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山人怎麼過中國傳統節日
1、農歷六月六是什麼節日,有哪個民族過這個節
「六月六」是我國漢族和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因各地區節日內容和起源不同,又有多種名稱,有洗曬節、嘗新節、晾經節、蟲王節、姑姑節、天貺節等。布依族、侗族、壯族、瑤族、水族等少數民族都過這個節。具體習俗如下:
1、曬秋節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2、天貺節
北宋真宗時,詔定六月六日為天貺節(貺,即賜),謂此日乃神人降天書之日,並於岱廟修天貺殿。六月六為天貺節,寺院藏經閣在這一天要進行翻檢暴曬,後來沿用到民間。百姓們認為六月六曬衣服、曬書籍、給家畜洗澡,能使衣服曬後不蛀,書籍曬後不霉,家畜洗後不生虱子。
3、曬譜節
農歷六月初六,農村有「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習俗,同時是中國傳統的「曬譜節」,我國民間流傳著「六月六,曬家譜」的習俗。當天,有家譜人家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曬譜祭祖活動,一是為了團結宗親,二是教育後人勿忘先祖,更深地了解自己的姓氏文化。
4、洗澡節
每年農歷六月六這一天是水族的洗澡節,只有獨山縣溫泉鄉的居民有條件過。水族同胞從五六十里地外趕到溫泉鄉的溫泉洗澡,多則上萬,少則數千,熱鬧非凡。
5、曬紅節
西向客家人仍保留著過「六月六」的習俗,並稱之為「曬紅節」。每年當天,凡嫁出的女兒都要回娘家團聚。各家各戶拿出衣物、棉被、書籍曝曬,從此不再發霉。人們開展祭祀活動,祈求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6、禾苗節
桂東是種中稻地區,農歷六月,正上禾苗生長的旺季,預防蟲災十分關鍵。所以,桂東的先人把「六月六」這一天當作「禾苗節」,世代相傳,利用舞稻草龍、抓「蟲王」、祭「田神」等形式來祈求消災辟邪,五穀豐登。
7、姑姑節
中原一帶稱陸月陸為「姑姑節」。「麥稍黃,妞看娘。」每年收麥前,青黃不接的時候,閨女都會去看望母親,麥收後老母親則會帶上新麥麵食物到閨女家問問收成如何,倘若收成不好,老岳母就要為難女婿了。因此時為麥收後農閑期,故有「六月六,走麥罷」的說法。
2、雲南水族傳統節日盤點
我國傳統節日非常多,除了節日放假讓我們興奮外,似乎節日的本質和過節的目的都漸漸變得不那麼重要了。與那些全國性的傳統節日不同,少數民族的節日在近年來越來越吸引人們的關注。
水族中陪是雲南的一個少數民族,水族的傳統節日有「多」和「奇」兩大特點,也是 水族文化 的一大特色,現在我就為大家介紹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水族節日。
卯節
水語稱「借卯」。只是三都縣九阡地區和與之相臨的荔波縣部分地區水族人過的節日,相當於漢族春節,日子選在插秧結束之後的水歷九、十月(陰歷五、六月)的卯日,並以辛卯日為上吉日,共分四批輪流過節。由於「卯節」和「端節」事實上都是過年,故過卯節的地區不過端節,過端節的地區不過卯節。卯日是節日活動的高潮。新年初一的卯日盛行著趕卯坡青年男女唱對歌的習俗。
卯坡是經過多年遺俗選定下來的,專讓青年男女以唱對歌的形式進行廣泛社交活動的場所。一般多選在一個依山傍水地勢較寬,能容納下數萬人平坦的坡頂上去進行。屆時,不僅過卯節的村寨青年人要上卯坡對歌,就是不過卯節的外寨和毗鄰各縣的男女老幼也會趕來參加盛會。開始對歌前,先由一德高望重的老人當眾宣布對歌場上的戒律:只准未婚青年男女方可參加對歌。並預祝對歌的後生們能在對歌聲中尋到自己的意中人。
於是,在一片吆喝嬉笑聲中,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各自尋找自己唱對歌的對手,在卯坡的樹叢中、草地上、山石旁,或站或坐地撐起各色花傘遮住臉對起歌來,如果男女雙方唱得合心合意,事後只要由男方家帶著豬、酒、糯米等認親禮品前去認親,選好了婚期便可成婚,一般家中很少干涉。因此,卯節素有「古老的東方情人節」之稱。
端節
水族人稱之為「借端」。三都、都勻、獨山、荔波等地的絕大多數水族地區都過這一節日,是水族同胞所歡度的民間節慶中最為隆重、最盛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春節。每年水歷正月(陰歷九月)到二月(陰歷十月)逢亥日,就是水族過「端」的日子。端節從首批至末批,延時50餘天,被稱為世界上歷時最長、批次最多、特色濃郁的年節。
蘇寧喜節
水語是「水歷四月丑日」的意思,是水族民間節日,時間在水歷的四月丑日,即農歷十二月丑日。據水族傳說,這一天是「生母娘娘」向人間送子嗣的日子,所以又叫「娘娘節」,節日的主要內容就是祭祀生母娘娘。
敬霞節
「霞」是水語「水神」的意思,敬霞又叫「拜霞」,也就是敬拜水神,是以血緣家庭為單位,各村寨聯合兄高舉行祈賣塵蠢禱雨水的原始宗教活動。主要在三都縣九阡地區及其毗連地區過此節。敬霞節並非每年都過,相隔兩年、六年、十二年不等。具體時間由水書先生根據《水書》推算。有十二地支子年輪一次的,也有在地支子午年六年輪一次的。
主要活動內容則各宗族以等量祭酒擺設於祭壇上(酒、糯米數量不限)。水書先生念咒詞祭天、祈禱下雨。最後由各宗族的頭目攜帶米酒到指定地點,去把象徵水神的「霞石」澆淋偏倒,最後神秘地藏起來,他們認為這樣才保證當地年成風調雨順,莊稼豐收。
3、如何過好中國的傳統節日?
