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節日有什麼特殊服飾
1、56各民族的服飾特點、傳統節日、生活習俗、飲食文化(短一點的)
漢族 民族服裝漢服,又稱華夏衣冠,交領右衽,淡雅飄逸,款式多;傳統節日多,比較著名的有元旦(春節)上元(元宵) 花朝節 上巳節 中元節 乞巧節 端午節 重陽節 中秋節等等;席居與正坐是漢族的傳統坐姿,同時也坐椅子睡床,基本不盤腿;飲食文化豐富,注重分餐與養生,分為八大菜系; 擁有悠久的音樂傳統,有本土的琴 瑟 塤 篪 鍾 磬 笙 尺八 洞簫等和異邦漢化過的琵琶 胡琴 篳篥等
朝鮮族 受漢族影響深重;民族服裝朝鮮服,有明式襖裙發展而來;傳統節日多與漢族相同;受漢族影響 也有席居與正坐的習慣 同時也睡溫突盤腿坐等習慣;飲食文化與漢族類似,但燒烤食品豐富;傳統樂器有伽倻琴(朝鮮箏) 奚琴 篳篥等
藏族 民族服飾藏袍,多為交領右衽,地處高原,故穿著厚實;傳統節日多為藏傳佛教節日 黃藏歷元旦 雪頓節等;生活習俗與藏傳佛教息息相關 實行天葬;飲食多牛羊肉 另有酥油茶 青稞 酸奶等;樂器有根卡等
京族 同樣受漢族文化影響;民族服飾為越服 模仿漢服而來 女子多穿四身襖;傳統節日同漢族 但也有獨具特色的唱哈節;生活習俗多席居 漁業文化豐富;飲食受漢族影響 但地處熱帶又有自己的特色;樂器有越南箏 獨弦琴等
維吾爾族 哈薩克族 柯爾克孜族 烏孜別克族 塔塔爾族 等穆斯林民族風俗相近 信仰伊斯蘭教 吃清真食品 戴小花帽 但有些事農業民族 有些是游牧民族 固有一些區別
回族 遵循伊斯蘭傳統 戴小白帽 吃清真食品
俄羅斯族 風俗和俄羅斯相同 穿歐式服裝 信仰基督教中的東正教
苗族 瑤族 壯族等民族服飾多交領 但沒有嚴格的左右衽區別 受漢文化影響
傣族 民族服裝為交領多左衽 信仰小乘佛教 傳統節日有潑水節以及一些佛教節日
蒙古族 民族服裝為蒙古袍(deel) 傳統的蒙古袍(多為禮服)為交領左衽或右衽 傳統節日有白月節及一些藏傳佛教節日 信仰藏傳佛教 飲食多為牛羊肉 牛奶等 實行合餐制;居住在蒙古包內,屬於游牧民族,生活習慣不同於中原
滿族 民族服裝為旗裝 男穿馬褂女穿旗袍 對襟立領盤扣完全不同於漢族以及南方少數民族的服飾,此外女子帶旗頭;受蒙古影響 又有點受漢影響 也過春節等 此外還有頒金節 本為漁獵民族 飲食有薩其馬 酸湯子等 實行合餐制 多盤腿睡炕,和中原文化相差巨大;民族語言滿語幾近消亡
羌族 為牧羊民族 服飾以袍式為主 男女皆穿麻布長衫、羊皮坎肩,包頭帕,束腰帶,裹綁腿;傳統節日有羌歷新年;飲食有喝咂酒等
白族 白族人崇尚白色,白族姑娘的頭飾上,蘊含著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詞語,它就是:風花雪月;節日有三月街 火把節;飲食有生皮等
彝族 服裝多為黑色 包頭,婦女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傳統節日有火把節;有著名的傳說阿詩瑪;有姑娘房和跳菜的習俗
景頗族 常穿竹筒裙;傳統節日目瑙縱歌;信奉萬物有靈;喜食野味
黎族 服裝多為黑色 地處熱帶較為清涼;擅長織布,有跳竹竿的習俗;有食竹筒飯的傳統
高山族 嚴格來說 高山族並不是一個民族 而是對台灣諸多民族的統稱 分為泰雅族 阿美族 魯凱族 卑南族 邵族 鄒族 太魯閣族 排灣族等等眾多族 地處熱帶 生活習俗較為原始 有斷發文身的傳統
2、中國各民族節日 服飾 風土人情資料
漢族:「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除夕」 「重陽節」「冬至」「七夕」等
彝族:傳統節日以「火把節」最為隆重,此外,還有「密枝節」「插花節」等 服飾多彩多姿,可區別的近百種,典型的是三色裙 葬禮有土葬,火葬等 民間崇拜「萬物有靈」和祖先神靈的原始宗教活動,少數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有搶婚的遺俗
白族:「三月街」「本祖節」「火把節」等都教為隆重 服飾各地不同,男子一般頭纏白色或藍色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婦女躲穿白色上衣,外套紅,黑,紫色絲絨領褂,下著白色或藍色寬褲,頭戴綉花,印花 彩色毛巾,胸前掛以「三須」,「五須」等銀飾 婚姻為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葬禮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後改為土葬,葬儀比較隆重
