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西方節日解決了什麼問題
1、外國的節日對我們的影響
由於受西方文化的嚴重影響,現代越來越多的的中國人更喜歡西方節日而非傳統節日。當聖誕節或情人節來臨,青少年涌進酒吧,餐館,百貨公司為了慶祝這些節日打折扣吸引顧客。
西方節日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給整個國家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不斷吸收新的節日也可以充實國人的生活,這不僅可以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外國的風土人情促進國際間的交流,也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趣味,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
應對措施
中國傳統需要通過教育更好的傳承,如果當代教育只是傳授科學技術,重視經濟發展,那麼培養出來的人才也不會具備愛國精神和民族情感。
當今時代西方文化隨著經濟在全球泛濫,而青少年還未真正的成熟,很容易就會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因此社會、學校、家庭都要積極傳承和發揚傳統節日文化,使更多的青少年對於中國傳統節日產生自豪感。
2、西方節日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
西方節日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有:
3、為什麼要了解西方節日
無論是平安夜、聖誕節以及是情節人,中國有很多的人都喜歡過,特別是年輕人,那麼為何中國越來越多的人熱衷過西方「洋節?背後的原因令人深思!早在很久之前,中國人一般就喜歡過中國的傳統節日,可是到了如今,感覺西方的節日比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加受中國人的歡迎,無論是小孩還是年輕人,他們相對來說喜歡過西方的節日,對於傳統節日好像變得冷淡一點,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看完之後讓人深思!第一個:西方「洋節」熱鬧,有活力,忌諱少大家要是注意到西方「洋節」的時間的話,大家會感覺西方的節日一般都是比較熱鬧、有活力,像情人節就可以兩個人秀恩愛去,想萬聖節的話大家急可以一起裝扮一下出去玩,這主要是以玩樂為主,因此就很受年輕人以及小孩的喜歡,而中國的傳統節日是有不少忌諱的,大家會覺得不尊重祖先,加上中國不少的節日天氣都不是很好。現在的人壓力本來就很大,那麼過節就芹孝是想好好放鬆一下,這「洋節」忌諱少,能瘋玩自然就受歡迎了。第二點:西方「洋節」主題不同,比較新穎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西方的每一個節日所需要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想平安夜吃蘋果,聖誕節有聖誕老人,萬聖節需嫌扒稿要打扮的很新穎,這都是以玩為主,主要是高興就行了,因此自然就會受不少人的歡迎。這也是一個主要的原因。西方的「洋節」在中國越來越受歡迎之後,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就淡下去了,這兩種文此鏈化的碰撞,感覺到中國傳統的文化好像變得淡了一些,也有很多的孩子了解西方的節日比中國傳統的節日多,這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中國的傳統文化畢竟也是文化的精髓,我們還是要傳承下去,因此我們還是要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不過從中國越來越多的人熱衷過西方「洋節」,背後的原因是令人深思的,一方面感覺到中國的傳統節日會不會不再受歡迎,另一方面是可以看出來現在的人壓力很大,總是想利用一些節日讓自己解壓,看著有點心疼吧!不知道大家對於過「洋節」是一種什麼樣的看法?與中國傳統節日相比,你更喜歡哪一個?
4、西方節日對中國的影響的研究背景
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應該都過,共同存在。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都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組成部分。
現在有一部分人主張光過中國傳統節日,狹隘的認為不要過西方的洋節日。這種思想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應該拋棄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現在的世界互聯互通,聯系更加的頻繁和緊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多,西方的節日年輕人過的也多,象每年2月14號的情人節。過西方洋節商人最高興,花賣的多了,飯店生意更火爆了。振興了經濟,拉動了內須,促友吵進了繁榮。
縱觀歷史,唐代盛世就是與西方國家經濟貿易,東西方互通有無,東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包融外來文化和節日,象唐代長安外國人來學習經商傳教的人很多,唐代政權的開放性和包融性讓唐代才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大唐帝國,也促成了大唐盛世幾百年。
反觀清代晚期,閉改陸門鎖國,不與西方社會搞貿易,不與西方社會交流,排斥西方文化和節日,清晚期的統制者陶醉在東方大國傳統思想下,認為自我什麼都好,不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不接受新事物,不接受西方先進的科技文明。結果就是落後挨打。
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應該發揚光大,西方節日也應該發揚光大,兩種文化不同的節日都要過。世界文化,世界上的節日互相交流,互相融合這是歷史發展好殲侍必然。
5、在年輕人追捧情人節,聖誕節的西方節日運用內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談如何發揚光?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過西方節日,卻對中國的傳統節日逐漸冷落,這不得不引起國人的重視,研究西方節日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顯得十分重要。
現在,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銀絕,西方的節日如「聖誕節」「情人節」備受年輕人的青睞。
在這種浪潮下,一些民俗學家和傳統文化的守護者,面對著我們的一些傳統節日被冷落而西方節日卻備受寵愛,便順水推舟,也開始打「情人節」的牌子,把我們的傳統的節日不僅融進了「西方節日正搏衫元素」而且乾脆開始變換稱謂,打出了「中國情人節」的旗號。
然而我們不僅要思考為什麼年輕人喜歡過著這些「洋節」,這些西方節日將對中國傳統節日產生怎樣的沖擊和影響,怎樣才能讓青年人繼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正如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原則: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是一個很好的原則。
西方節日受歷史宗教文化的影響,大都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如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等。
盡管宗教大都是勸人向善的,但畢竟在我們這個國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對這些節日做出什麼硬性規定。對於那些帶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節日如情人節、愚人節等,則完全可以隨興所至,舉腔「悉聽尊便」,畢竟它可以給我們緊張、枯燥的生活帶來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絲活力。
而對於那些既帶有西方濃郁的浪漫情調又符合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等,我們則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廣,以不斷提高民族素質,加快社會文明進程!