每年的春節,千家萬戶的家庭都會把家裡打掃得一塵不染,把慶祝的熱鬧活動推到極致。尤其是我家鄉,更是不少節日活動,讓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春節的高潮氣氛。
一年一度的春節,家鄉的活動開始進行。首先是掛燈籠。掛燈籠是最畢遲常見的春節活動,它是春節期間必不可少的,也是我們最喜歡的,因為它是一種祝福,象徵著家庭的幸福,展示了我家鄉的歷史文化。每家人都會在自家門口掛上彩燈,希望來年可以明亮燦爛,也祝福家人好運。
另外,我家鄉還有煙花活動,它也是春節期間最茄數衫受歡迎的活動之一。在大年初一,我們都會放煙花來歡慶這個喜慶的日子,讓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煙花海中,在歡聲笑語中度過這個美好的時光。煙花充滿了喜慶的氣氛,讓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春節的喜悅。
此外,我們家鄉還有貼春聯、放鞭炮等活動。貼春聯,是我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春節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它代表著一種祝福,並表達了對美好的祝願。放鞭炮也是春節里必不可少的活動,它代表著喜顫腔慶,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春節的熱鬧。
春節期間,我家鄉還有更多樂趣可以參加。有許多特色活動,比如放風箏、放天燈、踩高蹺等,這些活動不僅能讓人欣賞美景,還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精髓。
春節是一個難忘的節日,它讓我們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家鄉的文化特色。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我們能感受到家鄉的熱鬧,也能感受到家人的溫暖。我們會用心去體驗這些活動,讓春節的熱鬧氣氛更加濃郁。
4、我要了解貴州水族的全部習俗
水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南部及東南部地區的三都水族自治縣、獨山縣、荔波縣、都勻市、榕江縣、雷山縣、從江縣、丹寨縣、福泉市等,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融安縣、南丹、宜山、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如枯縣、來賓市,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古敢水族鄉、江西省吉安、吉水等均有少量水族人居住。
【飲食習俗】
水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食,此外,水族還種植一些小麥、包穀、小米、紅稗、紅薯及飯豆等雜糧作輔助糧。
水族農民不善種菜,因而蔬菜品種比較單調,青菜、廣菜及大葉韭菜是最常見的蔬菜。水族比較重視養殖業和漁業,因此,各種牲畜禽及水產品為水族生活提供了必需的肉類食物。
水族酸湯極有特色,有辣酸(辣椒製成)、毛辣酸(西紅柿製成)、魚酸(魚蝦製成)、臭酸(豬、牛骨熬制而成)等多種。其中以辣酸為最常用。辣酸用新鮮紅辣椒加工製成。其製作方法是:將新鮮紅辣椒淘洗干凈,加水用磨子磨成漿,加入大量甜酒(或糯米稀飯),放入泡菜壇中密封,經發酵,即成美味酸湯。食用時,把白菜、青菜、嫩竹筍、大葉韭菜、廣菜等各種蔬菜煮熟,舀適當酸放入,煮開即可。以糊辣椒面、鹽巴並舀一點菜湯調成蘸水,吃菜時要就著蘸水吃,其味鮮美,極為開胃。極少有炒菜,一年四季都吃「火鍋」,一大鍋酸湯加蘸水幾乎就是鬧鋒每日不變的菜餚。即使偶有豆腐、肉或魚,也習慣加入菜中,煮成一鍋沾蘸水吃。
水族喜愛喝酒,家家都會烤制米酒。逢年節、慶典或親朋來訪,都離不開以酒待客。水族好客有著悠久傳統,輪流過端就是熱情好客的文化表露。水族人民素以肝膽酒招待客人,肝膽酒表示肝膽相照,苦樂與共。他們在殺豬時,一般都把豬膽留了下來。當客人入席,酒過三巡,主人便取出豬膽,剪開管口把膽汁注入酒壺,給在座的人各斟一杯,由客人先喝,然後才輪到主人。喝酒高潮時,往往要喝交杯酒,即賓主聯臂舉杯,同時將對方遞來的酒飲下,表示心誠。同時,如多人一起飲酒,到高潮時,賓主之間手挽著手,即:每個人的左右手都和自己左邊和右邊的人的手握起來,先一起高聲叫「喲(去聲)」或「秀」(去聲,為乾杯之意),連續三次後,第四次開始喝酒,一般從長者(位尊者)開始喝,然後順著下去(不必再有長者之分),輪到誰喝,大家都要一起叫「喲」或「秀」,直到最後一位,喝時必須乾杯。
【生產習俗】
水族經濟是典型的山地稻作農耕類型,早在150年前,水田在水族聚居區就佔耕地面積的80%以上。在農業生產中,水族農民仍保持著一些特殊的習俗。從今天綠色農業的角度來看,有些做法是值得借鑒與推廣的。
積肥與施少數民族水族肥。水族農民雖然也使用農葯和化肥,但其成本高和有污染是明顯的弊端。為了增加和多使用農家肥,水族農民仍普遍採取牛踩肥的辦法來積肥。他們在耕牛休閑的時候,將其圈養,把牛吃剩下的青草墊在圈內,適時加入墊圈土,讓牛把糞尿和草土踩混在一起,漚成肥料。
耙田工具。耙田是為了耙碎田中的泥塊,耙平水田,使稻子有疏鬆的生長土壤,且能均勻受水。特殊的是,水族農民用「船耙」和「石耙」耙田。「船耙」是長1米左右的木製船形耙,「船底」是平的,底部外面朝下裝有木齒或竹齒。若用人拉耙,「船」內裝土或石塊來鎮壓;若牛拉耙,人則站在「船」內駕馭。石耙就是一塊長方形石條,條石兩頭鑽孔穿繩牽引,條石底面有粗的刻紋。石耙的主要作用不是耙田,而是磨平。
灌溉。水族地區灌溉得自然之利。在高於水田的山谷修塘堰或河壩蓄水,然後開渠引水灌溉,或直接引山泉溪流到田頭灌溉。液橡晌田高水低處,也使用筒車、翻車(龍骨車)等古老的提水裝置。
水族地區廣泛流行「活路頭」生產習俗。「活路頭」是當地漢語方言土語,「譯」為普通話是「干農活的領頭人」。水族村寨里的重要農活,如犁田、耕田、育秧、插秧、收割等,全寨各家都要等「活路頭」開始幹了,才能開始干。農時到來,「活路頭」擇吉日,舉行簡單的儀式,象徵性地犁一壟地,插幾蔸秧,或割幾把稻子,其他人再開始在自己承包的田地里干這項農活。這種習俗起碼有兩個含義,其一是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其二是「活路頭」是種莊稼的老把式,他們根據氣候掌握農時的經驗有一定的科學性,跟著他們干可獲好收成。
