽子吃;晚上還殺雞飲宴。鄉間在十二日、十三日這兩天,歡聚在廟里觀看演春儺和師公戲。十五日元宵節,鄉間殺雞備肉祭祖先,合家飲宴。城裡鬧花燈。白天有「偷青」之俗,即到別家的菜園里偷摘青菜,特別喜偷蔥、蒜或芹菜,認為吃了會聰明伶俐和勤懇。據說如果偷青時被人發現叫罵,那麼身上的晦氣就轉到那罵人的身上了,所以園主就是看見了也不吱聲。
土地誕節 二月初二,鄉間漢族殺雞殺鴨去祭田頭和到福德祠(即土地廟)拜土地爺。上堯一帶漢人在這一天,把土地公神位安立於村前溪水出口處拜祭,以保佑村中財氣不外流。城市裡一般都在自家門前腳下用紅紙寫上「門官土地之神位」,作為土地爺來供奉。
清明節 清明前後幾天,各家各戶做五色糯飯,備上祭品去拜山(即掃墓),以祭祀先人。現在人們還到烈士陵園、烈士紀念碑掃墓,緬懷革命烈士的光輝業績。
糍粑節 四月初八,邕州官話有句民諺:四月八,吃「臘薩」(即垃圾)。相傳此日又為神農葯王誕期,神農氏嘗百葯,治百病。所以一些婦女在這一天到近郊採摘臭藤、白頭翁、野艾之類的植物,以糖及大米粉制油糍粑,名曰吃「臘薩」,說是可以治百病。
端午節 五月初五,亦稱「端陽」、「端午」、「端五」。這一天,各家用葦葉把糯米包成羊角粽,又名涼粽或三角粽。人們還用艾絨製成猴狀或三角符狀的香囊,掛在小孩胸前以防病;有的用紅絨絲織成的小網兜裝著一顆臭珠(即臭丸);有的則用雄黃、臭黃、硃砂等中葯包在一隻小布袋裡,袋裡用紅綠絨綉以各種動物圖案和吉祥字樣,稱為香包。小孩胸前掛著香包,由長者帶去河邊觀看龍舟競賽。所以南寧有童謠:「團團轉,菊花園,阿媽背我睇(看)龍船……」晚飯後,各戶就用當天從街上買回來的香蒲草、艾葉枝、酒餅果葉、路邊青等草葯來煮水洗澡,說是可以治皮膚病及去邪氣,還飲雄黃酒,說是可以解毒;或以硃砂粉點於小孩額中,說是可以防生瘡痱。
六月六 六月初六,鄉間各家各戶用新米煮飯吃,稱「食新節」。初六這一天,還殺雞煮肉,到田頭祭祀田祖,祈求晚造豐收。人們還把家中衣服棉被拿到戶外曝曬,故民間有「六月六,曬紅綠」的諺語。
中元節 七月十四日,因此節日主要是祭祀已亡故的先人,故又叫做「鬼節」。節俗與壯族基本相同。
中秋節 八月十五,親朋好友,習以月餅相饋送;出嫁女兒,也買月餅、柚子等回娘家。晚上,合家團聚,在當空之處,擺上月餅、茗茶、蜜柚、花生、九爪芋等食品,焚香拜祭月神,南寧漢人叫賞月。小孩手拿各式花燈,如劉海戲金蟾、馬騮(猴子)、白兔、鯉魚、飛機、走馬燈等,遊街串巷,嬉戲為樂。有的小孩還把酸柚挖空,插上點燃的蠟燭,空柚皮上雕上四個金錢洞,在街上踢滾玩,叫做「剝碌燈」(即柚子燈)。也有的用一塊柚子皮插上蠟燭給那些三四歲小孩拖著玩的「燈船」。在西北郊鄉村中,未婚青年在節日里還有結拜十姐妹或十兄弟之俗。
重陽節 九月初九,漢族此日有結伴登高習俗,這天人們佩茱萸、飲菊酒,到郊外登高放紙鳶,以舒展情懷。
十月初一 民間有祭祀祖先之俗,並剪制冥衣送到祖墳前焚化,叫做「送寒衣」。
十月初十 民間認為是「十全十美」的吉日。城裡人在這天早晨,愛煮一盆楊桃、芥菜共吃,以祈入冬不畏寒。鄉間亦有拜山祭墳之俗。
冬至節 俗稱「過冬」或「拜冬節」。南寧漢族普遍有過冬至節之俗,故有「冬大過年」之說。到了這天,各家各戶除了做湯圓外,還備三牲祭祖先神祗,晚上合家歡飲。
灶君誕 十二月二十三日(也有二十四日),傳說是灶君誕期。這天,灶君老爺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民情,戶主用糍粑和三牲酒禮供奉之,使其飽吃一餐,用糍粑封住他的嘴,並買一匹紙馬給他騎上天庭去,不讓他在玉皇大帝面前亂說。紙馬兩旁寫有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希望灶君爺上天要為住戶說好話。然後舉行祭祀儀式,把灶君爺接回,庇護全家。該節歷來為人們所重視,故民間有「天下四時春為首,人間五祭灶為先」之說。
年三十晚 十二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後一天,俗稱「年三十晚」。在外做工的多趕在這天前回家大團圓。這天晚上,各家各戶殺雞備酒肉祭祖先諸神,祈求新的一年招財進寶,合家平安幸福。祭畢,全家歡宴,菜餚豐盛,其中必有一條魚,菜餚須有剩餘,以應「年年有餘」之吉兆。在市郊上堯一帶的漢家,還在房屋內角豎放兩條有頭有尾(須帶青葉)的甘蔗,表示在新的一年裡,家人要有志氣,自強自立。各家各戶還張貼門神和春聯。當晚老人多不睡覺,稱為「守歲」,小孩得了壓歲錢後,也都聯同守歲,等吃開鑊粽。過年都要包粽子(取意能中功名),做粉利(取意大吉大利)和蒸年糕(取意年年高)。到了子時,家家鞭炮齊鳴,此謂「除舊迎新、迎春接福」。
4、國慶節是中國的什麼節日
國慶節(英文名:National Day)是由一個國家制定並用來紀念國家本身的法定節日,它們通常是這個國家的獨立、憲法的簽署、元首誕辰或其他有重大紀念意義的周年紀念日。中國的日期為每年公歷的10月1日。 國慶日,各國都要舉行不同形式的慶祝活動,以加強本國人民的愛國意識,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各國之間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賀。
