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不配過兒童節怎麼辦
1、成年人應該如何過兒童節?
」小皮球,香蕉梨,馬蘭開花二十一, 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這才是我們的童年,無憂無慮,每天都在開開心心的玩耍,從來沒考慮過未來,也不需要我們去考慮。
現在我們已經長大了,也很多年沒有玩過這種游戲了。既然想要懷念一下青春,那不妨從兒時的游戲開始做起。
玩泥巴就算了,現在也沒有真正的泥巴讓我們玩兒了。約幾個兒時的玩伴,找個空曠的地方,重溫一下兒時的回憶,過一個快樂的六一.
跳皮筋兒也好,丟沙包也好,砸四角也好,彈玻璃球也好,不管哪一項,互相之間都定個彩頭,誰輸了誰晚上請客。
白天用孩子的方式過有意義,晚上用成年人的方式放鬆一下自己。你們找個空曠點的地方去玩,我想沒有人會說你們閑話。
很可能在你們玩的時候,有不少同齡人圍觀,有不少小孩子參與進去,有不少中老年人覺得很有趣。可是都不要在意,他們都是出於善意,沒有人會打擾你們懷念青春。
我覺得這是一種比較不錯的方式,意見我是提了,用不用在你。今年六一已經沒有機會了,明年的六一你可以嘗試一下。
只要心不老,人就永遠都不會老。用孩子的眼光和心態來看待問題,世界都會變得簡單許多。可是我們總懷念青春,卻很少去這樣做。
懷念小時候媽媽包的水餃,現在吃到嘴裡已經沒有那種味道;懷念小時候過年的壓歲錢,現在已經到了給別人發壓歲錢的年紀。
成年人的兒童節,想怎麼過就怎麼過。只要你不怕孩子向老師打報告,說有老阿姨搶我們節目,隨你怎麼玩兒,你高興就好。
2、「90」後這屆年輕人是如何過母親節的?
在2022年的5月8號,是很多人期待已久的母親節,而90後已經開始結婚生子了。90後這屆年輕人都不願意去過母親節,因為覺得這樣會突顯出自己的年齡。其實大家可以發現,90後的媽媽就好像還是一個小孩子一樣,所以說在母親節這幾天,很多的媽媽都希望自己能夠當一天小朋友,希望孩子可以來照顧著自己。90後的媽媽讓人感覺到非常的可愛,不僅有母親的成熟,也有小女生的可愛清純,所以說很多人都被90後媽媽給征服住了。
因為小編也是一個90後,如果是讓小編過母親節的話,首先,小編會選擇休息一天,不做任何的事情。同樣,大家也是可以要求老公或者是孩子來幫助我們去完成一些東西,比如說做飯也可以選擇在這一天當小公主,讓孩子知道這是屬於媽媽的季節,讓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每個人都是有屬於自己的節日,比如說小朋友有兒童節,媽媽有母親節,爸爸有父親節,這些節日都是為了能夠讓大家在屬於自己的節日當中能夠做一天的小朋友。
在母親節這一天,媽媽確實是可以當一天的小朋友,我們可以選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不用為了接送孩子而操心,可以讓自己更加的開心,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小女孩。
90後的媽媽儀式感是非常強大的,所以說爸爸在這一天要提前的給媽媽准備好心怡的禮物。可以選擇帶著90後媽媽去比較浪漫的餐廳吃飯,爸爸也是可以給媽媽准備一束鮮花,並且要感謝媽媽在平日裡面的勞累。這些東西都是平時容易得到的,但是如果是別人用心完成的,我們就會覺得非常的感動,而且也覺得非常的珍貴。
3、你覺得現在的「六一」兒童節變味了嗎?
