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壯族傳統節日
1、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陀螺節、隴端節、銅鼓節、螞拐節、花婆節、「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百靈節等。
除了這些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外,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傳統節日。
陀螺節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質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術高明,轉起來長達七八分鍾才倒下來。比賽打陀螺更是熱鬧非凡,獲第一名者榮稱「陀螺王」。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隴端節
隴端節,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以及附近的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壯族的傳統節日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
銅鼓節
東蘭縣隘洞、長樂鄉一帶壯族傳統節日。分別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舉行。屆時,各村的小夥子組成銅鼓隊,把銅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頂上,懸於木架,首先擊鼓祭祖,然後進行擊銅鼓比賽。
花婆節
壯族傳統節日。民間傳說,壯族始祖六甲是從花朵中生出來的。後來主管賜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從六甲花園中的花轉到世上來,壯族的傳統節日故其被奉為花婆神。
2、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壯族的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
(2)什麼是壯族傳統節日擴展資料:
壯族(壯文:Bouxraeuz,英文:Bourau),舊稱僮(zhuàng)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
參考資料:網路-壯族
3、壯族的傳統節日
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陀螺節、隴端節、銅鼓節、螞拐節、花婆節、「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國廣西、廣東、雲南、貴州、湖南等地區。
一、春節。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節期。
二、陀螺節。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就是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
三、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
四、銅鼓節是東蘭縣隘洞、長樂鄉一帶壯族傳統節日。分別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舉行。
五、蛙婆節是東蘭、南丹、天峨等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俗稱螞拐節。節期從農歷正月初一至三十日,以大村寨為單位或幾個村寨聯合舉行。
六、花婆節。農歷二月二十九為花婆神的誕辰日。壯族婦女舉行祭祀儀式,村寨里同一輩的婦女和姐妹,都會湊錢備辦雞鴨從和香燭錢紙,供祭花婆神。
七、三月三歌節是壯族的傳統節日。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農歷三月初三的歌節最為隆重。
八、牛魂節。壯族、侗族、仫佬族、仡佬族等民族祭祀牛神的傳統節日。牛魂節又稱牛生日、牛王節、脫軛節。一般在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舉行。
4、壯族傳統節日
壯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 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相傳這個節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壯族)於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朝的事跡。現在,隴端街已發展成為富寧縣一帶壯、瑤、苗、彝、漢各族人民進行物資交流,共同歡慶的傳統節日。壯族的其他節日與漢族擾做凳相同。 壯族的春節 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節期。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一般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做准備,家家戶戶搞衛生、縫制衣褲、購買年貨、張貼對聯、製做糕點、殺豬、包粽子。春節又是個團圓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趕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團聚,吃團圓飯。春節期間,除了走親訪友,男女青年多去參加對歌、打陀緩旅螺、跳舞、賽球、演戲等文娛體育活動。 除夕 家家殺雞殺鴨,蒸制扣肉、粉精肉,製做叉燒肉等等。晚飯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會燉 豬腳、燉整雞。米飯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徵著富裕。 年三十晚 家家都要守歲,直到半夜雞叫,燃放鞭炮,除舊迎新。