【民歌民樂】
水族的民間音樂有其獨特的民族風格,尤其是民歌,形式多樣,可分為雙歌、單歌、蔸歌、調歌和詰歌五種。
單歌在山野演唱,遇事而歌;雙歌是水歌中最富特色的一種說唱形式,既有敬酒、祝賀、敘事的雙歌,也有寓言性的雙歌;蔸歌是由若干首歌片語成的歌;調詞即調歌,是近似朗誦的念唱;詰詞是談古論今的歌謠。
水族樂器主要有銅鼓、大皮鼓、蘆笙、嗩吶、胡琴等。其中銅鼓和大皮鼓最為流行。
銅鼓是水族人民傳統的民間樂器,有悠久的歷史,分公鼓和母鼓兩種。公鼓的鼓面和鼓體本身做工較為精巧,音色圓潤洪亮,母鼓的形體較粗重,聲音不如公鼓洪亮。銅鼓多在節日、祭祀、喪葬或者盛大慶賀活動中使用,多由兩人共同演奏。
大皮鼓也是水族地區流行的一種打擊樂器,把整筒圓木刨光鏤空,用硝制的牛皮蒙住鼓的兩頭,粗約100厘米,長約150厘米,多和銅鼓同時使用。
【宗教習俗】
水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多神,其中大多數信是佛教。認為古樹、巨石、井泉都有神靈。生死、疾病、災荒等都請巫師占卦念經,殺牲祭鬼,尤其以魚祭祀為其特點。19世紀末、21世紀初,曾傳入天主教,但信徒不多。
在一些邊遠的山區,水族人有掛獸骨崇奉神靈的習俗。人們獵獲虎、豹、野豬、野牛、熊等動物後,習慣把獸角或頭骨整齊懸掛在牆壁上或懸吊在門上。有的地方宰牛祭祖時也留頭角懸掛,使野獸、鬼神望而生畏,不敢進寨侵害人畜,同時也顯示家庭的富裕與主人的獵技。
【節日習俗】
水族有許多傳統節日,主要有端節、卯節、蘇寧喜節、薦節、敬霞節等,最隆重的當推「端節」 。
端節又叫瓜節,水族人稱之為「借端」,「借」就是水語「吃」的意思,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都勻、獨山、荔波等地的絕大多數水族地區都過這一節日,與漢族的春節相似。水族有自己的歷法,「端節」是以水書水歷推算出來的。就選擇在水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當於農歷八月至十月),每逢亥(豬)日,各地依傳統分批過節。時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種,也是水歷的年末歲首,因此是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的盛大節日。
在水族中,有「過端不過卯,過卯不過端」的傳統區分,而且各地區過節的先後次序是不能顛倒或混淆的。關於這種風俗,較一致的傳說是,古代水族的祖公拱登有兩個兒子,哥哥被分住到上邊內外套地區,弟弟被分住到下邊的九阡地區。原先約定好,豐收後到祖公處團聚慶祝。後來感到相距路遠,往來不便,就決定哥哥過端節,弟弟過卯節。時至今日,各地水族基本上是同宗同姓的一同過節。
端節時,青年男女在「端坡」周圍奏樂歌舞,而且舉行賽馬、鬥牛、文藝演出、放映電影、親友歡聚會餐等活動。鄰近的苗、侗、布依、壯、瑤、漢等兄弟民族上萬人前來參加。
端節之前,家家灑掃庭院,居室內外收拾得乾乾凈凈。節日的端節前一天,過節村寨敲響銅鼓,辭舊迎新。節日里殺雞宰鴨吃新谷,並要以鮮魚燉湯,准備好新米鮮湯招待親朋。除夕(戌日晚)和初一(亥日)晨祭祖,忌食葷,供品不能有魚以外的其它肉類,忌葷但不忌魚。祭祖的主品是魚包韭菜,原因是傳說先人們曾以九種菜和魚蝦做成的葯驅除過百病。它的做法是將韭菜、糟辣及蔥、姜、蒜等調味品填進洗好的魚腹,捆紮後清燉或清蒸而成。
卯節,水語稱之為「借卯」,只是三都縣九阡地區和與之相臨的荔波縣部分地區水族人過的節日。與端節一樣,也是分期分批過節,日子要選在插秧結束之後的水歷九、十月(陰歷五、六月)的卯日,並以辛卯日為上吉日。不過卯節是分四批輪流過。由於「端節」和「卯節」事實上都是過年,故過端節的地區不過卯節,過卯節的地區不過端節。
蘇寧喜節,水語是「水歷四月丑日」的意思,水族民間節日,時間在水歷的四月丑日,即農歷十二月丑日。據水族傳說,這一天是「生母娘娘」向人間送子嗣的日子,所以又叫「娘娘節」,節日的主要內容就是祭祀生母娘娘。
薦節,水語是「正月」的意思,也叫「借薦」,是受漢族過春節的影響而產生的一個節日,實際上也就是過春節。過薦節的地區一般不過端節和卯節。
敬霞節,「霞」是水語「水神」的意思,敬霞又叫「拜霞」,也就是敬拜水神,是水族人原始宗教崇拜的一種具體體現,主要在三都縣九阡地區及其毗連地區過此節。敬霞節並非每年都過,相隔兩年、六年、十二年不等。具體時間有水書先生根據《水書》推算。
【婚慶習俗】
水族婚俗留有較水族婚俗濃的傳統色彩,講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節日及趕集時的對歌活動交遊相戀。即使自由戀愛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則不合禮俗,要受歧視。青年男女相愛後,先託人告訴雙方家長。若家長表示願意,男方才請媒人去女方家送禮定親,並擇定吉日,派人抬著豬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親時,再抬大豬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來表現主人的盛情。接親與送親,男女雙方的家人不參加,除少數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數是盛裝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開一條縫的紅傘步行在前,接親的伴郎、伴娘及抬著嫁妝的長隊緊隨其後。一般是於中午出娘家門,傍晚六七點鍾進夫家門,吉時不到不得進門。新郎家的親人在新娘進門前外出迴避,新娘進屋後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與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門去娘家住。婚期之後,新郎再去請新娘回來,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門就長達一兩個月時間,謂之「坐家」,實際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殘存餘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諱打雷變天,因此婚期在秋冬舉行。
水族有招贅的習俗,男方入贅女方家,婚禮程序大同小異,只不過以女娶男嫁的方式進行。婚後夫妻感情不和也可以離婚,但限制甚嚴。若是女方先提出,則要償還男方結婚時花費的錢財。
