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冬季有什麼節日習俗

冬季有什麼節日習俗

發布時間: 2023-04-14 02:20:34

1、冬至習俗有哪些

冬至(別名: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英文名:Winter Solstice)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太陽黃經達270°,日期在公歷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或23日,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過節的習俗源於漢代,盛於唐宋。

冬至的風俗有:吃羊肉、吃冬至肉、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吃赤豆粥、吃餛飩、贈鞋帽、贈鞋、藏冬冰、圓仔貼門、蒸饅頭、過牛節、吃年糕、打糍粑、吃狗肉等。我認為在冬至怎麼多吃的習俗中,最值得一提有9個,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冬至習俗之一:大頭菜烤年糕🌷✨

冬至前一天,寧波人一般不出門,冬至節一早有全家人吃大頭菜烤年糕的習俗。大頭菜烤年糕是一道做法簡單的浙江寧波市特色傳統美食。冬至前後,寧波人的女兒或是媳婦都會做上一道大頭菜烤年糕來應應景,預示著步步高。大頭菜烤年糕用料更加普通,醬油、糖、鹽就可以搞定!做大頭菜烤年糕烤菜的時候,順帶就可以做出這道美味年糕!

冬至節前夜,家家烤大頭菜,大灶的火燒得旺旺的,將大頭菜洗凈,削皮切塊,菜葉也不要浪費。削掉表面上有坑坑窪窪的東西,放入鑊中,塊要切得稍厚一點,否則容易煮散導致筷夾不起。大頭菜先放入,後放大塊年糕,翻一下,放點醬油,然後把呼呼燃燒的柴蓋上草灰,柴徹夜暗燃,用文火煮,大頭菜在鑊里焐一夜。第二天一早水將燒干時,放入糖和鹽,再澆入一層菜油起鑊,香氣四溢的大頭菜烤年糕就大功告成啦!

冬至大頭菜烤年糕的關鍵是冬至那晚灶火不滅,家家都要燒得「烘烘相」,薪火不息,薪火相傳,日子紅火是老百姓最實在最基本的企盼,而年糕則寓示「年年高」。

✨🌷冬至習俗之二:過牛節🌷✨

此外,在冬至這一天,台灣農家人還給耕牛放假,讓牛喝酒驅寒,感謝耕牛一年的辛苦勞作,俗稱「牛節」,這說明台灣同胞是多麼重視農業啊!

最早台灣沒有耕牛,後來由於生產生活的需要才從國外和祖國大陸的閩南等地引進。明代末期,荷蘭人佔領台灣,發現台灣沒有牛。但他們要在台灣發展種植甘蔗,如果沒有牛,效率很低,所以特地從慎閉如殖民地印尼爪哇運來200頭牛作為耕地、種甘蔗使用,這是台灣黃牛的起源。而最早從爪哇買來的200頭牛不夠使用,荷蘭人就在台灣開設「牛司」管理牛,訓練、繁殖耕牛,鼓勵原住民把捕來的野牛用木柵圍起來,通過鞭打、虐待後再餵食。這一來,經過快者半年,慢者一年的馴服,野牛就可態鎮以聽人使喚參與耕耘的行列。台灣的水牛,則是清代以後,從祖國大陸運來的。

這天,耕牛的主人要給牛放假,為了答謝耕牛一年辛苦耕耘的功勞,還用節俗食品湯圓粘附於牛角,表示耕牛過節。冬季氣候特別寒冷時,要給耕牛飲酒禦寒。即使在物質極其缺乏的上世紀六十年代,閩南地區商業部門還專門分配酒票供應耕牛飲用禦寒,當地人俗稱「牛酒」。這種以酒為契、人牛共慶的場景,堪稱兩岸護牛敬牛習俗奇觀!

✨🌷冬至習俗之三:藏冬冰🌷✨

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後,修窖藏冰。在冬至這天將冰藏窖中,封閉嚴實,同時藏入各種鮮果,春後取出,在市上銷售,顏色宛如剛從樹上摘下來一樣。

人們用鐵釺自河中鑿冰,寬一尺多,長二尺多,稱為一方,在冬至這天將冰藏入窖中,窖深約二丈,將冰藏入後,立即將窖封閉嚴實,同時藏入各種鮮果,入春後取出銷售,顏色宛如剛從樹上摘下來一樣。南方沿海居民,照例在冬至後修繕冰窖,儲藏冰塊,以便第二年打魚期間為魚保鮮。

在古代,沒有像現在這樣先進的製冷技術,不能人工製造冰塊,但是聰明的古人卻巧妙利用著當時的生產條件,摸索出一套利用天然冰塊的消暑法,具體說來就是「冬冰夏用」,這就是藏冬冰習俗由來。

✨🌷冬至習俗之四:冬至贈鞋🌷✨

冬至節,民間還有贈鞋習俗,其源甚古。《中華古今注》說:「漢有綉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

冬至節,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希望孩子們健康成長。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綉。送給男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綉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綉多為花鳥。現在則多數是從市場購買,形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節日,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子,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三國曹植的《冬至獻襪履表》中就有「亞歲迎祥,履長納慶」的句子,在《酉陽雜俎》中記載:「北朝婦人常以冬至日進履襪及靴」。冬至:「陽生於下,日永於天,長履景福,至於億年」。因此以前的冬至也叫「履長節」。意思就寬啟是冬至一陽生,初生的陽氣從地下開始往上走,也就是從腳開始往上,所以送一雙鞋子護住初生的陽氣,以保平安。俗話說「冬至一陽生,送鞋保安康」,就是這個意思。

