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是怎麼由來的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是怎麼由來的

發布時間: 2023-04-15 18:47:14

1、清明節的來歷是什麼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什麼是清明?】

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為清明(Tomb-Sweeping Day)節氣。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滿階則輪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時節天地物候的生動描繪。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漢族和一些少笑渣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清明節前後之時,春光明媚,桃花初綻,楊柳泛青,鶯飛草長,油菜花香,郊外野遊,謂之踏青,因此,清明節又叫踏青節。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草木萌發,杏桃開花,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華南早稻栽插掃尾,耘田施肥應及時進行。各地的玉米、高梁、棉花也將要播種。「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蟲;名茶產區已陸續開采,應嚴格科學採制,確保產量和品質。這時北方冷空氣仍有一定勢力,天氣冷暖多變,應注意防禦低溫和晚霜凍天氣對小麥、水稻秧苗和開花果樹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

「清明時節雨紛紛」指的是江南的氣候特色,這時常常時陰時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令人煩惱和不能忽視的,倒是雨水過多導致的濕漬和寡照的危害。而黃淮平原以北的廣大地區,清明時節降水仍然很少,對開始旺盛生長的作物和春播來說,水分常常供不應求,此時的雨水顯得十分寶貴,這些地區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時,適時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脅。

【清明節的習俗】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盪鞦韆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鞦韆之碰盯悄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游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盪鞦韆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鞦韆節,皇宮里也安設鞦韆供皇後、嬪妃、宮女們玩耍。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蠶花會

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項目,大有潛力可挖。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通常在農歷三月前後,恰是大地春回的時節。經歷了一個漫長寒冬之後,人們紛紛走出居室,來到戶外探尋春天的氣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風,這些郊遊活動便被稱為「踏青」。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據《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 550多人,牲畜50餘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

趙之珩表示,由於全國各地春天到來的時間不一,因而踏青節也就有先有後。農歷二月二為福建一帶的踏青節,三月三為陝西一帶的踏青節。北京、東北由於春來得特別遲,到了五月初五才開始踏青。由於踏青是一項有意義的習俗,因此代代流傳。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

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放風箏。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清明節吃什麼?】

清明節要吃的食物有很多,蒿餅、青團、清明螺等,此外,中國南北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部分地區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青團又稱清明餅、棉菜饃糍、茨殼粿、清明粑、艾葉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葉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團子、暖菇包等等。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干糧。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清明前後,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餚,葷以魚肉為主,素以豆腐青菜為主,酒以家釀甜白酒為主。浙江桐鄉河山鎮有「清明大似年」的說法,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這幾樣菜都跟養蠶有關。把吃剩的螺螄殼往屋裡拋,據說聲音能嚇跑老鼠,毛毛蟲會鑽進殼里做巢,不再出來騷擾蠶。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常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

中國清明節必備的活動之一便是掃墓,前往墓地進行祭奠祖先。但是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呢?一般來說,大家都認為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是承襲自寒食的習俗,而在我國古代,清明節早前與墓祭無關,墓祭是貴族活動,百姓不舉行墓祭,只舉行家祭。大概從唐朝開始,清明節和寒食漸漸相融,清明掃墓形成了傳統。

清明節作為24節氣之一,最早與墓祭無關。在中國古代,只有貴族有墓,老百姓並沒有墓。秦漢時期,封建等級不再那麼嚴密,老百姓葬後開始有墓地,那時貴族的墓地稱「墓」,有碑。平民的墓地叫「墳」,只是一個土包。開始時,墓祭是貴族活動,百姓不舉行墓祭,只舉行家祭。墓祭分春秋兩祭,有春祈秋報之義。到漢代以後,墓祭逐漸形成風俗。

清明掃墓是承襲寒食的習俗

民俗學家認為「寒食墓祭」大約在南北朝時形成習俗。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鑒於此俗已久,唐玄宗就於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寒食墓祭於是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

後來寒食與清明混為一體,清明節祭祀遂成習俗。清明節祭掃先人墓地,歷來為百姓十分看重。如果不祭掃,就會被認為是「斷後」。因此無論多窮困,這天都要到祖墳上去壓一張黃表紙,以盡緬懷思念之意。

