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失節是什麼節日
1、關於端午節的資料(屈原)急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一種傳說: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虛雀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姿臘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跡譽滑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中學生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節日和洋節日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的傳統節日已經逐漸被淡忘。在中學生中,這一現象尤其突出。那麼,中學生究竟是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節日和洋節日。 在中國數不勝數的傳統節日中,其中最常見的有:春節、重陽節、端午節等.但是,這些眾人皆知的節日是怎麼來的呢? 春節是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農歷正月初一,古代稱元日,又稱正旦、元旦、元正、歲朝、年朝等.《尚書大傳》又稱正旦為歲只朝、月三朝、日之朝.自從歷紀年為主後,俗將公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便不宜再稱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離立春節很近,故稱春節. 春節一般從農歷臘月最後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除夕晚餐最為豐盛,煮豬頭豬尾(寓做事有頭有尾)、公雞、魚(寓年年有餘),吃蔥(寓聰明)、蒜(有算計)、大雜菜(寓團結和睦),米中摻谷(得「穀子多」的吉利話),以熟食祭天地、灶君、祖宗,舉家歡聚,盡情吃喝。晚上,人人將腳洗干凈(寓可有好運氣),年長者給年幼者「壓歲錢」,數角至數十百元不等。年輕人守歲到深夜,零點鍾聲敲過,競相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大年初一,早起搶頭水,在井邊燃香一柱,寓有好兆頭。趕早貼春聯(或頭天貼好),放鞭炮,穿新衣。起床時不催喊,在堂中撒零錢,任由孩子們早起而拾。不動菜刀(認為一年四季可平安),不掃地(認為會把財氣掃走),開大門時要念「財門大打開,金銀財寶滾進來」。早點吃蒸糕、米花,中飯吃湯圓(俗稱圓宵)或餃子,飯後皆出門玩耍。不少村寨耍龍耍獅子、唱花燈。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它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 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在江中塞龍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粽子是家家戶戶過端午節都會准備的食品。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重陽節也是重要的民間節日之一。重陽節在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節日。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節」,也叫重九。古人以為是值得慶祝的節日,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久久重陽因為和「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日來歷有著特殊的情感,唐詩宋詞有不少關於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以上介紹的都是大家熟悉的節日。當然,中國的傳統節日又何止這些。作為一個中學生,應該對中國的傳統節日有所了解。但是,在調查中,現代中學生除了知道一些經常過的節日外,其他的基本上不知道。就拿「盂蘭盆節」來說吧。每年農歷七月十五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弧」,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接祖,七月半送祖的習俗。大部分中學生都不知道「盂蘭盆節」,被問到時都會一臉困惑的問:「盂蘭盆節是什麼節?」 許多中學生不知道我國的傳統節日卻知道許多洋節日。例如西方的聖誕節、愚人節。每逢這些節日即將要到來的時候,班裡的同學會准備各種精美的賀卡,寫上祝福的話互贈。在這一天,班上的同學會笑容滿面。愚人節的時候,同學之間還會互相捉弄一下,但是並不生氣,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別人的惡作劇。在緊張的學習之餘,過愚人節就是一劑生活的調味品。 由此可見,洋節日逐漸被現代中學生所接受並喜愛。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將近一半的中學生很難完全說出我國的傳統節日,但他們知道的洋節日卻很多,甚至還知道它們的確切日期及由來。