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元日除了春節以外還有什麼節日

元日除了春節以外還有什麼節日

發布時間: 2023-05-05 08:07:27

1、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龍抬頭、上巳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節、臘八節、小年、除夕。春節: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來歷: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納冊沒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來歷: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史記·樂書》:「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龍抬頭:農歷的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青龍節亦稱春龍節,春耕節,萬神都會、土地神誕日。來歷: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而農歷「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龍抬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據說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上巳節: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來歷:洞納上巳節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中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姿搭。清明節: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或前後。來歷: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端午節: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是古人向龍族祭祀的,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來歷:端午祭龍習俗的形成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歷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天的天象有關。在《易經》中,以八卦為基礎又兩兩重合而構成六十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兩個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陽爻組成;爻是要從下往上數,而陽爻又以「九」代稱,故從下數第五爻稱「九五」;古越人以龍作為部族保護神,自比是龍的子孫,他們不僅有「斷發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在每年仲夏端午舉行盛大的圖騰祭。天象「飛龍在天」被賦予多重含義和寄託,形成祭龍以酬謝龍祖恩德、壓邪攘災、祈福納祥的禮俗,衍化成「端午節」。七夕節:七夕節,中國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來歷: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夕或女兒節,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因為民間傳說這天牛郎織女會天河,女兒家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她們除了乞求針織女的技巧,同時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深人靜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朗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中元節:中元節,俗稱鬼節,又叫七月半、亡人節、盂蘭盆節在農歷的七月十五這一天,民間百姓都會把收成的新米拿出來供養、祭祀自己的先祖,這也是孝道的傳承。 來歷:關於鬼節的來歷,傳說地藏菩薩,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曹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女兒,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徇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托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中元節。中秋節:中秋節,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來歷: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歷八月十六日。重陽節: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來歷: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恆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恆景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據說,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來歷: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冬至節: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冬至節還有很多別名,比如「冬節」、「長至節」、「短至節」、「亞歲」、「一陽節」、「賀冬節」、「肥冬」、「喜冬」、「履長節」、「豆腐節」等等,每個名稱,都有它所代表的含義。來歷:冬至, 是周代出現的,到了唐朝開始成為節日,盛行於唐宋時期,相沿至今。據記載,冬至這天,日影最長,古人認為,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這一習俗一直沿用到漢朝仍是如此。西漢時期,冬至被稱為「冬節」。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臘八節,俗稱「臘八」 。來歷:自先上古說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是為祈求豐收和吉祥的。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臘八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小年是春節的前奏,也是傳統節日。來歷: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除夕:除夕,又稱大年夜,是農歷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上,故又稱年三十晚。來歷: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叫「夕」的妖怪,專門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夕」神出鬼沒,只在太陽落山後出來,半夜後又不見其蹤影,沒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兒。老百姓對它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一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比,箭無虛發,獵狗也非常厲害,見鄉親們被「夕」所害,決心除掉「夕」。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准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找到鎮上的人們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裡,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戶人家,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著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夕」力不從心,想逃跑,哪知後腿被獵狗死死咬著,七郎趁機一箭把「夕」射死。從那以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2、十個傳統節日,有哪些?

春節、元宵節、龍抬頭、社日節、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節,除夕節。節日時間為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等。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龍抬頭(農歷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斗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棚鎮」。龍抬頭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屬木,卦象為「震」;九二在臨卦互震里,表示龍離開了潛伏的狀態,已出現於地表上,嶄露頭角,為生發之大象。在農耕文化中,「龍抬頭」標示著陽氣生發,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日子。社日節,又稱土地誕,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干支歷法來定,後來因歷法變動改用陰歷定節期。春社按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推算,一般在農歷二月初二前後,秋社按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約新谷登場的農歷八月。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傳統節日 ,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 。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一詞最早收錄在漢初的文獻里,《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後,上巳節的節期改為農歷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侍旅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一諺語。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節與清明節就合二為一了。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是古人向龍族祭祀的,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後來這一天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江邊自盡,於是人們就把端午節也看做是紀念屈原的日子。農歷七月七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雙七節,乞巧節,女節,少女節,香橋會和巧節會等,源於「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傳說玉帝的第七個女兒織女,心靈、手巧、善織,令人羨慕不已,因此,人間女子鏈談粗就拜祭她,祈求智慧、靈巧和幸福,於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動,由此形成了乞巧節。中元節,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古代歷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農歷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中秋」。最初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就演變成為中秋節。最主要的習俗是賞月和吃月餅。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今天為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下元節,中國傳統節日,為農歷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 正月十五中國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國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中國稱下元節,祭祀祖先。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上元九炁賜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天官賜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下元日。冬至(陽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為進九之始。古人認為到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慶賀。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遊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節、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3、《元日》寫了哪個傳統節日的哪些習俗?