5、火把節、沐浴節、三月三各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1、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2、沐浴節:
沐浴節是藏族獨有的節日,也稱「洗澡節」、「沐浴周」,每年藏歷七月上旬,在西藏,在拉薩河畔,從城市到鄉村,從牧區到農區,都有一個群眾性的洗澡活動。
3、三月三:
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也是廣西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
(5)獨山人怎麼過中國傳統節日擴展資料:
我國少數民族的其他節日:
1、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人數最多的節日。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2、布朗族厚南節: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3、藏族轉山會
轉山會是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流行於甘孜、阿壩藏族地區。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故又稱沐佛節。每年這一天,甘孜藏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
人們先到寺廟里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後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佑。轉山後,支起帳篷進行野餐,演藏戲。唱民間歌謠,跳鍋庄舞、弦子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在此期間,人們還要舉行物資交流活動和其他文化體育活動。
6、布依族的傳統民族節日?
在布依族生活中,一年十二個月幾乎月月有節日。除與當地漢族人民過的春節、清明節、五月端午節、七月半、八月十五中秋、九月重陽等節日一樣外,還有獨具民族特色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節日。下面給大家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牛王節
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布依族無論農活多忙,都要放牛休息,每戶仔歲如都要做黃、藍、黑、白、紅「五色」糯米飯***用「染飯花、葉」上色***,糯米飯蒸熟先捏一團給牛吃,以示慰勞牛的辛苦,然後人們才吃。這一天,房屋四周要掛上楓香枝葉,相傳這樣莊稼就可以長得像楓香一樣茂盛。
小年
小年為貴州省部分布依族傳統節日。時在每年正月十五曰。是日晨,家家打餈粑敬袓。晚飯前堂屋八仙桌上擺好一隻燉豬腳及各種菜餚,開始點香燒紙錢,放爆竹敲銅鼓,恭請祖宗回來過小年,而後合家就餐。晚飯後青年男女去「偷親***青***」,就是去蔬菜地里偷幾片青菜葉,到路邊互相抽打身子,表示要打掉身上的邪惡,以保平安吉祥,還意味著越打越親,友愛相處,被偷者則認為偷他是因為和他親熱,因此感到非常高興。
中秋節
布依族的中秋節同雀弊樣是在八月十五。布依族人中秋節晚上有偷老瓜煮糯米飯的習俗。而且將偷來的老瓜用紅布包好,一路鳴放爆竹送到缺子女的人家,主人要請他們吃酒宵夜。孩子們還要到地里偷葵花、花生,拿到無子女人家去炒著吃,據說這樣會給這家人帶來子女。被偷的人家不責怪偷瓜果的人,反而認為被偷的瓜蔓會結出更大更好的瓜,葵花、花生也因被偷而更加粒大飽滿。
查白祭日
查白祭日是貴州省興義縣查白寨布依族傳統節口。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二日進行。
打保符
打保符即「打豹虎」的諧音。貴州省獨山、荔波等地布依族民間節日,其目的是祈求神靈阻止蝗蟲吃莊稼。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舉行。據說該節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地戲節
地戲節是貴州省貴陽市花溪一帶布依族傳統節日,念啟每年正月十五日舉行。花溪跳地戲始於道光年間,由安、卜***今平壩***藝人龍德甫發起,每年正月十五公演,逐漸形成固定節日。地戲不設戲台,演員站在地上表演,觀眾在四周高處觀看,因此得名。
董朗橋歌節
董朗橋歌節是貴州省惠水一帶布依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舉行,屆吋毗縣鄰村近萬名布依族群眾,來到當地的董朗河邊,引吭高歌,歡聚一堂。這一天,是年輕人談情說愛、尋求情侶的大好機會,姑娘和後步們一般見面後要先唱熱情洋溢的相識歌,互通姓名、地址,然後是繞有風趣的盤歌***也叫猜歌***盤天問地,相互摸底,接著就開始唱贊美歌和愛慕歌。如果姑娘們通過對歌找到意中人,布依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便向其贈送粽粑和襪墊,然後雙雙躲到避靜處去談情說愛。
趕干洞
趕干洞節是貴州省晴隆縣布依族傳統節日,時在每年清明節的第二天。據當地傳說,位於晴隆縣城東南的干洞,原名清泉洞,而且長年泉水清澈。那時候,當地兩個寨子中的一對青年阿韋與阿花相愛了,常在清泉洞邊對歌約會,雙方父母念他倆心真意切,也同意了他倆的婚事,並定在清明節時成婚。不料此事讓族長知道了,他認為不經過媒人上門聘定的婚緣是傷風敗俗的,故而加以干涉。阿韋阿花得知後非常氣憤,便於清明日晚偷偷來到清泉洞邊,以山洞為媒,跪拜天地,自行婚禮。就在第二天,族長帶人前來問罪,阿韋阿花只好逃出後投清泉洞殉情。清泉洞神被二個青年的忠貞所動,便放幹了清泉水,並讓阿韋阿花變成一對金畫眉飛去。從此清泉洞變乾涸了。阿韋阿花的事跡感動了附近布依寨子中的青年男女,他們於每年清明節第二天,都要趕往干洞唱歌玩耍、談情說愛。如今此節日已演變成了規模很大的集貿盛會。
趕糯米坡
