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有什麼節日
1、中國傳統節日時間。
中國傳統節日順序排列: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寒食節(冬至後的105或106天)、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傳統節日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的同時也傳承了厚重的歷史與人文情懷,它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傳統節日的舉辦儀式,人們可以領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麗,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對生命的虔誠和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儀式感同時能喚醒人們內心對於節日的尊重。
2、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春節】 時間: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 : 熬年守歲
【元宵節】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寒食節】時間:清明節前一天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清明節】時間:農歷三月初八 (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那一天,公歷4月5日左右)習俗:掃墓、踏青。
【端午節】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七夕節】時間: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
【重陽節】時間: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節】時間: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
【臘八節】時間:農歷臘月初八習俗:喝臘八粥。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歷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是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的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准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陪漏盯。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搜畢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我國民蘆和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端午節是我國較為古老的傳統節日。每逢陰歷五月初五這天,人們都要在江河湖海上舉行賽龍舟,還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這些活動已成為千古不變的習俗,從古至今一直在沿續著。
若說到端午節的來歷,人們首先就會想到愛國詩人屈原。相傳戰國時,楚襄王寵信奸佞,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秦國趁機進攻楚國,楚地千里疆域毀於一旦。眼見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回天,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羅江而去。當地百姓聞聽屈原投江,紛紛前來救助,他們順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尋見屈原的屍體,湖面上舟船往來穿梭百舸爭游的場景蔚為壯觀。這一日正是陰歷五月初五日。後來,每逢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意在懷念屈原。人們還把粽子投入水裡,只為了喂飽魚龍蝦蟹,保全屈原的屍身不被吞食。
【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綉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後,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葯秋復春,女亘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重陽】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重陽節又名重九節,九月九,榮萸節,菊花節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慶祝風俗。唐代把重陽正式定為節日。在唐代,重陽節人們有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代。屈原在《遠游》中曾寫道:「集重陽人帝宮兮」。到了漢代,重陽之俗逐漸在民間流行。據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威夫人被呂後慘害後,侍候戚夫人的宮女賈也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傳出: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於是,重陽之俗便從宮中傳到了民間,並逐漸盛行。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後——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後也滲入臘日習俗。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小年】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裡,擺上豐盛的菜餚,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並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3、中國的傳統節日過節的時間和習俗是多少?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龍抬頭、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
人們在龍抬頭時節,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並將龍抬頭時節作為一個納祥轉運的日子。在我國流傳著「二月二,拜村社;龍抬頭,祈豐收;八月二,祭村堂;龍收尾,送龍歸」的說法。
4、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
上巳節有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之說,用蘭湯以驅除邪氣。蘭草被用作靈物,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進行齋戒,其中包括當時最好的洗浴方式「蘭湯沐浴」。
5、寒食節(冬至後的105或106天)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地中國山西將寒食節定為清明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並為全國所接受。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贊許,是千年如一的。
4、傳統節日有哪些?按時間順序 八大節日有哪幾個
中國的傳統節日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下來的話還是有比較多的節日的,首先第一個傳統節日就是春節,第二個傳統節日是元宵節,唯悶第三個傳統節日是清明節,第四個傳統節日是端午節等等。下面是關於“傳統節日有哪些?按時間順序”的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繼續往下閱讀了解。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簡介
1、春節:春節這個傳統節日的時間是在農歷的正月初一,這個節日的習俗有:吃年糕、餃子、湯圓、備年貨、貼春聯、貼剪紙、拜年、逛花市等等。
2、元宵節:元宵節這個傳統節日的時間是在農歷正月十五,這個節日又被稱之為小正月、燈節等等,這個節日的習俗有:賞花燈、舞龍、吃元宵等等。
3、清明節: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的時間是在農歷三月初三,這個節日的習俗有:祭祀、掃墓、踏青、盪鞦韆、打馬球、插柳等等的一系列活動。
4、端午節:端畝啟午節這個傳統節日的時間是在農歷五月初五,這個節日的習俗有: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迅山如等等。
八大節日有哪幾個
八大節日分別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除夕。
5、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
1、春節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2、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春節從除夕關門守歲開始,到元宵節,是一個人們不斷擴大活動范圍、人際關系不斷得到擴大的過程。
這個時段,社會開始正常運作。到了正月十五,全體社會成員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段敗衫節日活動中。所以,元宵節具有確認全體社會成員(包括彼此不認識的)相互關系的意義。
3、端午節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龍節、重午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百越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祀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4、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5、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枯答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握腔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6、中國傳統節有哪些,幾月幾日,節日的習俗是什麼?