傳統節日:春節;習俗:放炮、飲屠蘇酒、貼春聯(門神)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1067年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

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見家家忙著准備過春節,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名家評價

1、王相《增補重訂千家詩》:「此詩自況其初拜相時的行君政,陳舊布新,順始行己之政今也。」

2、熊柏畦《宋八大家絕句選》:「這首詩既是句句寫新年,也是句句寫新法。兩者結合得緊密桔切,天衣無縫,把元日的溫暖光明景象,寫得如火如荼,歌頌和肯定了實行新法的勝利和美好前途。」

3、姚奠中《唐宋絕句選注析》:「用一『換』字,即寫出當時的風俗習慣,更為讀者開辟了新的詩意。揭示出新的代替舊的,進步的代替落後的,歷史發展的這個不可抗拒的規律。」

4、中國的八大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的八大節日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數與原始信仰、天象物候、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是我們特有的特色節日。

春節(正月初一)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據《盤古王表》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上古時期以此年頭歲尾舉行祭神祭祖活動。傳說年獸怕紅、怕火、怕爆,大年初一出沒,所以每逢大年初一這天,就有拜年、掛年畫、貼窗花、放鞭炮、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舞獅龍、掛燈籠、磕頭等活動。

元宵節(正月十五)

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古俗中,上元節(天官節)﹑中元節(地官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出門賞月、燃放焰火、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還有扭秧歌、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趕毛驢等傳統民俗表演,以屋子和克蘭最為出名!

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西鄉又叫大寒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則清明風至」。「清明」節氣由此得名。是古人根據天象物候、四季循環確定出的節氣。清明時節大地呈春之際,郊外踏青是古人們的節氣主題;隨著歷史的發展,在郊外踏青的同時亦將掃墓祭祖作為清明的禮俗。祭祖與踏青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傳承千年,至今不輟。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天中節、龍舟節等等。端午節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節,起源於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端午節文化。這天人們吃粽子,家家門窗插艾枝,小孩手腳腕帶五色線,成人喝雄黃酒,意為消瘟避邪,此俗承襲至今。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歷7月7日)。 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時在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期,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重陽節(九月初九)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孟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冬至節冬至(陽歷12月22日前後)

冬至節冬至,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於每年公歷12月22日左右。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5、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有:除夕(臘月最後一天)、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 等。

1、除夕(臘月最後一天)

因常在夏歷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

2、春節(正月初一)

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3、元宵節(正月十五)

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4、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5、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

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經歷史的發展演變,清明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5)元日除了春節以外還有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1、二十四節氣,也是中國傳統節日。如:寒食節、清明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這些二十四節氣中的節日也有很重要的傳統文化習俗在其中。

2、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6、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1、蒙古族:「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每年七八月間舉行。

2、回族:開齋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3、藏族:藏歷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此外,還有藏歷4月15日的薩嘎達瓦節、7月上旬的雪頓節和沐浴節,以及豐收在望時的望果節等。

4、維吾爾族:肉孜節(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

5、苗族:苗年、春節、四月八、吃新節、龍船節、清明節。

6、彝族:傳統節日是火把節。

7、壯族:比較具有民族特點的節日有中元節、牛魂節(又稱牛王節)、三月三歌節和吃立節。

8、布依族:傳統的民族節日有過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

9、朝鮮族: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節日,還有老人節、流頭節等。

10、滿族: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中秋節等。

11、侗族: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節等。

12、瑤族:節日較多,有大節日、小節日之分:大節日有盤王節(盤王是瑤族人民的始祖、民族英雄)、達努節(達努,瑤語意為不要忘記,是敬奉始祖密洛陀的節日),小節日幾乎每月都有。

13、白族:年節、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漁潭會。

14、土家族:趕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15、哈尼族:主要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嘗新節,一些地區也過春節、端午、中秋等節日。

