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3月14是什麼節日
1、壯族的傳統節日
壯族是多節日的民族,有春節、歌圩節「三月三」、送灶節等
—、春節
壯年 即壯族新年。時間比漢族早一個月。過去,每年農歷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合家祭祖,聯寨拜社,喜迎新年。過去還有以八月酉日為迎新歲節日。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藤州俗不知歲,唯用八月酉日(即十月前後)為臘,長幼相賀以為年。」壯族以八月收割稻穀為新年節慶,因有別於漢族春節而說成是「俗不知歲」。
現在壯族過春節的節期雖然是受漢族春節的影響,但其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則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宋代以前,壯族各地的節日是按農業生產的周期而定,自明代以後大部分地區逐漸採用農歷節期。壯族的迎新歲活動,與漢族大致相同,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專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後即告「散年」,意為新年節期聚慶終止。亦有部分地區的新年節慶延至正月末,采白頭翁或艾草合糯米制糍粑(俗稱「艾粑」)小祭為歲慶終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結束。故通常又將整個正月作為慶新春節期,稱為「過正月」、「吃正月」。壯語Cieng(「正月」之簡稱)為春節的代稱。
二、歌圩節
三月歌圩節: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拋綉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綉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歌節是民貿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1985年,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節。
三、送灶節、年三十
送灶節: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壯族祭祀灶神的傳統節日,旨在送灶王歸天。人們認為,灶王爺一年到頭為農家司灶管火,即辛苦,又齷齪,從臘月廿三起到次年的正月初一,農家給灶王爺歇息七天,陳供品以餞行,並在灶口貼小對聯:「上天呈好事,下地降吉祥」。意即請灶王爺到天上多為本家說好話,祈求豐足安康。
年三十:又稱年晚,即臘月三十,這是壯族人民一年當中最繁忙而又最生動的節日。各家各戶宰殺年豬,包粽子,做年糕,縫制新衣,張貼春聯等。入夜,以豬頭、閹雞、果品隆重祭祖。大人圍在火邊,除夕守歲;小孩盡興游戲,通宵不眠。各戶在門前懸掛鞭炮,待雞鳴時燃放,以雞啼第一聲時最先點響炮竹者為最吉祥,俗稱「壓雞嘴炮」。並在火灶邊陳供品迎接灶王爺歸來。之後,每雞啼一遍,燃放一陣炮竹,直至天明。
2、壯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壯族,舊稱僮(zhuàng)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在我國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節日,壯族也不例外,那麼壯族有哪些特有節日呢?本文就來簡單分享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壯族的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壯族一向以能歌著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三月三」有定期聚會唱歌的傳統,而且唱歌的地點也比較固定,這種集體唱歌的特定場所叫「歌圩」。每到三月處三,遠近幾十里內的男女老少,都盛裝匯集於此,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歡節。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將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定為壯族的全民性節日——「三月三」歌節。
「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並修整牛欄,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農歷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過去這個節日忌諱用雞作祭品,只能用鴨或鵝祭祀,尤以鴨為主,這個節日甚至因此也被稱為「鴨兒節」),蒸糕做饃,並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後,入夜還要到山角河邊,進行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祈求野鬼別來作祟。
3、壯族都有什麼節日
春節、「三月三」、「七月十四」、二月初二、四月初八、端午節、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中秋節、重陽節、冬至日等節日是壯族比較隆重的節日。
拓展資料
壯族盛大節日簡介
1、春節
是最降重的節日。年三十吃過豐盛的晚餐,人們便圍著火塘守歲。子時一到,人們立即焚香點燭,在神台上供滿祭品。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壯族婦女馬上提著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邊打「新水」,討個吉利。青年們舉行歌圩或舞獅、打舂堂,聽壯戲,等等。文娛活動五彩繽紛,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
2、陀螺節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
3、隴端節
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以及附近的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隴端節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
4、吃立節
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5、婭拜節
雲南省富寧縣剝隘鎮者寧、索烏一帶的壯族,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只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有傳說為儂智高母親)。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
