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民族特色有什麼節日

民族特色有什麼節日

發布時間: 2023-04-19 19:27:00

1、56個民族的特色節日

56個民族傳統節日如下:

1、阿昌族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消鏈粗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凈居把齋節日。

3、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4、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

5、白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它和喚敬「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饒有特色。其他主要節慶活動還有大過年、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

6、獨龍族

唯一的傳統節日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7、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歷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8、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歷新年。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

10、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歷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

11、高山族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春節,是仡佬族最大的節日。農歷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拿鎮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

13、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節)、端午節、秋夕(中秋節)。

14、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15、僳僳族

主要節日有闊時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

16、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樹開花為歲首,月亮周期變化12次為1年。每年莊稼收獲後,珞巴族都要舉行近兩天的豐收節,叫做昂德林節。節日期間全村男女身穿盛裝,各家端出准備好的美酒,共享節日食品。

17、赫哲族

除與漢族相同的年節、正月十五、二月二及七月十五之外,還有「河燈節」「跳鹿神」和「烏日貢節」。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8、回族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

19、滿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歷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

20、景頗族

。「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一年一度的最大的傳統節日。「目瑙」(亦稱「目腦」)是景頗語的音譯,意即「大夥跳舞」。

21、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人的節日分傳統節日與宗教節日。傳統節日有諾魯孜節、馬奶節、喀爾戛托依節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柯爾克孜族群眾還過「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等穆斯林傳統節日。

22、蒙古族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此外,還有一個重大的祭事活動,這就是成吉思汗陵祭奠。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一日、五月十五日、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在鄂爾多斯伊金霍洛舉行四次隆重的祭奠活動。

23、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

24、怒族

怒族傳統節日有春節、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

25、塔塔爾族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借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古爾邦節、開齋節、聖紀節三大節日。

26、納西族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27、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開齋節和聖紀節。「聖紀節」,又叫「聖忌節」,在希吉拉歷的三月十二日舉行。主要是紀念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辰和忌日。節日活動有誦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生平事跡等。

28、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29、藏族

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傳統節日中以藏歷新年、酥油花燈節、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

30、毛南族

毛南族的傳統節日大部分的與當地的漢族或壯族相同,但最具本民族特色的要數一年一度的分龍節。它是毛南族特有的傳統節日,慶祝活動盛大而隆重,其目的在於祈求五穀豐登。

31、維吾爾族

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

32、瑤族

瑤族的民族節日較多,主要有盤王(即盤瓠王,畲、瑤族傳說中的始祖,傳說是一隻名叫「盤瓠」的龍犬)節、達努節等。達努節是為紀念創世女神密洛陀而過的節日,日期為農歷五月二十九日。此外還有「耍歌堂」節,又叫「耍望」節、曬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等。

33、佤族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34、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

35、畲族

畲族主要過三月三和畲族春節。

36、土族

土族傳統的節日春節、端陽節與漢族相同。本民族的節日和廟會有舊歷正月十四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37、錫伯族

錫伯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節和西遷節。

38、彝族

根據彝族的歷法,一年10個月,每月36天。年節無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擇一吉日舉行,此外還有跳公節、插花節及二月八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又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每年夏歷的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貴州彝族地區也有於六月初六舉行。

39、土家族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中,」以趕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春節,漢族過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漢人至少提前一天過年,所以叫」趕年「,土家族過」小年「,也要比漢人提前一天。還有土牛毛大王節。

40、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的節日有春節、中秋節等,大致與漢族的傳統節日相同。但達斡爾人對這些節日卻有自己傳統的節慶習俗特點。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

41、保安族

保安族的民族傳統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42、壯族

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43、哈尼族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歷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

44、拉祜族

拉祜族統一的節日有五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八月月圓節。其中春節是最大有節日。

45、仫佬族

仫佬山鄉幾乎每1個月都有節日。由農歷正月初一春節(即農歷年)開始到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爺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個節日都有其活動的形式與風格。有春節、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46、普米族

普米族節日,主要是「大過年」、「大十五節」、「供岩洞」、「轉山會」、「嘗新節」等,這些節慶活動,多與生產勞動和宗教習俗有密切的聯系。

47、基諾族

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歷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祭大龍」這是紀念基諾族創世紀祖阿嫫堯白的紀念日,一般在六月間舉行,歷時三天。

