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人六月有什麼節日
1、傣族的節日是什麼呢?
宋干節,中國傣族稱潑水節,是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寮國、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共同慶祝這個節日。
東南亞民族在海外聚居地──香港九龍城、大埔太和寺、西環、深水埗及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也承襲相關習俗。
整個節慶歷時數日,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這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新的一年重新出發。潑水節首二天是去舊,最後一天是迎新。此節日是新舊歷新年及印度灑紅節後,第三個在年初慶祝的節日,乃是中國新年後第二個民族性的節日。
每年泰歷六月作為一年的起始,潑水節的時間在泰歷六月,節日活動持續2天或4天,第一天叫「宛多尚罕」,意為除夕;最後一天叫「宛叭宛瑪」,意為「日子之王到來之日」,即傣歷元旦;中間的一天或二天稱作「宛腦」,意為「空日」。
節日第一天清晨,人們沐浴盛裝,到佛寺堆沙造塔,浴佛聽經,然後青年男女互相潑水祈福,繼而形成全村性的潑水高潮。
傳說
潑水節的傳說:在遙遠的年代,西雙版納的人民生活富足安寧,有一天來了一個魔王危害百姓,他讓土地變得乾旱,農民無法種植糧食。傣王的七個女兒都為父王和黎民憂心。最聰明的小女兒出計:趁魔王熟睡殺了他。
於是七姐妹行動了,用利劍斬下魔王的頭。但是魔王的頭突然著火,滾到哪裡哪裡便燃燒。急中生智的女兒們急忙找水滅火。從此,版納的人民又回到了原來的生活,為了紀念和感謝七個公主的作為,將潑水作為風俗流傳至今。
所使用的水按照傣族的習俗應該是最清潔的水,第一天清晨打的水,可以用緬桂樹枝從銀碗沾水點到對方肩上。
2、傣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三大傳統節日
浴佛節
浴佛節,又名「潑水節」,源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隨佛教傳入傣族地區。隨著佛教數攔殲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浴佛節成為傣族的一種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浴佛節一般在傣歷六月舉行,相當於公歷四月中旬。浴佛節這一天要用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後來逐步發展到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衡州,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
在西雙版納地區,浴佛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經過西雙版納自治州政府的多次推動,浴佛節被宣傳成「潑水節」,成了西雙版納傣族最隆重的節日。
入夏節
傣語稱「豪窪」,意為入夏。時間在傣歷9月15日(農歷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出夏節
傣語稱「昂窪」,意為出夏,源於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時間在傣歷12月15日(約在農歷九月中)。象徵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故人們稱之為「開門節」。忌禁解除後,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獻。祭拜完薯沖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游村寨。這時,正逢稻穀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3、六月年的傣族六月年
西雙版納傣族的新年佳節,就是遠近聞名的潑臘正水節。不過,傣家人不叫年節為潑水節,因為互相潑水互相潑水祝福,僅僅是年節活動之一。過新年,傣語叫做「京比邁」。「京比邁」期間,不僅要互相潑水祝福,還要舉行盛大的娛樂性集會——趕擺和放高升、劃龍船、堆沙、斗雞、放飛燈與焰火……年節期間的潑水祝福,人人均能參與,場面乎亂壯觀,氣氛壯烈,民族特色獨具,令參與者終生難忘。因此外地友人便把傣族的新年佳節叫做潑水節,並且越叫越響,遠近聞名。
傣族的新年佳節,傣語叫做「楞喝桑堪」或簡稱「桑堪比邁」。「楞喝桑堪」譯成漢語就是六月新年。傣族為什麼要在六月份過新年呢?其中有著一個神奇而動人的典故。 傣歷新年雖然叫做六月新年,但過年時間並非年年都在六月,六月一日也非元旦。元旦並不固定在六月×日,而是在六月中旬至七月上旬之間變動,但多數年份的年節在六月中旬。傣歷年來臨時,陽歷的四月已經降臨。由於傣歷新年沒有固定的日子,年節時間應由精通歷法的人按照傣文歷法文獻《蘇頂》中規定的公式推算好,加註在每年年歷表的下端。佳節來臨,傣家人要購置嶄新的頭巾、衣裙、花傘著意打扮,殺豬、宰牛、蒸年糕毫蘿索、煮米酒,邀請親朋輪頃悔故舊吃午飯。日子之王來臨那天(元旦),人們要載歌載舞地在江河岸邊趕大擺,放高升、劃龍船、丟包、潑水……趕擺場和潑水場上,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震天動地,熱鬧非凡。
4、傣族有哪些節日?生活習慣和服飾的特點是什麼?
