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每年農歷正月是什麼節日

每年農歷正月是什麼節日

發布時間: 2023-04-18 19:31:16

1、農歷正月十五是什麼節日

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農歷正月是什麼節日

農歷正月是什麼節日 中國的農歷新年(初一),元宵節(十五)!

正月里都有什麼節日 十四搭彩蒯,迎紫姑神 夕子時進入大年初一,進入正式的年節,從初一到十五,都算過年。 初一,祭祖,一般在子時。開門鞭炮避邪。迎喜神,老皇歷寫著今年喜神的方向,迎著其方向走,天亮以後去拜年,拜不過來讓僕人送飛貼,有點賀年卡的意思,宋代便有。《癸辛雜識》中沈公子派人投飛帖,投到吳四丈家,吳叫其僕人喝酒,換貼。最早的春聯是蜀後主孟昶發明的,「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寫在桃木板上,明代以後,春聯開始流行。 初二,繼續拜年,媳婦回娘家,叫歸寧,北方祭財神,吃元寶湯即混飩。 初三,老鼠娶親 因此不能熬夜,還要在地上撒些鹽米。 初四,迎神接神的日子,一切人間神回到人間,傍晚接神。 初五,破五 ,照例還要吃餃子,從初一到初四有很多禁忌,初五破除,祭祖的供品要撤,垃圾可倒,刀剪可動,稀飯可吃,商店開張大吉,迎五路財神,到此主要節日過完。 初七,人日 ,小孩節日,煮七種菜為羹。河南省淮陽人祖廟有盛大廟會(人祖是伏羲)祖廟會上特有的泥泥狗,形象是只猴,認為是最早的人祖。 初八,順星,從星聚會之期,要拜星君,黃昏後點四十九盞燈,擺天地桌(院子里),燈散放各處,叫散燈,老北京一般到白雲觀的六神殿順星。 初九,玉帝誕辰,祭玉皇祭天官。 十三至十七都是元宵佳節,十三在廚下點燈,一連點五夜,過十七,十八收燈,十三試燈,十四搭彩蒯,迎紫姑神,正月十五是元宵節的正日子,舉行盛大的燈會,正月十五還是道教的上元節: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是天官生日,中元(七月十五)是地官生日,下元(十月十五)是水官生日,這一天還有很多祈子的習俗,江蘇有打婦求子的習俗,廣東有偷生菜的習俗,北京可到正陽門摸門釘。 正月十八收燈,年就過完了,一切活動恢復正常

農歷正月十五是什麼節日 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英文:Lantern Festival
釋義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習俗
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
演變
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芹團敏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農歷正月?打一中國傳統節日 春節,農歷的正月就是春節

農歷正月初十是什麼節日 正月初十民俗 正月初十日,稱為石頭節,亦稱老鼠娶親日,俗稱十指。 石頭節定在初十日,應該是從初十的十音化來。十與石同音。這一天,民間忌嫌枝動石器,不搬石頭,習慣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當神等等。舊俗在除夕於這些石器上貼春聯後,正月初十日以前,是禁止使用的。過了正月初十日,則可以開封使用,無所講究了。 石頭節,與原始人類的大山及石頭崇拜有著源流關系。 因為牆基用石頭壘砌,老鼠又多生活在牆角窟窿里的緣故,正月初十日,民間傳說是老鼠娶媳婦的日子。 晉東南地區,習慣用谷面作蒸食,稱為「十子團」。夜晚時,放置於牆角土穴等處供老鼠吃。 晉南地區是在牆根置放面餅,以慶祝老鼠娶媳婦。 忻州地區在這一大習慣吃莜麵或高梁面魚魚。婦女們搓魚魚一手五根,兩手同時動作,面板上搓動著十根細長的面魚,故把這一天稱為十指。搓面魚的時候,要捏一些花轎同時蒸熟,放置牆角瓮底等處,以備鼠郎娶親使用。 初十日,許多地方要在屋隅、牆角及水瓮里點燈、焚香、敬紙,對老鼠娶親志賀。而在晉北一些地方,晚上卻忌點燈,忌說話,以免驚擾了娶親事宜,惹下鼠神,一年為患。小孩子不明事理,往往信以為真,鬧著不睡覺,要看個明白。大人們便接過祖輩的傳說,對孩子們說:要嘴裡含著驢糞蛋蛋,耳朵里塞上羊糞蛋蛋,眼皮上夾著雞屎片片,在滿天星星的時候,趴在磨眼裡,才能看到老鼠娶親的熱鬧場面,聽到鼓樂聲。這樣的事或局情,孩子們當然不願幹了,也就只好睡覺了。這個民俗,充分反映了歷史上民間既惡鼠害,又怕鼠害的傳統心理。 初十日,民間還有許多希冀糧豐的活動。晉南地區,用麵食蒸成農作物禾穗形狀,象徵農業豐收,並把此日稱為「實子日」。晉東南地區習慣用谷面捏成十二個燈盞,象徵十二個月。閏月年則捏十三盞。按順序擺在籠里,蒸熟後仔細觀察燈盞內是否有水,那一盞里有水,表明那一個月有雨水。水多則雨澇,無水則乾旱。(也有的地方,是在正月十五元宵節、二月二青龍節蒸燈以測旱澇豐欠。) 初十日,民間孩童習慣踢葫蘆玩耍,稱為「老鼠嫁女」。 與老鼠娶媳婦的民俗相彷彿,晉中地區習慣在正月十三日將米面撒在房屋頂上,供寒鴉啄食,祈禱這些鳥類不糟害田地里的豆子。