48、布依族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查白歌節是布依族的重大節日。每逢農歷六月二十一日這天,貴州、廣西、雲南三省區邊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從四面八方聚集在興義縣的查白場,舉行盛大的歌會。

49、哈薩克族

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和「納吾魯孜」(一說「諾魯孜」)節。前三個是源於伊斯蘭教的節日。納吾魯孜節是哈薩克族傳統節日。「納吾魯孜」是哈薩克語「送舊迎新」之意,節期在民間歷法的新年第一天(公歷3月22日前後)。

50、水族

水族有許多傳統節日,最隆重的當推「端節」。水族有自己的歷法,「端節」就選擇在水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當於農歷八月至十月),時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種,也是水歷的年終歲首,因此是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的盛大節日。

51、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羌歷新年,羌語稱「日羌節」,時間是農歷十月初一。另一個節日是「祭山大典」,又稱祭山會、山神會等。

52、塔吉克族

節日分傳統節日和宗教節日兩大類。迄脫乞迪爾節是他們的傳統節日,每年三月舉行。宗教節日就是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塔吉克族不封齋,所以開齋節不如其他兩個宗教節日熱鬧。該族最隆重的宗教節日是巴羅提節,亦稱燈節,每年齋月前兩個月舉行。

53、京族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京族習俗中最隆重、最熱鬧的民族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包括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四項重要活動。

54、裕固族

裕固族的節日主要有春節、剪馬鬃節、祭祀「騰格爾汗」活動和藏傳佛教的宗教節日。

55、門巴族

門巴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類是宗教節日,一類是歲時年節。宗教節日主要是曲科節、薩嘎達瓦節、主巴大法會、達旺大法會,歲時年節主要有門巴族新年。

56、漢族

春節,是漢族最大的節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春節最後一天。

二月八,是沿江一帶牧人的節日。

寒食節,每年四月四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傳說,這個節日,是紀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清明節,農歷四月五日。

糍粑節,四月初八。

端午節,五月初五,亦稱「端陽」、「端午」、「端五」。

七夕節,七月七日。

中元節,又稱「月半」,七月十四日,是漢族的祭祖節。

中秋節,八月十五。

重陽節,九月初九。

2、56個民族有什麼 特有的節日?

56個民族的特有的節日如下:

1、阿昌族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五日 

會街節 農歷九月初十 

潑水節 農歷二月二十九日 

撒神 農歷七月初一 

嘗新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 

2、白族 

三月街 農歷三月十五日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漁潭會 農歷八月十五日 

3、保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4、布郎族

開門節 傣歷十二月十五日 

關門節 傣歷九月十五日 

潑火節 農歷二月十九日 

5、布依族 

六月六 農歷六月初六 

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 

四月八 農歷四月初八 

6、壯族 

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四日 

7、朝鮮族 

元日 農歷正月初一 

上元節 農歷正月初五 

寒食節 農歷四月初五 

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 

8、哈尼族 

十月節 農歷十月初一 

六月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9、哈薩克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10、藏族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 

