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的雲南有什麼節日
1、雲南省少數名族的節日是什麼
雲南省少數名族的節日:
1、彝族節日有:火把節、彝族年、密枝節、跳歌節
彝族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多、最富有濃郁民族特徵的節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節多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節期三天。
2、白族節日有:大理三月街、白族青姑娘節、白族繞三靈、白族石寶山歌會、白族梨花會
白族三月街亦稱「觀音市」、「觀音街」;「祭觀音街」,白族傳統盛大節日,也是白族傳統的民間物資交流和文娛活動的盛會,流行於雲南大理等地。
三月街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四川、西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它不僅是個交換場所,還是表演各種舞蹈和賽馬、競技的園地。
3、傣族節日有:潑水節、傣族送龍節、傣族關門節、傣族開門節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桑堪比邁」(意為新年),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
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寮國等國也過潑水節。 潑水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其內容包括民俗活動、藝術表演、經貿交流等類別,具體節日活動有潑水、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4、回族節日有:開齋節、回族古爾幫節、回族肉孜節、回族宰牲節、回族聖紀節
開齋節,阿拉伯文『Id al-Fitr的意譯,音譯「爾德·費圖爾」。亦稱「肉孜節」或「小節」。與「宰牲節」同為伊斯蘭教兩大節日。時間在伊斯蘭教歷10月1日。穆斯林在萊麥丹(第9月)全月齋戒,齋月最後一日尋看新月,見月次日開齋,即為開齋節;如未見新月,則繼續封齋,節期順延,一般不超過3天。
5、布依族節日有:跳月節、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六月六」、布依族跳花會
布依族的「跳月」為「逛場」,時間是二月十三日至十五日連續三天,地點在花溪或鳥當區的羅吏木和洛灣。
羅吏木,洛灣位於貴陽東北效區,草原廣闊,風景幽美,有布依族聚居的大村寨,我曾在這個地方居住過一段時間,親眼看過「逛場」的盛況,現在就所見聞記述如下:參加「逛場」的未婚男女由老母伴隨,有的兄弟姐妹也伴隨著來,以示對親人的關切和保之意。
2、雲南有什麼特色節日嗎?
1、彝族(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2、佤族(木鼓節)
佤歷「格瑞月」(相當於公歷12月),是佤族過去舉行全寨性拉木鼓節木鼓活動的時節。於2002年確定,4月10日至12日為佤族木鼓節。 木鼓是佤族所特有的鼓種。
3、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亦稱「浴佛節」,又稱衫如「楞賀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的傳統節日,當日,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
4、納西族(三朵節)
農歷二月初八,生活在雲南的納西族有一別具風格的祭祀性節日,叫「嫌褲三朵節」,也叫「三多節」。
5、白族(青姑娘節)
青姑娘節時間是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這天劍川縣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婦女都要參加活動,她們紛紛捐錢,聚在一起,專門請人扎一個青姑娘的偶像,給她穿上白族的盛裝,把她抬到鞦韆架上盪鞦韆,眾或者啟人圍著她邊舞邊唱,娛樂一番,然後到海尾河邊舉行祭奠儀式。
3、雲南哪個地方過火把節,幾月幾號?
