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上弦指什麼節日

上弦指什麼節日

發布時間: 2023-04-29 08:31:49

1、春節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的月相是什麼

春節在農歷正月初一,月相是「新月」,也叫做「朔月」;端午節:五月初五,月相是蛾眉月;重陽節在農歷九月初九,月相接近於「上弦月」;中秋節在農歷八月十五,月相是「滿月」,或稱之為「望月」;七夕節在農歷七月初七,月相是「上弦月」。

2、「弦望晦朔」究竟指是哪幾天?

弦:指的是月中分謂之弦。因此有上弦(每月農歷初七初八)和下弦(每月農歷廿二、廿三)。

望:指的是每月十五月圓之日。望月又稱滿月。

晦:指的是每月最後一日。

朔:是當月亮軌道上繞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亮的黑暗半球對著地球。一般指的是農歷每月的初一。

(2)上弦指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弦望晦朔的具體介紹

月繞地行,地至何處亦隨之而行。每中談日行13度10分有奇,故每月有盈虧之別,陰歷每月一朔一望,月初則全晦。當全晦時,即月在日與地之間,日月同一經度,月之受光面不能反射於地球之上,是「朔禪蔽」。

及離朔七日余而距日90度時,日在月後,漸見其半面,是「上弦」。

至於月與日正對面為180度,日月又同一經度,地在日與月之間,月球之受光面完全向地球,故光圓而為「望」。

離望七日許,距日亦90度,日行於月前,又僅見其半面,是謂「下弦」。至距日愈賀培州近,仍介於日與地之間,光又全晦而為朔。

3、天文知識當中的上弦、下弦是什麼意思?

上弦月
農歷每月初八或初九隻能看到月亮西邊的半租孝圓,這種月相叫「上弦」,這時的月亮人們稱為「上弦月」。

下弦月
農歷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只能看到月亮東邊的半圓,這種月相叫「下弦」,這時的月亮人們稱為「下弦月」。
就是太陽,地球,月亮處於一定的位置,你只要記得:「上上西西,下下東東」 上弦月:上弦月上半夜出來,,在西面出來,月面朝西。 下弦月:與上弦月相反~~ 在農歷的每月初一,當月亮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時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對著地球,並且與太陽同升同沒,人們無法看到它。這時的月相叫「新月」或「朔」。 新月過後,月亮漸漸移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區域,這時我們開始看到月亮被陽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彎彎的娥眉,所以這時的月相叫「娥眉月」。這種「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 到弊悶稿了農歷初八左右,從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陽以東90°角。這時我們可以看到月亮西邊明亮的半面,這時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時分便沒入西方。 上弦過後,月亮一天天變得豐滿起來,我們可以看見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這時的月相叫「凸月」。 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時,月亮在天球上運行到太陽的正對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於太陽和月亮之間 ,從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個光亮面對著地球,這時的月相叫「望月」或「滿月」。黃昏時滿月由東邊升 起,黎明時向西邊沉落。 滿月過後,隨著日、月位置逐漸靠近,月亮日漸「消瘦」起來。它依次經歷凸月、下弦月和娥眉月幾個階段,最後,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我國習慣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稱為「殘月」。 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殘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們出現的時間、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別出現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西的,即西半邊亮;殘月和下弦月分別出現在罩運黎明和後半夜的東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東的,即東半邊亮。由於我國農歷日期是根據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有時靠它來判斷農歷日期及夜間的大致時間。 月亮從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時間平均為29.53天,也就是說,月相的更替變化周期平均為29.53天,稱為一個「朔望月」。