6、關於研究西方節日的研究感想 100——200字
結題報告
進入高中我們遇到了第一個挑戰,對社會的挑戰,我們選擇了中國傳統節日與西方節日的這一題目。我們小組決定為了了解和更深的認識西方節日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及文化對中國人更多的是青少年學生的影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中西方文化更好的融合!都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我們決定採取的步驟是親近民眾發放問卷調查,當正在計劃中時,我們迎來了清明節,擇日不如撞日,臨時決定先當一次「民眾」。就這樣我們一行人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清明節。過後,我們選了一個明媚的早晨,來到南亞廣場,我們都下定決心為了15學分我們豁出去了!拿起膽子對路人進行了問卷的調查,萬事開頭難,所以接下來,我們進行的很順利!再者是對老師的采訪,對於老師我們特地選擇的是英語老師和語文老師,在學科中它們雖都屬於文科可是兩者的思維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我們通過努力得到了兩位老師的許可,我們有了更多的信心,那麼一切計劃都按步驟正在進行……
經過我們調查得出結論:
1、 青少年比較傾向外國的節日,例如情人節、聖誕節等;
2、 上班族也都傾向外國的節日,例如情人節、聖誕節等;
3、 中年人(分為兩種經濟階層,兩種不同趨勢)消費觀念有所差異;
4、 老年人對傳統節日十分熱衷。
分析結果:
1、 青少年之所以選擇西方的節日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傳統節日的形式過於單一,中國現在提倡青少年創新,使青少年更多的接觸新鮮的事物,而西方的節日符合這一需求。青少年所選擇的節日是能為自己帶來歡樂的,有利益的,他們是跟著潮流走的,西方節日是針對於個人所想表達的意願,而中國傳統節日更傾向與團體性,隨著現在獨生子女的增多,他們的個人意願一般占基模主體,所以難免會出現現在的局面。
2、 上班族也走在潮流前線,接受的思想無論在哪方面都是開放的,從經濟上講,收入相對較高,生活水平較好,所以在慶祝中國傳統節日的同時也有能力去慶祝西方的節日。
3、 中年人分為兩種經濟階層。中等階層在對待節日的看法上更傾向於傳統節日,經濟決定他們的文化消費,一定的文化影響一定的政治經濟,一定的政治經濟決定一定的文化,經濟、政治、文化三者互相交融。例如,上海合作組織決定在不同國家召開會議的時候穿上各國有傳統特點的服裝;美國紐約市政府把中國農歷新年納入法定公共假日;菲律賓總統還特地穿起大紅旗袍,宣布春節為菲律賓全國的「工作假日」。
4、 老年人比較注重國家的傳統節日,相對來說在現今社會、經濟、政治等全球化的發展,使老年人處於養老安逸的狀態,不會對國外節日的新鮮刺激有過多的需求,在加上老一輩的人多數經歷過了革命的洗禮,所以愛國的觀念在他們的潛意識中根深蒂固,從而讓他們對他們的傳統節日更加熱愛,這是老年人的普遍現象。用中國的語言來說,他們已經安享天年。
建議:
節日是一種紀念日,用於傳統的慶祝或是祭祀的日子。
節日可以紀念某個重要的日子,某個重要的人物。例如,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感恩節是慶祝豐收的,七夕是中國式的情人節,聖誕是西式的春節。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階級,都有著不同的文化印記。
在加入WTO後的我們,更需要外來節日的熏陶,並不是一味的接受。一味的接受,只會讓我們喪失了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沒有自己的真諦。節日是一個文化的表現,通過節日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文化,更是一個有文化的民族,個民肢叢族獨有的文化。節日表現了文化,是文化的載體。像我們身為炎黃子孫,這是無法改變的,因此,我們對外來節日應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而發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而中國,一個偉大的歷史悠久的民族,創造出來的文化節日是深有內涵的,且需要用心慢慢品味。
總之,無論是中西方節日都能讓人深入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讓人們更熱愛祖國,增加民族責任感,並能給人帶來歡樂,讓人們在煩瑣的生活中得到短暫的放鬆······
衷西洋節日而淡化傳統節日,有多方面原因:
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斂性和含蓄性相比於西方節日,缺少熱情開放和輕松刺激的內容。而當代學生大多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屬於改革開放後成長的一代,思想活躍,對外來的新事物興趣濃厚。
商家的推波助瀾。就像麥當勞食品、好萊塢大片的進入,洋節盛行是西方經濟強勢搏飢緩帶來文化滲透的結果。商家抓住年輕人的獵奇心理,賦予聖誕節消費、盡情享受的特點,大力炒作,吸引年輕人。 而傳統的民風民俗在傳承上出現了斷層。,
所以說一切的外因和內因造客觀的就了這一後果!我們不能用自己的主觀來看待著一種現象。要從多方面更深入的探究其中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我們感謝幫助過我們的同學、感謝家長、感謝百忙中抽空出來的老師們、感謝配合我們調查的叔叔阿姨;感謝你們一路陪我們走來,讓我們學到了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感謝你們,因為你們我們才能如此順利!謝謝!