中學生中有將近一半以上的人都喜歡過洋節日。他們普遍都是和同學、朋友一起過。而對於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學生並不很重視,甚至是忽略。對於傳統節日的理解,也僅僅只是和家人吃個飯,聚一聚。這樣的現象不僅是我們中學生的悲哀,更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然而,導致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有59%的人喜歡過外國的節日是因為他們想通過洋節日了解國外的歷史文化,從而提高自己的視野。有40%的人是因為他們看到身邊的同學或朋友都過洋節日,自己也就隨波逐流了。還有5%的人之所以過外國的節日是因為可以藉此機會出去和朋友、同學玩,擺脫父母和學校的束縛,放鬆自己的心情。總的來說,導致越來越多的中學生喜歡過洋節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一、外國文化的進入,使中國的中學生產生了一種好奇的心理,想更進一步了解外國的文化。這不僅是我們學習的需要,也是我們將走出社會的需要。二、現代中學生總有一種與別人攀比的心理,缺少主見,看到大家都過自己也要過。三、對大部分中學生來說,這純粹是一種娛樂的方式,過節日的意義根本不重要。 通過研究性學習課題的問卷調查,不難發現同學們對於西方節日和中國傳統節日有不同的看法:有部分同學認為西方節日的紅火反映了社會各界的崇拜心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悲哀;有些同學認為西方節日更注重個人情感,當然會受到歡迎,也有人認為這只不過反映了當代人多元化的思想體系和行為方式,是非常正常的社會現象。對於中國傳統節日的被冷落,大家的看法則比較一致:這是由於我們對幾千年的文化遺產重視不夠,挖掘不夠,這一現象必須改變。 過年摸門釘放鞭炮,上元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塞龍舟,重陽節登高插菜萸……當洋節日登堂入室,春節的鞭炮煙火被越來越多的禁放時,傳統節日也離我們越來越遠。現代人不再對月餅、粽子和元宵生食慾,也不再為打陀螺、放風箏和看花燈而歡呼雀躍,不願過這些中國節日,我們遺忘了飄色,也不再記得台閣…… 現代中國各種洋節日一年比一年過得火熱,從象徵親情的母親節、父親節到西方文化的聖誕節、愚人節,不斷受到時尚青年的追捧,而中國那些傳統節日逐漸被忽視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都是適應了該民族民情、民俗和習慣得以傳承下來的,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反映。中華民族的節日承載著豐富的華夏民族文化,給民眾帶來了濃烈的親和力,並由此形成了遠源流長的習俗,代代相傳,延續至今,其中許多彌足珍貴的東西至今依然魅力四射。眼下不少人追逐新潮,迷戀過洋節,他們熱衷於「聖誕」、鍾情於「情人」、嬉戲於「愚人」諸節。不少專家擔憂的說,我們的民族節日正在逐步喪失,而洋節卻乘虛而入,節節升溫。隨著城市化的進程,現在一些大城市裡過節的民俗氛圍越來越被淡化了,一些上了年紀的人,雖然還勉強能鍾情於傳統節日,但對於需要精神滿足的年輕人來說,當然就不合拍了。因此,搶救民俗和民藝包括搶救我們的傳統節日文化是當務之急。 傳統與現代並不天然為敵,傳統的智慧與情感反而可以作為現代社會建設的文化資源。傳統雖然作為整體的文化體系終究會被打破,但其中仍有許多有價值的文化片段,可以作為連綴當代精神生活與社會生活的金縷玉片。比如春節,負載著厚重的歷史積淀和情感聚合,傳承著生命的血脈來源,傳承這生命的根,是一個民族的倫理表達,是組成這個社會的家庭情感所在。但我們必須直面的一個事實是,在眾多洋節的沖擊下,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力正在逐日下降,我們的文化胎記正在不斷褪色,面臨著無所適從的尷尬。拋開洋節弱化消解傳統民俗心理的爭論,不談「透支」過洋節的是非,面對席捲大中小學校園的洋節風潮,我們應該理性的看到:在遺產學校裡面,傳統節日的陣地正在不斷失守,甚至我們宣傳教育的陣地也面臨著全面失守;在傳承的載體上,一種文化觀出現了斷層,一種教育鏈出現了斷裂。從這個意義上說,現在真的是到了要給孩子們說點什麼的時候了,整個社會都有責任在教育孩子傳統的天平上多放一些東西。所以我們不能輕視節日文化的內涵,不應該漠視節日文化的衰落,應該很好的保護它。傳統和現代並不是矛盾的,如果我們的社會讓人覺得是高度現代化的,同時也是很傳統的,在這樣一個環境裡面生活的話,你會覺得很舒服,要現代的有現代的,要傳統的有傳統的,一個民族的自尊和自信都得以保持。 調查問卷:一,你所熟知的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春節 中秋節 端午節 元旦 清明節 元宵 重陽節 其他二,你知道哪些傳統節日的來歷嗎?知道 不知道三,你是怎麼知道的?通過看書或看電視 聽別人說 課堂知識 其他四,你同意學校在傳統節日時放假或舉行一些慶祝活動嗎?同意 不同意五,你喜歡哪些傳統節日? 春節 仲秋節 端午節 元旦 清明節 元宵 重陽節 其他六,你知道它們的具體時間嗎?知道 不知道七,你所在的學校重視傳統節日的傳播嗎?重視 不重視八,你所在的學校會在傳統節日時舉行慶祝活動嗎?會 不會九,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節日?