趕糯米坡節是貴州省惠水縣黨古一帶布依族、苗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舉行。是日,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當地的糯米坡,姑娘們身著盛裝,或歌或舞,老年人則聚一處拉家常。男青年們牽著各自的馬,先繞場一周,然後在糯米坡上來回馳騁,一時間跑道兩側觀者雲集。坡會上最主要的活動是對歌,附近許多苗族青年也來參加對歌,歌曲多為相識歌、贊美歌,青年男女們相互中意後便唱情歌,再到僻靜處去私定終身。夜晚,坡邊的寨子家家賓客滿座,大家繼續飲酒對歌。據說糯米坡坡會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相傳從前布依族婦女們到坡上邊挖野菜,邊唱訴生活的貧困和禮教的殘酷,並帶糯米飯做晌午飯。後生聽到歌聲,就來對歌,遂形成此節。苗族則傳說,他們的先民因不堪忍受土司壓榨,遷徙到此,也把「四月八」節俗帶到這里,故每年過此節。
布依族的風俗習慣
年節食俗
有的節日與漢族相類似,有些則為本民族所專有,如"了年"***正月最後一天***、三月三***地蠶會節***、四月八***牛王節***、六月六***祭盤古***、吃新節等。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團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飯",六月六吃"煮雞"等,大都與民族傳說和鄉風教育有關。
宴客食俗
布依族重禮好客,貴賓到來,必有"進門酒"、"交杯酒"、"格當酒"、"轉轉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禮。若是敬獻豬肉,是祝客人來年養大豬,收成好;若是敬獻雞肉,雞頭奉給首客,象徵吉祥如意,雞翅奉給次客,表示騰飛,雞腿奉給三客,意為腳踏實地。宴席中還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勸酒,後者要將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現出他們的心智和才華。
主食
主食多以大米為主。民間喜歡用一種專門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飯。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並常當成改善生活或調劑口味的主食。冷盤、「青苔凍肉」、「拌豌豆涼粉」等,是布依人喜歡的食品。布依人嗜酸辣,酸菜,酸湯和辣椒幾乎每餐必備,尤以婦女最喜食用。還有血豆腐、香腸及用干、鮮筍和各種昆蟲加工製作的風味菜餚。
腌菜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製作鹹菜、腌肉和豆豉,民間特有的腌菜「鹽酸」馳名中外。葷菜中,狗肉、狗 *** 和牛肉湯鍋為上餚。***部分布依族的分支族人不食狗肉,因狗曾經救過其祖先***在宰豬時布依族習慣在血盆中先放較多的食鹽,然後與豬血一起攪動,防止豬血凝固,把蔥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燒湯,待湯冷卻至室溫,與豬血一起攪拌稀釋,存放至凝固,即可食用,稱為「生血」或「活血」,作為待客的最好菜餚。貴州的布依族若遇婚喪嫁娶,喜歡用黃牛做菜。
迎客酒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戶戶都要釀制大量的米酒*** 便當酒*** 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遊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
傳統小吃
布依族傳統小吃很多,特別是居住在雲南的布依族,善做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
樂器
嗩吶、月琴、洞簫、木葉、笛子等。地戲、花燈劇是布依族人喜愛的劇種。大歌和小歌是流傳於黔南的具有多聲部結構的兩種歌唱形式;盤歌則用唱歌來盤問對方,隨機應變互相問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寓言、諺語和詩歌等。由農家自己紡織的布依土布久負盛名。近年來,專門生產布依織錦、蠟染布和民族工藝服裝的企業相繼建立,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和歐美等地。黔西南地區的布依族音樂「八音坐唱」有「聲音活化石」、「天籟之音」之稱
食俗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地區貴州省一帶。其餘散居於雲南、四川、廣西等省。布依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的歷史較為悠久。
布依人閑時每日兩餐,忙時三餐。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小麥、高粱、薯芋和豆類為輔。有木罐、鼎罐炊飯,油燜飯、二合飯***大米摻玉米***、苞谷粑、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花色品種。其中,糯米制的湯圓、花飯和芝麻油團粑最為知名,多用於祭祖或宴客。
他們的肉食主要來自家畜和家禽,還愛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蟲。烹調方法多為燒、煮、爆、炸、腌、凍,一般不吃生食。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說。貴賓來家做客,殺狗款待是一種很高的禮遇。他們挑狗的標準是"頭黃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烤燉狗肉、狗 *** 、花江狗肉都馳譽一方。貴州的布依族若遇婚喪嫁娶,喜用黃牛作菜。
冷盤、"青苔凍肉"、"拌豌豆涼粉"等,是布依人喜歡的食品。酸菜和酸湯幾乎每餐必備,尤以婦女最喜食用。大部分布依族都善製作鹹菜、腌肉和豆豉,民間特有 的腌菜"鹽酸"馳名中外。還有血豆腐、香腸及用干、鮮筍和各種昆蟲加工製作的風味菜餚。還善於調制糟辣、面辣和泡菜,以香鮮酸辣為美。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都要釀制大量的米酒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來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地區有一種茶不僅味道別具一格,名字也十分好聽,這就是姑娘茶。清明***中國傳統祭祀、掃墓節日***前夕,姑娘上山採回茶尖嫩味,熱炒後保持一定的溼度, 然後把茶葉一片一片疊成圓錐體,曬乾,然後再經過加工,就做成一卷一卷圓錐體的姑娘茶了。姑娘茶不僅形狀優美,而且質量精良,是茶葉中的精品。這種茶葉只 贈親朋好友。在談戀愛或訂親時,由姑娘贈送給情人。姑娘茶,姑娘采,姑娘做,這就是姑娘茶茶名的來歷。