題要:中國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吮吸著黃河和長江的甘甜乳汁,在廣袤而富饒的祖國土地上繁衍生息,艱苦奮斗,創造了輝煌燦爛、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傳統節日便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節日的舉辦具有一定的意義,此些活動及某些特殊的紀念方式,及所紀念、承傳的是種種優良的精神或是促進某些值得繼承的東西的發展的鞏固。
課題解釋:調查關於中國與西方世代相傳、具有特點的紀念日:如五一國際勞動節;傳統的慶祝或祭祀的日子:清明節、中秋節、感恩節、聖誕節等。
關鍵詞:調查結果、活動記錄、西方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研究心得
前言
中國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吮吸著黃河和長江的甘甜乳汁,在廣袤而富饒的祖國土地上繁衍生息,艱苦奮斗,創造了輝煌燦爛、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傳統節日便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遠去的節日:寒食節二 「未到清明先禁火,還依桑下系鞦韆」---寒食節之節物風俗三 寒食已逝、清明尤存----寒食向清明的節令演變四 「梨花風起正清明」------清明節之節物風俗五重建人文詩性信仰,再尋華夏明媚春光------寒食、清明節復興方案。節日是不可缺少的,世界上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接有節日。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她所表現出來的是一個民族的情感和願望,一個個傳統的節日實際上上是民族的一個個精神圖騰。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是體現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節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標志。無
論你走到哪裡,過自己民族的節日都會讓你找到自己的「根」中國傳統節日及其文化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是中國人民智慧和經驗的積累,與西方的傳統節日相比,中國的節日里更注重親情和友誼的表達,注重對先人的懷念和對長者的孝敬,這對於家庭穩固、調節身心、舒緩壓力、改善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社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世代相傳的節慶文化和民間習俗,是民族凝聚力的典型象徵。我國主要傳統節日,可謂源遠流長,歷代不衰。逢年過節,人們更是約定俗成,普天同慶作為一名炎黃子孫,我們承擔著將中華民族文化發揚光大的歷史責任。有關專家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對中國節慶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任重而道遠。為了調查中國節日與西方節日對社會的影響,我們進行了此次調查。
正文
據問卷所知,西方國家的情人節和聖誕節特別受歡迎,而且其熱愛程度極大。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被冷淡了。造成這樣,其原因何在?在於人們的心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嚮往外國,崇拜它的種種,這樣喜愛他們的節日也就不覺奇怪了。外國文化和他們的思想擴展到我們國家,不得不讓國人也受其影響。許多外國學生到中國留學,他們的生活方式也影響著校園里的學生。這就增強了人們對外來事物的興趣和對其追求的熱望。
在這里,我們不是說外國的節日不應該被我們國人宣傳。西方的文化和一些思想是值的我們借鑒和學習的,但我覺的凡事都得有一個度吧。太過分的推崇,是不是有些不妥呢?如此崇拜他們的人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呢?再想一想我們自己的那些被傳承了多年的節日,卻被西方的節日取代了,難道這是那麼願意看到的嗎?
也許,有一些人會說我們太傳統了,都什麼年代了。可是我們還是要說,不管別人怎麼說吧。這些年,特別是近幾年來,西方的節日在我國大受歡迎,而且其程度讓人看不懂。中國的「七七」情人節正在被西方的「2.14」取代。每當西方情人節這天,花店裡的玫瑰和其他一些代表愛情的花被一搶而光,商家也因此大賺一筆。很多人反映,情人節這天,平時5角錢一支的紅玫瑰可以賣到10元,甚至更高。
聽到這樣的事,我們的心裡真的很難受。我們開始也沒有想到,竟然有那麼多的人願意付大錢買花送給情人,但是事實如此,我們也只有面對。當我們問到一些人這樣做有必要嗎?他們的回答大都是肯定的,也有一些人說這是沒辦法的。我們覺的這太奢侈了,不是嗎?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地,西方情人節就在我們國家蔓延開了,且其勢猛烈,讓人不敢相信。還有西方的聖誕,近來也被國人所推崇。許多地方花大費用搞慶祝活動,有的商家也抓住這個大好機遇忙著自己的財路。這不能怪他們。如果大家都不過分熱衷這個節日,他們又怎麼會想著從這其中找財路呢?
再看看我們國家的那些節日,如今又有多少人看好。難道這不夠引起我們的思考嗎?甚至,現在的春節,都沒有什麼人熱愛了。一年不如一年的氣氛。盡管每年我們都搞春節
聯歡晚會,看起來還不錯,氣氛蠻濃的,但是,事實上沒有多少人重視。那隻是一個形式罷了。當然這並不是每個地方都如此,我們說的只是現在的一個趨勢,以及大部分地方的一個現狀。中國節日被冷淡,西方節日被推崇的現狀,是我們有目共睹的,也是值的我們深思的。
7、研究中西節日差異的意義有哪些
摘要:中國和西方國家的節日及其習俗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中國的節日主要源於歲時節氣、祈求自身吉祥幸福,節日習俗以吃喝為主題,其原因主要是中國人對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長壽為目的,並通過飲食來實現;西方的節日主要源於宗教及相關事件,緬懷上帝、求其保佑,節日習俗以玩樂為主題,其原因主要是西方人對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樂為目的,並通過宗教和娛樂活動來實現.不同的民族傳統節慶之差異,都與該民族或由具有相同文化特質的諸多民族所構成的文化體系的生存形態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密切相關.