雲南瀘西縣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過火把節。
在彝族地區,對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由家庭主婦選一塊最肥的肉扔進燃燒的火塘祈禱火神護佑平安。永仁縣彝族在同樣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稱作開"火神會",涼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聖之地,嚴禁觸踏和跨越。
到了節日,各族男女青年點燃松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或進行集會,唱歌跳舞,或賽馬、鬥牛、摔跤。近代,人們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3)九月份的雲南有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2015年9月24日,隆林各族自治縣「兩賽一周」活動之彝族文化展示在民族文化體育廣場舉行,來自廣西區內外的嘉賓、攝影愛好者與全縣各民族同胞歡度彝族火把節。
當天上午,舉行盛大的祀祭神火和送布穀鳥儀式展示。一位寨老把一對布穀鳥掛到一根未經修枝的竹椏上,點燃香紙;少女則把糯米飯、水酒等好清慧食物,以及玉米、稻穀等糧食擺友答好;小伙則把4米多長的竹椏立起,使之直指藍天。
人們面對布穀鳥,虔誠地三鞠躬,齊聲吟唱:「感謝布穀鳥,感謝鳥兒催春早,感謝鳥兒催人勤,鳥兒帶來風調雨順,鳥兒帶來五穀豐登……」最後,全場齊聲高喊:「感謝布穀鳥——飛嘍——」。
據了解,傳說遠古的彝族阿細部落沒有火,阿細的祖先過著沒有陽光的生活,不僅吃的是生肉,還時常遭受野獸的侵襲。據說一次水災過後,一位叫木鄧的先民坐在一根朽木眩,用木棒在上面又鑽又磨,漸漸地,終於在農歷二月初三這天鑽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種。
從此,彝族結束了茹毛飲血的莽荒時代,五色土地上莊稼得以熟食,火經人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於是,人們把鑽木取火的發明者「木鄧賽魯」視為主宰的神靈,當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襲下來。於是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隆林彝族同胞都會舉行盛大的正褲祭火儀式,歡度火把節。
彝族火把節的來歷,追溯其根源就是來自於彝族先民對火的原始崇拜。
彝族對火的崇拜行為除了火把節外,還有一系列的拜火習俗,其中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火葬。彝族自古以來行火葬。認為人經過火化後,靈魂就會隨著煙氣升天,進人另一個靈魂世界。
4、九月份我國的少數民族有哪些節日
陽歷九月大約是農歷7,8月吧
女兒節
女兒節流行於廣元一帶。相傳,唐朝女皇五則天的母親在廣元遊河灣時遇黑龍感孕,於農歷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則天,會期。這天,人們成群結隊到生澤寺、則天壩和嘉陵江遊玩婦女們穿戴一新,相互邀約沿河灣暢游,以討吉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活動曾一度中斷。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一民間節日,並定名為「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歷九月一日。