藏歷年 藏歷正月初一 

望果節 藏歷八月間 

雪頓節 藏歷七月一日 

11、赫哲族 

赫哲年 農歷正月初一 

12、回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13、基諾族 

打鐵節 農歷一月 

火把節 農歷六月 

14、京族 

哈節 農歷六月初十 

15、德昂族 

潑水節 農歷四月十五日 

16、東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17、侗族 

蘆笙節 農歷六月至九月 

侗年 農歷十一月十九日 

鬥牛節 農歷二月 

吃新節 農歷六月至七月 

18、獨龍族 

卡崔哇 農歷十月中下旬 

19、俄羅斯族 

復活節 公歷三、四月 

20、鄂倫春族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 

21鄂溫克族 

米闊魯節 農歷五月二十二日 

21、高山族

新年祭 農歷十二月 

22、仡佬族 

燈桿節 農歷正月初一 

仡佬節 農歷三月初三 

嘗新節 農歷六、七月 

23、拉祜族 

庫扎節 傣歷三月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嘗新節 傣歷十二月 

24、黎族 

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 

25、傈僳族 

收獲節 農歷九月 

澡塘節 農歷正月初三 

過年節 農歷正月初一 

刀桿節 農歷二月初八 

26、珞巴族 

旭獨龍節 藏歷二月 

隆德節 藏歷四月 

27、滿族 

頒金節 陰歷十一月十三日 

廟會 農歷四月 

28、景頗族 

目腦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 

29、柯爾克孜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諾勞孜 農歷正月初一 

30、達斡爾族 

春節(阿涅) 農歷正月初一 

31、傣族 

潑水節 傣歷六月六日 

開門節 傣歷十二月十五日 

關門節 傣歷九月十五日 

32、苗族 

龍船節 農歷五月二十四日 

吃新節 農歷六月初六 

趕秋節 農歷九月 

33、仫佬族

依飯節 農歷十月 

後生節 農歷正月或七月 

34、納西族 

正月農具會 農歷正月二十日 

三月龍王廟會 農歷三月十五日 

七月騾馬會 農歷七月十五日 

35、怒族 

鮮花節 農歷三月十五日 

36、普米族 

大過年 農歷正月初七 

大十五節 農歷十二月十五日 

嘗新節 農歷九月 

轉山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 

37、土家族 

過趕節 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 

祈禳節 農歷正月初三 

牛王會 農歷八月初八 

擂台會 農歷二月初二 

38、土族 

火神節 農歷正月二十九日 

端陽 農歷五月初五 

39、佤族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播種節 農歷三月十五日 

新米節 農歷七、八月 

40、維吾爾族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努魯斯節 伊斯蘭教歷八月十四日 

41、烏孜別克族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42、錫伯族 

春節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至次年正月初二 

43、毛南族 

廟節 農歷五月 

南瓜節 農歷九月初九 

44、蒙古族 

蒙古族新年 農歷正月初一 

那達慕大會 農歷七~八月 

45、苗族 

苗年節 農歷十月初五 

四月八 農歷四月初八 

46、門巴族 

藏歷年 藏歷正月初一 

望果節 藏歷八月間 

47、羌族 

羌族大年 農歷正月初一 

青苗會 農歷三月十二日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 

48、撒拉族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49、畲族 

分龍節 農歷五月十五日 

50、水族

借額節 農歷九月 

卯節 農歷五、六月 

51、塔吉克族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迄脫迄迪爾愛脫節 農歷三月間 

52、塔塔爾族 

肉孜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53、瑤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盤王節 農歷十月十六日 

嘗新節 農歷八、九月 

54、彝族 

歌節 農歷三月初三 

二月八 農歷二月初八 

55、裕固族 

送年節 農歷三月初七 

春節 農歷正月初五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 

56、漢族

除夕(臘月最後一天)

春節(正月初一)

元宵節(正月十五)

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

3、各民族節日是什麼?

各民族節日是:

1、賽衣節

大姚彝族的賽衣節又叫服裝節,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舉行,傳說是紀念一位叫米波龍的彝族姑娘。她捨身除霸,死後變為美麗的小鳥。節日期間,當地彝族姑娘們身帶數套花衣,齊聚在三台區跳歌場,圍成圓圈,撒上松毛在小夥子的月琴、嗩吶伴奏下挽手起舞。

2、姑娘節

姑娘節是紅河哈尼族奕車人的節日,時間為農歷二月二日,相傳是為紀念一對面對強暴殉情而死的戀人。節日里,人們抬著豬肉和染黃的糯米,到後山兩棵傳說是情死者化身的栗樹下野餐,唱歌跳舞祭奠美麗的姑娘和她忠誠的伴侶。

3、雪頓節

雪頓節是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區藏族人民的民族節日,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藏語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子的節日。

4、七月會

麗江七月會,是納西族人民的一個重要節日,於夏歷七月中旬舉辦,會期一至兩周,以騾馬、牛等大牲畜交易為主,故稱為「七月騾馬會」。會址曾改易三次,但都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城郊。

5、火把節

火把節是一些民族又稱星回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的節期一般是在農歷的六月廿五,也有在六月廿四,其主要的活動有鬥牛、賽馬、摔跤、歌舞表演等。

4、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1、蒙古族

蒙古族新年(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成吉思汗紀念節,農歷三月十七日。那達慕大會,農歷七~八月。敖包節,農歷七月十三日。

2、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3、傣族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

潑水節,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

花街節,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要數農歷正月十三的「花街節」。

4、東鄉族

東鄉族每個月都有節日,每過了年逐月輪換,一年12個月,每個月36年後循環往復一次。這和宗教信仰有著密切的關系。東鄉族有四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阿守拉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5、布朗族