關鍵詞:中西節日 中西文化 差異
傳統的民族節慶是一種極為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包含著一個民族歷史形成和沉澱下來的性格、心理、信仰、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審美情趣,以及諸多民族文化深層結構內涵的價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會土壤上猛答長期孕育的結果和重要載體,是一個民族生存形態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它密切地伴隨人們的生產活動、認識活動以及社會歷史的發展而產生、演變和改造,並受控於人們不同的物質生活和不同的歷史時間的思想意識,同時也在不同的層面反過來作用於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的發展.
中國的傳統節日,基本都是封建社會時期形成並流傳下來的,不可避免的打著封建的烙印:等級制、封閉式、家族式,各節日無不以家族、家庭內部活動為中心.節日里,年輕人必須禮拜老人,全家要吃團圓飯,要闔家共慶,闔家節日.即使是春節的互相串門拜年,也基本是在親屬之間.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歡,那是沒有的、不可想像的.即使是戶外多人參加的扭秧歌活動,也只是一種表演性質的活動,沒有全民狂歡的性質.此外,中國節的另一顯著特點是體現著中國吃文化的習俗.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區別於其他節日.如吃餃子、元宵、粽子、月餅等等.中國的節日體現著中國人的美德和風尚,尊老愛幼,互敘親情,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應該繼續發揚,所以國人一直堅守著這些中國節的好習俗、好風氣.即使喜歡過洋節的人,也沒有誰想要摒棄中國節.
彩繽紛的熟栗糕 銘天 天津
棉花糖 銘天 天津
龍嘴大銅壺 銘天 天津
敲鑼打鼓,喜迎新年 藍咖啡 天津
耍龍舞獅扭秧歌,歡歡喜喜過大年 藍咖啡 天津
1、洛杉磯中國年也放鞭炮,不過不是在家家門口,而是在遊行活動時 慶如 (1-5)
2、放鞭炮
3、踩高蹺
4、馬隊
5、小丑
西方的節日就不同了,它更多地是表現出人們的互動性、眾人參與性、狂歡性、熱烈情緒的發梁空泄性,以自我為中心,崇尚個性張揚,感恩節、聖誕節、情人節.莫不如此.這與中國節的封閉性、家族性恰好相反.而這些,正是體現了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前進的必然,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群體性、眾人共同參與性,適應了現代社會人們渴望互相交流、群體參與、共同發泄情緒的願望.它打破了封建的封閉形式,沒有了上下級、老人與青年之間的等級束縛,體現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現自我的特點.而在吃的方面,則沒有那些嚴格的要求,過什麼節並不在吃的不同上.
節日是指一年中被賦予特殊社會文化意義並穿插於日常之間的日子,是人們豐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現,是各地區、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的總結和延伸.節日習俗則是在節日里出現的風俗習慣,常因節日體系及更深層次的自然與社會環境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造成的.習俗差異作為文化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影響與作用更為直接具體.
巴西狂歡枝渣慧 風吹草地 內蒙古
節日里的男人(巴西薩爾瓦多)風吹草地 內蒙古
聖誕夜 阿唐 上海
本文通過中西節日習俗差異之比較分析,揭示其自身的特點,旨在幫助我們更客觀地認識理解中華文化,更深刻全面地認識理解於我們有積極意義的外來文化,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中國的節日習俗
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主要有生產、生活及祭祀三大類型;除了某些單獨的祭祀節日外,在大部分生產與生活類傳統節日中,祭祀也是最主要的活動內容之一;此外,這三種類型的節日都被極具中華民族特色的歲時節令作為一條紅線貫穿起來.
在中國,春節是春天的重要節日,時間從漢魏以前的農歷立春之日逐漸改為農歷正月初一,節日食品從早期的春盤、春餅、屠蘇酒,到後來的年飯、年糕、餃子等多種多樣.古人認為,立春之日是春天的開始,也是一年的開始,於是在這一天便有了勸人耕種的習俗.《後漢書?禮儀志》載:「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績,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耕種需要強壯的身體,因此在飲食上有了相應的食品.最早出現的是由五種辛辣刺激蔬菜構成的五辛盤即春盤和屠蘇酒,目的是強健身體以利耕種.隨著時間的推移,春節勸民耕種的意義逐漸淡化,而希望身體強健之義得到加強,並進一步希望新年幸福吉祥、萬事如意,於是又出現了新的節日食品,如象徵幸福團圓的年飯、象徵事業發達的年糕和寓意財源廣進、吉祥如意的餃子等.這眾多的春節節日食品無不寄託著中國人對幸福生活的祈求和嚮往.
