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各國家人都有什麼節日

各國家人都有什麼節日

發布時間: 2023-04-13 16:41:51

1、各國人民過年的習俗

目前仍然過春節的除了中國(包括香港,台灣),還有越南,泰國,新加坡,北朝鮮,韓國等亞洲國家。

韓國
在韓國,春節是僅次於中秋節的第二大節日。過春節時,最重要的活動是祭祀祖先。韓國人祭祖有嚴格的說法,僅供桌的擺法就有「魚東肉西」、「頭東尾西」、「紅東白西」、「棗栗梨柿」、「生東熟西」、「左飯右羹」等規則,祭祀的程序也很嚴格。 每年春節一到,韓國婦女都穿上漂亮的民族盛裝,從早到晚都要在廚房裡忙活,嫁到韓國的外國姑娘也要同韓國婦女一樣從早忙到晚。 祭祀了祖先,晚輩就要給長輩拜年了,長輩要給拜年的晚輩壓歲錢。春節期間,平輩人見面的寒暄是「新年多福」。春節時總有不能回家過年的人或者露宿街頭無家可歸者,政府和市民團體就組織起來為他們過春節,讓他們在春節期間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韓國人春節往往都要互贈禮物,禮物的范圍很廣,如牛排、黃花魚、傳統點心、健康食品以及午餐肉、香油、蘑菇、柿餅、日用品等等,禮物都要包裹起來,而包裹的顏色以嫩粉色居多。越南的春節從每年農歷臘月廿三灶王節開始,過年的氣氛一直延續到整個正月,用越南的民間說法就是:正月是「吃喝玩樂」的月份。按越南民間傳說,臘月廿三這一天,在地上的各路神靈都要回天上去報告這一年的情況,灶王爺是主管一家的生活之神,也要上天匯報這家一年的情況。灶王爺一走,就沒有神在家看管了,這個時候,就可以灑掃庭除,改建家裡一些不敢動的地方,准備過年了。這一天也稱之為入除。這與中國民間關於灶王爺的傳說顯然同源。為了好好送灶王爺上路,讓灶王爺匯報的時候高抬貴手,人們都要去放生鯉魚———灶王爺的坐騎。 入除後就得准備年貨。從「肥肉腌蕎紅對聯,蕃桿炮仗綠年粽」這句民謠里可以看出傳統的年貨內容。現在生活好了,肥肉就不一定要了,但買很多肉以備過年還是必需的。生活再怎麼好,這腌制的蕎頭還是留在人們的餐桌上,已經成為過年的傳統符號。對聯盡管還有人買,但由於漢字已不具備官方文字地位,已經不那麼盛行了。蕃桿是免除災禍的東西,不能少。

日本
日本過去跟中國一樣有「春節」,現在沒有,只過元旦。日本人特別重視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為全國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稱之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稱之為「除夜」,除夜時他們祈求神靈托福,送走煩惱的舊年,迎來美好的新年,稱之為「初詣」。除夕午夜,各處城鄉廟宇分別敲鍾108下,以此驅除邪惡,日本人則靜坐聆聽「除夜之鍾」,鍾聲停歇就意味新年的來到。人們便離座上床睡覺,希望得一好夢。元旦早上,家人圍坐在一起,互相講述除夕做的夢,以測吉凶。日本人稱元旦初一為「正日」。1--3日為「三賀日:。在正日,小輩須先去父母那裡拜年,向父母問安,然後到親友家拜年,新年還是個「吃」的節日,各國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來祈求好運。日本人在「正日」這一天,早餐是很豐盛的,吃砂糖竽艿、蕎麥面等,喝屠蘇酒。此後一連三天,則吃素的,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現日本多數城裡人已放棄新年吃素勻慣,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面條,以祝在新的一年裡,健康長壽。日本人在新年清晨,一家老小上街迎接初升的太陽,接著去神社參拜,或互相向親友問好。他們稱新年為「正日」。在這一天,他們的早餐是很豐盛的,吃砂糖竽艿、蕎麥面等,喝屠蘇酒。此後一連3天則吃素食,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

越南
至於放炮仗,1995年,越南政府一紙命令,廢止了這個傳統的過年方式。為了保留過年的氣氛,越南政府在每年除夕晚上,都會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廣場組織施放禮花活動。年粽則是用於祭祖的。越南的粽子是方形的,一隻有1公斤左右,取天圓地方之意。 在越族(京族)人家裡,春節期間有3樣裝飾品是必不可少的:桃花、金橘盆景和「五果盆」。 在越南人的心目中,桃花是避邪之物,也是幸運的象徵。金橘是取吉利之意。越南中部以南,由於氣候原因,沒有桃花,一般以黃梅花代之。作為一種裝飾,不但家裡有,商店裡有,連各機關單位也都會擺放。與此同時,各單位都會在門口掛上迎接新年的橫幅,就是廟宇等場所,也不例外,因為廟宇是越南人過年活動的主要場所。各文藝單位也會於除夕晚上,在街頭組織演出,以營造過年氣氛。作為法定節日,越南春節放假3天。家家都會在家裡插上國旗,樓房住戶就把國旗插在窗外,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五果盆」是用於供奉祖宗的。一般有番荔枝、椰子、水榕果、芒果等5種,在越南語里,番荔枝音同「求」、椰子同「余」、水榕果同「充」、芒果同「使」,意即祝願年年有餘,豐衣足食,有錢使不完。 過年了,越南人會不遠千里萬里往家趕,就為了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一起守歲。在舊年將過、新年來臨之際,擺上香案,迎接新年,稱為「年發」。除夕夜,越南人還有「求祿」的風俗。一般有兩種:一種稱為「采祿」,通常從寺廟祭祖返回時,隨手採摘一根帶有綠葉的樹枝回家,寓意為採集天地神靈賜給的福祿。這根樹枝拿回去後,插在家裡的神龕前,直到樹葉枯殘為止。另一種是帶一些果品回來,也稱之為「祿」,可以分發給朋友親戚,看作是在散福。 初一早晨,家家戶戶都要拜祭祖先,同時也拜土地、灶君、百藝師祖,祭品不限多少,但一般都要有粽子、紅燒魚、包肉團、炙肉、腌蕎頭、牛肉等。供拜完畢,小孩要向家中老人拜年,大人們則要給他們壓歲錢。早餐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吃用葦葉包的糯米粽子。有特色的是「沖年喜」。越南人很看重大年初一第一個到自己家拜年的人。這個人被稱作「沖年喜」之人。許多家庭年前都會托一個忠厚善良、有福分的人來「沖年喜」,以求新年的大吉大利、萬事如意。 越南的大年初一還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活動:唱歌跳舞、表演戲劇、舞龍舞獅,最具特色的活動是下人棋。將中國象棋的棋盤畫在地面上,手執木牌(木牌上刻有與棋子對應的車、馬、炮等)的人充當棋子坐在場中。對弈時,由棋手調遣,旁人以鼓聲催行,頗似金戈鐵馬的沙場,有較強的真實感,深受越南人民的喜愛。 年初一的禁忌也頗多,如:不能吵架、不能講粗話、不能借東西、不能討債;還有不能幹農活,否則會驚動土地神,莊稼會遭殃;初一還不能掃地,即使掃了地也不能倒垃圾,要等3天後能動土時再倒。初二、初三兩天,已成家立戶的男子,若父母健在,必須向父母致以新年問候、敬贈禮品;若父母已去世,則要帶上供品,到長兄家拜祭父母之靈。初四,人們燒化紙錢、紙衣,以祭送祖先。這天,一家大小要共聚一堂,再吃一頓團圓飯。正月期間,越南民間常有許多活動,統稱為「賞春」。有賞水仙花、鬧花燈、唱戲、民歌對唱、禮拜寺廟、游覽名勝古跡等。 越南各少數民族有各自的過節特色。如苗族在除夕夜習慣以齊放獵槍代替鞭炮,先到溪邊燒香祭禮後方打水回家煮年夜飯;吃年夜飯前要祭祖,飯後不能喝湯,認為喝湯會使莊稼受淹;春節期間,全村或幾個村的人聚集在一起舉行賽歌、跳民族舞、拋綉球等活動。