哈尼族:「十月年」 崇尚黑色,喜用自己織染的青黑色小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 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包頭 老年人多戴瓜皮帽。婦女服飾因地而異,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 喜酸,辣食品。 實行一夫一妻制,流行姑表優先婚配習俗。人死實行棺木土葬。 喜愛音樂,能歌善舞,喜隨身帶著樂器。
壯族:「三月三」服飾上,男子與漢族無太大區別,女子則五花八門,各有特色。多穿無領左衽上衣,下著寬腳褲,束花圍腰。節日有吃五色飯,五色蛋的習俗,婦女愛嚼檳榔。實行棺木土葬,善歌舞。
傣族: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 潑水節為傣歷新年,屆時舉行潑水,劃龍船,放高升等活動 人死後一般實行土葬,少部分實行水葬。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婦女著窄袖短衣和筒裙,喜歡酒和酸辣食品,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普遍愛好歌舞。民歌多由「贊哈」演唱。舞蹈以「孔雀舞」和「象腳鼓舞」著名。 傣族村寨多臨江河建築,竹籬環繞,各戶自成院落。干欄式建築是傣族住房的特點。傣族基本上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
苗族:「花山節」 實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部分地區有四代,五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有姑舅表優先婚和轉房等習俗。實行棺木土葬。
僳僳族:「刀桿節」「闊時節」 男子穿短衣,外著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掛箭包;婦女穿綉花上衣,麻布筒裙。喜戴紅白料珠,珊瑚,貝克等飾物 住房多為「千腳落地」的木板房和竹篾笆房。婚姻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為主,但仍有姑舅表優先婚制等習俗。 人死後,親友要帶酒肉弔唁並繞屍歌舞,唱「尼莫」歌,實行土葬,在墳前懸掛弩弓,織麻布工具隨葬品。
回族:節日主要有「聖紀節」「開齋節」「宰牲節」 信仰伊斯蘭教,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多修建「清真寺」。 主要在本民族內通婚。人死後,要請阿一般早亡午葬,沐浴完畢用白布裹屍,移置木匣內,實行土葬,由阿率親友出殯,妻不送葬
拉祜族:主要節日「擴塔節」 婦女服裝具有青藏高原婦女服裝的特點,多穿黑布開岔很高的長袍,除衣領和開岔都鑲綉彩色花邊和銀泡,下穿筒裙或長褲。西雙版納有的婦女剔光頭發,包黑色頭巾,戴大耳環,胸前佩掛「普巴」(大角牌)。男子裹黑頭巾,穿黑色無領大襟衫和長褲,外出時佩刀。 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有刀妻方居住3年的習俗。夫婦不和睦,可請人出證,饒斷絲線,即可離異。 人死後根據性別,年齡和輩份放置屍體,實行火葬,部分地區採用土葬,墓坑方位一般以丟雞蛋占卜選定。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
佤族:主要節日「崩南尼」 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有姑表優先婚配習俗。人死後實行土葬。男子常用黑布或紅布包頭,身穿無領短衣,寬大短褲,赤足,身佩長刀,頸戴藤圈,有紋身習俗。婦女穿無領短衣,下著圍裙,小腿裹布,並在腰腿套足藤圈。遇到重大事情要剽牛。
