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可以用在什麼領域
1、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可以做些什麼?
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及風俗:
1、春節,一年的關一天(正月初一)。這一天,是給父母拜年的日子。
2、元宵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觀花燈。
3、端午節(五月初五)。為紀念屈原而形成的一個節日。這一天通常會舉行賽龍舟活動,有家家插艾蒿、吃粽子,給小孩戴香包、吃喜蛋等習俗。
4、乞巧節(七夕節)(七月初七)。通常在這一天民間女子會用各種形式向織女乞取智巧。又因為傳說這一天是牛郞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所以現在已成了咱們中國自己的「情人節」。
5、重陽節(九月初九)。民間有在這一天登高、喝雄黃酒的習俗。又因為「九」在漢族傳統上是最大的數字,所以這一天也成了中國的「老人節」。
6、中秋節(八月十五)。在民間,中秋的到來,意味著一年的勞碌又將結束,這一天的月亮,又被認為是最圓的,所以在這一天,大家常常歡聚在一起慶豐收,吃月餅、嘮家常。
7、臘八節(十二月初八)。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在這一天,人們喝臘八粥的習俗。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就要為過年而忙碌了。
8、除夕(十二月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一家人歡聚一堂,貼對聯、掛年畫、放鞭炮、吃年夜飯、守年夜等是最常有的習慣。
2、關於國家節日的教案屬於什麼領域
關於國家節日的教案屬於社會領域。以「國慶節」教學活動為例:
一、活動目標:
1、知道10月1日是我們國家的國慶節。
2、初步了解我國建國以來取得的重要成就。
3、激發幼兒做中國人的自豪感。
二、活動准備:
1、"開國大典"、"祖國新貌"、"大閱兵"的記錄片慎段配片段。
2、手工材料:彩色皺紙、漿糊、剪刀等供製作、布置環境。
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
中國傳統節日大抵起源於先秦時代,而基本定型於兩漢時期,如元旦、元宵、寒食、端午、七夕、重陽等,這不僅是因為「漢承秦制」,更重要的是國家的統一、燃襪社會的安定,提供了各種節日風俗得以進一步發展定型的土壤和條件。
歷經魏晉南北朝、隋唐到宋,中國傳統節日經歷了它劃時代的變革和調整,由於宗教的滲透、民族的融合、社會心理的變化以及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盛,為中國節日風俗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元素。節日生活開始大規模地與城市生活密切結合,從一向充滿迷信、禁忌、祓禊、禳除等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而向著世俗化、娛樂型的方向轉變,成為民間真正意義上的「良辰佳節」。
明清以降,中國傳統節日風俗進入了相對穩定發展的階段。現代中國社會寬指生活所運行不廢的各種節日風俗,基本在明清時期已得以體現。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節日
3、傳統節日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意義
傳統節日在當今社會渣銀生活中的意義
1、春節。春節是我國極其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的意義在於合家團圓、和察春諧幸福,是中華民族團圓的節日。這個時候無論在多遠地方工作的人都會回家與家人團聚,這種傳統延續了幾千年,已經完全融入我國人民的血液中。
2、中秋節敗梁耐。中秋節在我國傳統節日中同樣有著團圓的意義,但更多的是回來孝敬父母、長輩,也可以讓親朋好友、鄰里街坊的更加融洽,是我國人民維系社會關系的重要紐帶。
3、端午節。端午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這個節日最初是為了紀念民族詩人屈原而設立的,在這一天人們都會有包粽子、賽龍舟等多種風俗習慣,以前還有相互贈送自家包制粽子的形式。
4、中國傳統節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怎樣的功能??