http://www.7cd.cn
雲南省麗江一帶的納西族地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日至三十日、九月十日至三十日,也要舉行兩次「洗牛腳會」。這兩段時間正是春、秋農事大忙以後,需要稍事休整,於是人們在上述兩段時間內任選一天,全村舉行聚餐,並洗刷耕牛、喂它12個麥餅和一捆青草,還要在牛欄上掛一串麥餅以表慰勞之意。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仡佬族人民要過一個迎接豐收的「八月節」,或者又叫「迎新谷節」。仡佬族人民很是重視這個節日,要連過兩天。大家都著節日盛裝,聚集在寨中空場上,由幾位壯漢將頭戴紅花的大牯牛帶入場中,先誦祝詞,默禱五穀豐登。然後由樂隊奏起「八仙」樂曲,鳴放火槍、鞭炮,然後殺牛煮肉,並將牛肉平分給各家各戶,讓家長拿回家供於祖先靈前,有全村全族團結一心之意。民族長老還要以小豬、公雞、大鴨各一隻,作為三牲在菩薩樹前作供祭儀式。祭畢,大眾聚餐,青年們在月光下歌舞歡樂,盡興方散。第二天還要從田間採回新鮮穀物、瓜果,用作家宴。宴畢,婦女們各帶自己子女,為娘家親戚送去禮品,以示祝賀。青年們依舊歌舞終日,以迎豐收的到來,節日以後,就開始秋收。
湖南省城步縣的苗族傳說,古代有一個時期,兵荒馬亂,人們四齣逃生。有八個姑娘來到這里,見土地肥沃,人跡稀少,就在這里播下了谷種,當年獲得豐收。她們定居下來,開發土地,使這個地方成為富庶之地。因此,這里苗族每年秋收後,都要釀制高粱米酒,招待親友,共同紀念開辟此地荒原的八位姑娘,就形成了一個祝賀豐收的「八姑節」。
各民族人民經過春季與夏季的辛勤勞動,進入秋收季節。為了歡慶豐收,很多民族都有吃新米,慶豐收的種種節日。這是艱苦勞動得到大自然報償的歡樂喜慶的日子。
西藏藏族的望果節就是一個著名的祈禱豐收的節日。藏語「望」為「田地」、「果」是「轉圈」之意,望果節也就是一個轉地頭的節日。它沒有固定日期,在秋季穀物成熟和「鳥王」(大雁)南飛之前選吉日進行,節期三五天不等。江孜、日喀則約在農歷七月中旬,拉薩於八月初一開始。早在1500年以前,雅魯藏布江中、下游窮潔、乃東一帶的藏族還信仰原始宗教。他們把風雨雷電解釋為天神降災作禍。因此,在秋季莊稼快成熟時,成群結隊在地頭轉悠,祈求天神佑護。據說這是本教教主應藏王布德貢賢之請,教農民繞田地轉圈,以求豐收。他們以村落為單位,前面由香爐和幡桿引路,接著是教主手舉繞有哈達的木棒「達達」和右羊腿領隊,以示「收地氣,求豐收」之意;後面跟著手持青稞麥穗的鄉民。鄉民繞完田頭,將麥穗置谷包上或神前,以示糧食滿倉。然後舉行角力、斗劍等活動。8世紀後,寧瑪教派當權,「望果」活動又增加了寧瑪教派的念咒。14世紀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到西藏後,佛教成為西藏主要教派,格魯派占統治地位,「望果」節活動又帶上了佛教色彩。鄉民轉地頭時,要高舉佛像,背誦經文。現在每逢節日,藏民仍身著盛裝,高擎彩旗,抬著用青稞麥穗紮成的豐收塔,敲鑼打鼓,邊唱邊轉地頭。然後湧向林卡(樹林地或公園)飲酒、歌舞、賽馬、射箭,以預祝豐收。
錯那縣的門巴族,在藏歷七八月間要過和藏族望果節一樣的雀可節。節日期間,每村都要請一二個紅教喇嘛念經,各家出一個勞力,到所請的喇嘛家中勞動,以示酬謝。全村村民跟著喇嘛繞莊稼地一周,祈求免除風、雪、水、旱、蟲災,迎接豐收的到來。
居住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珞巴族群眾,十分重視農業的收獲工作,開鐮收割開始,男子都要清早下地,一天三餐都不能與婦女同一個火塘吃飯。因此艱苦的收割告一段落,就要選一天過「昂德林節」,為豐收節之意。節日前,男子們要上山打獵,婦女們則以新收的穀物煮熟後,敬獻給老人們嘗鮮,剩下的則用以喂狗。節日期間,全村老少共同歡宴,喝酒對歌直至次日天明。歌詞內容包括講解男子開闢田地、婦女發現種子、收獲糧食的農業起源故事和釀制美酒等等內容。除了歡樂慶豐收以外,還要祭祀祖先神靈,感謝他們的護佑。