納西族:主要節日「棒棒會」「螺馬會」 男子服飾大體與漢族相同,婦女著右衽大襟寬袖上衣,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圍腰,下穿長褲,披羊皮披肩,用彩色絲線紡織7個精美圓形圖案,象徵「披星戴月」,表示勤勞之意。
瑤族:主要節日「盤王節」 婦女著無領大襟上衣,下著長褲,短裙或百褶裙,最愛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綉上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圍以五彩細珠,佩戴銀制頭釵,頭針,耳環,頸圈,銀牌,手鐲等飾物。男子亦畜發盤髻,以青布或紅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外加坎肩,下著寬褲。男女青年社交自由,一般通過節日唱歌建立感情,徵得父母同意即可成親,但不與他族通婚。家庭組織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表婚。 男子成年後舉行民間製作的精美刺綉,桃花,蠟染,瑤錦等手工藝品最負盛名,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藏族:節日多與宗教有關,主要節日「藏歷年」葬俗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等多種,信仰藏傳佛教。每逢節日,都有民族歌舞和騎馬比賽。
景頗族:「目腦節」是其傳統民族節日。男子喜穿黑色對襟圓領上衣,包頭巾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球,外出時常佩帶筒帕,長刀。婦女穿黑短上衣和棗紅色羊毛花筒裙,頸掛料珠項圈,或銀制圓片和海貝,花紋色彩鮮艷。還在腰,頸,腕,足戴有塗過紅,黑色油漆的藤圈,有錢的人,往往腰纏數十圈。
布朗族:主要節日「關門節」「開門節」 喜吃酸筍,酸菜,酸肉之類食物。男子穿對襟短衣,下穿黑藍色肥腿長褲。有紋身習俗,在四肢,胸,腹部都刺染有各種花紋。 人死即速葬,按年齡輩份大小,分高,中,低三台疊葬在一起。
普米族:主要節日「大過年」 蘭坪,寧蒗等地普米族過年要為十三歲兒童舉行「穿褲子(裙子)」成年禮儀式。
怒族:「新年節」 男女均穿用麻布織的衣服,成年男子穿長衣短褲,喜佩腰刀,肩背弩弓及獸皮箭包。瀘水,福貢的怒族婦女喜穿右大襟上衣,下著長裙,喜在衣裙上加許多花邊,在頭和胸部佩帶珊瑚,瑪瑙,貝殼,料珠等飾品,喜戴銅耳環。貢山怒族婦女則只佩胸飾。怒族人民製作的怒毯,怒斯(怒碗),轉扇,花挎包,弩箭和陶器等手工藝品,譽滿怒江流域和瀾滄江流域。
阿昌族: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出窪」,「燒白柴」,「潑水節」 民族傳統節日「窩樂節」 男子喜藍白或黑色上衣,下穿黑色褲子。已婚婦女一般穿長褲,盤辮於頂。喜食酸味,婦女有嚼煙和蘆子的習慣,俗以齒黑為美。
德昂族:節日有「進窪」,「出窪」,「做擺」和「燒白柴」等 男子著黑布圓領大面襟上衣,纏黑色或白色包頭,有紋身習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動植物圖案或傣文經咒。少年喜戴大耳墜和銀項圈。婦女穿開禁短衣,纏包頭,戴銀飾及彩色玻璃珠,束腰箍,紮裹腿,下身穿綉有彩色線條的筒裙(不同顏色線條表示族內不同支系)。
基諾族:「特弁開」 男子穿白色無領對襟棉布上衣,衣背後多綉衣圓形彩色光芒圖案,下著寬大白褲。婦女上穿對襟無領圓褂,其上鑲有七色紋樣圖形,短褂外罩一件貼身衣兜,均刺綉著精美的圓形銀飾花樣;下穿黑白相間的短裙,頭戴披風式尖頂白帽。 很尊敬長老,老年婦女地位很高。每個村寨有一個「卓巴」(寨父),一個「卓生」(寨母)管理村社內部事務。
蒙古族:傳統節日是「那達慕大會」 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
布依族:「六月六」 男女穿對襟短衣或長衫,頭纏草藍色或白色方格頭巾。婦女穿右大襟
上衣,下著長褲,外套蠟染百褶長裙。 善歌舞,在社交場合和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時,常常用歌表達自己的感情。