農歷正月初一是什麼節日 元宵節

農歷正月初一是什麼節日 正月初一 拜年/占歲/聚財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時間。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丑,以農歷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歷,周歷建成子,以農歷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農歷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歷,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歷,唐武後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歷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歷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職前一天,南京參議院決定改用陽歷,並以中華民國紀年。但陰歷相沿已久,且有利於安排農事,因此,民間仍偏重陰歷。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 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

農歷正月10086打一中國傳統節日是什麼 春節、元宵節、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八一建軍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九重陽節、九月十日教師節、十一國慶節、元月一日元旦

農歷正月初七是什麼節日? 人日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樓主要是覺得我回答得還可以對你有用那麼就採納我的答案吧,
還有不懂可以繼續追問哦
你的採納是對我的一種肯定鼓勵哦・・・・・・・・・・・・・・訂・・謝謝
嘿嘿・・・・・
0|評論
完善我的回答


農歷正月初一是什麼節 當然是中國傳統的春節了呀,嘻嘻喜歡記得採納(⊙o⊙)哦

3、正月是什麼時候

2023年正月於公歷2月18號結束。
根據萬年歷的顯示,2023年的正月最後一信棗天,在公歷2月18號也就是農歷正月29結束。正月,即為「建正」之月,在觀象授時時代,斗柄回寅為春正,春正所在的月份即正陪散月。
農歷一月,又稱正月,月底,是一年的開始。正月是中國農歷的第一個月。正月初十或正月中旬,大部分時間正好是春節的開始,而春天的開始是在農歷十二月的最後十天。正月是北方農閑季節,也蘆坦氏是慶祝新年到來的月份。在習俗中,我們通常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日稱為元旦。

4、正月是指什麼時候

正月指的是什麼時間 正月[中國農歷的第一個月]
中國農歷的第一個月一般稱為正月。正月,又稱孟春、端月、陬月、柳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釋義為中國農歷的第一個月。農歷正月初一,即漢族傳統節日春節。我們習慣把一月稱為「正月」,這是因為在古代,每年以哪個月為第一個月,各朝代都不同。夏朝以一月為第一個月,商朝以十二月為第一個月,周朝又以十一月為第一個月。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分的次序,就把改正後的一月稱為「正月」。此外,古代的帝王大都在一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為了表示莊重獨尊,便將一月改為了「正月」。
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歷臘月下旬)。正月處於北方的農閑季節,也是慶祝新年到來的一個月,在習俗中通常把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稱為春節。

(正月)是指幾月份? 陰歷(農歷,舊歷,古歷,夏歷)
正月:1月;
冬月:11月;
臘月:12月。

正月是指幾月份 陽歷2月份

正月是什麼意思,正月是什麼月,一年幾個月 正月就是農歷(陰歷)一月,一年有12個月。
滿意請採納

正月是什麼意思? 正月就是過年以後的第一個月,就是農歷的一月.
你是1992年12月初8的,這里說的是農歷呢,國歷是1992年12月31日.
這么說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畢業證上填錯了.
1992年12月初8才是你真正的生日喔!

正月半是指哪天 正月是農歷元月,乃一年之初!東北二人轉有一句詞是這樣的:正月里來是新年!正月半正是十五,也就是元宵節了。

"正月"是什麼意思! 我國古代,以哪一個月作一年的第一個月,有時是隨著朝代的更換而變化的。在漢朝以前,每換一個朝代,就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改。據說,商朝把夏朝規定的十二月算作每年的第一個月,而周朝又把十一月算作每年的第一個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把十月算作第年的第一個月,直到漢武帝時,才恢復夏朝的月份排列法,一直沿用到現在。 這幾代王朝更改了有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後的第一個月叫做「正月」。「正」就是改正的意思告答。在他們看來,既然作了皇帝,居了正位,一年十二個月的次序,也得跟著他們「正」過來。 既然「正」是改正的意思,那麼,為什麼正月的「正」不讀改正的「正」,而要讀成「長征」的「征」字音呢?原來,在秦代為避秦始皇贏政的名諱,才把「正月」讀作「正(zhēng)月」。自此,一直沿用至今。

正月是指一月的岩則意思嗎?2015年陰歷六月是陽歷幾月份? 陽歷就是掛歷上的大字,陰歷就是掛歷上的小字。
正月是指農歷(陰歷)一月
2015年陰歷六月是陽歷的七月。

正月指的是什麼 中國農歷的第一個月一般稱為正月。正月,又稱孟春、端月、陬月、柳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釋義為中國農歷的第一個月。農歷正月初一,即漢族傳統節日春節。我們習慣把一月稱為「正月」,這是因為在古代,每年以哪個月為第一襪棗慧個月,各朝代都不同。夏朝以一月為第一個月,商朝以十二月為第一個月,周朝又以十一月為第一個月。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分的次序,就把改正後的一月稱為「正月」。此外,古代的帝王大都在一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為了表示莊重獨尊,便將一月改為了「正月」。

正月是什麼意思?是一月份,還是二月份? 一月份

5、正月十五是什麼節日?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5)每年農歷正月是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

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

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可以說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

6、農歷正月是幾月份

農歷正月通常是公歷二月份。

正月,即為建正之月,在觀象授時時代,斗柄回寅為春正,春正所在的月份即正月。歷法建正,原是攝提紀論十二月建的概念。後經演變,亦用來指其它旅帆歷法的首月,現通常指農歷的第一個月。

夏歷以春一月為正月,相當於在干支歷建寅之月。商歷以冬十二月為正月,相當於在干支歷建丑之月。周歷以冬十一月為正月,相當於在干支歷建子之月。秦歷以冬十月為正月,相當於在干支歷建亥之月。這便是夏歷建寅、商歷建丑、周歷建子、秦歷建亥說法的由來,其實它們分屬不同的歷法,是對應關系。

元宵節介紹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塵鎮腔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派衫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