雲南省勐海縣的哈尼族,從穀子成熟到收割完畢,要舉行多次「歐瑪樓」(意為「祭谷王」)儀式。以繁縟的節日活動,莊重地迎接農業大豐收的到來。在稻穀基本成熟時,哈尼人要選擇吉日,摘回三穗穀子懸在家中祭台上,由家長口誦贊詞,感謝祖先、谷王護佑之恩。如果發現有一株雙穗的稻穀,就認為是谷王。要在谷王前殺雞一隻,當場煮熟後,用手舉過頭頂三次,以示祭祀。然後割下谷王,放在家中祭台之上。收割後,如遇谷堆倒塌,認為谷王遇到驚嚇,要在谷堆前敲死一隻小雞,並將雞毛撒於谷堆周圍,將新米飯放在谷堆上,以求谷王安居。收割完畢,要用青葉包三包祭品,到留下未割的谷魂塘前,將一份祭品放在谷桿下部,一份扎於上部,並將雞蛋放在谷桿下面。將全部谷桿捆在一起後,一刀割下裝入背包,取回雞蛋懸掛於谷倉樑上。儀式進行時必須保持肅靜,有叫谷魂還倉之意。稻穀正式入倉前,家長要先在倉內放好祭品,用谷籮裝一些新谷,上蓋衣服,要背著進出三次。每背進谷倉一次,要抓一把新谷撒在倉內。經上述儀式後,收獲的稻穀才能入倉和取食。
每到農歷八月屬龍日,哈尼族要過「車實扎」,即新米節。屆時,婦女們先要到田裡拔回一兜稻穀,種在自家水井或菜地邊,以象徵地神。天亮後,再將新谷背回家中,舂出米粒,一部分煮成新米飯,另一部分炒成米花。傍晚吃新米飯前,要先祭祖先,並用米花喂狗,然後才開始吃飯,以示對俄瑪將穀物帶給人間的懷念和敬意。節日前後,還要請親友前來聚餐,共慶豐收。
雲南省的景頗族,則在農歷八、九月之間穀物收割前,選吉日祭鬼吃新,稱「新米節」。各家主人背回一捆糯稻,放在家裡的「鬼門」內,此日不能宰殺家禽,所以青年相約下河摸魚撈蝦,制備佳餚。全寨人集合頭領家中,由巫師祭祀。祭祀完畢後每人得一小包新米飯,拿回家過嘗新節。傳說很久以前,因谷魂上天,所以穀子長得不好。懂事的家狗日夜吠叫,為主人喊回谷魂,才使景頗人的稻穀越長越好。所以飯前要先喂狗和牛,以示對它們的感謝
有些地區的瑤族,在農歷八月新谷還家時,也要過吃新節,以新米蒸熟後祭谷娘,並要供狗飽餐一頓。但是他們這樣做並不是由於狗給人們帶來了種子,而是為了紀念祖先龍犬盤護與公主成婚,繁衍了後代。
阿昌族人民每逢農歷八月十五日都要舉行以祭禱老姑太為主要內容的嘗新節。這一天,他們先打掃房屋,到地里拔一兜結得又多又大的芋頭,砍一根結有雙穗的玉米,一起捆在一米多長的竹棍上,然後將它靠在廳屋的左角或右角。並煮上新米飯,殺一隻雞代替老站太生前愛吃的鷓鴣肉。還供上果子、梨子等干鮮果品,全家人站在一起由家長念誦祭詞,求得老姑太的護佑。
台灣島上的高山族,每年秋收以後,從農歷八月初一開始,要過盛大的「豐年祭」節日,接連舉行數日。如遇大豐收之年,節日活動還要適當延長。節日前幾天,男子上山打獵,婦女備辦食品。到節日那天,每家都要用古老的鑽木取火的方法取得火種,任其自燃自滅一次。然後再取火煮糯米飯、蒸糕、做菜。將供品送到社的集中祭祀點,由五名女巫主持祭祖。婦女集中跳杵樂舞,男子攜獵具舉行狩獵祭祀,慶祝農獵各業豐收。初三夜晚,在廣場舉行篝火晚會「司馬拉」。全社成員圍集篝火旁,享用酒宴,邊喝邊舞。悠揚的歌聲響徹夜空。「捕得鹿來,收下稻米。擺出美酒,社眾齊來賽戲會飲。黃金為谷白玉棉,家家釀得酒如泉。社中子弟舞欲顛,但願明年勝今年。」歌聲表達了豐收的喜悅和美好的期望
台灣高山族阿美人支系,每隔七年也要舉辦一次「成年禮」的節日。時間約在粟收獲祭後的月圓之日,即農歷八月的中旬舉行。屆時部落內年滿18歲的青年都要參加,並須在節日前的一個月就開始練習長跑和歌舞,節日前兩天要進山去捕捉野雞,准備粟酒,以供長老和節日時飲用。過節那天,青年們先到部落首領家中集合,聽長老訓話,宣布他們已經長大成人,以後各個方面要以成人的標准進行要求。然後一起裸身跑向海邊的目的地,在那裡歌舞歡慶。下午,又穿上盛裝,頭戴羽冠,耳插耳軸,到村中的青年會所,圍成圓圈繼續舞蹈。此時,部落首領還要訓話,教導他們如何遵從部落禮節規范,在盡情的宴飲中,歡笑達旦。