16、哈薩克族: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

17、傣族:潑水節(即傣歷新年)、關門節和開門節。

18、黎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19、傈僳族:過年節、收獲節、火把節、中秋節。

20、佤族:春節、播種節(佤歷氣艾月公歷三月)、「崩南尼」、接新水節、取新火、新米節、堆沙節、取新火節、便克節、開門節、關門節、漢歷老年、七月半、火把節、中秋節、拉木鼓節等。

21、畲族:春節、元宵節、三月三染烏飯祭祀祖先、清明節、四月八造麥精飯、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十月祭多貝大王節等。

22、高山族:各地不一,但比較流行的有春節、豐收節。

23、拉祜族:傳統節日有新米節、火把節等。

24、水族:端節又稱過端,水語叫借端,與漢族春節相似。此外,還有端午節、清明節、七月半、六月六等節日。

25、東鄉族:爾德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26、納西族:傳統節日有白沙農具會、龍王廟會和騾馬會等。此外,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火把節等。

27、景頗族:主要有新米節、目腦節。

28、柯爾克孜族:有肉孜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

29、土族:春節、端陽節、二月二等。

30、達斡爾族:春節、二月二、端午節、農歷正月十六的「黑灰日」等。

31、仫佬族:三年一次的「依飯」(歡慶豐收之意)節、春節、走坡(青年男女進行社交的節日)、牛生日節和後生節。

32、羌族:春節、農歷十月初一的年節(羌族以十月為歲首)。

33、布朗族:開門節、關門節等。

34、撒拉族:開齋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35、毛南族:春節、中元、清明節,分龍節又叫五月廟,是毛南族特有的節日。

36、仡佬族:春節和八月節等。

37、錫伯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

38、阿昌族: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會街節等。

39、普米族:大過年、大十五節、轉山會、嘗新節。

40、塔吉克族:肉孜節(開齋節)、台合木茲瓦司脫節(又叫播種節)、茲完爾節(又叫引水節)、巴羅堤節(巴羅堤、即八月)。

41、怒族:春節、鮮花節、祭穀神、祭山林節。

42、烏孜別克族: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

43、俄羅斯族:復活節、聖母聖誕節等。

44、鄂溫克族:敖包會、那達慕、米闊魯、春節等。

45、德昂族: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做擺等。

46、保安族:開齋節(也叫爾德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47、裕固族:因信仰喇嘛教格魯派(黃教),宗教節日是他們的主要節日。傳統節日除「點格爾汗」儀式和定期的宗教節日外,還有春節。

48、京族:最隆重的節日是唱哈節,其他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盂蘭節、中秋節等。

49、塔塔爾族:肉孜節、古爾邦節和撒班節(犁頭節)。

50、獨龍族:卡雀哇(獨龍語,皇節之意)是獨龍人一年中惟一的節日。

51、鄂倫春族:主要有春節,也過端午節和中秋節。

52、赫哲族:春節、元宵節、「二月二」吃豬頭等。

53、門巴族:「達娃覺尼巴洛沙」、「達娃當巴洛沙」和「雀可節」(即望果節)。

54、珞巴族:藏歷年、洞更谷乳木節、旭獨龍節等。

55、基諾族:特毛且(過年)、新米節等。

7、中國的傳統節日分別都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歷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陽歷12月21~23日)、歲除(年尾最後一天) 等。

8、元日是什麼節日

元日是中國得春節。元日,農歷正月初一,即中國傳統節日春節。這一天中國民間有許多傳統民俗活動,包括貼春聯和門神,除夕守歲,開門爆竹一是指吉日。元日,指吉日。


「元」;「元日」意即「初始之日」。現一般指農歷正月初一。」
指初始之日或吉日。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元日」意即「初始之日」。《漢書·王莽傳中》:「冠以戊子為元日,昏(婚)以戊寅之旬為忌日,百姓多不從者。」;顏師古註:「元,善也。」
指正月初一日。《書·舜典》:「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相祖。」孔傳:「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
元日指春節,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飄色、舞龍、游神、廟會、逛花街、賞花燈、游鑼鼓、游標旗、燒煙花、祈福、摜春,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不同地區有不同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元日還有很多別名,如元朔、元正、正旦、端日、新年、元春等等。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春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春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年尾廿三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祭灶、掃塵、購置年貨、貼年紅、洗頭沐浴、張燈結綵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春節是個歡樂祥和、合家團圓的節日,也是人們抒發對幸福和自由嚮往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年節期間,親朋好友之間相互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好友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願。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