春節又俗稱「過年」,因時在農歷歲首,又稱「歲」.古代的「年」、「歲」都與歷法和農業生產有關.《漢書?武帝紀》載:「太初元年(前104 年),……以正月為歲首.商代以夏歷十二月為歲首,周代以夏歷十月為歲首.」又,「年」即穀物成熟的意思.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實豐收的形象,金文中的 「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樣子.《春秋穀梁傳?宣公十六年》載:「五穀大熟,為大有年.」可見,「年」原來是預祝豐收喜慶的日子,也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具體而言,春節包括有「除夕」與「元旦」兩個組成部分,該夜的零時以前為除夕,之後為元旦.在古代,每當年節來臨,人們都要舉行臘祭祈年活動,這就是《後漢書》所說的:「季冬之月,星回歲終,陰陽以交,勞農大享臘.」臘祭祈年,既為祭祀先祖、百神,祈望豐收,又使農民在農事之餘得以休息和娛樂,以便迎接來年繁忙的農事活動,並在爆竹聲中祈禱來年的豐收.人們生存形態必然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式與內容,這就使得中國傳統生活類型的節日也大多倚賴於生產性的歲時節令而產生.
端午節是夏天的重要節日,時間為農歷五月初五,其主要的節日食品是粽子.許多民俗學者認為,端午節起源於農事節氣──夏至.而夏至標志著夏季的開始,常出現在農歷的五月中.這一時期是農作物生長最旺盛的時期,也是雜草、病蟲害最易滋長蔓延的時期,必須加強田間管理.農諺說:「夏至棉田草,勝如毒蛇咬.」為了提醒人們重視夏至、管好田間,也為了祈求祖先保佑農作物豐收,早在商周時代,天子就在夏至日專門品嘗當時主要的糧食黍米,並用它來祭祀祖先.《禮記?月令》言,仲夏之月「天子乃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這一活動逐漸滲透、影響到民間並形成習俗,出現了「角黍」即粽子這一特殊食品,供人們在夏至祭祀和食用.由於端午節從夏至發展演變而來,於是「角黍」也成了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太平御覽》引晉周處《風土記》言:「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可見,端午節和粽子的產生與農事節氣有密切聯系.「端午節」 最初似為南方古老的百越民族祭祀自己的圖騰——龍的節日,後來將其與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聯系在一起,便蘊涵了更深刻的將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有機結合的民族文化內涵.
中秋節是秋天的重要節日,時間為農歷八月十五,因它處於孟秋、仲秋、季秋的中間而得名.其主要節日食品是月餅.然而,中秋節的形成及其與月餅之間產生的對應關系卻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五穀飄香,瓜果滿園,人們懷著喜悅的心情收獲這一切,同時對大自然產生了感激之情,而月亮既是大自然的傑出代表,又是中國人推算節氣時令的重要依據,於是周朝就有了祭月、拜月活動.到隋唐時代,人們在祭月、拜月之際逐漸發現中秋的月亮最大、最圓、最亮,便開始賞月、玩月,形成了以賞月、慶豐收為主要習俗的中秋節.唐人歐陽詹《玩月詩序》言:「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升東林,入西樓,肌骨與之疏涼,神氣與之清冷.」在這個良辰美景、賞心悅目的節日里,講究「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自然不會忘記用美酒嘉餚相伴.據史料記載,唐高祖李淵曾於中秋之夜設宴,與群臣賞月,並一起分享吐蕃商人進獻的美食──一種有餡且表面刻著嫦娥奔月、玉兔搗葯圖案的圓形甜餅.這餅也許就是後世「月餅」的始祖.到宋代,中秋節賞月宴非常盛行,而且宋吳自牧《夢粱錄》和周密《武林舊事》中有了「月餅」的稱呼和品種,只是未與中秋節聯系起來.月餅成為中秋節的主要節日食品大約在元明時代.相傳元朝末年,朱元璋發動起義時,就將寫有起義時間的紙條藏入月餅中,在互贈月餅時傳遞消息.這表明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在元朝已很普及.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熙朝樂事」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此後,月餅至少有兩重意義:一是形如圓月,用以祭拜月神,表達對大自然的感激之情;二是餅為圓形,象徵團圓,寄託人們對家庭團圓、生活幸福的祈求與渴望.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情感,在西方人傳統的節日中,是難以體味的.
冬至節是冬天的重要節日,時間在農歷十一月,沒有固定的日期.其節日食品較多,主要有餛飩、羊肉、粉團等.冬至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前後也是大量貯藏農作物及其它食物原料的重要時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至此,一年的農事忙碌即將或已經結束,五穀滿倉,牛羊滿圈,該是人們初享勞動成果的時候了.因此,人們十分看重這個日子.許多研究者認為,大約在漢代,冬至就已成為一個節日.魏晉以後,人們將冬至的慶賀規模擴大,使之僅次於春節過年,有些地方又有「亞歲」之稱.冬至節是陰陽交替、陽氣發生之時,食餛飩暗寓祖先開混沌而創天地之意,表達對祖先、對大自然的緬懷與感激之情.此外,羊肉也是冬至的節日食品,不僅是冬季的極佳滋補食品,而且寓意吉祥、表達對幸福生活的企盼.
