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28號有什麼節日
1、桂平有哪些習俗
歌圩
壯族稱「圩卧」。本市壯族歌圩始於明末,持續約三百多年。逢農歷正月初一、初二、十五,二月初二,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十四,八月初二、十五,九月初九,村民不約而來,集成歌圩,尤以三月初三歌圩最為隆重。過去最熱鬧的為武平里(今石龍鄉永興村背嶺)歌圩。歌圩設有飲食攤、雜貨攤、百貨攤、染布攤等。每逢歌圩,男女身著盛裝趕圩,途中即興唱起山歌,所謂「一路歡情一路歌」。對歌者多為男女青年,以對歌尋找終身伴侶。民國《桂平縣志》記載:「潼人放浪在春秋佳節,籍歌唱以會男女。」歌圩上,青年男女三五成群,物色到合意對手後,先唱「見面歌」試探,確定對方為意中人時,即邀約對歌。有的還請歌師出謀獻策,以取勝對方。
對歌後,傾心相愛的男女青年便雙雙離開斗歌場地,到幽靜之處再用「初交歌」、「深交歌」、「相思歌」互傾愛慕、思戀之情。若確定為情侶,男方贈給女方鏡子、手帕,女方贈給男方絲帶或刺綉手帕等為定情信物。歌圩結束時,定情雙方互唱「分別歌」後各自歸去。定情後的第一個中秋節,男方要送月餅、薴麻或白汗衫給女方,女方則回贈水煙筒、絲帶等給男方。
民國初年(1916年前後),政府以有傷風化為由,曾強行取締歌圩。但在田間勞動或節日仍有人放聲歌唱:「山歌好唱山裡長,山歌好聽田裡生,歌苗長在連情樹,歌藤長在連心根」等傳統山歌。
1988年,石龍鄉政府組織建國以來首次「三月三」歌節活動,參加者來自貴縣、武宣、平南等縣,有3萬多人。除對歌外,還舞龍、舞獅、舞牛、舞蝴蝶等助興,熱鬧非常。
婚俗本市壯族婚姻儀式與漢族基本相同,惟壯族姑娘出嫁後至懷孕前,有不落夫家的習俗。新婚之夜夫妻不同房,鬧完洞房後,新娘與「伴娘」共寢。翌日,新娘回娘家與父母共同生活,逢農忙、節日或辦喜事才回夫家住幾天,有的長達一兩年乃至三五年,直至懷孕才回夫家定居。80年代後,石龍鄉的永興、群樂、安旺等村一些壯族青年已逐步改變了過去的習俗,姑娘婚後即到夫家定居,夫妻共同生活。
七月七農歷七月七為壯族祭鬼節,家家戶戶包三角或條形米棕,殺雞祭祖。親戚朋友互相來往,每戶設筵席少的兩三桌,多的十幾桌。出嫁的婦女,當年娘家有親人去世的,須於七月初六回娘家燒「衣(紙衣、紙錢)」。
好客 外地人路過借宿,瑤民必熱情挽留,以好酒好菜款待,如客人客氣,主人反而不高興。客人到來,如主人不在,只要將隨身攜帶的東西掛在廚房門上,主人回來就會招待客人食宿。
打茅結 瑤族人民有路不拾遺的傳統。在瑤山,不需要帶的物品如放個黃茅結作標記,可隨意放置路旁,路人不會拿走。如是食物,行人只要放個黃茅結就可拿來吃,主人不會責怪,但不能吃完,以示對主人的禮貌。80年代後,平原地區進入瑤山的人漸多,良莠不齊,黃茅結所起的作用已不如以前。
搭涼棚 瑤民宅居前慣用竹木搭涼棚,用以曬東西。夏天,還可以在涼棚上吃飯及乘涼。
入贅解放前,瑤族入贅形式有二:一為賣身,入贅的男子改隨女方姓,完全成為女方家庭成員,身價約六七十塊銀毫;二為非賣身,入贅的男子保留原姓,不收身價錢,只要三四十斤九,二三十斤肉,,二三十斤米作禮物,以後如離婚,男方可帶走與自己同姓的子女。
入贅酒席由女方主辦,男方的父母、兄弟姐妹、親戚朋友以至全村全族均被邀赴宴慶賀,送嫁赴宴者有時達百人。送嫁隊伍至女方村邊時,先鳴放鳥槍為號,待女家鳴槍示意,新郎及送嫁隊伍放可進門。新郎進屋前,新娘離家躲於山上,待新郎入廳堂後,才從山上回來,以免新郎新娘「相競」。
設宴時,女家用數張方台並為一長台,與男女父母及親屬宴會,瑤族稱「飲連心酒」。晚上,男女雙方客人相互對歌至深夜,有的甚至通宵達旦。當晚新房還須讓給男女父母住宿,以示孝敬。
婚禮第二天,男女雙方簽訂《婚姻合同書》,確定婚後奉養雙方父母及子女姓氏的安排(一般第一個小孩隨母姓,第二個小孩隨父姓,以下類推)。
解放後,入贅風俗仍沿襲至今,惟男方無須改同女方姓,婚禮比過去從簡。