清明節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項目是掃墓。清明節的起源,有傳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被大眾紛紛仿效,在這天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民間傳說中寒食掃墓的源頭,則有兩說。一說三國時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後朝廷卻沒有為之蓋廟,於是百姓在寒食期間於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後朝廷自省措置不當,正式附祭諸葛亮於先祖(劉備)廟,但寒食野祭的風俗卻已經形成,並演變為各人祭掃先人的墳墓;另一說則稱寒食掃墓的習俗與寒食節同時形成於春秋時期,都因紀念隱士介子推而起。

還有人認為,寒食掃墓來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時祭祀高禖的習俗。高禖即高母,在人們只認其母,不認其父的原始社會,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節的原本節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時間上與古時祀高禖的時節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為祀祖節。後世寒食節縮減成最後三天或兩天,或者直接與清明節結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掃墓也就成為清明掃墓了。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躲避後母驪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國外,他們逃到魏國時吃不上飯,又貧病交加,在絕望之時,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謊說是野兔肉煮給重耳吃。後來有人告訴了實情,重耳才知道。19年後,重耳重又回國,做了晉國的國君即晉文公。 他論功行賞,大封功臣,卻惟獨忘了對他忠貞不二的介子推。

待人提醒,重耳想起舊事,派人去請時,介子推避而不見。晉文公親自登門去請,方知介子推已背了老母親躲進了綿山,於是派人上山搜尋也未找到。晉文公知道介子推很孝順,要是縱火燒山,他准會背著老母親跑下山來。可是,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倆也沒出來,後來在一株枯柳旁發現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燒死了,介子推的脊樑堵著大柳樹樹洞,洞內藏著他留下的一塊衣襟,上面用鮮血寫著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 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亡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致清明復清明。」晉文公看後十分感動,放聲痛哭,將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綿山,改綿山為介山,並建廟紀念。為了銘記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一天嚴禁煙火,只吃冷食。第三年寒食節,晉文公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發現那株枯柳死而復活,便給那株柳樹賜名「清明柳」,規定從寒食到清明,人們都要祭奠介子推。

以後漸將寒食節與清明相混淆,將寒食掃墓混為清明掃墓,清明逐漸代替了寒食節。

專家判斷,「寒食墓祭」大約在南北朝時形成習俗。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鑒於此俗已久,唐玄宗就於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寒食墓祭於是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這就是清明節掃墓原因。

【清明節的英文怎麼說?】

清明節是我國唯一一個節日和節氣並存的日子,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古人與現代人都非常重視這個節日。那麼你知道清明節的英文怎麼說嗎?清明節的英語由於教科書上沒講,平時也很少用到,大多數人都不會,下面就讓小編來告訴你們。

清明的具體日期在仲春和暮春之交,大約農歷4月4、5、6日之間。此時,天氣轉暖,大地回春,萬物復甦,一片生機盎然,家家門口插柳條,祭掃墳墓和郊外踏青。農諺中也有清明忙種粟的說法。

作為中國人,對於這些從小看大的習俗我們當然不會陌生,可如果問你清明的英語,往下讀你就懂了。

首先我們要清楚的是:作為節日的清明節、和作為節氣的清明節,它們的英文說法是不同的。

作為節日的清明節一般翻譯為"Tomb Sweeping festival"或者"Tomb-sweeping Day",掃墓節或掃墓日。這個翻譯著重強調了清明節的重要習俗「掃墓」。這種說法的好處是,老外一聽就能大概明白這個節日的背後含義。

也有人把清明節翻譯為All Souls Day,這是一種站在對方文化角度考慮做出的翻譯。因為All SoulsDay;在西方是確實存在的節日,一般稱為「萬靈日」。這是一個宗教節日,在有的教派里甚至不止一天。教會會在這一天為那些去世後無法進入天堂的信徒祈禱,希望他們早日進入天堂。其基本意義和清明節相似,也是祭奠死者的節日。