4、上弦的解釋

上弦的解釋

(1) [wind up a clock or watch]∶給鍾表上發條 (2) [first quarter (of the moon)]∶農歷每月的初七或初八,在地球上 看到 月亮 呈月牙形,其弧在右側。這種月相叫上弦 上弦月 詳細解釋 (1).農歷每月初七或初八,太陽跟地球的聯線和地球跟月亮的聯線成 直角 時,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呈「D」字形,稱「上弦」。 北周 王褒 《詠月贈人》 詩:「上弦如半璧,初魄似蛾眉。」 《詩·小雅·天保》 「如月之恆」 唐 孔穎達 疏:「八日九日,大率月體正半,昏而中,似弓之張而弦直,謂上弦也。」 茹志鵑 《高高的白 楊樹 》 :「天沒黑凈,上弦月便已掛在東山頂上。」 (2).指上眼皮。 《本草綱目·草七·覆盆子》 ﹝附方﹞引 宋 洪邁 《夷堅志》 雲:「﹝ 老嫗 ﹞以皂紗蒙眼,滴汁漬下弦。轉盼間蟲從紗上出,數日下弦干。復如法滴上弦,又得蟲數十而愈。」按,上弦,今本 《夷堅志·賣葯媼治眼蟲》 作「上緣」。 (1).謂箭扣弓弦。 明 梁辰魚 《浣紗記·別施》 :「羣臣奮未敢前,待先行便上弦,你風花隊里去收飛箭。」 (2).給鍾表等上發條,舊稱上弦。 清 沉初 《西清筆記·職志》 :「西間鍾一座,高大如之,躡梯而上,啟鑰上弦,一月後再啟之,積數十年無少差。聲遠 乾清門 外。 文襄 每聞午正鍾,必呼同直曰:表可上弦矣。」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 卷二七:「又開鍾開表,謂之上弦。」

詞語分解

上的解釋肢畢 上 à 位置在高處的,與「下」 相對 :樓上。上邊。 次序或 時間 在前的:上古。上卷。 等級和質量高的: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語,一般借指文學藝術的高妙 境界 或上品)。 由低處到高處: 上山 。上車。上升。 去 弦的解釋 弦 á 系在弓背兩 端的 、能發箭的繩狀物:弓弦。弦韋(「弦」指弓弦,「韋」是獸皮,弦緊皮軟,喻性子急緩 不同 。古人佩弦來 警戒 自己的性緩,佩歷掘芹韋以警戒自己的性急;後遂用「弦韋」喻 朋友 的規勸)。 弦月 (農歷每月初散櫻

5、朔 望 上弦 下弦 的具體時間時間

這是農歷的月相變化規律:朔是指農歷的每月初一,月球和太陽是同升同落滲薯,所以夜晚是完全看不見月亮的;望是農歷月的十五,太陽與月球是此落彼陵山升,所以夜晚能看見一個圓圓的玉盤高懸太空;上弦月是指初二到十四的夜晚的時間;下弦月是指十六(所以在古文中常稱十六為既望)到叢汪者月底。

6、上弦是指農歷哪個月(月相變化歌)

月相變化歌的意思是上弦月出現在農歷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於西半天空(凹的一面朝東);下弦月出現在農歷月的下州消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東(凹的一面朝西),位於東半天空。
月相是以日月黃經差度數(以下的度數就是日月黃經差值)來算的。農歷每一天的月相都有自己的專門名字,主要月相有新月(農歷初一日),上弦(農歷初八左右),滿月(農歷十五日左右),下弦(農歷二十三左右),它們都有明確的發生時刻,是經過精密的軌道計算得出的。
月相識別
假設滿月是一個圓形,那譽陵么無論月相如何變化,它的上下兩個頂點的連線都一定是這個圓形的直徑(月食的時候月相是不規則的)。當我們看到的月相外邊緣是接近反C字母形狀時,那麼這時的月相則是農歷十五日以前的月相,相反,當我們看到的慶跡戚月相外邊緣是接近C字母形狀時,那麼這時的月相則是農歷十五日以後的月相。

7、古代天文歷法是什麼?(如:初陽,四時)

古代歷法

選自《古代漢語》

古代的歷法,起於商代以前,後來逐步改進。經過天文學家祖沖之、僧一行、郭守敬等人的研究,到了清代,中國的歷法已經到了完善的地步。這里簡單地介紹中國古代的歷法(1)。由於歷法和天文有密切關系,同時我們也講一些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常識。

一、年,歲

年和歲是不同的兩個概念(2)。
十二個月為一年。閏年有十三個月。平年有354日(包括六個大月、六個小月),閏年有383日。

太陽一周天為一歲。所謂太陽一周天,是設想太陽過春分點,循黃道東行(3),復回到春分點的時間。實際上就是地球公轉的一周期。古人所謂歲,也就是現代天文學所謂的回歸年,又叫太陽年。這樣,一歲就是嫌梁365 1/4日(實際上是365.24199日)。《書經.堯典》上說:「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朞」是一周歲的意思,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是說一個整數。這實際上是陽歷的年,中國歷法上叫做「歲實」。