過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謂之「招牛魂」(壯語叫「歐魂懷」),意思是老黃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來,新的一年開始,老黃牛又該辛辛苦苦地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開始,有的人家敲鑼打鼓,吹蕭吹笛,整個村寨洋溢著一片歡天喜地的氣氛。壯家包粽子過年,但年三十晚絕不吃粽子。 正月初一、初二 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製成,挾在粽心裡,煮熟後,其味之香堪稱一絕。 陀螺節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製作陀螺一定要選用質地優良的堅木。它的「頭」要圓滑。「打」的時候,用兩三尺長的麻繩一圈一圈往上纏,一直纏到自己認為適當的地方,再用右手的無名指和小指挾住麻繩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轉動起來。質量好的陀螺,再加胡臘上旋的技術高明,轉起來長達七八分鍾才倒下來。比賽打陀螺更是熱鬧非凡,獲第一名者榮稱「陀螺王」。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隴端節 隴端節,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在北宋年間,為了 *** 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儂智高率廣西壯族揭竿而起,取得節節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勢力很大。後來起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人民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壯族人民紛紛 *** ,傷心敘別,囑咐鄉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後,每年農歷三月,客居他鄉的壯族人民返鄉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綉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綉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夥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餘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對歌。 吃立節 吃立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傳統。但在1894年春節來......>>
壯族的節日有哪些 壯族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很多都與漢族相同。正月過年非常熱鬧,各村寨青年男女都要以傳統購「拋綉球戲撲」。打「磨秋」也是傳統內容之一,即栽一直木於地上,以一橫木鑿其中,合於直木頂的磨心上,二人一左一右撲於橫木兩端為戲,此起彼落,此落彼起,騰在半空,非常有趣。壯族每年固定的宗教節日甚多。如部分壯族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獻「老人廳」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盛行過小年。每年二月「祭龍」是各支系的共同節日。「祭龍」時由村中兩戶或數戶人家輪流負擔祭日歷需要的雞、豬等犧牲品;祭日,外寨人或騎馬、戴斗簽者不得通過寨心,習慣認為每年殺豬「祭龍」能使人畜平安,五穀豐登。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後並祭「田公」。七月「接祖」。八月各寨祭獻土地。十二月「送祖」,送「灶王」。此外,還有許多帶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禁忌。如正月初一不準吹火,不得串門。平時不能坐在門檻中間。不能用腳踩灶台和三腳。不能抬著鋤頭或戴著斗笠進家。不能攀爬或砍伐龍山上的樹木。如有結婚之家,孕婦不準去看新娘。家有產婦時,門上懸掛草帽一頂,暗示外人不得入內。
跳宮節
在雲南省的富寧、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那坡等地,每年農歷四月間要過跳宮節。各地的節日時間有區別,有從四月初三開始的,也有從四月初八或十一開始的,節日活動連續三天。
第一天要稱舉行請鼓儀式,由那公(寨主)、宮頭(總管)等人身著古裝,帶著准備過節的村民去請那摩(年紀最大的頭人)起銅鼓過節。那摩應允後就領著大家到埋鼓的地方,焚香頌經,虔誠祭祀,然後才把銅鼓從地下挖出來,連同祭品一起系在鼓架上,眾人載歌載舞,簇擁著反銅鼓抬至節日跳舞的地方DD宮坪。
宮坪選在村邊壩子上,中間用籬笆圍著一蔸金竹。相傳他們的祖先在一次戰爭中被外族圍追,一位英雄藏身於金竹叢中,用計擊退了敵人,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敬獻金竹,形成了圍著金竹跳舞唱歌的跳宮節。
節日的一切准備就緒後,由那摩擊鼓三下,宣布節日開始。接著吹起葫蘆笙,擊起銅鼓,人們伴著音樂,和著鼓點,圍著金竹熱情地跳舞。不時有人跳餓了累了,便停下來吃點糯米飯,嘗塊肉,喝口酒,然後繼續跳舞。
歡快的歌舞活動持續兩天。第一天晚上,人們要結隊到那摩和那公家去祝賀節日。第二天晚上則到各家各戶去跳金竹舞,祝福家家戶戶人畜興旺,五穀豐登。青年們則扮演各種鳥獸,讓大家追打。這種妙趣橫生的游戲,使節日之夜的歡樂氣氛更加濃烈。
節日的最後一天俗稱「過三朝」。中午,由那公組織全村寨各家各戶,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宰雞殺狗,祭祀祖 先感謝祖先的恩德,祈求祖宗保佑。祭祀結束後,還要舉行「送鼓」儀式。由那公、宮頭和七個帕比(節日主持者)帶著眾人載歌載舞護送銅鼓回到那摩家裡。這時,節日告以結束。現在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跳宮節成了娛樂和物資交流的盛大 *** ,節日內容更加豐富了,附近的壯、苗、瑤、漢等民族也來參與物資交流和娛樂活動,以歡慶節日。