恩格斯指出:「最初的宗教表現是反映自然現象、季節更換等等的慶祝活動.一個部落或民族生活於其中的特定自然條件和自然產物,都被搬進了它的宗教里.」這些祭祀節日的形成和發展與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深厚的血緣宗法觀念的民族,以及中國長期維持著一種立足於自然經濟形態的農業社會密切相關.如果說敬神拜佛等祭拜活動(如眾多的佛教菩薩、道教神仙的壽誕等)只是具有某種宗教信仰者才會重視的節日,那麼慎終追遠的祭祖活動則是大部分中國人普遍認同和重視的傳統祭祀節日內容.
西方的節日習俗
西方國家和民族的傳統節日亦具有生產、生活及宗教三大類型,但由於社會經濟形態產生了巨大的歷史變遷,前兩種類型的傳統節日或日益淡化,或逐漸消亡,而讓位於宗教性節日;此外,西方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其殘存的農牧業生產性傳統節日大多僅僅具有地域性而非普適性的特徵,並且局限於各地區的農村鄉鎮,或者某種農牧產品的生產地.敬奉土地和祈求豐收是古代從事農業生產的各民族的共同特點和傳統習俗,在農業生產力尚不發達的自然經濟社會時代尤其如此.作為一年周而復始的年節,本應該是人類社會普遍注重的節日,但在西方,這個節日的重要性及影響力已經讓位於基督教的聖誕節.雖然西方各國大多仍然在歡度年節,但它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甚至一般意義上的世界性大節,而是世界各地同時歡度的各具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歲時節日.基於不同國家、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形態與歷史文化特徵,節日分別呈現出不同的生產性、生活性或宗教性的文化特徵.還有與中國傳統節日有著某種相似內涵的北美洲流行的「感恩節」.但是,這些具有特定地域及歷史文化內涵的節日,無疑不會具有跨文化、跨地域的普適性,不可能進行異地移植.自從歐洲大陸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後,西方幾乎所有影響最大的傳統節日都與基督教有關,而且隨著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歐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成為了世界性的節日.
在西方國家,狂歡節是基督教「謝肉節」的世俗化稱呼,時間大多在陽歷二月中,一般開始於封齋節的前三天,節期為三天.其習俗主要是舉行各種宴飲娛樂活動,盡情節日.最初,教會規定封齋期間禁止食肉和娛樂,教徒們便自發地在封齋開始之前舉辦各種宴飲娛樂活動,以此宣布即將暫時告別肉食,稱為「謝肉」.「謝」即為辭別、告別之義.由於人們在宴飲活動中可以盡情狂歡,故又稱此活動為「狂歡」活動.到公元15世紀,羅馬教皇保羅二世下令於封齋節前三天舉行慶祝活動.從此,狂歡節便作為一個節日被正式確定下來,並逐漸在西方及其他國家流傳開來.如今,狂歡節已成為世界上眾多國家和民族不可缺少的盛大節日.由於狂歡節的緣起與教會封齋時禁止肉食和娛樂的規定密切相關,加上二月正是冬去春來、值得慶賀之際,因此其習俗便離不開肉食和娛樂兩方面.但對於大多數國家而言,其習俗是以娛樂為主、飲食為輔,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宗教色彩日益淡化,世俗的慶賀色彩不斷增強.如在義大利的威尼斯,人們不但在家中宴飲歡歌,而且穿著奇特的服裝,臉上戴著面具或塗著各種色彩,踩著高蹺到大街上,盡情節日.許多點心店則特別製作一些面具糕點,供應顧客;一些飯店、酒吧還製作各種面具餅干掛在牆上,象徵生活開始新的起點.把狂歡節娛樂推向顛峰的是巴西,但其「狂歡節之鄉」的美稱不是源於飲食而是規模盛大且十分精彩的桑巴舞表演.
復活節是基督教為紀念耶酥「復活」而設的節日,是西方國家僅次於聖誕節的第二大節日,時間大多在陽歷四月.在其習俗中,既有宗教儀式,也有特殊的節日食品──彩蛋.據《聖經》記載,耶酥在去耶路撒冷參加猶太教逾越節時於星期五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到第三天即星期日便復活升天了.基督教教會為此設立復活節以示紀念,並在公元325年,由羅馬帝國的尼西亞教士會議明確規定其時間為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即陽歷的四月中.由於復活節是教會為紀念耶酥而設,因此節日前夜或當天都有宗教紀念活動,不僅在教堂舉行彌撒,有的城市還舉行盛大的宗教遊行.與此相應的是吃彩蛋和滾彩蛋活動.雞蛋在西方國家被認為是新生命和興旺發達的象徵,把雞蛋染成紅色則象徵基督用自己的鮮血為人類贖罪,因此許多家庭的復活節早餐少不了彩蛋.有時,家長也把它們藏起來,讓孩子去找.最初的彩蛋是真雞蛋煮熟後染成的,後來更多用巧克力製成,大而空,中間裝有巧克力或其它糖果.彩蛋的吃法有兩種,一是直接食用,以崇敬的心情緬懷基督;但更受歡迎的是通過滾彩蛋比賽食用,將食與樂與紀念結合在一起.如在英國北部、蘇格蘭等地,人們把彩色煮雞蛋做上記號從斜坡上滾下去.誰的蛋先破,就被別人吃掉,誰就認輸.若彩蛋完好無損,則預示主人會有好運.在這項活動中,輸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的精神.