3、5.25是什麼節日
5月25日的節日:
非洲解放日
簡介
1963年的5月25日,非洲獨立國家首腦會議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通過了《非洲統一組織憲章》,決定成立非洲統一組織,定5月25日為「非洲解放日」。非洲解放日,是非洲人民慶祝脫離殖民主義奴役的日子,多個非洲國家都有慶祝。
阿根廷革命紀念日
簡介
阿根廷五月革命(西班牙語:LaRevolucióndeMayo),是發生在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的第一次獨立運動。當時拿破倫入侵西班牙,推翻了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七世,任命自己的兄長約瑟夫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拉普拉塔總督轄區(包括現在的阿根廷,玻利維亞,巴拉圭和烏拉圭)喪失了宗主國的支持。1810年5月13日一批英國軍隊在蒙得維的亞登陸,證實了關於西班牙形勢的流言是真實發生的。5月25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成毀卜立了政務會,推翻了拉普拉塔總督。直到1816年阿根廷正式獨立。現在5月25日是阿根廷的革命日,阿根廷的全國性節日。
世界預防中風日
簡介
世界預防中風日是在2004年6月24日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第五屆「世界中風研討會」,訂立每年5月25日為世界預防中風日,加強人們認識中風及相關問題,預防中風。中風是腦血管出現問題,令腦細胞纖念穗失去血液、氧氣和養分供應,最終令腦細胞受損或死亡,繼而影響到該部分腦細胞所控制的功能,例如活動及語言機能,妨礙病患者自我照顧能力。2009年5月25日「世界中風日」的主題就是「讓百姓識別早期症狀,預防中風。
國際踢踏舞節
簡介
國際踢踏舞節是每年的五月二十五日,是為了紀念比爾·羅賓森為美式踢踏舞做出的巨大貢獻而設立的節日。
大學生心理健康日
簡介
為引導大學生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2000年,「5.25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節」在北京師范大學拉開帷幕,健康節取「5.25」的諧音「我愛我」,意為關愛自我的心理成長和健康,活動的主題是大學生人際交往和互助問題,口號為「我愛我——走出心靈的孤島」。 此後(2004年),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辦公室向全國大學生發出倡議,把每年的5月25日確定為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
布里斯班僵屍節
簡介
每年的5月25日是布里斯班僵屍節,參與的僵屍是由特定人員組織的。眾多的參與人員需要發揮想像力將自己扮成各種重口味的僵屍,並進行一段很長的「遊行」,其足跡遍及城高或市的各個角落。僵屍節一般都舉辦在市中心區,隨著該活動的漸漸升溫,已經演變到每年至少要舉辦一次。
國際失蹤兒童日
簡介
1983年,美國政府將5月25日定為兒童失蹤日,並開始在全國范圍協調官方力量,應對兒童失蹤問題。後來,這一形式被多國借鑒,最終形成國際失蹤兒童日。
約旦獨立日
簡介
約旦獨立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外約旦人民反對英國委任統治的斗爭迅速發展。1946年3月22日,外約旦同英國簽訂倫敦條約,廢除了英國的委任統治,英國承認外約旦的獨立,同年5月25日,阿卜杜拉登極為王(1946~1951在位),改國名為外約旦哈希姆王國。
非洲聯盟的非洲日
洛杉磯星球大戰日(Star Wars Day)
蘇丹革命節
科學教派誠信日(Integrity Day)
黎巴嫩解放日
庫克群島帕默斯頓島的帕默斯頓福音日(Palmerston Gospel Day)
4、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7個傳統節日是什麼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7個傳統節日是什麼 春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從遠古流傳至今,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與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不僅構成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淵源的基因,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然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文化的侵襲,這些節日正在逐漸喪失魅力。
現在,盡管春節仍然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但是年味卻越來越淡,不但過年的內容和形式都有不小的變化,就是人們內心那種憧憬與期盼也無從撿拾。比起春節,其他傳統節日就更顯頹落了。雖然我們依然會在元宵節吃元宵、端午節包粽子,但是除了吃的形式不減,節日文化的內涵卻越來越枯萎,人們參與的熱情與日俱減,近乎名存實亡。
而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一些舶來的「洋節」卻是越過越紅火,尤其是都市裡的青年人參與聖誕節、情人節間的熱情,更襯托出傳統節日的冷清。
2005年12月31日,文化部向社會公示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名單,包括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入圍。這標志著一場「民族節日保衛戰」從 *** 層面開始打響,令人振奮。相信這份有很強內聚力和廣泛包容性的民族精神文化遺產,在 *** 的關注和扶持下,在熱心民族民俗文化的國民參與下,必將在未來的歲月里不斷創新發展,發揚光大。
傳統節日入圍首批國家文化遺產名錄
第一批501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名單近日開始向社會公示,為期30天。據介紹,該名單是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相關部門推薦申報的1315個專案進行審議後篩選而成,分為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美術、手工技藝、傳統醫葯和民俗共10大類。其中,備受關注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農歷二十四節氣、黃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屈原故里端午習俗等中國傳統節日進入推薦名單,另外,梁祝傳說、格薩爾史詩、蒙古族長調、川江號子、維吾爾木卡姆、秦腔、儺戲、吳橋雜技、水書等文化遺產均獲入選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類推薦名單。
傳統節日的根源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李露露女士新著《中國節――圖說民間傳統節日》,將中國較重要的傳統節日統計歸納為20個,其中春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二月二日)、上巳節(三月三日)、清明節、天貺節(六月六日)、夏至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都與時氣節奏大有關系。