一、傣族的節日:
1、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
2、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
3、潑水節,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約在農歷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著「最美好的日子」。
二、傣族的生活習慣和服飾特點:
1、飲食習慣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傣族也食昆蟲。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傣族有食花習俗。經常採食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鵑、黃飯花、甜菜花、芭蕉花、苦冷盤花、刺桐花、金雀花、雞蛋花、苦刺花、彎根花、盤藤花和一種傣語稱為「莫謝」的花等,大約30多種。
2、建築習慣
干欄式建築是傣族居住的特點。西雙版納和德宏瑞麗一帶傣族的竹樓別具風格。樓近方形,上下兩層,上層住人,距地約7尺,下層無牆,用以飼養牲畜及堆放什物,頂為雙斜面,多覆以編成的「草排」。拾級登樓,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納涼。
3、服飾特點
傣族服裝,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男孩到11歲左右,即請人文身,文身的圖形大多以虎、豹、獅、龍、蛇、鷹為主。
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
(4)傣族人六月有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傣族的發展現狀:
新中國成立前,傣族地區的商業十分蕭條,商品極少,價格昂貴,奸商又從中牟取暴利。廣大傣族人民受盡了剝削。
新中國成立後,傣族地區各州縣都建立了百貨、民族貿易、外貿、農具、食品、醫葯和飲食服務等公司。貿易方式由過去的易貨貿易、小額貿易為主轉變為一般貿易、轉口貿易、加工貿易、資本合作、技術合作國際匯兌區域會展等多元化、高水平的形式。
新中國成立後,傣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大力開展以興修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面積,推廣先進生產技術,實行科學種田,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等等,從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5、傣族都有哪些節日啊?
傣族的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花街節、巡田壩節等。
1、關門節
時間在傣歷九月十五日,關門節開始後,也就進入農事繁忙季節,為了集中精力從事生產勞動,人們定下許多戒規。如禁止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和嫁娶活動;和尚不得隨便外出;進奘拜佛的人不能遠離家庭或到別家去過夜;任何人不得進佛屋,上佛台,拿佛的東西等。直到3個月後,即開門節時,人們才又恢復關門節前的一切正常活動。
2、開門節
時間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與關門節(入夏節)相對應,源於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獻。祭把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 燈、唱歌跳舞。
3、潑水節
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節期一般是3天。頭兩天是送舊,最後一天是迎新。節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之後,婦女們各挑一擔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潑水祝福。
4、花街節
時間農歷正月十三,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身著盛裝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長隊,款款走過花街,競妝比美,風情無限;小夥子們則瞪大眼睛尋找意中人。如果情投意合,兩人就相約到鳳尾竹下荔枝叢中,姑娘解下腰間的秧篾飯,掀開青翠的芭蕉葉,只見噴香的糯米飯用鮮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黃一半鮮紅,以芭蕉葉相隔一層又一層盛滿豬脊肉、油炸干黃鱔、腌鴨蛋等美食。
5、巡田壩節
時間在農歷正月十三日,傣族男女穿著節日的盛裝,匯集在村寨中的大青樹下,敲鑼打鼓。歌手們端著米酒,唱起迎春歌、四季歌。人們隨著鼓點,跳起對扭舞。當金色的太陽冉冉升起,一位長者高聲宣布"巡田壩"開始時,陶醉在歌舞之中的人們自動組成一支隊伍,由扛著彩旗的八個青年領先,大家一路吹喇叭、敲鑼鼓、鳴鞭炮、放火槍,浩浩盪盪向田壩挺進。
6、傣族有什麼節日?