泰國
泰國傳統的新年,即「宋干節」(「宋干」是梵語的譯音),也叫「潑水節」,節日里,人們相互灑水,喜笑顏開地祝長輩健康長壽,祝親朋新年幸運。未婚的青年男女,則用潑水來表示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情。泰國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檯、門口端放一盆清水,祈求新年如意,風調雨順。泰國的潮人眾多,春節的氣氛相當濃厚。無論是華人,還是泰人,都把春節視為重要的節日。雖然春節在泰國並不算是公假日,政府部門和銀行都還照常上班。但許多公司,特別是華人所經營的公司、廠家和商店,都在春節期間放假,一般要到初四以後才正常上班。公司的老闆們,在春節前,都會給員工派「紅包」、發「壓歲錢」。通常從臘月中旬開始,在曼谷的唐人街——耀華力、三聘和石龍軍一帶,過年的氣氛就一天比一天濃。商人們爭相推出各式各樣的年貨。許多商店,竭力把最熱銷的商品陳列在商店門口,甚至擺到馬路邊。寫春聯的、賣求神拜佛用品的攤位接二連三。除了附近的人們來這里籌辦年貨外,做批發的商人們也雲集於此,購買貨物,轉賣到內地。平時都要塞車的道路,更幾乎水泄不通。在曼谷的大大小小商店、商行里,到處張貼著「財源廣進」、「招財進寶」、「生意興隆」、「貨如輪轉」、「出入平安」等彩標;與春節有關的各類商品,都擺在最顯眼的地方。春節前後,有些大商行,還在室外用霓虹燈裝飾成中泰文的「新正如意」、「新年發財」字樣,或在附近插上彩旗,在商行里播放著中國音樂,以烘托節日的氣氛。大年初一,給長者拜年,親戚互相拜年,這種傳統在潮州人中間沿襲至今。

英國
新年前一天,家家戶戶都必須做到瓶中有酒,櫥中有肉。英國人認為,如果沒有餘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除此之外,英國還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風俗,人們都爭取第一個去打水,認為第一個打水人為幸福之人,打來的水是吉祥之水。英國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們不敲門,就徑直走進親友家去。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後,朝屋裡邁進第一隻腳的人,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運氣。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發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發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霉運,會遇上困難和災禍。除夕在親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談前,要先去撥弄壁爐的火,祝福主人「開門大吉」。在英國中部的一些地區,新年早上出門時,不管熟識還是陌生,都會互送銅錢,他們認為這樣做,不但對方一年有財氣,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幸運。

印度
印度的新年被人稱為「痛哭新年」、「禁食新年」。他們在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有些地方,過年不但不慶祝,反而相抱大哭。他們認為,新年一開始,歲月易逝——人生短暫,用哭聲來表示自己的感嘆。有些地區的人們則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新年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

蒙古
新一年到來,蒙古老人會裝扮成牧羊人的樣子,穿著毛絨的皮外套,頭戴一頂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響,以示驅邪祝福。

巴西
巴西人在新年這天,高舉火把,蜂擁登山。人們爭先恐後地尋找那象徵幸福的金樺果。只有不畏艱險的人,才能找到這種罕見的果子。他們稱之為「尋福」。巴西農村有一個獨特的風俗習慣——便是互相揪耳,人們在新年見面時,一定要相互使勁揪住對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巴基斯坦
在新年這一天,巴基斯坦人們個個手拿紅粉跑出門,見了親友,道過新喜,便互相將紅粉塗在額上,以示慶祝新年吉祥如意。阿富汗:在阿富汗北部地區的居民,每逢新年都要舉行激烈的搶山羊比賽,以示慶祝。兩隊騎手爭搶獵物,比賽既緊張激烈,又喜慶歡樂。

阿根廷
阿根廷人認為水是最聖潔的。每年新年,各家老少成群結隊到江河中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穢。墨西哥:墨西哥有些地區的人們在新年到來的時候是禁止笑的,他們一年共分18個月,每月20天,一年最後5天內不準笑。

保加利亞
新年用餐時,誰打噴嚏誰准會給全家人帶來幸福,家主將第一隻羊、牛或馬駒許給他,以祝願他給全家人帶來幸福。

巴拉圭
巴拉人把每年最後五天定為「冷食日」。在這五天中,上至國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動煙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飯,慶祝佳節。

蘇格蘭
蘇格蘭人在新年前夕,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放著一些金錢,沒人看守,盜賊和乞丐在這天晚上,看見了也不動分毫。因為當地風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錢放在門外,翌日新年降臨,大清早打開門時,就看見門口有金錢,取其「一見發財」之意。

西班牙
西班牙人在元且前夕,所有家庭成員都團聚在一起,以音樂和游戲相慶賀。午夜來臨,十二點的鍾聲剛開始敲第一響,大家便爭著吃葡萄。加果能按鍾聲吃下12顆,便象徵著新年的每個月都一切如意。新年這天,最忌孩子們罵人、打架和哭啼,認為這些現象是不祥之兆。所以,新年之日大人總是盡量滿足孩子們的一切要求。同時,這天人們身上必攜一枚金幣或銅幣以示吉祥。

比利時
在比利時,新年的早上,農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們走到牛、馬、羊、狗、貓等動物身邊,煞有介事向這些生靈通明:「新年快樂!」

土耳其
土耳其人在新年除夕,人人都要洗澡,然後穿上新衣裳,他們認為這樣可去除過去一年的衰氣,除舊迎新,迎接來年好運。阿根廷:元月之日,各家各戶紛紛到江河中去進行「新年浴」。入水前,先把採集來的鮮花撒在江面,然後,大家笑呵呵地跳進水中盡情沐浴,同時用花瓣來揉搓身子,在這個國家,水被視為「聖潔」之物。

古巴
新年前一夜,每人准備一碗水,聽到新年鍾響,大家都很快地將水潑向街,意為「除歲」哥倫比亞:新年前夕,各條街上都製作很大的傀儡——「舊年」,並宣布「舊年遺言」,「遺言」的內容滑稽風趣,以博得人們開心,午夜時將「傀儡」炸毀,在粉碎舊年「傀儡」的爆炸聲中,人們載歌載舞,互相慶賀。

德國
德國人在新年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一棵樅樹和橫樹,樹葉間系滿絹花,表示繁花如錦,春滿人間。他們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鍾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並將一重物拋向椅背後,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在德國的農村還流傳著一種過新年的風俗——「爬樹比賽」,以示步步高升。

埃及
埃及人把尼羅河漲水的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稱為「漲水新年」。在埃及的一些地方,新年這一天,要供上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麥等農作物的顆粒,還有一些綠色植物的小芽,以象徵豐裕。獻給神的東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

朝鮮
朝鮮和我國一樣,在新年也有貼窗花、桃符的習俗,以祈求上天保佑,驅走鬼怪,賜給幸福。新年黎明,人們把一些鈔票塞進預先紮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惡,迎接吉祥福星。黃昏,人們又將全家人一年中脫落的頭發燒掉,祝願家人四季平安。新年期間,朝鮮人除了享以美酒佳餚外,還必須要做一種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棗泥和蜂蜜等,蒸煮成與我國的八寶飯相類似的甜飯食用,以預示家裡人丁興旺日子過得象蜜一樣甜。

新加坡
農歷除夕時,孩子們有守歲的習慣,直到午夜待家長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結束後方能就寢,第二天清晨則起個大早,高高興興的從長輩那裡拿「紅包」(壓歲錢)去看舞龍、舞獅隊的沿街表演,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的盛裝,帶上禮品走訪親友,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一種節日的氣氛。過年時,人們愛吃油炸糯米和紅糖做成的甜年糕。

義大利
義大利的除夕是一個狂歡之夜,當夜幕開始降臨,成千上萬的人們湧向街頭,點燃爆竹和焰火,甚至鳴放真槍實彈。男男女女翩翩起舞,直至午夜。家家戶戶收拾舊物,將屋子裡一些可打碎的東西,摔個粉碎,舊盆子、瓶瓶罐罐統統扔到門外,表示去掉厄運和煩惱,這是他們辭舊歲迎新年的傳統方式。

伊朗
伊朗實行的是伊斯蘭歷,它的季節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慶賀新年就是慶祝春天到來,往往是在公歷3月下旬,過新年要隆重慶祝一周。人們湧上街頭生起「篝火」——「夜火」,然後全家人依次從夜火上跳來跳去,表示燒掉「晦氣」,迎來光明,驅邪滅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稱都要以字母「S」開頭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們走親訪友,互祝春節快樂。新年最後一天,全家出遊踏青,以避邪惡。法國:以酒來慶祝新年,人們從除夕起開始狂歡痛飲,直到1月3日才終止。

法國
法國人認為新年這一天的天氣預示著新的一年的年景。新年清晨他們就上街看風向來占卜:刮南風,預兆風調雨順,這一年會是平安而炎熱;刮西風,有一個捕魚和擠奶的豐收年;刮東風,水果將高產;刮北風,則是歉收年。

瑞士
瑞士人有新年健身的習慣,他們有的成群結隊去爬山,站在山頂面對冰天雪地,大聲歌唱美好的生活;有的在山林中沿著長長的雪道滑雪,彷彿在尋找幸福之路;有的舉行踩高蹺比賽,男女老幼齊上陣,互祝身體健康。以健身來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希臘
新年時,家家都要做一個大蛋糕,裡面放一枚銀幣。主人將蛋糕切若干塊,分給家人或來訪的親朋好友。誰吃到帶有銀幣的那塊蛋糕,誰就成了新年最幸運的人,大家都向他祝賀。

羅馬尼亞
新年前夜,人們在廣場上豎起高大的聖誕樹,搭起舞台。市民們一邊燒著焰火,一邊載歌載舞。農村人拉著木犁,上面裝飾著各種彩花,慶祝新年。

2、世界各國的重大傳統節日有哪些?

