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都什麼節日給故去的人上墳

都什麼節日給故去的人上墳

發布時間: 2023-04-10 22:22:21

1、春節可以給去世的親人上墳嗎?

過年可以給去世的親人上墳嗎

過年可以給去世的親人上墳嗎,通常情況下,只有清明節才會有上墳的習俗,但有很多地區,過年時也會有上墳祭拜祖先的習俗,因為很多人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有時間,那麼過年可以給去世的親人上墳嗎

過年可以給去世的親人上墳嗎1

春節能給老人上墳嗎

可以。按照傳統習俗來看,春節期間是一定要去給老人上墳的,而且一般有特定的時間,不會隨便哪一天去。

春節上墳燒紙的十大(禁)忌

(1)注意燒紙的時間,要在天黑透了的時候開始上墳燒紙春節上墳燒紙,因為只有這個時候逝者先人才會過來取供奉的紙錢。

(2)切忌照相

(3)上墳燒紙燒干凈再走

(4)燒紙的時候要記得畫圈

(5)上墳不得嬉笑怒罵

(6)不可踐踏別家墓地

(7)上墳除菊花可以,其它花不宜

(8)上墳前要吃素

(9)孕婦禁止上墳

(10)女人經期禁止上墳

春節一般什麼時間上墳

在除夕,過年的前一天。家家戶戶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備迎接春節的到來。有貼春聯(服孝期內只貼紫、白對聯或不貼)、過門箋,貼窗花、糊燈籠等好多活動,有的還特意倒貼一個「福」字,寓意「福到」。到了下午,就衣冠整齊地到祖墳地上墳,又或者是請祖先亡靈回家過年,這叫做「請家堂」(也有說「請紙」的)。

如果有一些朋友因為個人原因不能回鄉祭祖,可以在除夕晚上到十字路口燒些錢紙。注意要在錢紙上寫明祖先埋葬的地址,落款寫燒紙的地址就可以了。燒紙前要在地上用木棍畫一個圓圈,錢紙在圈裡面燒,以防被別的鬼搶去。燒紙的時候要向圈外扔幾張,打發外鬼。這樣那些外鬼才拿瞎不會過來搶奪紙錢。

過年可以給去世的親人上墳嗎2

春節期間親人去世有什麼說法?

1、不貼對聯

作為農村人來講,是十分重視春節這個節氣的,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過年的時候,所有在外的人員都要趕回家與家人進行團聚,然後熱熱鬧鬧的一起過個年,並且過年的時候都是非常喜慶的,家家戶戶都要貼對聯,而且還要張燈結綵的,非常艷麗,可是如果家中有老人去世了,那麼過年的時候是不能貼對聯的,而且也不能掛紅燈了,總之這些喜慶的元帆咐素都不能表現出來,以此來表示對逝去親人的哀思。

2、不拜年

在農村,大年初一的時候,人們吃完餃子後要挨家挨戶的去串門拜年,而且還要走親串友,相互之間送禮品,其實就是一年到頭了,互相去慰問一下,以表示對親人的關心,也好聯絡一下彼此之間的感情,可是如果家中有老人去世了,那麼過年的時候是不能外出拜年的,要待在家裡守孝,門都不能出,否則的話要被別人笑話其子女不孝順。

3、不能穿紅色衣服

正常來講,老人去世以後做子女的是非常悲傷的,而且為了給父母守孝,盡量穿一些白色的衣服和鞋子,尤其是到過年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為過春節而穿一些比較鮮艷的衣服,尤其是大紅色,這樣的話別人會覺得你沒有在給父母守孝,是一種極其不孝順的表現,所以為了別人在背後說自己的不好,一定不要穿。

春節期間上墳最佳時間是什麼時候?

春節期間要想祭祖,一般選擇大年三十除夕進行掃墓祭祖。中國部分地區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託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此外,正月十五元宵節也是可以祭祖掃墓的節日。因為元宵節也稱上元節,上元節為道家祭祀節日「三元節」之一,是可以上墳掃墓的。

過年可以給去世的親人上墳嗎3

一、過年能上墳嗎?