很多人小時候,盼望著過「六一」,就像盼望著過春節一樣。因為到了「六一」這一天,孩子們就能放假不學習了,還能纏著爸媽給買新衣服,管爸媽要零花錢買禮物。孩子們吃喝玩樂,自由自在。
尤其是80和90後的這一代人,六一兒童節里,孩子們都能過得特別開心,簡單又幸福。大家一起彈玻璃球,吃糖塊折糖紙,玩跳格子,扒泥巴,樣樣都能笑開花。回想兒時過「六一」的經歷,多年之後,很多人仍然十分喜悅。
可惜現如今,小孩子們過「六一」,情況好像不太一樣了!這本該屬於孩子的節日里,按道理說,在這一天,小孩子們就該開心快樂,玩得盡興。但有些孩子的爸媽卻抱怨,六一這天要開聯歡會,孩子提前排練了好幾天的節目,看起來很累,還很緊張。有些爸媽們心疼孩子,覺得現如今的「六一」兒童節,確實有點變味了。
寶媽:現在六一兒童節變味了,與其大張旗鼓吵手歷排節目還不如放假一天
寶媽王女士說,兒子過六一兒童節,要交120元的演出服錢,還要交聯歡會的「人頭費」20元。還說,如果有剩餘的錢,就當班費了。寶媽覺得,後者可以理解,但演出服有點太貴了,況且孩子只穿一次,料子又那麼差,買這么貴的衣服不太劃算,浪費錢。
更讓王女士不能接受的是,兒子周六周日兩天里,根本沒休息,書也沒怎麼看,就是跑去排練,非說必須要把節目練好。兒子講,聯升搜歡會上每個人都要表演節目,不能演砸了,不然太丟人了,會被人笑話。
看著兒子很賣力氣,王女士本該挺欣慰,可總覺得哪裡怪怪的,心裡不舒服。想起小時候自己過「薯掘六一」的快樂,王女士更心疼兒子了,不禁感慨:現如今的「六一」真的有點「變味」了,沒了快樂的味道,多了種「儀式感」的空洞。大人孩子都辛苦,老師也跟著受累,圖啥呢?
4、如何看待很多成年人喊著過六一兒童節?
成年人過兒童節,大部分是因為懷舊。
隨著慢慢長大和經歷的豐富,人們往往不自主的回憶一些往事,思念一些故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長大的「寶寶」,回到現實中,卻又不得不扛起成年人肩上的責任。在這種對於過往感覺叫「懷舊」。
對於成年人喊著過兒童節,我覺得可以理解。人之初,性本善。懷念童年,正是出於人天生的善良呀。現在生活條件和環境比以前的年代好了太多,以前70後、80後甚至90後的孩子,可能沒有很好的過過兒童節,沒有游樂場,沒有很多的禮物。現在條件好起來了,而自己的童年已經遠去,過個兒童節,補償一下當年可愛的自己。
成年人過兒童節「幼稚」嗎?
心理學上有一個「反童現象」的概念,指的是成年人為了逃避現實壓力,獲得外界的同情與理解,從而在言行舉止上像兒童一樣。這種消弭現實焦慮感的手段,是一種基於人性的本能,在不少人身上都會出現。
如果一個成年人長期處於這種心理狀態,恐怕是不正常的,但如果只是在兒童節「當一天小孩」,未嘗不能獲得短暫的心靈棲息,未嘗不能更好地緩解壓力和負面情緒。
法國作家聖埃克蘇佩里筆下的「小王子」,是很多成年人回味無窮的角色。這種對童年純真感的認可與迷戀,未嘗不是一種現實生活中的正能量。從某種意義上講,有童心的人也是能夠堅守初心的人。面對紛紛世事,還能保持一顆純真的心,不油膩庸俗無聊,這不僅不丟人,反而是一種寶貴的品質。
正如明代哲人李贄在《童心說》中所說:「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這顆寶貴的童心就是真心,是面對復雜世界時保持純粹的精神內核,是迎接各種人生挑戰時保持內心淡定與淳樸的精神底色。
成年人過兒童節,不論是出於人性的本能,還是對現實焦慮感與倦怠感的應激反應,都有合理性。但願每個人都能有一顆不會消失的赤子之心,永遠純粹,永遠年輕。
5、六一兒童節,為何現在成年人比兒童還急著過六一?