傣族的節日有:
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7、傣族六月節日有哪些
問題一:傣族有哪些節日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關門節和開門節是全年最大的齋賧時期,各地都舉行盛大的「賧佛」 活動和隆重的佛教典禮。大家都要按佛規向佛奉獻食物、鮮花、經書、衣物和錢幣,全社會活動帶有濃厚的宗教活動色彩。潑水節是傣族重大的傳統節日,是傣歷新年。在節日里,傣族群眾要舉行潑水、賽龍舟、放高升等娛樂活動,期望從此驅走昔日的災難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兩旺。
1、潑水節:傣族新年。時在傣歷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夏歷四月中旬),節期三、五天。節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賧佛,即給佛像灑清水洗塵,然後互相潑水,除疾消災。後演為以潑水為戲的節日。相傳,古有火魔無惡不作,搶走7個姑娘。最年輕的姑娘儂香,得知了殺死火魔的秘密:拔下它的頭發把它勒死。魔頭成一團火球,落在哪裡,哪裡就起火。姑娘們即挑水相潑,滅了邪火。此傳說相沿成習,漸成潑水節。一說此俗源於印度,婆帶孝羅門教徒每年此時到河中沐浴,洗去罪惡;年邁者不能下河,子女便為其潑水洗罪。後傳入中國傣族地區。
2、開門節:傣語叫「出窪」,意為佛主出寺。雲南傣族的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舉行。其活動內容與關門節一樣。傣歷十二月十五日,將進窪時擺在佛座後面的東西拿出燒掉,表示佛已出窪,十六日和尚出窪,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十七日舉行盛大的「趕朵」活動,因為這天佛到西天講經三個月後返回人間,所以各村各寨都要鳴鑼敲鼓,舉行盛會,迎接佛祖,同時還要在奘房內向佛懺悔一年來的罪過;和尚們趁此時向青年男女宣傳教義。
開門節時,農忙已過,天氣漸冷,佛教活動也不太多,青年們便可談情說愛或結婚,成年人則出外辦事或串親訪友。這時節是傣族文化娛樂活動最多的時候。人們放火花、點火燈、放高升、環游各村寨,十分熱鬧。
3、關門節:傣語叫「進窪」,意為佛主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九年十五日(農歷七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三個月。相傳,每年傣歷九日,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三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人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三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秒之為「關門節」。
進窪活動經歷代沿襲發展,形成了固定的幾項活動:每年傣歷九月十五日凌晨,奘房(佛寺)擊鼓為號,宣布佛進奘房。教徒此時須立即起來,或在床坐一下,當老人把谷花、香、燭、錢紙包成一包,送到奘房佛的後座之後兩小時,奘房再次擊鼓,教徒才可重新睡覺,老人則信明在奘房守到天亮。十六日眾教徒進窪拜佛;第八天,家家送飯菜供佛,然後清和尚念平安經,講歷史故事,聽了受到感動,便當場捐功德。進窪活動的三個月中,逢初八、十五、二十三、三十,每家老人要進奘房拜佛一次,頭天晚上他們即睡在寺內特設的房屋裡,由年輕人送飯去給老人吃。這些活動相沿成俗,以後每到關門節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盛大的賧佛(即齋僧獻佛)活動,以食物、鮮花、蠟條、貨幣等向佛奉獻。在這三個月內,每七天還要「小賧」一次。
關門節開始後,也就進入農事繁忙季節,為了集中精力從事生產勞動,人們定下許多戒規:禁止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和嫁娶活動;和尚不得隨便外出;進奘拜佛的人不能遠離家庭或到別家去過夜;任何人不得進佛屋,上佛台,拿佛的東西等。直到三個月後,即開門節時,人們才又恢復關門節前的一切天常活動。
4、巡田壩節:雲南省綠春縣騎馬壩一帶的傣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三日舉行,節期一天。這是當地傣族......>>
問題二:傣族有什麼節日習俗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關門節和開門節是全年最大的齋賧時期,各地都舉行盛大的「賧佛」 活動和隆重的佛教典禮。大家都要按佛規向佛奉獻食物、鮮花、經書、衣物和錢幣,全社會活動帶有濃厚的宗教活動色彩。潑水節是傣族重大的傳統節日,是傣歷新年。在節日里,傣族群眾要舉行潑水、賽龍舟、放高升等娛樂活動,期望從此驅走昔日的災難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兩旺。
潑水節:傣族新年。時在傣歷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夏歷四月中旬),節期三、五天。節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蠢坦稿衣,到佛寺賧佛,即給佛像灑清水洗塵,然後互相潑水,除疾消災。後演為以潑水為戲的節日。相傳,古有火魔無惡不作,搶走7個姑娘。最年輕的姑娘儂香,得知了殺死火魔的秘密:拔下它的頭發把它勒死。魔頭成一團火球,落在哪裡,哪裡就起火。姑娘們即挑水相潑,滅了邪火。此傳說相沿成習,漸成潑水節。一說此俗源於印度,婆羅門教徒每年此時到河中沐浴,洗去罪惡;年邁者不能下河,子女便為其潑水洗罪。後傳入中國傣族地區。