馬來人的開齋節 ;

印度人的大寶森節 ;

德國慕尼黑啤酒節 ;

蘇格蘭人新年;

美國為感恩節;

美國聖誕節

具體的不一一列舉了,看下圖:

3、外國的節日有哪些 美國有這九個節日

美國節日有元旦節、萬聖節、聖誕節、感恩節、愚人節等。一、元旦節元旦是西方各國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無論是在大街小巷,還是在都市村莊,人們一見面就要互相祝福,共賀新春。元旦除罩仿夕各家各戶都要清掃廚房,以驅除惡魔,使來年順利安康,幸福美滿。有些地方元旦這天去素不相識的人家中作客,隨身帶上鄭閉一塊煤作為新年的禮物,祝福主人家新年爐火越燒越旺。二、萬聖節在這一天大家可以穿上自己喜歡的裝扮或者成為自己喜歡的角色,還可以製作南瓜燈。孩子們也會去其他人的家裡索要糖果,夜晚則吃各種萬聖節特色食物,還會說鬼故事或看恐怖片。三、聖誕節美國各地很多聖誕大餐都是以烤火雞或火腿為主,但往往也帶有地方特色,如玉米粉蒸肉、紅球甘藍烤鵝肉、小龍蝦什錦飯、烤豬肉和七魚海鮮沙拉等等。四、感恩節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也是美國人合家歡聚的節日。初時感恩節沒有固定日期,由美國各州臨時決定物叢纖。直到美國獨立後的1863年,林肯總統宣布感恩節為全國性節日。1941年美國國會正式將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感恩節假期一般會從星期四持續到星期天。五、愚人節也稱萬愚節、幽默節,是西方社會民間傳統節日,節日在每年4月1日。在歐美一些國家,這一天,人們以多種方式開周圍的人的玩笑,上當者當被告知是愚人節時,才恍然大悟。所以這一天總是能夠引出許多笑話,不過某些玩笑也會因開得過大而引起人們的恐慌。

4、各國特色節日及內容

世界各國傳統節日

韓國的傳統節日

通常在陽歷1月底或2月初到來的被韓國人稱作新年的農歷正月初一,是傳統上最盛大的節日。全家人聚集一堂,穿最好的衣服,舉行祭祖儀式。祭祀後,享用豐盛的家宴,家庭中的晚輩向長輩拜年。盡管人們都繼續慶祝農歷新年,但陽歷的元旦也有兩天的法定假期。

其他的重要節日包括:元宵節,即陰歷每年的第一個滿月,此時農民和漁夫們裨求豐收並進行特殊的游戲;端午節,陽歷五月初五,農民們休息一天共同娛樂;中秋節,陰歷八月十五,是一個豐收和感恩的節日;還有浴沸節,農歷四月初八,信徒們在寺廟中舉行特別儀式並舉行燈會。

有幾個家庭節日對所有韓國人來說都很重要,而且總是要設案慶祝,它們是:百日,就是嬰兒出生後第100天;周歲,第一個生日;花甲,60歲生日,這一天被認為特別重要,因為在這一天一個人已經度過了一個年甲子的歲月;此外,還有古稀,即70歲生日。

新加坡農歷春節

農歷春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也有許多獨特的習俗,如家家戶戶要大掃除,門上要貼春聯,要倒貼「福」字,除夕夜全家老小要在一起吃團圓飯,孩子們要守歲以便延長壽命,到了午夜時分家長們要祭神拜祖先,大年初一開始小輩要帶著桔子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小孩「紅包」—壓歲錢。過年時要穿新衣,說吉利話,吃的東西也很講究,如魚象徵年年有餘、年糕代表年年高升、發菜代表發財、桔子代表吉利等。一般華人大年初一不掃地,否則好運氣要被掃掉。過年時,華人都喜歡去牛車水采購年貨。春節期間,也有社團組成的舞獅、舞龍隊作精彩表演。政府也舉辦「春到河畔迎新年」、妝藝大遊行等活動,增添了濃郁的節日氣氛。

新加坡衛塞節

在農歷四月十五日,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成道及涅桀紀念日。新加坡佛教總會在節日的前幾天就開始舉行一連串的慶祝會,各佛教團體及寺廟張燈結綵,大放光明,象徵佛陀的光輝世世代代照耀人間。

伊朗人「跳火」迎新年

伊朗人過新年是在公歷3月21日前後,伊朗人視火為吉祥的象徵,可驅邪逐厄,迎來福神。所以,除夕之夜,家家要舉行「跳火」的活動。人們要曬幹了的駱駝刺在門口點三堆或七堆火,稱為「祝火」,老老少少都要從「祝火」上跳來跳去像跨欄一樣,中口還要念念有詞:「黃的歸你,紅的歸我。」祈求健康、興旺。伊朗人在除夕夜喜吃七道菜,每道菜名稱都要以字母「S」開頭,象徵一家人全年吉祥。

緬甸的潑水節

緬甸人在陽歷四月中旬過年,他們用潑水來慶祝新年,所以新年也叫潑水節。傳說有一年,緬王在宮口遇到神仙下凡,龍心大悅,命人用香料和清水混合,潑灑在文武百官的身上,表示滌舊除污,迎新納福。這以後,人們相互潑水便成了辭舊迎新的傳統。

馬來人的開齋節

馬來人最重要的節日當屬開齋節,每年回歷九月,回教徒從日出到日落都要禁食,戒食一個月後見到新月才可開齋,回教徒會把家裡打掃干凈,裝飾一番,穿上新縫的傳統服裝,備好各式美食糕點來慶祝開齋節,其熱鬧氣氛與漢人的春節不相上下。

印度人的大寶森節

大寶森節是印度人的節日,又稱屠嬌節或萬燈節,家家戶戶會把房屋打掃干凈,在房屋周圍點上燈,迎新守護神和幸運女神。印度興都教徒會舉行盛大慶典,用車載著神像遊行慶祝,有些教徒身上負著鐵架,刺著銀針,向神表示謝恩和贖罪。慶祝中心在小印度一帶。

馬達加斯加人年前不吃肉

馬達加斯加人在新年到來前的一周內不準吃豬肉、羊肉、牛肉等,表示五畜興旺。直到除夕晚餐,才允許吃一些禽類,如雞、鴨、鵝等。元旦這天,夫婦要向雙方父母贈送雞尾,表示對雙方長者的尊重和敬愛;向兄弟姐妹和至親好支贈送雞腿,表示友誼深厚、真摯和關心,以祝賀新年愉快。

德國慕尼黑啤酒節

在德國的傳統節日中,慕尼黑啤酒節是個盡人皆知、載譽全球的節日。

慕尼黑啤酒節源於1810年,是為慶祝賀巴伐利亞儲君盧德親王與薩克森—希爾登豪森的黛麗絲公主共結百年之好而舉行的一系列慶祝活動。德國的10月正值大麥和啤酒花豐收的時節,人們在辛勤勞動之餘,也樂得歡聚在一起,飲酒、唱歌、跳舞,以表達內心的喜悅之情。這一傳統節日一直延續至今。啤酒節的許多活動至今仍廷襲古風。節日的第一天上午,來自巴伐利亞、德國其他州以及奧地利、瑞士、法國的遊行隊伍聚集在一起,人們身穿艷麗多彩的民族服裝及傳統古裝在慕尼黑市長及酒長老闆乘坐的富麗堂皇、花團錦簇的馬車引領下,浩浩盪盪、威武雄壯地湧向黛麗絲草場。中午12時,隨著禮炮12響,頓時鼓樂齊奏、彩旗飛揚、人場沸騰。慕尼黑市長在作簡短致辭後,打開第一桶啤酒,啤酒節便在沸騰的歡呼聲中揭開了序幕。這時身穿傳統服裝的啤酒女郎用單耳大酒杯將新鮮啤酒不斷地送到迫不急待的飲客面前。許多身穿鹿皮短褲、背心等民族服裝有巴伐利亞人手舉啤酒杯穿行在大街上,他們逢人便高喊「乾杯」,氣氛十分熱鬧。10月初的慕尼黑已有微微的秋涼,整個街道被五光十色的燈光裝飾得五彩繽紛。人們背靠背坐在一起,開懷暢飲,並在樂曲的伴奏下,即興地唱呀跳呀,甚至跳上桌子相互祝賀,使得可以裝一公升啤酒的大口有柄啤酒杯發出「當、當」悅耳的碰撞聲。