另外再談到作為節氣的清明,它被譯為Clear and Bright,清潔和明亮。我們也不難發現,這種譯法強調的是清明時節的氣候狀況,和其他節氣的翻譯出發點一致。比如立夏被譯為Summer begins、小寒、大寒分別被譯為Slight cold和Great cold。

【關於清明的詩歌】

在我國詩歌盛行的古代,以詩會友,以詩抒發心中情懷等等的不計其數,描述清明節的古詩也數不勝數,其中不乏有杜牧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關於著名的清明節的詩句你知多少?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

(唐)戴叔倫

鍾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

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

傳鏡看華發,持杯話故鄉。

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

《清明後登城眺望》

(唐)劉長卿

風景清明後,雲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清明日曲江懷友》

(唐)羅隱

君與田蘇即舊游,我於交分亦綢繆。

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

鷗鳥似能齊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應寒食,遙望江陵一淚流。

《寒食》

(唐)孟雲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清明》

(唐)孫昌胤

清明暮春里,悵望北山陲。

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

沈冥慚歲物,歡宴阻朋知。

不及林間鳥,遷喬並羽儀。

《清明日憶諸弟》

(唐)韋應物

冷食方多病,開襟一忻然。

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

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長安清明》

(唐)韋庄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宋)王禹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總而言之,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2、清明節的來歷和起源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且清明影響相對更大更廣。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謹乎餘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公歷4月5日前後為清明節,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2006年被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沒過清明」的農諺。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即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成為法定節假日 清明節,2014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2014年的4月4日——第一個「清明節」法定假日。 【清明節起源】 清明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頃轎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都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25個民族過清明節】 中國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習俗。有一些少數民族清明節過得比漢族更隆重、更有味道。 清明節用花 菊花的由來:秦漢時,更為注重菊花的醫用和食用,特製的菊酒、菊茶、菊花糕、菊花肉等,成為一時名菜佳餚。後來,隨著菊花的普遍栽培,逐漸成為觀賞花卉。 每年一到清明節,到處都在燒紙錢,煙灰隨風飄散,很污染環境,尤其是很多市民在路邊燒紙錢,碰上易燃物還容易引發火災,用送花代替燒紙,環保又能表達自己對先輩的懷念。 清明節悼念之金魚花(鯨魚花、袋鼠花)的悲哀 清明祥滾節悼念之悲傷、哀悼的花卉:柳枝,也就是柳樹的樹枝。

3、傳統節日清明節的來歷

傳統節日清明節的來歷

傳統節日清明節的來歷,說到端午節或許很多人會想到戰國時期的屈原,可提到清明節,很多人不知道他的來歷,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來歷,希望大家喜歡。

傳統節日清明節的來歷1

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登上王位,就想方設法迫害晉獻公的其他兒子,晉公子重耳就是在這次迫害中流亡國外,過起了漂泊不定的生活。在流亡途差粗中,有一回重耳餓的暈倒在地,隨行的人在附近找遍了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充飢的食物。這時,有一個叫介子推的人,跑到了僻靜處拿著刀子在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拿著這塊肉做成了肉湯給重耳充飢。

數年後,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也就是後來的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晉文公,重耳登上王位後,對當年忠心追隨他的人論功行賞,可獨獨忘了介子推。這時有人為介子推鳴不平,晉文公也想起了這段往事,感到羞愧萬分,隨後親自去介子推的家中請他,可過去後發現介子推已經收拾行囊帶母親去了綿山。

晉文公隨即派人去綿山尋找介子推的下落,可怎麼找也找不到,這時有人提議,用火燒綿山的三個方面,留下一個缺口,這樣介子推就會跑出來了。大火燒了幾天,卻怎麼也不見介子推出來,士兵們上山尋找,才在一處柳樹下找到了介子推,這時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已經死了,晉文公看到後嚎啕大哭,悔不該當初。後來在介子推的身後看到了一封信,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深受感動,為了紀念這位忠臣,下令把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再次來到綿山紀念介子推時,發現當年燒毀的那棵柳樹又重新煥發了新生,晉文公觸景生情,便給這顆柳樹賜名「清明柳」並昭告天下,把這日定為清明節,這也就是清明節的由來。