布朗族的節日與農業生產和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西雙版納、瀾滄、雙江等地區的布朗族受傣族的影響,信仰小乘佛教,宗教節日尤其繁多。

如「考瓦沙」(關門節)、「奧瓦沙」(開門節)、桑堪比邁(新年)、嘗新節和以「賧」為中心的各種節日活動。

施甸布朗族與漢、彝兩個民族雜居,節慶多受漢、彝民族的影響,節日絕大多數與漢族相同,只有少數節慶還保留本民族固有的特點,主要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中秋節等。

6、怒族

相傳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過一個年,後來因受其他民族的影響改為一年過一次,時間有元旦及春節前後兩種之分。年前,要准備好燒柴、殺豬、煮酒、舂粑粑、打掃衛生。過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請長者吃飯。

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飯要讓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門。春節期間,老人在火塘邊飲酒唱歌,青年人則射弩、摔跤、打鞦韆、彈琴跳舞  。柔若人的節日有春節、火把節、七月十四、新米節、祭山林節等。

7、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和「撒班節」。

8、回族

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歷計算。

9、滿族

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中,滿族先民形成了富於自己民族特點的歲時文化,如遠在渤海國時期,就已經有了春節、端午節等節慶習俗。這些習俗與其受到漢文化影響有關,但也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如女真人在端午節有采艾蒿、吃艾糕、系長命鎖、射柳祭天等習俗。

清入關後,滿族的歲時文化與漢族文化結合,互相吸收,漸趨一致,其間仍然顯示出滿族歲時文化的某些特色。如滿族春節吃餃子、吃薩其瑪,滿族的端午節不是祭祀屈原而是為了健身祛病等等。

10、黎族

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愛情節(每年農歷三月三日)。

11、納西族

祭天,是納西族東巴教最大的儀式之一,也是納西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在正月間舉行。新年,農歷正月的過年在納西語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庫市」,意為「新年」。過節期間,納西民間要舉行一系列傳統的辭舊迎新活動。

還有棒棒會、三朵節、火把節、七月騾馬會、「燒包」節。納西族還有諸多節慶習俗,諸如香格里拉三壩鄉的「白水台會」,永寧納人(摩梭)的祭干木女神山等。

12、撒拉族

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是撒拉族人的三大節日。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饊子,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面等為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

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有:轉「拜拉特夜」節、「法蒂瑪」節、「蓋德爾」節。轉「拜拉特夜」節在齋月前第15天夜舉行,各家各戶邀請阿訇到家誦經。

「法蒂瑪」節,在齋月的第12天紀念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一般只有成年婦女參加,每7人湊在一起主持一年一度的「法蒂瑪」節。

「蓋德爾」節在齋月的第27日舉行,也稱「小開齋節」,以一個「孔木散」為單位製作麥仁飯、油香、包子等,請阿訇、滿拉到家中念經,准備開齋 。

13、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14、獨龍族

獨龍族唯一的傳統節日就是過年,獨龍語叫「卡雀哇」。一般在農歷的冬臘月,即每年的12月到翌年1月間舉行,沒有固定的日期,具體日子由各村寨自己選定。

節日的長短視食物的多少而定,或兩三天,或四五天。節日里,人們祭祀天鬼山神、拋碗卜卦、共吃年飯、唱歌跳舞以至通宵達旦,而最熱鬧、最隆重的就是剽牛祭天。

15、藏族

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傳統節日中以藏歷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

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等。

16、侗族

侗族一年中的各種節會活動不下百處(次),僅黔東南侗族地區一年之中就有各種節會活動84次。有全民族普遍過的節日,也有一村一寨、一族一姓的節日。

春節、活路節、嘗新節、三月三、林王節、牛神節、蘆笙節、花炮節、大霧梁歌節、四十八寨歌節、鬥牛節等節會最為隆重。節日的內容廣泛,涉及時令、生產、祭祖、信仰、姓氏、英雄、愛情、娛樂、體育等。

隨著民族文化的交融,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漢族傳統節日  。

17、傈僳族

傈僳族群眾稱一年一度的年節為「闊時」。還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桿,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桿。

18、毛南族

毛南族和鄰近的壯、漢族有共同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重陽節,還有自己獨特的廟節——分龍節。即使和壯、漢族過共同的節日,也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帶有鮮明的民族色彩。