而當中國農業文明發展到一定時期之後,傳統節日則又從性質到形式,開始為儒家倫理學說支撐的家族制度而服務。這種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上的以父家長為中心的家族制度,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依託的社會結構,並對民間風俗產生了長期的、重大的影響。於是我們看到在傳統節日中,「農事」、「祈福」、「驅邪」等主題爾外,又添加了「祭祖」、「團圓」等「孝親」元素。
傳統節日斷裂現狀
我國現有的法定節日有10個,分別是:新年(西歷1月1日)、春節、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五四青年節(5月4日)、國際兒童節(6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其中只有春節屬於傳統文化節日。其他節日,或來源於重要的歷史事件(如國慶節),或與國家、 *** 的行政設定有關,有的則是採用國際公例,總之多是近、現代發展形成的歷史產物。這是中國傳統節慶文化出現斷裂很重要的一個表現。
把時間上推,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 *** 取消了農歷紀年而改為國際通行的公歷紀年。同時,民國 *** 還想把中國的傳統節日改為公歷日期慶祝,甚至為此採取了很多極端的做法,盡管當時的民眾並不買賬,依舊按照農歷慶祝傳統節日,但是公歷紀年卻由此確立下來。1921年胡適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將所有這些對傳統文化的不關愛,變成了一種特殊的行政干預的強硬方式,到1929年甚至把農歷全都廢掉了。這樣,人們對傳統節日開始日漸淡漠,相反卻對國外的一些東西趨之若鶩。
同時,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以及全球一體化程序的加劇,民間節日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在不斷淡化,外來節日則逐漸抬頭。實際上,人們在節慶期間(包括傳統節日與外來節日)衣、食、住、行等消費生活觀念、方式上的具體改變,直接反映了中國民眾正經歷一場世界觀的巨大轉變。
傳統節日變化的兩種文化傾向
有專家把當前節日民俗文化劇變中表現出的文化傾向做了兩種歸納:
一是繼續堅持遵循古老的傳統民俗生活方式,或不能改變固有的生活方式和觀念,對文化的急劇變遷持某種排斥態度,對古老的民俗文化傳統經常表示出特殊的尊重,面對著眼前的文化劇變,產生了許許多多困惑,特別是對外來的西方文化難以認同。另外是迅速調適新的生活方式,去努力改變生存環境,隨時隨地尋求新的發展機會;甚至早在文化變遷之前,就已經先期接受了新事物、新觀念,適應了新的經濟沖擊和社會新潮流;同時很快接受了民俗文化的新變遷,比較習慣於選用其他民族的或外來的風俗習慣,並對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不表示什麼特別的尊重。
前一種傾向反映了傳統文化心理取向,它代表了一種傳統的謀求民族生存的文化策略。而後一種傾向顯示出融合新舊民俗文化的巨大適應能力……主動接受新文化,把對傳統民俗文化的重整再造和快速適應變遷作為最佳的求民族生存的文化策略。
當然這兩種文化傾向,往深處說,依然是反映了兩種認識觀的區別。一味謂嘆「人心不古」、「背棄傳統就是敗家」,或是「覺今是而昨非」聲言「傳統文化不能適應時代要求」,恐怕都不是客觀的論斷。文明是人創造的,在傳播過程中,必定會優勝劣汰,因而需要我們不斷對傳統節日賦予新的內涵。
保護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意義
傳統的節日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東西,是一個民族共同創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會自然形成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在裡面,再有附加其上的審美情感、趣味,它的精神影響力是巨大的。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就是因為有這些東西來包裝著我們,真的被遺棄了,那我們在精神上也就算不上一個完整的中國人。
保護傳統節日文化的意義,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宋兆麟這樣理解:第一,節日是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說牽牛要牽牛鼻子,研究民間文化抓住節日,就可以帶出一系列的問題,比如民間文學、民間神話傳說等等,具有很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第二,節日也是處於變化之中的,我們要考慮如何因勢利導,好的保留,壞的剔除,以使它更好地發展。比如春節的一些禮儀形式,我就認為作揖要比西方的握手禮好,能夠保持距離。再比如鞭炮,盡管可以營造節日氣氛,但是污染嚴重,而且存在隱患,如果能夠製造出改良的品種,只有聲響和光電,沒有煙塵和爆炸,不是兩全其美嗎?第三,節日對於社會安定、人民和睦和增強民族凝聚力也很重要。過節期間一方面家庭和睦,甚至平日不來往的樓上樓下、街坊鄰居見了面也會很禮貌地問好祝福,整個社會洋溢著安定祥和的氛圍;另一方面,犯罪率恐怕是最低的。再有,中國人無論走到哪裡,春節是一定要過的,這就是我們民族的凝聚力。
是的
資料:2003年10月通過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涵蓋五個方面的專案: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公約》並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中的非物質性的涵義,是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質生產相對而言的,是指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精神生產這層涵義上的非物質性。所謂非物質性,並不是與物質絕緣,而是指其偏重於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及其結晶。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的外部圖形為圓形,象徵著迴圈,永不消失;內部圖形為方形,與外圓對應,天圓地方,表達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空間有極大的廣闊性;圖形中心造型為古陶最早出現的紋樣之一魚紋,魚紋隱含一「文」字,「文」指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魚生於水,寓意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圖形中心,抽象的雙手上下共護「文」字,意取團結、和諧、細心呵護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 。
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申報地區或單位:
中 央
北 京 天 津 河 北 山 西 內蒙古 遼 寧 吉 林 黑龍江