湖北省邊境鶴峰、恩施、建始、宣恩等地的土家族,還分別因地而異的在農歷五月初三、七月十二或八月十五過一年一度的女兒會。這一天前來趕墟場的姑娘們,打扮得特別漂亮。她們穿上傳統的民族服飾,有的購置日用品,有的出售土特產等等。而青年男女往往藉此機會結識初交或約會情人。有的人家還在這時相親定情,形成了一個熱鬧、喜慶、充滿情意的節日。
居住在雲南省新平、峨山、雙相一帶的彝族,一年要過兩次「趕花街」的節日。第一次在農歷六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第二次在七月十四、十五日。屆時,彝族男女青年身著盛裝,來到三縣交界的大西山上,跳舞唱歌,買賣土特產,通宵達旦。姑娘小伙在這高寒山上,通過趕花街,不僅度過歡樂的節日,而且還有交流物資、祈求莊稼豐收的種種意義。
每年七八月間,藏北草原的藏族牧民,要擇日集中在那曲鎮附近過賽馬會。節日活動除賽馬外,還有男女賽跑、舉重、騎術射擊表演等。賽跑是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上,赤腳跑完180米的礦石跑道。舉重是用雙手抱起沉重的沙袋,從身前舉過肩膀,扔向身後,才算獲勝。近來的賽馬會節日,除傳統的體育項目外,還增加了文藝演出及物資交流等內容。
台灣的高山族在農歷八月十五的夜晚,要進行「背簍會」的節日活動。在月亮初升之際,主持人將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招入檳榔樹林,高頌祝詞,祝願大家幸福、美滿。然後小夥子用手腳攀援上樹,摘下30個檳榔,追逐在前面跑躲的姑娘,將一個個檳榔扔入她們花紋精緻的小背簍中。姑娘只接意中人投來的果實,而將其他人投過來的檳榔抖落在外,又唱又笑地向前跑掉。得到檳榔的姑娘,往往掏出准備好的綉荷包送給小伙,一起感謝主持人的祝福,雙雙隱入檳榔林深處共度良宵。
八月十五的節日,在廣西西林等地的壯族中有「罵中秋」的習俗。傳說古代有位耿直的姑娘,不愛虛偽的甜嘴,卻欣賞尖刻的罵人藝術。有一個男青年在中秋之夜,當眾痛罵偷姑娘所種的甘蔗的人,罵得痛快淋漓,姑娘被感動,嫁給了青年。從此,形成一種青年人以惡作劇引人發罵的風俗。他們三五成群,乘老人中秋賞月之際,用反鎖大門、搬走石磨、拔掉菜秧、抖落果實等小小的惡作劇,以引起主人痛罵。而惡作劇者往往還要挑選善於罵人的人家,進行挑釁活動。按慣例,罵人者不能使用污言穢語,只能以尖酸刻薄的語言顯示其罵人才能。當地風俗認為中秋之夜被罵得越多,就越長壽。因而形成一個不是以歡歌曼舞,而是以罵不絕耳為主要內容的奇特節日。廣西羅城一帶的仫佬族,以八月十五為「後生節」。這一天,青年男女帶著粽粑等食品,打著布傘,一起到野外走坡,從集體對歌到雙雙對唱,有了情意後,便約定再見之期,在皎潔的月光下播種愛情。貴州黎平等地的侗族,在八月十五過「趕坪節」。但是以甲子計算年份,逢單年只過一日,舉行蘆笙會;逢雙年過兩天,頭一天蘆笙會,第二天進行對歌。在蘆笙會上要選出優勝的歌隊。對歌時,男青年要以粽葉包臉、泥巴文身、穿著戲裝,扮成乞丐模樣,與姑娘對歌,使姑娘認不出是誰,也分不清貧富。對歌結束後,小伙們下河洗身,換上整潔服裝,再回歌坪與姑娘談笑。
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的仡佬族每年農歷正月十四和八月十五日要兩次舉行「拜樹節」。過節日時所需黃牯牛一頭,每年輪流由三戶人家負責飼養或共同集資購買。節日時居住分散的各村寨仡佬族都集中到祖樹所在地磨基村,由家族的長房主持拜樹儀式。先扭斷公雞頸脖,扯下雞翹、雞腿及牛心為供品,雞頭及左翅、左腿獻給祖公樹;雞頭及右翅、右腿則獻給祖婆樹。供物要用紅紙包妥,放入樹洞,並以紙錢將洞封好。主祭人要向祖樹祝禱祈福,並敬酒鳴炮。牛心切開,平均分給各戶,以示同心協力,同甘共苦。牛的內臟及其他酒菜與來參加的各族群眾聚餐共食。通過拜樹節的活動,加強了民族內部的凝聚力。