6、三月三
是清明節,同時也是壯族的歌節。作為清明節是受漢族的影響。但也有的壯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過清明節掃墓的,與漢族大不相同。壯人對祭掃十分看重,屆時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到祖先墳上去供,行拜禮。不少地方的祭掃的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歌圩,是為三月三歌節。近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把這一天定為壯族的節日。青年男女們通過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侶。
7、牛魂節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節,又叫做脫軛節。在壯人的意識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間的一般牲口。每年四月初八,牛魔王便從天上下到凡間,保佑牛不瘟死因為是給牛過節,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勞動。主人用楓葉水泡糯米蒸飯,然後先捏一團給牛吃。牛欄外擺上供品,點香燭,祭祀牛魔王,人們還要唱山歌,歡慶牛的生日。
8、莫一大王節
每年六月初二為莫大一王節,是為紀念敢於反抗封建皇帝的壯族英雄莫一的。每年六月二日為一小祭,六年一大祭。小祭是各家宰雞殺鴨,焚香供祭,求他佑護壯家人安寧。大祭十分隆重,要在莫一大王廟舉行盛大的儀式。祭畢,將每道菜按全村戶數分份,每戶一人參加聚餐,禮成。
9、中元節
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節,俗稱鬼節。這是壯人僅次於春節的大節。從七月初七就已經開始有節日的氣氛了。七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壯人認為今天是仙女沐浴的日子,用水來染布、做醋、煮葯,格外好,家家戶戶中午有人趕往河邊或山泉挑水。有些地方把初七當女兒節,出嫁的女兒不但不像織女那樣渡過鵲橋尋夫,反而離開夫家回到母親的懷抱。
10、霜降節
是紀念反抗外來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的節日,已經有360多年的歷史。這個節日流行在大新縣的下雷、雷平及寶圩一帶,但影響擴大到天等、靖西、德保等縣。正降日凌晨人們便帶糍粑、年米、肉、香燭等聚集玉音廟宇供祭。有演戲的,有唱山歌的,有舞獅的,等等。
4、壯族有什麼節日?
壯族的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
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 。壯族一向以能歌著稱,早在漢代劉向的《說苑·善說篇》中,就有關於先秦時期壯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記載。壯族民歌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腳韻。有盤歌(或稱「猜歌」)、哭嫁歌、賀新居歌、生活歌、農事歌、時政歌、歷史歌,等等。壯歌的特點是善於觸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謎、盤問的形式,唱出有聲有色、動人心弦的歌詞。傳說唐代有個著名的女歌手劉三姐,創造了聲調悠揚、寓意深遠的歌謠,歌頌人們從事勞動和愛情的幸福,揭露上層統治者的貪婪與不仁,因而至今仍得到壯族人民的傳頌,被稱為「歌仙」。壯族有定期聚會唱歌的傳統,而且唱歌的地點也比較固定,這種集體唱歌的特定場所叫「歌圩」。其早期歷史可追溯到氏族部落時期,源於先民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和豐收的宗教活動,而後逐步演變成為青年男女定期聚集原野,「以歌代言」、「以歌擇偶」的一種社交活動,又進而發展成為群眾性的游樂節日。每到圩日,遠近幾十里內的男女老少,都盛裝匯集於此,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歡節。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將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定為壯族的全民性節日——「三月三」歌節。
「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並修整牛欄,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農歷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過去這個節日忌諱用雞作祭品,只能用鴨或鵝祭祀,尤以鴨為主,這個節日甚至因此也被稱為「鴨兒節」),蒸糕做饃,並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後,入夜還要到山角河邊,進行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祈求野鬼別來作祟。
5、壯族的傳統節日
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陀螺節、隴端節、銅鼓節、螞拐節、花婆節、「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國廣西、廣東、雲南、貴州、湖南等地區。
一、春節。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節期。
二、陀螺節。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就是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
三、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
四、銅鼓節是東蘭縣隘洞、長樂鄉一帶壯族傳統節日。分別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舉行。
五、蛙婆節是東蘭、南丹、天峨等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俗稱螞拐節。節期從農歷正月初一至三十日,以大村寨為單位或幾個村寨聯合舉行。
六、花婆節。農歷二月二十九為花婆神的誕辰日。壯族婦女舉行祭祀儀式,村寨里同一輩的婦女和姐妹,都會湊錢備辦雞鴨從和香燭錢紙,供祭花婆神。
七、三月三歌節是壯族的傳統節日。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農歷三月初三的歌節最為隆重。
八、牛魂節。壯族、侗族、仫佬族、仡佬族等民族祭祀牛神的傳統節日。牛魂節又稱牛生日、牛王節、脫軛節。一般在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