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節日及其時間和習俗: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中國傳統的新年,有貼春聯、守歲、放鞭炮、吃團圓飯、拜年等習俗。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也稱上孫轎碧元節或小年,有吃元宵、猜燈謎、放煙火等習俗。
清明節(農歷清明節前後):也稱掃墓節,有祭祖、掃墓、燒紙錢等習俗。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也稱龍舟節或端陽節,有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等習俗。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也稱中國情人節或乞巧節,有織女牛郎的傳說、曬牛皮、吃巧果等習俗。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有賞月、吃月餅、猜燈謎等習俗。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帆枯也稱重九節或老人節,有登高、賞菊、吃重陽糕等習俗。
冬至節(農歷十二月二十則舉二或二十三):也稱冬節或長至節,有吃湯圓、煮餃子、喝酒等習俗。
7、傳統節日裡面的六個節日分別的過節時間,還有節日習俗是什麼?
中國有很多傳統的節日,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六個節日,分別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這些節日的過節時間和節日習俗各有不同,下面將逐一介紹。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即公歷1月或2月之間。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春節有很多習俗,比如年夜飯、貼春聯、放煙花、賞燈籠、拜年等等。春節期間,人們通常會回家過年,團聚一家人,感受這個傳統節日帶來的喜悅。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為「上元節」。過元宵節主要的習俗是觀燈和吃元宵。在這個節日里,街道上會擺放各種各樣的彩燈,形狀各異,非常好看。吃元宵,則是一種傳統的習俗,元宵是一種圓形蒸糯米粉製成的小吃,通常包著各種餡料,非常好吃。
清明節:農歷陽歷4月4日或5日。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之一,也是重要的節氣之一。在這個節日里,人們會到墓地敏雀襲去祭掃祖先和先人,非常注重環保,通常會使用花環、紙金、紙馬等物品祭拜。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之一,也是重要的傳統文化活動之一。過端午節主要的習俗是賽龍舟、吃粽子。賽龍舟是一種傳統文化活動,人們會在這個節日里劃龍舟比賽,非常有趣。吃粽子則是這個節日的傳統食物,粽子是一種用竹葉裹著糯米、肉、蛋黃等做成的傳統美食,味道非常好。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歲游中國傳統的農歷節日之一橋兄,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這個節日的主要習俗是賞月、吃月餅。賞月表示人們對月亮的敬仰,吃月餅則是為了紀念古代的愛國英雄屈原。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被稱為「老人節」。人們會在這個節日里登高、賞菊花。登高是因為九是陽數,表示對生命的追求,賞菊則是因為菊花代表著高潔、忠誠等優秀品質。
以上為六個主要傳統節日的過節時間和節日習俗,這些傳統節日表現出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也凸顯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價值。通過慶祝傳統節日,人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和傳承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8、中國的所有的傳統節日及習俗(按時間)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節日非常豐富多彩,按照時間順序列舉如下: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全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通常持續十五天,有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拜年、賞花燈等習俗。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也叫上元節、小正月、旦拍燈節,是春節的最後一天,有吃元宵、賞花燈、猜謎語、放煙火等習俗。
寒食節(農歷清明節前一天):是清明節的前一天,有禁火、踏青、吃寒食等習俗。
清明節(農歷清明節):也叫掃墓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有掃墓、祭祖、燒紙錢、植樹等習俗。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也叫端陽節、龍舟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等習俗。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也叫乞巧節、中國情人節模納羨,有牽牛織女、曬牛皮、吃巧果等習俗。
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也叫盂蘭盆節、鬼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有燒紙錢、掃墓、放燈籠等習俗。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也叫月圓節、團圓節,有賞月、吃月餅、猜燈謎等習俗。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也叫重九節、老人節,有登高、賞菊、吃重陽糕等習俗。
冬至節(農歷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也叫冬節、茄絕冬至、長至節,有吃湯圓、煮餃子、喝酒等習俗。
9、中國傳統節假日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龍抬頭、社日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節、除夕等。
01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02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03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04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醫節、天中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
05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10、一年有多少個節日分別是幾月幾日
中國法定節日有以下16個,分別是:
新年(1月1日);春節(農歷新年);清明節(農歷清明當日);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中國青年節(5月4日);端午節(農歷端午當日);國際護士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
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中秋節(農歷中秋當日);國慶節(10月1日);記者節(11月8日)。
傳統節日有18個。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臘月最後一天)、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三)等。
中國節一般指指中國民間相傳的紀念日、歡慶日和被中國承認的國際通用節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