敬鳥節農歷二月初一,瑤族嚴禁打殺鳥類及地下幹活,唯恐融犯「鳥神」,招致災禍。各家做糯米糍粑,用竹蔑編織各種「鳥兒」,懸掛在竹樓門口、神台、灶台或谷倉的牆上,並用糍粑糊住「鳥兒」的咀,祝願鳥兒飽食有餘,不再糟蹋農戶莊稼。
炒蟲節每年驚蟄日,瑤族家家戶戶大搞清潔衛生,堆燒樹木殘枝敗葉,炒黃豆或玉米,寓意把害蟲炒死,獲得五穀豐收。60年代後,僅一些老人過此節。
盤王節市內瑤民慣於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備供品祭拜祖先「盤誇瓜 」( 也稱「盤王」),跳《抓龜舞》(又稱《盤王舞》)及《出兵舞》,相沿至今。60年代初以前,青年男女喜於節日期間對唱情歌,鍾情者即告知父母,舉行婚禮。1984年,全國定農歷十月十六日為盤王節。此後,每年的盤王節,瑤族男女老幼身著盛裝集中大同社,唱歌跳舞通宵達旦。
敬老節瑤族以冬至為敬老節。此日家家戶戶做糯米糍粑,晚輩先做一個大的給長輩吃,並送新衣或新帽、新鞋給老人,以示孝敬。解放後仍有此習慣。
2、吃在桂平,為什麼廣西中元節叫鴨子節?
《桂平食鴨•七月半》
中元八桂景勝春,盂蘭盆會度亡魂
若問美食何處有,不妨桂平啖鴨唇
吃在桂平:為什麼廣西中元節叫鴨子節?七月十四鬼節還要吃鴨子呢
滿桌豐盛的雞鴨美饌是節日對人們最大的褒獎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中元節。又叫中元節,盂蘭會,民間也稱之為鬼節,在廣西桂平則是稱“七月十四”,這個節日是民間傳統的祭祀先人的日子,主要流行於漢族文化地區。
“中元節”這一天地宮將打開地獄之門,已故的親人便可回家,再食一回人間煙火。人們焚燒衣服、擺好酒肉,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孤魂野鬼,並且祈求自己全年順利平安,它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組成了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桂平人,或者說廣西人過“七月十四”而不是“七月半”是由於歷史傳承原因的。這里不做細述。中國每個節日的習俗和飲食都不同,地域間也有差別,而桂平人,或者說大部分廣西人在這天吃什麼?當然是鴨子啦!有人說:沒有一隻羊可以活著離開寧夏,同樣的,沒有一隻鴨可以在廣西活著過七月十四。
所以,在桂平,鬼節又叫鴨子節!
家常菜式,美味才是最主要的
為什麼吃鴨子?
1,傳說祖先這天回家探親,要過奈何橋。橋窄人多,一個個過有些慢,又沒有船過不了怎麼辦?於是在陽間的人們就送些鴨子下去,好讓鴨子游泳載他們回來早點相聚;鴨子殺了,魂下去了,那肉體怎麼辦,只有做成菜吃咯!
2.,聽說鬼節吃鴨子才能驅魔辟邪;“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不好東西的意思。
3,其實,中元節之所以要吃鴨子,是因為在以前,廣西(包括桂平)農村種早稻之前,每戶人家都會買上一些鴨子回來養,在割完稻穀後,他們通常把鴨子放到稻田裡,讓鴨子吃掉田裡的穀子,田螺和蚯蚓。種晚稻的時候,鴨子也到了膘肥體壯的時候了,農民為了犒勞自己,開始殺鴨子過節。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就習慣在這天吃鴨子了;
4,還有就是中元節正值鴨子當季,正好用來祭祀。廣西的農村多水澤,方便鴨子的養殖。以前,人們是開春時候,即三、四月份開始養鴨子,大約四至五個月後,也就是“鬼節”這段時間是鴨子成長的季節。由於古代人生活比較艱難,平時不捨得吃肉,只有到了節日才捨得開葷殺生犒勞自己。於是一到鬼節家家戶戶就都殺鴨子、吃鴨子,久而久之也形成了傳統;
5,從時令來說,中元節時候嶺南正值“秋燥”,而鴨子是涼性的,適合人們滋補。於是鴨子成了首選,這天也就成了鴨子的難日了!