✨🌷冬至習俗之五:冬至圓粘門環🌷✨ 

說起冬至圓粘門環這一莊重的習俗,在台灣民間,有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傳說:從前,台灣某地有個以要飯為生的三口之家。一年冬至,母親在飢寒交迫中不幸死去,女兒痛哭一場後,決定賣身葬母。臨別時,女兒與父親約定:今後女兒不管漂泊到哪裡,每年冬節都在東家的大門門環上粘附兩個冬節圓,這樣父親就可以比較容易地找到女兒。

翌年冬節,在財主家當丫環的女兒思父心切,她心生一計對東家說:「冬至敬祖宗,也要敬門神,這樣才會迎來財神。」東家向來很迷信,聽罷覺得有理,就叫她將兩粒糯米團粘在大門的門環上。寒來暑往五春秋,因為有門環上粘冬節圓為記,父女倆終於團聚了。後來,他們有了自己的家,但每年冬節,父女倆仍不忘那段辛酸的往事,總要在門環上粘上冬節圓。

一來二去,鄉親鄰居也競相效仿,以寄託對出遠門親人的懷念和祝福,盼望他們早日歸家,久而久之,便給冬至增添了富有濃郁人情味的節俗內容。

✨🌷冬至習俗之六:吃湯圓🌷✨

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湯圓,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湯圓也稱湯團,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傳說湯圓是專放給老鼠吃的。相傳五穀的種子,是老鼠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種的,農民為報答老鼠的功勞,約定每年收割時,應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後來,因為有一個貪心的人,把田裡的五穀全收割了,老鼠一氣之下便向觀音娘娘投訴,觀音娘娘聽後也覺得可憐,便賜給它一副堅硬的牙齒,叫它以後搬進人家屋內居住,以便尋食,自此,老鼠便到處為害了。成為如今「四害之一」。

然而,這個「到處貼湯圓」的陋俗畢竟行不久,它不僅不衛生,而且有損美觀和十分浪費,也就自然消亡了。而這個「吃湯圓」的風俗則一直流傳至今。

✨🌷冬至習俗之七:凍羊肉🌷✨ 

在冬至這一天,餘姚泗門等地還流行吃「凍羊肉」習俗,即買來新鮮的羊肉,切成塊狀後,放入醬油、茴香等調料,大火燒熟後裝入盆中,待羊肉冷卻後凍成「凍羊肉」,吃飯時,夾一塊「凍羊肉」放入滿滿的米飯中,鮮美噴香。

據說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是從漢代開始形成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冬至吃狗肉從此就在民間傳開,到後來吃狗肉又慢慢轉變成了吃羊肉以及其他各種滋補品。如果能夠在羊肉中再配上祛風防寒的中葯,那更是再好不過的了。於是,冬至吃羊肉的風俗便在南方地區廣為流傳下來,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傳統。

✨🌷冬至習俗之八:吃赤豆粥🌷✨

冬至日吃赤豆粥的習俗,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已經有了,據說是為了預防瘟疫。南北朝時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說:「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做粥以禳之。」

還有一則傳說,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冬至日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煮飯,以祛疫迎祥。無論如何,冬至夜一碗香甜滋補的赤豆糯米飯總是讓人歡喜的,在寧波,冬至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飯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冬至習俗之九:吃餃子🌷✨

冬至日,我國北方各民族有吃餃子的風俗,據說冬至日吃餃子不凍耳朵。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葯,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葯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葯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葯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於是,每逢冬至日,人們總會包餃子吃,形成了冬至吃餃子耳朵不被凍的習俗。

冬至節的風俗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家的初衷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迎接冬至年的到來,慶祝新的一年的來臨。

2、冬天有哪些習俗呢?

1、祭天:據文獻記載,早在漢武帝時期就有冬至祭天習俗,盛於唐宋。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祭祀表達了古人為天下蒼生祈求風調雨順的願望,也體現其對天和自然的尊崇敬畏之情。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2、祭祖:在民間,有於冬至日祭祖的習俗。冬至祭祖之禮與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時,人們還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古時流傳有向老人敬獻鞋襪的習俗,此習俗現代仍然十分流行。閩台有俗諺:冬至大過年,唔返無祖宗,所有外出謀生的人都要在冬至節時趕回家鄉過年,表示年終有歸宿。
3、數九九:民間把冬至又稱為作交九或數九,就是從冬至日起,向後數九個九天,天氣就由冬至的寒之至轉為春深日暖。因為數九的過程正是寒極轉暖、寒消暖長的過程,所以人們常把這九九八十一天稱作九里天、數九寒天。冬至之後數九九在全國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們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物特徵、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舉尺,編排出了各種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如北方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吃餃子:在我國北方,每年農歷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冬至的習俗,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當然也有例外,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5、吃湯圓: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湯圓,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湯圓也稱湯團,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正高高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6、贈鞋:冬至節,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希望孩子們健康成長。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綉。送給男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綉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綉多為花鳥。現在則多數是從市場購買,形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節日,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子,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7、藏冬冰:冰的應用十分廣泛,可以保鮮,又可入葯,夏季用冰製作冷飲,需求量更大。我國古念凳人很早就懂得如何製冰用冰。《詩經》中有納於凌陰的句子,可見民間藏冰,遠在周代就已經實行。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