中文名
國慶節
英文名
National Day
節日時間
公歷10月1日(中國)
節日意義
紀念國家本身
節日象徵
國家獨立
紀念方式
大規模、全民性慶典活動
流行地區
全球
演變歷史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節。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慶的慶祝形式曾幾經變化。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國慶都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同時舉行閱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制度。此後,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國慶均在天安門前舉行盛大的集會和群眾遊行活動,但未舉行閱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園聯歡活動等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進行群眾遊行。1984年,國慶35周年,舉行了盛大的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遊行。在此後的十幾年間,均採用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再舉行國慶閱兵式和群眾慶祝遊行。1999年10月1日,國慶50周年,舉行了盛大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遊行。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世紀舉行的最後一次盛大國慶慶典。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慶慶典上共進行過15次閱兵。分別是1949年至1959年間的11次和1984年國慶35周年、1999年國慶50周年、2009年國慶60周年、2019年國慶70周年的四次。
節日來歷
國慶節宣傳畫國慶節宣傳畫
國慶節宣傳畫
國慶節是由一個國家制定的用來紀念國家本身的法定假日。
它們通常是這個國家的獨立、憲法的簽署、元首誕辰或其他有重大紀念意義的周年紀念日;也有些是這個國家守護神的聖人節。
雖然絕大部分國家都有類似的紀念日,但是由於復雜的政治關系,部分國家的這一節日不能夠稱為國慶日,比如美國只有獨立日,沒有國慶日,但是兩者意義相同。
而中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
世界各國確定國慶節的依據千奇百怪。據統計,全世界以國家建立的時間為國慶節的國家有35個。以佔領首都那天為國慶節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國家以國家獨立日為國慶節。
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殲滅了拿破崙的6萬遠征軍,在太子港宣布獨立,從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為國慶節。墨西哥、迦納等國也是如此。還有些國家以武裝起義紀念日作為國慶節。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1]
1789年的這一天,巴黎人民攻佔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推翻了君主政權。另有一些國家以重大會議日為國慶節。
美國以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的日子為國慶日。
加拿大以英國議會1867年7月1日通過《大不列顛北美法案》這一天為國慶節。還有以國家元首的生日為國慶節的,如尼泊爾、泰國、瑞典、荷蘭、丹麥、比利時等國家。
國慶節是每個國家的重要節日,但名稱有所不同。許多國家叫「國慶節」或「國慶日」,還有一些國家叫「獨立日」或「獨立節」,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國日」、「革命日」、「解放日」、「國家復興節」、「憲法日」等,還有直接以國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亞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則以國王的生日或登基日為國慶日,如遇國王更替,國慶的具體日期也隨之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