獨龍族:「卡雀哇」 一般穿紅黑白直條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男子下穿短褲,習慣用麻布一塊從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有臂,女子多在腰間系染色的細藤圈作裝飾。過去有紋面習俗。男子衣著均較簡朴,不戴帽。婦女多披發,跣足。
水族:「客端節」 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黑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色圓領右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綉花青布鞋。 善於紡織,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 在節慶期間,喜跳銅鼓舞和蘆笙舞,做五色飯宴客,男女喜飲白酒,甜酒。
滿族:「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 有祭天,祭祖風俗,孝敬長輩,重視禮節規矩。
其它的,就不太清楚啦
3、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服飾有哪些?
苗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和龍舟節等,苗族的服飾有著五彩斑斕的顏色,上身穿花衣,下著花色百褶裙。開年節是苗族人民的春節,也稱作客家年,過年時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服飾特點
狀族民族節日與服飾春節是最隆重的節山差日,年三十吃過豐盛的晚餐,人們便圍著火塘守歲。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還有風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雀坦,在服飾上男子比較逗歲皮素,女子則多姿多彩。
回族節日中有三大節日即爾德節,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白色的圓帽,回族婦女常戴蓋頭,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腿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
4、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服飾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彝族傳統節日是火把節,苗族苗年。白族年節三配叢月街。服飾有蒙古族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白色的圓帽,回族婦女常戴蓋頭。
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服飾以奪目的色彩、繁復的銀飾品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
少數民族歷史沿革
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公元前221年),標志著中國帝制時代歷史的開始。在此後的兩千年歷史發展中,也有一部分肥膩華夏民族或者在周邊外國或邊疆地區建立政權,或者入主中原,成為統治民族。
如秦代北方的匈奴、西北的西域各族、西部的羌、東北的東胡(鮮卑、烏桓)、夫余等族都建立過自己的政權;魏晉南北朝時期,除兩晉的短暫統一外,漢族和各少數民族曾建立過23個政權。
其中匈奴族建立過前趙、北涼消賣仿、夏3個政權;鮮卑族建立過代、北周、前燕、後燕、西秦、西燕、南涼、南燕等政權;羌族建立過後秦;巴氐族建立過後漢;漢族建立過前涼、冉魏、西涼、後蜀、北燕5個政權。
隋唐後,經五代十國到宋、遼、金,中國又一次經歷割據,形成各民族政權對峙的局面。如宋朝先後與契丹族的遼、女真族的金朝對峙等。此後,蒙古帝國在蒙古高原興起。拿纖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滅宋,入主中國。
5、苗族節日要穿什麼樣特殊的衣服嗎?