註:1.主要參考書:秦惠同《觀象授時》(《皇清經解》第三十五卷)
2.年和歲,混用則不別。《爾雅》雲梁輪:「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
3.黃道是古人想像的太陽周年運行的軌道,即太陽周年視運動的軌道。

年是陰歷,歲是陽歷,所以說中國古代歷法是陰陽合歷。中國的節氣是陽歷(下文)。中國的閏月是用來解決陰陽歷的矛盾的(下文)。

歲的意義來源於歲星,歲星就是木星。歲星約十二年一周天。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東分為十二個星次,歲星每年行一個星次。十二次的名稱是星紀、玄枵、諏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有「歲在星紀」,《襄公三十年》有「歲在降婁」,《國語.晉語四》有「歲在大火」,都是以歲星紀年。這是最早的紀年法。後人寫文章,為了仿古,也採用這種紀年法,如潘岳《西征賦》有「歲在玄枵」。

由於歲星是逆時針由西向東運行,歲星紀年法在實際應用中並不方便。為此,古人設想一個假歲星,叫做「太歲」,讓它由東向西與真歲星「背道而馳」,把黃道附近由東向西分為十二等分,叫做十二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樣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順序一致。這就是「太歲紀年法」。歲星紀年與太歲紀年見下。

根據《漢書.天文志》所載戰國時代的天象記錄,某年歲星在星紀,太歲便在析木(寅),這一年是「太歲在寅」;第二年歲星運行到了玄枵,太歲便運行到大火(卯),這一年就是「太歲在卯」。其餘由此類推。此外,古人又為十二辰造了一些別名,即攝提格(寅)、單閼(shan'e,音善惡,卯)、執徐(辰)、大荒落(巳)、敦牂(午)、協洽(未)、涒灘(申)、作噩(酉)、閹茂(戌)、大淵獻(亥)、困敦(子)、赤奮若(丑)。《楚辭.離騷》:「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是說,屈原生於寅年寅月寅日(1)。

註:1.最近林庚先生說,屈原並非生於寅年寅月。

據《爾雅》所載,攝提格等十二辰叫歲陰,另有紀年的十干叫歲陽。歲陽的名稱是閼逢(甲)、旃蒙(乙)、柔兆(丙)、強圉(丁)、著雍(戊)、屠維(已)、上章(庚)、重光(辛)、玄黓(壬)、昭陽(癸)。甲子紀年起於東漢,較早的紀年法是以歲陽和歲陰相配,《史記.歷書》有「焉逢攝提格太初元年(甲寅)」、「端蒙單閼二年(乙卯)」、」游兆執徐三年(丙辰)「、」強梧大荒落四年(丁巳)」(1)等等。後人仿古,也有採用太歲紀年法的,例如司馬光《資治通鑒》。

木星繞天一周,實際上不是十二年,而是11.86年。所以每隔八十三年就會有一個星次的誤差,叫做「超辰」或「超次」。(漢代劉歆已經發現了超辰,但他說一百四十四年超一芹渣運辰。)由於超辰的關系,漢以後的歲星紀年法漸漸與實際不合,誤差越來越大。所以司馬光《資治通鑒》的歲星紀年,實際上只等於甲子紀年。

註:1.焉逢即閼逢,端蒙即旃蒙,游兆即柔兆,強梧即強圉。

二、月

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跟太陽同時出沒,古人認為是日月相會,叫做辰(上辰下會,也寫作辰),也叫做合朔。月球自合朔繞地球一周再回到合朔,所走的時間是29 499/940日(實際上是29.53059日),叫做一個月。這個數目不夠30日,又多於29日,所以陰歷有月大月小。月大30日,月小29日,大月和小月相間,也就差不多了。還差一點,所以有時候連接兩個月都是大月。

古人有所謂月建,把一年十二個月和天上十二辰聯系起來。依夏歷:斗柄(北斗的柄)指寅,叫做正月(一月),斗柄指卯,叫做二月,辰是三月,巳是四月,午是五月,未是六月,申是七月,酉是八月,戌是九月,亥是十月,子是十一月,丑是十二月。但是依殷歷,則丑是正月,依周歷,則子是正月。三代的歷法不同。《詩經.豳風.七月》是夏歷和周歷並用,其中所謂「四月」,「七月」等,是指夏歷,所謂「一之日(一月)」、「二之日(二月)」等,是指周歷。從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代末年,我國一直沿用夏歷,以建寅之月為歲首。今天所謂舊歷,也指夏歷。