花朝節
農歷二月初二舉行,是廣西寧明、龍州一帶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花朝節是紀念百花仙子的節日,傳說她降於這天。她喜歡木棉樹,因為它長得挺拔粗壯,春來滿樹紅花,鮮艷如火。所以她常棲木棉樹上,佑護大地百花燦爛,人間安寧。
節日是選在有高大木棉樹的地方過的。男女青年們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他們穿著民族盛裝,懷揣五色糯飯、 糍粑或粽子等食品,帶上為情人而備的頭巾、千針底新鞋等禮品,尤其不能少了精心綉制的綉球。人倦綠叢中三五成群,對唱山歌,贊情侶,誇對方,求連情,同時歌頌百花仙子的佳潔、美麗。唱到情深意醉,綉球便帶著無限的柔......>>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歌圩節(三月三)、隴端節、中元節。
壯族都有什麼節日 滿意答案熱心問友2012-05-10壯人每月都有自得其樂的節日。其中比較盛大的有春節、螞拐節、三月三月歌節、牛魂節、莫一大王節、中元節和霜降節等。春節春節是最降重的節日。年三十吃過豐盛的晚餐,人們便圍著火塘守歲。子時一到,人們立即焚香點燭,在神台上供滿了豬肉、整雞、粽子、湯圓、米酒等祭品。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壯族婦女馬上提著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邊打「新水」,討個吉利。男人則提著燈籠奔向廟社燒香化紙。有的地方把大門洞開,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東方拜揖,祝福道:「東方大利,一年萬利,今年更比去年好!」初一這一天,多數地方壯人是不串門的。人們白天吃湯圓,晚餐才吃葷菜,認為這樣可以消災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這一天一律禁說不吉利的話。禁動剪刀,怕新的一年裡家人巧嘴利舌,吵嘴罵人;不得掃地,怕破財。也不得把東西拿到干欄外,更不借東西給別人,怕家財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鑼打鼓,怕驚動鬼神,但有些地方則可以敲打一種齊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圍幾十里清晰可聞。不少地方從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滅,表示子孫綿長,煙火不斷。這天也不得殺生,豬、雞、鴨都必須在年前幾天收拾干凈,以備祭祀和食用。壯人沒有作揖、跪拜、握手等見面禮,而是通過語言和豐富的表情充分表達自己的節日問侯,人們在村裡或路上相見,便互相道賀「恭喜發財。」從初二起,親朋開始來往拜年。特別是已經出嫁的女兒。要帶幾斤肉或雞鴨等禮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時機聚會,共敘別情。按通常觀念,整個正月都屬於節日。故雲南文山的壯人要打一月銅鼓,跳一個月舞。另一些則在風景秀麗的河邊、山谷,青年們舉行歌圩或舞獅、打舂堂,聽壯戲,等等。文娛活動五彩繽紛,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螞拐節這是流傳在紅水河畔東蘭、鳳山一帶的古老節日。每年從正月初一起,經過找螞拐、孝螞拐及陪螞拐、葬螞拐三個階段,歷時一個月之久。螞拐節有兩個故事,其中一個說,很久以前兒子吃老子,殺老母過年。後來出了個孝敬父母的東林,別人要來殺他的父母,他奪刀不讓。他也不去吃別人父母的肉。後來母親死了。他用棺裝殮守靈。屋外螞拐不理會東林悲傷,哇哇叫得人心煩。東林一氣之下,用開水澆了螞拐,誰知惹了大禍。大地斷蛙聲,日頭紅似火,天旱得大地乾裂。後來布洛陀和姆洛甲說螞拐不是凡間之物,她是天上雷婆的天女,她一叫天才降甘霖,必須給她陪罪,請螞拐回村過年,這就是螞拐節日的來歷。另一個故事說,螞拐是雷王之子,被當作天使派到人間,他一叫雷王就給人間雨水,所以人們很感激他,死了弔孝,如敬考妣。這些傳說,都和螞拐是壯族圖騰有關。三月三三月三是清明節,同時也是壯族的歌節。作為清明節是受漢族的影響。但也有的壯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過清明節掃墓的,與漢族大不相同。壯人對祭掃十分看重,屆時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到祖先墳上去供,行拜禮。山野間不時傳來鞭炮聲,久久不絕於耳,山崗上,林篁間,白色的魂幡在墳頂的竹竿上飄動,造成了一種神秘肅穆的氣氛。壯族風俗,供品必須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認為,帶回家會招鬼進門。不少地方的祭掃的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歌圩,是為三月三歌節。近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 *** 把這一天定為壯族的節日。1984年在南寧舉行了首屆歌節,700多名來自各縣的歌手登台獻藝,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連外國友人也遠渡重洋與壯人同享節日的歡樂。這期間,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動,然而更吸引人的則是搶花炮、演戲、雜技、武術表演、舞彩龍、舞彩鳳、唱採茶擂台賽詩等多彩豐富的文娛活動,近年還添加了演新戲、放電影、球賽等。不過青......>>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日期是?來歷是? 你可以去查查網路:ke.網路/view/2381#3
裡面都有的。