上 海 江 蘇 浙 江 安 徽 福 建 江 西 山 東 河 南
湖 北 湖 南 廣 東 廣 西 海 南 重 慶 四 川 貴 州
雲 南 西 藏 陝 西 甘 肅 青 海 寧 夏 新 疆 香 港
澳 門 台 灣
類 別:
民間文學 民間音樂 民間舞蹈 傳統戲劇 曲 藝
雜技與競技 民間美術 傳統手工技藝 傳統醫葯 民 俗
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中國專案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遺產,是相對於有形遺產,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產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 中國文房四寶將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昆 曲
發源於江蘇崑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200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中國的崑曲藝術入選,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中國古琴藝術
中國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主要由弦與木質共鳴器發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古琴藝術在中國音樂史、美學史、社會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廣泛影響,是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2003年11月,中國古琴藝術入選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流傳於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是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木卡姆音樂現象分布在中亞、南亞、西亞、北非19個國家和地區,新疆處於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最東端,得益於橫貫歐亞的古代陸上交通大動脈——「絲綢之路」,維吾爾木卡姆作為東、西方樂舞文化交流的結晶,記錄和印證了不同人群樂舞文化之間相互傳播、交融的歷史。2005年11月,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入選第三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蒙古族長調民歌
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草原、與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蒙古族長調民歌也是一種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2005年11月,蒙古族長調民歌入選第三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旗黃膏滋不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根據國務院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2005〕18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標是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建立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使我國珍貴、瀕危並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並得以傳承和發揚。2006年,國務院和省 *** 分別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國家和省分別設立專項資金對國家級、省級專案保護給予補助,對傳承人給予資助。1、補助物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列入國家級、省級名錄的保護專案。2、補助標准。國家級傳承人每人每年1萬元,資助其收徒及開展傳承活動。省級傳承人每人每人年6000元,資助其收徒及開展傳承活動。專案保護根據工作需要安排經費。3、申請程式。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需由申請人本人向縣級文化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申請材料逐級上報,分別由各級文化主管部門以正式檔案向社會公示。經公示後,各級文化主管部門以正式檔案確認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單。列入名單後,每年由文化部門負責按標准向其發放補助經費。申請專案保護經費,應由保護單位向同級財政部門提出資金申請,兩部門聯合逐級上報省級財政、文化主管部門。屬國家級名錄專案內的專案,由省級財政、文化部門稽核後向中央提出資金申請。中央、省級根據專案具體需要安排資金。
物質文化遺產 和 非物質文化遺產 的 英語 是什麼?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物質文化遺產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有傳統節日被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目前,我國連春節都沒有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認為傳統節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多大意義。
黑陶是不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黑陶燒制技藝是,黑陶不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一些手工技術這些,比如刺綉、剪紙、、、、、等等
傳統文化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范疇:本法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5、中國的傳統節日簡介 兩三個節日就行(中德文對照)
關於春節
Das Fruehlingsfest ist ein traditionelles Volksfest(傳統民間節日)in China. Eigentlich ist es nach dem chinesischen Mondkalender(陰歷)ein Neujahrsfest. In die Zeit faellt auch der traditionelle Fruehlingsanfang. Das Fruehlingsfest ist ein bewegliches Fest(不固定的節日). Je nachdem, wann Neumond(新陪薯月)ist, also zwischen dem 21. Januar und dem 19. Februar.