19、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的節日主要有聖誕節和復活節。

聖誕節在公歷1月7日,屆時,家家都裝飾聖誕樹,享用豐美的食品,由扮演的聖誕老人分發禮物,唱歌跳舞,歡度聖誕夜。復活節在每年4月間,節前49天為齋戒期,過節第一天即復活節。

俄羅斯族的復活節為節中之節。此外,還有「報喜節」(節期在每年3月上旬)、「成年節」(節期在每年6-7月間)等,也過元旦、春節、國慶等全國性的節日 。

20、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歷新年。

21、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節日都來源於伊斯蘭教,日期是按伊斯蘭教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

22、瑤族

瑤族的民族節日較多,主要有盤王(即盤瓠王,畲、瑤族傳說中的始祖,傳說是一隻名叫「盤瓠」的龍犬)節、達努節等。達努節是為紀念創世女神密洛陀而過的節日,日期為農歷五月二九日。此外還有「耍歌堂」節,又叫「耍望」節、曬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等。

23、佤族

新火節是佤族的年節,充滿了「辭舊迎新」的色彩。還有播種節、新米節。

此外,耿馬四排山的佤族有青苗節,滄源班洪、班老的佤族有貢象節等。隨著民族文化的交往,佤族也有端午、中秋、春節等漢族傳統節日。

2003年,西盟佤族自治縣新創了木鼓節。2004年,滄源佤族自治縣新創了司崗里狂歡節 。

24、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人的節日分傳統節日與宗教節日。宗教節日則指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

25、仡佬族

仡佬族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祭山節」、「端午節」、「吃新節」、「中秋節」、「重陽節」、「牛王節」、「敬雀節」、「捉蟲節」等,其中最隆重的莫過於過春節。

26、鄂溫克族

每年5月22日的「米闊魯節」是鄂溫克族民間傳統節日,流傳在內蒙古陳巴爾虎旗鄂溫克族當中。這天,人們要舉行賽馬、套馬比賽,還要給當年產的羊羔剪耳朵,作為記號。

按照傳統習慣,老人要送給後輩人母羊羔,祝福他們今後羊群如雲、生活幸福,還要設宴款待親朋 好友,宣布他們當年幼畜的數字 。

「奧米那楞」會,是牧區盛大的宗教活動和娛樂節日,一般都在8月舉行。此外,「敖包」會也是牧區比較大的宗教節日。祭敖包時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27、苗族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

農事活動節慶、質交流節慶、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祭祀性節慶、紀念性、慶賀性節慶。

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

28、白族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火把節、繞三靈、石寶山歌會、本主節、蝴蝶會、茈碧湖歌會、海西海歌會、朝雞節、耍海會、葛根會。

29、畲族

畲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農歷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另外,每年農歷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30、土族

土族的節日主要有農歷正月十四日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威遠鎮擂台會、三月三和四月八廟會、六月十一丹麻戲會、六月十三和二十九松番寺和吐渾村的「少年」會、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區的「納頓」(慶豐收會)等等,其中擂台會、丹麻戲會和「納頓」最具民族特色。

屆時,除舉行賽馬、摔跤、武術和唱「花兒」等傳統娛樂活動外,還舉行物資交流會。

31、錫伯族

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每年農歷除夕前,家家都要殺豬宰羊,趕做各種年菜、年餅、油炸果子。

民族化節日有「四一八」西遷節和正月十六「抹黑節」。

32、德昂族

德昂族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做擺、燒白柴等。

33、彝族

節慶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習俗的集中表現。有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事節慶,有以祭祀神靈、祖先為主的祭祀節慶,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為主的紀念節慶,有以歡慶豐收、慶祝勝利為主的慶祝節慶,有以歌舞戲曲活動為主的社交娛樂節慶等。

主要的節慶有:彝族年、火把節、祭山節、祭龍節、插花節、跳弓節、護林節。

34、土家族

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節日,自年始至年終,可謂月月有節。

正臘月間的年節(過趕年)、元宵節,二月社日、花朝節,三月寒食節、清明節,四月初八牛王節,五月端午節,六月初六向王節,七月乞巧節、女兒會、月半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月初一「寒衣節」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日。

35、達斡爾族

阿涅節,是達斡爾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從進入臘月開始,人們便開始阿涅節而忙碌,准備過年用的各種食品。