苗族,現有人口739.8萬人。除貴州、雲南、湖南西部有較大的苗族聚居區外,廣西、四川、海南及湖北地區也有分布。
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1956年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油茶、油桐、漆樹等經濟林木業。
相傳,苗族起源於5000多年前居住於黃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後遷徙至長江中下游,形成三苗(三苗:古族名)部落。在漫長的歲月中,苗族遷徙的足跡不僅遍布南中國的山山水水,而且漂洋過境,走向異域。如今越南、泰國、寮國以及歐洲、美洲等國家和地區,都有苗族人在生活。
苗族地區盛產木材,因此,過去的房屋多為木結構。建築在山區的吊腳樓,一般分為兩層,上層住人,下層圈養牲畜或堆放雜物。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或枝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姿扒托。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跡團昌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苗族分布區域廣闊,各地自然環境差異較大,因此農作物品種和人們的飲食習慣有所差別,但總體來說,苗族以大米、小麥、包穀等為主食。苗族喜食酸味,製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湯、酸湯魚等。苗族還常以酒示敬,以酒傳情,不同時間、地點,不同的對象,飲酒的禮俗也有所不同,如攔路酒、進門酒、雙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體現了苗族人民豐富多彩的酒文化。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
男女跳起踩堂舞。入夜,村寨中響起銅鼓聲,外村寨的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蘆笙、笛子來到村寨附近「遊方」(即男女青年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
龍舟節是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時萬人盛裝,雲集江邊,參加龍舟出發前的獻祭活動。比賽開始,幾十條龍舟破浪前進,兩岸鑼鼓、禮炮齊鳴,觀眾吶喊驚天動地。岸上還舉行對歌、跳蘆笙舞等活動。入夜,余興未盡,青年男女相聚對歌,傾訴真情。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飛歌」高亢嘹亮,極富感染力;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等,以蘆笙舞最為普遍。蘆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陽節等節日及建房、豐收、迎親等日子裡跳,舞姿多重下肢變化。民間群眾性蘆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蘆笙領舞,其他人圍一圓圈踏樂而舞,場面壯觀、氣氛熱烈。競賽性的蘆笙舞一般在節日或集會上由少數技巧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動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難動作,很受群眾歡迎。
6、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服飾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1、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2、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3、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4、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5、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有:
1、漢
漢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即漢服。各個朝代,對服飾的顏色,各有崇尚,到了明代,取法周、漢、唐、宋,定為赤色為宜。民國婦女後上穿「斧口衫」,有對襟、大襟、琵琶襟之別,下著裙子,有鳳尾裙、百褶裙等。
2、壯族
壯族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綉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扎布貼、刺綉的圍腰,戴綉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3、滿族
滿族婦女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其中最具特色的旗袍。領、襟、袖的邊緣鑲上寬邊作為裝飾。滿族把深絳色看作福色,還崇尚白色。早期的面料大多都是用烙鐵燙繪的方式繪制在獸皮和毛氈面料上。
4、回族
回族婦女習慣戴披肩蓋頭,只把臉露在外面,根據年齡的不同,選用的顏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綠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5、苗族
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綉工藝。頭、頸、胸及手等部位配有銀飾,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