壯族的民族節日有哪些 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 *** 教。 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塔塔爾族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 *** 語的音譯借詞, *** 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 *** 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古爾邦節、開齋節、聖紀節三大節日。 *** *** 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 *** 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 *** 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 *** 赴麥加(麥加: *** 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凈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 *** 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聖紀節,是紀念先知 *** 誕生的日子,這天是 *** 教歷3月12日,也是 *** 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 *** 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滿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歷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桿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納西族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壯族有以下傳統節日
一 ,三月三,是廣西漢、壯、瑤、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最隆重的節日,2014年確定為廣西傳統習慣節日並放假兩天。 其中「三月三」歌圩普遍流行於壯族地區,其中尤以紅水河、左右江流域最為常見。每場歌圩人數少則幾百人,多則數千甚至數萬人。
二,春節,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節期。它是壯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一般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做准備,家家戶戶搞衛生、縫制衣褲、購買年貨、張貼對聯、製作糕點、殺豬、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裝。春節又是個團圓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趕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團聚,吃團圓飯。
三,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
四,陀螺節,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 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五,隴端節, 是雲南文山富寧縣及附近壯族的傳統節日。「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這個節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於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朝的事跡。隴端節已發展成為富寧縣以及鄰近一帶壯、瑤、苗、彝、漢各族人民進行物資交流,共同歡慶的傳統節日。
六,吃立節,是廣西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傳統。但在1894年春節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青壯年奔赴疆場,英勇殺敵,保衛了家園。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歡慶勝利,補過春節。從此以後逐漸形成吃立節。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七,婭拜節,雲南省富寧縣剝隘鎮者寧、索烏一帶的壯族,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只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有傳說為儂智高母親)。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相傳婭拜是一個壯族山寨的頭領,她率領壯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敗後被殘殺。眾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巔,並將此山叫作婭拜山。每年到婭拜遇難之日,壯族人民就殺牛宰豬去祭奠她。這樣年年祭奠,從未中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節日――婭拜節。
八,壯年在壯語中叫「將也益」,而春節叫「將昆」即漢族節。壯年以農歷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習慣叫「崴誼久」,意為過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稱謂)。是日,全寨集資買豬,(有的村寨按戶輪流專門喂養社豬)宰殺敬祀社王,祈求保佑五穀豐登。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壯族(舊稱僮,壯文:Bouxcuengh),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國內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廣東和貴州等地。傳統節日主要有三月三、陀螺節、隴端節等,有的節日跟各族一致。
