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台山市為什麼有節日文化

台山市為什麼有節日文化

發布時間: 2023-04-14 09:06:40

1、台山人的風俗習慣

1、台山民歌

台山民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元代以來涌現了很多著名詩人、螞喊歌手和作品。唱法大體上是「問字取腔」或「按字取音」;演唱者靈活地按二句詞為一段在原來基本曲調基礎上,用不斷重復、壓縮變化、延長變化、加花等方法,使曲調唱得自然宛轉。



2、台山浮石飄色

浮石飄色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娛樂藝術,始於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是迎合浮石民間節日活動而產生的,是台山民間藝術的一枝奇葩。每架飄色由兩個八至十歲的兒童(俗稱「色仔」)扮成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由村民用「色櫃」抬著出遊,屬人物造型藝術。

3、春節

年三十晚,除了祭拜祖宗之外,還要接灶君老爺歸位。深夜12時(即年初一0時),接財神。另外,在除夕夜,吃過團年飯後,人人沐浴更衣,並且要做好年初一的菜式,按俗例,年初一忌動具、忌打掃庭院。

4、台山廣東音樂

作為廣東音樂的前身,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最初的八音悄唯班,多演奏佛教音樂和民間小調,人們稱這些曲調為「廣東音樂」;到清朝中葉,八音班實行樂曲演奏和戲曲演唱相結合的道路,使八音班逐步走上成熟。八音班一般在年節、盂蘭會、跳禾樓和紅白喜事中舉行。

5、守歲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也是過年的高潮。這天,從凌晨開始,家家戶戶焚香點燭,放鞭炮啟物培,貢齋拜祖,開門接福迎春。是夜,伴燈不眠,俗稱「守歲」。

2、牛肉節是什麼時候

台山牛肉節又稱水步牛肉節,是台山市一項傳統民間節日,代表著當地人自身的文化傳統。水步牛肉節的起源地是水步山口圩。圩期一年一次——農歷九月九日。相傳清光緒乙末年(1895年),水步橫水族人在此西邊興建北帝廟,重陽節這天宰了一頭牛為工匠加菜,余者則由眾人自由購之。有一沙浦蔡氏買二三斤置於工棚而收工回家烹食,其母適患痧症,危在旦夕,拚死吃了幾塊牛肉(出痧忌吃牛肉),吃後病症減輕,未幾痊癒。此奇事遠近相傳。次年(1896年)九月初九興圩,專賣牛肉。且買得牛肉者,須拎著牛肉從北帝廟院子正門入而從小門出才回家,以求消災避禍。後傳說為九月初九趁山口圩,吃牛肉,就可以去病除痛,消災避禍,吉祥順利。

水步牛肉節是台山市一項傳統民間節日,代表著當地人自身的文化傳統。水步牛肉節的起源地是水步山口圩。圩期一年一次——農歷九月九日。相傳清光緒乙末年(1895年),水步橫水族人在此西邊興建北帝廟,重陽節這天宰了一頭牛為工匠加菜,余者則由眾人自由購之。有一沙浦蔡氏買二三斤置於工棚而收工回家烹食,其母適患痧症,危在旦夕,拚死吃了幾塊牛肉(出痧忌吃牛肉),吃後病症減輕,未幾痊癒。此奇事遠近相傳。次年(1896年)九月初九興圩,專賣牛肉。且買得牛肉者,須拎著牛肉從北帝廟院子正門入而從小門出才回家,以求消災避禍。後傳說為九月初九趁山口圩,吃牛肉,就可以去病除痛,消災避禍,吉祥順利。

九月九日趁水步圩吃牛肉成為地方風俗,民國初至抗日戰爭前,頗為興盛。人們從江門、新會、公益、開平、白沙、斗山等地四面八方趕來趁圩,買牛肉回家與家人親戚烹食。1955年私人耕牛打價歸社,政府禁宰耕牛。於是九月九趁圩吃牛肉的風俗停了下來。1980年,北帝廟雖不存在,但人們還是恢復了趁圩吃牛肉的地方風俗。1998年後,人們每逢九月九都赴水步趁圩吃牛肉(當然還捎回家煮吃)。從事飲食行業的都趕早在圩坡地上搭起帳篷,擺上炊具,做起了熟食生意。人們圍桌小憩,品嘗香味撲鼻的牛腩蘿卜,鮮牛肉燴制的粥粉面飯。小攤檔的風車、水果、蔬菜、小食等等應有盡有。九月九趁水步山口圩吃牛肉逐步演變為水步牛肉節。2008年8月25日水步牛肉節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政府做好引導,媒體加強宣傳推介,一年一度的水步牛肉節影響力越來越大。除了本地的遊客,還有五邑地區以及廣州、佛山、深圳、珠海和港澳等各地遊客紛至沓來。