6、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女子普遍穿連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婦女和姑娘都喜歡用天然的烏斯蔓草汁畫眉,染指甲,戴耳環、手鐲、戒指、項鏈等。婦女外出時,要帶頭巾或蒙面紗。衣料一般選用著名的「艾得里斯綢」。
7、土家族
土家族女裝上衣矮領右衽,領上鑲嵌三條花邊(俗稱「三股筋」),襟邊及袖口貼三條小花邊欄桿;下穿「八幅羅裙」,裙褶多而直。傳統衣料多為自織自紡的青藍色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
8、彝族
彝族婦女著百褶裙、戴頭帕,生育後,可戴帽或纏帕,喜佩耳飾、手飾,戴銀領牌。傳統衣料以自織自染的毛麻織品為主,傳統色彩為黑、紅、黃三色。圖案紋飾多為雞冠、羊角、火鐮、蕨草、窗格等動植物和生活物品。
9、蒙古族
蒙古族婦女愛穿長袍,並系腰帶,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戴翻檐尖頂帽,配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女士長袍多用紅色、綠色或黃色的綢緞自製成。
10、藏族
藏族婦女穿藏袍,冬袍有袖,夏袍無袖,內襯各色綢衫,腰前圍一塊毛織的彩色橫條「幫典」。腳穿藏靴,常見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線皮革做的。佩戴珠寶、金、銀、銅、玉、等精美首飾。傳統藏族服裝主要是是動物的毛和皮加工而成。
11、布依族
布衣族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褲腳等處,皆用織錦和蠟染各色幾何圖案鑲制,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她們喜歡佩戴銀質耳環、項圈、手鐲,足蹬尖鼻綉花
12、侗族
侗族女子上身穿開襟緊身衣相配,下身配裙子,胸部圍青色刺綉的剪刀口狀的「兜領」,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和細紗之分。她們喜歡佩戴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
13、瑤族
瑤族婦女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瑤族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服飾均用自染土布製作,採用桃花、刺綉、織錦、蠟染等工藝。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
7、各民族的傳統節日 和衣服
傣族的潑水節非常熱鬧,傣族人會潑水,到了夜晚,他們把火把點著圍在一起唱火把歌,在潑水節的前一晚上,他們興奮的都睡不著啦,到了第二天,他們把自己家的水放在一個盆子裡面。在一起撒水,他們都非常開心,因為潑水節是傣族人的一個重大節日,他們穿著衣服各種各樣,五顏六色,好看極了。有的上面畫著一朵朵花,上面還有很多香味,有的是花香,有的是草香味,
8、傣族的風俗和節日和服裝特點是什麼?
風俗: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節日:
1、關門節、開門節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
在這兩個節日當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像佛爺敬獻美食、鮮花和錢幣,在佛爺佛像前念經、滴水,以求佛賜福於人。從關門節到開門節的3個月內,是「關門」的時間,為一年中宗教活動最頻繁的時期。
禮佛,聽佛爺講經,7天一小賧。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燈),舉行「趕擺」。關門期間,男女青年可以談情說愛,但不能結婚,不能外出;待「開門」後方能結婚和外出。
2、潑水節
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約在農歷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著「最美好的日子」。節期一般是3天。頭兩天是送舊,最後一天是迎新。
節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之後,婦女們各挑一擔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潑水祝福。接著成群結隊四處遊行,潑灑行人以示祝福。
西雙版納每年過潑水節的時候,傣族群眾都要在瀾滄江舉行聲勢浩大的龍舟賽,賽後就將龍船拆散放進佛寺的竹樓里保管,待第二年潑水節到來之前,再把拆散的龍船拼裝起來,拼裝龍舟就稱之為「旱黑」。
3、花街節
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要數農歷正月十三的「花街節」。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節日的花街熱鬧非凡,身著盛裝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長隊,款款走過花街,競妝比美,風情無限;小夥子們則瞪大眼睛尋找意中人。
如果情投意合,兩人就相約到鳳尾竹下荔枝叢中,姑娘解下腰間的秧篾飯,掀開青翠的芭蕉葉,只見噴香的糯米飯用鮮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黃一半鮮紅,以芭蕉葉相隔一層又一層盛滿豬脊肉、油炸干黃鱔、腌鴨蛋等美食。兩人一起吃著,說著情話。吃完秧蔑飯,提親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服裝:
1、女性
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
