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艾蒿的節日是什麼
1、插艾蒿是重陽節還是端午節?
插艾蒿是端午節。
插艾蒿是端午節的主要風俗,端午節插艾是為了驅病、防蚊、辟邪。在端午節,插艾和菖蒲是重要的習俗之一,具有驅蟲辟邪的寓意。 艾」又名家艾、艾蒿,莖、葉含有的揮發性芳香油會產生奇特的芳香,可驅除蚊蠅、蟲蟻,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
端午節的傳統民俗: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仲夏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陰陽術數,午為陽,重午為至陽。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
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陽動於上、陰迫於下,午月純陽正氣,為陰邪所懼。
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葯一年裡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這天採的草葯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
由於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匯聚最利辟陰邪以及這天的草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葯水、薰蒼術祛病防疫等等習俗。
2、為什麼端午節要采艾草?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艾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於亞洲及歐洲地區。在詩經時代,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一般用於針灸術的"灸"。所謂針灸其實分成兩個部份。"針"就是拿針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點燃之後去薰、燙穴道,穴道受熱固然有刺激,但並不是任何紙或草點燃了都能做為"灸"使用。艾草的氣味肯定也同時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3、掛艾草是什麼節日
掛艾草是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掛艾草是端午節傳統習俗之一。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把插艾草和蒲草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所以夏天在皮膚抹點艾草水,可以驅趕蚊蟲,避免蚊蟲的叮咬,同時這種氣味對於很多動物也有驅趕作用,如蛇。
中醫學上以艾入葯,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飢和。掛艾草的這種行為主要是人們為了驅除「滑肢冊五毒」、驅邪避邪等多種作用,以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
端午節祝福語
1、五月到端午,願你端來快樂,無煩無惱;端來好運,無時無刻;端來健康,無憂無慮;端來財富,五穀豐登;端來祝福,五彩繽紛,端午節安康。
2、端午節,煮個雞蛋,安康圓圓滿滿;五月節,包個粽子,成就林林總總;重五節,劃條龍船,幸福熱熱鬧鬧;接收我,一個心意,佳節錦上添花,節日安康。
3、五月五是端午,送你一條簡訊,帶著我的祝福;送你一包粽子,包著我的思念;送你一條絲線,擰著我的牽掛。親愛的,祝端午節安康。
4、五月五,是端陽,生活美滿粽子嘗;佩香囊,飲雄黃,驅病除災人安康;賽龍舟,盪雙槳,豪情萬丈業輝煌;送祝福,情誼長,幸福快樂到身旁,祝信宏端午安康。
5、五月初五,慶端午,發簡訊,送吉祥。掛菖蒲,飲雄黃,事業順暢更輝煌;緬屈原,劃龍船,愛情事業雙豐收;熏白芷,包粽子,天天都過好日子;全家聚,喜團圓,生活更比蜂蜜甜,祝端午安康。
4、端午節為什麼要采艾嵩
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過端午,一般會將艾草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或是在門楣兩端分別插上一根艾草。
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艾草也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從中國古代開始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也是因為它具備醫葯功能而來。
艾葉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葯,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懸掛艾葉及燃燒艾葉可以殺菌消毒、預防瘟疫流行。艾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臨床上多數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成葯方子較少,如傷寒論中的「膠艾湯」等用到了艾葉。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