布依族的禁忌
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觸動神龕和供桌,火塘邊的三腳架忌諱踩踏。布依族習慣以酒敬客,客人或多 或少都應喝一點。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樹和大羅漢樹,禁止任何人觸控和砍伐。布依族送禮必須送雙數。孩子體弱多病,父母就要給他尋找保護人乾爹、干媽。尋找干 爹、干媽有兩種方法:一是擇日在家等候,3天內第一個登門的人,即為孩子的保護人;二是擇吉日由父母領著孩子,在路上等候第一個過往的行人,即為保護人。 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狗肉,一種解釋是狗曾經救過其祖先,另一種解釋是人類以前並無稻穀,是狗從天神的曬谷場帶回稻穀給布依族人,使得布依族成為人類中 最早種植水稻的「水稻民族」。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魚肉,因為相傳布依族最早的母親是龍王的女兒——一條神魚。
7、布依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布依族的最重要的風俗節日
導讀:布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他們大都分布在貴州、雲南、四川等地,營生以農業為主,是擁有「水稻民族」之稱的少數民族,那麼你知道布依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布依族的最重要的風俗節日有哪些嗎?以下是我對布依族的介紹,一起去看看吧。
布依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布依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由古代僚人演變而來,以農業為主,布依族祖先很早就開始種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稱。布依族男人喜穿對襟短衣、長褲、包頭巾,婦女穿右衽大襟衣,著長褲或褶子裙,戴銀質手鐲、耳飾、項圈等細軟。我國布衣族人民主要分布在貴州、雲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貴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
在布依族生活中,一年十二個月幾乎月月有節日。除與當地漢族人民過的春節、清明節、五月端午節、七月半、八月十五中秋、九月重陽等節日一樣外,還有獨具民族特色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節日。
布依族的最重要的風俗節日
祭老人房
布依族村寨的老人房是建在寨里最高處的寨神房。每年農歷二月的第一個兔日全寨要祭祀老人房,祈求全寨人畜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祭杞時,由最先在本寨定居的兩戶人家的長者,或者推舉寨中德高望重年歲最大的男人扮做寨神。節日期間要打掃老人房和寨子,每家派一名代表參加,在老人房內進行祭祀。祭祀時,嘩嘩有許多的禁忌,如女子不準進老人房;妻子懷孕的男子也不得參加祭祀;不準大聲講話;禁止外人進寨等等。違反者罰其買豬、買雞重新祭祀。
有的地方在農歷二月二日祭龍,即祭祀村寨保護神和共同的氏族祖先。在村寨附近的樹林中由村寨中輩分最高的男姓長者任主持人,請道公誦經祈禱,用豬、雞和各種熟菜果品進行獻祭。
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是布依族人民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布依族祭社神、山神、掃墓、祭祖及舉行社交活動的節日。各地的具體活動內容和側重點有所不同,除祭社神、山神外,有的地方側重掃墓;有的地方側重祭祖;有的地方側重唱歌、摔跤等娛樂活動。羅平多依河兩岸布依族過「三月三」時,最熱鬧的地方是三江口,節期3到5天。節日前,村村寨寨忙著殺豬、殺雞、編蛋、裝彩雞蛋,家家戶戶都要准備製作紅、黃、藍、紫、黑的五色花飯,寓意生活多姿多彩、幸福美滿。節日這天,全村到每年約定的河畔或龍樹下進行祭祀。三江口人山人海,對歌、賽竹筏、打水槍、吹葉子、潑聖水,各種活動熱鬧非凡,是青年男女結交戀人、對歌定情的好機會。「三月三」這個節日,含有迎接新的耕種季節來臨和祈求豐收的意味。
四月八
農歷四月初八是布依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也稱「牧童節」或「開秧節」,是與農耕活動有關的節日。此時正是農忙栽插季節的開始,首先要讓耕牛吃好,休息好,節日這天要祭「牛王」和慰勞耕牛,把彩色糯米飯、酒肉等抬到耕牛面前去祭祀,並用青草包糯米飯喂牛,讓牛休息一天。此外,有的地方還舉行祭祖或娛樂活動。
六月六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傳統佳節,有過「小年」之稱。由於居住地區不同,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有的地區農歷六月初六過節,有的在六月十六日或六月二十六日過節。節日來臨,各村寨都要打掃衛生,宴請親朋。殺雞宰豬後,用白紙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雞血或豬血,插在莊稼地里以示對田神的祭祀。家長帶著孩子到田裡傳授生產知識和技藝;村寨里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要率領青壯年舉行傳統的祭盤古、掃寨趕「鬼」的活動;要召開全寨大會,由寨中長老宣布村規民約。此外節日期間也少不了「丟花包」等各種娛樂活動。
牛王節
每逢農歷亂顫行四月初八,布依族無論農活多忙,都要放牛休息,每戶都要做黃、藍、黑、白、紅「五色」糯米飯(用「染飯花、葉」上色),糯米飯蒸熟先捏一團給牛吃,以示慰勞牛的辛苦,然後人們才吃。這一天,房屋四周要掛上楓香枝葉,相傳這樣莊稼就可以長得像楓香一樣茂盛。