傳統節日清明節的來歷2

來源一:

清明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為法定節日。

我國人民有「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據《夢粱錄》記載:在古代,每到清明節這一天,無論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去上墳、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這一天,掃墓是最重要的活動。不過至今在我國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飯的習俗。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的君主晉獻公有一個年輕美貌的妃子驪姬。她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將來繼承皇位,就用毒計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驪姬的迫害逃離了晉國,一路上受盡屈辱。有一次,重耳因為飢餓暈倒了,大臣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後捧給重耳吃。就這樣,他們顛沛流離,歷盡艱辛,終於在19年後回到了晉國,重耳後來成為歷史上很有名的晉文公。

寒食節暨清明節的前一天。後來重耳做了國君,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的隨從,唯獨介子推拒絕受封,帶母親隱居綿山去了。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帶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上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來源二:

胡掘清明節的得名源於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歷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它也是我國節日中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日子。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褲慶核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在公歷中的`日期比較固定,大多數都在4月5日,但如果遇到閏年就會在4月4日,今年就是這個情況。

文化:

對於清明節,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也同樣情有獨鍾。「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可謂家喻戶曉。小小詩中描繪出一幅充滿淡淡哀愁的雨中春景,自然流暢,餘味無窮。

同樣著名的還有唐代詩人韓罖的《寒食》,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既反映了春天風光,又諷刺了當時權貴的泛濫,賦上了不少政治色彩。一同回味這些與清明有關的詩詞,在濃濃春意中享受一道別有風味的文化大餐。

提起清明,還不得不提一下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獨一無二的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作品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總計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掃墓、吃青團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1、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2、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3、植樹

清明植樹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文獻中早有記載。清明本是農歷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早在周代就出現了「清明」這個詞。到了漢代,《歲時百問》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靜而明潔,故謂之清明。」清明形成節日與寒食節有很大的關系,漢代規定清明在寒食節後兩天,具體日子在冬至後一百零七日,唐宋時改為寒食節後一天。清明節因寒食節演變成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的節日,其由來則與綿山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的故事有關。

4、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5、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

6、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7、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4、清明節的由來是什麼?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時候。據傳脊仔,清明雹纖節最初是為了祭祀先祖和掃墓而設立的。
在古代,人們認為祖先的靈魂需要得到安撫和祭祀,才能得到安寧和保佑。因此,在每年的清明節,人們會到祖先的墓地上掃墓、獻花、祭拜,以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和懷念之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明節逐漸演變成了一個重要的文化活動,人們不僅僅是祭祀先人,還會賞花、踏青、放風箏等。這些活動不僅有助於緬懷先人,也有助於增櫻肆汪強人們對生命的感悟和對自然的熱愛。
總的來說,清明節的由來源遠流長,它不僅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更是人們對生命和自然的一種敬畏和感恩之情的表達。