為提升活動檔次,豐富活動內容,使活動更具規模,更有影響力,今年,在中共台山市委宣傳部和台山市旅遊局的指導下,水步鎮人民政府聯手台山市旅遊協會、台山百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水步鎮文化廣場為主場地,舉辦「2013 台山水步牛肉美食文化節」, 進一步傳承和發揚水步牛肉節文化,打造不一樣的台山美食盛宴。

3、《台山春節習俗》的作文500字

在春節期間,所有的家庭成員都在除夕的晚上會聚集在一起吃年夜飯。魚、蘋果、面條、餃子、豬肉、雞肉、糖果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魚」代表著「年年有餘」;「蘋果」預示著「做事情平平安安,順順利利」;「敬桐橡面條」表示「健康長壽」,至於其他的,輪慶表示新年會甜甜蜜蜜有好運氣。
小孩子是春節中最高興的。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多了很多小夥伴,他們還能拿到紅包。有了紅包,他們可以亮旁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放鞭炮,買新衣服,買一切想要的東西。對小孩子來說,這就是春節最好的地方了,難道不是嗎?
春節不僅僅意味著新年的開始,也承載著人們對新年的祝願。我們希望新的一年願望會實現,生活變得更好。不管怎麼樣,春節最有意義的就是闔家團圓,我們與家人一起度過,這就是春節的全部。

4、台山的文化

主要媒體:台山電視台(全日播放,粵語和國語雙語廣播;2009年新增加有本地的台山話節目廣播——得閑傾偈)台山電台(FM90.4MHz粵語廣播)
報紙以江門日報、廣州日報為主市內電視台和電台皆用粵語廣播為主。 台山話屬粵語四邑方言片,是四邑話的代表語言。某些語境下台山話就是四邑話的代名詞。跟廣州話差異最大的一種次方言,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在四百年前,部分福建人從福建莆田經海路遷入台山,與當地的廣府人和少數南越人的後裔旅含,以及其後移入四邑的少數客家人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四邑話,也就是說,台山話是以粵語為主體,並受到客家話、閩語影響和融合的一種獨特語言。這從台山話的發音和詞彙可以得到佐證。
台山人基本95%的人都說台山話,屬粵語的四邑方言。而在台山話各個地區都有屬於它自己的變種台山話;隔幾座村的人說的台山話都有一定的差異,不過還不足以形成交談的誤解。在改革開放以後,這個現象越來越得到改善;特別是在台山市區里的市民說的台山話,基本都是標準的。
台山的電視節目基本都是用廣州話或者普通話發音;很少(基本沒有)台山話的電視節目。所以基本就算是鄉下的台山人也能理解廣州話和普通話。在日常生活里,台山人基本都只說台山話,所以不是很多人會講標準的廣州話和普通話。
台山話(四邑話)主要分布在中國廣東省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四縣(市),以及鶴山的部分地區,大陸以外的華人社區(尤其是北美)。其實台山本地方言都有好多種的,每個鎮的方言都有差異的。例如:公益話、大江話、台城話、海宴話、汶村話、斗山話、廣海塌中話、水步話、下川話和赤溪話(客家團鎮山語)。不過主要的還是台城話。