三月三。是廣西漢、壯、瑤、苗、侗、仫佬、毛南等族最隆重的節日,2014年確定為廣西傳統習慣節日並放假兩天。其中「三月三」歌圩普遍流行於壯族地區,其中尤以紅水河、左右江流域最為常見。歌圩人數少則幾百人,多則數千甚至數萬人。比過春節還隆重。
春節。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節期。它是壯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一般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做准備,家家戶戶搞衛生、縫制衣褲、購買年貨、張貼對聯、製作糕點、殺豬、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裝。
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
陀螺節。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隴端節。是雲南文山富寧縣及附近壯族的傳統節日。「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這個節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於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朝的事跡。隴端節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
壯年。壯年在壯語中叫將也益,而春節叫將昆即漢族節。壯年以農歷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習慣叫崴誼久,意為過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稱謂)。是日,全寨集資買豬,(有的村寨按戶輪流專門喂養社豬)宰殺敬祀社王,祈求保佑五穀豐登。過年十天之內為節日活動期間,村村寨寨敲鑼打鼓,吹笛彈琴,縱情歡娛。親友互訪道賀,青年玩山串寨對歌作樂。
此外還有個別壯族地區自己發展起來的節日:如吃立節、婭拜節。
壯族的傳統節日 壯族人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壯族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後便開始著手准備,二十七宰年豬,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這天,男女老少全家歡聚一起,煮出初一全天吃的米飯,叫「壓年飯」,這是預祝來年五穀豐登的意思。除夕晚,在豐盛的菜餚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雞,家家必有。大年初一,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梳洗打扮,迎接新春的開始。居住在山區的壯族人民,還有個汲新水的習俗:春節那天,婦女們穿著新衣新鞋,魚貫地來到河邊水渠,挑新水回家。她們邊走邊拖著象徵牛、馬、豬、羊、狗、貓的石頭,口裡還模仿著六畜的叫聲,這是祝福來年「六畜興旺」的意思。汲回來的新水,加紅糖、竹葉、蔥花、生薑煮沸後,全家和客人都要喝。據說,喝了這象徵吉祥的新水,來年人們會更加聰明伶俐。「汲新水」習俗表達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渴望。初二以後方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贈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續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個春節才算結束。 春節期間,壯族人民還開展賽歌、跳舞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舂堂舞是壯族人民在春節期間用來慶賀新年,預祝豐收的舞蹈。他們認為跳了舂堂舞,來年糧食堆滿倉,故有「正月舂堂鬧轟轟,今年到處樂添豐」的俗諺。跳舂堂舞時,要一面唱一面舞,若干名婦女每人背著一條舂米之杵,撞打在長形木樁上,還用竹筒配打成節奏,初名「谷榔」,壯語「谷」是「做」之意,「榔」為舂米槽。後來感到木杵太笨重,不便舞動,改用扁擔來打,乃易名「打虜烈」,「虜烈」為打扁擔之聲。舞者各執扁擔,圍繞木槽,上下左右,邊唱邊打。舂堂舞舞步雄健、活潑、場面熱烈,歡快,體現了壯族人民勤勞勇敢,樂觀豪邁的性格。 三月三按過去的習俗為上墳掃墓的日子,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派人攜帶五色糯米飯、彩蛋等到先祖墳頭去祭祀、清掃墓地,並由長者宣講祖傳家史、族規,共進野餐。還有的對唱山歌,熱鬧非凡。1940年後,這一傳統已逐步發展到有組織的賽歌會,氣氛更加隆重、熱烈。 其他節日食俗也都各有講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鴨、端午吃粽、重陽吃粑等等。 壯族節日其中一些和宗教活動關系密切,比如居住在雲南的部分壯族,家歷正月祭獻「老人廳」,二月初二殺豬祭龍山,三月初三祭雷神,五月祭龍,六月祭獻楊六郎,七月十四的祭祖是比較隆重的,家家戶戶都要殺雞宰鴨,供奉祖先。 美麗富饒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尤其是盛大的「三月三」,方圓數十里的男女青年,都興高采烈地穿上節日盛裝趕來參加,少者幾百人,多達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對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 歌圩,是壯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的,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在壯語中被稱作「窩墩」、「窩岩」,意為「出野外玩耍」。由於這種活動相互酬唱,彼此對歌,所以古代人之為「墩圩」。 壯族歌圩,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比較流行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 *** 。 據古代文獻的記載,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經流行,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發展,並定期在固定地點舉行。壯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過,農歷三月三最為隆重。搭彩棚、擺歌台、拋綵球、擇佳偶,別有風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