5、清明節是怎麼來的?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
《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巧敬高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氣清明與清明節
清明節孝尺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准稿銀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風俗習慣
傳統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鞦韆掛彩繩。」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 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 《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1965年開始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最古老的傳說,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再晚點的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專家介紹說,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據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
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中國人將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節。清明節正是百鬼出沒頻頻、索討多多的時節。受佛教的影響,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許多人便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為「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種說法是,此俗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後,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徵 。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節令食品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
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
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干糧。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清明前後,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餚,葷以魚肉為主,素以豆腐青菜為主,酒以家釀甜白酒為主。
浙江桐鄉河山鎮有「清明大似年」的說法,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這幾樣菜都跟養蠶有關。把吃剩的螺螄殼往屋裡拋,據說聲音能嚇跑老鼠,毛毛蟲會鑽進殼里做巢,不再出來騷擾蠶。
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常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清明詩句鑒賞
清明節是重大的傳統祭祀節日,清明節雨紛紛更是添加了濃濃的詩和遠方色彩。古人即使遠赴京城為官,每逢清明節都會策馬奔騰祭祖上墳。文人墨客也隨意揮灑著筆尖,將清明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描繪得淋淋盡致。其中不乏帶有濃濃的懷念親人哀思情感、或者是清明踏青的悠閑自在表達。清明節的詩句還有哪些呢?為您介紹清明節的詩句大全,關於清明節的詩句鑒賞。
1、清明節的詩句——《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清明節的詩句——《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3、清明節的詩句——《清明》 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4、清明節的詩句——《天有霓裳》劉小烽
桃花粉紅杏花白,雨打花枝樹樹開;
行人面上悄悄下,幾家墳頭哭聲哀。
5、清明節的詩句——《蘇堤清明即事》 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6、清明節的詩句——《清明日》溫庭筠
清娥畫扇中,春樹鬱金紅。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
7、清明節的詩句——《清明即事》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8、清明節的詩句——《清明日曲江懷友》隱
君與田蘇即舊游,我於交分亦綢繆。
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
鷗鳥似能齊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應寒食,遙望江陵一淚流。
9、清明節的詩句——《清明日憶諸弟》韋應物
冷食方多病,開襟一忻然。
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
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10、清明節的詩句——《閭門即事》 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11、清明節的詩句——《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 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12、清明節的詩句——《長安清明》韋庄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6、清明節的來歷簡短是什麼?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握衡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斗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後。

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灶返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節令食品:

由於寒食節的冷食習俗移植到清明節,我國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段辯做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關於民間寒食習俗的記載,幾乎是突然地出現在東漢的文獻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區。

即使在寒食習俗頗為盛行的唐宋時代,其傳播范圍也不出北方。晉陸翙《鄴中記》最早談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紅煮作粥。」直到唐宋時期,人們仍在食用這種涼大麥粥。

7、清明節的來歷?

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橡宴節,是人們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日子。清明節與端午節、中秋節、春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我國的歷史文化悠久,只要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或節氣,總能追溯到其根源,而且有理有據。現在就向你介紹關於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與春秋五霸晉文公重耳有關。重耳耳垂大,肋骨是連在一齊的,一隻眼睛裡有兩個眸子。晉國內亂,州如明公子夷吾和重耳逃亡在外。公子夷吾殺太子自封晉惠公,對他更加無禮,重耳只好帶著狐偃、狐毛、介子推等人去投奔齊國,在途中公子重耳因連日吃野草,發病了,奄奄一息,可在荒山野嶺中哪有大夫?為了救自我的主公,介子推割下身上的一塊大腿肉生火做湯,把肉湯送給重耳,他的病好了。

他到了秦國,在秦穆公的幫忙下回到晉國做了晉文公,國家建立之後,晉文公把手下的有功之臣都封了官,有人告訴他那肉湯是介子推的肉,說重耳忘記給介子推封官了。於是他後悔忘了給介子推封官,可是此刻六部的尚書都有人做了,他去請介子推去做官,誰知介子推隱居綿山,文公不忘本,就親自去綿山請他,但就是找不到他。

有人便出了一個餿主意:放火燒山逼他出來。但介子推和老母就是不出來,之後兩個人抱著兩棵老柳樹被燒死了。文公一看追悔莫及,下令舉國哀悼介子推,把綿山重新命名為介山,規定每年的這一天全國不許用火,並要插柳,還將4月5號命名為清明節,又稱寒食節。

兩千年來,我們中國人十分重視這一個節日,在清明節這一天家家不動火,只吃一些隔天的菜或青團之類的。近來我國又把它定為法定假日。讓人們有時間去祭祖、掃墓、踏青。

清明節的習俗

1、掃墓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最主要的活動內容。謂冊告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我國很多地區,在清明節前幾天,會對祖先墳墓培土、修整。及至清明當天,率領子孫在祖墳前,設立香案、備酒食、獻花、誠心祭奠,各家各戶在門前插柳,表示為逝者的悼念。

2、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搞,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4、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於國人而言,清明節掃墓祭祀,是為了尊重逝者,敬畏祖先,是為了給已逝親人送去寄託與悼念,就是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學會以愛告別,明白來日並不方長,更加懂得珍惜眼前人,同時也要對未來充滿希望,春天是新年的開始,是萬物復甦、生機盎然的時節,清明是悲傷與新生碰撞的節日,讓我們珍重身體,熱愛生活。