5、有關於廣東台山水步鎮牛肉節的資料

每年重陽節,台山人都會迎來一個熱鬧的傳統節日——水步牛肉節。自從去年水步鎮政府正式舉辦第一屆大規模的牛肉節以來,這一傳承了100多年的民間傳統開始逐步走上規模化和規范化的道路。但是,規模化也好,規范化也好,水步牛肉節有待改進的地方還很多。不可否認,水步牛肉節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獨特品牌,但民間對其價值的認知和挖掘,還停留在簡單的層面。從今年的第二屆的舉辦情況來看,水步牛肉節可謂喜憂參半。現場各類商家聞風而動10月22日,記者和幾位朋友來到水步山口圩,只見滿眼皆是竹木搭架起的簡易布篷,五顏六色的篷布和橫七豎八的結構,使場面顯得略為凌亂。牛肉節街市綿延七八百米,除牛肉外,水果、玩具、酒類、飲料等各種商品應有盡有。在一條小河邊,幾個人正在用繩子捆住一頭牛的頭部,准備宰殺。不遠處,一對四川夫婦蹲在地上饒有興致地觀看。男的告訴記者:「我們在台山打工,很早就聽說有這樣一個好玩的節日。」記者看到,山口圩的街上,三三兩兩的年輕人開著摩托車或小車,搭載各自的女友,不時悠哉游哉地穿梭而過,似乎趕趕牛肉節的圩市也是件很浪漫的事。在沿街而搭的檔口中,農村家庭常用的長條木凳和方桌一字排開,儼然鄉間喜宴的現場,不過,現場的衛生狀況確實堪憂,不少城裡來的遊客看來看去,終究沒有敢走進去吃上一頓。一個來自沖簍的肉檔老闆告訴記者,他已經在此擺賣了5天。「這里的老闆來自台山各地,牛是自己帶過來的。我的牛養了一年,一天賣3頭左右,高峰期可以賣5頭。」據他介紹,賣肉的檔口日租費為150元,老闆們都覺得貴了一點,不過,記者略為計算即知,按他的介紹,這里的鮮牛肉售價每公斤50元,一天賣3頭,5天賺個幾萬元沒問題。在一家飲食檔口,老闆告訴記者,牛腩蘿卜20元一份,炒牛肉30元一份,只有0.4公斤牛肉。記者看到,此時正值午飯時間,但該檔口食客不多,只有四五張台有客人在吃飯。老闆說,晚上人才多,20多桌可以全部坐滿。一個水步的本地老闆說,他養了60多頭牛,今年第一次參加牛肉節,10月21日才開始賣,第一天賣了一頭牛,第二天到午飯時,一頭牛已經賣得七七八八,只剩下一二十公斤牛肉。這位老闆稱,相信後面幾天生意會更好。他告訴記者,以前沒那麼早開節,現在太早了。「太早不好,分散了人流,節日氣氛不夠熱鬧。」他甚至告訴記者:「我們也覺得在這里吃不太衛生。」在此設攤銷售的貴州醇酒廠廣州公司業務主管羅遠方告訴記者,他們的檔口約18平方米,1800元9天全包。「我們自九月初一就過來了,想趁人流大帶動銷售,但最主要的目的是宣傳品牌。」據介紹,該公司去年第一次前來參加牛肉節,因為感覺效果比較好,所以今年又來了。「我們從廣州來的,公司在江門有辦事處,去年在考察台山市場時發現有這樣一個牛肉節,所以嘗試著參加了。」去年,他們在水步牛肉節期間的銷售額有2萬多元。隱憂商業味道掩蓋了人文傳統毋庸諱言,在水步牛肉節熱鬧的表象背後,還真實地存有一些值得冷靜反思的東西,比如組織管理,比如環境衛生,比如文化內涵,等等。記者在GOOGLE和百度搜索引擎里查找「牛肉節」,在400多萬條搜索結果中,只發現世界上僅有美國牛肉節、台灣台南縣清燙牛肉節以及台山水步牛肉節,而且,其中絕大部分搜索結果都是有關台山水步牛肉節的。這說明牛肉節在全世界還不是一個泛濫成災的毫無特色的民間節日,至少在中國內地,水步牛肉節具有唯一性,這就是文化價值和市場價值所在,但正是因為水步牛肉節難得地具備了這種價值,對其呵護就顯得尤為重要。按照一些學者的說法,傳統節日遺產,是指人類在歷史上創造並以活態形式傳承至今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以及科學價值的傳統節慶活動。