庫木勒節,庫木勒即柳蒿芽,野菜可食用。每年五月,成群結隊的達斡爾族男女老少,深懷感恩之心,興高采烈地去採集柳蒿芽並歡歌勁舞。舉行傳統的體育競賽,其樂融融。

抹黑節(闊德格·烏都日),正月十六為抹黑日,是達斡爾族傳統節日之一,達斡爾族的「闊德格·烏都日」來源於達斡爾族春節,達斡爾族視同除夕至正月十五都是春節。

36、阿昌族

阿昌族各地節日眾多。從阿昌族的民族節日里可看到受漢、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響。戶撒阿昌族的節日比較多,有趕擺、潑水節、進窪、出窪、燒白柴、火把節、換黃單、過新年、澆水花等,這些節日與小乘佛教信仰有關。

其中,「做擺」活動近年來規模越來越大,也是各村寨及阿昌族與傣族民間交往的重要方式。阿昌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是「阿露窩羅節」。

37、保安族

爾德節、古爾邦節、聖紀節既是宗教節日,也是保安族的民族節日。爾德節又稱開齋節、肉孜節。

38、珞巴族

珞巴族沒有明確的年月節令和周密的歷法,確定日期多以月亮的圓缺變化為依據,並參照物候知識季節轉變確定月份和節日。有些地方的節日是由巫師來安排的。

「旭獨龍」:這是許多地區的珞巴族紀念和標志節令的一個節日。它的主要內容是祝禱豐收。月亮圓缺變化十二次代表一年,一般珞巴族在過完旭獨龍節以後,農時便到了。

「尼烏節」:「尼烏」意為「開始播種」,可譯作「播種節」。具體日期各戶自定。

尼波布節:「尼波布」意為「蓋田間小房子」。這是崩尼部落為夏收作物准備的節日。

安地若木節:「安地若木」意為「慶祝割完早稻」。

籠德節:為祈求幸福、富裕、在氏族范圍內舉行的慶祝活動。三年左右舉行一次,具體日期由紐布殺雞看肝卜卦確定。

「洞更谷乳木」:這是一個隆重的年節,時間在藏歷的十二月十五日。經過一年辛勤勞動之後,有慶祝豐收的意思。

39、壯族

壯族的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

40、哈尼族

六月年(苦扎扎)、耶苦扎、活瑟瑟(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扎勒特、十月年、嘎湯帕節、新米節、母親節、老人節。

41、拉祜族

拉祜族的主要傳統節日有五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中秋節,其中春節最隆重。按照拉祜族的歷法,一輪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

有的地方的拉祜族,碰上閏月年,就會出現過兩次節和過兩次年的情況。有的則只過前一個月的節,不過後一個月的節。

42、仫佬族

仫佬族有著十分豐富的節日文化,一年之中有許多節日,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個節日,這是因為仫佬族除了擁有春節、元宵、春社、清明、端午、秋社、中秋、重陽、灶王節等當地壯族、漢族共同的節日外,還有不少帶有民族特色的節日。

在仫佬族,即便與各民族共享的節日,也別具民族風味。

43、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節日。主要是大過年、大十五節、繞岩洞、轉山會、嘗新節等,有些地方也過清明節、端午節等節日。

44、基諾族

基諾族的傳統節日以「特懋克」(一作「特毛切」) 最隆重、最盛大。 「特懋克」 即過年。基諾族的傳統節日還有「好希早」,即新米節,亦稱「新米」。

45、布依族

布依族有許多傳統節日,除過大年、端午節、中秋節等與漢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節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46、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的節日與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一樣,與宗教信仰密切相關,主要節日除肉孜節和古爾邦節外,還有「那吾肉孜」節。

「肉孜節」和「古爾邦節」雖然源於宗教,但已變成哈薩克族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節日,為國家法定的民族節日。

47、水族

水族的歲時節日有20多個,如端節(借端、吃端)、卯節(借卯)、額節(借額)、蘇寧喜(借寧喜)、敬霞節(敬霞、拜霞)、春節(借薦)、清明節(掛青、掛社)、端午節(借王)、銅鼓節、洗澡節(六月六)、黃飯節、花椒節。

二月二祭白龍、三月祭龍節、六月祭土地、六月祭山神、七月半、七月接送老祖、中秋節、重陽節、十月舂牛粑、拜廟(拜菩薩、拜哥善、拜善)、宇魎(韻娘)、吃新節(借咬里、借熬利)等等。