開門節:傣語叫「出窪」,意為佛主出寺。雲南傣族的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舉行。其活動內容與關門節一樣。傣歷十二月十五日,將進窪時擺在佛座後面的東西拿出燒掉,表示佛已出窪,十六日和尚出窪,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十七日舉行盛大的「趕朵」活動,因為這天佛到西天講經三個月後返回人間,所以各村各寨都要鳴鑼敲鼓,舉行盛會,迎接佛祖,同時還要在奘房內向佛懺悔一年來的罪過;和尚們趁此時向青年男女宣傳教義。
開門節時,農忙已過,天氣漸冷,佛教活動也不太多,青年們便可談情說愛或結婚,成年人則出外辦事或串親訪友。這時節是傣族文化娛樂活動最多的時候。人們放火花、點火燈、放高升、環游各村寨,十分熱鬧。
關門節:傣語叫「進窪」,意為佛主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九年十五日(農歷七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三個月。相傳,每年傣歷九日,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三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人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三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秒之為「關門節」。
進窪活動經歷代沿襲發展,形成了固定的幾項活動:每年傣歷九月十五日凌晨,奘房(佛寺)擊鼓為號,宣布佛進奘房。教徒此時須立即起來,或在床坐一下,當老人把谷花、香、燭、錢紙包成一包,送到奘房佛的後座之後兩小時,奘房再次擊鼓,教徒才可重新睡覺,老人則在奘房守到天亮。十六日眾教徒進窪拜佛;第八天,家家送飯菜供佛,然後清和尚念平安經,講歷史故事,聽了受到感動,便當場捐功德。進窪活動的三個月中,逢初八、十五、二十三、三十,每家老人要進奘房拜佛一次,頭天晚上他們即睡在寺內特設的房屋裡,由年輕人送飯去給老人吃。這些活動相沿成俗,以後每到關門節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盛大的賧佛(即齋僧獻佛)活動,以食物、鮮花、蠟條、貨幣等向佛奉獻。在這三個月內,每七天還要「小賧」一次。
關門節開始後,也就進入農事繁忙季節,為了集中精力從事生產勞動,人們定下許多戒規:禁止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和嫁娶活動;和尚不得隨便外出;進奘拜佛的人不能遠離家庭或到別家去過夜;任何人不得進佛屋,上佛台,拿佛的東西等。直到三個月後,即開門節時,人們才又恢復關門節前的一切天常活動。
巡田壩節:雲南省綠春縣騎馬壩一帶的傣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三日舉行,節期一天。這是當地傣族獨特的傳統節日,......>>
問題三:傣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浴佛節
浴佛節(傣語「栓蘭」),又名「潑水節」,源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隨佛教傳入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浴佛節成為傣族的一種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浴佛節一般在大傣歷六月舉行,相當於公歷四月中旬。浴佛節這一天要用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後來逐步發展到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
在西雙版納地區,浴佛節被 *** 宣傳為「潑水節」,每年都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吸引了來自中國及世界各地的遊客。在德宏地區,浴佛節仍然只是一個宗教節日。
入夏節
入夏節(傣語「豪窪」),又稱「關門節」,源於古印度佛教徒的雨季安居習俗,隨南傳佛教傳入傣族地區。
入夏也是雨季的開始,也就是稻作農業社會進入農事繁忙的季節,古代佛教僧侶們為配合信徒們的農事生產活動,停止了到處傳教擾民的活動,集中到寺廟或某處修行,逐漸形成慣例。而佛教信徒們也在僧侶集中修行期間,停止了到寺廟佛屋的一切活動,集中精力搞農事生產,並形成一種習慣。後來,僧侶和信徒形成的這種默契關系被上部座佛教作為一種宗教形式固定下來,這種宗教形式隨上部座佛教傳入傣族地區。
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的傣族一般在大傣歷9月15日(農歷6月中旬)舉行入夏儀式,入夏儀式這天就是「入夏節」,傣族村寨的佛寺都要擊鼓為號,告訴人們節日已到,佛爺們集中到佛寺念經,信眾們准備食物、鮮花、紙幣等到寺廟「賧佛」。而後,便進入為期三個月的「結夏」。結夏期間,禁止僧侶外出講經,禁止信眾遠行不歸,禁止男女談情娶嫁,禁止大型慶祝活動,僧侶要安心誦經、民眾要專心生產。
出夏節
出夏節(傣語「昂窪」),又稱「開門節」,與「入夏節」相對應。
「出夏節」一般在大傣歷12月15日(農歷9月中旬)舉行,象徵著三個月的「結夏」期結束,可以解除「入夏節」以來的一切忌禁,僧侶可以出寺傳教募化,男女也可以談情娶嫁。出夏節這天,傣族民眾們都會身著盛裝,帶著食物、鮮花、臘條、錢幣等到佛寺拜佛聽經,並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游村寨,燃放煙花、點孔明燈、跳象腳鼓舞等各種娛樂活動。