6,(這個傳說老司機們看了一定會激動),據說農歷七月十四是一年中陰氣最重的一天,古代婦女為了壯陽,都會在這天叫一個男子來陪自己過夜(叫鴨),可是慢慢發現叫男人太花錢,不少貧苦家的女子就用吃鴨肉來替代叫鴨的習俗,演變至今就變成了吃鴨肉的習慣。
桂平縣志
不管如何的說法或者風俗,從陽間的人們角度來說,鴨子就是一道道佳餚的代名詞,而對於陰間的祖先來說,他就是往來的交通工具!民國初年的《桂平縣志》記載:七月中元前一日為節,,,,送寒衣,,,施血“阝”無主之魂,,,烹鴨謂之銜衣鴨,,,,擺明了鴨子在中元節的作用。
桂平人吃鴨子,真的是五花八門,口味獨特。有白切檸檬鴨(這算是廣西風味鴨餚第一味),酸梅鴨(燜),仔姜炒仔鴨等等,這些都是外省吃不到或者說少見的特色佳餚!吃一次絕對讓您忘不了!
至於說臘血鴨,啤酒鴨那是桂西北風味,燒鴨雖然美味,可是日常都有吃的,節日里它就靠邊站吧!
桂平有一句老話:雞年鴨中豬肉尾。意思就是說過年吃雞,年中吃鴨,除夕吃豬肉。
這也反映了古代桂平人的生活習慣,秋後有餘糧養雞,過年了正好是出欄的時候。鴨子就是春耕後養,秋收了也可以吃了。豬就養足一年,犒勞一下辛苦了一年的人們!
這天,鴨子是主角,配角的作用就是襯托出鴨肉的美味!可是,吃鴨子是美味,宰殺鴨子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尤其是拔鴨毛,簡直能讓人郁悶得想把鴨子扔掉。不吃算了。
因為,先用開水燙過一遍就能輕易拔毛那是不可能的事,有閑的話不妨親自試試“劏(tang,第一聲調)鴨”(廣西人對宰殺鴨子的叫法)拔鴨毛會讓你拔到懷疑人生,所以“寧劏十隻雞,也不劏一隻鴨”的俗語也就應運而生。
沒有那個技術,就拿到農貿市場讓老闆給加工好了!
或者很多人又會說,廣西人真會吃,狗肉節聲勢浩大,現在鴨子節也風生水起了,其實,你是不懂!廣西人一直都是在食物鏈的頂端,他們是吃界王者啊!
來廣西,來桂平,一定要做鴨、吃鴨哦!
七月十四的日子裡,除了鴨子,還有灰水粽和蕉葉糍吃的呢,這都是桂平風味特色小吃,相信你一定沒吃過,心動?那就行動吧,吃在廣西,吃在桂平!
廣西桂平歡迎您!
這里是廣西!發現美食!感受美食!
3、8月28號是什麼節日
8月28日是陽歷年的第240天(閏年是241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25天。
2017年8月28日的節日:印度象神節、黃金節、河燈節、登巴節、尼羅河泛濫節。
4、廣西桂平農村漢族春節風俗習慣是什麼
春節對中國人來說是個很重要的節日,民間百姓一般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為過年做准備,一直要熱鬧到正月十五,這個「年」才算過完了。
1、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天是「灶王爺上天」之日。
2、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天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
3、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4、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人們只在一年一度的節日中才能吃到肉。
5、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6、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
7、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
8、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9、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崇。
10、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11、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娘家,禮物帶雙份。
12、 大年初四,三羊開泰。灶王爺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13、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14、大年初六,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15、大年初七,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16、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
17、大年初九,玉皇天誕。因為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18、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穀都生地。
19、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
20、正月十二,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開始做元宵節賞燈的准備工作。
21、 正月十三,灶下點燈。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
22、 正月十四,臨水娘娘誕辰,又稱「順天聖母」,是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
23、 正月十五,夜照田蠶(神)。觀顏色判斷一年的豐歉,後演化為元宵節觀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