傳統節日在傳承一個民族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文學藝術、傳統道德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以這個定義來衡量,水步牛肉節甚至都可以視作一項傳統的節日遺產了,然而,正如前文所言,組織管理上的粗泛,環境衛生上的滯後,文化內涵上的冷落,已經成為水步牛肉節的硬傷。當然,作為一項民間活動,摻雜了太多的政府行為顯然會弱化其民間韻味,但這並不意味政府就無可作為,比如,政府可以在宣傳推廣方面精心策劃。至於環境衛生,這更是有待政府監督才可完善的;在一片叫好聲中,抨擊水步牛肉節市場環境衛生的言論也不難聽聞,這樣的認知如果放任蔓延,必將毀掉水步牛肉節。其實,水步牛肉節最應注意的問題,是文化內涵頗受冷落的問題。該節的起源,原本和中國的傳統人文道德——敬老緊密相關,但發展到現今,已經過分商業化,成為純粹的市場促銷了。對於一個人而言,虛有其表而缺乏內涵,則其魅力難以持久;對於水步牛肉節來說,片面追求商業利潤,漠視人文傳統的淡去,這個節日就將有形無神,行而不遠。建言多方參與共築牛肉節品牌作為一項傳統民間節日,水步牛肉節在當地人眼中代表著自身的文化傳統,代表著美好遙遠的過去;在外來遊客的眼裡,它又是一種特殊的旅遊產品,是一種文化消費品。從這個角度來說,發揚光大水步牛肉節,一方面是為了留住傳統,確保傳統的文化記憶得以代代相承,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合理地利用傳統,讓傳統服務於現實。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工程,絕不是放任民間自由發展即可成就的,因此,各種社會力量均須參與其中。政府部門大有可為。政府的干預可以有多種形式,把節日定為法定假日可以說是最為適中的一種。這樣,一方面可以為人們過節慶祝提供時間保證,另一方面又把節日的具體實施放手給民間,從而避免了過多干預之嫌。此外,為了保持水步牛肉節的地方性和鄉土特色,政府應注意和民間組織聯袂操辦,以避免搞形式主義和機械化,把節日辦得有聲有色。政府的長處是組織管理,但搞好一個文化性極強的傳統活動,僅有組織管理肯定不夠,它還必須有專業人士的參與。文化學專家、民俗學家和精通地方文化的當地人士,有責任、有義務參與到水步牛肉節的策劃和設計中來,對節日的內容、程式和風格進行安排和調控,以保證節日的文化含量和文化效應。還有一點很重要——媒體的宣傳不可忽視。媒體的渲染不僅能提高節日的公共性和公開性,而且還能起到引導過節方式的作用。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報道,對於水步牛肉節來說,最終都是一種促進,都是一種彰顯。參照放眼全球 為我所用伴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傳統與現代越來越脫節,在現代商業文明的猛烈沖擊下,文化危機感成為一種越來越普遍的共識。與水步牛肉節相仿的是,世界各地人民在文化危機感的驅動下,拚命地挖掘節日遺產、復興傳統文化。在歐洲的傳統復興運動中特別受到青睞的,其實並不是正統的宗教性節日,而是一些經過加工改造後的、帶有地方鄉土特色的傳統節日,比如歐洲各國的狂歡節、德國的啤酒節和聖-馬丁節(St.Matin)等。行文至此,作為台山人,我們應受到啟發和鼓舞:水步牛肉節完全具備聞名於世的潛質。以上是理論上的參照,在實際操作層面上,水步牛肉節同樣可以放眼全球,學習、吸收其他地方的一些做法,比如台灣台南縣的清燙牛肉節,就很值得水步人借鑒。