問題四:傣族節日有什麼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關門節為傣歷9月15日,開門 節為傣歷12月15日。兩節相間三個月,是全年最大的齋賧時期,各地都舉行盛大的賧佛 活動和隆重的佛教典禮。大家都要按佛規向佛奉獻食物、鮮花、經書、衣物和錢幣,全社會 活動帶有濃厚的宗.教活動色彩。
潑水節是傣族重大的傳統節日,時間約在農歷清明後十日, 屬佛教一年之首的宗.教節日,是傣歷新年。傣語稱為尚罕、京比邁(新年),還有 厚南(潑水節)、佛誕節、浴佛節或花節的叫法。在節日里,傣族群眾要舉行潑水、賽龍舟、放高升等娛樂活動,期望從此驅走昔日的災難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人畜兩旺。
問題五:雲南少數民族六月上旬有哪些節日?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一覽表 2007-01-24 民族 節日名稱 主要活動內容 時間(農歷) 彝 族 火把節 耍火把、摔交、鬥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插花節 插花、對歌 二月初八 彝族賽衣節 歌舞、鮮艷服飾 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節 跳虎笙、虎舞 農歷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族密枝節 祭神儀式 牟定「三月會」 物資交流、民間歌舞表演 三月二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 白 族 大理三月街 物資交流、賽馬、歌舞表演 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 白族青姑娘節 歌舞 正月十五日 白族繞三靈 祭祀、栽秧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白族栽秧會 祭祀、栽秧、對歌 芒種節令 白族火把節 樹火把、賽龍舟、唱大本曲 六月二十五日 白族石寶山歌會 廟會、對歌 七月底 白族梨花會 梨園里野餐 每年梨花盛開時節 白族本主會 祭祀、歌舞、洞經音樂 各村寨不同 傣 族 傣族潑水節 賽龍舟、潑水、歌舞 陽歷四月中旬 傣族送龍節 祭祀、歌舞 公歷一月 傣族關門節 琰佛塔、歌舞 陽歷七月中旬 傣族開門節 串寨、放高升、歌舞 陽歷10月中旬 哈 尼 族 哈尼族阿瑪突 祭祀、歌舞、擺街宴 農歷二月屬龍日 「苦扎扎」(六月年節) 打鞦韆、摔交、歌舞 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里瑪主」節 歌舞、摔交 陽春三月 哈尼族捉螞蚱節 捉螞蚱來食用 農歷六月 二十四日 哈尼族姑娘節 鞦韆、歌舞 農歷二月初四 哈尼族祭龍日/新米節 鑼、牛皮鼓,巴烏、四弦琴 農歷二月二日 哈尼族米索扎節 鞦韆、歌舞 哈尼族苗愛拿節 篝火、歌舞 五月上旬 苗 族 苗族花山節 爬花桿、蘆笙、歌舞 正月 傈 僳 族 傈僳族澡堂會 溫泉沐浴、賽歌 正月初二 傈僳族「盍什」節 吃團圓飯、射弩比賽 正月初一至十五 傈僳族刀桿節 爬刀桿、下火海、丟包、歌舞 二月初八 納 西 族 納西族米拉會/棒棒會 野炊、賽馬、歌舞、農具交易 二月初八 納西族三多節 祭祀、對歌、鬥牛 六月二十五日 納西族騾馬大會 物質交流、文體表演 農歷三月中旬/七月中下旬 納西族祭天 祭祀 春祭在正月/秋祭在七月 納西族七月會 物質交流、文體表演 夏歷七月中旬 納西族祭龍節 物資交流、文體表演 正月十五 拉 祜 族 拉祜族庫扎節(年節) 象腳鼓舞、對歌 傣歷三月底或四月初 拉祜族葫蘆節 篝火、歌舞 農歷的十月初十 拉祜族祭太陽神 祭祀、歌舞 立夏日 佤 族 佤族拉木鼓節 祭祀、歌舞 佤歷「格瑞月」/公歷12月 布 朗 族 布朗族岡永節 祭祀、歌舞 四月和九月 獨 龍 族 獨龍族卡雀哇(年節) 祭祀、剽牛、歌舞 冬月或正月 景 頗 族 景頗族目腦縱歌 祭祀、歌舞 農歷正月 怒 族 怒族年節 敬祖、祭土、歌舞 十二月至次年正月十日 怒族鮮花節 採集鮮花、歌舞 農歷三月十五日 阿 昌 族 阿昌族會街 耍白象、跳象腳鼓舞 農歷九月中旬 普 米 族 普米族「大年」節 盪鞦韆、賽馬、歌舞 臘月初六 普米族轉山會 游山、歌舞 五月五日 藏 族 藏族草地 *** 節/藏歷年 賽馬、野餐、跳鍋庄 農歷正月 藏族「花兒」會 對歌 農歷六月 十四 藏族跳神法會 祭祀、歌舞 藏歷除夕 藏族賽馬會 賽馬 農歷五月初五 回 族 *** 古爾幫節 團拜、宰牲 回歷十月 *** 開齋節 禮拜、頌經、歌舞 六月 *** 肉孜節 減食 五月二十三日 *** 宰牲節 宰殺一些牛羊、祭祀 回歷的十月十二月 *** 聖紀節 *** 教歷的3月12日 基 諾 族 基諾族特懋克節 歌舞、串寨、打陀螺 基諾歷法一月 瑤 族 瑤族盤王節 祭祀、歌舞 ......>>
問題六:傣族節日是幾月幾日 傣族潑水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
潑水節為傣歷新年的慶祝活動,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屆時人們先至佛寺浴佛,然後互相潑水琺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到處歡聲笑語,充滿了節日氣氛。 潑水節,一般為3至4天。第一天,傣語稱之為「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稱之為「惱日(空日)」,人們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互相開始潑水了。
問題七:傣族的生活習慣,節日是什麼 在漢代,傣族先民稱為「滇越」,清代多稱「擺夷」,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傣族 。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文都從印度字母脫化而來。長期以來,聰明智慧的傣家人用這些文字,記載著傣族深淵的文化和歷史。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裝飾代表著其支系的服飾文化。