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體現之一,在社會 發展 中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帶氏這種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一般而言,消極的習俗總是流傳不久,經過幾千年社會歷程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習俗總體而言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1 中國傳統節 日體現強大的文化凝聚力與民族凝聚力 。
春節回家、清明掃墓、端午節紀念屈原的傳統習俗流露出敬祖意識、親情情結、精忠愛國等思想,這些觀念最容易喚起人們對親人、家庭、故鄉、祖國的情感,喚起人們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記憶,對民族精神的認同,喚起人們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及對文化同根性的認同。中國有許多俗語,如:「一人有難,眾人幫忙」、「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等,這些都是傳統節日具有強大文化凝聚力的表現;海外華僑回國祭祀祖先及在異國、異地的遊子葉落歸根等行為則是傳統節日中民族凝聚力的體現。文化凝聚力與民族凝悶薯聚力有利於增強民族團結、維系國家統一,有利於加深世界各地中華兒女的親情,也有利於激勵一個民族、國家不斷前進、發展、強大。
2 中國傳統節日構建人與 自然 、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關系
中國傳統節日中天人合一思想為人們提供了親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機會,在踏青、觀星、賞月、登高玩秋等活動中,人們放鬆心情,找回童真,發現樂趣。在親近自然,人與人之間進行交際,體現出骨肉情深或天倫之樂,形成一種與人為善、和諧相處的人際關系。
當今世界,科技與 工業 日益發達,但人與 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許多變化,如由於人類無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再如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日益冷漠、勢利等。現在當我們重新對照中國傳統節日中人與自然、人際問的和諧關系時,應該受到啟螞行者迪。所幸的是,當今社會上的許多變化已經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特意將保護生態環境,構建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關系提上日程,這是對傳統節日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肯定。
3 中國傳統節日喚起人們對美的嚮往
中國傳統節日中無論是親近自然 (如踏青、觀星、賞月、登高等)還是渴望團圓 (如吃餃子、月餅等)的習俗,都體現了人們對美的追求與嚮往。宗白華先生在 《美學散步》里論述了各種形態的美,書中特別有一篇文章—— 《美從何處來》,在這篇文章里,宗自華先生指出美來自於心靈。筆者認為傳統節日中的美主要指生命與生活之美,在親近自然,家人團圓,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傳統習俗中,人們體會到了生活之美,也益加珍愛生命。並且傳統節日中的行為、願望都發自於內心,充滿了感情,因此,即使有時希望不能實現,結局未必圓滿,按照宗白華先生的說法,因為這些行為、願望來自於心靈,它們也是美的。
5、請列舉中國傳統節日涉及的領域
普天同慶新春至——春節】
中華民族第一大節,農歷正月初一。春節為寒冬將盡,春陽萌動之時,其源頭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臘祭」,據說原是神農氏時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享之」的年終祭祀習俗,感謝百神賜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新年習俗萌芽於先秦,定型於漢,在唐代以後逐漸從祭神轉向娛人,明清時期開始轉型,禮儀性、應酬性加強。因正月初一離立春節很近,故稱為春節。春節時,全家大團圓,除夕守歲,通宵不眠,零點鍾聲敲過,競相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年長者給年幼者「壓歲錢」;屋裡屋外貼門神、對聯、年畫、福字;初一早上出門,相互拜謁,饋贈禮品;北方人喜歡吃餃子,南方人多食元宵與年糕。
【 火樹銀花不夜天——元宵】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起源於漢朝,與宗教文化多有關聯。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宮,天公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猜燈謎」又叫「大燈謎」,最早出現在宋朝。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此外,元宵節老百姓家家戶戶都吃元宵。
【寒食東風御楊柳——清明】
陽歷4月5日。清明節是唯一以節氣兼節日的民俗大節,主要指自然節氣,後來成為了祭祀祖先友毀茄的重要節日。真正成為民俗節日是在唐宋之後。祭祖掃墓是清明節的重點,後由單純的祭祀活動演化為同時游春訪勝的踏青,打鞦韆、放風箏也成為游藝性節目。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有吃寒食的風俗。
【艾符蒲酒話昇平——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作為農歷五月初五的節名,始於魏晉時期,其起源說法頗多,流傳最廣的是為紀念屈原。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是端午節的習俗。但是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之。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鬃葉包米代替竹筒。掛艾葉菖蒲,插於門楣,有驅魔除鬼之神效。
【年年乞於人間巧——七夕】
農歷七月初七,中國古代的情人節。也有人稱為「乞巧節」或「女兒節」,七夕余塌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穿針乞巧是七好察夕中小女子們的節目之一,據說在漢代已經盛行。七夕坐看牛郎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
農歷八月十五,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我國的中秋節是在上古秋分和月神祭拜的基礎上發展變化,最後固定在每年八月十五,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直到唐初,中秋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宋朝盛行,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中秋前夕,人們都盡可能和家人團聚,共話豐收,人月雙圓,故又叫「團圓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中秋節的傳說以嫦娥奔月最為著名。
【把酒賞菊倍思親——重陽】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之意願於《易經》。古代民間在該日又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在唐代被官方正式確立。重陽節的習俗有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現在我國又將九月初九定為敬老節。
6、請列舉中國傳統節日涉及的領域
中國傳統節日有信仰、祭祀、歷法等寬鎮液內容,旅攜蘊含著深刻文化內涵,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見證了這個民族慎物悠久的歷史。
7、傳統節日習俗在生活中的作用
1、可以增加民族認同感,加強民族凝聚力
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文化特色個性鮮明,與西方國家的文化是兩種不同風格的文化,各有千秋。這種文化特點,具有民族獨特的特色,是西方國家所不具備的。特色的就是民族的,受到全世界華人的認同,也增加了作為中國人的民族認同感,提升了民族凝聚力。
2、可以增加國人民族自信心,提升民族自豪感
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並且在東辯埋盯南亞文化圈裡,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在全世界多極文化中,也是最重要的一極。有許多民族文化都成功申請了世界文化遺產,這就是世界的認可。這些都值得人們驕傲,不僅能增進民族自信心,還能提升民族自豪感。
3、可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
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特色鮮明的節日文化氛圍,無疑會增加消費,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這也是構建小康社會極為需要的一種良好環境氛圍。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龍抬頭、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攜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 ;寒食節(冬至後的105或106天);清液畝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