清燙牛肉節是台南縣一年一度的大型產業文化活動,該節1993年於台南虎頭埤舉辦,廣獲好評;接下來1994年至1996年連續3年,該節與善化啤酒廠合辦「清燙牛肉啤酒節」,清涼、獨特研發的芒果啤酒配上新鮮可口的清燙牛肉,不僅是老饕們的最愛,更已成為台灣地道的美食經典。台南縣為養牛大縣,且善化肉品市場擁有南部地區最現代化的合法肉牛屠宰場,先天優勢造就該縣特色小吃清燙牛肉,為台北等市、縣觀光客嚮往的小吃。「方便觀光客一到台南縣就能吃到該縣特色小吃清燙牛肉,並為清燙牛肉業者作一系列行銷廣告,吸引觀光客至該縣消費品嘗,為業者帶來商機」,這是台南縣清燙牛肉節活動的主要目的。為宣揚清燙牛肉飲食文化,台南縣規定業主必須取得證照,符合衛生標准,進而期待品質規格化。為達到這一要求,縣政府有幾項措施與活動同時推出:開展清燙牛肉優良店家評選及牛肉大餐、清燙牛肉創意料理展示。多路人馬「護航」牛肉節「每年的水步牛肉節都會迎來巨大的人流量,為了確保牛肉節安全有序地進行,水步鎮委、鎮政府臨時組建了安全生產、交通安全、食品及衛生安全等多個保障小組。」水步鎮黨委委員、分管社會綜治辦工作的關海建對記者說。關海建介紹,近年來,水步牛肉節通過口碑相傳,已經越來越被人所知曉,重陽節期間,除了大量台山本地人到水步來吃牛肉、買牛肉之外,珠三角地區的很多人也紛紛慕名前來。以往的牛肉節僅僅舉辦兩三天,而今年的牛肉節則拉得很長,從農歷九月初一至初九。「牛肉節剛開始的幾天,人流量還不算大,每天最多兩三萬人,但是初六至初九這幾天,人流量就明顯增加,如果不實行交通管制,肯定會出現混亂。」關海建說。為此,水步鎮聯合交警部門在人流量高峰期實施了交通管制,所有參加牛肉節的車輛一律不能開到現場,必須提前停好車,徒步進入。由於牛肉節舉辦地是臨時搭建起來的一塊場地,所有飲食檔口也都是臨時的,用電用氣問題必須妥善解決好。供電部門為牛肉節提供了專用的電線,安監部門也統一檢查了煤氣瓶的放置和安全使用問題等。據了解,水步牛肉節的一大特色就是現場宰牛,送到這里的牛有來自台山本地的,也有珠三角其他地區的。為了保證牛肉安全,水步鎮還組織了畜牧站、衛生院的工作人員對每頭牛進行檢驗檢疫,健康的牛才能進行屠宰。巨大的人流量和10多個臨時飲食檔口,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垃圾。如何妥善處理這些垃圾,也成為一個重要問題。關海建介紹,水步鎮專門抽調了環衛工人,每天及時將垃圾清理運走,並及時處理。據介紹,隨著牛肉節的品牌越來越大,每年這個時間前往水步的人流量都在不斷增加,很多人從中看出了不少商機,開始在前往牛肉節現場的路上擺賣各類商品。關海建介紹,隨著牛肉節越做越大,政府也希望逐步將其規范,不斷擦亮這個重要的民間習俗活動的品牌。============================================水步牛肉節的由來水步牛肉節原本屬純粹的民間節日,後經媒體連續多年的跟蹤報道,水步鎮山口墟重陽牛肉節聲名鵲起。去年10月1-7日,水步鎮正式舉行大規模的首屆中國水步牛肉節,以打響牛肉美食品牌。在首屆牛肉節期間,水步鎮政府將牛肉節進行重新策劃,統一包裝,舉行首屆山口墟牛肉節,旨在將重陽節吃牛肉這個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推廣到全省、全國乃至世界。水步鎮山口墟是牛肉節故事發祥地,距今已經有110多年歷史。相傳清光緒乙末年,水步橫水族人在龍國村側興建北帝廟,重陽節這天在山中墟宰一頭牛為工匠加菜,剩下的牛肉則由眾人自由購之。有一大江鎮沙浦人蔡氏買了一兩公斤牛肉回家,其母適患重病,危在旦夕,拚死吃了幾塊牛肉,吃後病症減輕,不久就好了。此奇事遠近相傳。次年九月初九興墟,專賣牛肉。且買得牛肉者,還提著從北帝廟院子正門入側門出才回家,以求消災避禍。從此之後,九月初九牛肉節成為地方民俗。