關門節、開門節
傣族的關門節在七月中旬,正值農忙季節。舉行關門節就是禁止人們外出,禁止青年談情說愛,以便集中精力搞生產。這期間,信奉佛教的也要進行宗教活動――賧佛,老年人更為頻繁。
到十月中間,持續了三個月的關門節結束,開門節也隨之到來。這時,農忙已經過去,人們可以外出,青年人也可談戀愛或成親。
潑水節
傣族的潑水節就是傣歷新年,一般在公歷四月中旬,歷時三、四天。原俗在節日清晨男女老少沐浴更衣到佛寺「賧佛」;後男女青年潑水為戲,認為可消除疾病。而現在每當節日來臨,不分老少都互相潑水祝福,此外還舉行賽龍舟、放高升等活動,並與趕擺結合,使潑水節更添新彩。
問題八:傣族有什麼節日和習俗 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潑水、丟沙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節日。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關門節
「關門節」傣語叫「進窪」,意為佛祖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9月15日(農歷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
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開門節
「開門節」,亦稱「出窪」,傣語為「豪瓦薩」,我國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地區,源於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類似於中原佛教的解復。時間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約在農歷九月中)。
開門節,象徵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表示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 獻。祭把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 *** ,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游村寨。這時,正逢稻穀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問題九:各民族節日有哪些? 蒙古族節日
編輯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此外還有祖魯節、麥爾節、祭敖包、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
蒙古族年節
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開元」之意。關於蒙古年節傳說不一。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蒙古族年節,雖然與漢族春節時間一致,並吸收了一些漢族習俗,如吃五更餃子,放鞭炮等,但也保留了很多蒙古族傳統習俗。在農牧區,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點篝火,以示合家團圓,辭舊迎新。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迎新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在整個白月(正月)里,在草原上常會看到穿著節日盛裝的牧民帶著酒香和歌聲,和著馬蹄或汽車摩托車的伴奏,結伴走親訪友的熱鬧情景。
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游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規模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贊頌駿馬和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主要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和鄂爾多斯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兩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准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全羊席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和烏蘭牧騎文藝演出或放電影等活動。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祭敖包
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區普遍進行的祭祀活動。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等,漢語的意思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會典》所記:蒙古「游牧交界之所,無山無河為志者,壘石為志,謂之敖包」。後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於是,原來的界標、路標就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等神靈的場所。而且可以根據需要選址建造。過去內蒙各盟旗、蘇木和寺廟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還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還有各自的名稱。