在其節日習俗中,除了宗教儀式,必不可少的還有聖誕宴會、聖誕樹和聖誕老人.在《聖經》中沒有明確記載耶酥的出生日期,但到公元354年,羅馬教會則規定12月25日為耶酥誕生日,並舉行慶祝活動加以紀念.據說選擇這一天,是為了與世俗的祭祀太陽的農神節相一致,意在表示耶酥的降生就是太陽的再生.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聖誕節逐漸演變成西方國家全民性的重大節日,並像中國的春節一樣注重合家團聚、熱鬧節日.聖誕節有隆重的慶祝活動,尤其是12月 24日晚聖誕前夜,基督徒們走進教堂作彌撒,唱聖誕歌,誦贊美詩等,以慶賀耶酥誕生、聖誕節到來.孩子們則盼望聖誕老人送來糖果、玩具等禮物,而他們會給聖誕老人准備一些夜宵食品.除了慶祝活動,聖誕宴會是聖誕節時必不可少的家庭團聚宴會,但舉行的時間和節日食品不一定相同.如義大利、法國等是於聖誕前夜舉行家庭宴會,類似於中國的「年夜飯」.義大利人是先吃「年夜飯」,主要食品有金槍魚、蛤蜊、墨斗魚及果仁餅等,然後去教堂作彌撒;法國人是彌撒結束後才回家慢慢享用聖誕晚餐,主要食品有鵝肝醬、栗子火雞、松露菌和蛋糕、香檳酒等.而英國的聖誕宴會是在聖誕節中午舉行,常見的食品有烤火雞、聖誕節布丁和百果餡餅.烤火雞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航海家從墨西哥帶回火雞以後才成為英國聖誕節食品的,在此之前則長期由野豬頭和烤孔雀充當.聖誕布丁是由葡萄乾、蘋果、果皮蜜餞及香料、少許白蘭地等為原料蒸或烤制而成的,通常在布丁頂部要插一個冬青樹枝作裝飾.百果餡餅是用多種果乾為餡烘烤成的油酥面餅.值得注意的是,多數國家的聖誕宴會上,當全家人圍桌而坐時都必須多放一把椅子,空一個座位,因為這是給「主的使者」耶酥准備的.宴會結束後人們便圍著象徵吉祥快樂、生命永恆的聖誕樹盡情唱歌跳舞.
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感恩節.感恩節是美國特有的最古老的節日,由移居北美大陸的第一批英國清教徒所創.時間為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主要節日食品有火雞和南瓜餡餅等.這些食品作為感恩節的節日食品是與生俱來的,也是始終不可缺少的.因為它們不僅能使人追憶祖先創業的艱辛、感謝上帝恩澤,還能激勵今人進一步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由上述可見,節日和節日中的飲食習俗是人類生活的最亮點,雖然中西方因地域、歷史、文化、思想等的差異造成了各自節日食俗的一定差異,但正是這樣才使得人類的生活豐富多彩,才使得各自擁有了吸引對方、尊重對方的獨特魅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盲目求同,不但會失去本真,也將使人類生活趨於單調乏味.
中西節日文化的交融
人類社會已經逐漸步入信息化時代,各個國家、地區與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並在相互滲透.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與滲透的現實生活中,西方文明無疑顯示出了強勁的輸出優勢.有人認為,這種文化強勢姿態的影響與滲透,是以西方的經濟霸權作為支撐力量來實現的,也就是說,經濟霸權支撐了文化霸權,從而導致了文化的侵入與滲透;而東方諸國家與民族則普遍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的落後,從而不得不處於一種受控制和受滲透的被動處境.實際上,這是將屬於淺表層次的物質文化與屬於深層形態精神文化混為一談,是一種對文化之性質特徵缺乏深刻了解的皮相之見.其實,不同的文化之間並不存在優劣強弱之分,異質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滲透及融合,遠遠不是優勝劣敗、強進弱退那麼簡單;對異質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滲透及融合產生最重要作用的,其實是一種文化是否具有普適性與包容性,而這又與該文化的生存形態及所賴以產生的社會土壤密切相關.
中國傳統節日最重要的文化特徵是具有極強的世俗性及泛神性,其實也就是非宗教性.這是由於中國早期的社會結構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習慣勢力的基礎之上的,是一種有異於西方古代的神本主義及近代人文主義的「人本主義」,其基本的哲學理念與理想的希望值,是主張神靈與人二者之間相互的協調與平衡,即所謂「天人合一」.中國的現代節日文化越來越呈現向世俗化甚至庸俗化而非情感寄託、精神升華轉變的趨勢.而在西方,人們的社會交往更注重於情感友誼,交換的禮物多注重其情感價值而非物質價值,倒真像中國俗語所說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禮輕仁義重」.