Die Wurzel(根源)des Fruehlings liegt in grauer Vorzeit(遠古時期). Nach der ueberlieferung(傳說)wurden die Menschen einst rch ein Untier(猛獸)bedroht, das ,,Nian" genannt wurde. Der Kopf dieses Ungeheuers(怪物) glich dem eines maechtigem Loewen(雄獅), sein Koerper dem eines starken Stiers(壯牛). Wenn ,,Nian" vor Wut bruellte(怒吼), dann bebte die ganze Erde(地動山搖).「Nian」ist also der Name eines uebermaechtigen(巨大)und gefaehrlichen Fabeltieres(神話中的怪櫻前獸).
Nian frass nicht nur Tiere, sondern auch Menschen, wenn er in kalten Wintern aus den Bergen, wo er keine Beutetiere(獵物)mehr fand, in die Doerfer kam. Die Bewohner wurden von Nian immer wieder in Angst und Schrecken versetzt. Sie blieben aber in ihren Doerfern und kaempften Jahr fuer Jahr gegen Nian. Sie beobachteten Nian waehrend der Kaempfe genau und erkannten allmaehlich Schwaechen(弱點)蘆頌者des Untiers. Nian hatte naemlich trotz seiner ungeheuren Staerke Angst vor drei Dingen:vor roter Farbe, vor Feuer und vor lautem Krach(響聲).
Man fand heraus(看出), wie man sich wirksam gegen dieses Ungeheuer, dessen Kraeften man nicht gewachsen war(敵不過), verteidigen koennte. Es sollte vertrieben(趕走) werden, indem man es erschreckte. Man beschloss, in jener Neumondnacht, in der Nian aus den Bergen beutesuchend(尋找獵物)in Dorf hinabzusteigen pflegte, an jede Haustuer ein Brett aus rotem Pfirsichholz(紅色的桃木板)aufzuhaengen Ausserdem sollte vor jedem Haus ein Feuer brennen und die Dorfbewohner sollten die Nacht ueber wach bleiben(徹夜不睡)und Trommeln und Gongs schlagen(敲 鑼打鼓). Der Erfolg war rchschlagend(明顯). Als Nian in der bestimmten Nacht wieder wie in den Jahren zuvor in das Dorf eindrang(竄人), sah er an jedem Haus rote Farbe und Feuer vor den Haeusern. Dazu erklang(響起)der Laerm der Trommeln und der Gongs. All dies erschreckte ihn. Nian floh(逃走)ohne Beute. Die Nacht ging vorbei, ohne zurueckzukehren. Als der Morgen daemmerte(天 明), wussten die Dorfbewohner, dass sie das Ungeheuer besiegt hatten. Sie gratulierten einander. Ein grosses Fest wurde vorbereitet. Dazu wurden die Haeuser geschmueckt. Man schlachtete Huehner und Schafe(殺雞宰羊), um ein Festessen zu bereiten(擺酒設宴).Nian war voller Schrecken in die Berge geflohen und wagte von da an nie wieder herauszukommen. Die Menschen hatten mit ihrem geldigen Kampf und mit ihrer Klugheit das Ungeheuer besiegt. Zum Andenken(表示紀念)daran feierten sie von nun an in jedem Jahr zur gleichen Jahreszeit ein Fest.
Aus der Abschreckungsfunktion(恐嚇作 用)der roten Jacke entwickelte sich der Brauch(習俗), Haustueren mit roten Spruchbaendern(對聯) oder mit Neujahrsbildern(年畫), Abbildern der Tuergoetter(門神招貼)zu schmuecken.
Und die Feuerwerkskoerper(鞭炮), die am Vorabend des Fruehlingsfestes, dem Silvesterabend(除夕之夜), abgebrannt werden, sind ebenfalls Fortsetzung einer alten Tradition. Im uebrigen ist das Fruehlingsfest heute vor allem ein Familienfest,wie das Weihnachtsfest im Westen.Am Silvesterabend ist es aufregend (激動人心). Den ganzen Tag ueber herrscht schon viel Hektik(忙忙碌碌). Am Abend kommt die ganze Familie zu einem grossen Essen zusammen(吃團圓飯). Die Nordchinesen verspeisen traditionell Ravioli(餃子), die mit Fleisch, Chinakohl, Krabben und allerlei Gewuerzen gefuellt sind(包 上肉、白菜、蝦及其他作料的餡). Die Suedchinesen hingegen bevorzugen Kugeln aus Reismehl, mit Zucker oder Nuessen gefuellt(包糖或核桃餡的元宵), Suessigkeiten und suess-saure Fleischgerichte. Ausserdem essen sie einen sehr klebrigen Reiskuchen(糯米年糕); je klebriger desto besser, denn Klebekuchen wird genauso ausgesprochen wie die Hoffnung, es moege von Jahr zu Jahr besser werden.