每年農歷九月霜降這一天,廣西大新縣的下雷、寶圩、雷平及靖西、德保縣的壯族,還要過一個紀念民族女英雄岑玉音的霜降節。關於岑玉音的事跡有兩種不同的傳說,一說壯族婦女岑玉音箭術高超,勇敢過人,曾帶兵去廣東、福建沿海一帶抗擊倭寇。她用兵果斷,料事如神,多次打敗入侵的倭寇,得到皇帝的封賞,最後她解甲回鄉,直到逝世。人們因她曾在霜降這一天大敗倭寇,所以在這一天舉行祭祀以示紀念,逐漸形成為霜降節。又說是她和丈夫一起,為保衛壯族人民的安寧及財產,率兵抵禦入侵之敵,於霜降之日大獲全勝,故當地百姓慶祝三天,定為節日。每逢霜降的前一天,各地壯胞都到下雷附近各村寨借宿,次日清晨到玉音廟進行拜祭。據說清代時,當地州官也要備辦供品前來參加祭祀。群眾祭畢歸來,就近表演舞獅、演唱壯劇、民歌等活動,歡度懷念民族英雄的節日。
分布於湖南、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山區的瑤族盤瑤支系,傳說起源於神犬盤護。因盤護咬殺敵國國王有功,得與公主成婚,搬入山區,生六男六女,繁衍成為一個民族,所以有了祭祀盤護王的盤王節。這個節日一般在農歷七月初七或七月十四、十五日舉行。屆時都要殺豬宰雞,歡歌舞蹈,祭祖求佑。
湖南新晃一帶的侗族,每當農歷八月十五晚上,婦女只要用打開的傘遮住自己,就可以到別人菜園里去偷瓜摘菜。這是一個叫作「偷月亮菜」的節日。姑娘們一般總到自己心愛的小夥子家菜園去偷,一面摘一面喊:「我扯了你的瓜菜,你去我家喝油茶吧。」如果摘到並蒂的瓜果豆角,就認為是吉利的兆頭。有孩子的婦女專偷肥瓜、毛豆,象徵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有男青年偷月亮菜的,但只能在野外煮食。
廣西三江程陽一帶的侗族中則有一個青少年自己的「南瓜節」。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各寨少年男女分別組織「南瓜隊」和「油茶隊」。參加南瓜隊的男孩先要報名,並繳納一點費用;參加油茶隊的少女要積極准備煮茶用的各種佐料。而父母親也都盡力支持,到了節日夜晚,南瓜隊的少男先去田間偷摘南瓜。按當地習俗,在此節日期間,偷瓜再多,瓜主也不生氣,偷瓜者也要依據一定規矩,瓜藤上有兩個瓜時,只摘走一個;有四個瓜時,則可摘兩個。摘走一個瓜,則要插上一朵花,以示此處之瓜已被偷走。南瓜隊偷夠後,就制彩旗扎花束,將南瓜布置一番,抬往鄰村已預先找好的煮茶對象,由油茶隊的姑娘熱情接待。他們一起喝油茶,共同吃煮熟的南瓜,並分男女兩隊打起南瓜仗,你追我趕,打鬧嬉笑,直至天明。
居住在東北的朝鮮族,在八月十五日過「嘉俳節」,(即「秋夕節」)。傳說古代新羅儒理王執政時,令其二女將木部女子分成兩組,從七月十五日早晨開始,到八月十五日結束,在大都庭院舉行織麻比賽。敗者要置辦酒席款待勝者,並舉行歌舞表演,以後逐漸演變成嘉俳節。屆時人們宰食牛羊,用新谷作打糕及松餅,村屯之間進行摔交、盪鞦韆、跳板等活動。有時節日活動要持續數天。晚間各家在院中置香案祭月,吃月餅觀賞皎潔的明月。
同是八月十五這一天,在廣西靖西、那坡、德保一帶的壯族,卻有一個「請囊海」的節日。「囊海」是壯語,即「月姑」之意。到了這一天,姑娘們用艾葉水沐浴,梳妝打扮,打掃屋內外,用柚子葉水灑在房屋四周。把一根五米到十米長的竹竿豎在門前空曠地,頂上插一個插滿線香的柚子,香煙繚繞,作為指引月姑下凡的天梯。門前置桌,放上月餅、香蕉、柚子、甘蔗、柑桔、煮熟了的芋頭和成把的毛豆等供品。姑娘與小伙們圍坐一起,推選一位姑娘扮作月姑,坐在地席中央,用兩手中指和大拇指分別壓住雙眼和雙耳,旋轉頭部,以示正從月宮下凡。大家將月姑認作「同年姐妹」(義姐妹),請她對歌。大家發問,她作答,場內歡歌笑語,情意綿長。
5、雲南有哪些節日?