「節」最初在漢字中是指植物葉與枝交接的部位,就如中所言:「其於木也,為堅多節.」動物的骨骼銜接出也叫節:骨節.以此引申出的一年之中的節日則意味著具有關鍵而特定的意義.「日歷上如果沒有了節日,我們的生活突然變得沒有了期待,我們的日子會過得單調`沉悶.」節日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的濃縮,正因為有了一個個豐富多彩的節日,才繪成了人類歷史中一幅幅美麗動人的「年畫」.我們年復一年地穿越著春秋冬夏,也感受著每一個節日帶來的快樂.西方節日文化與中國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作為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西方國家、民族的歷史及其文化淵源,並且節日在每一個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俗習慣.所以我們透過西方的節日文化及其習俗,可以更充分認識西方各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因此有助於我們與西方各國各民族加強溝通與了解,為更好地開展國際交流提供一個窗口.從節日的起源,歷史的發展,到今天的影響;從節日的慶典,禮儀的傳承,到習俗的傳播,全面、形象、直觀地介紹西方傳統節日所蘊涵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及其古老而純朴且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習俗.在「全球化」的今天,為我們展開中西文化對話、積極參與人類現代文化共構做出貢獻.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中、西方有著巨大的社會歷史節日文化差異.正是這種差異成為了中、西方傳統節日跨文化交匯與移植的最大障礙,尤其是中國傳統節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礙.中西方節日文化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兩者的差異遠遠不止以上談到的.事實上,這兩種節日文化各有所長,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在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我們不能閉關鎖國,在發揚光大咱們自己傳統節日文化的同時,也要汲取西方節日文化中的精華部分為我所用.目前,中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開始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其獨特的魅力,中國老百姓也開始了解西方節日文化的迷人之處.中西方的節日文化互相滲透,相互融合,這是兩種文化緊跟時代潮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
8、過西方節日有什麼好處?
過西方節日的好處如下:
在現代社會,節日已不再是單純的慶祝活動,節日的提倡是通過媒體引導下各式各樣的消費顯現出來的。而聖誕節、聖瓦倫汀節等西方節日無疑彌補了消費、媒體和資本這三大元素。相對於現今的中國傳統節日,西方節日更能刺激消費,帶來商機。
而且傳統節日可以吸收西方節日的優點,使其更為吸引人,重新受到國人的喜愛。而那些西方節日更應從中融入中國本土特色,使其更符合中國的民族精神。
西方節日舉例
情人節(Saint Valentine's Day)是英美等國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時間是每年的2月14日。關於情人節的起源有許多不同的解釋,大多都已無法考證,其中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它是為了紀念羅馬基督教殉道者St.Valentine而設的。相傳他在2月14日即將被斬首之前,憑借自己執著的愛戀之情的魔力使雙目失明的女兒重見光明。
值得注意的是情人節不僅僅是年輕人的節日,也是一個大眾化的節日。情人節這一天,不僅僅情侶們互贈卡片和禮物,人們也給自己的父母、老以及其他受自己尊敬和愛戴的人贈禮物和卡片。
9、西方節日的利與弊
1、西方節日盛行的原因
近代中國的節日在短短的百餘年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盡管中國近代節日的演化與西方文化的傳播分不開,但這種變化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呈現出不平衡的特點。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近代節日的演變,特別是西方節日和生活方式的引入,對中國傳統的節日文化造成了較大的沖擊,這更應使我們注意在引進外來文化時不能對傳統文化一概否定,而應該對其合理成分加以傳承和發揚。在這個意義上,近代節日的演化或許能為今天的文化保護提供一點啟示。
中西方交流越來越頻繁,自開放以來,西方文化包括西方節日在內都影響著中國人。中國傳統節日的一大特點就是全家人聚在一家享用一大桌的美食,在過去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不高,所有人盼望的就是可以吃上一頓豐盛的大餐,但是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魚大肉對人們的吸引力不如往日了,人們如今更重視精神層面的消費,西方節日恰好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大家的這種精神需求,因此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很多西方節日也很有人情味,比如母親節、父親節、情人節都能讓我們體會到身邊濃郁的親情和愛情。
2、西方節日的積極影響
西方節日對中國社會的積極影響,一方面西方節日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給整個國家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不斷吸收新的節日也可以充實國人的生活,這不僅可以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外國的風土人情促進國際間的交流,也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趣味,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
3、西方節日的消極影響
西方節日的不斷侵入也使得中國傳統節日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尤其是年輕人這一群體對於中國傳統節日更是陌生,加之很多中國節日都是陰歷時間,年輕人對於陰歷的計時方式也比較陌生,所以往往忽略傳統節日。
10、過洋節的利與弊
一、利
1、說明中國現在國家改革開放,國家和人民都開始慢慢接受這種西方的節日或者說是文化,也體現了國人的開放心態,能夠接納外面的優秀的文化傳統。
2、國家不反對人民過外國節日,說明政府對於外國文化的包容,從而也吸引外國人來中國經商辦企業,對於中國的招商引資也會起到推動作用,因為外國人有時因為工作等原因不能回到自己祖國過節,而如果在中國能夠看到很多中國人也在過他們的節日,就會有家鄉一樣的感覺,感覺到中國人民的友好。
3、中國人開始過洋節,說明現階段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另外也說明西方思想在中國開始廣泛傳播。
4、中國人過洋節,可以拉動國內的消費。試想每年的聖誕節,大街上公司里擺滿了聖誕物品,這些可以拉動紡織,鮮花等用品的消費。
二、弊
1、使得一些國人盲目崇拜外國節日,崇拜國外,而忘卻了本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忘記了自己的祖國,崇洋媚外,在社會在造成不良風氣。
2、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春節在國家,在人民心中的影響力,淡化春節,中秋,端午節,這是最大的害處。
(10)研究西方節日解決了什麼問題擴展資料
我國傳統節日「春節」。
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
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