查白祭日
查白祭日是貴州省興義縣查白寨布依族傳統節口。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二日進行。
打保符
打保符即「打豹虎」的洞棗諧音。貴州省獨山、荔波等地布依族民間節日,其目的是祈求神靈阻止蝗蟲吃莊稼。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舉行。據說該節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地戲節
地戲節是貴州省貴陽市花溪一帶布依族傳統節日,每年正月十五日舉行。花溪跳地戲始於道光年間,由安、卜(今平壩)藝人龍德甫發起,每年正月十五公演,逐漸形成固定節日。地戲不設戲台,演員站在地上表演,觀眾在四周高處觀看,因此得名。
董朗橋歌節
董朗橋歌節是貴州省惠水一帶布依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舉行,屆吋毗縣鄰村近萬名布依族群眾,來到當地的董朗河邊,引吭高歌,歡聚一堂。這一天,是年輕人談情說愛、尋求情侶的大好機會,姑娘和後步們一般見面後要先唱熱情洋溢的相識歌,互通姓名、地址,然後是繞有風趣的盤歌(也叫猜歌)盤天問地,相互摸底,接著就開始唱贊美歌和愛慕歌。如果姑娘們通過對歌找到意中人,便向其贈送粽粑和襪墊,然後雙雙躲到避靜處去談情說愛。
趕干洞
趕干洞節是貴州省晴隆縣布依族傳統節日,時在每年清明節的第二天。據當地傳說,位於晴隆縣城東南的干洞,原名清泉洞,而且長年泉水清澈。那時候,當地兩個寨子中的一對青年阿韋與阿花相愛了,常在清泉洞邊對歌約會,雙方父母念他倆心真意切,也同意了他倆的婚事,並定在清明節時成婚。不料此事讓族長知道了,他認為不經過媒人上門聘定的婚緣是傷風敗俗的,故而加以干涉。阿韋阿花得知後非常氣憤,便於清明日晚偷偷來到清泉洞邊,以山洞為媒,跪拜天地,自行婚禮。就在第二天,族長帶人前來問罪,阿韋阿花只好逃出後投清泉洞殉情。清泉洞神被二個青年的忠貞所動,便放幹了清泉水,並讓阿韋阿花變成一對金畫眉飛去。從此清泉洞變乾涸了。阿韋阿花的事跡感動了附近布依寨子中的青年男女,他們於每年清明節第二天,都要趕往干洞唱歌玩耍、談情說愛。如今此節日已演變成了規模很大的集貿盛會。
趕糯米坡
趕糯米坡節是貴州省惠水縣黨古一帶布依族、苗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舉行。是日,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當地的糯米坡,姑娘們身著盛裝,或歌或舞,老年人則聚一處拉家常。男青年們牽著各自的馬,先繞場一周,然後在糯米坡上來回馳騁,一時間跑道兩側觀者雲集。坡會上最主要的活動是對歌,附近許多苗族青年也來參加對歌,歌曲多為相識歌、贊美歌,青年男女們相互中意後便唱情歌,再到僻靜處去私定終身。夜晚,坡邊的寨子家家賓客滿座,大家繼續飲酒對歌。據說糯米坡坡會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相傳從前布依族婦女們到坡上邊挖野菜,邊唱訴生活的貧困和禮教的殘酷,並帶糯米飯做晌午飯。後生聽到歌聲,就來對歌,遂形成此節。苗族則傳說,他們的先民因不堪忍受土司壓榨,遷徙到此,也把「四月八」節俗帶到這里,故每年過此節。
趕肖沖橋節
趕肖沖橋節是貴州省長順縣布依族傳統歌會。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舉行,歷時三天。節日期間方圓數十里的布依族青年,雲集在當地的肖沖橋上,自由對歌。通過歌聲訴說衷腸,傳遞情意。情投意合者,進而結成終身伴侶。
8、獨山子區的民俗民情
地方特產 涼皮子 一斤麵粉用二斤水,分三次倒入,先和成稠糊,再陸續加水和稀,加叢扒鹽,加鹼,稀漿用手勺揚起能拉起筷子粗細的條為宜。籠上鋪白紗布,面漿倒其上,攤二分厚,薄厚均勻,大火暴蒸,氣圓,約六七分鍾即熟。將麵皮從籠箅上扣在案上,每張麵皮上抹一層菜油,疊堆一起晾涼後用擺刀切成細條。 抓飯 中國新疆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等穆斯林民族喜食的傳統飯食。因盛入大餐盤中以手抓食而得名。維吾爾語稱泡勞。唐代史籍中譯作「孛鑼」。是款待賓客的上等飯食。每逢古爾邦、肉孜等節日以及其他喜慶日子,幾乎家家都要做抓飯。食堂,餐館多以抓飯配上薄皮包子出售,若再佐以奶茶和烤肉,則更具民族特色和地方風味。清代《西疆雜述詩》曾記載與上述大致相同的抓飯做法,稱「若烹稻米,喜將羊肉細切,或加雞蛋與飯交炒,佐以油鹽椒蔥,盛於盤,以手掇食之,謂之抓飯。遇喜慶事,治此待客為敬。」
抓飯是漢語名稱,維吾爾語稱波勞,原為波斯語,意為用(牛)羊肉、大米、黃蘿卜、植物油肢鄭高混合燜制的米飯,因用手抓食故稱抓飯。 饢 饢,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愛的主要麵食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饢的品種很多,大約有五十多個。常見的有肉饢、油饢、窩窩饢、芝麻饢、片饢、希爾曼饢,等等。據考證,「饢」字源於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細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饢叫做「艾買克」,直到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歷尺,才改叫「饢」。 烤全羊 烤全羊是新疆少數民族,尤其是維吾爾族人民膳食的一種傳統地方風味肉製品。新疆解放以前,烤全羊是達官貴人、地主巴依等上層人士在逢年過節、慶祝壽辰、喜事來臨時用來招待尊貴的客人的珍饈佳餚。自新疆解放後,烤全羊已為疆內各民族老百姓所食用,在賽馬節、巴扎(新疆民族特色的商品貿易交流會)上以及年節夜市裡,常常有巴郎(維吾爾族小夥子)叫賣烤全羊的。
9、高中高三作文1500字:獨山之韻
作文標題: 獨山之韻
關 鍵 詞: 高中高三 1500字
字 數: 1500字作文
本文適合: 高中高三
作文來源: https://zw.liuxue86.com
本作文是關於高中高三1500字的作文,題目為:《獨山之韻》,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閱讀《作文:獨山之韻》,「作文網」每日為您更新更多優秀的「五年級作文」,請隨時關注!