火把節,主要是白族和彝族都盛行的節日,是一種預祝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的節慶活動。
白族本主節,本主」意為「本境、本家族的福主」,是白族人民特有的宗教信仰。村民不論陞官發財、疾苦病痛、生兒育女都要去本主廟祈求保佑。
三月街民族節,「三月街」又叫「觀音市」,每年農歷3月15日至21日,是大理三月街的會期,1991年起又定為大理州民族節,故稱「三月街民族節」。
潑水節,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台,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花山節,也稱「踩花山」、「跳花」等,是苗族的傳統節日。節日期間,苗族人民盛裝匯集到傳統的跳場坪,青年男女跳場中央的花桿跳舞,男青年還進行爬桿、賽馬、射箭、唱歌、跳舞、選美等比賽。
6、雲南都有那些特別的節日?
雲南特別的節日有火把節、虎節、插花節、密枝節、賽衣節、牟定三月會、潑水節、關門節、送龍節、開門青姑娘節、石寶山歌會、繞三靈、梨花會、栽秧會、本主會等。
1、火把節
火把節是雲南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
2、插花節
插花節是頗具特色的彝族傳統節日,以雲南省大姚縣政府舉辦的節慶活動尤為隆重盛大,每年農歷二月初八,當地彝族群眾把從山中採回馬櫻花等鮮花,插在房門、農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
3、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也叫浴佛節,它有數百年的歷史,節日期間,傣族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而婦女們則各挑一擔清水為佛像洗塵,求佛靈保佑,之後,人們就開蛤相互潑水,表示祝福,希望用聖潔的水沖走疾病和災難,換來美好幸福的生活。
4、西雙版納拉祜族擴節
西雙版納拉祜族擴節是西雙版納拉祜族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節期與漢族的春節相同,因此人們把拉祜擴節稱為拉祜族的春節。節日期間,殺豬、宰雞、吃年飯、盪鞦韆、打陀螺,拉祜族的人們會聚到一起,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祈求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5、傣族粽包節
傣族民間節日。流行於今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區。夏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著盛裝,在村邊樹下圍成一圈唱情歌。然後,小夥子把粽包擲給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雙雙到附近僻靜處談情說愛,至日落西天時才離去。
7、雲南的民族節日有哪些
騾馬會是麗江納西族傳統民俗節日,於每年農歷七月中行前脊旬舉行,會期為一周,以交易騾、馬、牛、羊等牲畜為主,還交流各地土產。大理、劍川、鶴慶、中甸、永勝等一帶的農民都前來買騾馬和麗江銅器,上市騾馬上萬頭。會期還舉行各種交娛活動,賽馬,演戲等是悔旁最受歡迎的節日內容。(佛教節日)傣歷6月份的浴佛節,就是傣歷檔滲新年,外地人稱「潑水節」。毫瓦薩」(傣歷9月15日)和「卧瓦薩」(傣歷12月15日),即「關門節」和「開門節」。整整3個月為凈居齋戒期。
8、雲南少數民族的節日
阿昌族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五日
2. 德昂族 潑水節 農歷四月十五日 會街節 農歷九月初十
3. 東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潑水節 農歷二月二十九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 十日 撒神 農歷七月初一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嘗新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
4. 侗族 蘆壟節 農歷六月至九月
5. 白族 三月街 農歷三月十五日 侗年 農歷十一月十九日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鬥牛節 農 歷二月 漁潭會 農歷八月十五日 吃新節 農歷六月至七月
6. 保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7. 獨龍族 卡崔哇 農歷十月中下旬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8. 俄羅斯族 復活節 公歷三、四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9. 鄂倫槐脊春族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
10. 布朗族 開門節 傣歷十二月十五日
11. 鄂溫克族 米闊魯節 農歷五月二十二日 關門節 傣歷九月十五日
12. 高山族 新年祭 農歷十二月
13. 潑火節 農歷二月十九日
14. 仡佬族 燈桿節 農歷正月初一
15. 布衣族 六月六 農歷六月初六
16. 仡佬節 農歷三月初三 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
17. 嘗新節 農歷六、七月 四月八 農歷四月初八
18. 拉祜族 庫扎節 傣歷三月
19. 朝鮮族 元日 農歷正月初一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上元節 農歷正月初五 嘗新節 傣歷十二月
20. 寒食節 農歷四月初五
21. 黎族 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 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
22. 僳僳族 收獲節 農歷九月
23. 哈尼族 十月節 農歷十月初一 澡塘節 農歷正月初三 六月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過年節 農歷正 月初一
24. 哈薩克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刀桿節 農歷二月初八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25. 珞巴族 旭獨龍節 藏歷二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咐吵十日 隆德節 藏歷四月
26. 仫佬族
仫佬山鄉幾乎每1個月都有節日。由農歷正月初一春節(即農歷年)開始到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 送灶王爺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個節日都有其 活動的形式與風格。有春節、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27. 滿族 頒金節 陰歷十一月十三日
28. 回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廟會 農歷四月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29. 景頗族 目腦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30. 克爾克孜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31. 基諾族 打鐵節 農歷一月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火把節 農歷六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 歷十二月十日
32. 京族 哈節 農歷六月初十 諾勞孜 農歷正月初一
33. 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 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34. 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 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 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35. 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36. 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 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37. 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 行。 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 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鉛簡滲迎接太陽的節日。