啤酒節期間除暢飲啤酒之外,人們還舉行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如賽馬、射擊、雜耍、各種游藝活動及戲劇演出、民族音樂會等。

但2001年的慕尼黑啤酒節開幕五天來,處處顯示出不足。

開幕的前三天,光顧啤酒節的共有75萬人。這個數字聽起來其實已經相當壯觀了,但比起去年卻差得遠了,至少少了5萬人。不論是賣酒還是表演、娛樂,都會有不小的影響。在所有想藉此機會小賺一筆的生意人中,最慘的應該是經營兒童汽車游戲的,估計銷售額將會比去年下降90%。

盡管參加啤酒節的人數少了,可喝得爛醉如泥等著人抬的貪杯者卻有增無減。三天之內,巡邏隊花了大把時間叫醒了104個醉漢,送820人到醫院,還有155人因為醉酒而受了傷。警察們的日子也不好過,借酒滋事的有、趁亂偷竊的有,三天時間已經拘捕了30人。政府方面只得站出來,提醒學校和幼兒園的學生、小朋友不要到啤酒節上去玩兒。

蘇格蘭人新年習俗

英國的蘇格蘭人非常相信來年的運氣好壞,全看半夜後第一個走進屋子的人,稱為「第一隻腳」。如果來的第一個客人是一位淺黃色頭發的發性便是壞兆頭;如果第一個踏進門檻的是一位黑眼珠、黑頭發、膚色黝黑、年輕漂亮而又健壯的客人,那就是大吉大利的好兆頭。所以,每年的除夕,客戶的家長都出門遊逛,直到午夜時分才雇一個把臉塗得很黑的人帶路回家。元旦那天,人們要「卜蛋」,盛一盒清水,將蛋清放入水中,從蛋清的形狀來卜吉凶。新年裡到別人家去作客,要帶上一塊煤,向主人獻上這樣的祝詞:「啊,您家的火爐燒得旺旺的。」隨後將煤塊放入爐膛中,用火鉤將爐火撥旺。爐火燒得越旺,主人會越高興,因為這預示著主人一家驅逐了所有的妖孽,將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

感恩節中的美國孩子

美國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為感恩節。感恩節,顧名思義,就是感因的日子。早期乘船來到美國新大陸的英國人,在海上顛簸掙扎了幾個月後,終天在酷寒的11月里,在馬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登陸。期間由於飢鋨和傳染病,許多人相繼死亡。活下來的開始播種。轉年,終於迎來豐收,而且出現了「救命」食物:火雞。後來,人們決定要選一個日子來感謝上帝的恩典,而火雞更是節日中不可缺少的食物,那麼就從火雞說起吧。對於每年都要重復的歷史,孩子們早已習以為常,然而,能讓他們流連忘返的是學校活動。對於節日的慶祝,學校並沒有統一的規定。所以啟發學生的重任,就要靠班主任了。上幼兒園的孩子,有的會提前幾十天拿回一個白紙剪好的火雞形,這是孩子和全家人一起完成的作業,發揮所有人的想像力,採用任何材料都可以,惟一的目的是給火雞穿上衣服。裝扮出來的火雞,真可謂千「雞」齊放啊!最讓人好笑的是,一個班的孩子把自己想像成火雞,寫出不要讓別人吃掉自己的理由,另一個班的孩子,把自己當作火雞廣靠,極力宣傳自己如何如何的可口。

有個班上的老師,提前三個星期讓學生畫了一個邀請函,請父母參加他們班上的感恩節的「盛餐」。兩個星期前,每個孩子又帶回一張清單,上面羅列著要准備的各式食物用品,包括油炸的小雞塊、土豆片、玉米、蘋果醬、紙巾、紙碟,還有你的主意等等,請父母自告奮勇地獻力獻食物。這哪裡是孩子的邀請?分明是由大人來做,孩子享受。

那天,20多位父母全部上陣,老師是司令員,大人給孩子端水送飯,孩子盡情地享受。老師突然問孩子:「吃完飯後,誰來整理干凈?」「我們自己。」孩子異口同聲地喊著。不到40分鍾的「盛餐」,要准備籌劃幾天,結果時,孩子跟著老師的樣子「謝恩父母,謝恩同學,謝恩學校」。之後,美國學校的星期四、星期五開始放個長周末。一年裡,美國孩子的假期多得不得了,而且,每個節假期間,甚至每個周末,學校都不留給學生任何功課。

美國「感恩節」後的第一天,也就是星期五早晨,是所有商店一年中幾乎最便宜的促銷日,特別趕在聖誕節送大禮物之前,這一天意義重大。因為限制在早晨的幾個小時,而且,拿出來的貨品有限,所以人們不顧嚴寒,不怕早起,四五點就站在商店門口排隊。

現具店5點開賣,5點半時,已經有100多個人站在商店門口等待進去。因為顧客太多,所以必須限制流量。為了進商店人們還得排一個多小時,進去後,付錢時要再排上一個多小時,而且,真正要買的流行玩具,早已被「搶」光。最後買下的玩具,與平日的價錢相差無幾。感恩節後,還要勞累一場,但為了孩子,家長都甘心情感。

美國大學生過聖誕節

在美國與中國的春節相當的節日是聖誕節。美國大學生的聖誕節在節日開始時主要是與家人一起度過。節前最重要的事情是給家人和最好的朋友買聖誕禮物。按理說,聖誕節禮物應該是保密的,要等到大家都坐在聖誕節樹下,由負責分發禮品的扮演聖誕老人的主持人分到各位手中,打開禮物時才知道自己的禮物是什麼。而為了經濟起見,現在不少人在購買聖誕節禮物時都會設法打聽對方到底缺什麼,從而有針對性地購買禮物。除了送禮物外,全家人的主要活動是聚餐,到各處去看聖誕節裝飾,到商店去買折價物品,此後他們喜歡或者與同學一起開車到其他地方旅行,或者到商店租很多自己喜歡看的電影與同學一起分享,或者閱讀自己喜歡看的閑書,或者看電視看電影。不少學生也會乘這個時候多打工掙零花錢。

瑞典的傳統節日

瑞典有許多傳統的節日。在重大的節日當中,第一個是在四月三十日到五月二日之間舉行的狂歡節。人們稱四月三十日的晚上為沃爾帕吉斯夜,據說在這個晚上生命和春天的力量將戰勝死亡和冬天。在慶祝節日時,人們每天晚上都要點燃箐火—首先是在山頂上,然後作為回應,人們在山谷里也將燃起箐火。這些箐火是節日慶祝開始的信號,它們將一直持續在天亮。在瑞典南部,人們還有箐火旁舉行詩歌和唱歌比賽,優勝者不僅能獲得獎品,還能得到當地最漂亮女孩的親吻。

除了沃爾帕吉斯夜之外,還有其他一些節日:比如太陽節是在六月進行的盛大夏季節日;龍蝦節是八月份的一個節日,在那一天,人們可以盡情享用龍蝦;而鵝節則在陰冷的十一月里,節日那天,傳統的習谷是喝鵝血湯。瑞典人的聖誕節里沒有聖誕老人,但他們卻有一個聖誕守護神。為了歡迎他的到來,孩子們擺出一大份聖誕蛋糕請他吃。在鄉下,人們會從家裡敞開的窗口往外扔禮物,同時扔出的還有稻草人和稻草編織的動物,以此祈求好運。
------------------------------------------------------------------------------------------------------
http://morija.spaces.live.com/blog/cns!2e8f7310d150a6eb!605.entry

世界各國傳統民間節日
巴西的狂歡節:
每年2月下旬的巴西狂歡節被稱為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奔放的狂歡節,尤以里約熱內盧最著名。期間,全城上下傾巢而出,男女老少個個濃妝艷抹,狂歌勁舞,盡情宣洩。盛大的桑巴遊行是狂歡節的高潮。艷麗的服飾、強勁的音樂、火辣辣的桑巴舞和風光旖旎的巴西美女讓人流連忘返。

日本的筷子節:

為感謝筷子一日三餐辛勤地為人們效勞,每年的8月4日為「筷子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熱熱鬧鬧地慶祝一番,以感謝筷子一日三餐地為他們服務。農村在播種、插秧、收獲、生日或婚嫁的喜慶筵席上,都要換上新筷子,以表愉悅之情。

泰國的宋干節:

每年4月13日~15日是泰國的宋干節,又名潑水節,也是泰歷新年。節日來臨,舉國歡慶。人們為佛像灑香水、燒香、獻花,並舉行護佛遊行;青年人身穿節日盛裝,載歌載舞;男女老少相互潑水,以示祝福。此外,節日期間還舉辦風箏比賽、劃船競賽、廟會、文藝演出、選美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使節日氣氛異常濃烈。