48、羌族

羌族重視春節。春節又稱「過大年」,是羌族人家團年的重要日子。從農歷臘月二十三起,家家戶戶就要掃塵、敬灶,備好豐盛的年貨。除夕之夜,要燒豬頭肉敬獻祖先和神靈。全家人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團年飯,再圍坐在火塘四周守歲。

一般初一不勞動,不走人戶。初二以後開始親戚朋友之間的走訪。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三十要送年。家家戶戶張燈結綵,舉辦各種娛樂活動。

此外,羌族還要過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但最有特色的,當數羌歷年、祭山會和領歌節。

49、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以古爾邦節、肉孜節和聖紀節為三大主要節日。此外,還有獨具特色的肖公巴哈爾節(迎春節)、皮里克節(燈節)、祖吾爾節(引水節)、鐵合木祖瓦斯提節(播種節)等。

50、京族

京族的民族節日主要有「哈節」、「春節」、「中元」、「食新米節」等。「哈節」是京族歲時習俗中隆重的民族節日,舉辦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四項重要活動。

「哈節」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頭兩島在農歷六月初十,山心島在八月初十,紅坎村在正月十五。

51、高山族

高山族的重要節日有:播種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結束之日)、平安祭(布農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豐年祭(鄒人、魯凱人、達悟人等,八月十五日)。

竹竿祭(排灣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與大獵祭(卑南人,十一月)、矮靈祭(賽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達悟人的飛魚祭,等等。

52、漢族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歲,初一要拜年。

漢族傳統節日,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

53、赫哲族

春節是赫哲人最重要的節日。一些人家做 「吐伙宴」面餅、稠李子餅和稠粥分送與鄰居們。在除夕夜,還要進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動。為亡者「燒黃錢紙和包袱」。屋內西牆供奉祖宗三代之位,鍋灶上方供奉灶神,後來房子西南外牆供天地神。

受滿、漢民族的影響,赫哲人也過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二月二」節、清明節、「臘月二十三」祭灶神等。赫哲族聚居區的赫哲族還過「烏日貢」節,以文體活動的形式慶祝豐收,日期為農歷五月十五日。

54、門巴族

墨脫門巴族以十二月為歲首。從藏歷11月開始,人們就做過年的准備。大年初一早上雞鳴第一遍時,全家人就起床,穿新衣,互致問候祝福,每人喝一碗用酥油、乳酪、「邦羌」和雞蛋煮制的飲料。

從初二開始,門巴族以村寨為單位,全村人集中一起,輪流去各家聚餐。這期間,人們除載歌載舞歡度佳節,舉行射箭、抱石、跳高、拔河等體育競技和游戲活動。

55、裕固族

春節是裕固族一年中最大的節日。節前要包餃子(用作凍餃)、炸油餜子、饊子等,並有祭祖的習俗。節日期間放鞭炮,點酥油燈,互送哈達、禮品以示祝福。

56、景頗族

民族傳統節日主要有目腦縱歌節、能仙節、新米節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節日為目腦縱歌。

5、各民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2、回族 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 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3、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7、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 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3、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

2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27、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29、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歷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30、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歷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物。

31、景頗族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縣,1956年改為自治州。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為期2—3天。在景頗族的傳說中是天上太陽召集地上萬物參加的一種大型歌舞盛會,並由犀牛傳播至人間,後成為景頗族最盛大的節日。

32、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於漢族的春節.

33、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也吃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蘆盛水洗手,洗去過去一年的貧困,迎來新一年的五穀豐登。

34、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於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農歷的節日「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

35、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歷,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

36、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37、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為「茅灘」、「毛難」,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為今稱。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38、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

39、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

40、羌族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 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41、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最大的傳統節日為古爾邦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饊子,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面等為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

6、56個民族的特色節日

56個民族的特色節日如下:

1、會街。

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出窪旁岩、燒白柴、潑水節等。

2、潑水節。

潑水節也稱宋干節、浴佛節,是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天,泰國、寮國、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共同慶祝這個節日,東南亞民族在海外聚居地也承襲相關習俗。

3、開齋節。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4、新婚節。

每年農歷十月的第一個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節,常有數十對青年男女在這一天成親,類似今天的集體婚禮。

5、火把節。

火把節又稱星回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森舉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的節期一般是在農歷的六此啟碧月廿五,也有在六月廿四,其主要的活動有鬥牛、賽馬、摔跤、歌舞表演等。

7、各民族傳統節日都有哪些?