38. 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 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 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 動,祈禱穀神保佑。
39. 塔塔爾族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借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 「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古爾邦節、開 齋節、聖紀節三大節日。
40. 回族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 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 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 「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 凈身 ,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 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 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 行,在活 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 (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41. 滿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歷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桿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42. 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43. 納西族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
44.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45. 獨龍族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只有一個,人們稱「卡雀哇」或「德里哇」,意為年節,時間在農歷臘月 中,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時間長短視食物准備情況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 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46. 藏族 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傳統節日中以藏歷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等。
47.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擇日過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及趕歌會、姑娘節、鬥牛節、花炮節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葯鐵炮為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據說,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集會地點還唱侗戲、演彩調、吹蘆笙、「多耶」、打籃球等助興。花炮節是侗族人民最熱鬧的節日。
48.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桿,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桿。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僳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桿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桿。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桿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爬桿者下來後,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桿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桿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夥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之情。闊什節,「闊什」是僳僳語的譯音,「歲首」之意。闊什節,是僳僳族人民的節日。在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間舉行,歷時兩三天。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49. 毛南族 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葯。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50. 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歷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主要節日是農歷新年。 維吾爾族 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節。 瑤族 瑤族的民族節日較多,主要有盤王(即盤瓠王,畲、瑤族傳說中的始祖,傳說是一隻名叫「盤瓠」的龍犬)節、達努節等。達努節是為紀念創世女神密洛陀而過的節日,日期為農歷五月二九日。此外還有「耍歌堂」節,又叫「耍望」節、曬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等。 佤族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51.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人的節日分傳統節日與宗教節日。宗教節日則指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
52. 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歷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赫哲族烏日貢節是赫哲族人一個新生的節日,誕生於1985年。「烏日貢」意思為娛樂或文體大會, 每兩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歷五六月間舉行,歷時三天。
53. 苗族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
54. 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 、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節饒有特色。
55. 畲族 畲族主要過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節。 土族 土族傳統的節日春節、端陽節與漢族相同。本民族的節日和廟會有舊歷正月十四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56. 漢族節日:
春節,是漢族最大的節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春節最後一天。
二月八,是沿江一帶牧人的節日。
寒食節,每年四月四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傳說,這個節日,是紀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清明節,農歷四月五日。
糍粑節,四月初八。
端午節,五月初五,亦稱「端陽」、「端午」、「端五」。
七夕節,七月七日。
中元節,又稱「月半」, 七月十四日,是漢族的祭祖節。
中秋節。八月十五。
重陽節。九月初九。
冬至節
臘祭,
祭灶、灶君誕,除夕 。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