德國慕尼黑啤酒節:

1810年10月,巴伐利亞加冕王子路德維希和特蕾瑟公主完婚,官方的慶祝活動持續了5天。人們聚集到慕尼黑城外的大草坪上,唱歌、跳舞、觀看賽馬和痛飲啤酒。從此,這個深受歡迎的活動便被延續下來,流傳至今,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六至10月的第一個星期日就固定成為啤酒節。

西班牙西紅柿狂歡節:

西紅柿狂歡節起源於一次街頭斗毆。此後,每年8月,人們都會穿上泳衣,戴上潛水鏡和浴帽湧上街頭,互相投擲熟透的西紅柿,歡度西紅柿狂歡節。狂歡結束後,布諾居民和渾身黏糊糊的「西紅柿鬥士」們一起加入了街道清潔工作。

5、世界各國傳統節日

●春節: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 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斗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差賣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七夕節: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在銀河上搭成一座鵲橋,牛郎和織女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一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每到七夕將至,牽牛和織女二星都竟夜經天,直至太陽升起才隱退,因而又被喻為人間離別的夫妻相會。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中秋節。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族慶寬,中秋又稱「團圓節」。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冬至節:冬至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至今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等。

● 臘八節: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稱「成道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紅小豆,兆亮後來演變的極為復雜考究,主料有白米、黃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數十種,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乾、桂圓肉、百合、蓮子等,通宵熬煮,香飄十里。

6、在外國有哪些節日?

外國節日有很多,由於篇幅問題在此只列舉5個。

1、情人節(2月14日)-----ST.VALENTINE'S DAY (VALENTINE'S DAY) 

2、狂歡節(巴西,二月中、下旬)-----CARNIVAL 

3、愚人節(4月1日)-----FOOL'S DAY 

4、國際勞動節(5月1日)-----INTERNATIONAL LABOUR DAY 

5、復活節(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EASTER 


拓展資料

1、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起源於基督教。這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 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系的發展關鍵。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

2、狂歡節,通常是基督教四旬齋前飲宴和狂歡的節日,原由主節一直延長到四旬節前一天,如今通常只限四旬節前幾天。盛行於歐美地區。 許多國家都有一個傳統的狂歡節節日,化妝舞會、彩車遊行、假面具和宴會是狂歡節的幾大特色,它起源於非基督徒的節日慶典,如希臘酒神節、古羅馬農神節和牧神節以及凱爾特人的宗教儀式等。一般在2、3月份舉行。

3、愚人節(April Fool's Day、April Fool's Day或All Fools' Day)也稱萬愚節、幽默節,是西方社會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4月1日。愚人節與古羅馬的嬉樂節和印度的歡悅節有相似之處。

在歐美一些國家,這一天,人們以多種方式開周圍的人的玩笑,上當者當被告知是愚人節時,才恍然大悟,所以這一天總是能夠引出許多笑話,不過某些玩笑也會因開得過大而引起人們的恐慌,或改變形勢衍生成為(網路)謠言。但是,玩笑最晚只能開到中午12點,這是約定俗成的嚴格規矩。

4、五一國際勞動節(International Labor Day或者May Day),又稱國際勞動節、勞動節,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勞動節。節日源於美國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罷工,為紀念這次偉大的工人運動,1889年的第二國際成立大會上宣布將每年的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動節。中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作出決定,將5月1日確定為勞動節。

5、復活節(Easter),是紀念耶穌基督復活的節日,西方信基督教的國家都過這個節。在西方教會傳統里,春分之後第一次滿月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即為復活節。東方教會則規定,如果滿月恰逢星期日,則復活節再推遲一周。因此,節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復活節是最古老最有意義的基督教節日之一,慶祝的是基督的復活,世界各地的基督徒每年都要舉行慶祝。

7、外國的節日有哪些

西方蘆簡節日(Western festivals)指西方國家一年中的節日。包括聖誕節、萬聖節、復活節、情人節、美國獨立日森嘩液、愚人節以及母親節等。
由於文化和習俗的不同,各國人此物民慶祝元旦和新年的方式和形式也有一定的差異。
新年
西方節日

猶太歷七月的第一天;伊斯蘭教歷第一個月的第一天;格列高利歷(Gregorian calendar),公歷或陽歷。為紀念1582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採用此歷而命名的。按陽歷或公歷,新年從1月1日(January 1)開始。在元旦這一天,人們辭舊迎新(to see the old year out and the new year in)。

祝福語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ear to you. Wish a happy New Year.Thank you, the same to you.恭喜發財,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慶典活動
在西方國家,盡管聖誕節才是最大的節日,新年在人們心目中仍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除夕之夜 (NewYear's Eve)晚會是慶祝新年到來必不可少的活動。西方各國的人們都喜歡在歡快的樂曲和絢麗的光彩中喜氣洋洋地度過一年的最後一個夜晚。此時,化裝晚會特別受歡迎。來賓們把尊嚴和謹慎藏在面具之後,打扮得稀奇古怪。大家無拘無束、盡情玩樂,與平日的行為大相徑庭。在英美兩國,午夜鍾聲一響,參加晚會的人們還要手拉手高唱<<友誼地久天長>>這首著名的蘇格蘭民歌。

8、西方國家的所有節日

西方節日簡介

(2006-01-19 19:09:02)

第一節 新年(New Year)

1. Calendar

猶太歷七月的第一天;伊斯蘭教歷第一個月的第一天;格列高利歷 (Gregorian calendar),公歷或陽歷。為紀念1582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採用此歷而命名的。按陽歷或公歷,新年從1月1日(January 1)開始。在元旦這一天,人們辭舊迎新(to see the old year out and the new year in)。

2. Wishes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ear to you. wish a happy New Year.Thank you, the same to you.恭喜發財, 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3. Celebrations由於文化和習俗的不同,各國人民慶祝元氏或旦和新年的方式和形式也有一定的差異。

在西方國家,盡管聖誕節才是最大的節日,新年在人們心目中仍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除夕之夜(New Year\'s Day)晚會是慶祝新年到來必不可少的活動。西方各國的人們都喜歡在歡快的樂曲和絢麗的光彩中喜氣洋洋地度過一年的最後一個夜晚。此時,化裝晚會特別受歡迎。來賓們把尊嚴和謹慎藏在面具之後,打扮得稀奇古怪。大家無拘無束,盡情玩樂,與平日的行為大相徑庭。在英美兩國,午夜鍾聲一響,參加晚會的人們還要手拉手高唱"友誼地久天長"這首著名的蘇格蘭民歌。

第二節 聖誕節(Christmas)

聖誕節是基督教徒紀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誕生 的日子,公認的日期是12月25日。聖誕節本是一個宗教性的節日,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具有民族風格的全民性的節日,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義大利、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甚至非洲,東南亞一些國家都很盛行。

聖誕節指聖誕日(Christmas Day)或 聖誕節節期(Christmas tide),即12月24日至第二年1月6日這段時間。另外人們把12月24日夜為聖誕前夜(Christmas Eve)。

1. Jesus Christmas

耶酥是基督教的創始人,上帝的兒子。約公元前6年,耶酥由聖母瑪利亞(St. Mary)因聖靈降孕而生,降生在耶路撒冷附近伯利恆一家客店的馬棚里。耶酥長大後開始傳道,並召集了十二門徒。他認為要想拯救地球人類,就要對當時的猶太教進行改革,於是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宗教主張,但是由於他的言論和行為與當時的猶太統治者及社會當權者發生沖突,耶酥被門徒之一猶大出賣,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耶酥死後三天升天。他的門徒繼承他的事業繼續傳教佈道。

2. Christmas tree

聖誕樹可以說是聖誕節最重要的裝飾點綴物。聖誕樹通常使用整棵塔形常綠樹(如衫、柏等),或用松柏樹枝紮成一棵塔形聖誕樹。樹上掛滿了閃閃發光的金銀紙片、用棉花製成的雪花和五顏六色的彩燈、蠟燭、玩具、禮物等裝飾品。樹頂上還裝有一顆大星,樹上的彩燈或蠟燭象徵耶酥是世界的光明,大星則代表耶酥降生後將三位東方賢人引到伯利恆的那顆星。

聖誕樹的起源眾說不一。

3. 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

聖誕老人是西方老幼皆知的典型形象,是聖人與神靈的結合體,是仁愛與慷慨的代名詞。一般認為聖誕老人是一個留著銀白鬍須、和顫配藹可親的老人。他頭戴紅色尖帽,身穿白皮領子的大紅袍,腰間扎著一條寬布帶。傳說聖誕老人在聖誕夜駕著八隻鹿拉的滿載著禮品的雪橇,從北方雪國來到各家,由煙囪下來,經過壁爐到房間內,把糖果、玩具等禮品裝進孩子們吊在壁爐和床頭上的襪子里。