6、廣東台山的春節習俗

台山人習俗稱春節為過年,分為年前、過年和年後三個階段;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至除夕前一天為年前階段。這段日子為過年做好一切准備。台山民間有這樣的歌謠:二十三供灶,二十四供豬槽,二十五洗凈盤碗兼打掃,二十六婦女搽油染發又洗頭,二十七趁圩買年餚,二十九晚煎堆炊年糕。

從除夕至正月初二(有地方為初四)為過年階段。農歷臘月二十九或三十為歲除,夜晚稱除夕。歲除之日,家家戶戶張貼春聯,掛利是錢,燃放炮仗,製作豐盛菜餚,祭拜祖先。晚上,家中廳堂華燈高掛,通夜明亮,一派辭舊迎新氣氛。

年三十晚,除了祭拜祖宗之外,還要接灶君老爺歸位。深夜12時(即年初一0時),接財神。另外,在除夕夜,吃過團年飯後,人人沐浴更衣,並且要做好年初一的菜式,按俗例,年初一忌動具、忌打掃庭院。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也是過年的高潮。這天,從凌晨開始,家家戶戶焚香點燭,放鞭炮,貢齋拜祖,開門接福迎春。是夜,伴燈不眠,俗稱「守歲」。

正月初二是開年日(有的地方為初四)。這天一早,家家戶戶打掃衛生,按習俗只准從家門口往裡掃,意在不可將財運福氣掃出門外。午飯後,城鄉請來醒獅隊賀新年,增添賀春氣氛。民間有「瑞獅迎來金玉滿堂」之說,醒獅隊每到村鎮,先向各戶拜年,或請入廳堂叩拜祖先,然後掛青奪標。

正月初三至元宵為年後階段。年初三,舊習為「餓鬼日」,這天忌探親訪友,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難得春節共聚過年,豈能錯過一日。

初七俗稱「人日」,是喜慶之日。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至十日分為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九粟、十麥」,並有「正月此十日晴明,十者豐順亮遲也」之說。此日,家家宰雞,吃喜慶飯,取意「好世段備界(雞)」。舊時,「女郎輩擷園菜煮之,和以煎堆,各召諸敬燃李女伴聯飲,名曰「飲菜茶」。

正月初八,諧音「發」,企業商家多擇此日開門啟市,迎接滾滾客源和財源。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花燈節」,台山人直呼「正月十五」。台城人在這一天里吃「油飯」——用糯米煮成飯,再摻以油炸的菜果粒、臘肉粒、蝦米等佐料,近乎「八寶飯」。

7、台山一年之中有哪些節刻?

² 1.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年卅晚,大年夜 煮年晚餚,打掃屋舍,宰雞劏鵝,准備食材。用柚葉水洗神龕和大門。並留一些芫茜、香芹、蔥蒜、蒔菇、豬手、豬肉,米、粉等等,是為「埑年」。晚上時分人們會煮糖水圓,一家大小圍坐團年。把家門口的明燈亮起,稱為「開燈」。

² 2. 正月初一 新年 一大早全家起床,開始「供齋」,做好齋菜拜祖先,長輩給晚輩「利是」。這一天,不興掃地和殺生,也不用去走親戚。所以人們可以去喝茶、會友、旅遊等。

² 3.正月初二 開年 這天家裡開始煮開年餚,正式走親訪友。

² 4.正月初三 「赤口」 人們認為這天應少出門和走親戚,防止產生口舌之禍。其實這天正好可以緩和一下浮躁的過節心情。

² 5.正月初七 人日 即是人的生日。還是少不了拜一拜神佛。一般開年餚也最晚在該日煮完。

² 6.正月十五 燈節 這天也是「刪燈」的日子,即把門口燈關上。元宵節也少不了吃湯圓。

² 7.一年第一次雷響 人們會迎新雷,祈求風調雨順。

² 7.二月初二 春龍節 製作糍點(如:發糍,菱粉糍)祭祀。祈求天時順應人心,農事順利,一年好景等等

² 8.驚蟄日 驚蟄 萬物復甦,農事正忙。迷信者會到路邊設祭,舍食舍衣拜路口。

² 9.清明 清明節 是人們祭掃家墳的日子,稱「行山」。安排燒豬,燒鵝,馬拉糕,白糖糍等等祭品,並在墳頭及後土放契錢,墳頭插祭花。

² 10.三月初三 上巳節 用艾蒿或夫勤藤葉制小丸子和帶餡的三角形「包角」,艾蒿等可以調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使人體能更好地適合春天的氣候。,

² 11.四月初八 浴佛節 活動各處不一,並不一定與佛有關。有的會製作(夫勤藤)葉糍,蒸制圓子等等

² 12.五月初五 端午節 裹粽,煮餚,扒龍船,吃荔枝、黃皮、李等時令果子。去河邊游泳,用河水洗身。折紙船放上米隨水流去,祈求好運。

² 13.夏至日 夏至 吃狗肉補身。所謂「夏至狗,冇處走。」

² 14.六月 重陰之節,人們認為要給死去的親人「送」衣食,所以要煮餚拜祭並「燒紙衣」。稱為「做節」。

² 15.七月初七 乞巧節 少女祈求有仙女般的心靈手巧,在這一天向「七姐」拜祭,稱作「慕神仙」。擺上自己的手工作品,新鮮水果和糕點及茶水供仙女享用。也有去別人菜園「偷菜」取得福氣,以及拜北斗七星的習俗。