三、晦,朔,望,胐,弦

每月的最後一日叫做晦,最初一日叫做朔。朔就是日月合朔的日子。古人很重視朔,因為朔的日子定錯了,時序就亂了。天子告朔於諸侯,諸侯告朔於廟。史官記事,遇事件發生在朔日,必須寫明。《書經.舜典》「十有一月朔巡守。」《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左傳.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視朔,遂登台以望。」後代史書記事,都沿用此法。

古代以干支紀日,史書上不記月之第幾日,而記干支,所以我們必須查明該月朔日的干支,然後按干支紀日法(下文)順推知道是月之第幾日。可查杜預《春秋長歷》和陳垣《二十二史朔閏表》。

每月十五日(有時是十六日,偶或是十七日)叫做望。這時地球運行到月亮和太陽中間。由於太陽和月亮此升彼落,一東一西,遙遙相望,所以叫做望。《釋名.釋天》:「望,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相望。」後人以十五日為望,十六日為既望。蘇軾《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1),蘇子與客乘舟,游於赤壁之下。」《後赤壁賦》:「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

每月初三叫做胐,《說文》:「胐,月未盛之明也,從月出。」「胐」是月亮出來了,但是還不十分明亮的意思。

月亮和太陽成九十度角,叫做弦。《釋名.釋天》:「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似張弓施弦也。」有上弦下弦之分。上弦指初七或初八,下弦指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商周時代,一個月分成四部份。第一部份叫做初吉,指初一到初七或初八,即朔日到上弦的一段時間。金文《(左弁右耳部)敦》:「惟二年正月初吉,王在周邵宮。」第二部份叫即生魄(也寫作霸),指初八或初九到十四日或十五日,即上弦到望日的一段時間。《書經.武成》:「即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於周。」第三部份叫做既望,指十五日或十六日到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即望日到下弦的一段時間。《書經.召誥蠔》:「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則至於豐。」第四部份叫做既死魄,指二十三日到二十九日或三十日,即下弦到晦日的一段時間(2)。金文《兮伯吉浮盤》:「唯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又有哉升魄,指初二或初三。《書經.康誥》:「惟三月哉升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於東國洛。」旁死魄,指二十五日(3)。《書經.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於征伐商。」

一個月又分為三部份,叫做旬(甲骨文已有「旬」字)。十天為一旬,又叫「浹日(4)」。《國語.楚語》:「近不過浹日。」十二日為「浹辰」。《左傳.成公九年》:「浹辰之間。」

註:1.一般注本都說《赤壁賦》的「既望」指的是七月十六日,其實是七月十七日,因為那年壬戌七月是大月。
2.這里所謂「既望」與後代所謂「既望(十六日)」不同。
3.關於「初吉」、「生魄」、「死魄」、「既望」這些名稱,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今依王國維說。
4.古代以甲子紀日,稱自甲至癸一次周轉的十日為「浹日」。

四、日,時,刻,分,秒

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叫做一日。古人以一晝夜為一日。一日分為十二時(時辰)(1),一百刻。

古人以十二辰紀時,所以後人又叫做「時辰」。從半夜算起,叫做子時。「子夜」就是半夜的意思。今人以夜裡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的時間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的時間為寅時,五點到七點為卯時,七點到九點為辰時,九點到十一點為巳時,十一點到下午一點為午時,下午一點到三點為未時,三點到五點為申時,五點到七點為酉時,七點到九點為戌時,九點到十一點為亥時。這是符合古制的。

古代計時,用銅壺滴漏法,受水壺裏有立箭,箭上劃分一百刻,所以叫做「刻」。古代所謂「刻」,和今人所謂「刻」稍有不同。現在一晝夜分為九十六刻,而古人一晝夜分為一百刻(2)。

註:(1)現在我們依照國際習慣,一晝夜分為二十四小時。小時只有時辰的一半,所以成為「小時」。

(2)梁天監年間,曾一度改為九十六刻,但不久又改過來了。銅壺滴漏法每刻有十分;用鍾表計時後,每刻是十五分,每分有六十秒。

晝夜長短,隨著時節而不同。依《後漢書》,夏至晝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東至晝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春分晝五十五刻八分,夜四十四刻二分。秋分晝五十五刻二分,夜四十四刻八分。這只是就中原地區來說,至於其他各地,晝夜長短是不同的(1)。