Geldgeschenke(壓歲錢)fuer Kinder werden am ersten Tag des Fruehlingsfestes (家庭團聚的節日)verteilt. Am ersten, zweiten und dritten Festtag wird viel und gut gegessen und getrunken(大吃大喝)und heutzutage auch viel ferngesehen. Das Fruehlingsfest wird im ganzen Land gefeiert.
端午節 Drachenbootfest
Der 5. Mai nach dem chinesischen Mondkalender ist ein wichtiges Volksfest, das das Drachenbootfest genannt wird. Dieses Fest ist mit dem Namen des großen chinesischen Dichters Qu Yuan eng verknüpft. 農歷五月初五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叫作端午節。這個節日是同中國偉大詩人屈原的名字緊密相連的。
Qu Yuan lebte von 340 v. Chr. bis 278 v. Chr. im Staat Chu während der Periode der Streitenden Reiche, auf dem Gebiet der Literatur in jener Zeit ragen die Gedichte von Qu Yuan hervor. Unter seinen vielen Gedichten sind „Li Sao「 (Das Klagelied) „Tian Wen「 (Himmelsfragen) die bekanntesten. In seinen Gedichten schuf er rch Stilanleihen bei Volksliedern eine neue poetische Gattung, die Chu Ci (Chu-Balladen), welche einen großen Einfluss auf die spätere Dichtung ausübte. 屈原於公元前340年出生在戰國時期的楚國,死於公元前278年。他的詩歌在戰國時期的文學領域佔有突出地位。在他的許多詩篇中以《離騷》和《天問》最為著名。他在詩歌中藉助民謠風格創造了一種新詩,即楚詞,這對以後的文學創作有巨大影響。
Da der Dichter Qu Yuan über ein umfangreiches Wissen verfügte, diente er als einer der höchsten Beamten beim Fürsten Chu Huaiwang und zählte zu den engsten Vertrauten seiner Majestät. Durch Verleumng verlor er das Vertrauen des Herrschers und wurde verbannt. Er gab trotzdem seine Hoffnung nicht auf und wartete darauf, dass der Fürst ihn wieder mit Regierungsgeschäften betrauen würde. 由於詩人屈原知識淵博,他曾擔任楚懷王的高官,是楚懷王的親信。但是,由於遭人誣陷,他失去了楚懷王的信任,並被流放。盡管如此,他沒有放棄希望,而是期待著楚懷王能再次任用他處理朝政。
Leider übertrug dieser die leitenden Posten nur den Ungeeigneten, und zwar auch im militärischen Bereich, so dass seine Truppen im Krieg vernichtet wurden. Er verlor sein ganzes Land, musste flüchten und starb schließlich in der Fremde. Als Qu Yuan vom Tod des Herrschers erfuhr, war er verzweifelt. Er nahm einen großen Stein fest in seine Arme und sprang damit in den Miluo - Fluss. Er verübte am Abend des 5. Mai Selbstmord.遺憾的是,楚懷王不能任人唯賢。在軍事方面也是如此,於是在戰爭中,他的軍隊被擊敗。楚懷王喪失了全部國土,不得不逃跑,最後客死異鄉。當屈原得知楚懷王的死訊後,萬念俱灰,緊緊抱起一塊大石頭,跳入汨羅江中,他是在五月初五晚自殺的。
Die Nachricht vom Tod des großen Dichters verbreitete sich schnell im Flussgebiet. Die Einwohner verfielen in tiefe Trauer und dachten an die Zeit, in der Qu Yuan die Regierungsgeschäfte im Staat weise geleitet hatte. Deshalb ruderten die Männer mit ihren Booten auf den Miluo - Fluss hinaus, um die Leiche von Qu Yuan zu finden, während Frauen und Kinder am Ufer in pyramidenförmig gefaltete Bambus- oder Schilfblätter eingewickelte Klebreisklößchen in den Fluss warfen. alle hofften, dass die Fische damit von der Leiche Qu Yuan abgelenkt würden und diese somit unversehrt blieb.大詩人死亡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汨羅江流域,人們萬分悲痛,他們懷念他在楚國賢明治理朝政的時期。所以男人們便劃船來到汨羅江上,尋找屈原的屍體,而婦女和兒童們則在岸邊往河裡投放用竹葉或箬葉包成錐形的粽子,希望以此把魚群從屈原的屍體旁誘開,免得他受到傷害。
Die Einwohner im Staat Chu trauern Jahr um Jahr um Qu Yuan. Jährlich am 5. Mai rudern die Männer ihre Boote auf den Miluo- Fluss hinaus. Jede Familie bereitet Klebreisklößchen, die in Bambusblätter eingewickelt werden, wie jene, die damals in den Fluss geworfen wurden. Mit der Zeit entwickelte sich im Flussgebiet des Miluojiang, später auch in anderen Gegenden,aus dieser Tradition ein jährliches Fest, das auch das Bootsrennen einschloss.. So entstand das Drachenbootfest in China. 楚國的老百姓年復一年地哀悼屈原,每年五月初五,男人們便劃船來到汨羅江上,家家戶戶都像當年那樣用箬竹葉包粽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汨羅江流域,以後也逐漸傳播到其他地區,由這個傳統就形成了一個每年都慶祝的節日,包括賽龍舟。於是在中國就出現了端午節。