² 16.七月十四 盂蘭節,鬼節 「鬼門關」大開,人們晚上不外出,想辦法避開鬼怪。

² 17.七月十五 「公婆睇會」 傳說家中的已逝長輩會離開「神位」 去參加他們的聚會。人們在家中煮糯米飯等美食不會被他們登記到「伙食日誌」上。

² 18.七月三十 圍香節 人們在晚上於屋舍四周撒上香灰,插上線香。傳說是拜地藏王,他有一隻「地牛」,這天,「地牛」要轉側,將會引起地震,所以要用香的味道鎮住它,讓它繼續昏睡,可保地面平穩。

² 19.八月十五 中秋節 一家團圓。吃月餅,賞月。做芋頭糍,炒田螺,吃椰子,柚子。用粘米做「禾胎」去田裡拜祭,祈求收成好。

² 20.九月初九 重陽節。 登高登山,放紙鳶,吃柿子,番薯和芋頭。

² 21.十一月冬至日 冬至 制薯糍,做咸湯圓或煮餚。「冬至大過年」。冬至也預示著未來的年成,對農業十分重要。

² 22. 十一月冬至後 開始「掃塵」,清理家中雜物,打掃衛生,為年末做准備 。

² 23.十二月初八 臘八節 做臘味飯食用。

² 24.十二月廿三 灶誕,小年夜 拜祭灶老爺,用甜食,求灶王爺上天時說好話。這天也預示「年晚」的到來。

² 25.十二月廿三後 年晚 開始操辦年貨,煮年晚餚,做糍,整牛欄丸,貼春聯,清潔並裝飾家居。

8、台山一年之中有哪些節日?

(以下為農歷日期):
臘八姿埋櫻節(臘月初八)
除夕(臘月的最後一天)
春節(一月一日)
元宵節(一月十五日)
寒食節(清明的前一天)
清明節(春分後十五日)
端午節(五月初五)
七夕節(七月初七)
中元節(七月十五日)
中秋節(八月十五日)
液態重陽節(九月九日)
下元節(十月十五日)
元旦(1月1日)
婦女節(3月8日)
勞動節(5月1日)
青年節(5月4日)
護士節(5月12日跡叢)
兒童節(6月1日)
建軍節(8月1日)
教師節(9月10日)
國慶節(10月1日)

9、誰知道 台山 有什麼春節的習俗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這天,從凌晨開始,家家戶戶焚香點燭,放鞭炮,開門「接福」迎春。是夜,伴燈不眠,俗稱「守歲」。早飯備有青菜、豆腐、粉絲、茨菇等素菜,謂之「吃齋」,示意「虔誠」。還有「發糕」作「齋糍」,取「大發」之意。是日,商人爭先買「生菜」、鯉魚,謂「新年開始,生財(菜),好生理(鯉)」。初二開年,吃無情雞、放生,並開始走親戚,送往迎來。

初七為「人日」,據《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至十日分為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九粟、十麥」,並說:「正月此十日晴明,十者豐順也」。此日,家家宰雞,取意「好世界(雞)」。舊時,「女郎輩擷園菜煮之,和以煎堆,各召諸女伴聯飲,名曰「飲菜茶」。

人日之後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台山人直呼「正月十五」。入夜,放煙花,打鑼鼓,奏八音,舞獅子,猜燈謎,吃「湯圓」。據傳「公元610年,突厥各部酋長使者來朝,隋煬帝下令粉飾市容,徵集奇珍異寶,調集樂工,於正月十五在皇城端門外演奏,樂歌傳至數十里外。」(《春明退朝錄》)以後元宵節就從此發展而來。

「正月十六夜,婦女走百病,擷取園中生菜,曰采青,又叫偷青、折青」。(光緒版本《新寧縣志》)

建國後,帶有封建迷信的舊俗大多廢除,逐步形成新的風尚。國家規定春節放假三天,但也有不少工廠、商店和服務行業的職工,堅守工作崗位。黨、政機關和群眾團體向駐軍部隊慰問,部隊派員和駐地黨、政機關開座談會,稱「擁政愛民」;地方政府向軍、烈屬,殘廢軍人和復退軍人發慰問信,送慰問品,登門拜訪,謂之「擁軍優屬」。
參考資料:http://www.tsinfo.com.cn/Disp.Aspx?ID=1041&ClassID=404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