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婦女用長達丈余的特製花腰帶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
她們的服裝以黑色、紅色基調為主,貼身的短褂長及上腰部,領口用細銀泡拼成上下交錯的菱形圖案,腰間裝飾長達五、六米的綉花腰帶,頭戴尖頂「雞樅」斗笠帽,帽沿上翹。
「花腰傣」獨具魅力的頭飾、服飾,與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國青銅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著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徵,證明了兩者之間的一脈相承。
2、男性
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
男孩到11歲左右,即請人文身,文身的圖形大多以虎、豹、獅、龍、蛇、鷹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條腿需兩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
傣族飲食習俗: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飯又稱竹筒飯,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鍾後,用火烘烤而成的。
吃時,捶打竹筒使之變軟,竹筒內壁的竹膜便貼在飯上,用刀一剖兩半,香竹飯便脫竹而出,香氣濃郁,飯軟而細膩。還有獨具特色的菠蘿紫米飯,其味清甜可口,並有補血潤肺之功效。
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葉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青苔松即可進食。肉類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雞、燒雞,喜歡吃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蘿卜、筍和豆類。
9、藏族的傳統節日,服飾,
傳統節日 「望果節」、「展佛節」、「失勤節」、「雪頓節」、「藏歷新年」等是藏族主要節慶。 服飾 藏族廣布 *** 、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等地,服飾多姿多彩、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作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裝款式,種類很多,從衣服質地上可分錦緞、皮面、氆氌、素布等、藏袍花紋裝飾很講究,過去僧官不同品級,嚴格區分紋飾,用藏袍較長,一般都比身高還長,,穿時要把下部上提,下䙓離腳面有三、四十公分高、紮上腰帶。藏袍可分牧區皮袍、色袖袍、農區為氆氌袍,式樣可分長袖皮袍,工布寬肩無袖、無袖女長袍和加珞花領氆氌袍,男女穿的襯衫有大襟和對襟兩種,男襯衫高領女式多翻領,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長40公分左右。跳舞時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優美。 幫典一一即圍裙,是藏族特有的裝束,是已婚婦女必備的裝飾品、裝飾品、幫典顏色相組合,或傃麗強烈,或素雅嫻靜。 藏帽式樣繁多,質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氌帽等一二十種.藏靴是藏族服飾的重要特徵之一,常見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線皮革做的。 頭飾佩飾在藏裝中佔有重要位置,佩飾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飾品多與古代生息生產有關.講究的還鑲以金銀珠寶、頭飾的質地有銅、銀、金質雕鏤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寶。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藏族節慶亦一如漢族,有新年、端午節及中秋節。藏歷年約在陽歷二月中旬,是他們最隆重的節日。 *** 為迎接新年,通常在前一年的十月初已開始准備,如磨面、准備制酥油茶、炸果子及做新衣。到了除夕夜, *** 也慣吃團圓飯。年初一, *** 習慣留在家中慶賀新年。 藏歷六月中旬,藏族人一起歡度歡樂節。其時,人們穿上華麗衣服,帶來帳篷及食物,在草原上扎營歡敘,一起對歌、射箭、拔河、摔角及登山。 由於藏族的信仰是喇嘛教,因此,每逢新年、釋迦牟利誕等盛大節日,各寺廟必定人山人海,來朝拜的人絡繹不絕。 服飾 *** 主要穿著傳統的藏服。藏族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及大襟,衣服材料多以皮製、布制及氆氌制。女子冬季穿長袖長袍到腳,夏季穿無袖長袍及腳,內里穿著顏色鮮艷的襯衣,前腰繫上一塊彩色橫條的綢布帶。而男子亦穿長袍,但齊膝而已,他們更喜歡穿牛皮長靴。 至於發型方面,基本上不論藏族男女,均喜歡留長發:男的愛將頭發留長披在腦後,或將頭發梳成辮子,再盤起來;女的則喜歡將長發梳作雙辮,甚至梳成多條小辮子,並在辮梢繫上許多金色銀色的小裝飾。此外,藏族的男女,均愛戴帽子,他們夏季愛戴呢制禮帽及氈帽,冬季愛戴狐皮及羊皮帽。
參考: cd.emb/pshe/civic/50project/pwin_hrsres01
clc.polyu.e/xinan_trip/ *** _culture4
10、你知道哪些民族的傳統節日?他們在傳統節日時穿什麼樣的.的服飾?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是那達慕大會。那天人們穿上蒙古悉穗族服裝來參加這次盛會。回族的傳統節日是開齋節。那天回族人要穿上並或回族的睜蔽卜服裝來到清真寺慶賀自己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