相傳聖誕老人是羅馬帝國東部小亞細亞每拉城(今土耳其境內)的主教聖尼古拉的化身。17世紀荷蘭移民把聖誕老人的傳說帶到了美國。美國英語中的聖誕老人為「聖塔?克勞斯」(Santa Claus),在荷蘭語中原為「聖尼古拉」。 聖尼古拉主教生前樂善好施,曾暗地裡贈送金子給一農夫的三個待嫁的女兒作嫁妝,將一袋金子從煙囪扔進去,恰好掉在壁爐上的一隻長統襪中。所以現在在聖誕夜有不少天真的孩子都把襪子口朝上茄核指小心翼翼地吊在壁爐旁或床頭,期待聖誕老人送來禮物。

在現代英美等國家,有不少百貨商店為吸引和招攬顧客,在聖誕節期間會專門派人扮成聖誕老人,向來商店購物的顧客(尤其是顧客帶的孩子)分發糖果和禮品。

4. Christmas cards and Christmas presents

按照習俗,過聖誕節時人們都互贈聖誕賀卡和聖誕禮品。賀卡可以在商店買到,也可以自製,只要寫上一句祝詞,寫上自己的姓名就行了。贈賀卡一般要根據對方的年興趣愛好以及與自己的關系等。不僅同事、同學、朋友之間互贈,家庭成員之間也有互贈賀卡和禮品的習慣。這是一種最普通的慶祝聖誕節的活動。

5. Christmas dinner

聖誕餐是聖誕節當天的主餐,有的家庭把它安排在中餐,有的把它安排在晚餐。這餐飯主要是家人聚餐,一般不邀請客人。聖誕餐主要食品為:火雞(turkey)或烤鵝(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類小甜餅(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

按照習俗,吃聖誕餐時,往往要多設一個座位,多放一份餐具, 據說這是為了「主的使者」預備的,也有的說是為一個需要幫助的過路人而准備的。

6. Christmas carol

在聖誕夜(12月24日晚至25日晨),基督教徒們組織歌詠隊到各教徒家去唱聖誕頌歌,傳報佳音。據說,這是模仿天使在基督降生的那天夜裡,在伯利恆郊外向牧羊人報告基督降生的喜訊。頌歌很多,比如《平安夜》、《鈴兒響叮當》、《小伯利恆》、《東方三賢士》等,內容大都與耶酥的誕生有關。

第三節 復活節(Easter)

復活節(Easter)是基督教耶酥復活的重大節日。對基督徒而言,復活節僅次於聖誕節。

公元325年,尼西亞會議決定,為紀念基督教的創始人耶酥復活,將每年的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the first Sunday following the first full moon after March 21)定為復活節,所以,復活節每年的具體日期不確定。又因為復活節總是在星期天,所以它的英文說法可以是Easter/Easter Day,也可以是Easter Sunday。從復活節開始以後的一周稱為復活節周(Easter Week),在此期間,教徒每天進行祈禱。

復活節前40天有一個大齋期稱為四月齋( Lent ),是從基督教的聖灰星期三( Ash Wednesday )起至復活節前一天為止的40天,這主要是為了紀念耶酥在荒野禁食()40天而絕食或懺悔。大齋期為信徒們提供了一贖罪(penance)、齋戒(fasting)、自製(self-denial)和懺悔(repentance)的機會,要求信徒們滌凈過去一年中的劣行與罪過。

按照基督教的習慣,在復活節的前一天,教徒們要舉行夜間祈禱。這天晚上,教堂里燈火全部熄滅,意味著世界一片黑暗。等到午夜的鍾聲一響,神父手持一枝點燃的蠟燭(象徵基督光芒),走進教堂,將各個教徒手中的蠟燭點燃,不一會兒,整個教堂被眾多的蠟燭光照得通明,祈禱也就隨之結束。

復活節這一天要舉行宗教儀式和活動, 如「聖餐」等,人們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主復活了」(The Lord\'s risen)。然後人們互贈彩蛋(Easter egg),小孩吃兔子糖,講兔子的故事。按西方國家的習俗,彩蛋 和兔子是 復活節的典型象徵和吉祥物。

第四節 感恩節(Thanksgiving)

感恩節是美國民間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the 4th Thursday in November)。

1.起源

感恩節的起源有一段有趣但很復雜的歷史,這一段歷史要從英國的宗教史說起。大約16世紀中葉,在英國教會()內出現了改革派。他們主張清除教會內殘留的天主教舊制和煩瑣的禮儀,取消教堂內華麗的裝飾,反對封建王公貴族的驕奢淫逸,主張過勤儉清潔的簡朴生活,因而被人稱為清教徒()。清教徒中又分為溫和派和激進派。溫和派主張君主立憲,代表大資產階級和上層新貴族的利益。激進派則提倡共和政體,堅持政教分離,主張用長老制改組國會,代表中小資產階級貴族的利益,後來遭到當局的迫害,部分清教徒於是被迫逃亡國外。1620年9月,102 名英國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木船(Mayflower)從英格蘭的普利茅斯(Plymouth)出發,經過將近3個月的海上漂泊,於當年12月23 日來到美洲的 Massachusetts 東南部的 Plymouth 港口,並在附近意外地找到一個印地安人的村落,他們發現村內無人於是定居下來。但是當時是冬天,又人生地不熟,白手起家,缺衣少食,以及疾病的侵襲等原因,到第一個冬天結束時,活下來的只有50來人。但有幸的是,第二年的春天,這批倖存下來的移民得到了當地印地安人的熱心幫助。善良的印地安人給他們種子,教他們打獵,教他們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種莊稼等。就這樣,在印地安人的幫助下,再加上移民們的艱苦奮斗,終於迎來了1621年的大豐收。

為了感謝上帝賜予的大豐收,移民們決定舉行一次盛大的慶祝活動,同時也是為了感謝印地安人的熱心幫助。於是他們在1621年的11月下旬的一個星期四,與邀請來的曾幫助過他們的印地安人一起舉行了一個慶祝活動。他們在天亮時鳴放禮炮,舉行宗教儀式,虔誠地向上帝表示感謝。然後他們用自己獵取的火雞以及自己種的南瓜、紅薯、玉米等做的美味佳餚,隆重慶祝上帝的賜予,這便是美國歷史上的感恩節的開始。1789年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正式宣布將11月26日作為過感恩節的日子。但一直到1941年由國會通過了一項決議,將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作為全國統一慶祝感恩節的日子。

第五節 愚人節(April Fool's Day)

愚人節(April Fool's Day/All Fool's Day)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節日。時間是每年的4月1日(April 1st)。按照西方國家的習俗,在愚人節這一天,人們可以任意說謊騙人,愚弄他人。騙人越高,越能得到推崇。在愚人節受到愚弄的人被稱為 April Fool ( 4月愚人)。按照他們的習慣,當一個人成功地使別人受到愚弄時,他就會笑著說 ,這時受愚弄的人恍然大悟,也會跟著哈哈大笑。愚人節活動活躍氣氛,放鬆一下大腦,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一些樂趣,本不是件壞事。但是開玩笑或愚弄人應該有個分寸,要適可而止,不要只是一味地追求騙術的高明,而不顧他人的承受性,也就是說不要把自己的一時高興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不過愚人節最典型的活動還是大家互相開玩笑,用假話捉弄對方。有的人把細線拴著的錢包丟在大街上,自己在暗處拉著線的另一端。一旦有人撿起錢包,他們就出其不意地猛然把錢包拽走。還有人把磚頭放在破帽子下面擱在馬路當中,然後等著看誰來了會踢它。小孩們會告訴父母說自己的書包破了個洞,或者臉上有個黑點.等大人俯身來看時,他們就一邊喊著「四月傻瓜」。一邊笑著跑開去。總之,每逢愚人節這一天,動物園和水族館還會接到不少打給菲什(魚)先生成萊昂(獅子)先生的電話,常常惹得工作人員掐斷電話線,以便減少麻煩。

如今的愚人節在美國已主要是淘氣的男孩子們的節日了。

第六節 母親節( Mother's Day)

母親節( Mother's Day)是英美等國家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敬意而設的一個節日。日期是每年的5月第二個星期日(the 2nd Sunday in May)。

母親節起源於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據說當時在美國 Philadelphia 有一個小地方,人們之間彼此關系不十分友好,經常打架。當時有一位叫 Mrs Jarvis 的女士希望能改變這種狀況,於是她就開始了一個所謂「母親友誼節」(Mother\'s Friendship Day)。在母親友誼節這一天便去看望其他人的母親,並勸她們能和好如初。於 1905年5月9 日去世,她的女兒Miss Anna Javis 繼承了她的事業,繼續努力,並決心建立一個紀念母親的節日。於是她開始給當時有影響的人寫信,提出自己的建議。在她的努力下, Philadelphia 於1908年5 月10 日第一次慶祝了母親節。