六一兒童節,明明是孩子的節日,可是卻有越來越多的成年人開始熱衷於給自己過六一。其實細細想來,這也並不難理解。
01
過六一是為了追憶童年,重溫快樂。
懷舊是人不變的一種情愫。即便活到七老八十、人生暮年,每個人回憶起自己的童年都會誇誇其談、眉飛色舞、沉浸其中,快樂之情溢於言表。哪怕是苦難的童年,等若干年後長大成人,再回想起來,也會少了幾許苦澀,留下沉甸甸的回憶,也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
也正因為如此,懷舊也成了我們一生中永遠不變的主題。小時候的任何一個物件留到今天,都成了最寶貴的禮物。現在網路上有許多關於70後80後童年的回憶,童年的玩具,童年的生活場景的圖片,無一不撥動了我們心底最柔軟的那一根心弦。
02
成年人過六一是為了暫時逃離一下當下生活的不易。
孩子的眼睛是純凈的,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哪怕剛剛打得不可開交,轉眼又可以和好如處、如膠似漆,就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而成年人的世界,有太多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陽奉陰違。再加上巨大的生活壓力,成年人的世界就一個字兒:"累"!
記得有一次,我的老父親用腳蹬三輪帶著我外甥家的一雙兒女在院子里轉圈圈兒,我外甥馬上拍了小視頻發朋友圈,配文:"童年真好!"。當時的我就站在他的身旁,看到了他眼睛中滿滿的羨慕之情。
是啊,外甥在我眼中一直都應該是小時候那個調皮搗蛋、古靈精怪、無憂無慮的小男孩。可轉眼之間,他已長大成人,已經成為兩個孩子的父親。並且還要直面家庭的變故,稚嫩的肩膀還要挑起家庭的重擔!再也回不到無憂無慮的童年!
而成年人熱衷於過六一就成了暫時逃離這個辛苦的世界,暫時麻痹一下心靈的方式。
羨慕今天過六一的孩子們!我想說:我也好想過六一!
我是香草珠兒,
心理成長,心靈提升,我們一路同行!
6、三孩政策迎接六一兒童節,為何引起8090後熱議?
因為孩子這個話題父母避不開,甚至可以說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很多年齡大的見到年輕小夫妻必問的問題。
這政策關乎8090後人群的利益,他們是生力軍!
8090人群中有一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中大多數已經結婚生子,剛剛體會到成家立業生子過日子的艱難,感覺生一個孩子已經快要耗盡自己與生俱來的洪荒之力,現在國家在二孩政策之後又出台了三孩生育政策,你說這二孩是生還是不生呢?或者是生了二孩的估計又開始糾結這三孩要不要呢?
當然有錢人是不會這糾結生孩子的問題,生幾個,生在哪裡這些只要有錢都能搞定。
參加熱議的往往是兜里有點錢但又不是足夠多的。他們得考慮生育成本、教育成本、醫療成本;得評估家庭後續收入的穩定性和潛在的風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家庭資金鏈斷了,大人們可以嘞緊褲帶艱苦度日,小孩子咋辦?難道忍心讓他們被同齡人恥笑,因家境貧寒而自卑?或者是讓他們輟學,用幼小的肩膀跟大人一起去扛生活的重擔?
另外,國家不是說了嗎?要出台配套支持政策,且等一等,看看這個政策是什麼吧?
比如女性的求職、就業、收入怎麼保障?用人單位雖然不能以未生育小孩為由不錄取女性,但總有其他的理由吧?還能阻止企業去找理由嗎?女性的職場之路就顯得更為狹窄了,那麼只有在單身或者家庭中二選一了。
還有產假會不會增長?因為老人都延遲退休了,帶不了孫子了,只有靠小倆口自己帶,因為請人帶又沒錢付嘛。所以產假是否可以延長?但剛才的問題又來了,女性在就業市場上的劣勢就更明顯了。這個怎麼解決?
房子、教育、醫療三座大山,是否會因為生二胎或三胎給予扶持減免?但現在都是市場經濟在整個社會中起決定性作用,難道開發商或者售房者會根據你是二胎三胎家庭而下調房價嗎?基本不可能。醫療和教育雖然可以強令減免,但估計幅度也不會太大,要不保證不了質量啊!所以這些都是問題。
感覺今後會生三胎的人,會聚攏向富人和窮人兩個極端,因為富人不缺錢,生幾個都沒問題,而窮人並不在高質量撫養上費心思,只是增加養老保障而已。而處於社會大部分的中間階層,壓力焦慮顧慮困難都會很多,真正響應三胎政策的並不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