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傳統節日的習俗有什麼
1、重陽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重陽節源於天象崇拜,是根據上古時代,秋季豐收後祭祀演變而來的。重陽節的傳統風俗有:登高、賞秋、賞菊、懸掛葫蘆、佩茱萸、放紙鳶、吃重陽糕、喝菊花酒、感恩敬老等,我認為在重陽節眾多的習俗中,最值得一提有6個,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重陽節的傳統風俗之一:懸掛葫蘆🌹✨
重陽節有懸掛葫蘆的傳統風俗。民間傳聞,葯王下凡到人間時,毒蟲亮卜磨橫行、瘟病四起。為了解救眾生,他將自己的神葯裝在葫蘆里掛在眾人家門口滅蟲降瘟、普救眾生。因此留下了重陽節家門口掛葫蘆這一風水習俗。
而在重陽節當天,瘟氣降臨、凶毒四起,人們就會在門口懸掛各式各樣的葫蘆以鎮凶化煞、祛除病氣。其中,尤屬黑曜石葫蘆效果最佳。古代的佛教文物中,就有相當多有關於鎮宅或避邪的黑曜石聖物或佛像。
✨🌹重陽節的傳統風俗之二: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十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外,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陽節很多人會選擇去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尤其在一個特殊日子裡,更是樂此不疲,此即九九重陽的登高節。
古人登高來源於漢代的一個傳說,相傳後漢仙人費長房,有一天對他的弟子桓景說:「九月九日,你的家人將有災難,如果你帶了全家大小,人人用紅袋盛茱萸,掛在手臂上,登高飲菊花酒,便能避禍消災了。」桓景按師傅所說,九月九日帶全家上山遊玩,等到傍晚回家一看,只見家中家禽家畜均暴斃而亡,便知師傅所言屬實自己和家人逃過一劫。後人代代相傳,並視九月九為登高避災、飲酒聚會之期,而後漸成風俗。
還有就是重陽登高起源於古代人們對山神的崇拜,信奉山神可以使人免除災害。古人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九月九日,月、日均為老陽之數,不吉利。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必須往山上遊玩,以避免災禍。最初人們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平安吉祥,後來逐漸演化成一種習俗活動。
✨🌹重陽節的傳統風俗之三:重陽糕🌹✨
還有吃「重陽糕」的傳統風俗。重陽糕,也叫花糕或重陽花糕,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糕點;九月食糕的習俗起源很早,在漢朝時稱「餌」,其原料為黍米。黍為五穀之長,在古代是待客與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重陽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嘗新食品,這也就是後世民間在重陽節,以重陽糕薦神祭祖的秋祭習俗淵源。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令令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黃,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米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節的傳統風俗之四: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十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常菊之習尤為昌盛,目不限千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的傳統風俗之五:佩茱萸🌹✨
古代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的傳統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茱萸節弊辯。茱萸香味濃郁,有驅蟲去濕、去除風邪的作用,也有消積食、治寒熱的功能,可以入葯,也可以制酒養生祛病。所以在重陽節這一天,人們有佩帶茱萸或者登高望遠時插茱萸的習俗,還可以將茱萸當作禮物送給親朋好友,以求辟邪求吉,延年益壽。茱黃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敬斗們喜歡佩帶茱黃以辟邪求吉,茱黃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農歷九月九日具有「宜於長久」的吉利之意。漢末曹丕在《九月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與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即登高會)。」因此,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重陽節的傳統風俗之六:曬秋🌹✨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部分地方每年重陽節也開始進入曬秋旺季,並舉辦隆重的傳統風俗曬秋節。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
對於生活在山區的人們來說,這里地勢是非常復雜的,即便是大家賴以生存的村莊,平地也都非常少,晾曬農作物的話,只能充分利用房前屋後,或者是自己家裡的窗檯,以及屋頂等等這些地方,時間長了,自然就形成了一種非常傳統的農俗現象。一般來說,重陽節曬秋指的就是村民晾曬農作物,這種特殊的生活場景和方式。後來在攝影家、畫家的作品之下,曬秋成為了他們素材的豐富來源,他們還將這種農俗活動冠以詩意般的稱呼,也就是曬秋。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曬秋的秋,指的並不是秋天,而是豐收的果實和農作物,其實晾曬這種傳統的農俗現象,也並不是只有秋天才有,一年四季其實都存在這種情況。只不過秋天是豐收的季節,農作物種類更加多,曬秋的范圍和規模,都更加豐富龐大,所以更加吸引人們的注意罷了。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