5、壯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壯族,舊稱僮(zhuàng)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在我國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節日,壯族也不例外,那麼壯族有哪些特有節日呢?本文就來簡單分享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壯族的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壯族一向以能歌著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三月三」有定期聚會唱歌的傳統,而且唱歌的地點也比較固定,這種集體唱歌的特定場所叫「歌圩」。每到三月處三,遠近幾十里內的男女老少,都盛裝匯集於此,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歡節。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將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定為壯族的全民性節日——「三月三」歌節。
「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並修整牛欄,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農歷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過去這個節日忌諱用雞作祭品,只能用鴨或鵝祭祀,尤以鴨為主,這個節日甚至因此也被稱為「鴨兒節」),蒸糕做饃,並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後,入夜還要到山角河邊,進行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祈求野鬼別來作祟。
6、壯族有哪些傳統又特別的節日?
壯族盛大節日簡介
1、春節
是最降重的節日。年三十吃過豐盛的晚餐,人們便圍著火塘守歲。子時一到,人們立即焚香點燭,在神台上供滿祭品。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壯族婦女馬上提著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邊打「新水」,討個吉利。青年們舉行歌圩或舞獅、打舂堂,聽壯戲,等等。文娛活動五彩繽紛,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
2、陀螺節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
3、隴端節
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以及附近的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隴端節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
4、吃立節
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5、婭拜節
雲南省富寧縣剝隘鎮者寧、索烏一帶的壯族,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只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有傳說為儂智高母親)。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
6、三月三
是清明節,同時也是壯族的歌節。作為清明節是受漢族的影響。但也有的壯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過清明節掃墓的,與漢族大不相同。
7、牛魂節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節,又叫做脫軛節。在壯人的意識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間的一般牲口。每年四月初八,牛魔王便從天上下到凡間,保佑牛不瘟死因為是給牛過節,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勞動。
(6)什麼是壯族傳統節日擴展資料
壯族人們還曾經多次和各族人民一起奮起反擊交趾(後稱安南)封建統治者和倭寇的武裝侵略,擔負起了保衛祖國邊疆神聖領土的重任。
11世紀初期,交趾(今越南)在李朝的統治下逐步強大起來,並推行對外擴張政策,乘北宋王朝忙於抵禦北方的遼朝和西夏而無暇南顧之機,擺脫宋朝的控制,頻頻侵掠我左右江儂峒、黃峒地區和欽、廉沿海地區。熙寧八年(1075年),交趾國王李乾德命其輔國太尉李常傑率10萬大軍大舉入侵廣西,水路攻陷欽州、廉州,陸路連陷永平、太平兩寨,農歷十二月,合兵進犯邕州城(今南寧市)。
邕州知州蘇緘急調附近各族土兵和漢兵入城固守抗敵,終因寡不敵眾,堅守42天而城破。當時,廣西左右江溪峒壯丁及壯、瑤族人民,紛紛起來阻擊交趾侵略者,截其後路。不久,宋王朝援兵來到。在官兵、土兵及壯、漢各族人民的協同奮戰下,終於打敗了交趾侵略者,勝利地保衛了祖國領土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