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六大節日是什麼
1、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是什麼時間什麼風俗?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熬年守歲、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
3.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4.清明節:公歷4月5日左右
習俗: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
5.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6.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
7.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
8重陽節: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
9.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
習俗:喝臘八粥
(1)人生六大節日是什麼擴展資料:
中國傳統節日的現實意義:
1.傳承中華民族「天人合一」思想
通過人的努力讓自然災禍不要影響人類生活,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走的是和諧發展道路,要求綠色發展,人類不能通過掠奪方式攫取自然資源。傳承傳統節日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助於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目標。
2.傳承和發揚儒家思想基本精神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困境在於其儀式的固化和內涵的物化。傳統節日的現實意義在於通過節日文化宣傳,就可以比較容易的完成基本的道德教育。
3.建立民族情感和愛國思想
相同的信仰能夠拉近不同地區、不同價值觀人民,甚至是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間的距離。傳統節日的存在,能夠讓人民潛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感召,對民族精神的形成、愛國主義教育的實現有著重要意義。
2、六大傳統節日的含義都是什麼?
中國六大傳統節日簡介
春節
春節又叫陰年,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正月初一有祭灶、祭祖等儀式。
過年要吃餃子,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半夜子時,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餃諧音交,有「喜氣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清明節
清明節一說是由古代的寒食節演變而來。為群眾性的祭掃祖墳的活動。古代清明節的傳統食品大致有這樣幾種,如糖稀(古名「餳」,即以麥芽或谷芽熬煎為液的糖漿)、麥粥、糯米酪、麥酪、杏仁酪、雞蛋以及攪拌了鹽醋的生菜。
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清明節節日食品。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團子。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端午節也稱端午、端陽。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午節、五月節、浴蘭節……」家家門頭插艾草,兒童戴香囊,脖子、手脖、腳脖系五綵線。日出前取河水洗臉,吃粽子。
閩南的棕子有鹼棕、肉棕和豆棕。鹼棕是在糯米中加入蘇打液蒸熟而成。
七夕節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中秋節
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節日。有說每逢佳節倍思親。
中秋賞月,古已有之。而又盛行於宋代。仲秋節的傳統習俗是賞月、祭月、吃月餅。仲秋節吃月餅的習慣在我國歷史悠久。
重陽節
六朝時期登高古俗得到光大,重陽節俗形成,糕類自然成為節令食品。如童謠所謂:「七月劉禾傷早,九月吃糕正好。」唐宋時重陽食糕俗流行,唐稱麻葛糕,宋人已習稱「重陽糕」 。
重陽糕,又叫「菊糕」、「花糕」,古稱「蓬餌」。據說它源自秋糧收割後的歲時飲食風俗「嘗新」,後來發展成一種應節食品。它以麵粉、米粉(江米和黃米)、小米和豆等為原料,再加上棗蒸制而成。從唐朝起,重陽糕上要用竹簽插重陽旗,這種小旗以五色紙縷為花紋,中嵌「令」字,取吉慶之意。重陽吃糕,也因為「糕」與「高」同音,寓有步步高升、前途光明的意思。
3、中國六大傳統節日的過節時間具體是在公歷或農歷的幾月幾日?
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清明節:公歷4月4日或5日。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