敖包一般均建於地勢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塊堆積而成,也有的用柳條圍築,中填沙土。一般呈圓包狀或圓頂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桿或樹枝,上掛各色經旗或綢布條。包內有的放置五穀,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數量不一。一般多為單個體,也有7個或13個並列構成敖包群的,中間的主體敖包比兩側(或周圍)的要大些。
過去,祭敖包活動多在農歷五至七月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季節進行。屆時,本蘇木、本旗甚至附近旗縣的群眾都紛紛扶老攜幼,攜帶著哈達、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趕來敖包處。先獻上哈達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誦經祈禱,眾人跪拜,然後往敖包上添加石塊或以柳條進行修補,並懸掛新的經幡、五色綢布條等。最後參加祭祀的人都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兩旺。祭祀儀式結束後,還常常舉行賽馬、摔跤、射箭、投布魯等傳統體育活動。
朝鮮族
編輯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
8、傣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傣族的傳統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潑水節。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
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
潑水節: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
花街節:農歷正月十三。
(8)傣族人六月有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傣族是指泰老民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家,中國跨境民族之一。
中國傣族按分布地區有傣泐、傣那、傣亞、傣綳、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亞」,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綳」,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綳支系。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亞為花腰傣。
中國傣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傣族人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因此有「水的民族」的美稱。
9、傣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傣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傣族的傳統節日眾多,主要有門節、開門節、潑水節、花街節等。
1、關門節、開門節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
開門節(傣語「翁瓦薩」),芹野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
傣族的關門節、開門節當天,傣族各村寨的居民們都要去佛寺參加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像佛爺敬獻美食、鮮花和錢幣,並且還嫌坦喊要在佛爺佛像前念經、滴水,以求佛賜福於人。
2、潑水節
傣族的潑水節,傣語叫做「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其重要程度相當漢族的新年,所以潑水節又被稱為是「六月新年」。
潑水節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大概在農歷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著「美好的日子」。潑水節一般舉行3天,前兩天是送舊,是迎新。
在潑水節的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都會沐浴,然後著盛裝前去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婦女們會各挑一擔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之後,青年男女退出,然後相互潑水祝福。
3、花街節
花街節是傣族為隆重的節日,在農歷正月十三日。節日當天,傣族的上千名青年男女會身著盛裝集聚花街。如果情投意合的話,兩人就會相約到鳳尾竹下荔枝叢中,姑娘解下腰間的秧篾飯,兩人一起吃。吃信神完秧蔑飯,提親成婚的大事也就基本定下了。