獨山之韻 我的家鄉——獨山,貴州的南大門。這里風景秀麗,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縣內交通便利。黔桂鐵路、黔桂公路和貴新高等級公路貫穿全縣南北,冊三公路橫穿縣境,是黔南地區的交通樞紐和主要商品集散地,西南地區南下出海的主要通道。史有「小上海」之稱。 來自:作文大全我的家鄉——獨山,在抗日戰爭中,曾飽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蹂躪。著名的深河橋抗戰文化遺址承載著祖國的恥辱與哀愁。戰爭給這片土地帶來太多傷痛,至今仍然歷歷在目。那架在遺址前的門牌里,鮮紅的五星紅旗終日迎風飄舞。似在展示我們的祖先經過奮力拚搏終於打敗強悍侵略者的堅毅和偉大;又似乎在述說著歷史的沉痛和哀傷。告戒年輕的一代,勿忘國恥家辱,時刻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使祖國富強,為家鄉建設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是的,戰爭已過去六十多年,硝煙在歲月的風雨中早已碼游淡忘。然而當你走近這座遺址,見到放置於中心的那架仍然蒼白的戰斗飛機,你的心情會怎樣呢?想想日本法西斯集結五十萬軍隊發動的豫、湘、桂戰役,我們的縣城被七天七夜大火全部燒毀,黔南人民和逃散到這里的近兩萬人被日軍殺害及凍餓而死的慘壯吧!
你,還會為生活中一點小小的挫折而哀傷嗎?我們是獨山的兒女,更是祖國的兒女,有責任挑起保家為國的重擔。讓歷史永遠的過去, 「黔南事變」 永遠的過去。深河橋的抗日戰爭使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從北京宛平城盧溝橋開始到此以潰退而終結。因此, 「深河橋」和「盧溝橋」一起,見證了日軍這段罪惡的侵略歷史。 我的家鄉——獨山,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濃郁的風土人情,傳統民間文化豐富,這里最具鮮明的民間藝術文化當數花燈藝術。這種神奇的藝術置根獨山與淳樸的布依族苗族兒女的能歌擅舞有著必不可分的聯系。黔南布衣兒女自古以來就喜好歌舞,用優美的語言表達生活中種種思緒。當我們跨入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時代時,包括人們社會心理乃至審美心理節奏在內的整個社會節奏都驟然加快時,因此對於藝術等精神產品的審美也隨之改變。獨山花燈以其宛轉動聽的優美唱腔、濃郁的鄉土氣息、燈戲兼容的獨特風格,成為戲劇百花苑中的一枝獨特奇葩。每每有慶祝節日的大小活動,花燈都是必不可少的表演節目,常見的有花燈操、話燈舞等。獨山也因此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和「花燈之鄉」、「鹽酸菜之鄉」的美譽。勤勞勇敢的獨山人把久負盛名的花燈藝術唱遍全國,唱到了世界的藝術之巔——維也納金色大廳!
來源:作文網 zw.liuxue86.com舉世有名的鹽酸菜出產於我的家鄉——獨山!
夜郎故地的布依兒肢散女將他代代相傳,大旅行家徐霞客將她發現後,由此揭開了中國食品最後的神秘——「酸」!魯迅先生說她是中國最佳素菜,而世人卻認為她是我們貴州「酸」文化最典型的代表!
只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獨山鹽酸菜——當今世界唯一採用醪糟糟漬發酵的食品工藝!
可以做成扣肉、燜魚等多道美食,是開胃健康的素菜佳品。
我們的鹽酸菜據說已歷經近四百年歷史,她從來沒有因戰爭、瘟疫、政權更迭而中斷和消亡,顯示了她強大的生命力,鹽酸菜文化已經深深的融入了以獨山為中心的貴州以及桂北人的血液和基因中。
我們的鹽酸菜有著先天優良的發展基因。她獨一無二的種植地、世界唯一的加工工藝,深厚的文化底蘊,自然天成的發酵過程,豐富而良好的口感,構成了鹽酸菜面向全國甚至全世界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現在的獨山縣城在古時候叫做育力大寨。獨山的鹽酸菜起源來自於一個美麗而神奇傳說中,傳說中黑母為了抗爭天旱化作黑龍普降甘霖,拯救萬民於乾旱之中,依萍在黑母的托夢中學會了鹽酸菜的製作方法,並通過鹽酸菜的製作拯救了在夜郎國做苦力的丈夫布黑。因此,鹽酸菜的製作方法、工藝在依萍和布黑的傳承下在獨山得已留傳至今。而鹽酸菜離開獨山在其他地方按工藝去做也是變味歷模氏的,這也許是與黑母、布黑和依萍他們留下的靈氣有關吧。
為了紀念黑母、布黑、依萍等幾位鹽酸菜發源的先人,後人把獨山縣城的繞城河叫黑神河,還有一條路被命名為神河路,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我的家鄉的鹽酸菜經過數輩前人的努力,並通過現代市場化的運作,已經銷往了全國各地和海外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為我們日常的餐桌上奉獻了一道精美開胃的美食。如果你來到我們的獨山,還可以品嘗到其他地方所不能比擬的具有濃濃布依風情和風味的以鹽酸菜為配料精心製作的佳淆,一邊品嘗著濃郁的布依風味的鹽酸菜佳淆,一邊感受著鹽酸菜幾百年傳承的文化,聯想著黑神河、神河路,眼前定當浮現出黑母、布黑、依萍等鹽酸菜來源的神話,嘿嘿,心理那叫一個美啊!
今天,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感受著先輩們留下來的精神物質財富,作為當代年輕人,有責任、有義務,把我們祖先留下來的財富做好並得以傳承下去,為國家的強盛,家鄉的富裕添磚加瓦,奉獻自己火熱的青春,為把我們的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而不懈努力!
獨山,我深切地愛著這片土地!
《獨山之韻》這篇優秀的「五年級作文」由作文網收集,來源於互聯網和會員投稿,僅供參考和學習,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