每逢母親節,做兒女的會送給自己的母親節日賀卡(Mother's Day Cards)、鮮花(flowers)以及母親們喜歡的精美禮物(presents)等,同時,在這一天做父親的會領著子女們包攬家務,以便讓做母親的有個休息的機會。

第七節 父親節( Father's Day)

每年的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the 3rd Sunday in June)。主要在美國和加拿大。

父親節( Father's Day)起源與20世紀初的美國。據說當時在華盛頓州有一位名叫的人,她年幼喪母,兄弟姐妹六人全靠父親撫養成人。父親的這種既為人父,又為人母的自我犧牲精神極大地感動了她。長大後,她積極倡導父親節,並說服當時華盛頓的Ministerial Society of Spokane作一次特殊的禮拜儀式向父親們表達敬意。後來在1916年她的建議得到了Woodwork Wilson總統的官方承認。 從此父親節便成為了美國的一項傳統節日。

按照習慣,父親節這一天,做孩子的通常一大早就起床`給父親做一頓豐盛的早餐,端到父親的床頭,感謝父親的養育之恩。另外,父親節這一天,孩子們還向父親贈送禮物,所送的一般是父親喜歡的衣服和愛喝的酒。

第八節 情人節( Saint Valentine's Day)

情人節( Saint Valentine's Day)是英美等國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時間是每年的2月14日。

關於情人節的起源有許多不同的解釋,現在大多無法考證,其中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它是為了紀念羅馬基督教殉道者St. Valentine而設的。相傳他在2 月14日即將被斬首之前,憑借自己執著的愛戀之情的魔力使雙目失明的女兒重見光明。

值得注意的是情人節不僅僅是年輕人的節日,也是一個大眾化的節日。情人節這一天,不僅僅情侶們互贈卡片和禮物,人們也給自己的父母、老以及其他受自己尊敬和愛戴的人贈禮物和卡片。特別引人入勝的是情人節之夜的化裝舞會。這在幾十年前就十分流行。參加舞會的入,個個煞費苦心地將自己裝扮起來,有的化裝成中世紀的騎士,有的化裝成西班牙的海盜,還有的化裝成東方的皇帝。聰明的舞會主人常常給每位客人發一個帶花邊的瓦倫丁卡片,上面寫著某個人的名字,這個人就成為你今晚的夥伴。因此在舞會上,人們便可以看到羅密歐和灰姑娘翩翩起舞;哈姆雷特同卡門談笑風生;阿拉伯公主同查理二世共進晚餐。他們化裝得那樣維妙維肖.使人覺得彷彿真的是一群古人復活了。

第九節 萬聖節 ( Halloween)

1. 萬聖節(All Saints' Day)

按照基督教的習慣,每年的11月1 日為萬聖節,是紀念所有聖徒的日子。萬聖節前夕便是萬聖節的前一天,即10月31日。在中世紀的英格蘭,萬聖節被叫做 All Hallow ,大家知道,"前夕"的英語是eve , 所以萬聖節前夕便由Halloween + eve 演變成 Halloween 。

在英國,萬聖節前夕可以說是一個鬼節。因為大多數活動都與「鬼」有關。每到萬聖節前夕這天晚上,人們就圍坐在火爐旁,講述一些有關鬼的故事,有時讓一些在場的小孩聽起來好生害怕。有的人把蘿卜或甜菜頭挖空,做成一個古怪的頭形的東西,在上面刻上嘴和眼睛,在其內放上一枝點燃的蠟燭,看上去古怪、讓人害怕,然後把它掛在樹枝上或大門上,據說這樣可以驅逐妖魔鬼怪。

在美國,人們製作「傑克燈」或叫「南瓜燈」(Jack-o'-lantern)。小孩們身穿古怪的服裝,頭戴面具,裝扮成鬼怪的形象,手裡提著一盞南瓜燈,從一家走到另一家,在大門口大聲叫著「是請客還是要我們搗亂(Trick or Treat)。這時若主人不請客(treat ),這些頑皮的孩子就會動真格地搗亂(trick),有的在主人的門把上塗上肥皂或往玻璃上灑肥皂水;有的乾脆把主人的門給卸下來;還有的順手拿走主人放在門口的日常小用品等。但人們對這些天真可愛的小客人一般還是歡迎的,並且事先都准備好糖果或零錢。聽到這些小孩來到時,他們馬上迎出來,給孩子們分發糖果或零錢。

美國獨立日

美國獨立日7月4日 ,獨立日是美國主要法定節日之一。

1776年7月4日,由傑弗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在費城大陸會議上正式通過,庄嚴地宣布美利堅合眾國脫離英國而獨立。《獨立宣言》是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偉大文獻,通過《獨立宣言》的這一天也成為美國人民永遠紀念的節日,定為美國獨立日。

9、歐美國家的節日有哪些?

歐美國家一年中主要的節日,包括聖誕節、新年、情人節、愚人節、母親節、父親節、復活節、萬聖節、感恩節等。

1、聖誕節 12月25日


由來

名稱是「基督愷撒」的縮寫。為基督彌撒的縮寫,即是為耶穌的誕辰慶祝,因而又名聖誕節,是傳統的基督教會節日,又是國際性質的娛樂節日。教會開始並無聖誕節,大約在耶穌升天後百餘年內才出現的。據說由於聖經未明記耶穌生於何時,故各地聖誕節日期各異。  公元440年,由羅馬教廷定12月25日為聖誕節。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會領袖在伯利恆(Bethlehem,巴勒斯坦中部,傳為耶穌降生地)聚會,進一步予以確定,從此世界大多數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為聖誕節。


習俗

西方人以紅、綠、白三色為聖誕色,紅色的有聖誕花和聖誕蠟燭,綠色的是聖誕樹,它是聖誕節的主要裝飾品,紅色與白色相映成趣的是聖誕老人,他是聖誕節活動中最受歡迎的人物。

聖誕習俗眾多,各國都有自己獨特的慶祝方式,差別很大,但宗旨卻都是一樣的,都是為大家帶來聖誕節和新年的祝福。

聖誕符號及活動有:聖誕樹、聖誕火腿、聖誕柴、冬青以及馴鹿、雪橇、聖誕老人尼古拉、互贈禮物。


2、新年也叫元旦  1月1日

由來

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習俗

人們聚集在教堂、街頭或廣場,唱詩、祈禱、祝福、懺悔,並一同迎候那除舊更新的一瞬。午夜十二點整,全國教堂鍾聲齊嗚,樂隊高奏有名的懷舊歌曲(一路平安/ Auld Lang Syne)。在音樂聲中,激動的人們擁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識的人也可以互相親吻。人們就這樣懷著惜別的感傷和對新生活的嚮往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3、情人節   2月14日

由來

傳說一:

公元3世紀時的羅馬帝國,暴君克勞迪亞斯(Claudius)當政,因戰爭連綿不斷,不斷強行徵召大批年輕男子外出征戰。人們怨聲載道,男人們都不願意離開家庭,小夥子們也不願離開戀人。暴君下令禁止人們舉行結婚典禮,甚至要求已訂婚的年輕人撕毀婚約。為此,人們敢怒不敢言。一位名叫聖·瓦倫丁(Saint. Valentine)的牧師知道後,不忍看到身邊的一對對情侶就此生離死別,於是秘密地為他們在教堂舉行婚禮,給予相愛的人新婚祝福。這個消息傳開後,更多的情侶來到修道院,請聖瓦倫丁牧師幫助他們完成婚禮。牧師都愉快地答應了。終於,此事傳到了暴君的耳中,聖.瓦倫丁被捕了。公元270年2月14日,聖.瓦倫丁死於獄中。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尊重愛情、與暴政抗衡的牧師,將每年2月14日定為瓦倫丁節(Valentine's day),也就是情人節。


傳說二:

在古羅馬帝國時期,傳播基督教是不被允許的,許多基督徒遭到殘酷迫害。聖瓦倫丁是當時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他在傳播基督教時被捕入獄。在獄中,聖瓦倫丁受到了典獄長及其雙目失明的女兒的悉心照料。在被處決的那天早晨,聖瓦倫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告別信,表達了自己對她的情意,信的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就在他被處決的當天,典獄長的女兒在聖瓦倫丁的墓前種了一棵開著紅花的杏樹。後來,人們將聖·瓦倫丁被處死的這一天——2月14日定為情人節,以紀念這段凄美的愛情。