過年能上墳,很多人會選在大年初一,因為大年初一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天,在很多地方都有初一給祖先上墳的習俗,也有一種說法是請祖先過年。

大年初一給祖先上墳的習俗,在全國漢族居住的地區都有流傳,但在四川,貴州、雲南等地比較集中。大年初一上墳跟清明節祭祖是有差異的,更確切一點的`說法是「請祖先一起過年」。某些這一習俗保存比消轎空較完整的地區的做法,大年三十下午,就要帶上香燭供品到祖先墳前,恭請歷代祖宗回家過年。然後,大年初一,又要帶上供品錢紙,將祖先送回墳地祭拜告別。寓意是在一年一度最喜慶的節日,不忘祖先之恩,共度佳節。所以,有些地區的人們稱大年初一上墳為「拜祖先」,清明節掃墓才稱為「上墳」。

二、過年什麼時候能上墳?

過年什麼時候能上墳不確定,各個地方的習俗不一樣,一般集中在大年30或者初一這一天,因為出門在外的親人都回來了,然後就會去上墳目的是給已經去世的家人,報平安,並告知一年之中的收獲等等。同時會燒點紙錢撒點黃酒之類的,和離去的親人一起過節,也是寄託哀思,告訴他們活著的人生活的很好,沒有將他們忘記,以安慰逝者。

去墳地的時間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十月初一的時候,天亮的比較晚,太陽落山卻比較早,上午9點到下午15點這段時間內,是一天中陽氣比較旺盛的時段,會加強自身陽氣。

三、過年上墳有什麼講究?

1、必備供品

過年上墳要准備香燭、紙錢、水果、點心、素酒等。但也要避開一些雷區,比如在傳統習俗中,上墳的供品不可以有任何的肉類、葷腥食物等,包括魚、蝦、牛肉等,都是不可以作用供品來拜祭自己的先人的。一般來說選擇一些素食為主,適當的選擇一些水果、乾果、餅干、點心就可以了,或是選擇一些先人生前比較喜歡吃的一些食物,更加顯示自己獨特的孝心,先人也會更加高興。另外我們都知道供品只是用來拜祭先人,先人是吃不到的。雖如此,但我們在給先人挑選供品時,也必須要精心挑選,切勿馬馬虎虎,隨便買些東西來充數,如此是不尊重先人的行為,會惹先人不高興。

2、最好身上帶一些紅色

去墳地之前,最好在衣著方面有所准備,身上穿一件紅內衣、紅襪子,或者是紅帽子等。

3、身弱者佩戴護身符

命理比較弱的人,最好不要單獨一人去墳地,最好請身旺的人士陪同。特別是需要合葬、遷墳的話,最好預先有一些防護措施。

4、燒紙時要嚴肅

燒紙時要表情嚴肅,不要嘻笑打鬧,一定要堅持看著把紙燃盡才可以走,這樣既可以防止火災,又能防止風把紙吹出來,被其他路過的拾去,惹老人不高興。

5、孕婦不宜上墳

在民間的習俗中,孕婦是不可以去上墳的。自古以來中國民間習俗中,對於孕婦就有諸多的要求與忌諱,孕婦在懷孕期間需要注意的習俗與問題有很多,其中孕婦不宜去上墳也是不得不注意的一大事項。

總的來說,過年可以上墳,一般在大年30或者初一這一天,且在上午9點到下午15點這段時間內最好,祭拜時,一定要注意一些事項,以免惹老人不高興。

2、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除了清明節外,還有在哪些日子裡人們祭祀死去的親人

http://.baidu.com/question/13129693.html?si=10

舊風俗中
通常是清明 七月半和冬至
都是祭祖的日子
在舊時是要講究時常供奉血食的
所以那時一納蠢年中的祭祖節日相對頻繁

現在主要是在清明上墳
是最主要的祭祖判茄信掘輪日
而七月半又稱鬼門開
舊時的鬼門開要從七月十五到三十(就是地藏王菩薩的生日)
算是個探假日
讓亡魂回家探視親人並小住幾日
現在很多地方地風俗中
死者家人通常只是在家門口畫地為墳燒些紙錢
而冬至
在現在算是緊次於清明地祭祖日
全家要吃團圓飯
並在家中進行祭祀活動供奉祭品
不過現在很多地方
只是簡化為吃團圓飯了

3、對已故的人有那些祭奠日,有什麼意義?