8、清明節由來

清明節由來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由來,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節由來 篇1

清明節的由來

1、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2、清明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習俗起源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沒帶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為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 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 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罩察核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20xx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十大傳統習俗

清明節傳統習俗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節傳統習俗二: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傳統習俗三: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物掘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清明節傳統習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清明節傳統習俗五: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

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清明節傳統習俗六: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清明節傳統習俗七: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清明節傳統習俗八: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節傳統習俗九: 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清明節傳統習俗十: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由來 篇2

清明節簡介

清明節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節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節。」清明節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節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節」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節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節》:「清明節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節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節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節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節」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節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節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節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節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食品。

;

9、清明節的來歷?

說到端午節或許很多人會想到戰國時期的屈原,可提到清明節,很多人不知道它的來歷,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來歷傳說,一起來看看吧~


簡短版:

晉文鍵枯公為紀念介之推設立寒食節,並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每年清明節日期由此固廳粗定下來。

詳細版:

清明節的由來是源於一個成語:割股充飢。在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為了能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想方設法的去謀殺當今的太子申生,申生被迫自殺了。而他的弟弟重耳為了避免被殺害便逃了出來,跟隨他出來的人有很多,但最後大部分都離開了他,有一位名字叫介子推的臣子非常的朴實。

有一次,重耳被餓暈了,於是介子推忍著痛把他自己大腿上面的肉割了下來,並且烤熟了送給重耳吃。
十九年後,重耳重新回到皇宮當上了君主,就是晉文公。晉文公執政之後對他跟他一起同甘共苦的臣子們大加封賞,可是卻偏偏落下了介子推。

終於有一天,有人在晉文公的耳邊提起介子推,他這才想到,心裡滿是慚愧,便請人趕緊讓他進宮來受賞,可差人去了幾次介子推還是沒有來。後來晉文公親自去到介子推的家裡,可是介子推不願意見他。


有人給了一個主意:放火燒山,只留有一處逃生道,這樣子他肯定出來了。可是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也不見介子推出來,只好上山看看,可是眼前的這一幕驚呆了所有人,介子推和母親在一棵柳樹下被燒死了。

於是晉文公就把他們安葬在了這棵柳樹下。在安葬他們的時候,晉文公發現了一塊布,上面寫有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第二年,晉文公再次來到綿山紀念介子推時,發現當年燒毀的那棵柳樹又重新煥發了新生,晉文公觸景生情,便給這顆柳樹賜名"清明柳"並昭告天下,把這日定為清明節,這也就是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習俗

1、掃墓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既悲傷又充滿希望的節日,每逢這天,家家戶戶都會外出祭奠先賢,緬懷先人。北方稱之「掃墓」,但是南方較為忌諱「墓」「墳」這些字眼,所以稱為「拜山」,不管叫法有何不同,目的都是一個,就是表達「孝道、追思」之情。

掃墓期間,除了帶著供品祭祀以外,還要給墳添土,需要將墳攏高一點,這是作為後人應該做的事情。稿伏洞舊時老一輩的都說,若是子孫後代人丁興旺的話,那麼每到清明時節後人就會過來添土,這里添土是指用鐵杴將遠處的土添加到墳頭上。

2、放風箏

古時候的放風箏,除了正常的娛樂之外,其實還有一種特別的意思——除災避禍。古人在放風箏時,都隨身帶上一把小剪刀,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高高飛起後,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從而達到消災避禍的目的。

從現代科學角度來看,在清明時節,人們踏青放風箏,沐浴陽光,舒展筋骨,引頸遠眺,極目雲天,伴以徐步疾行,使冬天久居室內、內熱積聚、氣血積郁的人,盡情地呼吸新鮮空氣,改善血液循環和加強肺呼吸容量,可起到清除「內熱」和吐故納新的功效。

3、踏青

踏青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清明踏青的內在意義在於順應時令節氣,陽春三月,生氣始盛,萬物萌生,人們走出屋門,來到野外,積極主動地迎合時氣,以促進自身體內的陽氣流轉,這對身體的健康大有好處。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清明節的來歷了,看完後大家清楚了嗎?