遠在商代以前,古人就用干支紀日。以十干配十二支,得六十「甲子」。如下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前邊已經談到,先秦兩漢,關於每月的日期,都不說初一、初二、初三等,而是用干支紀日。例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據後人考證,這個庚辰是魯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十日,後來曾用初一、初二、初三等紀日法,但歷史學家仍用干支紀日法。

六十甲子大致相當於兩個月,但是由於大月小月合起來只有五十九日,所以每月的干支和日期的對應常常是不一樣的。假定正月初一是甲子,則三月初一是癸亥,等等。

註:(1)據清代《協紀辨方書》,夏至晝五十九刻五分,夜三十六刻十分,冬至晝三十六刻十分,夜五十九刻五分;春分、秋分,晝夜各四十八刻。每日是九十六刻。這是按鍾表計時核算的,與《後漢書》稍有不同。

五、四時,節,候

一年分為四時,近代叫做四季。正月、二月、三月為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七月、八月、九月為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為冬(1)。

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古代叫做「節」,或叫做「氣」。每月有兩個節氣,在前者叫做節氣,在後者叫做中氣。在正常的時候,二十四個節氣和四時十二個月的配合如下表:

(一)春季
正 月(孟春) 立春 雨水
二 月(仲春) 驚蟄 春分
三 月(季春) 清明 穀雨
(二)夏季
四 月(孟夏) 立夏 小滿
五 月(仲夏) 芒種 夏至
六 月(季夏) 小暑 大暑
(三)秋季
七 月(孟秋) 立秋 處暑
八 月(仲秋) 白露 秋分
九 月(季秋) 寒露 霜降
(四)冬季
十 月(孟冬) 立冬 小雪
十一月(仲冬) 大雪 冬至
十二月(季冬) 小寒 大寒

最初的時候,大約只規定了四個節氣,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2)。簡稱「分至」(3)。在《書經.堯典》裏,叫做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下文)。後來增加到八個節氣,即《左傳.僖公五年》所謂「分至啟閉」。「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啟」指立春、立夏;「閉」指立秋、立冬。最後規定為二十四個節氣。在《淮南子》中,二十四個節氣已經具備。

二十四個節氣是一個太陽年的二十四等分,所以按陽歷節氣是固定的。一個太陽年共約365又1/4日,因此,每一個節氣是15.2日有奇(4)。因此,一半陽歷年上半年每月六日、二十一日是節氣,下半年是每月八日和二十三日。

比節更小的單位是「候」。每一個節氣有三個候。一個候是五日有奇。古人所謂「時候」,就是指時令河節候。梁簡文帝《與劉孝綽書》:「玉霜夜下,旅雁晨飛,想涼燠得宜,時候無爽。」古人所謂「歲候」,也是指時令和節候。《文選》顏延之《夏夜呈從兄散騎車長沙》詩:「歲候初過半,荃惠豈久芬!」

降到這里,我們可以總結一下。所謂歲實,是一歲(一個太陽年)實行之數。八等分為八節(分至啟閉),二十四等分為節氣、中氣,七十二等分為候。

古人憑什麼規定節氣呢?憑天文。具體的辦法是:晝測日影,夜考中星。

古人用土圭測日影。夏至日影一尺五寸,影最短;冬至日影一丈三尺,影最長。其餘節氣由此類推。詳見《後漢書.歷法》。

所謂夜考中星,是觀察初昏時刻的中天星座。白天見日不見星,所以要在初昏觀星。《尚書.堯典》說: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虛,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仲春、仲秋,指春分、秋分。中,指晝夜平分。日指晝,宵指夜。晝夜平分,則「日中」、「宵中」是一樣的。仲夏、仲冬,指夏至、冬至。日永指夏至晝長;日短,指冬至晝短。仲春日中星鳥,是說春分初昏中星為鶉鳥(即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仲夏日永星火,是說夏至初昏中星為大火(即心宿);仲秋宵中星虛,是說秋分初昏中星為虛宿;仲冬日短星昴,是說冬至初昏中星為昴宿。