關於祭奠故人的傳統節日,有「四節說」和「五節說」兩種。
「四節說」,筆者老家當地的沿襲習俗,即一年當中祭奠亡靈的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山神節和寒衣節。
「五節說」,在「四節說」的基礎上又多了一個「中元節」。

「四節說」中的春節、清明節、山神節和寒衣節,一般分布在溫度不同的公歷四個季度中。也就是說,每個季度即有一個祭奠亡靈的傳統節日。

(一)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生者團圓的同時,不忘對逝者的思念。每逢農歷大年三十下午或傍晚,家族裡一起到墓田去給祖輩等上墳,以表達對先輩等過世親人的追思。

春節上墳,有三大特點:一是祭者家族性,不能單門獨戶行動。二是貢品豐富性,雞魚肉豆腐等菜品、酒和燒紙,樣樣俱全,尤其主食中水餃和饅頭必備。三是喜慶性,上墳祭祖多為男性爺們,集體叩拜,鞭炮齊鳴。雖值隆冬時節,但祭祖充滿歡快的節日情調,只叩首,不哭泣。
但閨女不不能回家上墳,因為自臘月二十三後閨女不回娘家門。這一封建習俗,意味著傳遞香火的只是男子。因此,人們的重男輕女傳統觀念,計劃生育國策的執行障礙,與此有著很大的關系。因為在諸多祭奠亡靈的傳統節日中,春節是最重要的。春節、清明節已經成為我國法定的傳統節假日。因此,兩節在民間傳統節日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二)清明節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

關於寒食,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太子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餓得暈了過去。忠心耿耿的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建議放火燒山,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出來。孰料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原來是片衣襟,有一首血詩,其中最後一句為:「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晉文公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行至其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他珍愛地掐下枝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春光明媚的「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 「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寒食節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為一了!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起源甚早。到了唐玄宗時,下韶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給逝去的親人掃墓,是「清明節」祭奠活動的一大特點。

(三)山神節
農歷六月六,俗稱「山神節」。農歷六月間,因莊稼、草木生長茂密,狼、蟲虎豹容易藏身出沒,傷害人畜。為求山神保護,這一天人們炒新麥子面拌紅糖,將炒麵撒在山上。進山燒紙香,擺供桌,磕頭跪拜乞求平安無事。供品必須有瓜品。農歷六月六,在筆者的家鄉是為逝去的親人上墳祭奠的傳統節日。

(四)寒衣節
農歷十月初一,又叫寒衣節,是個祭祀祖先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並稱中國三大「鬼節」。因《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故又俗稱 授衣節。

寒衣節祭祀祖先的儀式與古時大致相同。十月初一前後,長輩帶領兒孫上墳,為死者供上果品、食物、紙錢、紙扎的寒衣、樓台等。出嫁的閨女,也於這段時間回娘家,為去世的父母送寒衣。「十月一」上墳,為逝者送寒衣,是其特點。

(五)中元節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里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里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裡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看來,多燒紙錢是「中元節」的特點。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在祭奠亡靈的傳統節日里,不僅需要正確處理封建迷信與民族信仰的關系,而且需要正確處理封建迷信與感恩的關系,尤其做到在表達追思已故親人的時候,既不造成經濟上的浪費,又不能因此過度悲傷。生者只有用自己的美好生活,才能最大限度地告慰逝者的在天之靈。

4、為什麼正月初一要去給去世的長輩上墳

正月初一要給去世的先人燒香蠟紙錢寄託哀思,之所以大年初一要去給去世長輩上墳,就是因為要把前一天,即年三十中午請回家過年的祖先再送回陰宅去,並祈求祖先保佑全家來年平安順利。但在初一早晨外出拜年前要先灶滾雹去給祖宗上墳拜年的習俗,卻不是哪個地方都仍然在保留。

正月初一,是農歷正月的頭一天;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春節俗稱過年,是中國最重要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拜年,放鞭炮,貼春聯,給壓歲錢。隋代杜台卿在《玉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