6、419到底是什麼節日
419是
1、巴西印第安人日
2、自行車日(Bicycle Day)
3、荷蘭裔美國人友誼日(Dutch-American Friendship Day)
4、烏拉圭33名愛國者登陸日(Landing of the 33 )
5、愛國者節(Patriots' Day)(美國馬薩諸塞州早灶、緬因州、威斯康星州)
6、仔睜鍵英國櫻草節(Primrose Day)
7、中國的約炮節
在中國的約炮節中代表一夜情的意思。
約炮節的由來 419節,則是一群喪失的人搞出來的節日,他們在這一天與異性交往。最後發展為一種習慣。最後演變為節日。你可以說是約炮節,念巧可以說是艷遇節,甚至可以說是外遇節
名稱的由來 因為419的英文是:four one nine;英譯一下就是:for one night再換成中文就是:一夜情。一夜情自然是約炮啦。
7、元宵節 重陽節 中秋節 端午節 清明節按時間先後排列順序?
元宵節、重陽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按時間先後排列順序是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具體介紹如下:
1、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2、清明節
清明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清明節氣處在公歷4月5號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
3、端午節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4、中秋節
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重陽節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617什麼節日
617是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
1994年12月19日第49屆聯合國大會根據聯大第二委員會(經濟和財政)的建議,通過了49/115號決議,從 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旨在進一步提高世界各國人民對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認識,喚起人們防治荒漠化的責任心和緊迫感。
2018年6月17日,是第24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開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主題活動。
發展歷史
1977年聯合國荒漠化會議正式提出了土地荒漠化這個世界上最嚴重的環境問題。1992年6月,包括中國總理李鵬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與會、170多個國家派代表參加的巴西里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荒漠化被列為國際社會優先採取行動的領域。
之後,聯合國通過了47/188號決議,成立了《聯合國關於在發生嚴重乾旱和/或荒漠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公約談判從1993年5月開始,歷經5次談判,於1994年6月17日完成。
9、國際性節假日有哪些
1、世界濕地日(2月2日):1971年2月2日,來自18個國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濱小城拉姆薩爾簽署了《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
為了紀念這一創舉,並提高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1996年《濕地公約》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決定,從1997年起,將每年的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
2、世界森林日(3月21日):「世界森林日」,又被橡簡譯為「世界林業節」,英文是 「World Forest Day」 。這個紀念日是於1971年,在歐洲農業聯盟的特內里弗島大會上,由西班牙提出倡議並得到一致通過的。
3、世界衛生日(戒煙日)(4月7日):為紀念組織憲章通過日,1948年6月,在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第一屆世界衛生大會上正式成立世界衛生組織,並決定將每年的4月7日定為世界衛生日,倡議各國舉行各種紀念活動。
4、國際勞動節(5月1日):國際勞動節又稱「五一國際勞動節」、「國際示威遊行日」,是世界上80多個國家的全國性節日碰如皮。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擁有的節日。
5、世界環境日(6月5日):聯合國環笑差境規劃署每年6月5日選擇一個成員國舉行「世界環境日」紀念活動,發表《環境現狀的年度報告書》及表彰「全球500佳」,並根據當年的世界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熱點,有針對性地制定「世界環境日」主題,總稱世界環境保護日。
(9)喪失節是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世界環境日設立宗旨
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並提出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同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接受了該建議。世界環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是聯合國促進全球環境意識、提高政府對環境問題的注意並採取行動的主要媒介之一。
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這一天開展各項活動來宣傳與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每年的年初公布當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並在每年的世界環境日發表環境狀況的年度報告書。
地球是人類和其他物種的共同家園,然而由於人類常常採取亂砍濫伐、竭澤而漁等不良發展方式,地球上物種滅絕的速度大大加快。
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正使生態系統滑向不可恢復的臨界點,如果地球生態系統最終發生不可挽回的惡化,人類文明所賴以存在的相對穩定的環境條件將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