1、蒙古族:「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每年七八月間舉行。

2、回族:開齋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3、藏族:藏歷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此外,還有藏歷4月15日的薩嘎達瓦節、7月上旬的雪頓節和沐浴節,以及豐收在望時的望果節等。

4、維吾爾族:肉孜節(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

5、苗族:苗年、春節、四月八、吃新節、龍船節、清明節。

6、彝族:傳統節日是火把節。

7、壯族:比較具有民族特點的節日有中元節、牛魂節(又稱牛王節)、三月三歌節和吃立節。

8、布依族:傳統的民族節日有過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

9、朝鮮族: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節日,還有老人節、流頭節等。

10、滿族: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中秋節等。

11、侗族: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節等。

12、瑤族:節日較多,有大節日、小節日之分:大節日有盤王節(盤王是瑤族人民的始祖、民族英雄)、達努節(達努,瑤語意為不要忘記,是敬奉始祖密洛陀的節日),小節日幾乎每月都有。

13、白族:年節、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漁潭會。

14、土家族:趕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15、哈尼族:主要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嘗新節,一些地區也過春節、端午、中秋等節日。

16、哈薩克族: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

17、傣族:潑水節(即傣歷新年)、關門節和開門節。

18、黎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19、傈僳族:過年節、收獲節、火把節、中秋節。

20、佤族:春節、播種節(佤歷氣艾月公歷三月)、「崩南尼」、接新水節、取新火、新米節、堆沙節、取新火節、便克節、開門節、關門節、漢歷老年、七月半、火把節、中秋節、拉木鼓節等。

21、畲族:春節、元宵節、三月三染烏飯祭祀祖先、清明節、四月八造麥精飯、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十月祭多貝大王節等。

22、高山族:各地不一,但比較流行的有春節、豐收節。

23、拉祜族:傳統節日有新米節、火把節等。

24、水族:端節又稱過端,水語叫借端,與漢族春節相似。此外,還有端午節、清明節、七月半、六月六等節日。

25、東鄉族:爾德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26、納西族:傳統節日有白沙農具會、龍王廟會和騾馬會等。此外,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火把節等。

27、景頗族:主要有新米節、目腦節。

28、柯爾克孜族:有肉孜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

29、土族:春節、端陽節、二月二等。

30、達斡爾族:春節、二月二、端午節、農歷正月十六的「黑灰日」等。

31、仫佬族:三年一次的「依飯」(歡慶豐收之意)節、春節、走坡(青年男女進行社交的節日)、牛生日節和後生節。

32、羌族:春節、農歷十月初一的年節(羌族以十月為歲首)。

33、布朗族:開門節、關門節等。

34、撒拉族:開齋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35、毛南族:春節、中元、清明節,分龍節又叫五月廟,是毛南族特有的節日。

36、仡佬族:春節和八月節等。

37、錫伯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

38、阿昌族: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會街節等。

39、普米族:大過年、大十五節、轉山會、嘗新節。

40、塔吉克族:肉孜節(開齋節)、台合木茲瓦司脫節(又叫播種節)、茲完爾節(又叫引水節)、巴羅堤節(巴羅堤、即八月)。

41、怒族:春節、鮮花節、祭穀神、祭山林節。

42、烏孜別克族: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

43、俄羅斯族:復活節、聖母聖誕節等。

44、鄂溫克族:敖包會、那達慕、米闊魯、春節等。

45、德昂族: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做擺等。

46、保安族:開齋節(也叫爾德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47、裕固族:因信仰喇嘛教格魯派(黃教),宗教節日是他們的主要節日。傳統節日除「點格爾汗」儀式和定期的宗教節日外,還有春節。

48、京族:最隆重的節日是唱哈節,其他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盂蘭節、中秋節等。

49、塔塔爾族:肉孜節、古爾邦節和撒班節(犁頭節)。

50、獨龍族:卡雀哇(獨龍語,皇節之意)是獨龍人一年中惟一的節日。

51、鄂倫春族:主要有春節,也過端午節和中秋節。

52、赫哲族:春節、元宵節、「二月二」吃豬頭等。

53、門巴族:「達娃覺尼巴洛沙」、「達娃當巴洛沙」和「雀可節」(即望果節)。

54、珞巴族:藏歷年、洞更谷乳木節、旭獨龍節等。

55、基諾族:特毛且(過年)、新米節等。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