正月初一來歷:

正月初一,通常指隱帆農歷元朔日,它是一年之始。農歷是在夏歷的基礎上融合陽歷成分從而形成的一種歷法。夏歷是以月備橡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

夏歷只管朔望月,不管回歸年,所以和一年四季無關。因而不能反映季節轉換用以准確指導農事。夏歷雖不能反映季節准確指導農事,但其有一大作用是可以反映潮汐現象。

為了解決陰歷不反映季節,於是加入了陽歷成分,使其與回歸年相適應,用以指導農事,形成陰陽合歷,農歷便是陰陽合歷的一種。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正月初一

5、什麼節日是祭奠所有死去的人的

清明節
我們那邊過清明節,就是給過世親人,買一些鮮花放老人墳墓旁邊,現在我們那個地方也不燒紙,把燒紙放在墳墓上面,找個石頭給壓上就行了,在就是把老人墳墓邊的草給收拾干凈,打掃墳墓周圍環境一些什麼不幹凈東西,自己在買一些吃的水果果點心等等,供一供,給老人磕幾個頭,就完事了,總之每年清明節,就是懷念自己家老人,過世老人活著時候,沒有享到什麼福氣,所以現在咱們作為後人,也是多多懷念咱們的老人,我們那邊就是這種風俗習慣。

6、去世的人第一個清明節上墳嗎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由於該節日有三天小長假,所以只要離家近,人們就會回到家鄉,去祭奠死去的祖先,也正因為這樣去世的人第一個清明節上墳嗎成了很多人都有的疑問,一起看看吧。

去世的人第一個清明節上墳嗎

去世的人第一個清明節是要上墳的,但是上墳的時間確是有講究的。

在我老家那邊第一次上新墳時間在清明節前的10天的某一天吉日,第二次掃墓的時間,選擇在清明節前當天,第三次掃墓的時間,選擇在清明節後的10天的某一天吉日。

清明節上新墳有什麼講究

清明節上新墳有什麼講究是很多人都有的疑問,但因為地區不一樣上墳習俗也就不同,大家根據自己所在地區的規矩進行即可。

新墳是指一年內去世的人的墳墓,新墳和舊墳不同,在祭祀各方面的習俗也有區別,所以大家在祭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新墳不滿三年的不用培土,新墳就是剛剛埋葬的墳墓,三年內都還存在著一定的煞氣,故而不適合動土,在三年內可以不管。

清明節上新墳是什麼時候

地區不同上墳的時間也就不一樣,就我了解一些地方上新墳提前20天左右就要去一次,再在正清明前三天內去一次,這次不能提前,也不能過後。還有的地方是選擇在清明節前的十天的某一天吉日 ,笫二次掃墓的時間,選擇在清明節前當天,笫三次掃墓的時間,選擇在清明節後的十天的某一天吉日。具體的依照地區來看。

7、為什麼清明都要去給死去的人祭奠

清明節為每年公歷4月5日前後,節日的來歷和紀念介子推有關。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滾猛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脊孫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大野橋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8、上墳都是什麼時候

這個沒有具體規定,要看自己的風地習俗,比如現在大城市上墳喜歡清明節,清明節也是我國的法定節日,這一天,學校會組織學生去烈士陵園掃墓,白領們回去陵園給自己已故的親人們燒香祭拜  

在河南有的地方風土人情不一樣型友,他們遲御不在清明節當天去上墳,而是在陰歷2月15號回家上墳,一般在2月15號當天,一個村子的人都回來上墳,在卜旦槐河南一個村子裡面都有一個老墳,即是這個村子的創始人或者這個村子的老一輩,上墳當天,一個村子的人會按照輩分從大到小輪流磕頭,表達對祖宗的敬意,所有人磕頭之後,便可自發去自己家的墳地上給自己的祖宗上香磕頭。


由於各地人情不一樣,上墳時間也不一樣,但是大部分人都是在清明節和農歷2月15這天回家上墳。祭拜自己的老祖宗

(8)都什麼節日給故去的人上墳擴展資料: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經歷史的發展演變,清明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