10、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重要節氣之一,也是我們祭祀祖先的重要節日。我們現在的節氣節日都是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每一個節日或節氣都有它的來歷。那清明節又是怎麼來的呢?

【清明節的來歷】

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妃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於是引發一系列爭斗。

太子申生被驪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翟,隨行賢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趙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介子推追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飢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晉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晉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作頭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物資糧食,逃入深山。重耳沒有食物,飢餓難忍。當重耳向農夫們乞討點吃的,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泥巴當成飯戲謔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一同煮成湯給重耳喝。重耳喝完湯,舔了舔嘴巴,連說好喝,沒過多久,便慢慢恢復了力氣,於是繼續趕路。這時,重耳發現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納悶不解,幾經追問下,這才明白真相。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重賞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這是恰好周王室內亂,晉文公便出兵勤王,成功平息內亂,晉文公也逐漸成為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功成名就之後,封賞當時跟隨他出逃的人,可是不知怎麼的,唯獨卻忘了介之推。對此,介子推沒有像狐偃、壺叔那樣,主動請賞。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介子推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並以接受獎賞為恥辱,狐偃等人以為自己有功勞,無異於偷別人財物的盜賊,所以難與他們相處。介子推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艷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有些並未跟猜纖隨晉文公逃亡的人例如豎頭須為了貪小便宜通過說些難聽的話也來請賞,介子推因此很氣憤,進而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於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夜裡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

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行稿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廣眾人馬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聽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晉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後放火,周圍綿延數里,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

後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屍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在介子推的屍體前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此時的晉文公,悲痛萬分,為了表達自己的悲哀之情。即刻規定這一天檔兆孝為寒食節。為了懲戒自己的過錯,下令舉國上下在每年的這一天不準生火,只能吃冷食。

晉文公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在第二年的這一天,晉文公上山祭祀介子推,發現那棵燒焦的大柳樹復活了。發出了清新嫩綠的新芽,即刻賜它為清明柳,定這一天為清明節,意為紀念介子推,警示自己時刻清明。

這節日一直流傳著,後來就演變成紀念先祖的一種祭祀活動。到如今清明節已經被定為法定節假日了。這不僅是對先人的尊重,也是忙碌的人們放鬆休閑,踏青遊玩的大好時機!

【清明節的習俗】

1、掃墓:

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因此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2、踏青: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 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賞花的習慣。古時踏青多結伴出遊,規模龐大,現在基本是家人或者朋友結伴出遊,領略山川之美,田園風光。

3、盪鞦韆:

古代,清明節有盪鞦韆的習俗。鞦韆,古字兩字均有「革」字旁,千字還帶走字,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早在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獲得高處的食物,在攀登中創造了盪鞦韆的活動。最早稱之為「千秋」。傳說為春秋時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開始僅是一根繩子,雙手抓繩而盪。後來,齊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帶入中原。至漢武帝時,宮中以「千秋」為祝壽之詞,取「千秋萬壽」之意,以後為避忌諱,將「千秋」兩字倒轉為「鞦韆」。以後逐漸演化成用兩根繩加踏板的鞦韆。到了唐宋時代,鞦韆成為專供婦女玩耍的游戲,以練習輕捷、矯健。打鞦韆時,人在空中盪來盪去,翩翩若飛,很有趣味。因為清明節處處盪鞦韆,也有人把它叫做「鞦韆節」。

4、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

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唐宋皇帝大多都重視蹴鞠運動,並把它當作一種軍事訓練手段,遇到比賽時都親臨觀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相沿成風,廣泛開展,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和」與「中庸」,多數情況下的社會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輕「武功」。人們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文爾雅,鄙薄孔武之士的爭強好勝。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

也有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5、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6、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7、插柳、戴柳:

清明節春風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傳說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盪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亡。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有關。春節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搖搖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總而言之,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 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與干支時間以及八卦等是聯系在一起的,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