古人觀測日月五星的運行是以恆星為背景的,他們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座標(5);日躔(chan,音纏,太陽經過的星座)在二十八宿中。二十八宿是: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我們觀測到了初昏中星,也就可以推知日躔所在,同時也可以推知時令節氣。例如《堯典》初昏中星是星宿,那麼日躔在胃,這是當時春分的季節。這里不作詳細介紹。

註:(1)周歷以子月為正月,所以四時都比夏歷早兩個月。《孟子.滕文公上》:「秋陽以暴之。」「秋陽」指的是夏歷五、六月的太陽。

(2)農歷每年的節氣,日期並不完全固定。

(3)「分」是晝夜平分的意思,「至」是極、最的意思。夏至日最長,日行最北,日影最短;冬至日最短,日行最南,日影最長。

(4)這里是所謂恆氣,但實際規定的節氣不是二十四等分。日行有遲有速,冬至日行最速,春分前三日已行天一個象限(九十度),等等。後人歷法精密,以日行天的度數規定節氣,叫做定氣,與恆氣稍有出入。參看下文《贏縮》。

(5)這里所說的赤道不是地球赤道,而是天球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8、二十四節氣都有什麼啊?有幾個?

全年一共有24個節氣,分在4季中,每個季節有6個節氣。比如春天一共有六個節氣,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為了便於記憶,有句節氣歌是這么唱的:春雨驚春清谷天,用來概況春天的節氣變化。夏季的是:夏滿芒夏暑相連。即為: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是:秋處露秋寒霜降。即為: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是:冬雪雪冬小大寒。即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指出氣候變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長短,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侯進行觀測探索和總結的結果,對農事耕作具有相當重要和深遠的影響,一般更適用於黃河流域一帶的農事活動。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歷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歷法中節氣的設置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節氣也演變產生了一些民間節日和民俗活動,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
我國傳統的歷法——使用脊臘至今的農歷——是一種陰陽歷。編制農歷的基本規則是:以朔望月為歷月長度的基礎。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為29.5306日。歷月長度為29日或30日,即使得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於朔望月。1朔望月的月相變化歷經朔、上蛾眉月(又稱新月)、上弦、盈凸月、望(又稱滿月)、虧凸月、下弦、下蛾眉月(又稱殘月)至下一個朔扒野舉。歷月中的每一日期都春碧有月相上的意義,以朔為初一,上弦為初七或初八,望為十五或十六,下弦為二十二、二十三,直至下一個朔的前一天為月末的二十九或三十(又稱晦)。以12個歷月為1年。這樣1年通常僅353日或354日。

9、月亮上上弦和下弦是什麼時候?

當月亮軌道上繞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亮的黑暗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朔,正是農歷每月的初一。而在這個時候,我們是看不見月亮的,因此稱為朔月。朔月這天通常也稱為"朔日"。

望月是指月和太陽的黃經差達到180度時的瞬間(也稱望),以及此時桐薯的月相(也稱滿月)。 望月(滿月)的時候,月球和太陽分別在地球的兩側。若此時為正對面,即發生局枯者月食。望月(滿月)的日周運動,和春秋、冬夏相反的太陽的日周運動幾乎一樣。日沒時升起,在午夜時位於南中,在日出時沉沒。

農歷的每月三十為晦,因為三十是次月初一的前一天 ,即新月的前一天,月亮隨太陽同升落,晚上就看不到月亮了會很黑,所以為晦月。

上弦月(crescent)是指月亮上半夜出來,在偏西面出來,月面朝西的狀態。月球圓缺(盈虧)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月相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月球本身不發光,而是反射太陽的光。

二是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還隨地球繞日運轉,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不斷變化。因此,在地球上所見到的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從而產生了不同的月相。

下弦月就是指太陽,地球,月亮處於一定的位置。在農歷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因為只能看到月亮東邊的半圓,所以叫"下弦"。 月亮從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時間平均為29.53天,也就是說,敗坦月相的更替變化周期平均為29.53天,稱為一個"朔望月"。

下弦月照片

你只要記得:"上上上西西,下下下東東"

意思是:上弦月出現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現在西半邊天空,西半邊亮。

下弦月出現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現在東半邊天空,東半邊亮。

上弦月一般是初七初八時有,下弦月是農歷二十二,二十三有。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