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玉樹有什麼節日活動
1、藏族主要節日有哪些
藏族主要節日有藏歷元旦、正月十五、薩噶達瓦節等。
藏歷為陰陽合歷,以「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陰陽配合十二生屬系年,每60年一周,以陰火兔年(丁卯)為始年,月有大、小建,一般三年置閏;藏歷元旦是最重要的節日。
藏歷正月十五,當地群眾有觀酥油花燈的習俗。4月15日紀念佛誕和唐文成公主入藏的吉日良辰,民間舉行慶祝活動。藏族的節日還有薩噶達瓦節、雪頓節、花燈節和望果節。
除過藏歷年外,每年藏歷七月一日,要過「雪頓節」。雪頓節原意為「酸奶宴」,屆時家家都要製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後來又增加了演藏戲的內容。
雪頓節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壺、保溫瓶,帶上食品到風景優美的地方飲茶喝酒。在每年秋收以前要過「望果節」,過望果節時要互相宴請並進行各種野餐活動,以迎接秋收。還要過「沐浴節」、「降冬節」等傳統節日。
(1)十一玉樹有什麼節日活動擴展資料: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
藏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方、安多三種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它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
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是藏人用於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據藏族學者赤烈曲扎的《西藏風土志》載,哈達是在元朝時傳入西藏的。藏族薩迦法王八思巴會見元世祖忽必烈回西藏時,帶了第一條哈達。
當時的哈達,兩邊是萬里長城的圖案,上面還有漢字「吉祥如意」的字樣。這表明哈達確實是漢族人發明的。
藏醫葯學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藏葯講求炮製技術,尤對獸醫有獨到之處。醫葯學著作主要有《醫方四續》。算學可以預測日、月蝕及地方近期氣象。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藏歷年一般從藏歷十二月就開始准備、置辦年貨,家家都要用酥油炸餜子,藏歷年時的餜子種類很多,有耳朵狀的「古過」、有長形的「那夏」、有圓形的「布魯」等。
還要用彩色酥油捏制一個羊頭,製作一個長方形的五穀斗,斗內裝上酥油拌糌粑、炒青稞麥粒等食品,上面插青稞穗、雞冠花和酥油做的彩花。除夕時打掃衛生,每戶的大門外用石灰粉畫上象徵吉祥的八瑞相符號。
雲南的藏族除夕晚餐家家吃面團(類似於餃子),在面團里分別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每一種東西都有一種不同的說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團,說明在新的一年裡他心腸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團者,表示他心腸軟。
初一早上,將青稞幼苗、油餜子、捏成的羊頭、做好的五穀斗,擺在佛龕前的茶幾上,預示在新的一年裡五穀豐登、豐衣足食。雲南藏族,除夕時家家都要殺年豬,初一的早上一起床,人人都要喝一種放有紅糖和奶渣的青稞酒,名為「關滇」。
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區都要進行宗教法會活動。
在民間迎娶送往也和節日一樣熱鬧,娶親時,主人要在酒壺口和酒杯口用酥油各塑三個予頭,以表示吉祥。在祝酒時,長輩先用中指蘸酒朝上、中、下輕彈三下,以表示祭天、地、神靈。
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口,然後(酉+斗)滿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婚禮上,新郎要向新娘敬酒。
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藏族傳統宴席為分餐式,無飯菜小吃之分。
首道食品為足瑪米飯,次道為肉脯,第三道為豬膘,第四道為乳酪,第五道為血腸等等,還可以上很多道,最末一道為酸奶。席間不飲酒。主、客可多食、少食或不食,但首道和最末一道非食不可,前者象徵吉祥,後者表示圓滿。
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製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表示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