習俗

這一天,男士要送給自己的愛人一株(束)紅玫瑰來表達愛意。女士則送上包裝精美的甜蜜巧克力,以此來表示濃濃的情意。

此外,西方還有互送情人節卡片的習慣,卡片上寫有情意綿綿的句子。人們也給自己的父母、朋友或其他自己敬愛的人贈送禮物和卡片。


4、愚人節  4月1日 

由來

1564年,法國率先採用了新紀年法以1月1日為一年之始。但是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卻反對這種歷法改革,他們依然固執地按照舊歷,在4月1日(舊歷新年)這一天互送禮品,慶祝新年。改革派的人對這些守舊者的做法很不以為然,便想辦法對他們大加嘲弄。一些聰明、愛搞惡作劇的人便在4月1日給那些守舊者送去假禮品,或邀請他們參加假招待會。看到守舊者被愚弄,他們就哈哈大笑,並把上當受騙的保守分子稱為「四月傻瓜」或「上鉤的魚」。久而久之,人們在每年的4月1日便有了搞惡作劇、互相愚弄的習慣,並逐漸成為法國流行的民俗,被稱為愚人節。18世紀初,愚人節從法國傳到英國,又被英國移民帶到了美國,最終成為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


習俗

最典型的活動還是大家互相開玩笑,用假話捉弄對方。總之在這一天,人們可以任意開玩笑,搞惡作劇,甚至報紙、電台也可以報道假新聞。

西方人還喜歡在愚人節這天組織家庭聚會,主人把整理房間一新,待客人來後則祝他們「新年快樂」或「聖誕快樂」,以此互相打趣。愚人節聚會上一貫有「做假」的風俗,比如用蟹肉做偽裝的燒雞、西紅柿色拉下面藏著冰激凌,把糖果放在葯盒裡給客人食用等。


5、母親節 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由來

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正處於恢復期。弗吉尼亞州一間教會主日學校的總監賈維斯(Mrs Jarvis)夫人在學校里負責講述美國國殤紀念日的課程。她是10個孩子的母親,在講到戰爭中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雄故事時,她認為:為國家貢獻了一個個英勇戰士的正是那些偉大的母親;戰士們血染疆場之後,承受著巨大悲痛、作出巨大犧牲的也是那些偉大的母親。她想應該創立一個母親節,來紀念和贊揚全世界的母親。賈維斯夫人去世後,她的女兒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想到母親含辛茹苦地撫養兒女成人的經歷,決定發起創立母親節,以完成母親當年的心願。在安娜的積極倡導下,1914年,母親節正式被確立。5月10日是賈維斯夫人去世的日子,為了紀念她,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被定為母親節。


習俗

在美國,這一天家裡的男成員要把全部的家務活包下來,讓母親休息。兒女們每人要做一件讓母親高興的事,以表孝心。遠在異地的孩子要打電話問候母親。

由於賈維斯夫人生前喜愛康乃馨花,於是康乃馨也成為母親節的象徵。人們在母親節這天要在胸前佩戴一朵康乃馨。母親健在的,戴彩色康乃馨;母親過世的,則戴白色康乃馨。


6、父親節  每年的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

由來

專門用一天向母親表示敬意的想法是1907年在美國首先提出來的。2年以後的1909年,住在華盛頓州士波肯市(Spokane)的杜德夫人(Mrs. Dodd),當她參加完教會舉辦的母親節主日崇拜之後,杜德夫人將她的感受告訴教會的瑞馬士牧師(Rev. Rasmus),她希望能有一個特別的日子,向偉大的斯馬特先生致敬,並能以此紀念全天下偉大的父親。

杜德夫人13歲那一年母親去世,父親威廉·斯馬特先生(Mr. William Smart)在美國華盛頓州東部的一個鄉下農場中,獨自一人,父兼母職撫養六名子女長大成人。斯馬特先生參與過美國南北戰爭,功勛標榜,他在妻子過世後立志不再續弦,全心帶大六名兒女。1909 年,就在兒女們長大成人之際,斯馬特先生辭世。

在得到教會的支持後,杜德夫人在1910年春天開始推動成立父親節的運動,1910年6月19日舉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親節聚會。

1924年,在美國總統支持下,父親節成為全國性的節日,後來漸漸傳遍西方,成為固定節日。為了使父親節規范化,各方面強烈呼籲議會承認這個節日。1972年,總統尼克松正式簽署了建立父親節的議會決議。


習俗

父親健在的,子女胸前佩戴紅玫瑰;父親過世的則佩戴白玫瑰。兒女們會在這一天為父親送上領帶、襪子、打火機之類的小禮品,以表示自己的愛心。

在父親節的那一頓早餐是由子女們做的,父母早上不必早起,子女們做好早餐很拿到床前給父母親用。

各地風俗不同,也有向父親送康乃馨、向日葵、太陽花的。


7、復活節 能見到圓月的春分當日(3月20.、21日)或春分圓月後的第一個星期日

由來

據聖經記錄,耶穌被叛徒猶大出賣後遭到逮捕,最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臨終前,耶穌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的信徒們,無需為我的死而悲傷,三日後我必復活。」

三天後的黎明,一個白衣天使從空中降臨,他推倒封住墳墓的石頭,正襟危坐,對兩位虔誠的瑪麗亞說:「耶穌不在墓中了,他已經復活,到加利利(地名,在今巴勒斯坦的北部地區)去了。」

就在此時,耶穌在加利利見到了自己的11個門徒,他對他們說:「我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末日!」 。在基督教教義中,耶穌基督之死是為了贖世人之罪,因此在基督教中,復活節具有重要意義。


習俗

雞蛋在西方象徵著死後又復甦的生命,因此被作為耶穌復活的標志。後來人們還把雞蛋染成五顏六色,以增加喜慶氣氛。復活節當天,家庭主婦們會把煮熟的「復活節彩蛋」藏在樹穴、草叢或山石後,讓孩子們四處尋找。在美國還有一年一度的白宮滾彩蛋活動。後來又發展到把巧克力、糖果等做成雞蛋模樣,包上各色彩紙,互相贈送。


8、萬聖節  11月1日

由來

傳說一:

萬聖節又稱「鬼節」,據說,人們以前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萬聖節前夜造訪人世。於是人們就在這一晚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鬼嚇走,拎著燈火走在街上既是為了嚇走鬼魂,也是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傳說二:

傳說有一個叫傑克的愛爾蘭人,因為他對錢特別吝嗇,就不允許他進入天堂,而被打入地獄。但是在那裡他老是捉弄魔鬼撒旦,所以被踢出地獄,罰他提著燈籠永遠在人世里行走。


傳說三:

兩千多年前,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習俗

大多數家庭會在院子里擺上幾棵南瓜或是如真人一般高的稻草人,並且在窗戶上裝飾小小的南瓜燈;夜幕降臨後,孩子們便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或扮作騎魔帚的女巫,或戴上畫有骷髏旗的帽子扮成海盜,手裡提著一盞南瓜燈四處游盪,向鄰居們索要糖果。在這一晚,大人們也可以盡其所能地作怪,而不會招致異樣的眼光。

象徵物是傑克南瓜燈。萬聖夜的主題是鬼怪、嚇人,以及與死亡、魔法、怪物有關的事物。通常與萬聖夜扯上關系的事物有鬼魂、食屍鬼、巫婆、蝙蝠、黑貓、貓頭鷹、精靈、僵屍、骷髏和惡魔等,還有虛構人物如吸血鬼和科學怪人。

黑色和橙色是萬聖夜的傳統顏色。現代萬聖夜的產品也大量使用紫色、綠色和紅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為萬聖節的象徵。


9、感恩節  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

由來

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號渡輪滿載著102名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前往美國尋求宗教自由,他們在海上顛簸了兩個月之後,終於在十一月在英國英格蘭西南部的普里茅斯港登陸。這一年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處在飢寒交迫之中。冬天過後,只有50多人活了下來。第二天春天,這些英國移民得到了當地印第安人的幫助,開始播種、耕作,並終於獲得了豐收。按照宗教習慣,移民們感謝上帝賜予他們的收獲,邀請印第安人一起舉行了三天狂歡活動。從此這一習俗延續下來,並逐漸風行。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宣布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感恩節。


習俗

人們按照習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禱,城鄉市鎮到處舉行化裝遊行、戲劇表演和體育比賽等,學校和商店也都按規定放假休息。孩子們還模仿當年印第安人的模樣穿上離奇古怪的服裝,畫上臉譜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

散居在他鄉外地的家人們也會從天南海北歸來,一家人團團圓圓,品嘗美味的感恩節火雞。也不會忘掉在這一天邀請好友、單身漢或遠離家鄉的人共度佳節。

感恩節的食品富有傳統特色,火雞是感恩節傳統主菜,通常是把火雞肚子里塞上各種調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後整隻烤熟後端出,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給大家。此外,感恩節的傳統食品還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餅、紅莓果醬等。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